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胜任力模型

合集下载

胜任力模型 6类20项

胜任力模型 6类20项

胜任力模型通常包含多个胜任力(competency),这些胜任力描述了一个人在某种特定工作环境中成功展现出来所需的行为和能力。

胜任力模型通常被用于招聘、评估和开发员工,并可以帮助组织确定员工所需的关键技能和培训领域。

根据不同的研究和实践,胜任力模型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胜任力模型,包含6类20项:
1. 核心胜任力:包括适应性、前瞻性思考、协作、沟通、执行力等与多个职位相关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2. 职位特定胜任力: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位特定的胜任力,如领导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等。

3. 领导胜任力:包括领导力、团队建设、战略规划等,适用于需要领导和管理他人的职位。

4. 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指个人的价值观、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等,对于塑造员工的行为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5. 认知胜任力:包括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等。

6. 个人效能胜任力:包括自我控制、自信、适应性、压力管理等。

这些胜任力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和行业特点进行调整
和扩展。

在实际应用中,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界定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界定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界定
胜任力模型,也称为能力模型或者能力框架,是用来描述和评估一个人在特定领域或职位上的能力和技能的工具或框架。

胜任力模型通过定义不同的能力维度和各个维度的关键行为,来描述一个人在特定角色或领域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技能。

这个模型通常由组织或专业机构开发,并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招聘选拔、员工培训和绩效评估等方面。

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通常包括多个维度或者核心能力,例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每个维度下又定义了具体的关键行为或技能要求,用于衡量一个人在该能力维度上的表现。

例如,在沟通能力维度下,关键行为可以包括清晰表达想法、倾听他人意见、以及适应不同受众等。

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组织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能力和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选才和招聘、员工培训和发展、以及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同时,胜任力模型也可以作为员工自我评估和职业发展的参考,帮助个人了解并提升自己在不同能力维度上的表现。

HRBP七大胜任力模型解读剖析

HRBP七大胜任力模型解读剖析

HRBP七大胜任力模型解读剖析胜任力之一:聚焦客户现在人人谈互联网思维,我认为就是用户思维、体验思维,归根结底都是客户思维。

原来人力资源的组织架构,都是职能式的,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考虑过: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应当服务的客户是谁?有的说是员工。

有的HR认为自己是管理部门,是关心企业去监督和管理全部业务人员的,这好像也无可厚非。

但在追赶组织人本效益最大化的今日,唯恐人力资源部并非仅仅是管理部门,而是同时具备服务职能。

事实上,人力资源的客户,不仅是员工,还有业务经理、公司高管、甚至总裁、老板等。

当然,能够把员工当成客户已经不错了,但有几个人是真正站在员工角度考虑问题的?与其常常埋怨员工难管,要我说是你没本领针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员工制定有效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不能影响和激励大家,还谈什么员工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都试图成为一个经营部门,由于只有需要你自负盈亏时,摊派制的行为习惯才能转化为客户思维。

这时不得不考虑:你设计的产品是业务部门所需的吗?假如无人埋单,你将毫无价值!这也是人力资源部常常说的,"组织、机制转变人的行为'吧。

当然,聚焦客户不是简洁的迎合,而是让客户满足,或许组织模式的转变能够关心人力资源从业者扭转自身角色,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个时候你不会设计一个绩效考核的表就直接发给业务部门,而是仔细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明确绩效考核究竟能够关心业务部门解决哪些问题,让业务部门会用、爱用、抢着用。

这样,你就和客户间建立了信任和粘性,这才是真正的聚焦客户!胜任力之二:理解业务我给企业做询问时发觉一个现象,一位企业老板想培育人力资源负责人,于是准备让其轮岗,以便全面了解公司业务。

老板的想法是假如轮到销售体系,最好直接去一线做销售和跟单,这样对于快速了解业务特别有好处。

而这位人力资源负责人,也觉得只要在销售部门关心负责人做一做人员管理,就对人和业务都会了解。

我完全同意这位老板的想法。

胜任力模型解说

胜任力模型解说

胜任力模型解释

14、关注品质(基层)将工作品质作为衡 量自己和部门业绩的主要指标,并建立可 量化的品质衡量标准。发现已有程序的缺 点,并加以持续监控,努力增进现有系统 的规范性。关注上游部门的工作质量,进 行严格把关。
胜任力模型解释

