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林译《黑奴吁天录》个案研究

合集下载

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的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的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的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黑奴呼天录》(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Frederick Douglass,An American Slave)是美国黑人奴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自述的一部自传
体散文,于1845年在美国出版。

该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黑人自由运动和文化复兴时期的重要文献之一。

林纾作为中国著名的英语翻译家,1993年将《黑奴呼天录》翻译成中文并发行。

该翻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语言精炼、富有感染力,成为中国读者理解了解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研究目的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分析林纾的翻译策略,理解她在翻译《黑奴呼天录》中的翻译思路和方法,为翻译领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
本篇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是对相关
文献和资料的收集和比较,比较林纾的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差异和特性,
分析其翻译策略。

实证研究法主要是对林纾的翻译样本进行分析和阐释,采用语篇分析法和功能对等法,探究林纾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思路和方法。

四、论文结构
本篇论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简要介绍《黑
奴呼天录》的出版背景和林纾的翻译情况。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介绍
关于翻译和翻译策略的相关理论和文献。

第三部分是翻译方法的探讨,
从语篇分析和功能对等两个角度对林纾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
是翻译分析,通过对林纾的样本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其翻译特点和策略。

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启示,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翻译的启示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的开题报告本文将从读者的期待视角出发,分析林纾的《黑奴吁天录》的翻译工作。

首先,我们将探讨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期待以及这些期待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林纾的翻译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如何满足读者的需求。

最后,我们将总结翻译工作的成果,并讨论如何进一步改进翻译质量,以满足读者的期待。

首先,作为一部关于黑奴问题的文学作品,《黑奴吁天录》自然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期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读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了解更多有关黑奴制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读者也对于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有着很高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作者的艺术创作,领略到黑奴生活的真实面貌,感受到黑奴们的苦难和反抗精神。

这些期待对于翻译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翻译工作不仅需要忠实于原文,还要通过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作者的思想和文学价值传达给读者。

在林纾的翻译中,他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来满足读者的需求。

例如,他在翻译中保留了原文中的方言、口音等特点,以更好地再现黑奴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他还在翻译中添加了一些注释,对于一些涉及到历史、文化和地理的术语进行了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此外,他在选用合适的翻译词汇时,也有意识地注重了传达原文中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翻译策略,成功地将作者的思想和文学价值传达给了读者。

然而,翻译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读者的期待和需求,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原文的语言特点,进一步提高翻译的质量,使更多的读者能够领略到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解构主义是一种文献批评理论,强调文本的复杂性和不一致性,认为真相不存在,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建构对话和解释的。

对于文献翻译来说,解构主义理论认为文献翻译不是直接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献和目标文献之间的交互关系的一次解构和再建构。

因此,从解构主义角度看待林译《黑奴吁天录》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影响。

首先,翻译作为一种文本再创作过程,消除了原始文献与目标文献之间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在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中,林译者在理解原文时,考虑了原文的背景、上下文的呼应以及原文在当下社会的语言特点等,这个解读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目标文献的重建工作。

其次,解构主义反对固执的意识形态或文化固执的观点,而往往把人性和个人主义作为论点。

在林译的《黑奴吁天录》中,林译者深入体悟了作品中表现出的黑人奴役生活的痛苦和哀愁,针对作品中几个重要场景和重难点,林译者运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学中的一系列理论工具,而不是盲目地保留原文的语言,从而揭示了人性的真实面貌,呈现了作品背后的深刻寓意,展现了林译者对翻译主体性的浓厚关注。

最后,解构主义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是不可回避和必须接受的事情,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

在林译的《黑奴吁天录》中,林译者高度重视精神上的主体性,并不断扩大自己的思维边界,不断试探和探索,尝试借助梳理语境、寻找翻译的合理性等方式来探索和重塑原作背后的深远思想,为读者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以此体现出林译者的个性和主体性。

