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

合集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ContentContents sAcknowledgements................................................................................ (I)Abstract............................................................................................................... ......................................II 摘要........................................................................................................................... ...........................IV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 (1)1.2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4)1.3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5)1.4Research Methodology (6)1.5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6)Chapter Two On Skopos Theory (8)2.1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8)2.1.1Reiss and her text typology (9)2.1.2Justa Holz-M?ntt?ri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11)2.1.3Hans J.Vermeer and Skopostheorie (12)2.1.4Christiane Nord’s principle of loyalty (13)2.2Basic concept and rules of Skopos theory (15)2.2.1Basic concept of Skopos (15)2.2.2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17)Summary (20)Xu’’s Translation Theory (21)Chapter Three Literature Review on Xu3.1Illustration o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 (21)3.1.1“Three beauties”theory by Xu Yuanchong (22)3.1.2“Three transformations”theory by Xu Yuanchong (24)3.1.3“Creative translation”theory by Xu Yuanchong (26)3.2Intention,criterion,and objective on Xu’s poetry translation (28)3.2.1Intention of translating CCPs by Xu Yuanchong (28)3.2.2Criterion of the translated poems (29)VI3.2.3Objective of Xu’s speci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0)3.3Comments on Xu’s English versions of CCPs (32)3.3.1Rhymed translation (32)3.3.2Option of“formal resemblance”and“spiritual resemblance” (34)3.3.3Perfect poetry translation (34)Summary (36)Xu’’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in Skopos Theory·37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Xu4.1Essentials of Skopos theory and connection between Xu’s theory and Skopos theory (37)4.1.1Essentials of Skopos theory (37)4.1.2Connection betwee n Xu’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kopos theory (39)4.1.3Xu’s translation purpose (40)4.2Case study of Xu’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41)4.2.1Case study of Xu’s poetry translatio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kopos theory (41)4.2.2Comparative analys is of Xu’s poetry translation (43)4.2.3Vers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its skopos (46)4.3Comment on Xu’s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50)4.3.1Popularization and traditionality (51)4.3.2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51)4.3.3Aesthetics and artistry (52)4.3.4Literariness and creativity (53)4.3.5Systematicness and competition (53)4.4Comment on Mr.Xu Yuanchong (55)Summary (56)Chapter Five Expansion of the Study (57)5.1Expansion in translating English poetry (57)5.2Expansion in translating other English literary works (59)Summary (60)Chapter Six Conclusion (62)Bibliography (64)Appendix (68)VII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At present,we are on the threshold of a new century of the boom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mong our magnificent ancient cultures,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ms,with their unique beauties,strongly attract more and more eyes of the east and west.To introduce this gem of our literature to the western world is a very significant way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Out of this common expectation,even since the sixteenth century,a large number of master translators of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their great efforts in providi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CCPs).However,due to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he poetic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s not all easy matter.“Translated verses of poor quality not only severelyaffect the spread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but also affect the rea ders’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ms”(Mu Shixiong,2004:1).Thus the translators have much heavy responsibility on their shoulders for presenting better translated works to their readers.Mr.Xu Yuanchong,the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Chinese translators,has translated a lot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and devotes himself to transmit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statu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According to his own practice,he has established his series of translation theory,which should be summarized as“Art of Beautification,Creative Translation Being Like Competition”,in Chinese means“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every Chinese character has its implied meaning,which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The theory of“three beauties”is the ontology and destination in his poetry translation,which can be also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se and fiction.Mr.Xu Yuanchong argues that the beauties of the sound,form an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s should be transmitted in translating poems.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1。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作者:高阳光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一、引言十九世纪以后,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诗经》相继在世界各国出版,全译本有之,选译本或选译的诗篇更是不计其数,把中国灿烂的文化传遍了世界。

仅以《诗经》的英文全译本而言,就已达10余种之多:有的是散文式的直译有的是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无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与原文相去甚远的自由发挥。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试图通过对庞德、许渊冲《采薇》的英译文本分析来揭示目的论对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框架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Vermeer, Justa Holz Manttari 和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在翻译目的论看来,决定译者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译本的读者,也即译者心目中的面向对象,他们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