9、沟通协调(中)充分利用公司内部工式与非正 式的沟通渠道,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 见和建议。灵活运用各种渠道保持与上级,下属及 公司内外有部相关部门的交流,抓住关键人物,策 略性的施加影响。及时发现团队内部或跨部门沟通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保持沟通渠道的有效畅通。 (基层)主动采取沟通方式,或指导下属采取有效 的沟通方式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冲突 时,不回避,准确把握矛盾双方 的诉求点,通过有 效沟通协调关系,妥善处理,面对观点分歧时,主 动了解他人提出不同看法的原因与背景,选择适合 对方的方式进行沟通。
高层 战略导向 组织管理 层级指 标分类 团队管理 统筹规划 经营能力 改进创新 全局观 团队凝聚 选才育人 自我管理 使命感 主动学习 开放合作 沟通协调 团队凝聚 辅导培养 使命感 主动学习 开放合作 沟通协调 团队凝聚 辅导培养 使命感 主动学习 中层 统筹规划 高效执行 改进创新 基层
高效执行
胜任力模型解释
胜任力模型解释

胜任力模型(通常也可以能力素质模型) 具体含义为: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 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 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 它能够具体指明从事本职位的人需要具备 什么能力才能良好的完成该职位职责的需 要!也是自我能力开发和学习的指示器。
胜任力模型—层级指标Biblioteka 胜任力模型解释

5、选才育人(高层):为团队成员创造锻炼能力和平 台,并支持优秀员工向更能发挥作用和价值的岗位流动, 在部门内部进行梯队建设,建立并不断优化员工培养体 系,如建立人才培养计划,部门培训大纲等。关注团队 成员的职业发展,鼓励“新陈代谢”,在部门内部建立以 发展为导向的用人机制。 6、高效执行(中):工作目标明确,为了目标的达成 和业绩的实现,付出持续的行动和努力。在执行任务过 程中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努力采取各种方式加以推 进。在团队的行动方向与目标偏离时,能够及时纠偏, 保证工作持续指向目标的达成。 (基) 在充分理解上级意图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不 机械,不盲目的执行任务。向团队成员分配任务时,讲 清楚事情有的背景,以及想要达到的目标。遵守时间, 讲求工作效率,说话,办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对 工作中不讲效率的散漫行为表示明确的反对。

分析胜任力模型

分析胜任力模型

分析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是指一个完整的框架,用于分析和衡量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胜任特定的工作角色或职位。

这个模型通常包括多个方面,如知识、技能、经验、性格特征和动机等。

分析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和选拔最适合的候选人,同时也可以帮助个人评估他们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方向。

胜任力模型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知识:这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水平,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并且更具竞争力。

2.技能:这是指个人掌握的特定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专业技能是指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如编程、营销或财务;通用技能是指适用于多个领域的技能,如沟通、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拥有适当的技能可以使一个人更好地执行工作职责。

3.经验:这是指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经验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处理各种挑战和任务。

4.性格特征:这是指个人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方式。

个性特征可以影响一个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表现和适应性。

一些典型的性格特征包括诚实、责任心、自信、积极和灵活性。

5.动机:这是指个人在工作中的动机和动力源泉。

一个有动机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动力,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分析胜任力模型时,关键点包括以下几个:1.理解工作角色和职位要求:首先需要了解特定工作角色或职位的要求,包括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性格特征等。

只有了解这些要求,才能更好地评估个人的胜任能力。

2.评估个人的能力和技能:在了解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评估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水平。

这可以通过面试、测试或评估中心等方法来进行。

3.发现个人的潜力和发展方向: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技能评估结果,可以发现个人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这有助于组织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便个人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胜任。

4.选拔和提拔最佳候选人:通过分析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组织选择和提拔最适合的候选人。

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力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能够帮助组织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成功要素,从而提升人力资源决策的针对性和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确定优秀绩效标准胜任力模型通常被用来确定优秀绩效的标准。

通过分析高绩效员工的行为特征和发展需求,组织可以明确优秀绩效的构成要素,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胜任力模型。

这种模型不仅为招聘、选拔和培训员工提供了明确的参考标准,也为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提供了依据。

二、识别员工核心能力基于胜任力模型,组织可以有效地识别员工的核心能力。

通过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评估,组织可以了解每个员工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弥补传统考核不足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往往只关注员工的工作结果,而忽视其工作过程和投入程度。

而胜任力模型关注的是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这使得考核更加全面和客观。

通过将胜任力模型引入考核体系,组织能够更好地评估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四、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胜任力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科学和合理的依据。

例如,在晋升选拔时,组织可以根据员工的核心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决策,这有助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此外,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时,胜任力模型的分析结果也可以作为参考,帮助组织更好地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五、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通过应用胜任力模型,组织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员工的绩效表现,从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同时,这也有助于组织明确自身的绩效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

例如,某公司通过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成功地提升了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组织的整体绩效。

该公司在评估员工绩效时,不仅关注其工作成果,还对其在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胜任能力模型浅解

胜任能力模型浅解

胜任能力素质模型浅解一、胜任能力素质模型的定义随着人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对人的内在能力素质,包括知识、技能、行为、个性趋向、内驱力等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日益深入,基于胜任能力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及实践界的关注。

