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赠刘景文》全文及分析

《赠刘景文》全文及分析

《赠刘景文》全文及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人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荷尽已无擎雨盖”,起句描绘出一幅秋末的景象,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连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也都枯萎了。

“荷尽”表明夏日里荷叶的繁盛已经过去,如今只剩下残败的景象。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时节,也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菊残犹有傲霜枝”,虽然菊花也已经凋零,但枝条却还在傲霜挺立。

菊花向来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即便花朵已经残败,但其枝干依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这里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诗人话锋一转,提醒友人要记住这一年中的美好景色。

这里的“好景”并非仅仅指眼前的秋景,更是蕴含着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和经历。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此时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果实累累,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这一景象象征着人生在经历了风雨和挫折之后,依然能够迎来成熟和收获的阶段。

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苏轼以秋景为背景,却没有丝毫的悲秋之意,反而透露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借景抒情,通过对残荷、傲菊、橙橘的描写,告诉刘景文,虽然人生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但只要保持坚韧和乐观,总会有收获和美好的时刻。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傲霜形成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坚韧;而秋末的萧瑟与橙橘的丰收又形成对比,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同时,诗人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让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深刻哲理。

对于“荷尽已无擎雨盖”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荷叶曾经在夏日里为荷花遮风挡雨,如今却已消逝,这不禁让人感叹世事的变化。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生命的自然轮回,旧的事物离去,新的事物将会诞生。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是北宋⽂学家苏轼创作的⼀⾸七⾔绝句。

这⾸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的⼀⾸勉励诗。

整⾸诗描绘了送别时的⼼理变化。

下⾯⼩编为⼤家分享了⼀些精彩的赠刘景⽂古诗相关内容,仅供⼤家参考。

赠刘景⽂古诗1 赠刘景⽂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刘景⽂:刘季孙(1033~1092),字景⽂,祥符(今河南开封)⼈。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林 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刘平传》。

刘景⽂的⽗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

②擎:举,向上托。

(擎⾬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

⑤盖:车盖,这⾥⽐喻荷叶。

译⽂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鉴赏这⾸诗是诗⼈写赠给好友刘景⽂(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与“犹有”形成强烈对⽐,突出菊花傲霜⽃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赠诗的⽬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这⼀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法相⽐的。

诗⼈这样写,是⽤来⽐喻⼈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成熟、⼤有作为的黄⾦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好时光,乐观向上、努⼒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古诗赏析《赠刘景文》苏轼唐诗宋词

古诗赏析《赠刘景文》苏轼唐诗宋词

古诗赏析《赠刘景文》苏轼唐诗宋词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于元祐五年(公元 1090 年),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之作。

全诗内容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描绘荷花凋谢、荷叶枯萎,以及菊花残败但枝干依然傲立在寒霜中的景象,展现出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氛围。

荷花在盛夏时是那么的娇艳和繁茂,荷叶就如同一把把撑开的雨伞,为荷花遮挡风雨。

然而,如今荷花已经凋零殆尽,荷叶也失去了往日的翠绿和挺拔,再也无法为荷花提供庇护。

菊花虽然也已残败,但它的枝干却依然坚强地挺立着,在寒霜中展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这里的“荷尽”和“菊残”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更是在暗示人生中繁华易逝、美好难以长久的道理。

接着,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笔锋一转,从前面的萧瑟之景中跳脱出来,为好友刘景文带来了积极向上的鼓励和劝勉。

苏轼告诉刘景文,不要以为眼前的秋景只有衰败和凄凉,其实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正在此时。

橙子金黄、橘子青绿,果实累累,充满了生机和收获的喜悦。

这两句诗既是在描绘大自然中丰收的景象,也是在隐喻人生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之后,依然会有美好的机遇和成就。

苏轼以这种方式鼓励刘景文,不要因为自己的年纪渐长或者境遇不佳而感到沮丧,要相信人生的美好和价值不仅仅在于青春和繁荣时期,更在于能够在困境中坚守,在逆境中发现希望和机遇。

