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论--
老子“大音希声”之音乐理论新解
星 海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J O URNAL OF XI N GHAI C 0NS E RVA T0 RY OF MUS I C
No. 1 2 01 4 S um No .1 3 4
・
音 乐美学 ・
老子 “ 大 音 希 声 ” 之 音 乐 理 论 新 解
收 稿 日期 :2 0 1 3—0 9—0 3
音乐 活 动 又 相 当普 及 活 跃 , ” l 4 不 论 宫 廷 或 是 民 间 ,音乐 活动 都非 常普 遍 ,而且 统治 者特 别重 视音
作者 简介 :曲师 ( 1 9 7 8一) ,女 ,山 东烟 台人 ,上海师 范大学人 文与传播 学 院博士 生,常州工 学院人 文社科 学院讲 师,主 要从 事文 艺学、美学研 究。 ① 以下 《 老子》 原文均 出于陈鼓应 注译 :《 老子今 注今 译》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2 0 0 3年。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切文化。 _ 3 虽 然 ,蔡 先 生 肯 定 了 老 子 “ 无 声 之
乐 ” 的音 乐理 想 ,但 是 其从 老 子 的政 治思 想 出发 , 也得 出老子对 音乐 以及 一切 人 为文化 的取 消 。老子
之始 。是 以大 丈夫 处其 厚不 居其 薄 ;处其 实 ,不 居
其 华 。故 去彼 取 此 。 ” _ l _ 2 这 一 论 点 学术 界几 乎对
中 图分 类 号 :J 6 0 9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7 3 8 9( 2 0 1 4 )0 1 — 0 1 2 9— 0 5
老 子 与孔 子 都 经 历 了 “ 礼 崩 乐 坏 ” 的 春秋 末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大音希声”是老子《道德经》关于音乐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长期以来,学界对此有多种解释。
显然,从不同视角分析、探索,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其内涵。
一、关于“大音希声”的不同认识“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段话说出了“道”的一个重要特征:“道隐无名”,却“善贷且成”。
“道”潜而不露,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晚成"'希声”和“无形”之中。
蔡仲德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指出,《老子》提出了互相对立的范畴:一方面是“五音”,即现实的有声之乐,它是人为的、可欲的、有害的,它的美是相对的,其实是不美;另一方面是“希声”之“大音”,即理想的无声之乐,它是自然的、淡而无味的、用之不尽的,它的美是绝对的,是至美的。
《老子》推崇后者,用以否定前者。
老子真的是要统治者不传播“五音”,取消一切人为的音乐,使老百姓“无欲”做到“绝圣弃智”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音乐规模,同时,民间音乐活动又相当普及活跃不论宫廷或是民间,音乐活动都非常普遍,而且统治者特别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重读《老子》,“大音希声”确实有否定音乐的思想,但是这种否定是有特定的指向的。
从鲁隐公五年的,始用“六佾”到鲁哀公元年的“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二百二十余年间在鲁国发生的两个事例,最典型地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
因此,即使老子否定音乐,他否定的也只可能是享乐的僭越的音乐,而不可能是音乐本身。
对老子“大音希声”的理解,只从其为统治思想服务出发论“道”或音乐,只偏重于“希声”而忽略“大”“音”的存在是完全不够的;仅止于老子对人为音乐否定、取消的思想,而忽视对老子“大”“音"“希”的文本分析,不能洞悉老子音乐美学全貌。
二、“大音希声”是“道法自然”的音乐表现“大音希声”显示出老子对音乐的见解,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大智若愚的理解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大智若愚的理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本篇文章所讨论的主题——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以及大智若愚的理解。
这些概念自古以来被广泛提及和引用,具有深远的哲理和智慧,对于我们了解人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发展自我的智慧和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仔细解析每一个概念,探究它们的背景和内涵,并分析它们对我们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人生、认识自我,对待世界和他人,从而在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忠实于内心的声音、展现出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坚持简单而至真的原则以及保持睿智而谦逊的态度。
本文将通过对每个概念的详尽解读,剖析其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学科中的应用和解释。
我们将引用相关的文献和思想家的观点,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探讨它们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最后,本文将总结每个概念的要点,并探索它们对我们的理解和行为的启示。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筑造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提供智慧和勇气。
1.2文章结构2.正文:2.1 大音希声:2.1.1 背景介绍:在古代的中国,音乐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它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传达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大音希声这个词出自《周易》,意指音乐需要有一定的声音,但又不能太过嘈杂。
2.1.2 含义解析:大音希声的核心概念是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中追求平衡。
表面上看,大音希声似乎是在强调音乐的轻柔和细腻之处,但实际上,它更重要的是强调音乐的内涵与情感表达。
在音乐创作中,大音希声意味着音乐家不仅要掌握技术与演奏技巧,更要注重内心所想所感的表达。