总之,解构主义角度下的林译《黑奴吁天录》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可以清晰地阐述翻译中的主体性与目标文本的关系、提高翻译作者面对文献翻译时自身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影响翻译主体性运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对译者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桐城派“义法”操控下林译小说的翻译策略探析—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桐城派“义法”操控下林译小说的翻译策略探析—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桐城派“义法”操控下林译小说的翻译策略探析—以《黑奴吁天录》为例关键词:《黑奴吁天录》; 桐城派“义法”; 翻译策略摘要: 美国翻译学者Lefevere认为翻译是一种对原文的改写行为,它用特定的方式改写和操控文学作品,以使之符合特定社会中各种意识形态和诗学。

即除了意识形态外,诗学也是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

本文基于Lefevere这一观点,以《黑奴吁天录》为例,探讨占据清朝文坛主流地位的桐城派诗学“义法”的基本理念及其对林纾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Lefevere认为:“诗学有两个因素组成:一是文学手段、体裁、主题、原型人物、情节,以及象征等一系列文学要素;二是观念,即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文学起什么作用,或者应该起什么作用。

在作品形成阶段,如果诗学已经形成,诗学就反映了在文学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创作的手段和功能观”。

[1]也就是说,一个文学系统的诗学一旦形成就会防止其他文学系统的渗透,并且会对译者想引入的文学手段等进行操纵,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

一、林纾与桐城派“义法”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因其“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且“义法”文论能为‘科举之文’所利用,被奉为文学正统。

“义法”作为桐城文论的基石,由桐城派鼻祖方苞首创,“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2]“义法”在文章思想内容上要求“言有物”,篇章布局上要求“言有序”;在审美意蕴上提倡以“正”为雅,以“古”为雅,以“洁”为雅。

林纾自幼接受传统伦理教育,雅好古文,是清末民初一流的古文家和翻译家[3]。

他以古文大家之才力,用文言翻译外国小说,使无人问津的小说一时“洛阳纸贵”。

深究林译小说成功的原因,除了林纾深厚的古文功底外,“义法”对林纾的影响不容忽视。

正如钱基博所说:“林纾虽译西书,未尝不绳以古文义法也。

” [4]在《黑奴吁天录》例言中,林纾也道:“是书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

功能翻译理论观的超越——评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中对宗教问题的处理

功能翻译理论观的超越——评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中对宗教问题的处理

功能翻译理论观的超越——评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中对
宗教问题的处理
肖萌;许鲁之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2)005
【摘要】林纾和林译小说的价值一直是译界争论的话题,"五四"时期林译小说受到极大贬低,这种贬责是否得当,至今仍然是见仁见智.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林译<黑奴吁天录>中对宗教问题的处理,探讨林纾在探索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努力和尝试,可以反映出林纾当时翻译时的目的、方法,可以对林纾的翻译做出更加客观、更加合理的评价.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肖萌;许鲁之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黑奴吁天录》探析林纾的翻译观
2.从话语修辞角度观林纾翻译归化现象——以林纾《黑奴吁天录》中译本为例
3.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解读林纾译本《黑
奴吁天录》4.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5.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林纾译《黑奴呼天录》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林纾译《黑奴呼天录》为例

但是 , 直到 2 0世 纪 9 0年 代译 学研 究 的文 化转 向形 成 的优劣与 译 者 的 多维 度 适 应 选 择 密 切相 关 。 翻译 生
后, 译者以及译者 的主体性才真正进入学者 的研究视 态 环境是 个非 常广 义的概 念 , 既包 括 时代 背 景 , 政治 、
野 。 目的论 、 阐释 学 、 读者反映论 、 操纵学派 、 女 性 主 经 济 、 文化 等宏 观 环境 ; 又包 括 译 者 的 翻译 目的 和 动 审美 观 、 文学 观 、 道 德 观 。林 纾 所译 之 《 黑 奴 呼 天 义、 后殖 民主义 和结 构主义 都认 同翻译 过 程 中译 者 的 机 ,
能 动性 , 但也有 过分 放大译 者 操控 翻 译 之嫌 。而 根 据 录》 正体 现 了生态 翻译学 提倡 的“ 译者 中心 ” 理念 。译
生态 翻译 学原 理 , 译 者在 翻译 } 的 过程 中对 翻译 生 者 的主体性 不仅表 现在译 者 翻译 时所遵 从 的 “ 信、 达、
体 作 用 。本 文 从 生 态翻 译 学 的 角度探 讨 了译 者在 翻 译 活动 中 的 主 体 地 位 , 并 分 析 了译 有 所 为 的 合 理 性 和 现 实 性 , 力 求
再现 翻 译 过 程 , 为 译 者 主体 性研 究 注入 新 的 内容 。
[ 关键 词]生态翻译学 ; 译者主体性 ; 林 纾; 《 黑奴呼天录》
度” 最高的翻译 。从生态翻译学研究译者的主体性能 现实 的需要 , 与 当时 的社会 政治 生 态环 境 相适 应 。从 翻译 效 用来 看 , 他 的选 择 寄 托 了译 者 的 爱 国情 怀 , 迎 有 效避免 因 “ 原 文 中心 论 ” 或“ 译 文 中心 论 ” 引 起 的

