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大中医李东垣》笔记

合集下载

医学家李东垣养生秘诀

医学家李东垣养生秘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医学家李东垣养生秘诀
导语:半夏泻心汤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病药方。

当然提到半夏泻心汤,我们不得不说说它的发现者李东恒。

李东恒是如何来运用这李东恒的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半夏泻心汤的功效吧!
目录:
第一章:李东垣用半夏泻心汤
第二章:一味锁阳助大将军死里逃生
第三章:晚间一盆汤乾隆喜欢泡脚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病药方。

当然提到半夏泻心汤,我们不得不说说它的发现者李东恒。

李东恒是如何来运用这李东恒的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半夏泻心汤的功效吧!
李东垣用半夏泻心汤
说到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自然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李东垣是如何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痞证的?
后世治痞名方中有一张方剂为枳实消痞丸,出自李东垣之手。

我们不妨从分析这张方剂入手,看看李东垣如何使用半夏泻心汤。

《兰室秘藏心腹痞门》:“失笑丸,一名枳实消痞丸,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

干生姜一钱,炙甘草、麦蘖面、白茯苓、白术,以上各二钱,半夏曲、人参,以上各三钱,厚朴四钱(炙),枳实、黄连,以上各五钱。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七丸,白汤下,食远服。

”从方剂组成看,此方为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去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蘖面而成。

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如此使用半夏泻心汤,在后世经方家临床上应该是极为少见的。

本方也见于《东垣试效方》一书。

在该书“心下痞门”中,在方剂前。

跟着脾胃大师“李东垣”学习治疗各式各样的脾胃病

跟着脾胃大师“李东垣”学习治疗各式各样的脾胃病

跟着脾胃大师“李东垣”学习治疗各式各样的脾胃病胃病,在东垣创论《脾胃论》的基础之上,阐述脾胃病最著者,明有张介宾《景岳全书》、清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书,或从脾阳立论,或从胃阴立法,阐扬和发挥了东垣“脾胃学说”,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善,为临床医学充实了理论。

脾胃病不仅在于脾胃自身病变互相转化,而且能导致心肺肝肾发病。

“脾位中央而灌四旁”。

“四旁”,就脾胃自身而言,是指四肢,脾主肌肉而实四肢。

说明脾病多表现四肢无力,肌肉弛缓、拘急、消瘦或萎缩的病态。

如就脾与五脏之间而言,则脾胃病,不但是脾胃受病,而且涉及心肺肝肾,以至脏腑、经络的病变。

张介宾指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

然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

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景岳全书·论治脾胃》)。

阐明脾胃与心肺肝肾的关系在生理活动中互相关联,有直接的病机联系,也有间接的病机联系,不能分割对待。

兹就“脾胃虚实传变”作简要的叙述。

脾胃与四脏实证一、心火亢盛,伤害脾胃症见昏晕眩瞀,心烦失眠,面如火燎,五心烦热,知饥不食,咽干便秘。

病因“将息失宜,心火暴甚”,火灼胃阴,母病累子。

东垣谓:“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黄连、黄柏、生地、芍药、石膏、知母、黄芩、甘草”,以救胃土的焦燥。

