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论--

合集下载

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应解释为“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

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在现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更代表一种将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热烈深沉而 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

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不用刻意地去想什么、做什么,便自然无形地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去,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思路决定出路”,“意识决定行动”这是人们常挂在嘴巴上的话,深圳特区最先转变观念,经过短短的二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全市GDP达到1436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人均创造价值3.6万元,位居全国第一。

谁先转变观念谁在市场上就占有主动权,华威药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后,今年下半年国有股将完全退出,企业产权进一步明晰,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需树立市场观念,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企业要实行市场营销管理,就必需牢固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包括如下思想:健康产业缺乏政策规范与引导是最大发展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强,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健康产业也随之显现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潜力。

健康产业目前涉及的生产及服务领域涵盖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

据了解,发达国家健康产业产值一般占GDP的10%左右,而我国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推进健康产业发展?本期中国经济时报圆桌论坛邀请以下嘉宾共同探讨,他们是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部胡琳琳博士、北京大学商业与经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徐东华、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韩小红。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来自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扶持,政府对健康产业的重视程度也不足。

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需要政府从前瞻性、开放性的角度加以引导。

大音希声的哲学道理

大音希声的哲学道理

大音希声的哲学道理人生是一首大音希声的交响曲,奏响着生活的旋律,传达着哲学的道理。

大音希声让我们明白了许多深刻的真理,他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指导。

首先,大音希声告诉我们,生活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每个人都在这场旅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每个人的经历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

正如交响乐中的不同乐器互相合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符和旋律,我们需要欣赏并接纳他人的存在。

大音希声的哲学教导我们要以宽阔的心胸去看待世界,接纳多样性,并和谐相处。

其次,大音希声告诉我们,忍耐是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修行。

类似于交响乐中的节奏和速度变化,生活中的起伏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通过忍耐和坚持,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正如音乐家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演奏使音乐达到完美,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和耐心,迎接人生的挑战并从中学习成长。

大音希声还教会我们,真正的美丽存在于细节之中。

交响乐中的每个音符都是细心而精确的安排,每个乐器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同样,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是可以被发现和欣赏的珍贵时刻。

我们需要学会用心感受,发现身边的美丽和幸福。

无论是一朵花的绽放,一次微笑的交流,还是久别重逢的喜悦,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和感激。

此外,大音希声还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团队的合作。

就如同交响乐团中乐手们的和谐合作,每个人在团队中发挥独特的才能,共同创造出美妙的乐章。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不仅能够共同实现自己的目标,还能够激发出更大的力量和创造力。

大音希声的哲学教导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他人的贡献,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最后,大音希声告诉我们,坚守自己的理念和信仰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

交响乐中的主题和旋律代表着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

大音希声的哲学教导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念,并勇敢地为之奋斗。

大音希声的哲学道理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引着我们如何理解和面对世界。

论中国音乐史上的大音希声精神

论中国音乐史上的大音希声精神

一、音乐为何物音乐是蓝天上飘拂着地缕缕白云,是山涧汇聚而成地潺潺流水,是草原上奔腾千里地马群,是雪域高原上最虔诚地祝福,是长江大河不舍昼夜地滚滚波涛,是佛寺、道观与耶稣教堂里地声声祈祷,是天地人和地艺术音符,是自然音符与人类心灵音符地艺术再现,是社会人生地文化符号和艺术音响,是民族心灵地艺术展示,是人类情感地艺术交流与融通.音乐地构成要素有三,即天、地、人.“天”为宇宙自然,音乐是来自大自然地艺术音响与文化符号;“地”为地域,音乐艺术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人”,人类是音乐艺术地主体,人地心灵与情感交流是音乐艺术得以产生与繁荣发展地根基,人所制造地音乐旋律与各种乐器也是音乐艺术传播地重要媒介.音乐欣赏没有国界,没有民族隔膜,没有时空界限,没有语言文字障碍,b5E2R。

音乐那动人心弦地旋律是人类共同地语言艺术,音乐那优美地艺术境界是人类共同追求地“真善美”地理想境界.中国人对音乐地认识,虽然经历了一个漫长地思索过程,但总体上能切中肯綮:一是注意到音乐之声来源于人地心灵,二是注意到音乐地基本要素是节奏旋律,三是注意到八种乐器能演奏出不同地音乐之声.秦相吕不韦地《吕氏春秋》卷五“大乐”指出:“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认为音乐产生于人地审美欲望与天地自然地有机结合,产生于天地阴阳地和谐统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宫商角徵羽,为“五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为“八音”,是八种乐器演奏出地声音.这就是说,汉人对“音”字地理解,就是“音乐”,是“五声”与“八音”地代名词.乐,繁体字即“樂”.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云:“樂,五声八音之总名.”“樂”之为音乐,从汉字文化原型来分析,樂,从白,从二幺,从木.其中之“白”,意义有二:一为“首”,故置于“首”部;二为秋色,如《说文解字》解释说:“西方色也.”《尔雅》疏云:“秋之气和,则色白.”幺,《说文解字》云:“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木,是指树木支撑着地舞台. 这样,我们可以对“樂”作出文化原型地解释:秋收时节,一群小孩在临时搭建地舞台上载歌载舞,与大人们共同欢庆丰收地喜悦.所以,中国先民认为,音乐地本质在于欢乐.二、大音希声老子是道家音乐地先驱者.老子崇尚“无为”之道、自然之道,注重“天籁之音”,故倡言“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道家崇尚地音乐美学地最高境界与音乐批评地最高标准.老子言“大”,《老子·四十一章》有所谓“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语:若辱之白为“大白”,无隅之方为“大方”,晚成之器为“大器”,希声之音为“大音”,无形之象为“大象”.这“大”者,包含宇宙,至大至高也.音乐之大,在于“希声”,在于“无声”.希声之乐,无声之乐,是“天籁之音”,来源于天地自然,而非人为地做作.这是我们理解与诠释“大音希声”论地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对老子“大音希声”论作道家文化阐释地一种宇宙观念.西汉辞赋家扬雄《解难》云:“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是以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唐人高郢(—),字公楚,卫州人,撰有《无声乐赋》、《吴公子听乐赋》与《献凯乐赋》等音乐美学之作.他地《无声乐赋》,秉承老子“大音希声”之论,倡言无声之乐.他指出:p1Ean。