胜任能力素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直到1973年,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胜任能力素质之父”)认为,从第一手材料直接发掘的、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就是胜任能力素质。

通常人们也习惯性的将胜任能力素质称为胜任力。

在解释胜任能力素质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能力素质(competency):能力素质是驱使人们产生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

由这个描述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1、能力素质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

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可能导致绩效优异,也可能导致负面效果;2、能力素质是可度量的。

通过评价能力素质等级,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一般者;3、能力素质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有的是显性的(如知识、技能),有的是隐性的(如内驱力):(1)知识,是指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2)技能,是指将事情做好的能力;(3)自我形象,是指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4)态度/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外部环境表现出的一种观念;(5)个性/动机,是指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思想。

基于此,人们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能够带来优秀绩效的能力素质上,并和职位进行匹配,建立了基于战略和工作职责的模型,也即胜任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

就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这些行为和技能必须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产生关键影响。

胜任力模型概念解析

胜任力模型概念解析

1定义解释一胜任力模型具体含义为: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它能够具体指明从事本职位的人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良好的完成该职位职责的需要!也是人们自我能力开发和学习的指示器。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5存在问题在员工胜任力方面,企业通常存在的核心问题:◎选人、用人、育人时,所依据的标准不明确;◎只关心员工能不能胜任而不关注员工适不适合做;◎培训工作开展效果不明显,知识、方法、技巧培训了一次又一次,但业绩还是不明显;◎存在“干一行,爱一行”的误区,不能做到发挥员工的优势;◎不知道本企业运作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有哪些;◎有的人学历、知识、技能均很好,但不能产生高绩效。

◎专业人员发展空间成为老大难问题;◎优秀的专业人员看不到发展前途,人才流失;◎提拔优秀的专业人员做管理工作,造成资源浪费。

[3]6优化思路◎明确核心能力,进行素质定义;◎进行能力等级定位,选拔标杆式人员;◎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和其他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设计各职位类别的核心能力模型;◎指导企业建立能力测评体系;◎指导企业将能力模型通过“四维度透析法”面试技巧,运用到招聘过程中;◎辅导企业将能力模型在人才选拔中作为核心要素进行评价;◎辅导企业将能力模型运用于培训课程设计中;◎辅导企业将能力模型运用在业绩管理中作业能力要素进行考核。

◎辅导企业将素质模型与薪酬体系接轨。

 通过我们的咨询,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工作安排:根据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和员工的能力水平,灵活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人”和“岗”的最佳匹配,从而使“以人为本”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员工培训:根据核心能力模型的要求,评估现有职位员工目前的能力与理想能力之间的差距,以确保培训课程的设计针对性,提高员工能力;◎业绩管理: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牵引,根据员工的表现提出及时有效反馈,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水平;◎薪酬管理:根据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来确定员工的薪酬水平,极大地鼓励员工去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胜任力模型概念解析

胜任力模型概念解析

胜任力模型概念解析胜任力模型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该词汇属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有词汇!目录1定义解释一胜任力模型具体含义为: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它能够具体指明从事本职位的人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良好的完成该职位职责的需要!也是人们自我能力开发和学习的指示器。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模型素质词典中,心理学家们把人的素质分为6大类,20个具体要素,每个要素又分为很多级别。

这20个素质要素,对人类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性格、动机作了全面的概括,形成了企业任职者的完整的素质模型。

1.成就与行动族,具体包括4个素质要素:成就动机、主动性、对品质、次序和精确度的重视、信息采集、收集意识和能力。

2.帮助与服务族,具体包括2个要素:人际理解能力、客户服务导向。

3.冲击与影响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影响力、关系建立能力、组织认知能力4.管理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培养他人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能力,命令/果断性5.认知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6.个人效能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自我控制、自信、弹性、组织承诺[2]中高层管理类工作是素质模型专家们所研究的最大的工作类别,由于管理类工作十分普遍而且重要,所以在工作胜任特征研究上比其他工作类别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国外专家们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和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适用于所有管理人员的通用的素质模型。

他们发现,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下列11项素质:素质1所谓影响力是指,最好的管理者会运用合理的冲击与影响力来改善公司的经营,而不是想尽办法为个人牟利。

冲击与影响力的一般表现方式有:关注个人的影响力,努力建立个人信用,或让他人对自己保留特定的印象;考虑到自己的某些语言或行动会对他人产生何种影响,有时杰出的经理人也会十分关心公司的声誉,但他们更多的都比较在意个人的信誉或想留给他人的印象。

从零开始学 胜任力模型建模与应用

从零开始学 胜任力模型建模与应用

胜任力模型是一种用来评估个体能力和潜力的工具。

胜任力模型建模与应用是指基于这一模型,通过对个体的能力、行为和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为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从零开始介绍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建模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挑战。

