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A、认识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C、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D、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E、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则为指导,以人对运动的需求为基础,建立“合自然性”的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身体锻炼体系。
主张把身体锻炼的概念扩展到日常的运动和劳动。
强调体育教学要适应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实际。
19世纪末流行于奥地利。
当时奥地利学者在批判德国体操体系的基础上,把夸美纽斯和卢梭等人的,自然教育论的观点应用到体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奥地利自然体育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高尔霍夫尔(K.Gaulhofer,1885-1941)和斯特蕾西(M.Stmleher,·1890—?),反映其观点的主要著作有《自然体育》、《学校体育体系》等书。
2、简述体育实践课学生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2、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所有条件的总和,构成体育教学环境的要素主要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微观的环境,故它不可能游离于教育环境之外而独立存在。
3、简述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 (1)社会体育的广泛性;(2)社会体育的多样性;(3)社会体育的灵活性;(4)社会体育的业余性。
4、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答:体育课程目标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身体发展目标,即充分发展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并适应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
第二是运动技能发展目标,即神经肌肉充分发展,并能协调配合,产生轻松、协调的随意运动。
第三是认知发展目标,即提高对体育与健康价值的认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相关基础知识。
第四是情感与社会发展目标,即积极主动参与体育,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互相合作、积极进取,塑造坚强的性格。
5、21世纪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内容的多样化; (2)环境的自然化; (3)运动的科学化(4)水平的多层次化; (5)交流的社会化、国际化。
6、预防与纠正动作错误时应注意哪些要求?首先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针对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选用适合的方法予以预防与纠正。
学校体育学PPT课件
-
13
曲折发展与严重破坏阶段(1958-1976):
A、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曾提出以劳动代 替体育。1960年受三年经济困难影响,学校体育课和课外 活动被迫减少;
B、1966年文化大革命,体育课被军训和劳动代 替(开门办学),“十年动乱”学校体育课基本处于混乱 状态。
-
14
改革开放、新的发展时期(1977-现在):
-
8
1.2 中国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1.2.1 古代中国学校体育
中国古代体育萌芽与原始社会,形成是奴隶社 会,发展于封建社会。但严格的说,在我国古代社会的教 育体系中,体育不受重视。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礼、 乐、书、数、射、御,文武并重。西汉以来,汉武帝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影响下,社会上出现重文 轻武的现象。
这时在古希腊学校体育已发展的较完备。
-
4
1.1.2 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一阶段:
公元前334年——公元325年(希腊化至中世纪神学时期)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侵至公元前一世 纪,罗马兼并东部地中海地区,称为希腊化时期,学校体 育开始脱离其浓厚的军事色彩。提出以发展学生身体健康
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
B、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日新月异,2001年, 国家在前7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第 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2001年9月在38个国家实验区进行实验(改革背景:难、繁、 偏、旧)。
-
15
第二讲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变迁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谭嗣同等,在教育上主张“废八股,兴西学”,提 出各类、各级学校都应该重视体育、卫生和儿童少年身体 的发育与健康。“五四”运动毛泽东、恽代英为代表的新 文化运动对学校体育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毛泽东《体 育之研究》)
学校体育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呈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3.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4.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5.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
6、同质分组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
为了缩小组内学生的差异。
7.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8..变换练习法9.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10.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标准。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体育教师指定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用性;指导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活动的定向。
11.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12.运动技术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
二、1、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哪些?身体成分心肺耐受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2、德绍五项是什么?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3、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是是什么?①身体直接参与②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4、体育教师为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常采用的手段措施包括哪几项?强化概念法转移法降低难度法信号提示法外力帮助法5、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a.多样性:体育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体育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学校体育学
一,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体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体育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学校体育学是以学校体育现象和学校体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它需要系统地阐明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详尽地论述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教学,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等各种组织形式的特点,任务,原则,内容,组织和方法等理论和实践中的主要问题;阐述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职责和条件,进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重要问题.二,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引进当时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简称《体育理论》),自建国以来到80年代初期,学校体育学的主要内容均包含在体育理论学科中,它是体育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体育理论学科本身的发展与实践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学校体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日益积累,因此仅在体育理论学科中讲述学校体育的内容,已远不能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一门独立的学校体育学科.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努力,于1983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学校体育学》专著,在全国体育院校试用.从此,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中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三,学校体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1.学校体育学是教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交叉所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性质基本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2.学校体育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⑴综合性:研究学校体育现象,揭示学校体育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作为自己的思想方法论基础,广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与人体学,生理学,保健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来研究学校体育领域中的有关问题.