《大音希声论》全文-古籍

《大音希声论》全文-古籍

大音希声论大音希声论大音希声之论,其来久矣。

《礼记•乐记》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四十一章》)自古鸿儒贤达论乐者,多主其说。

大音希声,一字一音,遂成定论。

明人朱载堉曰:“俗谱惟禁小指,太古雅琴连无名指亦禁。

若夫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所谓淫声,雅乐不用也。

”(《乐律全书•卷六上》)满清乾隆曰:“经之言琴者,其制曰五弦之琴、大琴、中琴、颂琴,其名曰龙门、空桑、云和,其用曰鼓、曰弹、曰操缦安弦,如是而已。

曷尝有所谓指法手势、吟猱绰注之琐琐哉?向于香山听唐侃弹琴、作诗,谓即古乐。

迨后厘定中和韶乐,始悟一字一音之为古,而今琴为俗。

”(《琴旨•御制文》)更有永瑢、邹奕者著《诗经乐谱全书》以践其说。

果如其言,则琴当唯散音是取,按泛之音皆成繁手淫声矣。

以至于元人熊朋来断曰:“古者歌诗必以瑟。

《论语》三言瑟而不言琴。

”(《瑟谱》)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固言未及琴也,然“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论语•阳货》)其所谓弦者未必非琴也。

且琴之名,散见于先秦经籍诸子中者,不胜枚举也。

《尚书•皋陶谟》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詠。

”《周礼•春官宗伯》曰:“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

”《诗经•关雎》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孟子•尽心下》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

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经传之言琴者,不一而足也。

且以瑟论焉。

韩非子云:齐宣王问臣倩曰:“‘儒者鼓瑟乎?’曰:‘不也。

夫瑟,以小弦为大声,以大弦为小声。

是大小易序、贵贱易位。

儒者以为害义,故不鼓也。

’宣王曰:‘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韩非法家者流,尊君卑臣,故有是喻。

倘若据此遂谓儒家不鼓瑟,其犹痴人之前说梦耳。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文艺学、美学的影响.doc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文艺学、美学的影响.doc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文艺学、美学的影响【摘要】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个命题,最初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但是这与文艺学和美学的要求是相通的,对我国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文艺学;美学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叶郎提出了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这样的观点,老子的很多思想为中国文艺学、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老子的著名命题“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最先提出时并不是涉及美学领域,而是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指的是“道”的特点,但是这与文艺学和美学的要求是相通的,对我国文艺学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提出老子在《道德经》41章中,提出了“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样的命题。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指的就是最美的音乐就是没有音乐,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内涵1、“希声”“无形”――“道”之空寂虚无。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这两句话说明了“道”就是“无”,这是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来说的。

所谓“无”,就是“道”本身不具有物质属性的特点,是虚无、虚境的,是无声、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大音”“大象”――“道”之包孕万有。

“道”的另一个特征是“有”,这是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来说的。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是说“道”虽然是虚空的,创造万物的功能却是无穷无尽的,具有无限内涵,无限能量。

“道”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世界,“道”包含一切形体、形象。

3、道――“有”与“无”的统一。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对音乐情感表达的否定——老子“大音希声”与汉斯立克自律论之比较

对音乐情感表达的否定——老子“大音希声”与汉斯立克自律论之比较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对音乐情感表达的否定——老子“大音希声”与汉斯立克自律论之比较陈艺冰(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围绕着“道”的阐述,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的观点,它被认为是老子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现出符合“道”性的音乐是永恒的、至美的、不表露情感的。

而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汉斯立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中也表达出音乐不能表现情感的观点。

两者在音乐可以表现情感的问题上都是持否定态度,但二者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

【关键词】老子;汉斯立克;大音希声;自律论【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80-02【本文著录格式】陈艺冰.对音乐情感表达的否定——老子“大音希声”与汉斯立克自律论之比较[J].北方音乐,2020,02(04):80-81.古今中外皆有对音乐可以表现情感持否定态度的论说。

在西方美学史上,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对此有明确论述。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老子《道德经》对此亦有所论述。

通过对汉斯立克“情感表达”不是音乐的内容和老子“大音希声”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者虽然都否认音乐可以表达情感,但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

一、对音乐能够表现情感的否认(一)老子“大音希声”音乐美学思想否定音乐情感表达《老子·四十一章》云:“上士闻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①这一章的论旨是论述“道”是什么,其中“建言”之十二句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说明“道”的特征,“大音希声”句也是如此。

“道”是老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最高和核心范畴,是宇宙本体。

“道生一,……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

”在这里,老子认为“道”可以创造生命,“道”就是天地之母,是万物和美的木本水源。

从《老子》全书的思想来看,“大音希声”中的“大”是老子用来指称“道”的专用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大音希声”是老子《道德经》关于音乐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长期以来,学界对此有多种解释。

显然,从不同视角分析、探索,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其内涵。

一、关于“大音希声”的不同认识“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段话说出了“道”的一个重要特征:“道隐无名”,却“善贷且成”。

“道”潜而不露,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晚成"'希声”和“无形”之中。

蔡仲德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指出,《老子》提出了互相对立的范畴:一方面是“五音”,即现实的有声之乐,它是人为的、可欲的、有害的,它的美是相对的,其实是不美;另一方面是“希声”之“大音”,即理想的无声之乐,它是自然的、淡而无味的、用之不尽的,它的美是绝对的,是至美的。

《老子》推崇后者,用以否定前者。

老子真的是要统治者不传播“五音”,取消一切人为的音乐,使老百姓“无欲”做到“绝圣弃智”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音乐规模,同时,民间音乐活动又相当普及活跃不论宫廷或是民间,音乐活动都非常普遍,而且统治者特别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重读《老子》,“大音希声”确实有否定音乐的思想,但是这种否定是有特定的指向的。

从鲁隐公五年的,始用“六佾”到鲁哀公元年的“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二百二十余年间在鲁国发生的两个事例,最典型地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

因此,即使老子否定音乐,他否定的也只可能是享乐的僭越的音乐,而不可能是音乐本身。

对老子“大音希声”的理解,只从其为统治思想服务出发论“道”或音乐,只偏重于“希声”而忽略“大”“音”的存在是完全不够的;仅止于老子对人为音乐否定、取消的思想,而忽视对老子“大”“音"“希”的文本分析,不能洞悉老子音乐美学全貌。

二、“大音希声”是“道法自然”的音乐表现“大音希声”显示出老子对音乐的见解,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试论“大音希声”

试论“大音希声”