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通过细腻的音符和情感的充沛表达,让人们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大音希声也提醒着音乐家在演奏时要避免过度张扬和刻意追求高音高亢,而是要通过克制,以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的境界。
从“尽善尽美”、“大音希声”与“非乐”几个音乐美学思想谈起
从“尽善尽美”、“大音希声”与“非乐”几个音乐美学思想谈起音乐的起源很早,我国上古时期已经存在,并且占据着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诗》三百篇中很多地方都描述了音乐,但它所描述的都是些乐器或乐事,一直到了殷周时期,人类社会的职能化不断的明显,出现了“礼”,音乐与“礼”不分家的现象,也成为当时诸子百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儒、墨、道及其他各家,差不多都围绕着“礼乐”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一“争鸣”的核心问题就是“礼乐”问题,以下我的论文从个人的一些观点出发,就三方面:主张“礼乐”的孔子的“尽善尽美”论,反对“礼乐”的老子的“大音希声”论及反对“礼乐”但又有不同见解的墨子的“非乐”论,三个有代表性的方面,浅略论述一下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浅薄,有误之处,请同行指教。
1 孔子的“尽善尽美”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他曾经说过:“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不仅懂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以音乐来表达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情趣。
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美学思想。
“尽善尽美”形成了孔子著名的美学思想,也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
”孔子提出的“美”和“善” 两大标准是:音乐不仅要好听,还要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即善),美是音乐的内核,善是道德的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孔子对“正乐”思想,不仅具有音乐上的美学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 老子的“大音希声”音乐美学思想老子是百家争鸣中道家代表人物,他对音乐的理解认识是形而上学的“道”的观点来探讨“礼乐”的。
一方面,老子瞧不起“礼乐”,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礼乐”不是真正的音乐,而真正的音乐是形而上学的,与道合一的音乐,也就是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审美意蕴
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审美意蕴作者:严方舟来源:《长安学刊》2020年第01期摘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其美学思想产生的源泉。
对“道”的追求体现出老子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渴望。
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概念的提出则赋予了“道”以超验性的审美属性,表达出老子美学中“道”之大美与虚无相生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概念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的分析与建构,不仅能够感悟兼具哲学本体论与价值实践论意义的自然美,还能从其逻辑中梳理出道家美学的原初审美形态,对现代美学的发展以及文学与艺术的生态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之“大”美:虚实相生:现代意义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02-0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作为万事万物发展的根源与本体,道是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运行发展的至高理想。
它是先天而生的原始混沌,“无名”也“无形”,不属于天地万物的任何一种,人们很难凭感官去把握。
然而它却产生了万物,正可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在产生万物的同时也衍变出了万物之美,即各种具体之美。
故而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是完全溶为一体的,或者说其审美观是哲学理论的延伸。
因此,老子追求的美是合乎道的美,是对道的特征、存在状态等的审美意义的概括。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原本并不是美学的范畴,是指“道”的特点。
“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之母。
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他派生出来的:“无声为有声”之母,“无象之象”为“有象之象”之母。
即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这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验性的大美,而这种美具有“大”的特征与虚实相生的运行方式。
道之“大”美大,本是道的本体意义表征,是道的无形之形。
老子通过对“大”的阐释将以“道”为美的美学思想阐释出来。
他在“大”原来意义的基础上,赋予其形而上的意义,以“大”代指“道”,揭示了“道”的内核。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 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的话,那么,汉魏 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上, 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文学理论批评。
一、两汉经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 点
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 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 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就是 “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 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 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 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 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 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 四肢形体也。”
