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板书设计新人教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的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举例说明声音产生的实例,如敲击鼓、拨动琴弦等。
(3)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条放在扬声器前,观察纸条振动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3)进行实验:将两个纸杯用线连起来,让学生分别站在两端,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4.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进行实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四、作业布置1.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过程。
2.掌握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的传播过程。
2.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光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哪些介质中传播?2.光的传播(1)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实例,如太阳光、手电筒光等。
(3)进行实验:用激光笔照射不同介质,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3.1《温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温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温度概念的引入、摄氏度的定义、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及其工作原理、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摄氏度的定义,认识体温计和温度计,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认识摄氏度,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对温度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2. 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摄氏度的定义,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体温计、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温度的物体(如热水、温水、冷水),让学生感受温度差异,引出温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温度的概念,介绍摄氏度的定义,讲解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重点讲解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分析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在实际使用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正确测量温度。
5.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摄氏度的历史,以及温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温度概念、摄氏度定义、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温度的概念,并解释摄氏度的定义。
答案: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度量单位,定义为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点与沸点之间的温度间隔,即1摄氏度等于1/100的热力学温标。
2. 题目:请说明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教课设计教师:讲课班级:课节 1 课时课题 3.1 温度课型新课备课时间讲课时间讲课方法察看、实验、议论一、知识与技术:1.理解温度的观点 .2.3.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表达温度计的结构、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教课目的2.经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丈量液体的温度,培育实验能力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经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育学生爱惜公共财物的优秀品德和正确使用物理丈量工具的优秀习惯.教课要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怎样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实验能力.教课难点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热水、冷教课器械水、温水 .备注: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亲密的关系.在太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学会了使用火,创始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日,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二、进入新课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行靠的,很冷的冬季,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感觉很冷,但是从外面走进房屋里的人会感觉比较温暖 .我们经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一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感觉在左手感觉温水冷、右手感觉温水热 .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同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好大概划分温度,要正确地判断和丈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丈量工具——温度计 .1.温度计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温度计的基本结构: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温度计上符号为 C48 页甲图的量程是 -20℃— 110℃ ,分度值 1℃ .乙图的量程是 35 ℃— 42 ℃,分度值 0.1 ℃.丙图的量程是 -30℃— 50 ℃,分度值 1℃ .[想一想议议]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假如所测的温度过高,高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假如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寒暑表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 -30 ℃,分度值是 1℃,主假如依据我国大多半地域的常年温度范围确立的.体温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 35 ℃,分度值是 0.1 ℃,是依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立的.实验用的温度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 1 ℃,依据实验中需要丈量的范围确立的.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淆物的温度规定为0 摄氏度,把开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在 0 ℃和 100 ℃之间分红100 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 1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 37 摄氏度” .北京一月的均匀气温是-4.7℃,读做负 4.7 摄氏度或零下 4.7摄氏度 .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2.摄氏温度(板书)我们看 48 页小资料,可否把空白填上.开水的温度是 100 ℃,冰水混淆物的温度是 0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我国最低气温为 -52.3 ℃(漠河镇)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3.温度计的使用[板书]实验:用温度计丈量水的温度49 页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丈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所有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可以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持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野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板书]那么一般温度计将怎样正确使用?请大家看 50 页 . 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够,为何?为何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并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特别细的曲折缩口.玻璃管特别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细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显然变化,因此更精准.读体温计示数时要走开人体,水银变冷缩短,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可以退回玻璃泡,因此仍指示本来的温度.走开人体,水银变冷缩短,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可以退回玻璃泡,从头用体温计时,一定拿着体温计使劲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不然丈量出温度不正确.三、讲堂练习:1、阅读 50 页科学世界2、 52 页着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四、小结:略五、部署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3.1 温度一、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按章节排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第2节运动的描述 (6)第3节运动的快慢 (9)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3)第二章声现象 (26)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6)第2节声音的特性 (30)第3节声的利用 (3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7)第三章物态变化 (41)第1节温度 (41)第2节熔化和凝固 (44)第3节汽化和液化 (48)第4节升华和凝华 (51)第四章光现象 (55)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55)第2节光的反射 (59)第3节平面镜成像 (62)第4节光的折射 (66)第5节光的色散 (70)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74)第1节透镜 (74)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77)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2)第4节眼睛和眼镜 (85)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93)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98)第1节质量 (98)第2节密度 (103)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07)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11)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钟表、手表、停表。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参加过或观看过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田径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
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
请同学们思考: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要用到哪些工具呢?2.对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采用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科普文章:《透镜的神奇世界》: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透镜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设计: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透镜实验,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放大镜、观察透镜在不同角度下的成像效果等。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更多关于透镜的知识,如透镜的发展历史、透镜的制作过程等,拓宽视野。
-学生可以参观光学博物馆或实验室,亲身体验光学实验,加深对透镜知识的理解。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透镜实验,如制作一个简易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等,提高实践能力。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光学原理与应用》:介绍光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讨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情感升华:
结合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5.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透镜及其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并认识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焦距等。
(2)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实像、虚像),成像大小等。