语言图示理论下译者主体性浅析——以林纾《黑奴吁天录》为例

语言图示理论下译者主体性浅析——以林纾《黑奴吁天录》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语言图示理论下译者主体性浅析——以林纾《黑奴吁天录》为例吴舒娟 安徽外国语学院摘 要:图式理论强调过去知识或经验对当前认识行为的影响,语言图示作为该理论的一部分,着重语言层面的影响。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其译者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先前语言即译语知识的影响。

本文以林纾的《黑奴吁天录》为例,运用语言图示理论来分析林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期从新的视角探析林纾如何解读源语言,如何组织译本语言。

关键词:语言图示;译文语言;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吴舒娟(1989-),女,硕士,现任职于安徽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96-01一、语言图示理论概述语言图式作为图式理论当中的一部分,主要指语言方面的知识,涉及到单词、短语、语法习惯用语等。

Bazerman[1]曾表示过“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它只是一种符号,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读者或作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义”。

由此可见,翻译实际上是一种使用语言符号来将新的语言知识信息在人们内在意识中的反映进行表达的过程。

刘明东教授[2][3]曾提过译者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既需要对原语文本语言知识进行有效的解读,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译语语言对源语言进行传达。

二、语言图示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分析1、译者对原语文本的语言知识解读查建明[4]说过原语文本语言知识的解读过程是一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方式,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译者对文本中词汇、句子乃至整个段落进行纯粹语言层面上意义理解与把握,这主要涉及译者如何借助于已有的语言知识图式结构来对源语言知识的驾驭。

林纾自己不懂外语,他的许多译作都是在别人口述,他进行笔录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是和魏易一起合译完成的。

魏易口述,林纾笔录,但并非无意识地记下自己所听内容,而是做出相应的改动。

翻译策略与“翻译过程总括模式”——译著《黑奴吁天录》的个案分析

翻译策略与“翻译过程总括模式”——译著《黑奴吁天录》的个案分析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策略与“翻译过程总括模式”——译著《黑奴吁天录》的个案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40301中丈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

因此,一个顺理成章的要求便是翻译必须能够准确传达原文内容,做到忠实于原文。

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的存在以及译者所处的现实世界的影响。

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无论哪一位译者,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不同的读者群,在不同的丈化范畴和历史背景下运作,受到各种各样不同的制约,因而在翻译时就会加入自己译作世界的内容,根本不可能产生出跟原作世界一模一样的译文来。

对于林纾以及林译小说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其症结就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翻译实践的认识上的偏差。

人们对林纾明白晓畅、优雅凝练的古文译品赞不绝口的同时,又对他随意增删、动辄改写的策略横加指责。

本文拟以林纾及其译著Ⅸ黑奴吁天录》为分析对象,以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提出的“翻译过程总括模式”为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林纾译作世界中的诸因素的全面考察以及与原作世界的对比,揭示出译作世界和原作世界的矛盾冲突是林纾对原作进行改写的根本原因.“不审西文”的古丈大家林纾,带着对中国丈化的深刻理解和崇尚以及对西方丈化的一般领会,在解决矛盾冲突时,必然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原丈进行符合本族语文规范的增删和改写.这种现象表明:在翻译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和译者主体因素的参与对译作的产生起决定作用。