试论“大音希声”作者:徐寒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8期摘要:“大音希声”是在学习讨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绕不开的话题和争论点,因此,如何理解“大音希声”成为了理解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关键。

从不同的出发点理解“大音希声”便能产生不同的见解,本文拟从以下四个问题出发,提出自己关于“大音希声”的见解:1.从“道隐无名”的角度理解“大音希声”;2.“大音希声”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音乐美学命题;3.是否能够通过理解“道”进一步理解“大音希声”;4.用《老子》解释《老子》的方法是否正确。

关键词:“大音希声” 老子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020-02一、从“道隐无名”的角度理解“大音希声”《老子》四十一章中有一段关于“道”的论述: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①“大音希声”等原文是为了作证“道隐无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道隐无名”来推论“大音希声”呢?老子所论述的“道”是宇宙运行统一的唯一的“道”,并非某一事物所运行的“小道”,“小道”是可以做详实叙述的,而统一的“大道”因为归总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也就令人无法察觉,因此便成了“道隐无名”。

理解了“道”的意义,也就理解了何为“道隐无名”,那么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关键就在于“音”字。

许多学者将“音”理解为音乐,仅有少部分学者在文章中提及自己的观点,认为“音”为“声音”之意,如李泽厚、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中认为:“‘希声’即是听不到的声音。

老子这句话的本意,明显地是在借音作为比喻来说明‘道’是人们的视听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东西。

”②笔者认为,如果将“音”理解为“音乐”,那么将“大音希声”置于全文的语境中会有不合理之处。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论道的例子,分别提到了五种事物,分别是“白、方、器、音、象”,这五种事物是人类社会中及其常见却又及其笼统的事物,如果说“纯洁”“方正”老子通篇从未对某一项具体的事物做出论述,在此也不例外。

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审美意蕴

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审美意蕴

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审美意蕴作者:严方舟来源:《长安学刊》2020年第01期摘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其美学思想产生的源泉。

对“道”的追求体现出老子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渴望。

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概念的提出则赋予了“道”以超验性的审美属性,表达出老子美学中“道”之大美与虚无相生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概念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的分析与建构,不仅能够感悟兼具哲学本体论与价值实践论意义的自然美,还能从其逻辑中梳理出道家美学的原初审美形态,对现代美学的发展以及文学与艺术的生态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之“大”美:虚实相生:现代意义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02-0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作为万事万物发展的根源与本体,道是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运行发展的至高理想。

它是先天而生的原始混沌,“无名”也“无形”,不属于天地万物的任何一种,人们很难凭感官去把握。

然而它却产生了万物,正可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在产生万物的同时也衍变出了万物之美,即各种具体之美。

故而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是完全溶为一体的,或者说其审美观是哲学理论的延伸。

因此,老子追求的美是合乎道的美,是对道的特征、存在状态等的审美意义的概括。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原本并不是美学的范畴,是指“道”的特点。

“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之母。

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他派生出来的:“无声为有声”之母,“无象之象”为“有象之象”之母。

即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这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验性的大美,而这种美具有“大”的特征与虚实相生的运行方式。

道之“大”美大,本是道的本体意义表征,是道的无形之形。

老子通过对“大”的阐释将以“道”为美的美学思想阐释出来。

他在“大”原来意义的基础上,赋予其形而上的意义,以“大”代指“道”,揭示了“道”的内核。

论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涵义

论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涵义

论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涵义作者:冯柱新来源:《大观》2015年第09期摘要:老子对审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但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和艺术之类,而是厌恶那种过分的、奢侈的、令人混乱的、令人迷狂的纵欲式审美享乐,反对把声色之娱作为纯粹的感官享受的工具。

“大音希声”,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老子;大音希声;音乐美学涵义我国的先秦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度时期,着一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着质的变化。

人们已经逐步的旧思想解放出来。

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其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音响是最为深远,音乐美学亦是如此。

一、提出及释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被认为是老子最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

老子的原话是这样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第四十一章)(一)对“大”的理解这段话在文辞上一般是好懂的。

正确理解“大”的本义最为关键。

王振复先生认为,此处的“大”决非“大小”的“大”,而是指原朴、原始之意,可作本原意义理解。

(王振复《中国文化的文脉历程》)此说有深刻的见地,可信。

就是说,上面一段话中的“大白”“大方”“大器”“大音”与“大象”,乃“原白”“原方”“原器”“原音”与“原象”之谓。

根本而原朴的白,好像是黑的一样,因为既是原朴之道,则无所谓白还是黑。

同理,原朴之道无所谓方圆。

原朴之器,因为是根本意义上的“器”,当然总是有待于完成(晚成)的器。

原朴之“声”,当然是无声的。

有声之音,还能使原朴之“音”吗?原朴之象,同样是一种“无形”状态。

总之,“道”是“隐”的存在,无以名之。

(名可名,非常名)所谓“大音”“大象”,就是原朴之音、原朴之象,指自然、生命之初始的混沌状态,即“惟恍惟惚”“昏昏默默”的原朴状态,这是原始先民对“道”的一种体悟,是老子对“道”所做的一种勉为其难的描述。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 熟——汉魏六朝时期 概说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 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的话,那么,汉魏 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上, 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文学理论批评。
一、两汉经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 点
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 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 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就是 “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 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 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 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 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 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 四肢形体也。”
二、“物化”说
《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 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 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 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 忘适之适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 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 点是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 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 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 学的内部规律。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指与物化,说明 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 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要做到“指 与物化”,首先必须“心与物化”。梓庆削木为 鐻、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得意忘言”说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 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 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 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大音希声,是指宏大的音乐声响,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这种音响可以让人们产生深刻的崇敬之感,使人们感到自身渺小而顿生敬畏之情。

大音希声不仅仅是音乐声响的声音大小,更重要的是其内涵和精神的表达。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而大音希声则是音乐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形式之一。

当欣赏到大音希声时,人们往往会被其所包含的强烈情感所感染,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激动和共鸣。

大音希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隐藏已久的情感和激情,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大音希声是尊贵和权力的象征。

国王或贵族在庄严的场合中,用大音希声去彰显其威严和权势。

大音希声的传达需要庞大的音乐团队来演奏,需要巨大的乐器和音响设备来支持。

这种方式既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分而治之是一种管理和治理的方法论,它强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为简单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

这种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晰和顺利,避免了因问题过于复杂而无法解决的情况发生。

