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古代汉语听课笔记(四)_155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4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4古之教者,家有塾,dang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不雅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不雅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堪;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本身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本身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本身;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dang”有本身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本身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博识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伴侣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触类旁通,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重点全记录
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因此,我们从语音和语义分析汉语词的构成问题。
从语音结构上可以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从语义结构上有单纯词和复合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同时包含少量的双音词。
双音词中,既有复合词,也有少量的单纯词即联绵词。
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特殊的词汇现象。
一、单音词单音节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在古代语言学家笔下的“字”,相当于单音词。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表意单位,它以音为义的载体,音和义在约定俗成的原则下结合起来,便形成白话的词。
字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形来记录词,从词那里承受到音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义的结合体。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古人从来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
古代的注释书和字书、韵书上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他们所说的“词”,则专指虚词。
第二,虽然汉字是为了记录词而产生的,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字各有其发展规律,就汉字与单音词的对应关系来说,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异词同字现象:即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例:P58来源:考试大异词同字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词义引申的结果。
二是字用过程中的同音借用。
异字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有不只一个记录符号,各个符号间多是异体字关系,也有的是分化字关系。
例P58(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有些双音节单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很容易被作为双音词看待,但实际上并不是双音词,而是单音词的组合。
例:P59二、复合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以双音词为主,三音节以上的词极少,因此我们只讲双音词。
从结构上看,双音词有单纯词和复合词两类。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复合词大多数是由两个语素按照必然的构词法组合而成的。
(一)复合词的结构1、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
这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关系。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四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四第十一节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
a 表示“这”义。
b 作主、定、宾语。
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
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
a 表“那”义。
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
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
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四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四有乱君无乱国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徧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勢。
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勢,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
《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擇。
”此之謂也。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徧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
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
”此之谓也。
[译文]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
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生生世世的人都百步穿杨;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生生世世称王天下。
所以法制不成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成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
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
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
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条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体事情也必然会昏乱。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汉语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2、古汉语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3、古代汉语书面系统⑴书面语:①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世仿古作品的语言。
特点:稳固性、保守性。
②古白话:唐宋以来产生的为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
《伍子胥变文》(唐五代)。
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
法师曾知两回死处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⑵口语:已消失二、为什么学习古汉语㈠、总说1、古汉语是桥梁2、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3、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4、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5、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㈡、详解1、古汉语是桥梁①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③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④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2、语言具有传承性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古代汉语》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首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首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首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一样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I〕、撇如〕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G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玉书、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白烈〈〈正字通》根底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展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根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颐,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恤〈〈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卸〈〈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古代汉语听课笔记(六)_153
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古代汉语听课笔记(六)六、同义词的辨析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2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
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
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
“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
2)性状情态不同。
如“坐、跪、跽。
”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如“饥” 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
“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
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
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
4)侧重的方面不同。
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5)感情色彩不同。
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
“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
6)语法功能不同。
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
“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3 、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
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
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
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4、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
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
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如“盗”和“窃”。
2)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
如“履”和“屦”。
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
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
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
如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
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地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地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地声母h和“报”地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地“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b5E2RGbCAP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地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地事物去比方不熟悉地或难以解说地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p1EanqFDPw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地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地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DXDiTa9E3d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地,参加编写地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地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RTCrpUDGiT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地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地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5PCzVD7HxA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jLBHrnAILg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地工具书.