一、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概念胜任力模型是指基于对工作任务和职位要求的分析,将具体的能力和行为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并将其用于评估个体在特定工作角色下的表现和潜力。

胜任力模型通常包括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领导能力等多个维度,不同的岗位和职位可能对应不同的胜任力模型。

通过对个体在这些维度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个体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胜任力模型的建模方法1. 确定目标:在进行胜任力模型建模时,首先需要明确目标。

这包括确定建模的目的和范围,以及需要评估的具体胜任力维度和要素。

2. 收集数据:在确定了建模目标之后,需要收集与胜任力相关的数据。

这包括个体的履历、工作表现、能力测试结果等。

3. 分析数据:收集完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定个体在不同胜任力维度上的表现和潜力。

4. 建立模型: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建立胜任力模型。

这包括确定不同胜任力维度的权重和关联关系,以及制定评估和预测方法。

5. 验证和调整:建立胜任力模型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

这包括与实际表现进行比较,以及根据反馈信息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胜任力模型的应用胜任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它可以用于个体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

通过对个体在不同胜任力维度上的评估,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建议和培训支持,从而帮助其提升竞争力和实现职业目标。

胜任力模型也可以用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选拔。

通过对候选人和员工的胜任力进行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匹配岗位需求,减少人才流失和提升绩效。

然而,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建立和维护胜任力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源投入,尤其是对于大型组织而言。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一看到人岗匹配的问题,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两个词,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

但我知道很多小伙伴确实是不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如何运用。

今天就来和你们聊一聊胜任力模型的简单概要。

很多书本甚至百度词条都告诉大家,“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然而胜任力这个单词(Competency) 来自拉丁语(我也很好奇,为什么是拉丁语,不是英语)。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什么样的罗马战士才是一名好战士。

到了20世纪,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引领了“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这被称为最早运用工作分析方法研究胜任力的专家学者。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务院在选拔外交官的过程中感到仅仅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有些太简单了,而且判断太难。

很多看起来智力不错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非常让人失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国务院邀请麦克利兰教授想一想”究竟如何更准确的判断某个人是否合适外交官职位“。

就是在这个项目过程中,麦克利兰教授奠定了胜任力研究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提出必须“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

一直到1973年,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此项研究的文章给了一个关于胜任力的初步定义: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

然而在1994年,麦克利兰本人又给出一个更先进的胜任力描述: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可以通过可信方式度量出来的动机、特性、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征。

胜任力模型分析

胜任力模型分析

胜任力模型分析第一篇:胜任力模型分析胜任力素质模型1.胜任力模型从系统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来看,胜任力的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景条件。

①个体特征——人可以(可能)做什么,即胜任力中的“力”它们表明人所拥有的特质属性,是一个人个性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够预测多种情景或工作中的行为。

个体特征分为五个层次:知识(个体所拥有的特定领域的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能否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技能(完成特定生理或心理任务的能力);自我概念(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或自我形象);特质(个体的生理特征和对情景或信息的一致性反应);动机/需要(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这五个方面的胜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的胜任力结构,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可见的、相对表面的人的外显特征,动机和特质是更隐藏的、位于人格结构的更深层,自我概念位于二者之间。

表面的知识和技能是相对容易改变的,可以通过培训实现其发展;自我概念,如态度、价值观和自信也可通过培训实现改变,但这种培训比对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困难;核心的动机和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难以对它进行培训和发展。

上述特质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见的,相对较为表层的、外显的个人特征,漂浮在水上;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则是个性中较为隐蔽、深层和中心的部分,隐藏在水下,而内隐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

麦克里兰认为,水上冰山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基准性特征,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水下冰山部分可以统称为鉴别性特征,是区分优异者和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但不同层次的个人特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行为特征行为特征——人会做什么。

可以看作是在特定情景下对知识、技能、态度、14动机等的具体运用。

有理由相信,在相似的情景下这种行为特征可能反复出现。

与胜任力关联的行为特征即指在相似情景下能实现绩优的关键行为。

胜任力模型介绍(干货)

胜任力模型介绍(干货)