这一研究引导我们对今后如何以科学的眼光客观、公正、全面地评判译者及其译作做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翻译过程总括模式”;翻译策略;林纾;《黑奴吁天录"AbstractFidelityhasoaenbeenconsideredasoneoftheprincipalcriteriaintheevaluationofatraIlslation,alongwithitsmal(er.Formisreason,LinShu,oneoftheChinesepioneertranslatorsduringlateQingdynasty,hassometimesbeen嘶ticizedforhisseeminglyarbitraryadaptationoftheoriginalsinhistrallslationHowever,suchcriticismsseemtohaveneglectedthefactthatthetranslationactivityisneverpe—.ormed.nvacuumInstead,itmustberestrictedbyVariousfactorsintheobjectiVeworldaswellasinthetranslator’ssubjectiVeworId.Anytranslatorlivinginaworldcompletelydifrerem丘omthatofthewritercanhardlyproduceatranslationthatismerelythecopyofttleoriginalinotherlanguage.ToLinShu,auniquetranslatorwhodoesn’tknowanysingleforeignlanguage,也逸phenomenonmaybemoreconspicuous.Thecurremsmdy,taI(ing‰Shu’stranslationofMrs.Stowe’s洳c磨砌2奢c口6加asacase,tllfoughaIlexplorationofthefactorsthatleadtoLinShu’schoiceoftranslationstrategies,ainlstoillustratethattheformationofatr孤1slationisdetermitledbythepanic主pationofthetranslator’ssubjec曲ityandthercstraintsofthesOcialandculturalfactorsofthetirneof把mslationAmongstamassofmodemtranslationtheories,PmfessorWangHongyin’sttleoryof“AHOlisticModelofTraIlslationProcess”servesasthetheoretical仔ameworkofthethesisThetheOryo丘hsabrand-newperspectiveinanalyzingatrallslationthroughadetailedandall-foundobserv砒ionofthetranslationprocess.1napplyi王lgtlletheorytottle趾alysis0fthephenomenonofLinShu,wefindthathisWorld0fTranslationisdisplayedclearlystepbystep.Itisevidentt11atLinShu’sadaptationoftheoriginalworkiscausedbymecomradictionbetweentllewriter’sWbrldofWfitinga11dthetfansIator’sWDrldofTraIlslationWithadeepunderstandillgoftheChinesecultureandsocialstatusbutashallowknowledgeoftheforeignworld,LinShumustassimilatethecontradictionamongthemintotheChinesedomestic1iterarycanons,whichcauseshisdom训catingstrategies.ThetraIlslator,liViIlginadifFerentwodd仔omthatofthewTiteraIldafFectedbythesociaIandcultur“factorsofhistime,willineVitablyconstmcthisownsubjectivity’whichwill1eadtohisadaptationoftheoriginalwork,andtheovertmallifestationofthisisthetr姐slator’schoiceofhistranslationstrategies.KeyWords:“AHolisticModelofTransIationProcess”;trallslationstrategies;LinShu;UncteIbmkCnbin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1:作所取得的成果。

从福柯的权力话语视角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行为

从福柯的权力话语视角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行为

从福柯的权力话语视角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行为王瑞生;阿拉坦
【期刊名称】《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8)002
【摘要】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话语乃是权力的话语.作为一部西方重要的文学翻译作品,<黑奴吁天录>是由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根据当时的国情选择并翻译了这部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删节和改写等手段,充分行使了作为译者所应拥有的权力.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王瑞生;阿拉坦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的翻译 [J], 吕小莉
2.从诗学角度看林纾译作《黑奴吁天录》 [J], 叶芳;赵征军
3.从目的论视角看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的目的和方法 [J], 文永超
4.从目的论看林纾翻译的合理性——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J], 梁素文
5.从“译有所为”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 [J], 高巍;白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林纾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试论林纾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交流试论林纾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聂祝琳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作为我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代表人物,林纾秉持的独特翻译原则——创造性叛逆结合了古今因子,糅合了汉欧元素;不但给读者带去审美怡情的享受,而且引介了西方进步思潮,使民智渐开;不但是为译者正名的先锋号,为我国文学翻译预热,而且开拓了国内文学家的视野,间接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贡献。

林纾的创造性叛逆也是“化境”的尝试,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以讹为媒,以讹诱人,虽时隔百年,仍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关键词:林纾;创造性叛逆;译者主体性在德里达的长篇论文《巴别塔》中,他曾将翻译之难形象地比作攀登巴别塔,意在指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翻译“十分必要但又不可完成”的本质属性(王宁,2009:60)。