二、“物化”说
《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 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 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 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 忘适之适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 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 点是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 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 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 学的内部规律。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指与物化,说明 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 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要做到“指 与物化”,首先必须“心与物化”。梓庆削木为 鐻、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得意忘言”说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 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 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 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
“大音希声”-精品文档
“大音希声”“大音希声”自古就是个倍受争议的话题,这一概念是典型的中国式概念,“大音希声”这个词语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其全文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社会各界对此最普遍也最有力的解释为“最大最美的音乐没有声音”。
“大音希声”在现实中也被有意无意的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同时也被引申到人的精神层面,抨击人欲望的膨胀,诠释人们内心最深处对静谧的渴望和对回归自然的向往。
一、对老子“大音希声”内涵的理解1、对“大音希声”的初认识“大音希声”这是个在美学范畴里倍受争议的一个名词,有很多人对此进行了解释分析。
但我最终还是认为“大音希声”的含义是最美的音乐是弱到无声的。
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而不是被强制性的灌输一种思想。
2、社会中各人士对“大音希声”的理解和解释“大音希声” 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道德经》中的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就像大象那样无形,大方那样无隅”,反映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时空的无限性,无始无终性和无边无垠性。
二是指,最大的声音总是在最后出现并完成的那个声音,这个声音可能是无始无终的,也可能是大到无形的,是不能用耳朵听见只能用心灵来感受的无声之音,是指自然的宇宙之声。
两千多年来,世人对此有众多不同的理解,某些研究《道德经》的作者将“大音希声”解释为“最高的声音听不见”或者是“最响亮的声音听不见”。
很多人对此提出了异议,如,有的学者认为“大音”并非最高音,亦非最响亮的声音,认为将“大音希声”解释为“最美的音乐”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大音”之“音”字指的是“乐音”,是悦耳美妙的音组成的音乐,而“希声”的“声”指的是低级的噪音,不悦耳的声响。
试论“大音希声”
试论“大音希声”徐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摘要:“大音希声”是在学习讨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绕不开的话题和争论点,因此,如何理解“大音希声”成为了理解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关键。
从不同的出发点理解“大音希声”便能产生不同的见解,本文拟从以下四个 问题出发,提出自己关于“大音希声”的见解:1.从“道隐无名”的角度理解“大音希声”;2.“大音希声”是否是一 个真正的音乐美学命题;3.是否能够通过理解“道”进一步理解“大音希声”;4.用《老子》解释《老子》的方法是否 正确。
关键词:“大音希声”老子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J 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020-02_、从“道隐无名”的角度理解“大音希声”《老子》四十一章中有一段关于“道”的论述: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 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①“大音希声”等原文是为了作证“道隐无名”,那么,我 们是否可以从“道隐无名”来推论“大音希声”呢?老子所论述的“道”是宇宙运行统一的唯一的“道”,并 非某一事物所运行的“小道”,“小道”是可以做详实叙述 的,而统一的“大道”因为归总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普 遍存在于万物之中,也就令人无法察觉,因此便成了“道 隐无名”。
理解了 “道”的意义,也就理解了何为“道隐无 名”,那么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关键就在于“音”字。
许多学者将“音”理解为音乐,仅有少部分学者在文章 中提及自己的观点,认为“音”为“声音”之意,如李泽厚、刘 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中认为:“ ‘希声’即是听不到的声音。
老子这句话的本意,明显地是在借音作为比喻来说明 ‘道’是人们的视听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东西。
”②笔者认为,如果将“音”理解为“音乐”,那么将“大音希 声”置于全文的语境中会有不合理之处。
“大白若辱,大方 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论道的例 子,分别提到了五种事物,分别是“白、方、器、音、象”,这五 种事物是人类社会中及其常见却又及其笼统的事物,如果说“纯洁”“方正”老子通篇从未对某一项具体的事物做 出论述,在此也不例外。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一、出处
