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
一样笔触,两种情怀——浅析孙犁与汪曾祺作品风格差异
一样笔触,两种情怀——浅析孙犁与汪曾祺作品风格差异发布时间:2021-05-28T01:42:17.747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3期作者:涂瑞琦[导读] 孙犁早年投身革命,很长一段时间其文学创作的主战场是延安、根据地和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他是“从解放区走出的作家”,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孙犁作品中的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意识形态。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大学 276000摘要:1944年当孙犁因《荷花淀》一文在延安声名鹊起时,24岁的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上学。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此后多年,两人会因为笔下文章题材、风格的类似被时常并提作比。
两人因京派作家间的渊源而产生的异同后人引以“孙犁何如汪曾祺”作详细分析。
作为两位在各自写作领域皆获得极高声誉的知名作家,在孙犁和汪曾祺身上我们能看到两人相同或相似的笔触下展示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情怀,这也就早就了二者相似作品风格中的不同。
关键词:孙犁;汪曾祺;写作风格孙犁早年投身革命,很长一段时间其文学创作的主战场是延安、根据地和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他是“从解放区走出的作家”,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孙犁作品中的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意识形态。
而汪曾祺则恰好相反,他所经历的是长期的读书求学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几乎读不出政治的味道,而是一种简单而不受约束的质朴文风。
汪曾祺《人间草木》中描写栀子花时说,“栀子花粗粗大大的,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这样痛快而独特的语言,是孙犁所不会写不能写的。
具体以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和孙犁的《荷花淀》、《芦苇荡》为例,两人用同样朴实自然的文字讲述故事的差异便可分明。
两人同样刻画了真实的人性,但孙犁习惯性赋予笔下人物以高尚的人性内涵。
汪曾祺作品《受戒》结尾中的那片芦苇荡,恰巧出现在了孙犁《荷花淀》的开头,同样是那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可其中的人却是完全不同。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兰州城市学院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学号(准考证号):2012LT0105045姓名:王淑霞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高自考不填):2012级学院:文学院完成日期:2014-9-6指导教师:岳慧丽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王淑霞(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内容提要:孙犁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一直为文学界所推崇和喜爱。
本文讨论的正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白描的写作手法,着重分析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探讨孙犁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化小说现实主义目录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3)二、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4)三、孙犁小说白描的写作手法 (5)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王淑霞(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小说需要一种自己独有的吸引力,需要一种把读者的兴趣、注意力、想象力紧紧吸引住并再次激发的力量。
其实这种力量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很重要,但以小说艺术显得更为重要。
被誉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孙犁,在散文和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同时,尤其以小说的成就更具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孙犁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所塑造的生动的农村妇女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成功使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谈到孙犁小说的语言,很多人都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它、赞美它。
的确,在创作上,孙犁是着力表现和歌颂美的。
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意的笔触来表现它,富有诗情画意、简洁、优美,近似诗的节奏和声韵,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是诗化的语言。
在《荷花淀》、《嘱咐》、《光荣》等小说中,作者着力追求一种诗一般的意境。
他以抗战时期冀中农村为背景,但他却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武戏文唱的技艺描写明媚如画的白洋淀,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雪的苇,粉红色的荷花,荷叶上的清幽香气,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及其乐观的战斗精神。
孙犁的风格剖析
孙犁的风格剖析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
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
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