5
4.2 某公司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流程
模型构建流程
① 背景资料收集研究 ② BEI关键行为访谈
项目成果
模型应用
胜任力模型初始框架
③ 中智模型库对标 问卷调查 研究与讨论 胜任力模型修订稿 模型修订 定稿与交付 胜任力模型定稿 胜任力模型初稿
招聘选拔
人才盘点 培训发展
薪酬绩效
……
*中智人才评鉴与发展中心 胜任力建模流程
3 区分度
2. 胜任特征模型的构成
@必要特征 原则性、职业热情、学习能力、沟通协调、组织 能力、影响力、领导力、专业知识 @绩效特征
知识 技能 社会角色 自我形象 特质 动机
主动、创新、合理平衡工作、搜集信息、应对突
发事件、要求秩序和质量、绩效评价 @服务特征 组织权限意识、服务病患意识、了解人际力、处
4.3 BEI访谈技术(3)——访谈技巧
技术难点:
深度挖掘 去伪存真
非技术难点:
不知道如何分享的受访者
不愿意分享的受访者
5.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依赖于数据统计结果
【误区二 】
胜任力模型构建时未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误区三 】
构建过程不严密影响到胜任力的科学性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
competency model

competency model
1 2 3 4 5
内 涵
构 成
作 用
构 建 方 法
误 区
以下主要内容摘自:《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刘远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09-01
1. 1 胜任特征与胜任力模型的内涵
原则性 职业热情 学习能力 沟通协调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一、胜任力模型定义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Medel)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其中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等"从企业角度而言,对同类胜任力进行分级界定,就可以准确反映企业对从事不同工作性质与内容的任职者的素质要求以及工作绩效目标的差异性,事实上对于企业实际工作而言,各项素质的级别并不是越高越好,它更多的代表的是员工行动努力的方向;对于员工而言,胜任力分级为员工选择合适的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也符合胜任力的提出对于员工规划其职业生涯的现实指导意义"换句话说,员工可以根据自身所具备的胜任力坐标,选择自己在企业中的进入起点乃至未来职业发展的路径"胜任力模型通常包括三类能力:通用能力、可转移的能力、独特的能力。

通用能力是指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它是公司企业文化的表现,是公司内对员工行为的要求,体现公司公认的行为方式;可转移的能力是指在企业内多个角色都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但重要性程度和精通程度有所不同;独特的能力是指某个特定角色和工作所需要的特殊的技能"通常情况下,独特的能力大多是针对岗位来设定的。

不同企业员工个体所具有的胜任力特征很多,但企业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员工所有的胜任力特征,企业会根据岗位的要求以及组织的环境,明确能够保证员工适应该岗位工作!确保其发挥最大潜能的胜任力特征,并以此为标准来对员工进行挑选"这就要运用胜任力模型分析法提炼出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有较强预测性的胜任力特征,即员工最佳胜任力特征,如图所示"1.个人的能力:指个人能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2.岗位工作要求:指个人在工作中被期望做什么"3.组织环境:指个人在组织管理中可以做什么"交集部分是员工最有效的工作行为或潜能发挥的最佳领域"当个人的能力大于或等于这三个圆的交集时,员工刁-有可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要挖掘的胜任力模型就是个人能力与另外两个圆的交集部分,即能够保证员工有效完成工作的胜任力模型。

解读胜任力模型

解读胜任力模型

解读胜任力模型入库时间:2022年2月3日自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召开以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得到了日益深入的关注和思考,胜任力模型也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圈里的流行语,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麦克莱兰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并没有给出胜任力的全面定义。

他的同事斯班舍(LyleM.Spencer)1993在《工作胜任力》中给胜任力下了定义:胜任力就是个体所具备的某种或某些潜在特质,这些特质与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表现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麦克莱兰又追加说,这些个人特质在人格中扮演深层次、持久性的角色,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出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景及重要职位上的行为表现。

1994年,斯班舍在其著作《胜任素质评估方法》中再次对胜任力的定义进行了辨析: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具体知识化、任职或行为技能——也就是可以被准确测量或计算的某些个体特性,这些特性能够明确地区别出优秀绩效执行者和一般绩效执行者,或者说能够明确地区别出高绩效执行者和低效率的绩效执行者。

门槛类胜任力仅指为保证工作取得成功而界定出的一些最低标准要求。

一般说来,提高门槛类胜任力与取得更高的绩效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门槛类胜任力通常包括基本的技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等,是进入某个职业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能力继续提升的基础素质。

2.区辨类胜任力区辨类胜任力是那些能将同一职位上的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素质。

比如说主动性、影响力和结果导向等等。

区辨类素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善的。

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人员开发中,要注意员工区辨类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因为高胜任力可以产生高绩效。