每一个译本都有预期的读者,因此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一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读者的文本。

原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且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选择其中的某些信息,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他是在理雅各之后,第一个把《诗经》译成自由体的诗人。

他的译本于1915年在剑桥出版,1954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重印。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英译本。

庞德译本《采薇》Willows were green when we set out,it’s blowin’an’ snowin’as we go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 doubt(no one feels half of what we know)《采薇》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Hunger and thirstPress me the worst.My grief o'erflows.Who knows? Who knows?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庞德完全没有忠实于原文,像是在创作自己的诗歌。

目的论视角下许渊冲诗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许渊冲诗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许渊冲诗词英译许渊冲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以其才华横溢和诗词创作高超而闻名。

在目的论视角下,我们可以通过许渊冲诗词的英译来深入理解他的创作目的和艺术手法。

首先,许渊冲诗词的创作目的是表达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词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通过诗词的表达来反映他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许渊冲诗词的艺术手法十分高妙。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来表达诗意。

他的诗词充满了富有表现力的描绘和感人的情感,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许渊冲的一首诗词的英译:“一池春水向东流,满城春色关不住。

百花齐放百草青,繁华落尽桃李稀。

路人已尽芳草色,山路更幽人未归。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In a pond, spring water flows to the east,The city is filled with the colors of spring, impossible to contain.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 hundred grasses are green,The prosperity fades, leaving only a few peaches and plums.Passersby have already seen the colorful gras,The mountain roads are even more secluded, no one has returned.After the fresh rain on the empty mountain,The weather is late in coming, it's autumn now.。

目论看许渊冲诗歌翻译读者接受(15页)

目论看许渊冲诗歌翻译读者接受(15页)

将目的论运用于许渊冲《琵琶行》的翻译
・ (1) the goa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对应
的是“三似论”和“三美论”,分别是翻译过程 中的最终目标和最低 要求。
・ (2)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ode:
对 应的是“三化论”,也是翻译的方法论,采取 “等化”、“浅化”和“深化”。
翻译目的论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 贾Gntra—
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冇可读性 和可接受性,能够
使接受者理解井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 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 语际连贾*致
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每--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翻译冃的论的发展
• 第一阶段: 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莱斯汄为理想的 翻 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荇,语吉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 而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翻译是以原
好之、乐之。
翻译目的应用的三种方式
• (1)番羽译过程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goa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2)翻译模式the translation mode: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ode;
• (3)番羽译全n Uithe translation result: the function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古诗词的翻译尤为重要。

而许渊冲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下来分析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强调诗意的翻译。

他认为翻译古诗词首先要忠于原作的诗意和意境。

他在翻译《静夜思》时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许渊冲将原作的诗意完美地保留了下来,将原作中的对月明的赞美与思乡之情融合在了一起,传达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捕捉原作的情感和意境,保留原作的诗意,并将其移植到目标语言中,使得其翻译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表达力。

许渊冲注重音韵的翻译。

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美感的源泉。

在翻译中,许渊冲努力保留原作的音韵韵律,使得翻译作品在音韵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

他在翻译《登鹳雀楼》时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翻译《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写道:“缀碎春波,秋云蔚蓝,悠悠夜色从前天坠。

”这些翻译作品保留了原作的抑扬顿挫和韵律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音韵之美。

许渊冲注重形象的翻译。

古诗词以其形象性的语言和艺术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翻译古诗词时,许渊冲注重表达原作中的形象,使得翻译作品能够通过形象的表达来传达原作的意境。

在翻译《白日依山尽》时,他将原作的形象表达得鲜活生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读者可以在翻译作品中看到山的高耸和日的明亮,感受到原作中所描绘的宏伟壮丽。

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将原作的形象传达出来,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翻译作品时,感受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他在翻译中注重诗意、音韵和形象的表达,使得翻译作品真实地传达了原作的美感和意境。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翻译水平,还展示了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为推动中国古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渊冲翻译理论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