《老子》第四十章云:“大器晚成,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 ——老子此语,虽与文艺无涉,但是后两句 因为触及到了艺术的高妙境界,从而给后来 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以深刻的启发。
二、涵义
关于大音希声的内涵历来众说纷纭,以下是三种 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韩非子.喻老》认为,巨大的声音需要长期积聚 力量才能发出,所以罕有所闻,比如楚庄王一鸣惊人的 比喻。 评价:韩非子认为:“大音”就是宏大的声音,未免局 于具象。 其二,大音是最完整的声音,是各种声音的根本,它不 可演奏,也无从听闻。此说以王弼为代表。 评价:王弼过于强调“大音”不可闻,未免又太形而上
其三,钱钟书以《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例说: “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之作与止,交织 辅佐,相宣互衬 …… 寂之于音,或为先声,或为遗响, 当声之无,有声之用 …… 静故曰希声,虽希声,而蕴响 酝响,是为大音。” 评价:钱钟书具体的诗句来分析,不免把这个含义丰富 的内涵深广的美学命题具体化了。“大音”和“希声” 应该是相反相成的统一,“大音”固然是道,但是也并 非不可表现,尽管表现的不够完美。
综上述各家之言,“大音希声”的含义大致 为:自然完美,含蓄宏深,变化多端之音, 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要妙,莫辨 宫商,达道高度的和谐,闻着既不能听清, 也不声听。“大象无形”中的“形”和“象” 也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形”指具体事物 的形状,“象”则既有象征之意,又有想象 之意。所谓“大象”,乃是大道之法象,也 就是大道之行的理想社会图景。
三、影响
晚唐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论诗,得力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语尤深,比如“超 以象外,得其环中”“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遇之于天,泠然希音,以及《与极浦书》中所 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李生论诗书》 中所谓”韵外之致 和味外之旨。南宋的严羽兴 趣说和气象说,以及今人王国维的境界说,其 所受老子此二义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老子“音声相和” “大音希声”音乐美学思想命题之比较研究
一、《老子·二章》中谈“音声相和” 《老子·二章》从“美”与“恶”、 “善”与“不善”的对立、依存、转 化谈起,进而说到“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 后”的相异、对立、依存、转化、调和、用以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 谓、概念与价值判断”。所以也都是互相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 化的。最后,以“圣人”为榜样,喻示世人应效法“圣人”,在治国及 处事上也要遵循辩证法原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从《老子·二章》论旨及“音声相和”的语境看,有三点需要我 们理解和阐释“音声相和”的涵义时值得注意: 第一,本章并不是专门谈音乐美学问题,而是例举“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 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 互依赖、相互补充”①,“音声相和”只是作为例举的诸种事象之 一,用以喻说《老子》的 辩证法思想。故此,我们在对《老子》“音 声相和”的理解不能完全脱离《老子·二章》的语境而作纯粹音乐 美学的诠释。 第二,“音”和“声”是具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的两个概 念、两个词语。从“和”字可知, “音”、 “声”也是具有相反相成的矛 盾关系的两个概念,因为,“和”以对立、相异、相反为前提,和而 不同,若“同”则构不“和”。所以,我们认为把“音”、 “声”看成一个 概念、一个词语,是不对的。故此,则释“音声相和”为“音声之矩 小、清浊相和”②,或释为“单音”与“和声”、“乐音”与“和声”、“单 音”与“乐曲”相和谐,都是误释,因为这些概念都属于声音的范 畴,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并非相对、相异、相反的对立统 一关系。至于“音声相和”之“音”、 “声”,也不能构成相反相和的 矛盾关系,犹如蔡仲德先生所说:“第一,《老子·二章》这一句前 文之‘有无’、 ‘难易’、 ‘长短’ ‘高下’及后文之‘前后’均为同一范 畴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一方,另一方便不 可能存在,而‘音’、‘声’却分属两个不同范畴,二者既无必然对 立关系,又无必然依存关系( 无‘声’仍可有‘音’,反之亦然),将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一、关于“象”“象”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求达到的标准的描述1.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相之象”。
2.“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3.强调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4.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关于“无”和“有”1.老子强调了“无”和“虚”的作用,“无”和“虚”是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2.老子把理想的“大音”、“大象”看做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无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三、关于虚静“虚静”是从心理多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1.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
2.老子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3.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论述对庄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大音希声的哲学道理
大音希声的哲学道理人生是一首大音希声的交响曲,奏响着生活的旋律,传达着哲学的道理。
大音希声让我们明白了许多深刻的真理,他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指导。