举例高某某,男,70岁。

老夫少妻,常感烦热失眠,面赤唇麻,头昏且痛,脉弦大,舌质绛。

病者不介意,一日食羊肉面一大碗,头忽剧痛,手足抽掣,身热口噤。

检查血压为240/120mmHg,诊断为高血压中风。

由于心火引动肝风,风火交煽,戕害脾胃。

急当泻火熄风、清心活络以安脾胃。

用生地黄、麦门冬、川黄连、炒栀仁、生石膏、连翘芯、牡丹皮、双钩子、杭白芍、淡竹叶、鲜竹沥为剂连进,汹涌之势稍退。

大便闭结,加锦纹大黄数服,便通而诸症缓解。

二、肺不清肃,浊气攻胃症见胸膈痞满,咳逆喘促,上气膹郁,痰粘食少,坐卧不宁,二便结涩。

百家讲坛《大中医朱丹溪》笔记

百家讲坛《大中医朱丹溪》笔记

百家讲坛《大国医朱丹溪》笔记大国医朱丹溪·罗大中——四十学医元代一代医宗朱丹溪到四十岁才开始学习中医。

元时,浙江义乌一个县令喜欢搞神庙,他说只有修了岱宗祠,没敢行动。

因为这个县里有一个人对这事态度他还不清楚。

他找来这个谈话。

这人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他先营造神秘气氛。

你知道生死是谁管的吗?我告诉你是泰山神。

这是高度机密,只告诉你一个人。

这小伙子说,这不是胡扯吗?我们的生命是上天给的。

需要向它们膜拜吗?现在饥荒,百姓吃不起饭,如果神仙有神通的话,叫百姓先吃饱再说吧。

县令哑口无言。

这事黄了,这事倒奇怪了,一个小伙子居然一句话阻挡了这个荒谬的事。

这个小伙子就是朱丹溪。

义乌南有小溪,叫丹溪,朱丹溪1281年就出生在这里。

父亲是忠厚之士,母亲是书香后代。

当时取名叫朱震亨。

后来因为尊敬叫朱丹溪。

他读书读得好,日记千言。

但是读书顺利时,他突然放弃了科举之途。

原来十五岁那年父亲病故了,“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一皆殁于药之误也。

”是被庸医误治身亡的。

去世的还有大伯与叔叔,都因为误治而去世。

古代许多名医都是因为父母有病走上行医道路的。

朱丹溪是例外,他刺激走上了另外的道路。

为什么呢?因为这家里主要男人都去世了,家庭会遭到周人的欺负。

有财有势的都欺负他家。

这时,朱丹溪只15岁,只能挺身而出,性格变了,他变成尚侠气,暴躁。

常常去告状。

一定要闹到天翻地覆,解决才为止。

时间久了,大户人家受不了,都不敢欺负他们家了。

上下摇手相戒,没人敢来欺负。

后来,周围人看到他擅长打抱不平,常常有人来找他来解决事。

他非常高兴,于是他常常去帮人打官司。

时间长了,朱丹溪就被推举做里正,这是相当于街道的头目。

他就开始做了里正。

他更加容易出头了。

当地县令也因此得在乎他了。

22岁时,有税叫包银,急如星火。

到义乌这儿,当地郡守发现那么多人只交了两个人的。

一打听就知道是朱丹溪在带头捣乱。

郡守恼火,召来朱丹溪,这不是简单的法令,你不怕掉脑袋吗?朱丹溪说,“守为官,头固当惜,民不爱也。

李东垣医学摘录

李东垣医学摘录

李东垣医学摘录辨手心手背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

此辨至甚皎然。

辨外伤不恶食辨外伤不恶食,若劳役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此三者皆恶食。

仲景《伤寒论》云,中风能食,伤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恶食。

若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

只此一辨,足以分内外有余不足二证也。

伤寒证虽不能食,而不恶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谷味,盖无内证,则心气和,脾气通,知五谷之味矣。

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或于阴凉处解脱衣裳,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但风来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其风寒,自认外感风寒,求医解表,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

苟幸而免者,致虚劳,气血皆弱,不能完复。

且表虚之人,为风寒所遏,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特与外中贼邪有余之证颇相似处,故致疑惑,请医者只于气少气盛上辨之。

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促。

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

若毫厘之误,则千里之谬。

以上诸辨证,别有治法用药正论,故作此说,分解于后。

辨证与中热颇相似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中劳役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

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必肌体扪摸之壮热,必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

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时,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证相似,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

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

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谵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

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腹实腹虚腹部实满,不能加甘草,防其壅滞,如果脾胃气虚,中气不转(腹部虚满,上不嗳气,下部排气)应该用四君子汤加量炙甘草。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李东垣(上)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李东垣(上)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李东垣(上)严格地说,这是一本写信念的书,各位看的可能是故事,但是从中体悟的可能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在各行各业里您都能够出成绩。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李东垣(上)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个儒生这样扪心自问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最后走上了从医的道路,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在这个名单中,就有李东垣的名字。

令人恐惧的瘟疫在中国的古代,一般的小病小灾人们是不大害怕的,真正让人害怕的,是大规模流行的瘟疫。

就在李东垣刚刚到济源的那年春天,一场瘟疫席卷了北方大地。

那年的春天,热得稍微早了点,气候干燥,到阴历四月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症状类似的病人。

这些人最初的感觉跟普通的感冒有点相似,感觉身上发冷,浑身没有力气。

但是,很快情形就和普通的感冒不同了。

原来,这些人的头面开始出现肿大的表现,肿胀到几乎眼睛都难以睁开,脑袋也显得比平时的大些。

咽喉里也在发炎,感觉很疼痛,说话的声音都哑了,喘气也有阻塞感。

然后症状很快恶化,很多人没有多久就死去了。

一开始,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这种病的可怕性,别人有病了,还前去探望。

结果是,回来后自己也马上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找医生来看也没有用,过几天,也死了。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天啊,这是瘟疫来了!于是各家开始房门紧闭,不敢再轻易与人接触。

但为时已晚,瘟疫已经开始肆虐,几乎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人们很快为这种瘟疫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大头天行——大头瘟。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吧,白天,燥热的风卷起灰尘从街上刮过,街上人烟稀少,偶尔有出殡的人家,稀疏的送殡队伍扶老携幼,在骄阳下抛洒着纸钱。

夜晚,天气变得依旧寒冷,乌鸦在树上冷叫几声,街上空无一人,可以听到房屋里传出的阵阵哭声。

普济消毒饮子李东垣的眼睛充满了血丝,他把自己关在房门里,苦思苦想两天不曾出屋。

在最痛苦的时候,是第二天夜里,他无法入睡,他的思绪乱到了极点,几近崩溃。

在痛苦中,他想起了他的老师张元素,他的心中出现了一幅场景,那是在幽蓝的星空下,他和老师坐在旷野里的广阔画面,那是他们在体悟自然之道的时光啊。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篇一一、引言李东垣,作为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其医术精湛,擅长诊治脾胃病。

他以五脏脉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借鉴。

二、李东垣的脾胃病理论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因素所致,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

他强调五脏相关,以脾胃为中心,进行整体调理。

三、五脏脉与脾胃病的关系李东垣认为,五脏脉的盛衰与脾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五脏功能正常则脾胃得以濡养。