⑵实践性;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学校体育学的全部内容,正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学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并吸取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学校体育学又不是简单地反映学校体育的实践,而是把学校体育实践中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加工制作,提高到理论认识,升华为理论的.四,体育学院本科生开设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略)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演变一,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古近代学校体育简况1.学校体育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体系的.2.奴隶社会的"六艺"中,含有学校体育的萌芽.中国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朝,以周朝的教育最为发达.当时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扩张领土,实行文武合一的教育,教学内容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是直接用来进行军事技能和身体训练的,而礼,乐中的舞蹈,也有锻炼身体的作用,这些可以看作是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3.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体育基本上被排除与学校教育之外.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为此推行的科举制,实行的是文武分途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儒家倡导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体育已不被重视,在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教育机构中,基本没有正规的体育教育.4.近代学校体育主要以德国的普通体操以及兵式体操为主,称为体操科.5.五四运动以后,学校体育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1923年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教学内容为综合教材.*毛泽东同志的《体育之研究》强调学校教育必须"三育并重".6.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学校体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学生健康状况很差.(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体育教育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和关怀,学校体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它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一]初创阶段(1949年—1957年)1.明确目的,建立机构2.学习苏联,进行学校体育的基础建设.⑴1951年,通过学习苏联的《劳卫制》,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了体育锻炼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体委于1954年指定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⑵体育课教学方面,教育部颁布了教育计划.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提出了"全面性,实用应,科学性,健康性"的基本原则.从此,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了同意的内容和要求.⑶培养师资方面:成立了6所体育院校,有38所师范院校成立了体育系,同时组织在职教师进行业余进修.1954年起,培养新中国第一批体育专业的研究生.[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年—1965年)①1961年,在总结执行1956年体育教学大纲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中,小学体育教材,明确提出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知道思想.②增加了武术,篮球等我国人民喜闻乐见,锻炼价值较高的内容,并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叫擦两部分.③增加了体育基础知识.⑵课外体育活动恢复并展现新的面貌.①《劳卫制改为体育锻炼标准》,各地普遍注意了贯彻自愿原则,防止形式主义,讲求锻炼实效,使学生体质有所增强.②运动队恢复正常.③加速培养师资,又成立了4所体育院校,体育院系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成为学校体育教师中的骨干.[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年—1976年)[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的指引下,学校体育出现了新气象,科学研究出现新局面.1.学校体育思想有了新发展,科学研究出现了新局面.2.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改革逐渐深化.3.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这一阶段,总结经验我们认识到:1.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动而出现质的变化.⑴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看.⑵从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看.2.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主要有:⑴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教育,技术等.⑵改革开放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⑶按照学校体育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学校体育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现状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法规指导不断健全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各类学校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一系列法律, 法规都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二.学校体育管理体现的保障作用从国家教委体育卫生司,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一套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在学校体育的业务管理及教学研究系统中,从中央到省,市,县有一套教学研究体系.每年从学校体育行政管理及教学管理方面都系统地开展工作.三.建立起一支庞大而稳定的体育教师队伍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各级各类城市,城镇学校都基本配齐了体育教师.但在一部分农村中小学中,教师队伍状况尚未达到国家要求.体育教师缺额并不是主要矛盾,而体育教师学历水平低,专业学历人数少,教学业务水平低是突出问题.国家在师资培养方面,体育院校,科(系)及师范学校体育班,每年都培养出大批体育师资,加之教育学院系统的在职培训,使教师队伍资源有一定保障.目前,大部分城市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基本饱合,而偏远小镇及广大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亟待充实.四.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及场地器材设备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保障.目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而体育经费投入仅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1%左右,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城市学校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较低,有相当部分学校低于国家标准.农村学校人均场地面积较充足,但大多数学校器材设备陈旧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五.体育教学体系及教学改革以体育教学为重点,以课余训练,早,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比较稳固地建立起来.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开课率达到百分之百.据辽宁省的调查表明,城市学校遵循《体育教学大纲》开展体育教学的学校达到90%以上,农村学校占65%左右.体育教学的总体水平城市学校优于农村学校.大部分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学由制度化,规范化向科学化,艺术化教学过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优秀率占15%;35%左右的体育课处在及格线以下水准.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开展极不平衡,据江苏省体委1993年对江苏省八个市地的3634所中学,15242所小学得调查表明,每周开展2次训练的中学占26.47%,小学占15.37%;重点中学合实验小学每周开展3次训练的分别占27.11%和16.53%.这是业余训练开展较好的地区.业余训练往往以比赛为具体目标,由于经费短缺,业余训练普及程度受到严重制约.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两类课程的整体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体育两类课程的改革,有助于处理体育教学中技能传授与增强体质的关系,对于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教学和活动课的质量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自然体育,终身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2、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进行的体育锻炼和所接受体育教育的总和。
3、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4、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5、学校体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应用身体活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又计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或教育程序。
6、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健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使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7、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记过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8、巡回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循环往复的进行锻炼的方法。
