最新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垓下之围》知识点总结

《垓下之围》知识点总结

《垓下之围》知识点总结1. 战役背景《垓下之围》发生在秦朝和楚汉之间的战争中。

当时,秦国灭亡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楚国和汉国合作,发动了对秦国的进攻。

楚王项燕与汉王刘邦联合,共同进攻秦国。

另一方面,秦国内部也出现了复兴的迹象,秦将王离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集结大军,准备与楚军决战。

2. 参战双方《垓下之围》的参战双方有秦军和楚汉联军。

秦军由王离率领,楚汉联军由项羽和刘邦共同指挥。

3. 战役过程《垓下之围》的战役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楚军攻占宛城,逼迫秦军在垓下展开决战。

在垓下之战中,两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双方士兵鏖战至日昏。

战斗中,汉军形势危急,刘邦将士兵的衣服旗号掷向楚军战队,蒙蔽楚军。

在混乱中,楚军误认为是项羽的部队对自己开火,导致内部混乱。

最终,楚汉联军在刘邦的计策下大获全胜,击溃了王离的秦军。

4. 战争结果《垓下之围》的结果是楚汉联军获得了胜利,秦军全军覆没。

王离率领的秦军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楚汉联军则大获全胜。

这一胜利标志着秦国灭亡的开始,楚国和汉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分别取得了一些战役上的胜利。

5. 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标志着秦国的灭亡,结束了秦朝的统治,开启了楚汉之间争夺天下的新局面。

其次,此战的胜利,使得汉王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开创了西汉王朝的建立,并奠定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基础。

最后,此战也标志着楚国和汉国联合的胜利,为中国历史上新一轮的政权更迭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垓下之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它不仅结束了秦国的统治,还开启了中国古代封建帝国的新纪元。

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大事件。

《史记·垓下之围》注释、分析

《史记·垓下之围》注释、分析

垓下之围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项王军壁①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⑥,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⑦!”歌数阕⑧,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⑨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⑩,麾下⑪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⑫溃围⑬南出,驰走。

平明⑭,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⑮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⑯,迷失道,问一田父⑰,田父绐⑱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⑲,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⑳不得脱㉑,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㉒七十余战,所当者㉓破,所击者服,未尝㉔败北㉕,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㉖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㉗决死,愿为诸君快战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㉙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㉚。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㉛山东㉜为三处㉝。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㉞,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㉟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㊱而叱㊲之,赤泉侯㊳人马俱惊,辟易㊴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项王军壁垓下(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注释】:①壁:原为营垒,此作驻扎解,名作动词。

②垓:地名,今安徽灵壁县南。

③汉军:刘邦的军队。

④是何:为什么,怎么。

/是,这,代词。

/⑤幸从:受宠跟随。

⑥骓(zhuí):毛色青白相杂的好马。

▲解释加点字:①逝:行走,跑步。

②阕:歌或词一首。

指“遍”。

▲翻译句子: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汉军把楚地都已占领了吗?怎么楚人这么多呢)▲项羽此时处境如何?(原文句子回答)(“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文中性格特点?(把战败归咎于“时不利”、“天之亡我”、“骓不逝”,却没看到自己致命的败因——狂妄、轻敌。

/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垓下之围《史记》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

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作者、背景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垓下之围翻译及赏析

垓下之围翻译及赏析

垓下之围原文: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凉,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复聚其骑, 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日:“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垓下之围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垓下之围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垓下之围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垓下之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 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 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大学语文]垓下之围原文及翻译垓下之围司马迁《史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及翻译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完整word)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word)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现在这里。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
二是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垓下之围》知识点梳理
1.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通“疲”疲惫
辟易数里通“避”退避
2.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吾知公长者古义:敦厚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3.一词多义(虚词)
与:
君王能与共天下跟(介词)
尽与韩信给(动词)
以: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⑧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⑨溃围南出,驰走。平明⑩,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⑪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⑫,迷失道,问一田父⑬,田父绐⑭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⑮,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⑯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⑰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⑱,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⑲。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⑳。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21,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22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23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24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25曰:“如大王言!”