首先,大音希声告诉我们,生活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每个人都在这场旅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每个人的经历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
正如交响乐中的不同乐器互相合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符和旋律,我们需要欣赏并接纳他人的存在。
大音希声的哲学教导我们要以宽阔的心胸去看待世界,接纳多样性,并和谐相处。
其次,大音希声告诉我们,忍耐是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修行。
类似于交响乐中的节奏和速度变化,生活中的起伏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通过忍耐和坚持,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正如音乐家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演奏使音乐达到完美,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和耐心,迎接人生的挑战并从中学习成长。
大音希声还教会我们,真正的美丽存在于细节之中。
交响乐中的每个音符都是细心而精确的安排,每个乐器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同样,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是可以被发现和欣赏的珍贵时刻。
我们需要学会用心感受,发现身边的美丽和幸福。
无论是一朵花的绽放,一次微笑的交流,还是久别重逢的喜悦,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和感激。
此外,大音希声还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团队的合作。
就如同交响乐团中乐手们的和谐合作,每个人在团队中发挥独特的才能,共同创造出美妙的乐章。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不仅能够共同实现自己的目标,还能够激发出更大的力量和创造力。
大音希声的哲学教导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他人的贡献,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最后,大音希声告诉我们,坚守自己的理念和信仰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
交响乐中的主题和旋律代表着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
大音希声的哲学教导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念,并勇敢地为之奋斗。
大音希声的哲学道理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引着我们如何理解和面对世界。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这句话源于《管子》中一篇章节,意思是大声喧哗的声音可以被压制,但是分散开来就会变得无所不在且难以控制。
这个引用经常被用来讲述一个重要的管理和领导原则:将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分而治之。
这个原则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从政治到商业,从个人生活到团队管理,效果明显。
拆分一个大问题成为更小的、管理容易的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掌控方向和实现目标。
在政治上,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应对各种危机。
政府可以把一个大问题拆分成为更小的问题,并从中制定一些简单且可操作的目标,更容易达到并控制。
而且,这种方法可以让政府逐步推动更复杂的问题解决,同时也让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支持。
在商业上,这个原则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处理问题。
将一个大型项目分成小的任务,不仅可以让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并且能够及时掌握项目每一阶段的情况,还能够让团队成员更专注于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更好的效率。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巨大挑战时不会被吓倒。
将一个大的挑战拆分成更小的任务和目标,不仅让我们感到更加具体和可操作,也能够让我们更有信心和意愿去完成它们。
在团队管理方面,这个原则则是获取成功的重要手段。
在管理团队时,领导者要清楚地了解每个成员的能力和技能,并将任务分配给他们能够胜任的工作内容。
这样能够提高每个成员的工作效率,进而快速达到团队目标。
总而言之,“大音希声,分而治之”这个原则,无论在那个领域都非常实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难题,并达到更好的效果。
《大音希声论》全文-古籍
大音希声论大音希声论大音希声之论,其来久矣。
《礼记•乐记》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四十一章》)自古鸿儒贤达论乐者,多主其说。
大音希声,一字一音,遂成定论。
明人朱载堉曰:“俗谱惟禁小指,太古雅琴连无名指亦禁。
若夫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所谓淫声,雅乐不用也。
”(《乐律全书•卷六上》)满清乾隆曰:“经之言琴者,其制曰五弦之琴、大琴、中琴、颂琴,其名曰龙门、空桑、云和,其用曰鼓、曰弹、曰操缦安弦,如是而已。
曷尝有所谓指法手势、吟猱绰注之琐琐哉?向于香山听唐侃弹琴、作诗,谓即古乐。
迨后厘定中和韶乐,始悟一字一音之为古,而今琴为俗。
”(《琴旨•御制文》)更有永瑢、邹奕者著《诗经乐谱全书》以践其说。
果如其言,则琴当唯散音是取,按泛之音皆成繁手淫声矣。
以至于元人熊朋来断曰:“古者歌诗必以瑟。
《论语》三言瑟而不言琴。
”(《瑟谱》)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固言未及琴也,然“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论语•阳货》)其所谓弦者未必非琴也。
且琴之名,散见于先秦经籍诸子中者,不胜枚举也。
《尚书•皋陶谟》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詠。
”《周礼•春官宗伯》曰:“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
”《诗经•关雎》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孟子•尽心下》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
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经传之言琴者,不一而足也。
且以瑟论焉。
韩非子云:齐宣王问臣倩曰:“‘儒者鼓瑟乎?’曰:‘不也。
夫瑟,以小弦为大声,以大弦为小声。
是大小易序、贵贱易位。