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前两句的写景为后两句的抒情和劝勉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先展现秋景的萧瑟,更能突出后面所表达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富有层次和张力。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苏轼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秋末冬初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季节的变化和氛围。

同时,诗中的意象选取也非常巧妙,荷花、菊花、橙子、橘子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在苏轼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和情感。

苏轼《赠刘景文》全诗译文及鉴赏

苏轼《赠刘景文》全诗译文及鉴赏

苏轼《赠刘景文》全诗译文及鉴赏《赠刘景文》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赠刘景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赠刘景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言】《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⑵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与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与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与赏析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与赏析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阅读训练及答案】(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荷尽菊残)(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

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分)答: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3分)答: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

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

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荷花已经凋谢,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苏轼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

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初冬时节。

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写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 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虽有才华却仕途不顺。

苏轼一方面对刘景文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另一方面又以这首诗勉励他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荷尽已无擎雨盖”,起笔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

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荷叶也枯萎了,再也没有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来遮风挡雨。

这里的“荷尽”不仅仅是说荷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更是暗示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繁华不再。

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衰败的氛围中,而是笔锋一转,“菊残犹有傲霜枝”。

虽然菊花也已经残败,但枝干依然在寒风中挺立,展现出坚韧的姿态。

菊花的“傲霜”之态,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在前两句中,苏轼通过对荷花和菊花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傲立,既展现了季节的更替,又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人生就如同这花开花落,有繁荣也有衰落,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有像菊花那样坚韧不拔的品质。

接下来,“一年好景君须记”,诗人直接对刘景文说,一年之中最美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这一句看似平常,实则饱含深意。

它既是对前文景色描写的总结,也是为下文的转折做铺垫。

而“最是橙黄橘绿时”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指出,最美的景色不是春天的繁花似锦,也不是夏天的绿树成荫,而是深秋时节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丰收景象。

这里的“橙黄橘绿”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色,更是在借景喻人。

它暗示着人到了晚年,虽然青春不再,但也可以拥有成熟和收获的喜悦。

苏轼以“橙黄橘绿”来鼓励刘景文,虽然他此时身处逆境,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依然能够在人生的后半程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人的劝勉,情与景完美融合,毫无雕琢之感。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阅读训练及答案】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答: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答: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9.请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

答:意象有败荷、残菊。

两个意象展示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赠刘景文》 文章解析

《赠刘景文》 文章解析

《赠刘景文》文章解析
赠刘景文文章解析
赠刘景文是一首古文诗,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以展示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首先,赠刘景文的写作背景在于唐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样,文人雅士们常常通过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能是李白与刘景文相识,并对其表示赞赏和致意。

赠刘景文总共有五句,整体上以形容词和名词为主,通过对刘景文的赞美来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

首句中,李白以“红绡素袖,脉脉新”来形容刘景文的仪态,突出其美丽和年轻。

第二句则描述刘景文的举止,李白以“午映朱轮,清和淡雅”的描写,表达了她端庄和温婉的特质。

随后,李白将目光转向刘景文的才华,他用“铅华楚梦”来形容刘景文的文学天赋,意味着她的诗才犹如美丽的梦境,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接下来的一句中,李白用“相思情火”表达出自己对刘景文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两人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情感。

最后一句则以“遥愧宫娃”作结,作者自谦自己与刘景文相比相形见绌,但仍然希望能够得到她的青睐。

整首诗以古典的审美情趣为主,通过描绘景物和运用形容词、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出了作者对于刘景文的情感和赞美之情。

其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诗中运用了特定的格式和韵律,即五古十句诗的格式,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总结一下,赠刘景文是一首简洁而典雅的古文诗,通过描绘刘景文的容貌、仪态和才华来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思念之意。