9、间歇法:是指根据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隙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
10、持续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的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11、语言法:是指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
12、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的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
13、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的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14、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的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提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4.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5.体育课程实施:是把体育课程计划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调试的一种体育课程变革过程6.体育课程设计:是指选择什么样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7.体育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8.体育学习策略: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技能9.体育学习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的总称10.隐性体育课程资源:一般为精神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11.显性的体育课程资源:一般为物质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12.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13.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14.课外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一、课程基本内容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
学校体育学的内容主要有: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体育教学规律、原则与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理想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等十六章。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系的专业骨干课程,是培养各级体育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教育理念、学校体育知识、教学原理和教学技能的专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教育质量。
因此,这门课程对于体育教育系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基本建设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2.课程编码:12111108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体育教育5.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6.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授46学时,实践8学时)7.总学分:3(二)、课程目标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适应体育教师需要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课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实际操作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开展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一学期完成,每周3学时)(四)、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2学时)[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到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一、学校体育学的学科概述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培养未来的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一)古代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就包含了一些体育的内容,如六艺中的射、御等。
但那时的体育主要是为军事服务,且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二)近代学校体育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开始逐渐发展。
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这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现代学校体育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校体育体系。
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师资队伍逐渐壮大。
三、学校体育的目标(一)总体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具体目标包括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四、学校体育的课程(一)课程内容涵盖了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训练、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
(二)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
(三)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等。
五、学校体育的教学(一)教学原则如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二)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比赛法等。
(三)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等。
六、学校体育的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自愿参加的体育活动,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
(二)课余体育训练针对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目的是提高运动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三)课余体育竞赛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七、学校体育的管理(一)管理体制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以及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3.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4.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5.自主学习法: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内容、规划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
特点: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步骤:自定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活动与学习方法、自主评价、自我调控。
6探究式学习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特点: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
步骤: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验证方案、评价与提高。
7.同质分组: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
8.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
9.教案:亦称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它是体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
10.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学校体育学课程标准
《学校体育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0901103 适用专业:12级体育教育专业学时数:72 学分:4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二、课程性质《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
基本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
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
2、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初步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实践课、见习课等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以学校体育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重点内容,必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重视反映学校体育,特别是乡镇中、小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及最新学术观点的介绍,不断流实与完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
四、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学校指定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
2024年专升本体育教育《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湖北工程学院2024年专升本《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1、识记:学校体育学的概念2、理解: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学课程、学校体育学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学校体育学研究的对象4综合:学习学校体育学的意义[主要内容]第一节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地位1、学校体育学的概念;2、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3、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定位第二节学习学校体育学的意义与方法1、学习学校体育学的意义;2、学习学校体育学的目标;3、学习学校体育学的方法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发展沿革1、识记:古代中国的“六艺”教育2、理解:古希腊的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缘起与发展。