”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
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
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
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
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
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
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
论文: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作者:蔡传稳指导教师:高红卫作为小说家的孙犁,他之引人注目,不在创作数量上的丰盛,而在突出的质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所表现的是“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得到一种极致。
”(1)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为了给人民以希望、以前途,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明、繁荣和兴旺,以单纯和真诚的赤子之心,致力于对生活中固有的美的事物的发现和讴歌,并使之升华,使之光大。
他所要求发现的,所要表现的,不只是那些一般性的事物,而是处于极致状态整合的真善美事物。
在表现和讴歌方式上,也力求在艺术上达到真善美的极致境界。
在他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单纯情调。
这种艺术个性由作家自己的个性、气质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提炼中达到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积累和认识中达到的升华,是孙犁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渗透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作家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
他的小说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故事性,往往以散文式的笔法来抓住事物中某些鲜明环节,加以实现,形成自然清新、秀美隽永、质朴单纯、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以纤丽的笔触和真诚的感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散发出冀中平原特有的泥土芳香。
一、表现在题材选择与人物把握上。
孙犁式的“单纯情调”,是作家在艺术选择中产生的。
作家注重小说的生活实感和生活韵味,注重于逼真地和传神地表现群众生活情调。
他深受冀中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哺育、感染,所以他的小说多写这里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的事迹。
他的题材比较广泛,但写得最多的是农村的妇女生活。
受压迫最深的农村妇女,这时与男子平等地参加各项斗争,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一下地迸发、显现出来,从而引起作家的格外关注。
他曾说过:“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2)这不仅决定了大批劳动妇女形象的产生,而且造成了为抒发自己敬佩心情所特有的抒情意味。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郭志刚“他不一定妄想超越别人,但是他希望向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是希望在艺术园林里栽培一株新的树”。
①孙犁在这里说的,是泛指一切作家,也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追求和愿望。
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他是建立了自己卓异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一、从平凡生活表现时代的主要旋律孙犁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剧烈动荡的时代。
虽然这样,他却主要不是通过重大生活场面来反映社会的斗争和变化,而是更多从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中,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和特点。
他在谈到苏联小说家聂维洛夫的作品《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据作者介绍,作品描写一个叫玛利亚的妇女如何摆脱丈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控制,逐步走向觉醒和进步)的时候,说:“故事在十月革命发生,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所以,我们仔细端详这个故事,在各方面,它都是十月革命期间发生在俄国乡间的一个故事。
”②这是作家在四十年代①《论风格》,《孙犁文集》第六卷。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
②《文艺学习·第四章》,《孙犁文集》第六卷114 说的话,那时,他刚刚开始进行创作不久。
在这段朴素的论述里,寄寓着他的欣赏趣味和美学理想;这种趣味和理想,恰恰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的开始。
多年来,他正是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使之“在各方面”呈现出自己时代的色彩和气息。
这样,由于他的这些作品“把一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特点写出来了,便具备了历史的意义”。
①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从自己周围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神情毕肖地显示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的,孙犁却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
但是即令是他,好象也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困难,所以,还在五十年代之初,他就这样呼吁:“如果读者同志们从这些短文里指摘出,在哪些地方我遗漏了生活的重要的部分,在哪些地方,我没把握住时代的基本精神,生活前进的方向,那对我的教益,就更深刻了。