诗歌运用了特定的格式和韵律,使诗歌更富有艺术感。

这首诗展示了李白优美的诗歌才华和对美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阅读训练及答案】(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荷尽菊残)(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

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分)答: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3分)答: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赠刘景文的诗歌鉴赏范文一份

赠刘景文的诗歌鉴赏范文一份

赠刘景文的诗歌鉴赏范文一份赠刘景文的诗歌鉴赏 1更何况,在古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垂青于橘树——这种品格高尚的嘉树的。

在这里,作者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的共勉。

作者将世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时分写得如此富有生意和诗韵,也足可窥见其超凡旷达、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也许是诗本身有些拗口,也许是生字量大的缘故,一开始,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学生在读,而更多的学生只是看,默默看,静静看。

于是,我把书本放下,同时示意他们也放下书。

“听老师讲讲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好吗?”我说。

“好!”学生们都很兴奋,很期待。

“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时,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他就是刘景文。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这首诗的故事。

“刘景文当时已经58 岁,已经进入迟暮之年,可苏轼仍向朝廷举荐他,使其得到了一次小小的升迁。

苏轼为了勉励自己的朋友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也是盛赞刘景文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同学们听得入了神,眼睛里闪着光,脸上流露出与之前不一样的神情,似乎在思考。

有了故事的铺垫,语言的渲染,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这四个字,对学生来说不难明白,难的是能不能从中读出诗人对于朋友的那份感情。

我引导学生:“‘赠’除了‘送’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学生纷纷想到了‘赠’还含有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

如果没有追问,学生的理解就不会这么深刻了。

在读第一句时,学生不理解“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我准备的课件里是有残荷的,但那天电脑出了点问题,用不了了,怎么办?考验基本功的时候到了,我抓起粉笔,先画了一枝__的高高挺立的荷叶,同学们赞叹:“好漂亮的荷叶啊!”紧接着,我又画了几枝残荷。

为了表现残荷的凄凉,我故意把荷叶画得很残缺。

看着黑板上的两幅迥然不同的画,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理解了“雨盖”是指“荷叶”。

我进一步问:“是怎样的荷叶呢?”一个学生说:“是开败了的荷叶。

它比不上夏天里的荷叶美了。

”说得多好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我读这一句,边听边注意看老师的表情。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诗歌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相关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普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须记: -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关于作者】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该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作品被收录在初高中教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当时苏轼任杭州太守,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升迁。

未曾想到,紧紧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好友一生的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遂作此诗。

【参考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歌赏析】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赠刘景文诗赏析

赠刘景文诗赏析

赠刘景文诗赏析
摘要:
1.赠刘景文诗概述
2.赠刘景文诗的作者背景
3.赠刘景文诗的内容分析
4.赠刘景文诗的艺术特色
5.赠刘景文诗的赏析结论
正文:
【赠刘景文诗概述】
《赠刘景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赠送给友人刘景文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深刻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被誉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赠刘景文诗的作者背景】
王之涣,字子安,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卒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而著称,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赠刘景文诗的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是对刘景文的赞誉,后两句是对他的勉励。

诗句如下:“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风翻,高歌对青天。

”前两句用山光和池月来形容刘景文的风采,表达了对他的赞誉之情。

后两句则用乘风翻和高歌对青天来形容他的豪放和无畏,表达了对他的勉励之情。

【赠刘景文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意境高远,诗中所描绘的山光、池月、乘风翻、高歌对青天等画面,都给人一种广阔、高远的感觉;二是其语言优美,诗中的词语搭配得当,语言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其结构紧凑,诗的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赠刘景文诗的赏析结论】
《赠刘景文》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以其优美的诗句、深刻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展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魅力。

《赠刘景文》赏析(曾刘景文古诗的诗意 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赏析(曾刘景文古诗的诗意 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及注释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参考资料:1、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1-1622、孙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6-1773、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13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赠刘景文》的诗意解析(最新)

《赠刘景文》的诗意解析(最新)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10、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意一】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