3、应用:实用主义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产生的影响4综合: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起源与发展1、国外学校体育的起源;2、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3、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起源与发展1、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端;2、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3、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1、识记:学校体育功能、学校体育目的2、理解: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理解学校体育的时代使命;理解学校体育的目标3、应用: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路径第一节学校体育功能1、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2、学校体育功能的含义;3、学校体育的学生发展功能;4、学校体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第二节学校体育的时代使命1、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2、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3、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第三节学校体育的目标1、学校体育目标的含义;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3、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4;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路径第四章体育教学目标1、识记:体育教学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2、理解:能够区分体育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关系,熟悉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系结构。
3、应用:掌握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步骤和要求,学会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明晰各级体育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学是指以学校为背景和基础,系统研究体育教育与体育训练的理论、方法、内容和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学科。
在教育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健康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下,学校体育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下面,我将介绍学校体育学的重点内容。
首先,学校体育学研究的重点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如何通过体育教育来达到这些目标,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其次,学校体育学探讨的重点是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什么样的体育项目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如何组织体育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同时,学校体育学也研究了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和学生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学校体育学关注的重点是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
此外,学校体育学也研究了体育教学中的班级管理和学生行为问题等。
此外,学校体育学还关注体育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素质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体育训练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如何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训练效果等。
最后,学校体育学还关注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与评价。
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是保障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如何进行教师培训与评价,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等。
总之,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了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的各个方面。
它通过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和健康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与体育训练的实践工作。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校体育的定义、功能和目标。
2. 掌握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
3. 理解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学校体育的定义与功能2. 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任务3. 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节等4. 学校体育的内容:体能训练、技能教学、体育健康等5.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校体育的定义、功能、目标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学校体育活动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校体育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探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关系时的表现。
第二章: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2. 掌握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
3. 理解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2. 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节等3. 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4. 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探讨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关系时的表现。
第三章: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适用场合和操作要领。
3. 了解体育教学手段的种类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种类:讲解法、示范法、实践法、竞赛法等。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校园体育学(School Sport Science)是一门广泛的科学,包括人体的动作学、运动的
心理学、体育、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科学。
它强调在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中让人们
掌握和应用体育方法。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在体育和运动方面的认知、理解和活动能力,还要关注体育教育的历史、文化、趣味、社会性和卫生等具体方面。
校园体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
它被应用于体育教育、体育医学、健康教育、体
育社会科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产业管理等领域。
运用校园体育学的理论和技术来推进体
育教育的行政工作、社会建设、健身等事业的发展及培养全民体育锻炼习惯,是构建全民
健康体育用具,营建健康环境的基础。
校园体育学包括人体的动作学、运动的心理学、体育生理学、材料学、体育设施设计、运动伤害防治和体育心理学等。
它的目的,是应用科学知识设计出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和
方式,并使其能够更有效地起到它的作用,而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
是解析体育行为的本质,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体育教师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校园体育学有一些基础理论,主要是生物动力学、外围设备动力学、体育训练学、服
装与运输动力学学、接触力学、瞬态力学和空间问题、营养学、运动生理学、相关心理学、田径、体操、护具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要对体育运动规则、竞赛计分、体育裁判、锻炼
规律、体育应用及体育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学校体育学是指研究学校体育事物的学科,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及学校体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等内容。
下面将对学校体育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运动技能:指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所需要掌握和运用的各种动作技能,包括基本的体育项目动作技能和综合性运动技能等。
2. 体育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获得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情感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3. 体育课程: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指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设计和规划。
4. 体质健康测试:是指对学生体格发育和身体素质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计划。
5. 体育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课余时间参加的各种体育锻炼和竞赛等活动,旨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