许渊冲翻译理论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

许渊冲翻译理论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中文摘要】翻译论是由德国译论家Hans 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

该理论把翻译关注的重点由原文、原文作者转向译文、译文读者,关注为某一具体翻译而要求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即为达到某一翻译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不同的翻译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样一来,论便大大拓宽了翻译的研究范围,也增加了翻译技巧的适用范围,为译者灵活处理源语文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

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实际上是基于源语文本,尽量反映源语文本的内涵,在“三美”无法兼顾的情况下,作了取舍,正如功能论所主张的,决定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论所主张的翻译理念并非只是依赖于译者的,译者在翻译时也考虑到了忠实原则,在忠实的约束下考虑翻译的,灵活选择翻译的手段,这样的翻译才是真正的翻译。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从费米尔的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索了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的优势,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作者主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大量中外诗歌翻译事例对其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进而也使读者比较深刻地了解了功能翻译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在撰写论文时,作者先在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及研究方法和采用的数据。

然后着笔撰写论文的主题部分,首先作者对功能翻译论进行综述,包括论提出的时间、背景及发展概况,论的核心内容及规则等,使读者对其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着作者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为后面分析其理论优势作铺垫。

这主要包括许渊冲的“三美”、“三化”、“创译”等理论。

再者,作者从论的角度分析了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的优势,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

作者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诸多中外诗歌翻译事例对其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读者比较深刻地了解了功能翻译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此外,作者还给予许渊冲翻译以理论评价,使读者更系统地了解其实践和理论的优越性;接着作者阐述了本研究对翻译的启发作用。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发表时间:2018-06-06T11:57:28.2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作者:苗丹妮[导读] 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

而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有很大帮助。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

而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有很大帮助。

而目的论这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翻译评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目的论的三原则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并认为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是由翻译目的论决定。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方法;目的论;三原则1.引言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

他的译文韵律丰富,节奏感强,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他将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译成英文,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由“三美、三化、三知”论,创优竞赛论,译诗观构成的翻译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探究许渊冲教授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2.许渊冲翻译思想理论概述许渊冲教授把自己的诗歌翻译理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他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译诗“三美说”,具体来说,美是指“音美、意美、形美”,其中“音美”指的是译文要尽可能的和原文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尤其是在诗歌当中;“意美”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传达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而所谓“形美”是说译文诗歌要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的统一。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欢迎借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

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

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

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At first, when we set out,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许译: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

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大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而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用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工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一致,讲究押韵。

理雅各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没有押韵,读起来更像是富有乐感散文。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的对比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的对比
• 由此分析,此处两者在翻译的处理上都有缺陷。就geese与wild geese两 者上的运用,虽然都有偏差,但也反应了两者在自身文化底蕴上的差别。林 语堂渲染了氛围,让西方读者能够感受即使在geese的用词下,所带着悲伤 的递进。而许渊冲坚持朴实忠实翻译原文,便于文化交流。
原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林译: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许译: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二、目的论理论依据
作为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即“目 的法则”,翻译行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的 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止读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接 近作者;另一种则反之,引导作者接近读者。”
林语堂的翻译体现了他作为中国译者却又有西方人特色的特殊身份上的矛 盾性。他以简洁明快的方式传达了思想。许渊冲则是了解了译语与源语文 化的差异,为了便于文化交流,在刻画上采取平淡的描述但是更为深切的 意境吸引读者。
原文: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林译: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许译: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翻译诗词的目的与译者生活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林语堂出生于基督教牧师家庭,在大学也接受基督教的文 化教育。他的双重文化身份和背景,在翻译中他更多是站在西 方人的角度上去诠释中国和中国人的责任。他的翻译目的从一 定程度上来说是如何把中国的诗词著作以西方人理解的思维模 式展现。

从目的论来对比阿瑟·韦利与许渊冲古诗翻译

从目的论来对比阿瑟·韦利与许渊冲古诗翻译

从目的论来对比阿瑟·韦利与许渊冲古诗翻译作者:张艳来源:《大观》2016年第02期摘要:韦利和许渊冲是两位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大师,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国家流传起到重大作用。