试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风格
试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作者:温江斌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07期摘要:作为横跨现当代两个时期的作家,孙犁以他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小说品质,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试对其小说散文化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孙犁小说散文化“散文化小说”是19世纪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小说模式。
孙犁以他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多方勾勒了时代和地域的历史风俗,文学史多称其作品为“诗体小说”。
孙犁在小说中着力追求清新、隽永、淡雅的审美意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味,使小说呈现出散文化风格。
一、以描摹朦胧、隽秀的环境着力追求诗的意境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把对家乡的热爱倾注于小说诗意美的追求,将洒脱自然的散文笔法带入作品之中,由此决定了散文般的抒隋格调。
这种抒情格调充分表现在写景上。
《荷花淀》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明月清风、幽雅宁静的夜晚,水生嫂在月下娴熟地编着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里月光、水色、薄雾、荷香和编席的女性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一幅恬静清幽的风景画,也是一幅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生活风俗图。
这段文字不仅为故事发生、发展创造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气氛,而且揭示出人物纯洁、美好的心灵。
作者借景抒情,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如“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作者联想到“就像铜墙铁壁一样”;“那高挺的粉色荷花箭”,作家新奇地想象为“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种人格化、诗情化的自然景物,无不反映出水乡儿女高昂的革命激情和战斗的雄姿,并使读者得到极大的美的享受。
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变化
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变化
孙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散文家,其散文
作品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晚年期间,孙犁的散文创
作主要表现为其审美风格的演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风格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语言更加自由、随意,
不拘泥于规范,多使用白话词汇和口语化表达方式。
在描写自然景
色和人物形象时,他使用了更为生动形象的笔触和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言。
2. 意象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意象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
他用多种象征手法及对自然事物的深刻认识,挖掘出人物内在的情感,呈现出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情感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情感表达更加直白、真挚。
他通过描述自然、人物、历史,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追
求完美、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等方面的情感,同时表现出一种愈发
深邃、内敛的思考和感悟。
4. 思想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思想更加深化、广泛。
他更
加关注自然、生命和死亡等问题,呈现出一种超越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同时,他也从多种角度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性、人文关
怀和自由精神等方面的思考和执着。
总之,孙犁晚年散文的审美风格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生命、自然、社会等方面深入思考的成果。
论孙犁散文从写物到咏物的主题转变
文集中, 从《 晚华集》 到《 曲终集》 , 物成为孙犁晚年 书写不 可 忽略 的存 在 , 而 且不 仅仅 是手 段 的存在 , 更
成为 孙犁 独立关 注 的对 象 。 四十 年代 孙犁 散文 之 中 , 虽然 以物为 名 , 但 物却
在 他 的晚 年 迎 来 了 另 一 个 创 作 的 高 峰 期 。 曾经 以
《 荷花淀》 《 芦花荡》 等蜚声文坛 的小说家 , 到 了晚 年, 文 革后 的新 时期 , 孙 犁 以一个 散文 家 的身份 平 实 沉郁地诉说着 自己人生的感 悟 , 致力于对 人情物事
的挖 掘 , 作 品表 现 出 的 丰 富 性 与 复 杂 性 有 别 于 “ 老
独 立 的关注 , 只是 文 章表达 的一 个手 段 , 是作 者 咏叹
的附属 品 。而在 文革 后 , 孙 犁 步人 晚年 , 重新 提笔 并 进 行 大量散 文创 作 之 时 , 咏 物 散 文 贯穿 于他 十本 散
关注 。 “ 从 某种 程 度 讲 , 孙犁是对 ‘ 物’ 极 为 敏感 的
主是分 不开 的 ” _ 2 ¨ 1 卯时才 写到 天灯 , 并 且仍 然 是作 为 迷信、 财主 的关 系物 出现 。不仅 如此 , 就是写采蒲台的 苇, 文章 的开始就直接了当地 说道 : “ 我到 白洋 淀 , 第 一
体 的把握 。因此 , 有 必要重视“ 新孙犁” 咏物散文 ,
从 晚年 ( 后期 ) 孙 犁 咏物 散 文 来 联 系 青 年 ( 前期 ) 孙 犁写 物散 文 , 以此来 看 “ 新孙 犁 ” 与“ 老孙 犁 ” 不 同观 物方 式及 原 因 , 探 索被 忽视 的一 隅 。
孙犁的风格剖析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
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