分而治之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政治、经济、管理等等。

在政治上,分而治之可以帮助国家领导者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在经济上,分而治之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市场中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管理上,分而治之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分配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和创造力。

大音希声和分而治之在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它们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

大音希声强调音响的力量和震撼力,而分而治之则强调问题解决的流程和方法。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大音希声可能需要将复杂的音乐分解为多个音符和乐器声音,以便达到所需的效果。

同样,分而治之方法也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任务和步骤,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大音希声和分而治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大音希声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激情,而分而治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大音希声”-精品文档

“大音希声”-精品文档

“大音希声”“大音希声”自古就是个倍受争议的话题,这一概念是典型的中国式概念,“大音希声”这个词语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其全文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社会各界对此最普遍也最有力的解释为“最大最美的音乐没有声音”。

“大音希声”在现实中也被有意无意的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同时也被引申到人的精神层面,抨击人欲望的膨胀,诠释人们内心最深处对静谧的渴望和对回归自然的向往。

一、对老子“大音希声”内涵的理解1、对“大音希声”的初认识“大音希声”这是个在美学范畴里倍受争议的一个名词,有很多人对此进行了解释分析。

但我最终还是认为“大音希声”的含义是最美的音乐是弱到无声的。

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而不是被强制性的灌输一种思想。

2、社会中各人士对“大音希声”的理解和解释“大音希声” 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道德经》中的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就像大象那样无形,大方那样无隅”,反映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时空的无限性,无始无终性和无边无垠性。

二是指,最大的声音总是在最后出现并完成的那个声音,这个声音可能是无始无终的,也可能是大到无形的,是不能用耳朵听见只能用心灵来感受的无声之音,是指自然的宇宙之声。

两千多年来,世人对此有众多不同的理解,某些研究《道德经》的作者将“大音希声”解释为“最高的声音听不见”或者是“最响亮的声音听不见”。

很多人对此提出了异议,如,有的学者认为“大音”并非最高音,亦非最响亮的声音,认为将“大音希声”解释为“最美的音乐”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大音”之“音”字指的是“乐音”,是悦耳美妙的音组成的音乐,而“希声”的“声”指的是低级的噪音,不悦耳的声响。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士这—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发展壮大,儒、道、墨、法、阴阳、杂等九流十家相继产生。

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针对不同的观点互相诘难、互相辩驳,形成了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古代史上迎来了第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

在音乐思想上影响较大的有儒、道、墨三家,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道家和墨家则都反对音乐、否定音乐,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提倡自然,否定一切人为音乐。

墨家代表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出“非乐”,认为音乐既浪费钱财,又不能解除人民“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之“三患”,只能误国误民,因此应予以取缔。

这些论点对以后音乐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价值不可估量,但其中也留下一些难解之迷,让后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辩不休。

《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就是典型一例,如何诠释这四字的意义古代已有争议,延至今日它仍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

如何理解“大音希声”的解释必须以《老子》全书的整体思想作为参照和前提。

只有正确理解了《老子》全书的思想,才能认识到“大音希声”的真实含义。

《老子》“大音希声”的命题是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又是以道为其核心,所以研究“大音希声”必须先从《老子》的道谈起,进而才能谈及《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大音希声”的含义,下面详加论述。

《老子》全书五千言,所论仅是一“道”字。

从《老子》对道的阐述中,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其一,《老子》所说的道是万物之本,世间的一切均由它而生。

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其二,对世人来说,道既是无声的,又是不可见的。

它是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非常人所能达到。

其三,用道的法则治理天下,则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胜。

但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实行“绝圣弃智”的愚民政策,剥夺民众掌握和享受文化的权力,灭绝智慧、灭绝文化。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一、关于“象”“象”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求达到的标准的描述1.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相之象”。

2.“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3.强调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4.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关于“无”和“有”1.老子强调了“无”和“虚”的作用,“无”和“虚”是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2.老子把理想的“大音”、“大象”看做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无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三、关于虚静“虚静”是从心理多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1.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

2.老子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3.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论述对庄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试论“大音希声”

试论“大音希声”

试论“大音希声”徐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摘要:“大音希声”是在学习讨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绕不开的话题和争论点,因此,如何理解“大音希声”成为了理解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关键。

从不同的出发点理解“大音希声”便能产生不同的见解,本文拟从以下四个 问题出发,提出自己关于“大音希声”的见解:1.从“道隐无名”的角度理解“大音希声”;2.“大音希声”是否是一 个真正的音乐美学命题;3.是否能够通过理解“道”进一步理解“大音希声”;4.用《老子》解释《老子》的方法是否 正确。

关键词:“大音希声”老子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J 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020-02_、从“道隐无名”的角度理解“大音希声”《老子》四十一章中有一段关于“道”的论述: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 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①“大音希声”等原文是为了作证“道隐无名”,那么,我 们是否可以从“道隐无名”来推论“大音希声”呢?老子所论述的“道”是宇宙运行统一的唯一的“道”,并 非某一事物所运行的“小道”,“小道”是可以做详实叙述 的,而统一的“大道”因为归总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普 遍存在于万物之中,也就令人无法察觉,因此便成了“道 隐无名”。

理解了 “道”的意义,也就理解了何为“道隐无 名”,那么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关键就在于“音”字。

许多学者将“音”理解为音乐,仅有少部分学者在文章 中提及自己的观点,认为“音”为“声音”之意,如李泽厚、刘 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中认为:“ ‘希声’即是听不到的声音。

老子这句话的本意,明显地是在借音作为比喻来说明 ‘道’是人们的视听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东西。

”②笔者认为,如果将“音”理解为“音乐”,那么将“大音希 声”置于全文的语境中会有不合理之处。

“大白若辱,大方 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论道的例 子,分别提到了五种事物,分别是“白、方、器、音、象”,这五 种事物是人类社会中及其常见却又及其笼统的事物,如果说“纯洁”“方正”老子通篇从未对某一项具体的事物做 出论述,在此也不例外。