《垓下之战》字词整理

《垓下之战》字词整理

《垓下之战》字词整理《垓下之战》字词整理《垓下之战》一、通假字1、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2、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二、活用1、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2、项王军壁垓下3、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6、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三、古今异义1、左右皆泣,莫能仰视2、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四、重点字词1、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甘罗》)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帮助;援助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候,等待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通“欤”蹇叔之子与师。

参与告广曰:“胡虏易与耳。

”军士乃安对付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和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出师表》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宋·苏洵《六国论》因为,由于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发语词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却,则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通“盍”为何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通“盍”何不3、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老而无子曰独。

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蒙受,遭受妆成每被秋娘妒。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示被动:叫;让同舍生皆被绮绣。

《史记·垓下之围》注释、分析

《史记·垓下之围》注释、分析

垓下之围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项王军壁①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⑥,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⑦!”歌数阕⑧,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⑨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⑩,麾下⑪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⑫溃围⑬南出,驰走。

平明⑭,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⑮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⑯,迷失道,问一田父⑰,田父绐⑱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⑲,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⑳不得脱㉑,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㉒七十余战,所当者㉓破,所击者服,未尝㉔败北㉕,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㉖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㉗决死,愿为诸君快战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㉙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㉚。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㉛山东㉜为三处㉝。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㉞,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㉟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㊱而叱㊲之,赤泉侯㊳人马俱惊,辟易㊴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文言文《垓下之围》选自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古诗垓下之围翻译赏析

古诗垓下之围翻译赏析

古诗垓下之围翻译赏析文言文《垓下之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垓下之战》知识点和译文

《垓下之战》知识点和译文

《垓下之战》知识点和译文(翻译)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等虚词的用法。

5.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项羽性格的把握 4. 精彩的场面描写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项羽悲剧结局的启示 文本解读 一. 《项羽本纪》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垓下之圍》原文及翻譯

《垓下之圍》原文及翻譯

《垓下之圍》原文及翻譯《垓下之围》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

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

垓下之围①司马迁项王军壁②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⑥,美人和之⑦。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⑧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⑨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⑩,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⑪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⑫,迷失道,问一田父⑬,田父绐⑭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⑮,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⑯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⑰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⑱,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⑲。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⑳。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21,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22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23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24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25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26。

乌江亭长○27檥船○28待,谓项王曰:“江东○29虽小,地方○30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1!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32江东父兄怜而王我○33,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34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35,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垓下之围》原文及译文赏析

《垓下之围》原文及译文赏析

《垓下之围》原文及译文赏析出处或作者: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中考文言文《垓下之围》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垓下之围》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垓下之围》全文详细翻译导读:选自《史记》垓下之围作者:司马迁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1>!”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2>,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3>。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4>!”歌数阕<5>,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释〕<1>何楚人之多:怎么楚人这么多。

<2>骓(zhuī,音锥):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3>逝:跑。

<4>奈若何:把你怎么办。

<5>阕:乐曲每终了一次叫一阕。

“数阕”就是几遍。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马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

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音追),项王一直骑着。

此时,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将不再前行!骓马不前行啊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1>,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3>,田父绐曰“左”<4>。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垓下之战知识点(最新整理)

垓下之战知识点(最新整理)

垓下之战一、通假字1)乃引兵解而东归同“懈”,松弛,懈怠2)楚兵罢食尽通“疲”,疲惫3)辟易数里同“避”,退避4)乃持项王头视鲁同“示”,展示5)自陈以东傅海通“附”,靠近6)骑皆伏曰通“服”,佩服二、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2)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3)吾知公长者古义:厚道人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情绪激昂今义:大方;不吝啬。

三、一词多义乃: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于是乃引兵解而东归就汉军乃觉之才乃有二十八骑只及: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及以故汉追及之赶上及其死,鲁最后下等到固:其不至固宜本来今日固决死一定以: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以与彭越拿以舒屠六用以故汉追及之因为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而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率领故以鲁公礼葬项王按照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从项王自度不得脱自己之:美人和之他此天之亡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为:使各自为战替为之奈何对愿为诸君快战给期山东为三处分作为其守礼义因为为主死节替故:若非吾故人乎旧的故分其地为五所以而:乃引兵解而东归修饰关系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因果关系且:楚兵且破将要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况且与:君王能与共天下跟尽与韩信给与强赵攻弱燕帮助;援助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候,等待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通“欤”,语气词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胡虏易与耳。