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地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xHAQX74J0X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地历时性地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地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地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地基础上编写成地,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LDAYtRyKfE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地著作.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地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地用法、意义并引书证.Zzz6ZB2Ltk<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地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地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地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地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dvzfvkwMI1二、汉字地结构1、汉字地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象形:象形字地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rqyn14ZNXI3)指事:许慎地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EmxvxOtOco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SixE2yXPq5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地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6ewMyirQFL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地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地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kavU42VRUs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地部首相同、两个字地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8)形声字地形符和声符地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y6v3ALoS89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地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M2ub6vSTnP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0YujCfmUCw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地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eUts8ZQVRd12)最早成系统地文字,现在已知地是商代地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13)文字地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地“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地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sQsAEJkW5T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地变化叫隶变.15)隶变对汉字结构地影响:<1)部首形体地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地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地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GMsIasNXkA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地词义称为文字地本义.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地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地.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地.如高.TIrRGchYzg三、古书中地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地用字,如果它所记录地词不是该字地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2、假借字地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地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地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地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地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地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地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地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7EqZcWLZNX<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地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地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地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地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地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地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地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lzq7IGf02E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地时代用不同地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地叫古字,在后地叫今字.如“莫→暮”.zvpgeqJ1hk4、古今字地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地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NrpoJac3v15、古今字形成地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地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地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地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地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1nowfTG4KI6、古今字与假借字地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地不同和用法地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地意义跟它地本义是否有关.fjnFLDa5Zo7、异体字:<1)狭义地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地文字.<2)广义地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地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地是前者.tfnNhnE6e58、异体字地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地不同.如“泪——”“野——”“看——”.<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弃”.<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村——”“岭——”“鞍——”.<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享——”.<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地俗字.如“册”“别——”.<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无——”.HbmVN777sL9、异体字地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 ”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V7l4jRB8Hs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地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地《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地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地繁写楷书字体.83lcPA59W911、必须注意地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地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地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术——”“适——”.<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地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仆——”“几”“谷——”.<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地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 ”地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mZkklkzaaP四、古今词义地异同1词义异同地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地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地是相同地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地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地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AVktR43bpw2造成旧词消亡地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地历史事物地消亡而消亡.如“喽腊”地“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地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地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地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地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地,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ORjBnOwcEd3古今词义地差别:1)意义地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地古今意义地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地旧义消亡了,有地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地地方.古今相比,“池”地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地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地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地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地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地重复,是“又”.3)词义地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地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地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地古义重,是恨地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地,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地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2MiJTy0dTT4 词义变化地类型:从古今词义地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地变化分为词义地缩小、词义地扩大、词义地转移三类.gIiSpiue7A5、词义地缩小:其特点是古义地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地高地,今义是埋尸体地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地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uEh0U1Yfmh6、词义地扩大:古义地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IAg9qLsgBX7、词义地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地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WwghWvVhPE8、怎样掌握词地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地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地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地和语言地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地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地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地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地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地“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地“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地“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地“举”古义是“全”.等.asfpsfpi4k五、词地本义和引申义1词地本义:多义词地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地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地本义.