当五脏功能失调时,脾胃亦会受到影响,出现运化失常、升降失调等病理变化。

因此,李东垣强调通过观察五脏脉的变化,来推断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及病情转归。

四、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一)辨证施治李东垣在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时,首先注重辨证施治。

他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五脏脉的盛衰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及病位。

然后结合四诊合参,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注重气血调和李东垣认为,脾胃病的发病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他非常注重调和气血,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在诊疗过程中,他常采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以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

(三)兼顾五脏李东垣在诊治脾胃病时,不仅关注脾胃本身,还兼顾五脏的调理。

他通过观察五脏脉的变化,判断五脏的功能状态,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恢复五脏的平衡。

这样既能治疗脾胃病,又能预防其他脏器的病变。

五、案例分析以一例脾胃病患者为例,阐述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的思路。

患者主诉胃痛、纳差、食后腹胀等症状。

李东垣通过观察患者的五脏脉变化,发现其心脉虚弱、肺脉稍浮、肝脉弦数等表现。

根据这些表现,他判断患者为心肺气虚、肝郁脾虚的证候。

于是,他采用补益心肺、疏肝健脾的方案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结论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脾胃大师李东垣教你服中药及名方赏析

脾胃大师李东垣教你服中药及名方赏析

脾胃大师李东垣教你服中药及名方赏析温服与凉服《难经》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东垣根据疾病的性质,处以适当的方药,为更好发挥疗效,还常规定了方剂的温服与凉服。

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与清暑益气汤后,都注以“大温服”。

此二方皆为长夏湿热损伤元气而立,施以大温服法,助药力上升外浮,清阳四布,四肢百骸皆有所受,诸症自除。

书中霍香安胃散,“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待腐熟”,此为寒湿中阻,脾胃升降失常,所用藿香、丁香、人参、橘红四药,性具辛温,有化湿和中之功。

鉴于呕吐不待腐熟,东垣于方后云:“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和渣冷服,食前。

”此为寒因寒用,冷服者,反佐以治。

用冷服者,尚有清胃散,“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

”此处用冷服,协诸药以清胃火,又因其热而口渴喜饮,冷服可以从其欲。

由上可知,服汤适其寒温,就是顺应脾胃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因其所好而与之,因其性而取之。

欲其助药力升浮者,多取热服或温服;欲其助药力降泄者,多取微温或冷服;若寒热易其性,则升降易其气,这些都在东垣书中的各方服法下有所体现。

服药时间服药应选择适宜的时间,在《内经》中早有记载。

《素问·刺疟》篇说:“凡治疟,必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伤寒论》中,十枣汤要求平旦服。

东垣非常重视服药时间的选择,并有严格的规定。

如:分为食前服、食后服、食远服、空心服、五更服、上午服、早午间服、临卧服、不拘时服等多种。

这是由昼夜阴阳消长的节律和疾病的现象表现出昼夜节律的变化为依据的。

现从下列几种主要的服药时间,来看其重要性。

1 五更服《内经》的一日四时节律中,五更当为阴尽阳生,厥热互争之时,其气内应肝。

东垣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者。

拟诃梨勒丸,要求服时须“五更,三日三服效。

”2 平旦服《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

”据此,东垣在论述治疗“青白目翳”条下曰:“不胜其阴,乃阴盛阳虚,则九窍不通,令青白翳见于大眦。

大国医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脾胃、去痰湿、清湿热

大国医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脾胃、去痰湿、清湿热

大国医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脾胃、去痰湿、清湿热大国医之李东垣在金元时期,中医的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百家争鸣时期,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四位名医并称“金元四大家”,其中尤以李东垣的《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

李东垣宗法《黄帝内经》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学术思想,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脾胃学说论断,并由此创立了“脾胃学派”(又称补土派),并创立了诸多奇效良方,其中“补中益气汤”还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脾胃论》,还以为“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的第一个方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脾胃论》中,第一个方子名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称升阳汤。

这个方子由“柴胡一两五钱,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黄芩各七钱,黄连(去须,酒炒)五钱,石膏少许”组成,煎服方法是水煎,“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这个方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李东垣认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这种情况下,使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比较合适。

李东垣强调,“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这个方子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中药补脾胃;李东垣认为,“脾胃一伤,阳气日损”,所以用羌活、升麻、柴胡三味中药升阳气;李东垣指出,“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所以用石膏、黄芩、黄连三味中药泻阴火。

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

全方十味药,实则是一个圆运动周流图。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补益脾胃的中药居于中土;而左边以羌活、升麻、柴胡升腾阳气的中药形成左旋之势;而右边以石膏、黄连、黄芩三味清泻阴火的中药形成右降之态,正如李东垣所说“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而这个方子,却能很好的进行升降浮沉,使得“阴不病阳气伸”,则诸证可愈。

脾胃虚弱,劳倦内伤,其实就是一切虚劳的根源,而这个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以说是调理一切虚劳的基础方。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篇一一、引言李东垣,金元时期的名医,被誉为“脾胃论”的奠基人。

他对于脾胃病的诊疗思路,不仅对当时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李东垣如何运用五脏脉法来诊疗脾胃病,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

二、李东垣的脾胃理论李东垣的脾胃理论,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他认为脾胃病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进而影响五脏功能。