无独有偶,在中国文坛,钱钟书也在其“化境论”的提出过程中引《说文解字》的“囮,译也”首次提出“译、诱、媒、讹、化”间的关系。

钱钟书认为,由于各国文字间的天然差异以及译者和作者对相同文本的不同理解与表达习惯,“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王克非;1997:81)。

这就是“讹”: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原文的偏差。

德里达说,翻译对原作的忠实是一条“偿还债务”的不归路,需要“众多的甚至几代译者来共同偿还”(王宁,2009:62);且由于巴别塔原则,这一绝对忠实永不可能实现。

因此,译者就须承担起积极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对原作进行能动的理解和阐释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以做到相对忠诚并负担起延续原作价值的作用,并最终能以“讹”为“媒”,“诱”读者了解原著思想内容并深化自己的思维,使作者、译者、读者的思想相融相通,相辅相承,同时实现原作和译作功能的最大化。

在我国的第三次翻译高潮中,林纾就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以讹为媒、以讹诱人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

他利用对原文语段灵活的增删,对新古词句“双重‘反逆’”式的大胆尝试,在诸多夹注、序、跋中对自己的翻译目的和思想的输入与阐释,进行了一次次创造性叛逆。

功能翻译理论观的超越——评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中对宗教问题的处理

功能翻译理论观的超越——评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中对宗教问题的处理

Vo1 2 NO 5 .2 .0 Se 201 p. 0
口 语 言 学 研 究
功 能翻 译 理 论 观 的 超 越
评 林 纾译 本《 奴 吁天 录 》 黑 中对 宗教 问题 的处 理
肖 萌 许 鲁 之
( 城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聊 城 2 2 5 ) 聊 山 50 9
更加 客 观 、 加 合 理 的评 价 。 功 能 翻译 理 论 是 一 种 以 翻 译 目的 为 核 心 , 时 兼 顾 原 文 作 者 、 译 发 起 者 和 译 文 读 者 更 同 翻
译 理 论 ;黑 奴 吁 天 录 》林 纾 ; 教 ; 关 《 ; 宗 目的 [ 金 项 目] 山东 省 科 研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译 鲁 迅 小 说 中美 学 特 征 的认 知 解 读 ” 编 号 :0 WX 1) 基 杨 ( 1D J0 。 [ 者 简 介 ] 肖萌 (9 7 ) 女 , 学硕 士 , 城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要 从 事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 鲁 之 (9 6 作 17一 , 文 聊 主 许 1 5
第 2 卷 第 5 2 期 21 0 0年 9月
长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a g h n Unie st fTe hn lgy S0 ilSce e iin) o r a Ch n c u of v riy o c o0 ( ca inc sEdto
二 、 能翻 译理论 功
功 能 翻译 理 论 源 于 交 际 理 论 , 核 心 是 目 的 理 论 ( k p shoi) S oo 其 s o oter , k p s一 词 源 自拉 丁 语 , 为 目标 、 e 意 目的 。该 理 论 认 为 , 定 任 何 翻译 过 程 的基 本原 则 是 整个 翻译 行 为 的 目的 。1 决 l( 目的 决 定 方 式 , 的原 则 就 是 “ 一 种 方 式 翻 译 / ¨ 目 以 口译 / 话 / 讲 写作 , 得 文本 或 翻译 在 使 用 的情 景 下发 挥 作 用 , 好 是 想 使 用 它 的 人 期 待 它 发 挥 作 用 的方 式 。 n( 17 使 恰 ”1 9 1年 功 能 翻 译 理 论

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的开题报告

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的开题报告

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加深,翻译研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翻译思想和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于翻译活动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的规范化和提高翻译质量。

因此,研究林纾在《黑奴吁天录》翻译中的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以《黑奴吁天录》为案例,通过对林纾的翻译思想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以及翻译策略。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

具体来说,本文将基于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林纾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文本例证进行解读和分析。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本文的预期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林纾在翻译中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2. 探讨林纾在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3. 剖析林纾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的优点和不足;4. 对林纾的翻译思想与方法进行评价和展望。