我们所讲地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地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地那个意义.ooeyYZTjj12、引申义和本义地关系:二者间地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地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BkeGuInkxI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地本义:1)借助词地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地,因而本义是“诉讼”.PgdO0sRlMo4 、词地引申义:在多义词地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地意义叫引申义.5、引申义和本义地联系方式: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 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 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地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地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地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地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3cdXwckm156、词义引申地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h8c52WOngM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地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地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地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v4bdyGious8、引申地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地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地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地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J0bm4qMpJ99、引申义地读音和书写形式: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地,读音也相同.2)有地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 )后来写作“懈”.<3)有地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shu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 )<4)有地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XVauA9grYP10、研究词义引申地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六、同义词地辨析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地词.2同义词间地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地外延比“人”地小.它地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地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地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 是一般地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地饿,指地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地威胁.另外,一般地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地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地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地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bR9C6TJscw3 、辨析同义词地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地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地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地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地反义词.pN9LBDdtrd4、应该注意地几个问题:1)同义词地“同”是就义项讲地,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地.一个词地词义系统包括该词地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窃”.2)词义是发展地,同义关系是可变地.如“履”和“屦”.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地,在考察同义词地时候,应该注意词义地时代性和同义关系地可变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地区别.意义有异有同地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地叫“皮”,去毛地叫“革”.DJ8T7nHuGT七、古代汉语地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地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地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地句子,对事物地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QF81D7bvUA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地,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3 、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地,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地,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地”、“正确地”,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地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 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地复指用法发展出来地.4B7a9QFw9h4 、古代汉语判断句地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ix6iFA8xoX5 、古代汉语判断句地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地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wt6qbkCyDE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地表达方式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地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地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3 古代汉语被动句地类型:A 语义上表被动地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地被动句:<1 )“于”字句.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地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d “乎”<介词)地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Kp5zH46zRk<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Yl4HdOAA61<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5 )“被字句”.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地位置和省略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地宾语在某些特定地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2 宾语前置地种类:<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a 作动词地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地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地是:a 个别用“为”字地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b “如何”是“如之何”地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地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地制约.ch4PJx4BlI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地宾语,不前置.<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有两种不能前置地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地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qd3YfhxCzo<3 )用代词复指地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地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地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地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E836L11DO5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地事物得到进一步地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地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S42ehLvE3M。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3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3【译文】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比拟),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来源:考试大“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本身的父母,不只是疼爱本身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办法。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办法。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必然都藏在本身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本身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必然是为了本身。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
人们只敬爱本身的父母,只疼爱本身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本身: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
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本身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
以礼义表扬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
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2020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真题及答案
2020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真题及答案1.单项选择题(江南博哥)下列各组字中,全属于形符或声符在一角结构的一组是A.B.C.D.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徒”,从辵土声,属于声符在一角。
“疆”,从土疆声.属于形符在一角。
“颖”,从禾顷声,属于形符在一角。
故答案选C。
2.单项选择题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分化字关系的一组是A. 信一伸B. 内一納C. 矜一鳏D. 罸一罰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项中“信”和“伸”是通假字关系,C项中“矜”和“鳏”是通假字关系,D项中“罸”和“罰”是异体字关系。
3.单项选择题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异体字关系的一句是( )A. 晏子爲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闚(窥)。
B. 其時已舆先王之法虧(詭)矣。
C. 名立而功成,美章(彰)而惡不生。
D. 黄帝伐涿鹿而禽(擒)蚩尤。
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闚”,“窥”的异体字,二者是异体字关系,意为暗中察看。
4.单项选择题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通假字关系的一句是( )A. 昔也往責(債)於東邑,人可問也。
B. 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啖)君。
C. 文士並餝(飾),諸侯乱惑。
D.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
太后盛氣而胥(須)之。
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胥”,“须”的借字,二者是通假字关系,意为等待。
5.单项选择题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使用本字本义的一句是( )A. 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
B. 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C.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視而笑。
D. 宋人背北杏之會。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项中“革”是“亟”的借字,紧急。
B项中“伯”是“霸”的借字,称霸。
c项中“解”的意思是“分割、分解”,用的是本字本义。
D项中“會”的意思是“盟会”,而“會”的本义是“相聚、会合”,这里用的是“會”的引申义。
故答案选C。
6.单项选择题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部分是复合词的一句是( )A. 普哉!雖然,公輸盤爲我爲雲梯,必取宋。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3)---第二课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3)---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在古代汉语课中,我们学习有关汉字的性质和结构的结识,除了掌握汉字科学的结构规律之外,主要目的是在探求词义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来瞭解词义,掌握词义。
一、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一)只有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早期汉字例如甲骨文、金文、还保留着汉字的构形理据,是形义统一的,我们可以直接按照字形来探求词义,小篆也还保留了许多古文字的特点,许多字形的构形理据还是很清楚的,可以作为以形索义的依据。
例:P28汉字经过隶变,进入今文字阶段,书写元素演变为笔画,汉字的象形性彻底消失。
但是,大多数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符合演变规律的字形,其构形理据仍然保留。