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
”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
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
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
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
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
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
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
他通过一高级住宅处川流不息的拣破烂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时遇见一个刚从一幢楼房的垃圾间出来,满身满脸是黑灰的外地来的小姑娘所带给他的心灵震撼,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国家已经有不少人,先富了起来。
孙犁小说的另一种风格
一
笑的 幽默场景 小说 中的双眉 , 漂亮能干 、 却有 流氓 ” 的
坏名声 . 领导干部也人 云亦 云 . 有鲜 明 的 { 带 观成 见 仔细 用“ 幽默” 评价 孙犁 的小说 , 怕有 不甚恭 敬或标 新 立 恐 追究起来 兑般眉 - 流氓 ” 的人 正是 叫人器 的女^ . 而地 才 破 小 模范 异之嫌 =细凄孙 犁的小说 , 我们 的确体会到幽 默的情趣 . 看 是真正 的 鞋” 积眉带领的大顺 义 、 黄梨组 成的 组 ”“ 、流氓组 “ 调皮 组” 承受 着 自身的缺陷与 米 自传统 的 到作 家的智慧 为小说 中的人物滁 上了一层 奇光异彩 , 让人
维普资讯
20 0 2年 3月 第 4 第 1 卷 期
河 北大学 成人 教 育学院学 报
J u n l fAd E u ain o b ie t o r 0 2 r2 0
后” 独特 的艺术形 象 , 恰表 明就连“ 马” 的、 恰 懒 这样 的女性 其实还 有一个不该被忽视 的人 韧——橱 卯儿。在 中国 当代 他屉 一位 小商』 形象 孙犁 用热情 、 夸 都能 为抗 日做鞋 , 那些心灵手巧 、 富有 自尊 的女性 更是 望无 文学的人物 画廊中 ,
而第 十 一 的末 节 《 村歌》 写冀 中农 民生产 、 翻身的情景 反映 了一个 新的 十节末尾记录 了小满 扎尖酸 刻薄的脏话 尾 才写 出了杨 卯儿挨骂时 的心理感受 。这 个软硬 不吃见 过 社会制度成长 的过程。 主题的严肃性并 没有 掩盖住这 位作 家的幽默风格 。在新 旧观念 的碰撞 中 . 处可见 令 ^会心 随
回 味 无穷 。
现代的压 力, 艰难地行进着。她们在 改造 自身的 同时 . 也改
变了周围的环境 再现 了被 混沙掩埋 多年 的才华 和美 好品 格。挖掘这种 主题时 . 犁更 多的是采用 充满 欢 笑的 喜剧 孙
孙犁_荷花淀_风格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
孙犁 “ 荷花淀 ” 风格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各解放区的报纸也转载了,新华书店还出了单行本。许 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 风格,到建国初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 “ 荷花淀派 ” , 显然是因 《 荷花淀 》 而得名, 其主要作家有 刘绍棠、 从维熙、 韩映山、 房树民等。他们以孙犁为代表, 处于大致相同的地域,有着相近的地方色彩和比较相似 的生活经验、 思想倾向、 艺术趣味。他们受孙犁 “ 荷花淀 ” 风格小说的影响,一般都既坚持现实主义追求又充满浪 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 情节生动, 语言清新, 朴素, 富 有节奏感, 描写逼真, 心理刻画细腻, 抒情味浓, 富有诗 情画意, 有“ 诗体小说 ” 之称。但学术界对 “ 荷花淀派 ” 的 有无有两种不同意见,冯健男等认为存在这样一个流 派, 郭志刚等认为不存在这样一个流派。有趣的是, 孙犁 本人也否认 “ 荷花淀派 ” 的存在。原因是 “ 荷花淀派 ” 其他 作家建国初都很年轻,他们刚开始在孙犁主编的 《 天津 日报・文艺周刊 》 发表作品时, 并未与孙犁见过面, 所以 孙犁认为不能 “ 贪天之功 ” 。郭志刚和章无忌在他们合著 “ 的《 孙犁传 》 中说: 在《 文艺周刊 》 这块园地上, 对于许多 青年作者来说,虽然孙犁尽到了一个园丁或师长的责 任, 可是, 除了他在课堂上教过的学生, 他固执地不同意 别人称他为老师。 ”
这几位年轻作家常聚集于河北省文联 +,). 年代初, “ 大院, 对孙犁的作品极为喜爱和推崇。阅读、 讨论孙犁 作品和文论的空气极为浓厚。在孙犁同志的培养、扶持 下,后来这批青年写出了不少具有 ‘ 荷花淀 ’风格的作 品。这些作品往往透过家务事、 儿女情之类的日常生活, 反映白洋淀、冀中平原、晋西山区以及运河两岸农民的 历史命运和革命斗争,显示时代风云和人民群众前进的
孙犁小说的别一种风格——解读孙犁的小说《村歌》
孙犁小说的别一种风格——解读孙犁的小说《村歌》宋晓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对孙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散文化的创作、对女性美好的表现上。
从而造成了孙犁执著于抒写人性的美好的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村歌》的解读,重点分析孙犁小说所内含的政治隐匿和政治意识.揭示孙犁小说艺术特色的别一种风格。
关键词:孙犁《村歌》时代政治意义孙犁的中篇小说《村歌》发表于1949年5月6日和12日的《天津日报》上。
全篇由两部分组成:上篇的“互助组”和下篇的“复查以后”.讲述了张岗进行互助组生产和土地改革的故事。
上篇的重点是农村互助组运动的开展问题。
下篇的核心是关于胜利果实的分配与保护。
政治意识对文学的影响往往是以一种隐匿的方式进行的.笔者从身份与地位的转变和语.言意义两个方面对《村歌》进行解读,探寻时代历史对孙犁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身份与地位的“转变”知识分子在中国现当代革命文学的叙述中始终是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他们属于革命要争取的对象。
要团结;一方面他们出身于资产阶级的家庭.又带有剥削者的性质。
对于如何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始终是被重点关注的问题。
列宁曾经这样论述:“当工人政党发展到特别迅速的时候(如1905——1906我国的情形),大批满脑子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分子进入工人政党是不可避免的。
这并不什么坏事。
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使旧社会留下的所有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得到锻炼、再教育和再改造。
