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预报。
3、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风的天气符号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观察图片,比一比谁想出关于天气的成语诗句多?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提到“气候”这个名词,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二:出示问题,自主探究:2.读课本P68 卫星云图,蓝色、绿色、白色区域分别表示什么?白色越浓,表示什么?3.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三、展示交流1. 风和日丽,风雨交加2.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过渡: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进行分析发布天气预报,那么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主要包括气温、阴睛、降水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向和风力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过度:在天气预报图上,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天气符号,我们要学会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小组讨论:(10分钟)1.阅读课本 P68,抢答常用天气符号(哪些不懂作上记号并互相讨论),完成 P70活动42. 天气预报开始公布每天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结果,即发布“空气质量日报”。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一级 1~50 优二级 51~100 良三级 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 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 300以上重度污染(活动1):识别记忆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68主要天气符号图)各小组的同学,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
教师要及时评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教师大体讲解个别天气资料如:风。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p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考虑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绘。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p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入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将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消费和生活效劳,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p 和比拟的才能,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绘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才能,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络实际培养比拟、分析^p 、概括才能。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认识天气和气候》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天气和气候》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园大班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引导幼儿园大班学生探究自然界的规律和变化。
3.培养幼儿园大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4.激发幼儿园大班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初步引入教师首先要向幼儿园大班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简单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借助图片和视频,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引起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学习天气的变化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幼儿园大班学生了解各种天气状况,比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等。
可以让孩子们观察窗外的天气状况,以照片、视频和大型模型为例,来帮助孩子们认识各种天气的特征。
可以邀请孩子们来描述不同天气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和穿着。
3.学习气候的变化在孩子们对天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气候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因素。
可以将课程中的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变化表现在图表上,并给孩子们简要介绍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相关现象。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的方法让孩子们学习气候变化的原因,如温室气体、森林砍伐、能源使用等等。
4.学习季节的变化季节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此部分,教师将带幼儿园大班学生进入季节的世界。
可以以大型模型或图片、颜色板和孩子们熟悉的自然景观为例,展示季节变化的特征。
此外,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四季分别对应的墨西哥玉米、洛杉矶橙子、中国南瓜等特殊特征,从而打开孩子们的视野。
三、教学活动1.互动游戏可以让孩子们穿上相对应的季节性衣物、放歌、跳舞、模仿季节性声音和标志食物,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季节性环境中。
2.探究实验让幼儿园大班学生通过小型实验来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云和暴雨,让孩子们观察、探究和分析云和雨的产生原因。
3.观察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带领孩子们到校园内或校外进行观察活动,比如观察变化的天空、山川、湖泊、草原等。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
4. 小组讨论: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5. 总结提升:阐述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的理解;学生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掌握;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多媒体课件: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天气和气候的案例、数据、新闻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第二课时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九、教学拓展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
天气和气候教案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的]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区别,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阅读简单的天气图2、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3、能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4、能收看不同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的天气状况。
5、通过对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符号及课后阅读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天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行为,树立环保意识。
,pd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能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难点:理解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讨论法、看图法、启发法、谈话法[教具准备]主要天气符号(自制卡片)、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今天是10月26日。
天气怎样?气温怎样?昨天天气怎样?我们常德地区的夏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一、天气(过渡)如果你清晨上学,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天气状况了。
那么,什么是天气呢?1、学生通过预习回答,教师小结2、提问:我们如果要知道明天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呢?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师否经常收听天气预报。
(学生回答)3、继续提问:你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我们今天上午的天气和下午的天气相同吗?这说明了天气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过渡)多变的天气特点,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你能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吗?(过渡)由于天气具有的多变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关注天气预报,那么,我们该怎样收看和收听天气预报呢?我们首先得学会看卫星云图。
4、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P22卫星云图,说明卫星云图的几种颜色代表的含义,重点突出:卫星云图上的黄色代表了沙尘暴天气,近来,这种天气在我国北方的天气预报次数有所增加,表明了我国北方的荒漠化问题严重。
5、读图提问:根据卫星云图,判断:我国的东北地区大部分是什么天气?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什么天气状况?学校所在地又是什么天气状况?6、设问:在卫星云图上,能较全面的看出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吗?(过渡)卫星云图只能大致的反映出某地的阴晴状况。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1.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引入天气和气候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图片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的多变性和气候的稳定性。
1.2 天气观察与记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天气,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和降水等要素。
指导学生记录天气情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第二章:天气现象2.1 降水现象介绍降水的类型和形成原因,如雨、雪、冰雹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降水现象,了解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2 风的现象讲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包括气压差异和地球自转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风的现象,了解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天气变化与预测3.1 天气变化的原因介绍天气变化的原因,如气压变化、温度差异、水汽凝结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2 天气预报的原理与方法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如观察气象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图等。
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四章:生活中的天气4.1 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讨论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出行、穿衣、饮食等。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4.2 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介绍天气与健康的关系,如气温、湿度、紫外线等对人体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培养他们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意识。
第五章:探索天气的奥秘5.1 科学探究方法教授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和分析等。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索天气的奥秘。
5.2 天气科学实验设计简单的天气科学实验,如制作气象站、观察降水实验等。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兴趣。
(教案编辑专员)第六章:天气与环境保护6.1 天气与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天气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极端天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6.2 环境保护与我们的责任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
小学科学教案15天气和气候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5天气和气候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天气和气候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天气和气候,可以增加孩子们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为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课程中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案进行详细解析和说明。
一、教案概述教材版本: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章节标题: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一些常见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常见天气现象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教学时间:2节课,每节课45分钟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导他们回忆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例如,可以问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吗?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 学习天气(15分钟)讲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等。
可以让学生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
3. 学习气候(15分钟)介绍气候的概念,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可以通过课堂地理书籍或多媒体展示,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带(如寒带、温带、热带)和对应的气候特点。
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温度、降水和季节变化。
4.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10分钟)通过对比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清楚它们的区别。
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天气如何影响气候。
5. 气候对人类的影响(10分钟)讲解气候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和养殖业、出行方式的不同等。
可以通过实例和故事,向学生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