例:秉、元、見、水P29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探求词义。
这在训诂学上叫做“以形索义”。
汉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非规律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讹变”。
例如:春,為P29。
追溯早期字形的过程,训诂学上叫作“复形”。
(二)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1、本字是是对借字而言的。
本字是指专为记录某个词所造的字,它的形体是以这个词的某一义项为按照而造的。
例如:“亦”是“腋窝”的本字,“汝”是“汝水”的本字,“莫”是“暮色”的本字。
本字是据词义而造的,是形义统一的。
但是,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同音借用的现象很多。
由于文字假借而使某字具有了与字形完全无关的意义,称作假借义或借义。
在遇到文献中的假借字时,必需按照借字的语音追溯本字,训诂学上称为“溯本”。
例:P30。
2、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讲解汉字必然要用本义来讲,才能合乎本来的造字意图,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讲字形,就会牵强附会。
引申:很多例子见P30引申义虽然与字形关系疏远,但毕竟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可以追溯的;而假借义则与字形没有任何联系。
二、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求1、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人们一般把没有示音符号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称为纯表意字。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绪论前言:自学笔记,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理解和简单记录,详细内容请看课本。
有理解错误的地方,还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指正和帮助。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分成四期:(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四)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称作文言。
(二)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称作古白话。
文言的两大特点:(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注:书中这一段话挺有意思的,我把它抄在后边:要想把一种距今久远,脱离当代生活的历史语言长期使用下去,就势必要着力模仿,而且,按照古代正统文学和文章学的评论标准,越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就越被认为是语言修养高。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中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来源:即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提高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是学一点理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阅读足够量的文言作品,以积累语言材料和产生语感。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和意义1、文言文阅读与历史遗产的继承这段课本内容写得极好,能够激励学子们。
2、学习古代汉语是深入瞭解现代汉语的需要采集者退散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
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短语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句法中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还有所保留。
文言与白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学习现代汉语不能一点也不涉及文言。
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对现代汉语理解的深入程度和应用的准确程度。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1、处理好语感与语理的关系自由阅读古书是一个较高的目标,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古代汉语二第一节古代汉语名词的活用一.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名词直接作动词的修饰成分,在现代汉语中被介词短语作状语所取代,现代汉语有时译成名词重叠,有时在名词前加相应的介词。
A.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一样”1.狼吞虎咽2.土崩瓦解3.鸡鸣狗盗4.其一犬坐于前5.豕人立而啼6.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7.做鸟兽散8.天下云集响应B.名词作状语表工具:介词“用”1.海水不可斗量2.棒打鸳鸯,枪毙杖杀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秦王车裂商君以徇C.名词作状语表依据:译为“依据...”“从...方面说”1.度已失期,法皆斩2.情有可原,理无可恕,势不两立3.人不可貌相D.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方式”“像对待...一样”1.君为我呼入,吾以兄事之2.父事张耳3.六畜葬之4.虏使其民5.客死他乡E.名词作状语表处所:仅限方位名词或处所名词,加介词“在”1.野炊2.郊游3.内忧外患4.童子隅坐而执烛5.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叱之6.江水东流,南征北战,东边西跑F.名词作状语表时间1.朝思暮想,朝发夕至2.朝闻道,夕死可矣3.良庖岁更刀4.而乡邻之生日慽5.贱妾守空房,相对还日晞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句子中缺通常意义的行为动词充当谓语,名词直接充当谓语,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词的兼类。
1.晚来天欲雪2.沛公军霸上3.范增数目项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用汽,再火,令药熔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对宾语隐含一个使...怎么样的意思,逻辑上隐含一个类似于兼语式,省使役动词的结构。
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齐恒公合诸侯而国异性4.尔欲吴王我乎,尔欲臣妾我乎!四.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对宾语隐含“认为...怎么样,把...当”的意思1.君君,臣臣,夫夫,子子2.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3.鱼肉百姓,草菅人命4.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时爱子其民5.庸奴其肤6.侣鱼虾而有麋鹿7.诸侯用夷礼则夷之五.古代的大名冠小名结构1.后羿射日2.庖丁解牛3.草菅人命第二节古代汉语中的动词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动词对宾语隐含使...怎么样的意思。
古代汉语(笔记精华版)
古代漢語绪论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1.为了更好地领略、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堪称举世无双、博大精深。
这是现代中国人极为宝贵的遗产。
五千年文明史积累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到什么程度,用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仅十八世纪末叶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一部书入选的书籍就达到3503种,79337卷。
目前大多数还没有标点整理出来,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和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整理、去发掘。
如果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任务,那么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大学生来说就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现在一般讲到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
而要传承传统文化,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唐诗中有这么一首诗: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的是贫女自伤迟暮——老女盼嫁。
实质上寄托着士子怀才不遇的感慨。
全诗主旨用一个“伤”字点明。
为什么自伤呢?一,贫家没有好的穿戴;二,没人赏识自己高雅的风姿品格;三,大家都喜爱流行的俭梳妆;四,可惜自己有才、有德,而不得其用。
全诗比较通俗易懂。
问题主要出在第二联上,“俭”字一般是俭朴、节省的意思,这样理解,与诗句就有矛盾。
所以许多注释本都觉得不好解释。
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认为这一联是说有谁来爱这贫女的风格,共同赏识她俭朴的打扮呢?(这样解使“谁”管到两句,很勉强。
)第二种解释是谁能赏识我不同庸俗的高尚风格?我却跟大家一起体会时世艰难,总是打扮得很朴素。
(这样添字太多。
分别可以用“岂”和“自”。
)第三种解释是谁去追求那些奢侈的高格调,时世艰难只能维持俭朴的梳妆。
(这样描绘出来的贫女,有点安于贫困,鄙弃高贵,那又何必自伤呢?)总之,三种解释都“于文不安”。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古代汉语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课程代码:0053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具有假借关系的是()A.選賢與能,講信脩.(修)睦。
B.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智)乎?C.螾.(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臧宣叔逆晋師,且道.(導)之。
2.下列各组汉字,前后两字读音(包括古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州——洲B.雜——襍C.雕——彫D.鐘——鍾3.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田末牧特B.魚本孟恭C.人上逐甦D.刀刃亦泪4.下列各组汉字,有相同意符的一组是()A.造徒徙近B.勝肺胡朝C.祈視祁禁D.閭聞閩閨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简化字的是()A.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
B.晋靈公不君,厚斂以彫.墻。
C.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宫中而用之?D.姜氏欲.之,焉辟害?6.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A.無乃爾是過與?B.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C.是社稷之臣也。
D.客果有能也。
7.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A.作主语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C.作状语D.作定语8.下列各句中,含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句子是()1A.必将富之貴之,敬之譽之。
B.楚左尹項伯者,素善留侯張良。
C.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
D.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9.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表示程度轻微的是()A.太后之色少.解。
B.苛政暴吏,甚.於虎也。
C.寡人之民不加.多。
D.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10.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汉教-古汉语笔记【精品】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古代汉语听课笔记(四)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
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古用今废词。
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
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
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
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喽腊”的“喽”,是
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
如“祲”。
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
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
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
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
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
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
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
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
“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
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
“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
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
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
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如“布”古指麻布、葛布。
今指棉布。
“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
“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
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
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
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
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
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
“醒”从酉,本义是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
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
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
“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
“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
“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