3.转化类胜任力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具备胜任力项目的集合。

即CM={CIi︱=1,2,3,…,n}CM表示胜任力模型,CI表示胜任力项目,CIi即第i个胜任力项目,n表示胜任力项目的数目。

胜任力模型的全面讲解

胜任力模型的全面讲解

员工素质与胜任力的区别
❖ 假设:个人的素质为A, 岗位工作要求为B,
A:个人素质
组织环境为C, 那么:岗位胜任力就是A、B、C
B:岗位工作要求
D C:组织环境
三部分的交集D。
❖ A.个人的胜任力:指个人能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
❖ B.岗位工作要求:指个人在工作中被期望做什么;
❖ C.组织环境:指个人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组织的结构、文化、 制度等;
❖ 汉普公司
• 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
和工作能力。
• 这些行为和技能必须是可衡量的、可观察的、
可指导的、而且对个人绩效和企业成功产生极 其重要的作用。
• 胜任能力具有阶段性,当经营目标发生改变时,
胜任能力也发生变化。
❖ 美国HAY公司
素质是在既定的工作任务、组织或文化中 区分绩效水平的个性特征的集合。素质决 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或很好的 完成某项任务,它是驱使一个人做出优秀 表现的个人特征的集合。
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斯班瑟)1993年给出了 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即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 层次特征,它可以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 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 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 征。”
对胜任力的两种观点
❖ 一种观点认为,胜任力是潜在的、持久地个人特征 (Spencer HAY) 这种观点强调,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征,它与一定工
作或情景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异绩效有因果关系。 着重从发现人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胜任力 ❖ 另一种观点是将胜任力看作是个体的相关行为的类别
(McClelland 汉普) 胜任力是保证一个人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纬度。这 种行为观的理论着重从外显的人的行为来研究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胜任力模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员工的潜在能力和优势,并为员工的培训、晋升和薪酬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胜任力模型的概念、构建方法、应用领域以及优化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胜任力模型的概念胜任力是指个人在特定工作岗位上表现优秀所需具备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等要素的集合。

胜任力模型则是将胜任力进行分类和组合,形成一套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的框架结构。

在企业管理中,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员工的潜在能力和优势,从而为企业选拔、培养和激励优秀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二、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胜任力模型的构建通常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法。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访者进行深入交谈,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和成功经历,从而挖掘出员工的潜在能力和优势。

问卷调查法则通过设计问卷,对员工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等方面进行评估。

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需要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胜任力模型的应用领域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员工招聘和选拔,通过胜任力模型可以识别符合岗位要求的潜在人才;其次,胜任力模型可以用于员工培训和开发,根据员工的胜任力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胜任力模型还可以用于绩效评估和薪酬管理,根据员工的胜任力表现进行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激励员工发挥潜力;最后,胜任力模型还可以用于组织文化建设,通过培养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人才,促进组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优化措施胜任力模型构建完成后,还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首先,需要对胜任力模型进行定期评估和更新,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胜任力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胜任力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不断收集员工的绩效数据和反馈意见,为胜任力模型的优化提供依据;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员工和企业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评估法

胜任力模型评估法
胜任力模型评估法
一、胜任力概念 •最早由合益-麦克伯咨询公司提出,是指员工胜任某一工作或任务
所需要的个体特征。包括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 在一个专业序 列内所有岗位都 需要的素质和技 能。 • 如:自信、灵 活性、沟通技能、 主动性、成本控 制意识。
胜任能力分类
通用胜任能力
• 该专业序列所需的 独特技能。 • 应变能力、执行力、 协调能力、计划能力。
)多选题
A.知识 B.技巧 C.能力 D.动机
E.价值观
ABCDE
谢谢倾听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步骤
确定职业概描: 通过职位个人概描: 根据个体绩效和相关 数据确定员工的胜任 力情况
标准
匹配
分析员工缺乏哪些岗位要求的 胜任力和哪些胜任力的水平未 达标,以其为标准对员工进行 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了效率。
题目:
一、胜任力包括(
专业胜任能力
• 组织中全体成员都 应该具有且能够支持 组织战略的素质。 • 如:责任心、学习 创新、服务意识、诚 信正直、理解尊重、 主人翁意识。
二、胜任力模型
•我们把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具备的胜任力总和称为“胜任
力模型”。胜任力模型最典型的就是“冰山模型”,其主要研究的三 个方向:技能、知识、品质。

岗位胜任力模型解读岗位胜任力模型解读

岗位胜任力模型解读岗位胜任力模型解读

岗位胜任力模型解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竞争也愈演愈烈。

稳定的资金来源、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产品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

而要使公司真正获得竞争力,关键在于员工。

员工使用技术的能力,员工对产品信息的准确把握,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能够实现这种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员工的能力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传统的企业依据员工的学历、学校成绩和工作经历来预测一个人工作成功的可能性。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问题很多,效果并不是很好,有的时候学历和能力不能划上等号。

于是企业开始关注决定员工绩效的一些深层次的因素,分析高绩效员工的特征,并且就这些特征有针对性的展开企业培训。

目前企业界比较流行的一种分析,称为岗位胜任力分析。

一、胜任力1973年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最早提出了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受到了许多著名公司的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于1993年给出了一个胜任力较完整的定义,胜任力就是“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员工的个体的特征。