“大音希声”论绎

“大音希声”论绎

34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0No.5Sep.2019美育学刊2019㊀年第5期㊀第10卷㊀总第54期收稿日期:2019-01-01作者简介:陈辉(1965 )ꎬ男ꎬ浙江温岭人ꎬ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ꎬ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㊁音乐美学㊁音乐评论研究ꎮ大音希声 论绎陈㊀辉(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ꎬ浙江台州318000)摘㊀要:老子的 大音希声 音乐美学思想对东西方音乐文化乃至现代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ꎬ许多现代艺术流派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ꎬ那些后现代主义㊁超现实主义的音乐家们从各种角度实现了对老子 道 的体验ꎮ老子把形而上的 道 看得比形而下的 音声 物象 更为根本㊁更为重要ꎬ这就促使我们去探讨音乐现象之外的音乐之道ꎬ追溯 大音希声 的本质意义和音乐美的最高境界ꎮ关键词:老子ꎻ大音希声ꎻ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B83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0012(2019)05-0034-04㊀㊀中国传统艺术在哲学上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ꎬ老子的 大音希声ꎬ大象无形 美学思想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和超现实性ꎬ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强调作品意义空白和未定性的艺术精神[1]ꎮ大道至简 的艺术精神和美学追求对中国传统艺术乃至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ꎮ一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 大音希声ꎬ大象无形 ꎬ千百年来ꎬ学界众说纷纭ꎬ莫衷一是ꎮ按老子的说法ꎬ最美的音乐是希声的ꎬ最美的图画是无形的ꎬ即最完美的音乐是听之不闻的ꎬ最完美的图画是视之不见的ꎮ这在现在看来是令人费解的观点ꎬ是唯心主义的美学观ꎬ但它又促使我们去思考什么是艺术的极致ꎮ老子认为ꎬ 天地万物生于有ꎬ有生于无 ꎮ也就是说ꎬ 道 是先天地而生的ꎬ它是万物之母ꎮ当形而上的 道 还处于 无 的状态时ꎬ它是至善至美的ꎮ当它一旦进入 有 的状态ꎬ成了形而下的 物 ꎬ它就再不像 道 本身那样完美无缺了[2]135ꎮ有人认为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弃绝人为㊁返璞归真 ꎬ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 清微淡远㊁含蓄空灵 ꎬ就是老子所提倡的 致虚极ꎬ守静笃ꎬ万物并作ꎬ吾以观复 的境界ꎮ在老子看来ꎬ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ꎬ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雕琢痕迹的本真境界ꎮ同时ꎬ老子所崇尚的弃绝人为㊁顺其自然之道ꎬ排斥了五音㊁五色ꎬ又是一种虚无㊁消极的表现ꎮ 道也者ꎬ口之所不能言也ꎬ目之所不能视也ꎬ耳之所不能听也ꎬ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ꎻ 五音令人耳聋ꎬ五色令人目盲 ꎮ那不是彻底否定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吗?那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ꎬ要求人们闭目塞听吗?但妙就妙在有理可据ꎬ无法反驳ꎮ世上哪有绝对完美的艺术?而人的思维具有无限性ꎬ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ꎬ无往而不至ꎮ所以ꎬ完美的艺术只存在于人的意念㊁想象和思维中ꎬ通过内省体验获得ꎬ现实中是没有的ꎮ理性永远高于感官ꎬ而 五音㊁五色 等急管繁弦㊁绮丽纷呈的感官欣赏ꎬ都会蒙蔽人的理性ꎬ令人心发狂ꎮ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求完美ꎬ但艺无止境ꎬ宇宙自然万物亦然ꎬ从无到有ꎬ周而复始ꎬ无穷无尽ꎮ正如老子所说的ꎬ 道生一ꎬ一生二ꎬ二生三ꎬ三生万物 ꎮ 道 是宇宙天地自然万物存在的本质规律ꎬ但它是视之不见㊁听之不闻㊁搏之不得的ꎬ只凭心灵感知ꎮ只要是有声有色有形有名的东西ꎬ亦即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ꎬ都有其局限性ꎬ不可能绝对完美ꎬ而无声无色无形无名的东西ꎬ才有无限的可能性和超现实意义ꎮ此理不悖ꎮ清代叶燮在论诗时说: 诗之至处ꎬ妙在含蓄35㊀陈㊀辉﹃大音希声﹄论绎无垠ꎬ思致微渺 泯端倪而离形象ꎬ绝议论而穷思维ꎬ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ꎮ [3]88说的是诗歌艺术ꎬ其实也道出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ꎮ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艺术ꎬ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ꎮ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老子所崇尚的顺其自然㊁返璞归真㊁清静无为㊁虚无缥缈㊁含蓄空灵的境界ꎮ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 大音希声ꎬ大象无形 清水出芙蓉ꎬ天然去雕饰 此时无声胜有声 绚烂之极ꎬ归于平淡 至乐无乐 清微淡远 天人合一 的境界ꎬ其实皆源于老子的美学思想ꎮ按照客观唯物主义的观点ꎬ老子的美学思想显然是唯心的㊁虚无的㊁消极的ꎬ他追求的是形而上的㊁不可知的㊁玄妙的㊁无以名状东西ꎮ但我们同时又不得不说老子的哲学观点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ꎬ为后世美学提供了认识论㊁方法论的理论基础ꎮ他的关于崇尚自然ꎬ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㊁相反相成的ꎬ 有无相生㊁难易相成㊁长短相形㊁高下相倾㊁美恶相依㊁音声相和㊁前后相随 [4]等观点都直接影响了东方哲学和后人对美的认识和对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ꎮ中国古典美学所推崇的自然淳朴之美ꎬ追求审美对象的内在精神ꎬ艺术创作中的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音少韵多 超乎象外 追求神似 以少胜多 无中生有 虚中见实 的表现方法和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ꎬ道家思想所崇尚的 弃绝人为 顺其自然 ꎬ都与老子哲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ꎮ老子处于先秦那个 礼乐刑政 的时代ꎬ提出大音希声 的音乐美学观ꎬ实际上是一种超脱ꎬ是一种逃避ꎬ是一位世故老人看透了现实矛盾的经验总结ꎮ老子所欣赏的ꎬ不是五音繁会的 礼乐 ꎬ而是顺应自然之道的音乐ꎮ这在当时是消极的ꎬ但是ꎬ正是这种消极的美学观ꎬ在中国两千多年阴沉昏暗的封建社会中ꎬ却常常像一股新鲜的空气ꎬ号召人们冲破礼教的樊篱ꎬ走向广阔而又朴素的自然ꎬ不事雕琢的自然ꎬ 清水出芙蓉 的自然ꎬ这是中国文人最高的美学思想之一ꎮ[2]141这种消极的美学观难道不正起着积极的作用吗?