儒者以为害义,故不鼓也。
’宣王曰:‘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韩非法家者流,尊君卑臣,故有是喻。
倘若据此遂谓儒家不鼓瑟,其犹痴人之前说梦耳。
道家的文艺思想..
2、宣扬相对论。庄子强调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 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如云:‚因是因非,因非 因是‛、‚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 爱之所以成。‛要人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事物(‚道 通为一‛),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莫若以 明‛)。(《齐物论》)
一、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 思想
三 物化说
(一)‚物化‛说的提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愉) 适志(舒适)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 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物化:指意识不到物我分别之精神状态。是将 主观精神融化于客观事物,从而泯灭物我的时空界 限,使主客体冥合为一,自由转化。
‚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 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 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 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质言之,文 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 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虚静说与距离说
共性:摆脱功利欲望 区别:虚静说是心胸理论,重修养。 距离说重注意。
(二)技艺上的身妙境界。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 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 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 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庄子· 达生》)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指与物化,说 明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 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要做到‚指与 物化‛,首先必须‚心与物化‛。梓庆削木为鐻、 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四)‚凝神‛‚大明‛的境界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达生》)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大音希声,分而治之,是一句古老的中文谚语。
它的意思是指在面对一件复杂的问题时,应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并以积小胜为大胜的基石。
大音希声,指的是高雅的音乐声音。
音乐有着独特的力量,它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予人们力量和慰籍。
而分而治之,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面对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时,如果一次性尝试解决,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加混乱,难以解决。
而如果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庞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解决,就能够逐步地解决整个问题。
这句谚语的背后蕴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
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从小处着手,稳步前行。
无论是学习任务、工作项目,还是日常生活种种难题,都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解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分而治之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组织和管理的理念中。
在面对庞杂的组织结构和多样的工作内容时,如果一味纠结于全局,可能会使工作变得杂乱无章,难以管理。
而如果将组织划分成不同的部门和职责,按部就班地落实工作计划和目标,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各项任务。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还可以用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挑战。
如果我们将问题看作是一对一的关系,往往会使情况变得复杂化。
而如果我们能够将问题分解开来,逐一解决,就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和纠纷。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是一句古老而智慧的谚语。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该采取分解解决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人际关系上,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踏实行动,取得更好的成果。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
大音希声,分而治之大音希声,是指宏大的音乐声响,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这种音响可以让人们产生深刻的崇敬之感,使人们感到自身渺小而顿生敬畏之情。
大音希声不仅仅是音乐声响的声音大小,更重要的是其内涵和精神的表达。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而大音希声则是音乐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形式之一。
当欣赏到大音希声时,人们往往会被其所包含的强烈情感所感染,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激动和共鸣。