因此,在诊疗脾胃病时,需从五脏脉象入手,全面了解病情。

三、五脏脉法在脾胃病诊疗中的应用1. 辨脏腑虚实:李东垣认为,脾胃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诊察五脏脉象,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从而确定治疗原则。

如脾虚者,脉象多见虚弱;肝郁者,脉象多见弦紧。

2. 辨气血盛衰:五脏脉法还可以用于判断气血的盛衰。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若气血过盛,则脉象弦劲。

通过辨明气血盛衰,可制定相应的调治方案。

3. 结合症状分析:在运用五脏脉法的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症状进行分析。

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时,可结合脉象判断是脾胃湿热还是寒湿阻滞等不同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李东垣的脾胃病治疗思路1. 调理脾胃功能:李东垣主张先调理脾胃功能,使脾胃恢复正常的运化能力。

通过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等方法,使患者恢复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2. 调和五脏阴阳:在调理脾胃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调和五脏阴阳,使五脏功能恢复平衡。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补虚泻实、升降平衡等治疗方法。

3. 因时因地制宜:李东垣还强调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体质、地域、气候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五、结论李东垣运用五脏脉法诊疗脾胃病,不仅考虑了脾胃本身的病变,还从五脏整体功能出发,全面了解病情。

他通过辨脏腑虚实、气血盛衰以及结合症状分析等方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他还强调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总论: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尤怡,钱潢(以法类证)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荆山浮屠:罗知悌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八、丹溪学派养阴九、温补学派宋《局方》温燥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明温补清寒凉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华佗神方》孙思邈著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宋濂在《元史•李杲传》中记载:“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
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
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 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李杲20多岁时,其母患病,里中数名医生前来诊治,寒热温凉,所言 不一,施治各异,均治疗无效,郁郁而终,莫知究系何病。这件事对 李杲的触动极大,深自痛悼,极为自责,从此立志学医。 他听闻易水的张元素先生在燕赵(今河北、山西)一带很有名望,便 携重金前往易州,拜师学医。他儒学功底深厚,又忠信刻苦,不数年, 不但尽得张先生所学,且其成就在其师之上。
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子几年才更换一次;他还不饮酒、不听音 乐、不近女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俭朴的皇帝。
东垣家境富厚,学医之后,并未行医,而是到济源(今河南济源县)
做了监税官。
当时当地疫疠流行,俗称大头天行,亡于此疾者甚多。东垣为此心中 难过,寝食难安,他循流探源,考据经典,结合时疫,制定了著名的
“普济消毒饮”,活人无数。时人称之为仙方,刻于石碑,广为流传,
传为千百年来的医林佳话。
普济消毒饮: 黄芩(酒炒,15克) 、黄连(酒炒,15克) 、陈皮(去白,6克) 、 甘草(生用,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 连翘(3克)、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芩连皮草玄柴梗,翘板马牛薄蚕升。
脾胃土气居中为脏腑精气之转枢。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均有关
系,但总赖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

李东垣重脾胃,专于燥土去湿,而仲景治太阴,不专用燥药

李东垣重脾胃,专于燥土去湿,而仲景治太阴,不专用燥药

李东垣重脾胃,专于燥土去湿,而仲景治太阴,不专用燥药问曰:五行惟土主湿,李东垣重脾胃,专于燥土去湿,而仲景治太阴,不专用燥药,何也?答曰:东垣知已成之湿,而不知湿何由生,则以为土不治水也。

岂知湿者土之本气,先要解得土字,然后解得湿字,金、木、水、火各居四方,而土属中央,中者四方之所交,央者阴阳之所会,诗夜未央,言天未明,是阴未会于阳之义。

鸳鸯鸟不独宿,字从鸯,取阴阳交会之义。

盖阴阳二字又声合为一音,即央字也。

土居中央者,是阴阳相交而化成。

盖水以火交,遇木则腐而成土,遇金则化而归土,故《河图》之数一水、二火、李木、四金,土居五行之末,独能旺于四季。

盖水、火、木、金,交合而成土也,故土于四季皆旺。

夫五行名为土,是就其形论六气;名为湿,是就其气论气,之所以湿,亦止是水火木金交后而成,未有腐质,金含水润,故皆能生土生湿,究竟金木之气交少而水火之气交多。

夫火不蒸水则为寒,水非湿也。

水为濡火,则为烈火,亦非湿也。

譬如能中有米,无火以蒸之则不湿,无水以濡之亦不湿,必水火相交而后成为湿矣。

长夏之时湿气用事,正阴阳交始之时,水火相蒸之候,故当夏月墙壁皆湿,而人之湿病多感于此。

人之脾土本天之湿气,为心火肾水交会而成,能化物运四脏,皆功在湿也。

胃以燥纳谷,全借脾之湿以濡之,而始能化脾,生油膜上,腹中之物既化为汁,则引入油膜达于各脏,而充周身长膏油,主润泽,皆其湿之功用也。

顾脾气不及则为燥,而太过又反病湿,所以《内经》言脾主湿,又言脾恶湿,故凡湿病皆以治脾为主。

水火相蒸为湿,故湿之为病水火兼具,治湿之药其性皆平,正是水火兼能治之也。

茯苓、扁豆、裁仁,其味皆淡,是为利湿正药。

湿甚则土困,故利湿即能健脾。

莲米、芡实,微甘而涩,能收湿气,故健脾。

白术有油以补脾之膏油,而油又不黏水,故能利水,气香温,亦主利水。

又有升发,使脾土之气上达,故白术为补脾正药,苍术气温而烈,故带燥性,补胃不补脾,且色苍,得木之性,更能疏泄为治寒湿之品。

带大家一起复习“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论》

带大家一起复习“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论》

带大家一起复习“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论》萬生堂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浅谈李东垣治疗内伤杂病的体会