本问通过20世纪70年代新兴的翻译目的论就李煜的《望江南》一诗来对比二位大师翻译风格。

关键词:韦利;许渊冲;目的论;古诗;翻译一、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

翻译目的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同时也总结出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随着三个原则的提出,“对等”不再是翻译标准。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因而到底是采取何种翻译的方法与策略,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译者的特点及其翻译目的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

1921年4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5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

先后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学译著50余部,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

早些年,许渊冲教授就提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

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可以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来概括。

具体来讲,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 之”是指“知之、好之、乐之”;所谓“似”则是指“形似、意似、神似”。

其中“三美”、“三之”是其翻译目的,而“三化”和“三似”是他的翻译策略。

韦利1889年8月18日出身于英国的Tunbridge Wells。

1903年,在英国著名的拉格比学校读书,因古典文学优异而获得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奖学金。

在剑桥学习的3年中,他是著名教授迪肯森(G.L.Dickin)和摩尔(G.E.Moore)的学生。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武宁【摘要】Skopos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y. It holds that different versions of a source text come from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ase study of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 of Autumn Thoughts in this paper proves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have one work with different version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译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各自具有不同的目的,即文化传真——有效传递文化信息;文化审美——不在形式而在意象;迎合目的语读者情绪——音、形、意兼备。

因此,文学翻译中一本多译的现象是合理的,可以使目的语读者从多角度了解、感知源语文化。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3)006【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天净沙·秋思》;翻译目的论;翻译【作者】武宁【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一、引言作为元代散曲的杰出代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其凝练的手法,凄凉的情调,诗意般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

文章以物喻人,情景交融,一直为人所称道,享有“秋思之祖”的美誉。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许渊冲诗词翻译 赏析
翻 译
Translation
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 体的过程或结果,或者说把用一种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 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
标 准

等值地再现原

译文的语言表 达要做到与原

等值地再现原著的话
语风格,传达原著的 美学信息和风格信息。
著的意义内容,

飞流直下三千尺, (描绘出瀑布飞散 而降的气势)
疑是银河落九天。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 (作谓语,既合乎主语倒 挂的飞流飞下的走向,又传达出 瀑布凌空而落的气势)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虚拟语气, 把现实瀑布和想象中的银河自然 地联系起来)
CATARACT ON MOUNT LU 望庐山瀑布 The sunlit Censer perk exhales 李白 a wreath of cloud , (散发出/呼出, 日照香炉生紫烟, 将香炉峰人格化)(wreath,花环, (将静止的香炉峰写得 有缭绕,色彩艳丽的生动意向) 富有灵性)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被倒置, 遥望瀑布挂前川。 形容远望中的瀑布像倒挂的飞流,译 (化动为静,呼应上 出了诗词的弦外之音和意境之美) 文)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尽” 字前移,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目送行舟的 怅惘之情)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 居首位 ,音 美” 之 , 形 美” 次之 。“ ” 等 化、 “ 次 “ 再 化 即“ 浅化 、 深化 ” 。深 化包 括 特殊 化 、 体化 、 词 、 分为 二 具 加 一 等; 浅化包括 一 般化 、 象 化 、 抽 减词 、 而为 一 等 ; 合 而等 化
包括 灵 活 对 等 、 性 转 换 、 说 、 说 、 动 、 动 等。 词 正 反 主 被 “ 是指“ 之” 知之 、 好之 、 之” 乐 。是说 不但要使 读者 知道原
是文学 翻译 看作 两种 语言 与文化 之 间 的竞赛 , 这 一过 在
程 中译 者发挥译语优势重新创 造 出最好 的甚至 超越 原作 的译本 。至于此八 方面 的关 系 , 三似 ” “ “ 与 三之 ” 目的 是 论 ,三化” “ 和发挥 译语 优势 是方 法论 , 三美 ” 本体 论 , “ 是
是科学 , 翻译不但要 译词 [ + = ( 似) , 文学 1 1 1形 ]还要译 意 [ +1 2意似 ), 又要 译味 [ +1 3 神似 )。“ ” 1 =( ]同时 1 = ( ] 创
指文学 翻译 是再 创作 , 要 求译 者 : 1 忠实 于原作 的意 它 () 图 ;2 要运用 适合 原作 风 格 的文 学语 言 即要 “ 挥译语 () 发
维普资讯
成 都 纺 织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unl o ra 0 f C  ̄ vu hn d T xi ete l C l g ol e e
第 23卷 第 2期 (总 第 8 0期 ) 2006年 4月
文 章编号:08 5 8( 060 — 5 — 3 10 — 5 此三论 为 翻译 的方 法论 。“ 者 译 易也 ” 即翻译要 换易语言形式 ; 译者 意也 ” 是说 翻译要 , “ , 传情达 意 , 包括言 内之 意和 言外之 意 ;“ 译者 艺 也” 即文 , 学翻译 是艺 术 , 不是 科 学。 以上 三 论 是 翻译 的认 识 论 。 “ 者益也” 是指 翻译要能 开卷有 益 , 译 , 使人 知之 ; 译 者 而“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摘要:许渊冲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第一人”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分别是强调译出原诗意境和神韵的“意美”、实现旋律优美悦耳的“音美”和保持形式美感的“形美”。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两首同名唐诗《凉州词》,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许渊冲老先生的“三美”诗歌翻译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诗歌翻译、凉州词、许渊冲一、《凉州词》诗歌背景凉州词又名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很多唐朝诗人都曾为该曲调作词,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位于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时是西北地区的首府,作为六朝古都孕育了雍凉文化。