竹[1]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
但是从他们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
”毛泽东指出:“这些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
这些小资产阶级也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
”[2]在进入革命叙事后,知识分子的形象已经由“五四”时期的“启蒙者”逐渐向被改造的对象转变。
论孙犁《黄鹂》对其散文风格转变的意义
论孙犁《黄鹂》对其散文风格转变的意义作者:孙洛中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6期摘要:孙犁的散文创作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中间隔了十数年,而且风格迥异。
本文以其创作于一九六二年的《黄鹂》为依据,通过分析“黄鹂”的意象构建,探究作家的创作心态,以探寻其风格变化的多重原因。
关键词:孙犁;散文;意象构建;风格變化孙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尤以小说创作知名,是所谓“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他的散文著作也颇丰富,可以明显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建国后进入城市五十年代的《津门小集》的写作时期,一是文革后“耕堂劫后十种”的写作时期。
前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格调上积极乐观、浪漫欢愉,后一时期则深沉内敛、持重多思。
这种巨大的不同,折射出建国后社会形势的风云变幻对孙犁等作家创作道路的深刻磨砺。
孙犁前后期散文的这种差异是渐变而至的。
追寻其渐变之迹,可分析的文本材料并不多,其中《黄鹂——病期琐事》一文虽收入后期散文集《晚华集》,但却是写于一九六二年,衔接了其前后两个时期,称得上是由“老孙犁”变为“新孙犁”的标识性作品之一。
关于《黄鹂》的写作意旨,评论者一般认为是通过写“人与鸟的关系”,进而阐发哲理,“揭示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人生哲理[1]。
”这自然是不错的。
但仅仅将之解读为“写的是……对鸟儿及其生命形态所蕴含的美的追求、认识和感悟[2]。
”不免疏忽了文本可能存在的更深邃的意义。
承认这篇文章是阐发哲理,视点不仅要落到作者理性认知的结论上,得鱼不忘筌,还要落到作家“以黄鹂喻人”的意象建构上。
“以物喻人”是中国文学常用的艺术手法。
在《黄鹂》中,孙犁是有“以黄鹂喻人”的自觉意识的。
黄鹂这种叫声婉转、羽色艳丽的鸟儿,历来是文人怜爱的对象,由此常常入诗入文,为后人传颂。
诸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曾几《三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三五声”,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当属杜甫《绝句》所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孙犁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象与自我意象的成因与转换
孙犁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象与自我意象的成因与转换苑英科(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摘 要: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一个不同特点是:前期以描写女性为主,后期以描写自我为主。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又时代因素,又有其生理和心理因素,并与孙犁主体意识密切相关。
孙犁幼年所患惊风疾对其神经系统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犁融入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其个性上的不足,他以描写女性来表现抗日战争,是其/女性崇拜0心理情结所致;孙犁晚年生活相对封闭,创作以描写自己为主,自我得到彰显,在时代作用下,其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和升华,但主体意识与个性自我形成冲突和争斗格局,造成其晚年创作中/亮色0与/灰色0并存。
关键词:孙犁;女性意象;自我意象;女性崇拜;主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06)04-0107-07收稿日期:2006-08-30作者简介:苑英科(1964-),男,河北高阳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The C ause of 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of Female Ideaand Self Idea in Sun Li .s Literature WorksYUAN Ying_ke(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Abstract :A different trait exists in Sun Li .s literature works between his early period and late period,that is,mainly describing fe males in his early works,whereas mainly describing himself in his late works.The formation of such a phenomenon is due to time,his physiologic and psychologic factors,and his consciousness of principal part.Wind Frightened disease in Sun Li .s infanc y gave both great negative and ac tive infec tion on his nerve syste m and psychology.Involving himself into the Ant-i JapaneseWar,perfecting his personality in most bound brought him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be a writer.He represented the Ant-i Japanese War by describing fe male,which is caused by his psychologic complex offemale adoration.Sun Li .s late years life was a bit close compared to his early one,while his personality e merged evidently.However,affected by the times,his consciousness of principal part obtained rouse and sublimation.Description of himself mainly existed in Sun Li .s late works.Thus,his consciousness of principal part and self personality formed the situation of conflict and combat,causing the coexistence of Bright and Gray c olors in his late years .works.Key words :Sun Li;fe male idea;self idea;female adoration;consciousness of principal part孙犁在文学创作中,不仅/善于写女人0,而且/善于写自己0,其作品中女性意象与自我意象十分突出,两种意象或是单独存在,或是主次并存。