浅谈李东垣治疗内伤杂病的体会

浅谈李东垣治疗内伤杂病的体会金元四家之一的李东垣,立论创新,发明“内伤”一证后世称他“补土派”的创始人,所著<《脾胃论》主要论述了内伤脾胃的病证和治法。

其中关于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之类,是具有升散和祛风解表功效的药,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为东垣的独特经验。

用之临床很有实际意义。

1风药治眩晕东垣则认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是眩晕的病机。

久病不愈,失血过多,劳倦所伤,耗伤正气,致脾气虚,不升清阳于脑窍。

畅通脑窍,则清阳之气所顺利到达,滋养脑窍。

他的治法为“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这治法,是东垣对某些以中气不足为病机的风动患者而设。

初发时服补中益气汤有效,日久疗效不显,在该方中加入风药如防风、白芷、羌活等,每能获得良效。

笔者曾治何某,女,40岁,1995年3月20日诊,时常眩晕两年余。

近来加重,证见眩晕,动则加重,面色微黄,心悸失眠、舌淡、脉弱。

方中补中益气汤加入防风、白芷、羌活等,服药10余剂而愈。

2风药治肝病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其气以升发畅达为和顺,若郁而不达,必影响脾胃,出现肝脾同病证。

如“胸肋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闷、淋溲、便秘、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之乘也”。

治疗此证,东垣指出“以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为主,有热者清热,脾虚者配以健脾。

东垣用风药治此肝逆犯脾之证,主要是取其风药主升、主散,引发肝气疏畅条达。

功能归于正常,脾土得以疏理,病证自除。

此为东垣用药之妙处,治肝法。

3风药治泄泻东垣治泻,重在升阳,“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小便黄”创立升阳汤,即补中益气汤去参术的守补,重用黄芪佐以升麻,柴胡使清阳上行。

(笔者曾见伴老中医,用此方加入防风、羌活之风药治泻,问其故,方知来源于东垣) 。

他根据《内经》“病在下,取之上”的理论而立此方,只用升阳的方法,鼓舞脾气,使脾健运,清阳升,浊阴下降,升降有序,脏腑功能归于正常,以治其本,止写在于升阳为一法。

学习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心得

学习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心得
关键词:/李东垣脾胃内馈学说心得/学习
中圈分类号:P.223.1’l 文献标识码:B
精于肝……;食气人胃,浊气归心……饮入于胃,游 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谷精微之转输,依赖脾气升散,其 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所化生之营 卫之血,由脾气升散输布,以养五脏,洒陈六腑。水 谷精微之转输于四脏及其所主,有赖脾气主升主散 的功能;人体代谢所产生的糟粕及秽浊之气,有赖胃 气的下降推动功能,才能正常的转化和传导。同时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反相 承,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只有脾胃升降有序,才能 气机通利,阴阳相生相长,生机不已,从而使人体生 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在病理方面,脾胃内伤,无论虚实,均可使人体 内气血津液的生成、升降、转输及功能,乃至整个五 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在心则可见胸阳不 展、心悸胸闷、失眠多梦;在肝则可见眩晕、头痛、视 物昏花,麻木、震颤;在肺则可见咳喘、胸痛、气短难 续;在肾则可见阳萎、精遗、月经不调。显然,脾胃内 伤的结果,将会导致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一系列病 理变化,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阳4;相顺接,气血 因之逆乱而百病遂生。 3脾胃内伤的基本治法 东垣认为:多种病因都能导致脾胃气虚,脾主运 化、升阳布精的功能受到影响,饮食不能化生精微, 即“脾不主升”,水谷反生湿浊,成为病理产物贮留体 内,湿性趋下,多易下注。下焦肝肾的水火本来保持 着动态平衡,使人体不致阴阳偏颇,中焦的湿邪一旦 下注,使下焦水火失济。这种脾胃失调,升降失序的 病理乃是脾胃发病的症结所在,治疗此类疾患的关 键有四:其一、补益脾胃,恢复中焦正常的升清降浊 的功能;其二、升举阳气,使水谷精微得以布散;其 三、除湿健运,使已下注之湿有所出路;其四,清泻阴 火,恢复下焦的阴阳平衡。同时再根据具体病症辅 以兼治之药。由于病变之关键是脾胃气虚.故治疗 当以补益脾胃为主。东垣补益脾胃常用参、芪、术、

谈谈李东垣(上)

谈谈李东垣(上)

谈谈李东垣(上)晚上好,感谢张苍主任给我们一个共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晚上我和大家谈谈李东垣,实里面这个话题有点大,我尽自己的努力去和大家聊一聊有关李东垣的学术。