四、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林纾在《黑奴吁天录》翻译中的思想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林纾在《黑奴吁天录》翻译中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实践。

第三章:林纾翻译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本章主要剖析林纾所使用的翻译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并探讨如何完善林纾的翻译方法。

第四章:论述林纾的翻译思想在当今翻译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本章主要论述林纾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对于当前的翻译活动的影响和启示。

第五章:结论本章主要对上述章节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对林纾的翻译思想和方法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翻译研究方向。

从巴西食人主义看林纾译作《黑奴吁天录》的开题报告

从巴西食人主义看林纾译作《黑奴吁天录》的开题报告

从巴西食人主义看林纾译作《黑奴吁天录》的开题
报告
1. 背景介绍
《黑奴吁天录》原名《Os Escravos》是著名巴西作家古斯塔夫·林纾的代表作,全书以第一人称角度讲述了主人公Lopo买卖奴隶、压迫奴隶、虐待奴隶的种种暴行,以及奴隶们的起义和反抗。

该作品在巴西文学史
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揭示巴西奴隶制度罪恶的重要作品,其翻译
对将该文学作品介绍给国外读者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前人研究
已有一些学者对《黑奴吁天录》底层阶级起义、人性与文明、性别
角色和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但是,从食人主义的角度看待
本书还没有得到重视和研究。

因此,如何利用巴西食人主义思想来探讨《黑奴吁天录》的相关问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 研究方法和路径
本文将首先介绍巴西食人主义的概念和特征,然后从Lopo的食人行为入手,分析其行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意义。

接着,本文将探讨对奴
隶制的抗议和对人类的愤怒如何与食人主义相互作用,从而反映巴西奴
隶制度残忍和黑暗的一面。

最后,将总结《黑奴吁天录》的深刻见解,
并展望其对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启示。

4. 可能的贡献和争议
本文研究的可能贡献包括: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巴西奴隶制度及其
后果,用食人主义的概念解读Lopo的行为并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加深对巴西文化和社会的了解。

同时,这种从食人角度出发的研究
可能会引起争议,因为它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例如文化冲突和种族
歧视等。

因此,研究者应该注意论述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尊重不同文化和人种的差异和多样性。

从程朱理学看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林纾译《黑奴吁天录》翻译现象

从程朱理学看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林纾译《黑奴吁天录》翻译现象

作者: 江昊杰
作者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出版物刊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5-13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程朱理学;意识形态;诗学;翻译主体间性;林纾;《黑奴吁天录》;文字翻译
摘要:生活在以“半开放半封闭”为鲜明时代特点之清末——民国初年的林纾,以其不懂外语而与其他译家共同承担翻译任务,并采用“大胆”的翻译策略而一直以备受争议的身份存在于译界与读者视域之内。

不懂外语,便无译者主体性吗?采用“大胆”翻译策略,皆因译者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双轭制衡而体现译者的“伪主体性”吗?身为译者,林纾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一仆二主”(译者从属于原作者与读者)为前提,或以实现译者主体性与作者主体性及读者主体性“良性沟通”为体现吗?上述问题,对于研究时局发生鲜明、剧烈动荡的清末——民国初年间“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之翻译主体间性具有积极意义。

为更深入研究清末——民国初年这一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文章立足于清末——民国初年这一超文本语境变量,以林纾及其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探讨。