对付 盖:力拔山兮气盖世胜过今己亭亭如盖矣车盖 盖追先帝之殊遇 句首语气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由于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通“盍”何不 独:今独臣有船只有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单单购: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悬赏 北购于单于通“媾”,和好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泛指买四、常见实词1)举九江兵发动2)诣项王往,到,逼近3)今可立致也招致4)田父绐曰欺骗5)期山东为三处约定6)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7)乃引兵解而东归带领 8)张良、陈平说曰劝说 9)汉王复入壁营垒 10)诸侯不从约遵从 11)其不至固宜应该,有道理;固然 1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 13)深堑而自守深挖14)止军使军队驻扎1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随从16)直夜溃围南出半夜;突破17)非战之罪也过错18)固决死必定;一定19)愿为诸君快战痛快20)刈旗砍倒21)亡其两骑耳损失22)所当无敌对阵23)吾为若德恩德24)骑皆伏曰:如大王言按照五、常见虚词1)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趁着2)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假使,如果3)则楚易败也就4)今可立致也现在5)莫能仰视没有谁6)然今卒困于此终于7)请今进兵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8)虞兮虞兮奈若何你 9)然今卒困于此可是 10)江东虽小虽然六、词类活用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词作状语)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名词作状语)3)亦足王也称王(名词作动词)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往东走(名词作动词)5)令诸君知天亡我使……灭亡(使动用法)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为王(使动用法)7)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名词作动词) 8)马童面之面对(名词作动词) 9)项王泣数行下眼泪(动词作名词)10)邑万户封邑(名词作动词)七、特殊句式11)此天亡楚之时也判断句12)此项王也判断句13)君王能与共天下省略句14)乃陷大泽中省略句15)然今卒困于此状语后置16)我何渡为宾语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围①司马迁项王军壁②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⑥,美人和之⑦。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⑧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⑨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⑩,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⑪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⑫,迷失道,问一田父⑬,田父绐⑭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⑮,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⑯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⑰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⑱,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⑲。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⑳。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21,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22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23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24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25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26。

乌江亭长○27檥船○28待,谓项王曰:“江东○29虽小,地方○30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1!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32江东父兄怜而王我○33,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34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35,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36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37,顾见○38汉骑司马○39吕马童○40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41,指○42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43我头千金,邑万户○44,吾为若德○45。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46,皆是。

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注释】①选自《项羽本纪》。

公元前202年,汉军与诸侯共击楚军,大败楚军于垓下。

项羽陷入重围,最后在乌江自刎。

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题为编者所加。

②壁:修筑营垒。

③楚歌:用楚地方言唱歌。

④幸从:受宠幸而跟在项羽身边。

⑤骓(zhuī):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⑥歌数阕(què):唱了几遍。

乐曲每一次终止为一阕。

⑦美人和之:虞姬应和着项羽的歌声一同唱。

⑧麾(huī)下:部下。

⑨直夜:当夜。

⑩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⑪骑能属(zhǔ)者:能跟随他的兵马。

属:跟随。

⑫阴陵: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

⑬田父(fǔ):种田老人。

⑭绐(dài):欺骗。

⑮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

⑯度(duó):推测,估计。

⑰卒:终于。

⑱快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⑲四向:向着四面。

⑳期山东为三处:约定(突围后)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此山后名为四溃山,在今安徽省和县西北。

)○21披靡:败退。

○22赤泉侯:指杨喜。

这是他后来的封号。

○23瞋(chēn)目:张目怒视。

○24辟易:因惊惧而退避。

辟同“避”;易,易地。

○25伏:同“服”。

○26乌江:渡口名,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四十里长江西岸。

○27亭长:乡官名。

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理乡里事物。

○28檥(yǐ)船:停船靠岸。

○29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地,习惯上称从这里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30方:方圆。

○31我何渡为:我渡江做什么!○32纵:即使。

○33王(wàng)我:拥护我为王。

○34独:难道。

○35长(zhǎng)者:年高忠厚的人。

○36短兵:短小轻便的兵器,指刀剑之类。

○37创:创伤。

○38顾见:回头看见。

○39骑司马:骑兵官名。

○40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

○41面之:对面细看。

一说,面,同“偭”,背过脸去。

写其忸怩之状。

○42指:指示,用手指给……看。

○43购:悬赏征求。

○44邑万户:万户的封邑。

○45吾为若德:我给你做点好事。

○46共会其体:拼合项羽的尸体。

【参考译文】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

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补充资料】〔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绩,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层次结构〕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

第一段写霸王别姬。

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垓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

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

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

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内容述评〕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

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

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

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

应当说,《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

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艺术特色〕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

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

二是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

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系问题。

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