”胜任力的特征包括:1、可测量。

胜任力对企业预定目标的影响可以测量,企业可以通过胜任力的测量来评价员工在胜任力方面的差距以及可改进的方向和程度;2、可培养。

胜任力一旦被确定,企业就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促使员工进行学习,达到胜任力的要求;3、可改变。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胜任力模型中的每个胜任力都在改变。

胜任力的变化程度,将随人们的年龄、阶段、职涯层级、以及环境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岗位胜任力模型岗位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

浅谈胜任力模型

浅谈胜任力模型
责任,并主动解决,落实。 对于计划或要求内的工作少 有未完成现象。
以公司为家,事业心较重, 对于自己、部门的工作,甚 至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 题主动思考,并以此为己任, 感到自己身负责任重大。
创新学习:自主学习,寻找创新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并对现有的系统不断提出质疑和进行改进。
缺少灵活思维,在工作中较少 习惯运用现有的方法与步骤
诚信 正直
理解 尊重
主人 翁意 识
通用胜任能力的构建

31 岗位分类
2 建立胜任能力模型
1.定义绩效标准 2.选取分析样本 3.获取胜任能力的数据 4.建立胜任能力模型
3 验证胜任能力模型
专业胜任能力的构建
31 确定职位的主要职责 2 描述职责涵盖的工作内容
3 每项内容体现的工作行为
4 汇总行为形成能力描述
• 1.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知识——对特定领域的了解(如人力资 源管理的专业知识); 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如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 角色定位——对职业的预期, 想做些什么 价值观——对周围事物重要性的认识( 如认为赚钱是最重要的); 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如 认为自己是某一领域的权威); 品质——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征; 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 法或念头(如想获得权利、喜欢追求名誉) 。
• 3.其他胜任力模型
• 除了一般的胜任力模型外, 还有针对行业、层级、职 能的胜任力模型, 如经理人胜任力模型, 就是根据高绩效 的管理者的行为而制定的。
三、为什么要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
对公司来说: 为相应岗位在招 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 评估与综合胜任力测评、薪酬 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人力资 源管理工作上提供参考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胜任力模型作者:马小强入库时间:2009年2月3日自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召开以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得到了日益深入的关注和思考,胜任力模型也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圈里的流行语,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然而目前,很多企业都陷入了胜任力模型建构的误区,一些管理者尚未厘清胜任力的概念就盲目地进行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和应用,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本文从胜任力研究的溯源、competence与competency的辨析、胜任力概念和分类以及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给企业构建胜任力模型助一臂之力。

一、胜任力研究溯源胜任力(Competence)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思是适当的;国内有人译作素质、能力、胜任力、胜任特征等。

胜任力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Taylor)1911年通过"时间一动作研究"对胜任力进行的分析和研究。

Flanagan (1954)首先提出"关键事件"方法,根据公司管理者的工作分析,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员工监督、人际协调、与员工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也被认为是胜任力研究的萌芽阶段。

1958年,美国哈佛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戴维。

麦克莱兰(David C.McClland)主编了一本题为《才能与社会:人才识别的新角度》的书,阐述了具有某些个性特征的人与其所表现出的工作取向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胜任力研究的开端,其书中所使用的Talent一词,也就是后来所使用的competence的前身。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怀特(Robert White)在《心理学评鉴》杂志上发表了《再谈激励:胜任力的概念》,在文章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与"人才识别"和"个人特性"有关联意义的competence 一词。

1963年,罗伯特。

怀特在《生活探索》杂志上发表了《人际关系胜任力》,对胜任力和社会生活关系作了更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正是由于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怀特使用了competence一词并作了探讨,1973年,戴维。

麦克莱兰博士在其具有标志意义的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使用了competence而不是talent.麦克莱兰博士《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的发表,标志着胜任素质体系的基本确立。

二、胜任力的概念及分类麦克莱兰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并没有给出胜任力的全面定义。

他的同事斯班舍(Lyle M.Spencer)1993在《工作胜任力》中给胜任力下了定义:胜任力就是个体所具备的某种或某些潜在特质,这些特质与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表现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麦克莱兰又追加说,这些个人特质在人格中扮演深层次、持久性的角色,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出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景及重要职位上的行为表现。

1994年,斯班舍在其著作《胜任素质评估方法》中再次对胜任力的定义进行了辨析: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具体知识化、任职或行为技能——也就是可以被准确测量或计算的某些个体特性,这些特性能够明确地区别出优秀绩效执行者和一般绩效执行者,或者说能够明确地区别出高绩效执行者和低效率的绩效执行者。

综上所述,胜任力就是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的员工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是个体能够达到某个职位的绩效要求的一种状态或综合品质,具有可指导、可观察和可衡量三个特征。

在建构胜任力模型时,一般将胜任力分为三类:门槛类胜任力(threshold competencies)、区辨类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ies)和转化类胜任力(transformational competencies)。