其实李东垣这个人名我们都比较熟悉,但是李东垣的学说我想对于很多临床医生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也许有人会说那我是一个皮科医生,或者我是一个专科的医生,我为什么要读李东垣,有没有读李东垣的必要呢,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李东垣,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我们作为一个专科医生,我们所学的专科东西或者在专科临床上用的理法方药必须是建立在大内科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个专科医生来,我们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大内科医生,其次才是专科的发展。

从治疗或者技巧来说,读专科的书就足够了,但是如果在专科领域有所建树发展,必须是回归到我们大内科。

这个不管我们读张仲景也好读李东垣也好,读金元学说读明清学说也好,这实际上对每个专科医生来说都是必要的。

这应该是我们想在临床方面达到一定境界的一条必有之路,这是从临床角度来说。

回归到大中医,李东垣在中医学方面的作用我是这样考虑的,至少在我脑子里面是这样考虑的,就是说,我们整天读张仲景读经方,实际上从不角度来说张仲景给我们开创的是一个外感学派。

尽管这样说有很多学者不一定很同意,但是确实张仲景是从外感理论出发,后世也有一部分医家从内伤考虑,但是真正把内伤理论体系构建起来,然后在临床推广开来是从李东垣开始的。

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如果不读李东垣,也许我们对中医的理解是片面的,或者对中医的把握是有缺陷的,这是从大中医来说。

第二个问题我想和大家聊聊李东垣的成就。

可以从好几方面去说,当然我们都熟悉李东垣创立的脾胃学说,历史上说是补土派,但实际上脾胃学说只是李东垣的成就之一,毫无疑问从李东垣开始脾胃在临床上受到更大重视,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家的推崇,包括之后到明清时候出现的温补学派也说明这一点,我们通常说温补学说是脾胃学说的一种延续,其实李东垣还有一个更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内伤学说。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李东垣(下)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李东垣(下)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李东垣(下)李东垣开始看病了有一天,一个穷人(“一贫者”)因为吐血来找李东垣。

李东垣一诊脉,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

再一看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

李东垣在色脉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啊,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的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

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

您该说了,李东垣怎么给穷人看病上来就用人参啊?您放心,其实李东垣开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时候药的味数很多,看着吓人,后世有人评价李东垣开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实际上李东垣的方子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的分量却是根据病情来的,通常是很轻。

比如这个人参饮子,是人参三分,黄芪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当归身三分,麦门冬二分。

每味药的分量都不重,将药打成粗散,用水煎着喝就可以了。

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

这不,又找李东垣来了,因为上次是找的这位东垣先生看好的啊。

李东垣就琢磨了,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其中必有蹊跷,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

在患者的肚脐周围,发现有结块的感觉(附脐有形),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个虚实夹杂型的患者啊,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

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的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

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方子,叫做:麻黄桂枝汤。

方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钱,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益上焦之气同时实表,麦门冬三分,用来保脾气(实际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个,用来安肺气,当归身半钱,用来和血养血。

学习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心得

学习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心得

学习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心得
张德付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03(016)002
【摘要】@@ 李东坦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成为"补土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思想及其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受到了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至今仍对脾胃内伤疾病的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就自己学习后的点滴心得就教于各位同仁.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张德付
【作者单位】商丘市梁园区中医院,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1
【相关文献】
1.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内伤发热的学术思想初探
2.学习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心得点滴
3.《脾胃论》之李东垣脾胃学说探讨
4.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管窥
5.试论李东垣脾胃学说中的温热病学思想——东垣仲景学说之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大国医李东垣》笔记大国医——李东垣01:特立独行李东垣金末元初的名医,创立的补中益气汤流传至今,出身富贵之家,洁身自好,为什么突然决定学医呢?金代时,张元素,在当时是名医,非常有影响力。

一天,家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他正看书,有人来报,少年求见。

请进,可是一进屋,张元素吃惊,脸上神情异常端庄,有与年龄不相衬的成熟。

问他,你来找我什么事?这人看着他说,我要学习你全部的医术。

他又吃一惊。

少年又招手,随从拿来重包放在桌子上。

打开,所有人愣了。

全是金子。

少年跟他说,这是我的学费。

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这样?这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