二十年孙犁研究述评
第22卷第1期 2002年2月承德民族师专学报Journal of Cheng de T eachers Colleg e fo r Nationalities Vo l .22No .1Feb.2002 [收稿日期]2001—03—12[作者简介]常玉荣(1974—),女,河北省磁县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二十年孙犁研究述评常玉荣(河北师范大学 中文系,河北 石家庄 050091)[摘要]以1989年为界,孙犁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注重孙犁风格的转变。
后期注重作家本人思想及文论的个性精神。
但都没能标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孙犁;风格演变;现实主义个性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54(2002)01—0013—02 孙犁研究以198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从1978年到1988年,这十年的研究主要围绕孙犁创作展开,讨论的焦点是关于孙犁在“文革”后的创作风格的转变问题。
后期从1989年至今,在作家创作研究继续深入的同时,研究重心逐渐移向作家主体研究,同时孙犁文论研究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作家主体研究中,孙犁思想的二元矛盾性成为人们研讨的兴奋点,而文论研究则主要探寻孙犁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个性精神。
一、作家创作研究建国初,五十年代,对孙犁的创作风格基本上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认识。
前期孙犁创作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总结。
周申明、邢怀鹏两位研究者从六个方面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孙犁的艺术风格,涉及题材——时代风云的记录;人物——多彩的妇女形象;美学理想——诗意的追求;表现手法——白描的纯熟运用及结构、语言诸方面。
[1]可以说,这些现在为人们所熟知的认识代表了当时孙犁风格研究的普遍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品评孙犁风格特色时仅止于作家在战争时期的作品,而对孙犁建国后以及新时期创作未给予及时的关注。
1981年,《芸斋小说》的出版标志着孙犁创作有了新的进展。
从英雄情结到荷花淀文学风格的确立
从英雄情结到荷花淀文学风格的确立苑英科【摘要】孙犁具有浓厚的女性情结,善于描写水淀风光和女性人性之美.但在孙犁早期文学创作中,他宣扬的是英雄主义,凸显了浓厚的英雄情结,这一点,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人们看到的是带着白洋淀露珠的孙犁,没有看到裹着战争硝烟的孙犁;人们注重了孙犁水一样的阴柔,没有发现他带血的刚强.《荷花淀》创作是孙犁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文学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作家的自我发现,导致了荷花淀文学风格的确立.【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孙犁;女性情结;英雄情结;荷花淀文学风格【作者】苑英科【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1945年5月15日,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荷花淀》,以此为标志,形成了人所共知的荷花淀文学风格,女性的人性之美和迷人的水淀风光交融在一起,成为孙犁的文学符号。
但是仔细研究孙犁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孙犁的文学创作是以英雄主义为开端的,在其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并没有回避杀戮和死亡,相反,他一直在努力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抗争,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了英雄主义的悲壮气息,呈现出了阳刚之美。
这固然是抗日文学的需要,但也是作家强烈爱国情操的反映,也是作家鲜明的文学追求。
因此,梳理孙犁的文学创作历程,是探究其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在《荷花淀》发表之前,孙犁有着长达十余年的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孙犁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在校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短篇小说:《孝吗?》和独幕剧《顿足》,已经显现出孙犁创作中英雄情结。
《孝吗?》以日本占领下的朝鲜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朝鲜青年走向战场的故事;独幕剧《顿足》描写了同一背景下的朝鲜青年学生,不愿意受亡国奴的教育,不愿意过亡国奴的悲惨生活,决心顿足而起,奋起反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
孙犁是中国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深受“五四”新文学和鲁迅影响的孙犁一直坚持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他的代表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风格优雅隽永,《荷花淀》和《嘱咐》等短篇小说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佳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孙犁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时的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主要内容是再现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矛盾曾经这么评价孙犁:“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化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