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这个人可有意思啦!他的诗词总是那么有韵味,又饱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就说这首《赠刘景文》吧,字面上写的是秋冬的景色,可实际上是在鼓励好友刘景文呢。

“荷尽已无擎雨盖”,一开篇就描绘了一幅荷塘的景象。

夏天那亭亭玉立、碧绿圆润的荷叶,到了这会儿都已经凋谢啦,连那遮风挡雨的大叶子也没了踪影。

哎呀,你想想,夏天的时候,咱们去池塘边,那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多好看呀!可是现在呢,只剩下一片残败。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也已经开败了,可菊枝还在寒风中挺立着。

我就想起有一年秋天,我去公园里赏菊。

一开始,那菊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让人目不暇接。

可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好多菊花都渐渐枯萎了。

但总有那么几枝,虽然花瓣掉落了不少,可枝干依然笔直,好像在跟寒冷的天气较劲儿似的。

“一年好景君须记”,苏轼这是在跟刘景文说,你可别忘了这一年中的好景致呀!其实这里面也有点小玄机,一般人可能觉得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才是好景色。

但苏轼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最后一句才是点睛之笔呢!他告诉刘景文,一年中最美的景色,就是现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去果园,正好是秋冬季节,那满树的橙子和橘子,黄的黄,绿的绿,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个个小灯笼,特别好看。

而且那果香啊,一阵一阵地飘过来,馋得人直流口水。

苏轼写这首诗,不仅仅是在描绘景色,更是在鼓励刘景文。

当时刘景文年纪已经不小了,仕途也不太顺利,心情可能有些低落。

苏轼就用这首诗告诉他,人生就像四季,有起有落,哪怕到了秋冬,也还有别样的美好和希望。

咱们再仔细琢磨琢磨这诗的用词。

“尽”和“无”,把荷花的凋零写得特别彻底,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那种萧瑟。

“犹有”又给人一种惊喜,在一片残败中,菊花的枝干还能傲霜,多难得呀!“最是”两个字,强调了秋冬的独特之美,让咱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

《赠刘景文》 文章解读

《赠刘景文》 文章解读

《赠刘景文》文章解读《赠刘景文》文章解读《赠刘景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刘景文的深深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读,探究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对刘景文的思念。

诗中提到“巫山云雨凉宸客”,巫山代表了景色优美的地方,而云雨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气息,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刘景文的思念之情。

其次,诗人通过描写清晨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中写道:“晓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里的松间和石上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清晨的景色宛如诗人内心的呼唤,希望刘景文能够感受到他的思念之情。

而晓月的照耀和清泉的流动,也暗示了诗人的思绪如此的依恋和流动。

接着,诗人通过诗中的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诗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些句子虽然简短,但却传递出了诗人那浓烈而真挚的情感。

稻花香和蛙声的描写增添了诗情画意,而星星和雨水则象征着诗人内心对刘景文的思念之情是如此之深。

最后,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来强烈表达对刘景文的思念之情。

诗中写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间有短亭,维在山之南。

”这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刘景文的离别之痛和无法相见的苦闷。

诗人描述了山景和飞鸟的归来,以此暗喻着诗人希望刘景文能够回来,两人能够再次相聚。

而短亭则象征着诗人对刘景文的思念之情是如此之短暂而珍贵。

通过对《赠刘景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离别的痛苦。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使读者对他的思念和情感产生共鸣。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杜甫优秀的诗歌才华和对友情的珍视。

【字数约586字】。

赠刘景文古诗的含义

赠刘景文古诗的含义

赠刘景文古诗的含义
《赠刘景文古诗》是一首送给刘景文的古代诗歌作品。

这首诗歌的含义大致表达了诗人对刘景文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刘景文的赞颂,展现了他在文学才华和品行上的优秀之处。

诗人可能对刘景文的诗才和创作能力深为钦佩,因此特地以古诗的方式送给他,以表达自己对他的认同和鼓励。

这首古诗可能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赠送古诗可以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礼仪和文化形式。