晚年号东垣老人。

李东垣一出场,大家会有印象,他有钱。

这个少年为什么这样有钱?因为他出生在富有的家庭。

世以资雄乡里。

世代以有钱称雄乡里。

富了好几代了。

有传说,说他家有钱,祖上曾是读书人,但是一天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有钱了。

夜坐时,地下冒出美女来。

李的祖上没害怕还聊了起来,聊得不错,结果这美女坐近了他。

他不干了,她准备回到地上时,他问他来自何方?她提笔写下几个字。

后来,他看古书时,看到杜甫的诗,发现了这句诗,双南指双南金。

是价值好的铜,后来代指金子。

所以,李东垣的祖上就在这儿挖,挖出一大筐,上有纸条,“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

”这一筐金子是给你们李家,你家的孙子会以医术名扬天下。

从此,他家就富了。

这是谁编的呢?文献考古,找到了答案,李家的祖上是宋边关大元帅,驻守西边的,有几个儿子搬到河北真定居住。

陕西还找得到墓葬。

一个边关大元帅家有钱正常。

“诸父读书喜宾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门。

”父亲与叔叔们都喜欢读书,交往的都是名士,还给李东垣找老师,王从之学《论语》《孟子》,跟冯叔献学《春秋》。

当时人都说他家这两个有名学者做老师,可以看出家里对他的极大希望。

李东垣就与其他富家子弟完全不同,洁身自好。

不轻易开玩笑。

同学们聊时,他们也会自觉闭嘴,因为他不苟言笑。

时间长了,大家觉得有问题。

这些同学都说他这样洁身自好是真的还是假的?大家都好奇,于是出了个坏主意,考验一下他是真的洁身自好吗?一天,他们张罗一个饭局,请李东垣去。

结果开始了,他来了,同学们心怀鬼胎,一个同学拍拍手,从门外走入几位美貌的歌妓。

有人坐在李东垣身边。

他硬着头皮坐在那儿。

几个人亲近他,“使妓戏狎,或引其衣。

”开玩笑甚至用手拉他的衣服。

李东垣的反应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他一下子站了起来,怒斥这些人。

“解衣焚之”,把衣服拿把火烧了,扬长而去,这是真的严肃,不是装的。

马上传了出去。

估计是当年八卦的头条。

因为接下来,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南宋有使节来访问金政权。

这时,当地政府官员接待。

完了安排乡绅位交流。

这时,南宋使节问当地乡绅,就有人把这故事给使节说了。

一听,也觉得好奇,不会吧?有这样洁身自好的吗?也想考验一下。

马上组织了一个考察团,策划一次集会。

李东垣来了,大家也是先聊聊,闲话,都看着李东垣呢。

有人一摆手,又来了歌妓,使节说倒酒,讽妓强之酒。

强迫他喝酒。

李东垣为难。

这酒不想喝,但是这不是一般的集会,“不得辞,稍饮”。

这酒喝下去,大家都笑了。

又开始谈天说地。

李东垣站了起来,“遂大吐而出”。

走了。

所有人都震惊了。

没见过这样的人。

当地名声大震。

这时,李东垣家出事了。

母亲王氏病了,重。

李家笼罩在惨淡中。

李东垣急得眼红。

拿许多钱求访医生。

可是他们治疗都无效。

最后这些医生有人说是寒有人说是温,最后到底患什么病都没搞清就去世了。

李东垣是非常孝顺的。

母亲去世了却什么病也不知道,他遭到沉重的打击。

他逢人就打听谁是名医,真正医术高的在哪儿?“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

”发誓,从今以后,碰到真正的名医,要学来真正的医术。

有人告诉他是张元素。

张元素是什么人呢?张元素,八岁时就考了童生,但犯了讳,落榜后发誓学医,刻苦攻读《黄帝内经》晚上做梦都是这个。

睡觉时,一个神仙拿斧子割开胸,放进一本《黄帝内经》。

这是传说。

这只能说明他学至深。

几年后,中国北方,刘河间名医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刘河间患了外感病,重。

发冷,自己治不好。

挺了八天,不知所为。

这时,有人把张元素请来了。

刘河间本看不起他。

所以,当张元素来了时,刘河间脸冲墙不理他。

张元素笑说,何见待之卑?诊脉,完了后,问刘河间,是不是开始有什么症状服了什么药呀?说得准确。

他就开始注意张元素说什么了。

问他是不是用了什么药?张元素说,这药你用错了。

刘河间称是。

看来是真有本事。

让他开了方子。

刘河间服下去,一服而愈。

从此张元素名扬天下,天下人都知道他手段之高。

李东垣认为张元素就是自己要找的老师。

来到他家,把这么多钱放在这儿说是学费,并要学全部医术。

张元素知道这是学医的料,看得出一种锐利与锐气。

张元素就认为李东垣有这种锐气。

马上说,好吧,留下来学习吧。

张元素会教什么呢?他是中医了不起的医家。

对《黄帝内经》有见地,考虑人和自然的对应关系。

不要见病治病,要考虑到这种病是什么季节发作,气候有什么特点,对人会引起什么影响。

把中药分类,进入人体后,上行还是下行,这些都教给了李东垣。

张元素用过的一个教材是《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他把中药药性归经、论述得非常好。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收录过。

张元素还有《珍珠囊》。

李时珍说,从《黄帝内经》后,懂得用药的只有张元素一个人。

他还写过《医学起源》,发挥了《黄帝内经》,是中医入学。

几年学习后,李东垣把张元素的全部学术思想学过来了。

尽得其方法。

李东垣是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学子。

回到老家真定。

1202年,一天,济源的税务局衙门,一位年轻人到了这儿,把官牒递了进来,大家出来欢迎。

新税务官上任了。

这就是李东垣。

奇怪吧?学了一身医术,不容易,怎么就去当了一个税务官呢?这事,好友元好问记过:“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

”他家太有钱了,根本不需要他去行医挣钱,就把医术当成自己的一门技艺。

当时人们都不敢用这个来称呼他。

有人说是为自己家人保健不是为给别人学医。

因此他没去当医生。

这两种说法都可疑。

回到老家没就此成为医生,为什么呢?为什么以后的日子会经历几次人生浩劫呢?看下集。

大国医——李东垣02:首战大头瘟学成归来的李东垣成了税务官。

不久流行一种病,咽喉肿痛,李东垣用什么方子救了呢?李东垣没成为医生,一方面自己不需要用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自己觉得医术还不句好。