王之涣版《凉州词》和王翰版《凉州词》都以描写边疆戍卫生活为主题,但又各有侧重,王之涣版《凉州词》以波澜壮阔的大漠风光为切入点,情景交融,抒发了戍边士兵凄凉惆怅的思乡之愁。

而王翰版《凉州词》则以荒凉边塞的酣畅盛宴为出发点,豪放旷达,表现边疆士卒守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

王之涣版《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前两句极写空旷寂寥而又波澜壮阔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首句写“黄河之水绵延直上白云间”的远景,次句以“孤城”和“万仞山”强烈的点面视觉对比,既勾勒出巍然屹立的孤城形象,也表现出西北边疆人烟稀少的荒凉大漠特点。

两句描写出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和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在大漠中忽然听到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勾起了戍边将士的离乡之愁。

尾句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豁达豪迈语调感叹悲壮苍凉之情,羌笛无需总是呼唤杨柳,这里本就是春风吹拂不到的地方。

通篇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王翰版《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前两句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音调来刻画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边塞筵席。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是中国诗词翻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翻译的「三美原则」而闻名。

这个原
则包括准确传达原诗的美感、以美化再现原诗的美感、以美去妥协翻译的准确性。

通过这
个原则,许渊冲试图在译作中保持原诗的美感,同时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做出一些创造性
的改动,以准确地表达原诗的意境。

许渊冲强调要传达原诗的美感。

他认为,翻译不只是一个准确表达意义的过程,也是
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诗的意境和美感,并在译作中再现这种美感。


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以便能够准确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只有通过
准确传达原诗的美感,翻译作品才能被读者所接受和欣赏。

许渊冲主张美化再现原诗的美感。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和艺术化的语言形式,每个字词都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象征。

当翻译者将原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需要将原诗
的意境和美感再现出来,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动,以创造出与原诗相当
甚至更美的翻译作品。

这其中包括对诗歌的音、韵、格律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译作更
具有原诗的韵律和美感。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从不同的角度指导了他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实践。

这一原则
要求翻译者在传达美感的也要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同时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调
整和改动,以再现原诗的美感。

许渊冲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翻译能力,成功将许
多中国古诗词引入了国际舞台,并且在中国的诗歌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摘要: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

而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这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目的论的三原则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并认为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是由翻译目的论决定。