从目的论视角看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的目的和方法

从目的论视角看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的目的和方法

从目的论视角看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的目的和方法
文永超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7)004
【摘要】林纾是晚清时期中国文学译坛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有“译界之王”之称.选取了林纾早期所译的一部杰作《黑奴吁天录》,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他翻译的目的
和方法.林纾的翻译目的包含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为了达到其目的,采用了保留、节略、删除和增加等多种翻译方法,最终促成了该译著在目的语文化的成功.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文永超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的翻译 [J], 吕小莉
2.从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看译者的翻译目的 [J], 潘悦
3.从福柯的权力话语视角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行为 [J], 王瑞生;阿拉坦
4.从目的论看林纾翻译的合理性——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J], 梁素文
5.从目的论看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 [J], 文月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的论视角下的林纾莎剧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林纾莎剧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林纾莎剧翻译
何冀;王治江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5)005
【摘要】林纾一生不仅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正式署名出版莎剧翻译作品的第一人,对中国早期戏剧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作用.林译莎剧有其显著特点,从目的论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林纾的莎剧翻译实践.
【总页数】5页(P122-126)
【作者】何冀;王治江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目的论视角下莎剧意象翻译研究
2.背道而驰还是殊途同归——目的论视角下林
纾与鲁迅翻译研究3.目的论视角下的林纾莎剧翻译4.从目的论视角看林纾翻译
《黑奴吁天录》的目的和方法5.从目的论视角看林纾儿童文学翻译--以《伊索寓言》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09 H 5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34 2 1 ) 1 叭 1 0 17 3 3 (0 1 O 一 6— 3 收 稿 日期 :00— 9—1 21 0 1
作 者简 介 : 张冉冉 , , 女 山东枣庄人 , 安徽师范 大学硕士研究生 。

林 纾及 其译作
林 纾 是 中 国 近 代 最 著 名 的古 文 家 及 文 学 翻 译 家 。作为 深得古 文 义法 的“ 城 殿军 ” 物 , 虽 一 桐 人 他 生不审西文, 却借助他者 口译 , 从古文角度 , 史记 的
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 目的。译者 在 翻译过 程 中根据 具体 的翻 译 目的选择 恰 当的 翻译 策略, 即译者 不必 使译本 与 源语文本 完 全对 等 , 而应 根 据 目的之需 要直 译 、 意译 , 甚至必 要 时进行 改写 。 在翻译活动的诸多主体性要素 中, 译者 的主体 性作用不容忽视。然而 ,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 译者 的主体性 一直 处 于被忽 视 的 地位 。直 到 2 0世纪 7 0 年代 , 随着 “ 化 转 向 ” 出现 , 者 主体 性 的 重要 文 的 译 性 才得 到重 视 。“目的论 ” 为译 者 主体 性 的 阐 释 提 供了理论基础 。译者作为翻译 的主体 , 为实现特定 的翻译 目的 , 必会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不 断 转 变 视 角 。 势 然 而 , 管 明确 的翻译 目的会 引 导译 者 选 出那 些需 尽 要被翻译 的文本 , 翻译策略的恰 当选取仍然需要 但 依赖译者基于翻译 目的基础之上的主体性发挥。换 言之 , 者不 可避 免地 会 在 源 文本 选 择 及 翻 译 策 略 译 的选 择上 体现 主 观态 度 , 显个 人 特 色 。 因此 , 彰 “目
11 6
笔法解析 , 翻译西洋小说 10余种。林纾及其译作 8 直 都是 译界备 受 争议 的话 题 , 正 是 某些 饱 受 批 但 评 的“ 误译 ”, 尤其 是 林 纾 的译 笔 , 构成 “ 林译 小 说 ” 的巨大成 功 。 《 黑奴 吁天 录》 U c o S ai) ( nl Tm’ C b 是林 纾与 e n 魏易 合作 翻译 的作 品 , 晚 清政 治 和 文 学都 产 生 了 对 巨大影 响… 。这样 一部影响甚大 的译作 在译 界批 评之声 亦 不绝 于耳 , 症结 直 指对 源 文 本 的 “ 忠 ” 其 不 ( 即删 节 、 译 , 至 改写 现 象 随处 可见 ) 误 甚 。然 而 , 如 此“ 不忠” 之作却取得了不 同凡响的社会历史效应 , 其存在之合理性可见一斑。
21 0 1年 2月
第2 5卷 第 1 期
新 乡学 院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nin i ri (oi Sine dt n or l f x gUnv sy Sc n Xi a e t M c csE io) e i
F b2 1 e . 01
V0 _ 5 No 1 l2 .