父亲就让他先去税务部门工作,业务行行医也不错呀。

李东垣答应了。

就这样二十岁左右时,李东垣做了税务官。

“进纳得官,监济源税”。

这个可给李东垣惹了麻烦了。

靠交钱买官做不光彩呀。

好象是他的污点。

事实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当时进纳得官是正常的。

皇上会给你官做,与上阵杀敌的军功是一样的。

很可能当时还是政府鼓励的行为。

于是他顺利地当上了税务官。

这时,发生一件事,彻底打乱了李东垣的生活。

瘟疫来了。

许多史书有记载,发生在这年四月,白天热,晚上凉,人最容易得病,开始时,都跟感冒差不多。

但是接下来,这些人嗓子肿,说话不出来,头部肿大,脑袋大。

头大如斗。

这种情况开始时,大家都没当回事。

有人病死了,看望,回来就肿了,不久也死了。

当时叫大头天行。

大头瘟。

“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

”当时许多亲戚不相见面,关门不出屋,传染厉害。

传染上了就救不过来了。

当时的医生全部茫然,之前少见。

书上也没有记载。

有人尝试一下,是不是邪气进入体内,也不起作用。

瘟疫流行,死了许多人。

当了税务官的李东垣会袖手旁观吗?当时一位张姓小伙子也病了,医生认为是邪气入侵,用了药,稍减一点,几次后,渐至危笃。

这时,有人说,干脆去找找李东垣吧。

听说,李东垣学过医,手段一定不得了。

于是去请李东垣。

李东垣心里也矛盾,许多人死去,可是心里也犹豫,再三还是去看看吧,来到患者家。

诊断也奇怪。

李东垣说这病我得想想,想清楚了才开方子,回家思考去了。

想了许久,痛苦不堪。

他看到这么多人死着急,思绪也乱,李东垣“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一直在想,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想起了老师张元素,浮现出当时易水河边老师说过要考虑自然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李东垣明白了,这个思路是对的,于是告诉人们,再来到患者家,诊脉点头,对人们说,讲一个道理吧。

人上半身与天气对应,下身与大地对应,头部肿大是因为邪气停留在心肺间,所以头部肿大,泻下会进肠胃里了,诛伐无过,所以会越治越重。

这时应该把药集中进攻人的心肺间,把热毒向上发散。

于是开方子,让人买了药,拿五钱熬水,再做丸含着。

他休息了,半夜咳嗽,停了,说想喝粥了。

家人高兴。

李东垣欣慰地笑了。

他知道有救了。

没多久恢复了健康了。

这是什么方子呢?是不是流传了下来呢?这就是普济消毒饮子。

现在收录到中医院校的教材里,特点是:黄连黄芩,泻心胃和上焦之炎。

橘红,理气用,外感常用,可以清肺。

玄参,清热解毒,作用于咽喉。

生甘草调和百药,还能清咽排毒。

李东垣的药指向性极强,都向上走。

再用连翘、鼠粘子、薄荷叶、板蓝根、马勃、白僵蚕。

这些佐药来辅佐。

连翘清热;鼠粘子、马勃、白僵蚕都是清利咽喉。

薄荷叶发散解表,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苦寒,对外感的热性病非常好。

有时,阳气不足,寒冷的话,寒证时不能用。

中医要分清阴阳。

本来阳气弱,喝过会更低抵抗力。

一定要等到热证出现才能用。

到处传这个方子了。

“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时以为仙人所传,而錾之于石碣。

”当时百姓认为瘟疫刻在木头或者聚集处,抄下来,用过后见效,百姓认为是仙人所出的。

瘟疫过去了,大头瘟到底是什么病呢?现在腮腺炎是按这个治的。

李东垣生活在乱世,又一灾难来了。

饥荒来了。

泰和中,中原旱灾。

河南山东大旱。

皇帝下令自己不骑马,省草料。

饥荒严重,有历史记载。

粮食无收,农民就没吃的了,只能逃荒,灾荒过去了才回家。

李东垣碰到了这种情况,家家都有死人,他心里难过,我是富,家里有钱,但为什么这么多人挨饿我会难过呢?他受着煎熬。

这个世界上有对众生的大爱,医生只有把孝心升为博爱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李东垣正遭受着这种煎熬。

他拿出钱熬粥给人们吃,全活者甚众。

他并没有因此进入医界。

第三次灾难来了。

蒙古的成吉思汗制订了灭亡金国的计划。

他带着四个儿子进攻金国。

金军惨,像野狐岭三十万全被歼灭。

深入时打到过汴梁西边。

百姓一听蒙古来了,赶紧逃跑。

之前,李东垣这时开始就彻底地融入百姓生活中了。

也立即跑。

他的矜持彻底打破了,了解了百姓的饥苦。

有一个故事得说说,有个年轻人来找,李东垣觉得陌生,问是谁。

这人说,叫王好古,是张元素老师的学生。

老师可好?王好古说,他去世了。

李东垣听过流下了眼泪。

半天才问王好古,去世前情况怎么样?拿出书,叫交过来的资料。

老师说,我的学问没学完,叫我跟你学习。

这像当年自己拜师的样子。

一晃到了中年。

留在这儿学医学。

几年后,医术得到提高,离开了李东垣。

几年后也成为著名的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