6. 体育游戏:是指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体育活动来进行的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竞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7. 体育理论:是对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等进行系统阐述和论证的理论体系。
8. 体育竞赛:是指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来展示自己的体育才华和技能水平,提高团队合作和竞技能力。
9. 体育教育:是通过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
10. 运动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目标等因素,制定并实施个人的体育运动计划。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学涉及了众多的名词和概念,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为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学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体质、塑造学生人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开设的一门学科。
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认知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体育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学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免疫力,降低患病几率,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础。
2. 塑造学生的人格学校体育学也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品行和品德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坚强意志,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素养。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体育学可以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校体育学的内容学校体育学包括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教育评价等内容。
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生年龄、身体素质和兴趣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既注重学生身体锻炼,又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体育活动组织是学校体育学的具体实践环节,包括学校体育比赛、体育锻炼、运动会等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教育评价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态度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和量化分析,从而为学生的体育成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学校体育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体育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未来,学校体育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灵活设置体育课程,增加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供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此外,学校体育学还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体育学还应该加强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对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机会。
学校体育学
体育学院
xianyoujiaocaibanben
授课目录
学 校 体 育 演 变 与 发 展
学 校 体 育 功 能 作 用
我 国 学 校 体 育 目 标
体 育 教 学 基 本 原 理
体
育 教
体
育 课 教 学
学
方 法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与 考核
课 外
课 余
农 村 学
体
育
训
练
校
体
育
学 校 体 育 组 织 管 理
1923年北洋政府公布了中、小学《课程纲 要》草案,实行了以美国学制为模式的新 学制,并把“体操科”正式改为“体育 课”。 1)体育课的内容开始采用田径、 球类和游 泳等自然体育项目。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者提出了“教 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 学”等口号,认为教育应从“儿童的本能、 冲动、兴趣、需要”出发, 强调教育“以 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 展” 3)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开始 注意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出现了“设计 模仿法”和“分组教学法”等积极的教学 方法。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与发展
1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简况 1.1奴隶社会:总的特点是为政尚武。奴隶社会的“六艺”中, 含有学校体育的萌芽 1.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体育基本 上被排除与学校教育之外。 1.2.1春秋战国:文武合一 1.2.2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1.2.3西汉:先是无为而治,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无学校体育可言。 1.2.4 宋朝倡“静坐”更长文弱之风。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体育家J.F威廉姆斯(Jesse.Fwillidms) 把J.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欧美各国流行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运用于体育 教学,形成了一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于197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体育原 理》。其思想核心是强调体育的基本目的在于育人,主张人的个性张扬,推 崇自然活动,到大自然中从事自己所爱好的各项活动。否定那种预先设计好 的活动,尤其反对“非自然的”、“人工的”、“呆板的”体操,注重发挥 学生的生理能动性,注重体育教学气氛的活跃性和娱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第一篇1.学校体育概念: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据国家制度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及社会需要,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适当身体练习为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进行的一种有目的、计划、组织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学概念: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3.学科性质:体育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的科学范畴4.学科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
三论:系统、信息、控制论第一章1. 1983年我国编写了第一本《学校体育学》1903年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体操课1923北洋政府《新学制课程标准》—体育课2.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于清末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影响:脱胎于军国民教育,1903年清颁布《癸卯学制》实施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
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特征:①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立论基础,②依附教育思想存在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③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2.影响: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兴起虽受到了日本、德国的军国民主义影响,但在中国则被赋予爱国保家、捍卫主权等进步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
且带动了当时社会风气改变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民重视体育因此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的传入及影响:1.特征:①强调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②强调体育融于生活③推崇自然活动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2.影响:其中许多观点,如强调体育的教育和文化作用培养儿童的体育思想和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尊重儿童的需要发展儿童的个性等,不仅在当时有着相当进步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1.特征:①强调学校体育的“阶级性”和“工具性”②强调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统一性③强调学校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④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技巧的传授。
2.影响:尽管在学习苏联模式过程中存在着“排斥异己思想,照搬过度,结合实际不够”等弊端,但它在我国重建学校体育体系,为文革后我国学校体育深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自“体质教育”思想之后,在“三维体育观”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潮等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多重思想相生共存的局面。
到目前为止,形成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就有“技术教育”、“快乐体育”、“全面体育”、“终身体育”思想等。