(3)透镜应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指出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如错误的理解、不清晰的表达等,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全集(精品)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全集目录第1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2)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6)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9)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2)第2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 (16)2.2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 (20)2.3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25)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设计 (28)第3章物态变化3.1温度教学设计 (32)3.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35)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40)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45)第4章光现象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48)4.2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51)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55)4.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61)4.5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63)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5.1透镜教学设计 (69)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75)5.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79)5.4 眼睛与眼镜教学设计 (81)5.5显微镜望远镜教学设计 (84)第6章质量与密度6.1质量教学设计 (86)6.2密度教学设计 (89)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93)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96)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校责任人课型新授课课时 2 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对长度和时间的教学,使学生知道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并掌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4.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过程方法通过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一、说教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 用》中的第3节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 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 学生的探究愿望。课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 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课程教学皆在培养学生视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 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通过小孔成 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 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已对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熟练掌握。 由于学生普遍存在主动探究意识差,缺乏科学探究系统方法,在设计方 案、探究过程以及需要适当引导。
探究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 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 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 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
3.进行实验 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 说明:凸透镜在蜡烛和光屏中间。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视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视察实验。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示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 正立,虚、实)…… 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升华和凝华》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最 后一节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前面已将的四种物态变化——融化、凝固、 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课文 通过视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 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 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现象视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 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二)升华与凝华 活动一: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碘的升华 和凝华》视察物理现象。 把视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3)在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会出现"冰花"。 (4)气温低于0℃时,草木、屋瓦上会有小冰粒附在上面,学生分 小组讨论,并小结:"冰花"和"霜"都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 成的小冰粒(都是凝华现象)
(四)课堂作业: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升华和凝华》说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 级上册《物态变化》单元中的课文《升华和凝华》,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
1. 2. 3. 4.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精选篇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
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
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
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 1dm=10-1m;1cm=10-2m; 1mm=10-3m;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3、长度的测量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温度》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 ℃,读作: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 ℃,读作: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 摄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视察并讨论着将空白处填上。学生讨论后回答: (1)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是高于100 ℃。 (2)人的正常体温是37 ℃。 (3)冰箱的最低温度是-18 ℃。 (4)我国最低气温为-52.3 ℃(漠河镇)。 教师引导过渡: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 正确使用呢?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视察实验室用温度计 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视察上面的标度) 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教师介绍: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 细均匀)、刻度。 拓展研究: 比较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 0 ℃(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 C.10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 100 ℃。 D.1摄氏度:0 ℃和100 ℃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
《温度》说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 级上册《物态变化》单元中的课文《温度》,下面我将 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 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温度》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第1节内容。 本课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 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环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温度的 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 点内容。温度计是热现象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温度的概念,温度计 的原理,刻度规定,使用方法和体温计的特殊结构。通过本节的学习, 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和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 密度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 实验设计与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② 添加趣味元素:在板书中添加一些趣味元素,如幽默的插图、有趣的物理故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添加一些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发现的插图或故事,让学生更加了解物理学的背景和历史。
③ 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有趣的插图或设计一些有趣的板书布局,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关于密度的实验插图,或者设计一些关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板书布局。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方面,学生可能对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技巧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此外,学生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可能缺乏分析问题和策略选择的意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测量物质的密度的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024年度-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应学会 观察、测量、分析和归纳物理现象, 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和价值观。
5
课程安排和时间表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36学时,每学时40分钟。其中,讲授新课28学时,复 习和考试8学时。
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 二、第三定律的关系。
17
二力平衡条件及应用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
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18
05 电学基础知识
19
电荷与电场概念引入
电荷概念
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阐述电荷 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演示电荷的
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 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12
物态变化及特点
熔化
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
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
液态→气态(吸热)。
液化
气态→液态(放热)。
固态→气态(吸热)。
升华
气态→固态(放热)。
凝华
13
深入理解光学知识
通过多做练习题和实验,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阅读有关光学的科普读物或教材,拓宽知识面和 视野。
关注光学前沿科技
了解光学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和应用,激发学习 兴趣和动力。
30
THANKS
感谢观看
31
02
03
04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的利用》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 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但缺乏一定 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 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 化。教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点。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 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 下方法:比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 结反思法。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小组比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 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3、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4、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 力; 5、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6、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 “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板块二、教授新课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 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 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 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1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让学生掌握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的特性。
4. 实际物体质量的测量:学习使用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实际操作。
5. 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质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质量守恒定律等。
(2)1千克等于____克。
A. 1000 B. 100 C. 10 D. 1
2. 填空题:
(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的改变而改变。
(2)购物时,我们通常使用____来测量商品的质量。
3. 计算题:
(1)一块苹果的质量是200克,一块香蕉的质量是100克,请问一块苹果比一块香蕉重多少克?