让学生回顾学到的知识,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常见现象进行梳理和复习。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常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常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猎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柔降水的状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确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确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根据特地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干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凹凸,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奇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其次节气温柔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消失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消失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消失在7月,南半球消失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消失在1月,南半球消失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消失在8月,南半球消失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来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
4.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 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4. 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 使用情景教学法,模拟各种天气和气候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并运用英语表达。
3.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交际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weather and climate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准备天气预报模板和气候统计数据。
3. 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英语天气预报。
4. 准备教学PPT,展示课程内容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内容: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讲解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为期一周。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并用英语进行汇报。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在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和坚持性。
3. 评价学生在英语汇报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4. 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其在家庭环境中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
七、作业布置1.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天气和气候的短文,介绍其特点。
2. 收集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3. 观察家人或周围人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探讨其原因。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一、课题: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二、课标解读:〔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可见,本节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识记“天气〞和“气候〞的定义,而在于在生活中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描述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地描述某地或某时的天气和气候。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从实例中归纳出结论,并学会描述。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课程标准对“天气符号〞和“天气图〞作出了说明,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常用天气符号和简单天气图。
本条“标准〞的意图是: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后,从而更加关注生活,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真正地贯彻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三、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分为六大板块:让我们走进地理、认识地球、学用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及世界的开展差异。
从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
本章是自然地理的开端,是对前面地球环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日后各章的学习,尤其是区域地理的学习的必备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主要涉及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等知识,为后面章节中“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教学打下了重要的根底。
本节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本节首先以“清晨,当你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的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接着简单地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归纳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最后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并附有主要天气符号、卫星云图的图片,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而本节提供了三个活动,分别是:预报天气、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
第五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情分析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4.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主要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培养对天气和气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b.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c. 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
b. 能够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c. 能够运用气候图谱进行气候类型的识别。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日常认知,但对于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进行培养。
部分学生可能对气候图谱的阅读和分析较为陌生,需要进行引导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注意和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了解?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环节:概念解释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者的概念。
第三环节: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重点解释大气环流、地球倾斜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师讲解并展示气候图谱,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3)学会运用weather 和climate 描述天气和气候,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2. 教学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征;(3)气温、降水、风力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2)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3)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观测天气的工具(如温度计、雨量器等);(3)完成相关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2. 探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2)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3. 观测天气要素:(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如气温、降水、风力等;(2)引导学生记录观测数据,并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开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科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认识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通过板书呈现天气和气候的定义,使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知识渗透。
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
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
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
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
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
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
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板书)天气的概念: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
(同位交流)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
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2)讨论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
)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3)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
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 (板书)天气预报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
(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
教师要及时评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
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
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板书)卫星云图: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
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
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练习: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6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况(青藏高原有雨)大家一起回忆讨论,并试着归纳天气预报的概念活动三:1、展示教材P70“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学做天气预报员吗?把学生分为六人为一小组各小组任意挑选城市,发布天气预报,教师做好巡回指导,让学生在模仿预报员的过程中加强对主要天气符号的记忆和理解。
2、练习教材P570活动第3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为什么不妥?(台风——捕鱼不合适;沙尘暴——跳绳不合适;霜冻——插秧不合适;晴——打球合适)3、现实生活中许多动物都能预报天气,想一想,连一连。
蜻蜓搬家将有雨下知了飞的低出门带雨衣蚂蚁潮,下雨兆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乌龟拼命叫,天热气温高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提到“气候”这个名词,你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么?(板书)气候的概念及特点:播放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不同气候的景观,更清楚的了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学生观察后总结)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生列表总结: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练习:教材P69活动第1题: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风和日丽——天气;暴风骤雨——天气;四季如春——气候;阴转多云——天气。
)过渡:你了解当地的天气与气候吗?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有关知识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用呢?(板书)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可以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自由谈论,教师作好指导)。
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夏秋降雨多,冬春降水少。
相关材料:(农业方面)风调雨顺,年景才能喜获丰收,每一种农作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照,农业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量。
(生活方面)每天早晨,晨炼已成为城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儿,早晨雾气重,尤其早晨到出太阳之前,近地面雾蒙蒙的。
大雾天,大气比较稳定,一些污染物(如汽车尾气)滞留在空气中,被雾滴吸附造成能见度差、空气浑浊。
因此,早晨锻炼身体最好避开,待大雾消散后再出来活动活动更有益健康。
打雷下雨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但是一场雷暴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能够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
据研究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在晴天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
实践表明,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对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有很大作用因此雷雨过后,建议大家外出散步,有的医学专家在雷雨过后,将带有负氧离子的空气引进病房,以协助治疗病人。
(科技方面):天气和气候还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的作用展示当今风云人物——杨利伟的照片和资料,跟同学们一起了解气象条件对神州五号的升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师生的辩论,让同学们了解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对身边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学生看问题要从事物的两面性去分析。
学生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不足,互相交流学习的感受,对不明白的还可以继续提出疑问。
对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一、天气1、概念 2、特点二、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三、气候1、概念2、特点四、天气和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后记: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强化人文素养,肩负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功能。
本节课不仅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也重视了过程和方法,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中通过对身边的天气和气候的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的探究,指导学生关注气候、关注生活,提出对气候灾害的合理建议,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教师稍做指导:可综合写,亦可就某一方面写)。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