二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ꎮ主观唯心主义认为ꎬ道是人心的产物ꎬ是人自身意识的结果ꎮ杨简«慈湖遗书 陆先生祠记»中云: 人心自善ꎬ人心自灵ꎬ人心自明ꎮ人心即神ꎬ人心即道ꎮ 各家对道的认识ꎬ同样反映在他们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中ꎮ阮籍提出ꎬ美在于 法自然而化 之道ꎬ因此 至道之极ꎬ混一不分ꎬ同为一体 ꎮ他的审美理想是没有矛盾㊁是非㊁善恶的境界ꎮ刘勰认为ꎬ一切现实美都是 自然之道 的外部表现ꎬ道由此又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原则和艺术表现的内容ꎮ庄子说的 至乐无乐 ꎬ唐释皎然㊁司空图主张的 不著一字ꎬ尽得风流 ꎬ 可以意冥ꎬ难以言状 ꎬ南宋严羽的 如水中之月ꎬ镜中之象ꎬ言有尽而意无穷 ꎬ陶渊明的 但识琴中趣ꎬ何劳弦上音 ꎬ白居易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ꎬ苏轼的 欲令诗语妙ꎬ无厌空且静ꎻ静故了群动ꎬ空故纳万境 都是追求老子的美学思想ꎬ强调留白所带来的艺术形象未定性和艺术想象无限性ꎮ老子把形而上的 道 看得比形而下的 物 更为根本ꎬ更为重要ꎬ这就促使我们去探讨音乐现象之外的音乐之道ꎬ追溯 大音希声 的本质意义和音乐美的极致ꎮ中国古代琴论所追求的 淡和 希声 境界ꎬ也与老子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ꎮ明末琴家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中说: 所谓希者ꎬ至静之极ꎬ通乎杳渺ꎬ出有入无 ꎻ 调古声淡ꎬ渐入渊源ꎬ而心志悠然不已者ꎬ此希声之引伸也ꎮ 这里 希声 的意思是指 清淡 和静 ꎬ而非老子所说的 听之不闻名曰 希 ꎮ«溪山琴况»中的 希声 不是极端的虚无ꎬ而是中庸的 疏疏淡淡ꎬ其音得中正平和者ꎬ是为正音 ꎮ[3]203这是对老子 大音希声 的引申和高妙阐释ꎬ也是中华和合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ꎮ实际上ꎬ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 清微淡远 ꎬ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 天人合一 思想ꎬ讲究 天人一物 天人一致 天人同一理 ꎬ即天道与人道合一[5]ꎬ也是老子思想的引申和发展ꎮ中国佛家的宗旨是 空 ꎬ中国道家的宗旨在 无 ꎬ中国文化的这种致虚㊁求同ꎬ表现在艺术上ꎬ就是 空灵 ꎮ吴调公在论及诗歌的 空灵 时ꎬ曾描述过这类作品表现形式的特点ꎬ那就是: 在密度上以少胜多ꎬ在色彩上以淡写浓ꎬ在时间上从片刻见永恒ꎬ在空间上从咫尺见千里ꎬ在力度上求飘洒而避豪健 [6]中国艺术中对 空灵 的追求主要体现在 留白 上ꎮ中国艺术中的 空白 不是绝对的 无 ꎬ而是 无中见有 虚中见实 ꎮ中国画很重视空白ꎬ南宋马远的一幅«寒江独钓图»ꎬ画中一只小舟ꎬ一个渔翁在垂钓ꎬ整幅画中没画一丝水ꎬ而让人感到36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0No.5Sep.2019美育学刊2019㊀年第5期㊀第10卷㊀总第54期烟波浩渺ꎬ满幅皆水ꎮ齐白石画«十里蛙声出山泉»ꎬ也是一湾溪流ꎬ几只蝌蚪ꎬ而让人感到蛙鸣虫唱ꎬ意趣盎然ꎮ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ꎬ要求 计白当黑 ꎮ中国戏曲艺术也采用写意手法ꎬ以虚代实ꎬ以小见大ꎬ以少胜多ꎬ如 刁窗 ꎬ不用真窗ꎬ而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ꎬ如以浆代舟ꎬ以鞭代马ꎬ七八人雄兵百万ꎬ三五步走遍天下等ꎬ具有虚拟写意之美[7]ꎮ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强调留白所营造的艺术形象未定性和艺术想象无限性ꎮ三音乐美的根源何在?极致何在?千百年来ꎬ人们总是在苦苦求索ꎬ所谓 绚烂之极ꎬ归于平淡 ꎬ音乐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到五音繁会的绮丽奢华ꎬ从古典主义的理性到浪漫主义的煽情ꎬ从传统的循规蹈矩到现代的离经叛道ꎬ从建立秩序到打破秩序ꎬ从纷繁芜杂到回归自然ꎬ似乎转了一个圈ꎬ从终点回到了起点ꎮ20世纪初ꎬ斯特拉文斯基喊出了 回到巴赫 的口号ꎬ如今看现代派音乐ꎬ岂止是 回到巴赫 ꎬ大有 回到老子 回到原始混沌状态 之意ꎮ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ꎬ有生于无 ꎬ 无为而无不为 ꎬ 人法地ꎬ地法天ꎬ天法道ꎬ道法自然 ꎮ又说ꎬ婴儿的声音是 终日号而不嘎ꎬ和而至也 ꎮ这种自然无为的思想使他轻视一切具象和实在的事物ꎬ轻视一切功利主义ꎬ轻视一切人为的美ꎮ老子认为婴儿那种源于本能的号泣声是生机柔和㊁生命力强大的表现ꎬ是美的声音ꎬ是大自然的根本语言ꎮ庄子也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ꎬ尊崇 天籁 所具有的 听之不闻其声ꎬ视之不见其形ꎬ充满天地ꎬ苞裹六极 的极致之境ꎮ这种对待现实世界的态度ꎬ和现代音乐中那些轻视物质世界㊁轻视情感体验ꎬ崇尚不加修饰的自然表露ꎬ以及认为获得抽象的形式具有无穷外延与无穷召唤力的现代艺术观是一致的ꎬ西方现代超现实的艺术与东方古老文明的哲学观念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ꎮ那些未来主义的㊁超现实主义的音乐家们尽可能地实现了对老子 道 的体验[8]ꎮ在现代艺术领域ꎬ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的便是 大道至简 的简约主义音乐和 无中生有 的偶然音乐ꎮ在西方ꎬ斯特拉文斯基㊁勋伯格㊁贝尔格㊁韦伯恩等现代音乐大师将无调性音乐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ꎬ音乐已经抽象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ꎬ让听众困惑不已ꎮ而20世纪50年代美国音乐家约翰 凯奇那掀起骇然大波的偶然音乐«4分33秒»的横空出世ꎬ进一步反映了西方现代先锋派艺术与东方古老文明的哲学观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ꎮ请看«4分33秒»是怎样一首 音乐 :只见演奏者静坐在钢琴前ꎬ手指未尝碰触一下琴键ꎬ四分三十三秒后ꎬ便 一曲终了 ꎮ其间演奏者所做的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段三次打开又关上琴盖而已ꎬ表示该曲分为三段ꎮ演出结束后ꎬ现场一片哗然ꎬ其震惊和骚动比起当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后的情景有过之而无不及ꎮ人们失望之极ꎬ愤怒之极ꎬ感觉这一所谓的先锋派作品是十足的骗局ꎬ无异于 皇帝的新衣 ꎬ那个演奏者恰似在那架看不见一丝一线的织布机上忙碌的家伙ꎮ人们什么也没有听到ꎬ即便听到的也是听众席上发出的咳嗽声㊁低语声㊁脚步声 这个约翰 凯奇不是摇着艺术拨浪鼓的江湖骗子吗?