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
第一篇
1.学校体育概念: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据国家制度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及社会需要,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适当身体
练习为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进行的一种有目的、计划、组织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学概念: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3.学科性质:体育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的科学范畴
4.学科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
三论:系统、信息、控制论
第一章
1. 1983年我国编写了第一本《学校体育学》1903年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体操课1923北洋政府《新学制课程标准》—体育课
2.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于清末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影响:脱胎于军国民教育,1903年清颁布《癸卯学制》实施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
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特征:①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立论基础,②依附教育思想存在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③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2.影响: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兴起虽受到了日本、德国的军国民主义影响,但在中国则被赋予爱国保家、捍卫主权等进步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
且带动了当时社会风气改变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民重视体育因此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的传入及影响:1.特征:①强调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②强调体育融于生活③推崇自然活动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2.影响:其中许多观点,如强调体育的教育和文化作用培养儿童的体育思想和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尊重儿童的需要发展儿童的个性等,不仅在当时有着相当进步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1.特征:①强调学校体育的“阶级性”和“工具性”②强调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统一性③强调学校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④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技巧的传授。
2.影响:尽管在学习苏联模式过程中存在着“排斥异己思想,照搬过度,结合实际不够”等弊端,但它在我国重建学校体育体系,为文革后我国学校体育深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自“体质教育”思想之后,在“三维体育观”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潮等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多重思想相生共存的局面。
到目前为止,形成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就有“技术教育”、“快乐体育”、“全面体育”、“终身体育”思想等。
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一):以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1.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先增强未来意识的重要观念再者重视体育与卫生保健结合且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2.在学生观层面: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3.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革命和人文价值:学校体育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就是传递文化。
按传统的理解是以课程方式编制的教学内容,传递运动的知识、技能。
第二篇第一章
1.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和主体价值体现。
2.对课程概念的几点把握①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帮助学生主动的通进行体验,学习理解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规范的技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课程不仅包括间接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规范的技术,还包括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
③课程有计划的一面也有经验的一面。
没有计划不利于课程的实施,没有经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④课程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而这部分经过评价和系统整理也可以丰富发展间接经验。
⑤通过学校把完善的社会文化进一步转化成适应学生水平和易被受的内容,让学生适应社会文化,促进个体社会化。
3.对体育课程概念的几点理解:①体育课程不仅应包括系统的运动知识规范的运动技术要求,还应包括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经验②体育
课程设计影视有计划有目的的,但不是僵化的。
体育课程计划应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③课程应强调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积累经验④为了适应学生掌握现有的体育文化,学校体育应该把体育文化转变成适应学生水平和发展的内容。
4.体育课程类型:(体育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体育课程的种类)①学科和活动课程:是学校体育中两种基本课程类型,两者相互补充并非
相互取代,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②分科与综合课程:分科在课程目标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注重体现基础性、开放性、实用性、综合性。
综合在课程目标上应强调连续的发展性;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应注意体现逻辑性、整体性。
③必修与选修课程:二者都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结构,,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价值统一性,在体育教育价值上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④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由国家制定的国家课程主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有地方制定的地方课程主要满足地方社会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制定的的校本课程主要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在实施国家课程同时应允许一定比例的地方、校本课程的存在;在实施地方、校本课程的时首先保证国家课程的地位。
⑤直线式与螺旋式课程:直线式以体验某类体育活动、掌握某类活动知识和技术为目的;螺旋式以体育活动为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
⑥隐性与显性课程:隐性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感染机制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这种影响具有潜隐性、无意识性;显性则是向学生传递有形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形的、有意识的。
5.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当今课程改革的世界性共同点: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生活化、注重系统化、加强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
程着重培养创造力。
①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②课程的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紧密联系③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④课程教材多样化⑤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⑥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学习内容的做法,将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
五个领域有两个主线贯穿:一个是运动为主线,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另一个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这表明掌握体育运动手段和通过有效手段来增进学生健康,提高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素质都是体育课程的标准。
7.体育课程编制:体育课程是实现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工作者应结合学校体育特点和学生与社会的需要,编制可学的、
有效地、可行的体育课程。