这是孙犁写作风格的一大重要转变。
早期孙犁小说的风格是隽永别致,比如,同样是描写战争题材,他很少描写正面战场,也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战争描写,而是在文字中展现出人物的心灵美。
这种淡淡的文字,却有一种吸引读者的神奇力量。
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荷花淀》和《芦花荡》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这种风格在孙犁的散文中体现的更加突出,《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描写回忆过去,思念家乡,还是咏物之作,平淡的文字和语气背后都融入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
宁静沉潜,不喜欢热闹,自甘寂寞的孙犁先生进入了一种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和艺术境界。
孙犁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在文字中富于思考,并且伴随着形象一起出现。
他经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得到人生感悟,并且暗示一些人生的真谛,在给人审美上的享受的同时,更是让读者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
比如,散文《黄鹂》中
他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
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
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
这就是孙犁早期的风格,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在他到了晚年之后,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
像“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
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这种消沉悲观的诗句就是他晚年所写。
和中国大部分的现代文学知识分子一样,作家的命运总是和时代仅仅相连。
毫无疑问,孙犁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否则他无法写出那么优美的文字,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是充满了矛盾,后期解放区的现实让他感到困惑甚至是紧张,1942年的整风运动,1946年因为发表小说而被批评,以及后来一连串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满腔热血的孙犁在这一连串打击中精神甚至在1956年那个春天走向崩溃。
“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激发了孙犁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隽永的创作风格,开始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
代表作品,《后富的人》,对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过于悬殊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不得不说这篇小说是有一定的时代预见性的。
同样,孙犁也对当时越来越商贾化物质化的文坛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并多次指出:“因为文坛文风不正,致使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作者,经不住诱惑,走入歧途”。
孙犁的文学生涯开始于抗日战争风云初起之时,延续了近70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作品,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从早年作品的清新、优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时弊,不平则鸣和悲悯情怀,他实现了一种享受生活,享受文学,到以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不平则鸣的思想境界转换。
回顾平生,孙犁感慨万千:“我不知道,我现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时所梦想的,所追求的。
……”晚年的孙犁独居陋室,远离了社会的尘嚣,体弱多病,著书不辍,时常思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在孤独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况味,有时不免唏
嘘感慨。
孙犁晚年生活简朴,不慕荣华,晚年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代表了当时他的心态。
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
作者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
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
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
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
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
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
文如其人。
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
孙犁的作品体现了他的为人原则和生活基调,而这种生活带给他的思想和情趣又体现在他的文字中。
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孙犁这个人喝他的作品异样,是可以信赖的。
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
……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