1.门槛类胜任力门槛类胜任力仅指为保证工作取得成功而界定出的一些最低标准要求。

一般说来,提高门槛类胜任力与取得更高的绩效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门槛类胜任力通常包括基本的技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等,是进入某个职业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能力继续提升的基础素质。

2.区辨类胜任力区辨类胜任力是那些能将同一职位上的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素质。

比如说主动性、影响力和结果导向等等。

区辨类素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善的。

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人员开发中,要注意员工区辨类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因为高胜任力可以产生高绩效。

3.转化类胜任力转化类胜任力通常是指管理人员和员工普遍都缺乏的那些胜任素质,一旦他们在这种胜任力上得到改善和提高,那么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

例如。

"开发他人"、"系统思考"、"复原力"等胜任力就为大多数人所缺乏。

当然这些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也就比门槛类胜任力和区辨类胜任力要困难得多。

一个想要出类拔萃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要注重转化类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

三、Competency VS Competence企业要研究胜任力,构建胜任力模型,就必须厘清competency与competence的关系。

而关于competency与competence关系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学者Berman认为,competency与competence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是有区别的。

他认为competency是胜任力的表现,是用来了解和识别优秀绩效、行为、功能性技能,而competence是以观察的功能型的技能为基础的,主要强调整合的功能方面。

McClelland认为,competence实指个体履行工作职责和取得绩效的能力,而competency则集中关注个体在一个特定情景下的实际行为和绩效。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则认为有必要对competency和competence这两个词做出更清晰的界定和对比,competence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狭义地讲,它指的是个体能够达成某个职位的绩效要求的一种状态或综合品质。

相比之下,competency则是对于一个个具体的职位或工作任务而言的特质或特征。

也就是说,competence具体到某个特殊的职位或任务上时,就可以提炼出一项或数项具体的competency.综上所述,competency与competence之间是有区别的,competence是"胜任力"的意思,而competency则是"胜任特征"的意思。

笔者认为,从数学角度来说,competence就是一个集合,而competency就是集合里的元素。

四、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具备胜任力项目的集合。

即CM= {CIi︱=1,2,3,…,n} CM表示胜任力模型,CI表示胜任力项目,CIi即第i个胜任力项目,n表示胜任力项目的数目。

当前构建胜任力模型主要有三种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和限定选项法。

1.归纳法这是一种通过对特定的员工群体的个人特质的发掘和归纳,形成胜任能力模型的方法。

此方法运用的主要工具有关键样本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最主要的工具当属"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简称BEI)".作为一种用来收集被访者个人特质的访谈方法,BEI有如下基本假设:(1)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些高绩效者。

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的人采取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2)高绩效者之所以能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是因为他们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某些特质;(3)通过研究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导致高绩效的那些特质。

在这些基本假设下,BEI凭借高度结构化的访谈模式和熟练掌握相关访谈技术的咨询顾问来详细了解被访者工作中的关键事件及其成功要素,收集其过去的行为和真实想法,从中发掘有价值的个人特质。

通过BEI的对象同时包括高绩效者和业绩平平者,并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导致高绩效的那些特质,作为建立胜任力模型的素材。

通过BEI获取大量的"原始素材"后,咨询顾问对这些信息进行细致的筛选、编码、分级等加工过程,并最终形成胜任力模型。

2.演绎法这是一种从企业使命、愿景、战略以及价值观中推导出特定员工群体所需的导致高绩效特质的方法。

主要应用工具为小组讨论。

演绎法的基本假设是:胜任力模型作为对任职者的一套个人特质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益于愿景、战略等组织根本性目标的实现,并体现组织的核心价值观。

演绎法的实质是一个逻辑推导过程,其基本步骤如下:(1)厘清组织愿景、使命、战略和核心价值观;(2)推导关键岗位角色和职责;(3)推导导致高绩效所需要具备的特质。

通常我们通过分组结构化集体访谈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推导过程。

分组访谈的对象既包括胜任力模型的直接针对人群,也包括其他了解情况的相关人员。

结构化集体访谈的结果仍将经过筛选、分类、分级等专业处理过程,以最终形成胜任力模型。

3.限定选项法这是胜任力模型建立的一种简便方法。

通常由专业顾问根据对组织的初步了解,提出一组相当数量的胜任力项目,然后通过相关人员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几轮筛选和调整,最终确定一套能力项目作为胜任力模型。

限定选项法的科学性相比归纳法和演绎法要差一些,但是此方法依据的是咨询顾问多年的咨询经验和组织管理者多年的管理经验,并且此方法成本要比前两种低得多,工作周期也较短,在实际操作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实力的咨询企业和那些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咨询顾问。

作者简介:马小强,男,陕西延安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现供职于国网运行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