大音希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隐藏已久的情感和激情,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大音希声是尊贵和权力的象征。
国王或贵族在庄严的场合中,用大音希声去彰显其威严和权势。
大音希声的传达需要庞大的音乐团队来演奏,需要巨大的乐器和音响设备来支持。
这种方式既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分而治之是一种管理和治理的方法论,它强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为简单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
这种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晰和顺利,避免了因问题过于复杂而无法解决的情况发生。
分而治之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政治、经济、管理等等。
在政治上,分而治之可以帮助国家领导者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在经济上,分而治之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市场中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管理上,分而治之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分配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和创造力。
大音希声和分而治之在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它们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
大音希声强调音响的力量和震撼力,而分而治之则强调问题解决的流程和方法。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大音希声可能需要将复杂的音乐分解为多个音符和乐器声音,以便达到所需的效果。
同样,分而治之方法也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任务和步骤,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大音希声和分而治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大音希声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激情,而分而治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古琴大師張子謙先生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我们在分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内涵时,也发现这个美学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
见于《老子》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强调的是绝对合乎天然的文艺,有声是具体的声音,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故而非“大音”。
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不受具体声音的局限。
无形可以使你去想象最美的形象。
它体现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完全合乎自然之道。
张子谦演奏《梅花三弄》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解释,下面是两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是,《韩非子》:“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日:‘有鸟止南方之皋,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故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巨大的声音需要长期积聚力量才能发出来,所以罕有所闻,如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比喻。
•二是,王弼集校释《老子(第四十一)》:“听之不闻名日希,不可得闻之音也。
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炎,不炎则寒。
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大音是不可演奏,也无从与闻,以王弼为代表。
张子谦演奏《平沙落雁》我们要体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必须要解“无”和“有”,“虚”和“实”的关系。
“有无相生”,但“有”是生于“无”的,以“无”为本,而人们又可以从“有”中去体会和领略“无”的境界。
“无”和“虚”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实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总要有某种具体的声音和形象来引导,方能联想和体会。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虽与文艺无涉,但这两句因触及到艺术的高妙境界,从而给后来的文艺理论以深刻启发。
1、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晚唐司空图著有《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就是超脱与物象之外,才能够得到所要表现的中心题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德如夫子,尚且下学,况于凡庶乎?指法,下学也;希声,上达也。不谙曲礼三千,其能无憾于庙堂之上乎?荀子所谓“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吟猱绰注之指法,犹蹞步与小流也;轻微淡远之希声,犹千里与江海也。是以大音希声固定论也。然此说为成于乐者道,非为初学者道也。
明人朱载堉曰:“俗谱惟禁小指,太古雅琴连无名指亦禁。若夫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所谓淫声,雅乐不用也。”(《乐律全书·卷六上》)满清乾隆曰:“经之言琴者,其制曰五弦之琴、大琴、中琴、颂琴,其名曰龙门、空桑、云和,其用曰鼓、曰弹、曰操缦安弦,如是而已。曷尝有所谓指法手势、吟猱绰注之琐琐哉?向于香山听唐侃弹琴、作诗,谓即古乐。迨后厘定中和韶乐,始悟一字一音之为古,而今琴为俗。”(《琴旨·御制文》)更有永瑢、邹奕者著《诗经乐谱全书》以践其说。果如其言,则琴当唯散音是取,按泛之音皆成繁手淫声矣。以至于元人熊朋来断曰:“古者歌诗必以瑟。《论语》三言瑟而不言琴。”(《瑟谱》)
是故琴之用,和为贵,贵乎轻微淡远也。然不以指法致之,不以吟猱绰注、轻重疾徐致之,亦不可期及。今之习琴者,莫若以修身理性为志,以大音希声为念,以指法工熟为务。及其至也,达乎天真冲和之道。其虚论也哉?