二、 翻译 目的与文本 选择
翻译 活动始 于 翻译 选 材 。N r od曾提 出 , 者 自 译
己也 可 以是 翻译 的发 起 者 J 。在 翻译 活 动 中 , 者 译
主体性得以发挥 , 表现为译者 主观能动性与受动性 的辩证统一。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选材上体现出 不 同的背 景 、 机 和 思 想倾 向。翻 译 选 材 大 致基 于 动 两 种价 值 取 向 。一 是 特 定 历 史 时 期 的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二是译者 的个 性特征 、 生活体验 、 审美 趣味等。 这些 因素使 翻译 选 材 具 备 了 自主性 的特 点 , 时体 同 现并强化了译者 的主体性 。 U c o 3 ai 是美 国斯托夫人 的代表作 , nl Tm’ C b e n 也是 美 国废 奴文 学 的一 座 丰 碑 。该 作 出版 后 , 西 在 方一 直被 视 为 反 对 奴 隶 制 度 并 带 有 宗 教 性 质 的小 说 。书里 对具 有 不 同性格 特点 的奴 隶 和奴隶 主进 行 了生 动 的描写 刻 画 。 林纾处在一个动乱的时代 , 戊戌变法失败 , 八国 联军入侵 , 国内军 阀割据 , 晚清政府 内忧外 患, 中华 民族 到 了生死 存亡 的紧要关 头 。林纾 不 甘屈 诸虎视 眈眈强邻之下 , 希望通过译 书来抒发救亡 图存 的爱 国情思 。为警 醒 国 民不 要 自甘沉 沦 、 奋起 反抗 , 势 他 必对于那些能够影射中华民族不幸命运的西方文学 饱 含极 大 的热 忱 。 1 世纪 , 9 大批华 工被遣往美 国修 建铁路 , 到 遭 了奴隶 般惨 绝 人寰 的待 遇 。作为 满腔 爱 国热忱 的知 识分子 , 林纾深感要为 自己的民族做些什么。之所 以选译 U c o C b 该部小说 , 因为该作 品 nl Tm’ ai e n 是 能 惊醒 国人 亡 国绝 种 的 危 机感 , 国人 从 黑人 的悲 使 惨遭遇 中看到黄种未来的命 运 , 以激起 国人 的爱 国 之心 , 奋起反抗继而挽救国家的危亡 。正如其序 中 所 说 : 其 中累 述 奴 惨 状 , 巧 于叙 悲 , 就 其 原 书 “ 非 亦 所著录者 , 触黄种之将亡 , 因而愈生 悲怀耳 。 可 ” 见林 纾 对 于源 文本 的选 择具 有极 强 的 目的性 。交 际 目的实现才意味着 翻译活动 的成功。因此 , 林纾关 注更多的是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才能实现该译本在读 者 心 目中最 大 程 度 地 接 受 从 而 达 到 预 期 的 社 会 影 响 , 非对 于源 文本 的忠 实度 。 而
的阐释 提供 了有力 的理论支撑 。从 “ 目的论” 角度 出发 , 对林译 《 黑奴 吁天 录》 中译者 主体性在 翻译选材及 翻译 策 略两方 面的体现加以探讨 , 以发现该作是在翻译 目的引导下 , 可 充分发挥 主观 能动作用进行创作性翻译 的结果 。
关键词 : 目的论 ; 译者 主体性 ; 黑奴吁天录
的论 ” 为译 者 主体 性发 挥 的必 要 性 以及 一 些 被传 统 译论 盖上 “ 忠 ” 签 的 翻译 存 在 的合 理 性 提 供 了 不 标 有力 的解 释 。

果, 目的可 以决定 所 采 用 的 翻译 方 法 和 策 略 。翻译 目的 , 括三个 方 面 的含 义 : 者 目的 、 文交 际 目 包译 者 主 体 性 的发 挥 ’ 看
林译《 黑奴 吁天录》 案研 究 个
张 冉 冉
( 安徽师范大学 外语 学院 , 安徽 芜湖 2 10 ) 40 0

要: 在翻译活动的诸多主体性要素 中, 者主体性 的作用无 疑是最重要 的, 目的论” 译 而“ 恰好为译者 主体性
目的论 (kpster) soo hoy 由德 国翻译 理 论 家 弗 米 尔 ( as . em e) 次 提 出 , 功 能 翻 译 理 论 的 H n V r er 首 J 是
核 心组成 部分 。 目的论 中的“目的” so o) 的就 (k ps 指 是 翻译 的 目的或 目标 。为 了得到 一个令 人满 意 的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