课程编制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出的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提供给教育机构人员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一、体育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据教育目标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教学的重要准则。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作用:课程目标对体学校教学只有间接指导作用。
(二)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增强体能,掌握和运用基本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的生活态度。
二、体育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噶
们的方式。
(一)体育课程内容分类:①体育知识与技术类:主要指间接地、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容体系。
②运动参与类:主要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态③体育活动经验类: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机体及心理的反应。
(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选择体育课程内容应考虑一下几个原则:①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②符合学生兴趣与爱好需要③适应学生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④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资源作用⑤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着重考虑以下两个原则:①教学与育人功能相统一(体育课程具有传承体育文化的教学和增进学生健康的育人功能,课程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实现这两项功能);②逻辑与心理顺序相统一(逻辑顺序指据体育课程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三、体育课程的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教育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对实施的课程本质认识观和课程价值观。
归纳为三方面: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①课程的特点;②外部环境特征;③教师的培训;④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四、体育课程评价:以一定的方法、标准和途径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一)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体能的评定、知识与技能的评定、运动参与学习态度的评定、轻易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
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具体评价工具有: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运动设计与表演、体能测试等)。
(二)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是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适合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教学日记、工作总结自我分析表、课堂看课(三)对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主要内容:①是否制定了课程的规范性文件②是否建立了课程及教材的审查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记这些制度的实行情况③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完整程度和课内容的先进性④教材建设评价,包括教材建设的完整程度,教材在使用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学生和学科专家对教材设计和编写的反应等;⑤课程实施状况,包括合格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场地器材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状况等;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
8.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对保障课程改革的成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一)概念: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二)特点:①丰富多
样性;②价值潜在性;③具体性;④功能多元性。
(三)分类:1.据功能和特点: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知识、经验、技能、运动项目等②体育课程条件资源:体育师资、场馆、器材、图书资料等。
2.据空间分布:①校内体育课程资源:体育师资、校内体育场馆和设施等
②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家长、著名的运动员、社区体育俱乐部等。
3.据性质:①自然体育课程资源:学校附近的山峦、湖泊、森林河流等
②社会体育课程资源: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 4.据存在方式:①显形体育课程资源:计算机、教科书、体育场地、器材等②隐形体
育课程资源:经验、生活方式、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等。
5.据管理要素:①人力资源: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指导员等②物力资源:校内外体育场馆、器材等③财力资源:学校体育经费、社会的各种捐赠、赞助等④信息资源:体育知识、网络信息、体育图书、期刊等。
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一)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
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二)开…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
(体育教师不仅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且也是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主体之一)(三)…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围绕学生这个主题来进行)三、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一)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改造方法主要有:①简化比赛规则,只保留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学生很快“玩”起来的简单规则。
②简化战术,将最基本最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基本技术和战术提炼出来③修改内容,去掉那些繁、难、偏、旧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④降低难度要求,降低动作难度、联系难度,不苛求动作细节⑤改造场地和器材,市场底和器材更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2.引进新运动项目 3.
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4.整合各种体育课程体育内容资源,创造新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5.让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进入体育课程。
(二)对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对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家长、运动员、医生等。
开发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①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②“以生为本”③积极挖掘其他人力资源。
)2.对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和途径:①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即一物多用。
②自制简易器材和替代品③改造场地合理布局,提高场地利用价值④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社区或单位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等。
3.对体育课程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对其开发不仅可以缓解一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还可以形成学校体育课程特色,这对学校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1.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及特征:(一)概念:教学目标被界定为“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二)特征:①预期性②结构化
③具体化④灵活性。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①激励功能(只有体育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内部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动力)②定向功能:(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一开始,就向学生指明教学目标,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并保证积极地教学效果)③评价功能(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是科学测试体育教学效果、确定客观评价的基础和标准)。
三、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发展的方向:(一)对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检测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归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