关键词:古诗;翻译;许渊冲;目的论;三原则中图分类号:H059一直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都是译界的头等难题。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或者体验,而诗歌译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是原原本本地传达诗人的情感与体验,还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形式美。

面临这种翻译重任,中外翻译学者都在尝试各种翻译策略与方法将诗歌的音、形、意完美的表现出来。

许渊冲则是其中之一,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还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一、翻译的目的论1、翻译的定义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以源文为基础的翻译行为,像其他任何行为一样,翻译也受翻译目的的支配。

在弗米尔的翻译定义中,翻译要对其预期的目标和接受者起作用,即达到预期的目的。

每一翻译行动都有一个目的。

那么,每一翻译行动要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均以预期达到的目的为基准,由这一目的所决定[1]。

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委托者和译者就译文的预期接受者、翻译目的达成的明确指示和协议。

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不必对源语文本和源文作者惟命是从,不必一味拘泥于源文或其表层结构,而应考虑翻译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及交际需求。

因而在目的论下,译者被看作是翻译行为的专家, 他要对所承担的任务的执行以及译文的定稿负责。

对于翻译目的的界定,弗米尔认为这一概念可以用于三个方面,因而有三层意思:“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

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

谈翻译模式方法、策略时,指模式的意图。

”2、目的论三原则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具有很高的造诣。

在其翻译实践中,他遵循了“三美原则”,即忠于原文、追求美感和传达文化内涵。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独到之处。

许渊冲注重忠于原文。

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语言风格,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

在翻译《登鹳雀楼》时,他保留了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句式,保持了原诗所具有的优美和雄浑的意象。

他对原文的尊重和理解使得他的翻译更加贴近原作,同时也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原诗的魅力。

许渊冲注重追求美感。

他在翻译中注重诗意的再现,努力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似的美感。

他注重韵律和节奏的表现,使译文在语言的层面上更接近原诗。

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他选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表达方式,将原诗中的出奇意境和美感传达给读者。

他在翻译中的这种追求美感的态度,使得他的译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许渊冲注重传达文化内涵。

他在译文中注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哲理,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翻译李白的《登鹳雀楼》时,他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又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传递给读者。

他的译文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的对比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的对比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的对比甘 勋《声声慢》的翻译属于诗词翻译范畴。

因为译者翻译的目的性的不同,所以不同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处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而且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还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

因此,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对林语堂与许渊冲先生《水调歌头》英译本进行研究。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发展,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方式,翻译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词的翻译占据重要部分。

如何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让西方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这是翻译诗词时译者所追求的目标与准则。

一、《声声慢》写作背景《声声慢》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所作。

当时金兵入据中原,诗人流落到南方,丈夫病死他乡,境遇孤苦,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字里行间哀愁满目,令人读之心酸。

二、目的论理论依据目的论指出,任何翻译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弗米尔(1987: 109)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较为全面的概括:翻译是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或语言的一种不可逆转的信息传递,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一种翻译行为应采取的策略和达到的目标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

弗米尔(2000: 91)进一步指出,翻译的目的有三种: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

苇努蒂(2004)对此提出了异化和归化原则。

归化的译法就是译文语言通顺自然,没有翻译的痕迹使译语读者读起来没有陌生感;而异化的译法即保持源语的异国情调。

三、从目的论看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的对比(一)翻译诗词目的对比翻译诗词的目的与译者生活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接受的是基督教的文化教育。

他的双重身份和背景,使他在翻译中更多的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上去诠释中国和中国人的责任。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文_学术探讨326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意象的不同,清晰定义文化意象,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意象。

在此过程中,作者发现文化意象对英译古诗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一首英译诗歌成败的关键。

因此本文的分析对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和研究文化意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能为补充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做出贡献,从而提升我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质量。

关键词:目的论;中西意象;文化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一、翻译目的论随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著名翻译家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该理论提出应该在原文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

在这一过程中是需要不断的协商才能实现的。

凡是高质量的译文都是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法则,在该理论中目的法则是摆在第一位的。