通过送给刘景文这首古诗,诗人不仅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还希望能够传递一种激励和鼓舞的信息。

这首诗作展示了刘景文所具备的才华和优点,并希望他能够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继续努力,实现更加卓越的成就。

此外,这首古诗也可能代表着诗人对刘景文的友谊和惺惺相惜之情。

通过传统的诗歌表达,诗人向刘景文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友好之意。

这样的赠诗行为常见于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是一种友谊的象征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赠刘景文古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对他才华和品行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激励和友好之意。

这样的赠诗之举是传统的文人方式,展现了文化传承和友谊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刘景文》诗歌鉴赏
【小编寄语】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赠刘景文》诗歌鉴赏,一起来学习一下。

《赠刘景文》诗歌鉴赏
一直都比较喜欢古诗。

所以在写反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赠刘景文》。

本诗开篇两句,概括描画了残秋的景象:夏荷已完全枯衰,秋菊也花落叶败,只有那不畏寒霜的枝干还挺立着。

可猜知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是同孔融一类的国士,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能像荷、菊一样孤标傲世。

当然,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已经是过了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娇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呀,一年中最好的风光景色还是在“青黄杂糅,橙橘挂枝”的初冬时节啊!在荷、菊凋败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一片何等令人兴奋的美景啊!
更何况,在古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垂青于橘树——这种品格高尚的嘉树的。

在这里,作者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的共勉。

作者将世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时分写得如此富有生意和
诗韵,也足可窥见其超凡旷达、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也许是诗本身有些拗口,也许是生字量大的缘故,一开始,只
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学生在读,而更多的学生只是看,默默看,静静看。

于是,我把书本放下,同时示意他们也放下书。

“听老师讲讲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好吗?”我说。

“好!”学生们都很兴奋,很期待。

“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时,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他就是刘景文……”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这首诗的故事。

“刘景文当时已经58 岁,已经进入迟暮之年,可苏轼仍向朝廷举荐他,使其得到了一次小小的升迁。

苏轼为了勉励自己的朋友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也是盛赞刘景文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同学们听得入了神,眼睛里闪着光,脸上流露出与之前不一样的神情,似乎在思考。

有了故事的铺垫,语言的渲染,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这四个字,对学生来说不难明白,难的是能不能从中读出诗人对于朋友的那份感情。

我引导学生:“&lsquo;赠&rsquo;除了&lsquo;送&rsquo;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学生纷纷想到了&lsquo;赠
&rsquo;还含有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

如果没有追问,学生的理解就不会这么深刻了。

在读第一句时,学生不理解“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我准备的课件里是有残荷的,但那天电脑出了点问题,用不了了,怎么办?
考验基本功的时候到了,我抓起粉笔,先画了一枝大大的高
高挺立的荷叶,同学们赞叹:“好漂亮的荷叶啊!”紧接着,我又画了几枝残荷。

为了表现残荷的凄凉,我故意把荷叶画得很残缺。

看着黑板上的两幅迥然不同的画,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理解了“雨盖”是指“荷叶”。

我进一步问:“是怎样的荷叶呢?”一个学生说:“是开败了的荷叶。

它比不上夏天里的荷叶美了。

”说得多好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我读这一句,边听边注意看老师的表情。

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在读“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无”字时,轻轻摇头,整个句子语调缓慢,声音低沉,仿佛是在倾诉着满腹的惆怅与伤感。

我还在每句诗的理解中,把诗人作诗背景以及他和刘景文之间的友情带进去,尽量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厚实些。

虽然这些拓展的内容学生未必都能懂,但我想,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这首诗,应该还有做人的道理。

当学生捧起书本诵读时,我很享受。

他们纯净丰富的朗读与整首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读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时候,那生机盎然、高亢兴奋的声音,让人满怀喜悦走进了金秋的果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