最后,在课堂小结和布置课后作业环节,我可能没有强调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质量的理解和应用,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 掌握实际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使用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应用质量的知识:学生能够将所学质量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正确称量商品的质量,了解质量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质量守恒定律等。
6.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质量的概念、特性和应用,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抽象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质量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质量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解释质量的定义,理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人教版(2024)-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物理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建立运动的相对性观念,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描述运动的重要性。
二、课前解析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运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以及运动的相对性等概念,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重点1.参照物的概念及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2.初步认识参照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流淌的河水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这些物体都在做什么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物体都在运动。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的描述,首先来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运动。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机械运动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跑步的人、飘动的旗帜等。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的初步认识。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树,树是向后运动的;而当我们看汽车里的乘客时,乘客是静止的。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
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
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
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
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色散现象(2)物体的颜色(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2.难点:(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提出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光的色散演示实验: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科学之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1实验 [演示] 课本图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图4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第2节 运动的描述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第3节 运动的快慢知识与技能新 |课 |标| 第 |一| 网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速度的有关计算。
速度⎩⎪⎪⎨⎪⎪⎧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公式:v =st单位:米/秒(m/s ,m·s -1) 千米/时(km/h)计算:v =s t ⇒⎩⎪⎨⎪⎧s =v tt =sv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实验器材:停表和刻度尺,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第2节声音的特性知识与能力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知识与技能了解日常生活、现代技术中声的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一、声与信息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声可以传递信息。
2.次声波传递信息——预知次生灾害。
3.超声波传递信息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新 |课 |标| 第 |一| 网2.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2.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环境保护的教育。
一、噪声的来源1.物理学角度2.环境保护角度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及危害:1.噪声等级——分贝2.危害第1节 温度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1.温度计⎩⎪⎨⎪⎧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及符号使用方法:二看、一不、四要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3.温度计的使用⎩⎪⎨⎪⎧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
会读:示数稳定,不能离开液体。
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构造特点:缩口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第2节 熔化和凝固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3.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1.固态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2.固体⎩⎪⎨⎪⎧晶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有熔点)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都是固液共存状态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和凝固都没有固液共存状态3.晶体熔化条件⎩⎨⎧⎭⎬⎫(1)温度要达到熔点。
(2)能继续吸热。
同时具备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晶体凝固条件⎩⎨⎧⎭⎬⎫(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
(2)能继续放热。
同时具备 第3节 汽化和液化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1.沸腾:(1)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2)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3)沸腾过程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2.蒸发: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特点:(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3)缓慢的汽化现象(4)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制冷性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
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4节 升华和凝华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二、光的传播速度光速:c=3×108 m/s第2节光的反射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一、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法线:过入射点并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二、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三、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不是平行的第3节平面镜成像知识与技能1.了解虚像的概念。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作图。
2.虚像的概念。
第4节光的折射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定律。
2.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学会画折射光路图。
4.学会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利用光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一、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二、光折射的规律:①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玻璃)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③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④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池底变浅,海市蜃楼第5节光的色散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4.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现象。
2.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1.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2.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实验演示。
一、光的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
二、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红外线:热作用强四、紫外线:1.荧光作用2.化学作用3.生理作用第1节透镜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4.会用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作图。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1.凸透镜光路作图。
2.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一、透镜的分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w W w .x K b 1.c o M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主光轴焦点焦距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物距成像性质像距应用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照相机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v=2f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投影仪、幻灯机u=f 不成像u<f 正立、放大的虚像与物同侧放大镜离焦点越近像越大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第4节眼睛与眼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教学重点1.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