换而言之,要根据不同的目的翻译文章。

能够决定翻译目的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不同的受众人群——译文所指的接受者。

因为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受教育水平以及对译文的期待,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带着不同的目的进行有效的翻译以使同一篇文章的译文满足各个阶层人群的需要。

此外,“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也是费米尔翻译目的论中强调要遵循的原则。

前者是指译文需读起来朗朗上口,词句连贯,能让译文的接受者读明白。

而后者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也应该是连贯顺畅的。

这些原则的提出就打破了以前“对等”的翻译标准,转而追求实现译文预期目标。

费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由译员来决定怎样进行翻译。

根据不同的目的,译员应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取舍原文的内容或者对原文调整修改之后再进行翻译。

二、中西意象的不同之处西方意象派创立于20世纪10年代。

西方的意象派学者注重意象的功能。

此外,其他门派,如:象征派为意象派提供了一个创作发展道路。

象征派提出诗歌中要注意对诗歌通感,色彩以及韵律的把握,这些都极大的启发了意象派学者。

在意象派看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由很多意象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文 或 其表 层 结构 ,而 应考 虑 翻译 服 务对 象 的文化 背 景 、阅读 期 待及 交 际需 求 。因而 在 目的论下 ,译 者 被看 作是 翻译行 为的专 家 , 他 要对 所 承 担 的任 务 的执行 以及 译 文 的定 稿 负责 。对 于翻 译 目的的界 定 ,弗 米 尔 认 为这 一概 念 可 以用 于 三个 方 面 ,因而 有三 层 意 思 : “ 翻译 过 谈 程 时 ,指 过程 的 目标 。谈 翻 译 结果 时 ,指 译 文 的功 能 。谈翻 译模 式 方 法 、策 略 时 ,指 模式 的意 图。 ” 2 目的论 三原 则 、 根 据 目的论 ,所有 翻 译遵 循 的 首要 法 则 是 “目的法 则 ”翻 译 行 为
“ ”是说 要 “ 优 发挥 译 语优 势 ”, 即要 充分 利用 译 语 中最 好 的表达 方
都是译 界 的头 等难 题 。诗人 所 追求 所 要达 到 的 目的决 定整 个 翻译 行 为 的是用 最 精炼 的语 言表 达最 丰 富 的 的过 程 ,即 :结果 决定 方 法 。而 另 情 感或 者 体验 ,而 诗歌 译者 所要 完 外两 个 法则 ,是 指 “ 贯 性法 则 ” 连 成 的任 务不 仅 是原 原本本 地 传达 诗 和 “ 实性 法则 ”。前 者 是指 译文 忠 人 的情 感与 体验 ,还 要最 大 限度 地 必须 能 让接 受者 理解 ,并在 目的语 保 留原 诗 的形式 美 。面 临这种 翻 译 文 化 以及 使用 译 文 的交 际环 境 中有 重任 ,中外翻 译 学者 都在 尝试 各种 意义 。后 者则 是 指译 文在 一 定程 度 翻译 策 略与方 法将 诗 歌 的音 、形 、 上 要 忠实 于原 文 ,而 忠 实 的程 度 取 意完 美 的表现 出来 。许渊 冲 则是 其 决 于 译 文 目的 和 译 者 对 原 文 的 理 中之 一 ,他 不仅翻 译 了大 量 的 中国 解 。连 贯 性法 则和 忠 实性 法 则都 从 古典 诗歌 作 品 ,还 在 实践 的基 础上 属 于 目的法则 。如果 目的法 则要 求 提 出了 自己的翻译 理论一 “ 化之 原文 与译文 的功 能不 同 ,那 么忠 实 美 艺术 ,创优似 竞 赛 ”。 