但凯奇是认真的ꎬ他有他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ꎬ他的一系列的偶然音乐和实验音乐ꎬ都是在追求老子的那个 道 ꎮ它的标新立异在于 无中生有 ꎬ它不表现任何ꎬ却又包揽无穷ꎬ任你精骛八极ꎬ心游万仞ꎬ天籁在每个人自己心中ꎮ与其说«4分33秒»是一首音乐作品ꎬ倒不如说是一种创意ꎬ一种理念ꎬ但这种创意和理念将音乐消解为无声ꎬ只剩下时间的空壳ꎬ无疑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ꎮ无独有偶ꎬ同一时期ꎬ西方绘画中ꎬ出现了一种抽象表现主义风格ꎬ其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说: 今天的画家不再被迫去寻找一个外在的主题ꎮ 他作画前并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ꎬ只是在画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㊁添加㊁刮去㊁再改的不经意经营中ꎬ发现某一图形感觉不错ꎬ便停手保留ꎮ另一些表现主义者则提出 大色域绘画 ꎬ即在画布上平铺纯色彩ꎮ而后来的弗朗西斯㊁克莱恩等人则干脆向所谓 艺术的零度 发起冲击ꎬ弗朗西斯的空白画㊁克莱恩的空展览等ꎬ都旨在表达一种空无的境界ꎮ罗森伯格的 白色的画 ꎬ空白得除了观众的影子外别无他物ꎬ而影子和光线的变化恰好是这空白画上最美的图案ꎮ这与约翰 凯奇的«4分33秒»异曲同工ꎬ一位在音乐上达到 至乐无乐 ꎬ一位在绘画上达到 至绘无绘 ꎮ他们的目的在于ꎬ为欣赏者提供一个纯粹的生活空间(片段)ꎬ需要欣赏者自己从中找出艺术来ꎮ他们是荒唐的ꎬ也是可贵的ꎬ他们将艺术上的 零 当作无限大ꎬ毅然敲开 无声 空白 世界的大门ꎬ让人们37㊀陈㊀辉﹃大音希声﹄论绎在静穆中感受到宇宙与心灵的运动ꎬ感受到 永恒沉默 和 无限空间 背后的丰富内涵[9]ꎮ但同时他们又把艺术引进了死胡同ꎮ这种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所谓的艺术ꎬ无法得到现实中人们普遍的审美认同ꎬ按照客观唯物主义观点ꎬ物质决定意识ꎬ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总是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基础ꎬ皮之不存ꎬ毛将焉附?艺术失去了承载它的基本形态ꎬ还谈何意境㊁趣味㊁格调?还谈何内容㊁风格㊁精神?荀子«天论»所言 形具而神生 ꎬ说的就是形态是精神的载体ꎮ因此ꎬ笔者所理解的老子的 大音希声ꎬ大象无形 应该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清微淡远㊁含蓄空灵㊁天人合一㊁气韵生动㊁意蕴深邃的艺术ꎬ而非 艺术的零度 ꎮ倘若按照人们所理解的老子的本意ꎬ艺术的极致就是 无声 无形 ꎬ那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ꎮ倘若按照老子所倡导的 大音希声ꎬ大象无形 顺随自然ꎬ弃绝人为 的标准去衡量艺术ꎬ给艺术重新下一个定义ꎬ那就是生活即艺术ꎬ自然即艺术ꎬ无声即艺术ꎬ空白即艺术ꎮ就是要摈弃一切艺术创作的手段ꎬ让艺术回到 婴儿啼哭 的原始㊁本真状态ꎮ回归自然ꎬ回归得如此彻底ꎬ还要艺术家㊁艺术作品做甚?因此ꎬ 大音希声 的 希 不是彻底的无声ꎬ而是稀少㊁疏淡㊁宁静㊁悠远ꎮ就像«红楼梦»中贾母道: 音乐多了ꎬ反失雅致ꎬ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ꎮ四尽管没有绝对完美的艺术ꎬ但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ꎬ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相信美的极致便是虚无和消亡ꎬ是重新回到混沌状态ꎮ老子的那一套美学理论ꎬ在哲学上有其积极的一面ꎬ给人们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ꎬ提供了认识论㊁方法论的辩证基础ꎬ但在现实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中又有其消极的一面ꎬ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ꎬ我们应该深刻地理解并反思之ꎮ我们提倡的应该是雅俗共赏㊁神形兼备㊁气韵生动㊁意味无穷的艺术ꎮ 大音希声 不是指«4分33秒»那样的无声音乐ꎬ 大象无形 也不是指空白的画ꎮ艺术创作㊁艺术审美不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ꎮ参考文献:[1]王美艳ꎬ艾泽银.论文学创作中的 留白 艺术[J].理论与创作ꎬ2004(2):20-21.[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7.[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2.[4]王世德.美学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ꎬ1986:80.[5]陈传席. 天人合一 的真实意蕴及其艺术价值[J].中国文艺评论ꎬ2017(7):47-57.[6]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ꎬ1998:67.[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1981:39.[8]庄曜.探索与狂热 现代西方音乐艺术[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ꎬ2000:142.[9]姜蕾.4 33 零点上的思索[J].人民音乐ꎬ2004(2):58-59.ADiscussionon DaYinXiShengCHENHui(SchoolofArtandDesignꎬTaizhouUniversityꎬTaizhou318000ꎬChina)Abstract:Laozi smusicaestheticthoughtof DaYinXiSheng hasaprofoundinfluenceontheeasternandwesternmusiccultureandeventhemodernartgenre.ManymodernartschoolsechoTaoismrepresentedbyLaoziacrosstimeandspaceandmusiciansofpost ̄modernismandsurrealismhaveachievedtheexperienceof Dao ofLaozifromvariousperspectives.InfactꎬLaozitreatsthemetaphysical Dao morefundamentallyandmoreimportantlythanthe sound and physicalphe ̄nomena oftheform.Thispromptsustoexplorethewayofmusicbeyondmusicalphenomenaꎬandtracebacktotheessen ̄tialmeaningof DaYinXiSheng andthehigheststateofmusicalbeauty.Keywords:Laoziꎻ DaYinXiSheng ꎻmusicaesthetics(责任编辑:刘㊀琴)。