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一):以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1.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先增强未来意识的重要观念再者重视体育与卫生保健结合且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2.在学生观层面: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3.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革命和人文价值:学校体育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就是传递文化。
按传统的理解是以课程方式编制的教学内容,传递运动的知识、技能。
第二篇第一章1.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和主体价值体现。
2.对课程概念的几点把握①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帮助学生主动的通进行体验,学习理解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规范的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课程不仅包括间接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规范的技术,还包括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
③课程有计划的一面也有经验的一面。
没有计划不利于课程的实施,没有经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④课程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而这部分经过评价和系统整理也可以丰富发展间接经验。
⑤通过学校把完善的社会文化进一步转化成适应学生水平和易被受的内容,让学生适应社会文化,促进个体社会化。
3.对体育课程概念的几点理解:①体育课程不仅应包括系统的运动知识规范的运动技术要求,还应包括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经验②体育课程设计影视有计划有目的的,但不是僵化的。
体育课程计划应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③课程应强调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积累经验④为了适应学生掌握现有的体育文化,学校体育应该把体育文化转变成适应学生水平和发展的内容。
4.体育课程类型:(体育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体育课程的种类)①学科和活动课程:是学校体育中两种基本课程类型,两者相互补充并非相互取代,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②分科与综合课程:分科在课程目标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注重体现基础性、开放性、实用性、综合性。
综合在课程目标上应强调连续的发展性;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应注意体现逻辑性、整体性。
③必修与选修课程:二者都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结构,,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价值统一性,在体育教育价值上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④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由国家制定的国家课程主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有地方制定的地方课程主要满足地方社会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制定的的校本课程主要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在实施国家课程同时应允许一定比例的地方、校本课程的存在;在实施地方、校本课程的时首先保证国家课程的地位。
⑤直线式与螺旋式课程:直线式以体验某类体育活动、掌握某类活动知识和技术为目的;螺旋式以体育活动为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
⑥隐性与显性课程:隐性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感染机制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这种影响具有潜隐性、无意识性;显性则是向学生传递有形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形的、有意识的。
5.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当今课程改革的世界性共同点: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生活化、注重系统化、加强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造力。
①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②课程的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紧密联系③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④课程教材多样化⑤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⑥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学习内容的做法,将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
五个领域有两个主线贯穿:一个是运动为主线,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另一个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这表明掌握体育运动手段和通过有效手段来增进学生健康,提高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素质都是体育课程的标准。
7.体育课程编制:体育课程是实现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工作者应结合学校体育特点和学生与社会的需要,编制可学的、有效地、可行的体育课程。
课程编制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出的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提供给教育机构人员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一、体育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据教育目标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教学的重要准则。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作用:课程目标对体学校教学只有间接指导作用。
(二)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增强体能,掌握和运用基本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的生活态度。
二、体育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噶们的方式。
(一)体育课程内容分类:①体育知识与技术类:主要指间接地、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容体系。
②运动参与类:主要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态③体育活动经验类: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机体及心理的反应。
(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选择体育课程内容应考虑一下几个原则:①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②符合学生兴趣与爱好需要③适应学生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④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资源作用⑤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着重考虑以下两个原则:①教学与育人功能相统一(体育课程具有传承体育文化的教学和增进学生健康的育人功能,课程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实现这两项功能);②逻辑与心理顺序相统一(逻辑顺序指据体育课程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三、体育课程的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教育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对实施的课程本质认识观和课程价值观。
归纳为三方面: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①课程的特点;②外部环境特征;③教师的培训;④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四、体育课程评价:以一定的方法、标准和途径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一)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体能的评定、知识与技能的评定、运动参与学习态度的评定、轻易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
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具体评价工具有: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运动设计与表演、体能测试等)。
(二)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是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适合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教学日记、工作总结自我分析表、课堂看课(三)对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主要内容:①是否制定了课程的规范性文件②是否建立了课程及教材的审查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记这些制度的实行情况③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完整程度和课内容的先进性④教材建设评价,包括教材建设的完整程度,教材在使用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学生和学科专家对教材设计和编写的反应等;⑤课程实施状况,包括合格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场地器材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状况等;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8.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对保障课程改革的成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一)概念: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二)特点:①丰富多样性;②价值潜在性;③具体性;④功能多元性。
(三)分类:1.据功能和特点: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知识、经验、技能、运动项目等②体育课程条件资源:体育师资、场馆、器材、图书资料等。
2.据空间分布:①校内体育课程资源:体育师资、校内体育场馆和设施等②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家长、著名的运动员、社区体育俱乐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