性法 则 不再 适用 。如果 目的法 则要 翻 译 的 目的论 求译 文 不通 顺 ,那 么连 贯 性法 则将 1 、翻 译 的定义 不再 适用 。 汉 斯 ・ 米 尔 的 目的 论 将 翻 译 弗 二 、许 渊 冲翻 译 中国 古诗 的 目 视 为 以源 文 为基 础 的翻 译 行 为 ,像 的 其他 任 何行 为一 样 ,翻译 也 受翻 译 早 些 年 , 渊 冲 教 授 就 提 出 许 目的 的支配 。在 弗米 尔 的翻译 定 义 “ 国文 学翻 译 工作 者 对世 界文 化 中 中,翻译 要对 其 预期 的 目标和 接 受 应 尽 的责 任 ,就 是把 一 部分 外 国文
者起 作用 ,即达 到预期 的 目的 。每 翻 译行 动都 有一 个 目的 。那 么 , 每 一 翻 译 行 动 要 采 取 何 种 翻 译 策 略 ,均 以预 期达 到 的 目的 为基准 , 由这 一 目的所 决 定 [ ] 1 。决 定 翻 译 目的 的重要 因素 是委 托者 和 译者 就 译文 的预期 接受 者 、翻 译 目的达 成 的明确指 示和 协 议 。从这 个 意义 上 说 ,译 者 不 必 对 源 语 文 本 和 源 文 作 者 惟 命 是 从 ,不 必 一 味 拘 泥 于
心 ,音 美 则是 说译 诗和 原 诗 一样 要 有悦 耳 的韵律 , 而所 谓形 美 是讲译 诗 要尽 可 能保持 原 诗 的形 式 。三美 之中 “ 意美 ”居 首 位 , “ 音美 ”次 之 , “ 美 ”再 次 之 。 “ ” 即 形 化 “ 化 、浅化 、深 化 ” 。深化 包括 等 特殊 化 、具 体化 、加词 、 一分 为二 等 。浅 化包 括一 般 化 、抽象 化 、减 词 、合 二为 一等 。而等 化包 括 灵活 对 等 、 词性转 换 、正说 、 反说 、主 动 、被动 等 。 “ ”是指 “ 之 知之 、 好 之 、乐 之 ” 。是说 不但 要 使读 者 知 道 原文讲 了什 么, 而 且要 使他 们 喜 欢 译 文 并 且 感 到 读 译 文 是 种 乐 趣 。 “ 术 ”是 说翻 译 ,尤 其是 文 艺 学 翻译 是 艺术 而 不是 科学 ,文 学翻 译 不但 要译 词 ( 似 ),还要 译 意 形 ( 意似 )。 “ ”指文 学 翻译 是再 创 创作 ,它要 求 译者 忠 实于 原作 的意 图要 运 用适 合 原作 风格 的 文学 语言 即要 “ 发挥 译语 优 势 ”诗 词翻译 要 创造 性地 传达 原 作 的 “ 三美 ”。好 的 翻 译 要 从 心 所 欲 而 不 逾 矩 。而
从 目的论 看许 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
文◎ 张艳 ( 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 湖北武汉 )
摘 要 :作 为文 学翻译 的最 高形 式 ,诗歌 翻译 历来被 翻译 界 争论 较 多。 而许 渊冲先 生对 诗歌 翻译 提 出 了新 的理 论 、策 略 与方 法 ,这对 中 国古典诗 歌翻 译 的 实践无 疑有 很 大 的帮助 。本 文 以翻 译 目的论 为理 论 基础 ,通 过 目的论 的三原 则探 讨许 渊冲对 中 国古典诗 歌翻 译 的 策略 与 方 法 ,并 认 为许 渊 冲的翻译 方法 与 策略是 由翻 译 目的论 决定 。 关键 词 :古诗 ;翻译 ;许 渊 冲: 目的论 ;二 原贝 三 1 中图 分类号 :H 5 09 直 以来 , 中 国古典诗 歌翻 译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式 。因 为每种 语 言 都有 自己的优 势 和 劣 势 ,译者 应 该在 翻译 过 程 中充 分 运用 译 语 的优 势 , 同时尽 力避 免 其 劣势 , 从而 创造 出具 有 “ 三美 ” 的译 文 。 所 谓 “ ”则 是 指 “ 似 形
似 、意 似 、神似 ” ,即译 文不 但 要 在 字面 上或 形 式上 与 原文 相似 ,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