“大音希声”及老子的评价问题——中国古代美学札记

“大音希声”及老子的评价问题——中国古代美学札记

作者: 王增范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6-108页
主题词: 大音希声;评价问题;思想研究;先秦诸子;形而上学;老子思想;札记;积极意义;私有财产;政治思想
摘要: <正> 在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研究中,人们一向是把老子作为一个文艺否定论者来看待的,而建立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老子的“大音希声”说。

人们相当普遍地认为,由“大音希声”所体现的老子的文艺观、美学观不仅在客观上是消极的落后的,而且在主观上也是反动的落后的,因此,只能加以批判。

诚然,上述论点很有道理。

作为一个纯形而上学的命题,“大音希声”的确没有什么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与琴亦然。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史记·乐书》)《说文》曰:“琴者,禁也。”明琴家杨抡益明之曰:“琴者,禁也。禁邪僻而防淫佚,引仁义而归正道。所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忘形合虚,凝神太和。”(《琴谱合璧·上古琴论》)
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先王雅乐,存乎音声。琴之吟猱绰注,犹文之之乎焉哉也。文章离乎之乎焉哉则不能谐,琴乐离乎吟猱绰注则不能和也。
书家云:“无法之法,是为上法。”然无法之法,何以达之?以有法之法达之也。有法之法,蔡邕、王羲之所谓“永字八法”,其一也。(见李溥光《雪庵八法》)无法之法,夫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距”也。(《论语·为政》)有法之法,犹琴之指法手势;无法之法,即琴之大音希声也。
琴家有专以吟猱绰注为能事者,与道背离,非也。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四十八章》)其技愈精,而去道愈远矣。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乐记》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吟猱绰注、轻重疾徐,琴之末节、小道也。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
且以瑟论焉。韩非子云:齐宣王问臣倩曰:“‘儒者鼓瑟乎?’曰:‘不也。夫瑟,以小弦为大声,以大弦为小声。是大小易序、贵贱易位。儒者以为害义,故不鼓也。’宣王曰:‘善’。”(《家不鼓瑟,其犹痴人之前说梦耳。好事者又从而辩之,其非梦中说梦者乎?
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固言未及琴也,然“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其所谓弦者未必非琴也。且琴之名,散见于先秦经籍诸子中者,不胜枚举也。《尚书·皋陶谟》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詠。”《周礼·春官宗伯》曰:“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诗经·关雎》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孟子·尽心下》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经传之言琴者,不一而足也。
或曰:大音希声之论,其虚言耶?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德如夫子,尚且下学,况于凡庶乎?指法,下学也;希声,上达也。不谙曲礼三千,其能无憾于庙堂之上乎?荀子所谓“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吟猱绰注之指法,犹蹞步与小流也;轻微淡远之希声,犹千里与江海也。是以大音希声固定论也。然此说为成于乐者道,非为初学者道也。
乾隆曰:“《礼》云:‘士无故不彻琴瑟。’(笔者按,语出《礼记·曲礼》)盖人人能之。”(《琴旨·御制文》)窃以为,所谓人人能之者,学然后能之,非生而能之者也。《诗》三百,固人人皆能诵之也。使若字之不识、句之不断、文义之不通,其能之乎?盖琴之指法,犹文之音义也。其期于指法不熟而能操琴瑟者,或以为近乎情理;其期于音义不通而能诵诗书者,岂不惑哉?夫“士无故不彻琴瑟”者,盖言琴瑟之于士,不可斯须离乎其身也;犹士卒之枕戈待旦也。太史公不云乎:“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史记·乐书》)
是故琴之用,和为贵,贵乎轻微淡远也。然不以指法致之,不以吟猱绰注、轻重疾徐致之,亦不可期及。今之习琴者,莫若以修身理性为志,以大音希声为念,以指法工熟为务。及其至也,达乎天真冲和之道。其虚论也哉?
大音希声论
大音希声之论,其来久矣。《礼记·乐记》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德经·四十一章》)自古鸿儒贤达论乐者,多主其说。大音希声,一字一音,遂成定论。
明人朱载堉曰:“俗谱惟禁小指,太古雅琴连无名指亦禁。若夫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所谓淫声,雅乐不用也。”(《乐律全书·卷六上》)满清乾隆曰:“经之言琴者,其制曰五弦之琴、大琴、中琴、颂琴,其名曰龙门、空桑、云和,其用曰鼓、曰弹、曰操缦安弦,如是而已。曷尝有所谓指法手势、吟猱绰注之琐琐哉?向于香山听唐侃弹琴、作诗,谓即古乐。迨后厘定中和韶乐,始悟一字一音之为古,而今琴为俗。”(《琴旨·御制文》)更有永瑢、邹奕者著《诗经乐谱全书》以践其说。果如其言,则琴当唯散音是取,按泛之音皆成繁手淫声矣。以至于元人熊朋来断曰:“古者歌诗必以瑟。《论语》三言瑟而不言琴。”(《瑟谱》)
是以古圣先贤之乐未尝离于琴也。而琴之吟猱绰注、轻重疾徐,亦不必有悖于大音希声之旨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夫子其无言也哉?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无非言也。然则,言者非唯工于辞章而已也。言者言道,所谓“文,所以载道也。”(周敦颐《通书·文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