是以古圣先贤之乐未尝离于琴也。而琴之吟猱绰注、轻重疾徐,亦不必有悖于大音希声之旨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夫子其无言也哉?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无非言也。然则,言者非唯工于辞章而已也。言者言道,所谓“文,所以载道也。”(周敦颐《通书·文辞》)
乐与琴亦然。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史记·乐书》)《说文》曰:“琴者,禁也。”明琴家杨抡益明之曰:“琴者,禁也。禁邪僻而防淫佚,引仁义而归正道。所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忘形合虚,凝神太和。”(《琴谱合璧·上古琴论》)
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先王雅乐,存乎音声。琴之吟猱绰注,犹文之之乎焉哉也。文章离乎之乎焉哉则不能谐,琴乐离乎吟猱绰注则不能和也。
书家云:“无法之法,是为上法。”然无法之法,何以达之?以有法之法达之也。有法之法,蔡邕、王羲之所谓“永字八法”,其一也。(见李溥光《雪庵八法》)无法之法,夫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距”也。(《论语·为政》)有法之法,犹琴之指法手势;无法之法,即琴之大音希声也。
琴家有专以吟猱绰注为能事者,与道背离,非也。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四十八章》)其技愈精,而去道愈远矣。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乐记》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吟猱绰注、轻重疾徐,琴之末节、小道也。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
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固言未及琴也,然“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其所谓弦者未必非琴也。且琴之名,散见于先秦经籍诸子中者,不胜枚举也。《尚书·皋陶谟》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詠。”《周礼·春官宗伯》曰:“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诗经·关雎》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孟子·尽心下》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经传之言琴者,不一而足也。
乾隆曰:“《礼》云:‘士无故不彻琴瑟。’(笔者按,语出《礼记·曲礼》)盖人人能之。”(《琴旨·御制文》)窃以为,所谓人人能之者,学然后能之,非生而能之者也。《诗》三百,固人人皆能诵之也。使若字之不识、句之不断、文义之不通,其能之乎?盖琴之指法,犹文之音义也。其期于指法不熟而能操琴瑟者,或以为近乎情理;其期于音义不通而能诵诗书者,岂不惑哉?夫“士无故不彻琴瑟”者,盖言琴瑟之于士,不可斯须离乎其身也;犹士卒之枕戈待旦也。太史公不云乎:“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史记·乐书》)
大音希声论》
内容提要 :历代儒士论琴者,常以大音希声非议指法手势;而琴家操缦者,每以吟猱绰注为其能事。盖皆有所失也。大音希声固琴之至境也,使若离乎指法手势,则成空中楼阁、无何有之乡矣;吟猱绰注固操琴之阶基也,使若悖乎修身理性之宗旨,其非繁手淫声、郑卫之音也耶?习琴者以修身理性为志,以大音希声为念,以指法工熟为务,则庶乎其不差矣。
且以瑟论焉。韩非子云:齐宣王问臣倩曰:“‘儒者鼓瑟乎?’曰:‘不也。夫瑟,以小弦为大声,以大弦为小声。是大小易序、贵贱易位。儒者以为害义,故不鼓也。’宣王曰:‘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韩非法家者流,尊君卑臣,故有是喻。倘若据此遂谓儒家不鼓瑟,其犹痴人之前说梦耳。好事者又从而辩之,其非梦中说梦者乎?
关键词 :琴;指法;大音希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音希声之论,其来久矣。《礼记·乐记》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德经·四十一章》)自古鸿儒贤达论乐者,多主其说。大音希声,一字一音,遂成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