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莽人归属布朗族

合集下载

从多民族同源神话叙事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脉络

从多民族同源神话叙事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脉络

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总第166期)从多民族同源神话叙事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脉络周建新【摘要】中国各民族古代神话中有许多关于“多民族同源”的叙事,其母题类型主要是多个民族为“同一个母亲”或“同一个物”所生的兄弟姊妹。

“同一个母亲”和“同一个物”成为连接相关民族的同一源头,而这种多民族同源叙事又成为连接其内部之间手足关系的精神纽带。

“多民族同源”母题类型的神话叙事,显然包含着“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最初的朴素思想意识,并且这一同源叙事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从神话走进真实的历史和现实。

那么,这种多民族同源叙事背后的基本逻辑和真实历史怎样,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多民族同源;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脉络【作者】周建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云南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22)04-0043-0008“叙事(Narrative )”是许多学科研究中常用的词汇,一般指对于故事的描述。

“叙事”包涵认知、记忆、情感、交流、传承、宣传等内容和功能。

这些内容中的要素怎样有机组织起来,关系到如何“叙事”,即如何表达叙事者的基本立场和核心观点,其中包涵着故事的基本逻辑,是一种话语导向,以及话语权力、地位的表现,也是一种话语和实践传承。

如果从叙事的主体观察,大致可以分为主位叙事和客位叙事两类。

主位叙事即将事情的原委通过主位个体或群体表达出来,是一种主位情感、认识或思想观念的主动表达和自我展示,是一种自己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而故事背后的逻辑合理性是主位意识深处一种已经内化的认同,是自然情感和认同的表达。

客位叙事与主位叙事有所不同,是他者讲述他者的故事,即讲述者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别人的故事,其真实性、可信度、站位立场等远不如主位叙事那样更容易让人接受和信服。

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

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

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王兰凤许敏(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中图分类号:B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8-0206-03摘要莽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群体,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其信仰属于原始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

自然崇拜主要有动物崇拜和火崇拜;图腾崇拜有两种,即颜色图腾和动植物图腾崇拜;鬼魂崇拜认为人有三魂、死后不灭、崇拜数十种鬼魂,由“魔公”进行招魂、送魂、驱鬼;祖先崇拜,有祭母系祖先和父系祖先两种类型;神灵崇拜,认为万物有灵,天神“阿哼”降人、降福到人间。

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尚未发现生殖崇拜这一原始宗教信仰类型。

关键词莽人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Primitive Religion of Mang People//Wang Lanfeng,Xu Min Abstract Mang people is a small population of China's minority groups,direct transition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its beliefs belong to the Primitive religion,including nature wor-ship,totem worship,ghost worship,ancestor worship and deity worship.Mang's primitive religious beliefs have not found repro-ductive worshiping yet.Key words mang people;primitive religion;nature worship;totem worship;ghost worship;ancestor worship;deity worship莽人自称“莽”,含义是“山民”“耳聪的人”。

云南富宁山瑶和金平莽人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分析

云南富宁山瑶和金平莽人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分析
五、 因地制宜 。 合 理选 择 贫 困地 区发 展 路 径 。
我发展能力作为扶贫工作 的最终落脚点 , 真正 实现贫 困地 区的发展 。
2 、 要将依 靠贫 困地 区人 民群众力 量 , 维 护贫困地 区人 民的根本利
益 ,服务贫 困地 区人 民群众作为扶贫工作 的出发点 ,切实贯彻 以人 为 本。 3 、 在扶贫工作 中, 统筹协调 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 益 . 经济发展 与环境 保护 , 物质富裕与精神 富裕 , 政府 引导与社会参 与 , 外界 帮扶与 自身 发 展等关 系, 实现全 面协调 可持续 发展 。
问题 , 提 高老区和少数 民族地 区群众生活水平 , 有助于巩 同党 的执政地 位, 增强 民族凝 聚力和 向心力 。为此 , 要将对革命老 区和少数 民族贫 困
了全面 、 综合扶贫开发大会战 。 目前 , 富宁 山瑶 、 金平莽人扶持项 目进展 顺利 , 发展态势 良好。 纵观富宁 山瑶 、 金平莽人综合扶贫开发工作 , 有以
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 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是贫 困地 区脱 贫与可持续发展 的核

地区的帮扶做好扶贫 工作 的重点之一 。
3 、 边 民是边境地 区 日常监察及防卫的最灵活有效 的力量 。边 民生 活的稳定与富足 , 有助 于增 强其爱 国意识 , 通过教育 和引导 , 能很好地 做到守边卫国 , 因此 , 要加 大对边 民的扶持力度 , 留住 民众 , 巩固国防。 4、 在对贫 困地 区进行帮扶时 , 要照顾周 围非贫 困地 区人 民的情 绪 , 注意协调解决 可能引发的矛盾 , 维护各 民族 的和谐共处。 四、 在 综合扶贫开发 中高度重视广大人 民群众权益的维护

心与关键
胡锦涛 总书记指 出, 科学发展 观 . 第一要务 是发展 , 核 心是 以人 为 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根本方法是 统筹 兼顾 。通观富 宁

者米乡男人节

者米乡男人节

男人节摘要:居住在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的傣族人民,至今还沿袭着一个传统节日——男人节。

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九“男人节”这一天,全村人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共同庆贺,热闹非常。

近年来,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响应上级政策,将当地的“男人节”不断发展。

“男人节”传统节日作为民俗旅游资的一个新兴成分,不仅在文化上得到传承和交流,更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力量。

民俗旅游业是一个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要用合理的方式继承并弘扬者米乡的“男人节”传统节日,尊重地域民族文化,引导其持续发展。

关键词:神话民族原始崇拜发展一、者米乡“男人节”(一)、关于男人节的传说1、节日地域和来源云南南部最高峰西隆山下金平县者米乡傣族壮族民众中自古就有“男人节”的节庆传统。

相传,金平“男人节”来源纪念一次战争。

很久以前,这一带的热血男儿,为了抵抗外族强盗的入侵,纷纷自发组织,拿起武器,奔赴战场抗击敌人。

当战斗胜利结束后勇士们凯旋归来时,民间盛大节日—“春节”已过去一个月了。

家人和妇女们为了答谢英勇顽强御敌归来的勇士,全村男女老少在寨主的率领下,用傣族人民最高尚、最热情的礼节迎接他们:用洁净的家乡水为勇士接风洗尘,妇女和姑娘们用淘米水为勇士们洗头,用一种带刺的枝条帮他们梳理蓬乱的头发,然后重新准备过年用品,给御敌归来的男子汉们补过年,称为“小年”。

因为是专为男人而过的,所以又称做“男人节”。

2、节日民族者米乡世居民族傣族和壮族。

3、节庆时间每年农历1月28日至2月3日这几天便是者米一带群众中流传的“男人节”。

(二)、民俗与原始崇拜1、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

地域环境及不同民族文明的差异性,造就了者米乡独特的民俗风情。

而对于多数少数民族来讲,独特的人文地域环境造就他们的特色,给我们展现不同民族风情。

2、男人节饮食特色者米一带的傣族和壮族人民,就在这特殊的节庆里家家户户杀猪宰鸭,舂糯米粑粑,在村中开阔场地上摆设祭台和“街心酒”,载歌载舞,妇女们按不同年龄层次排着长队,高唱着酒歌纷纷向男人们敬烟敬洒,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节日隆重而非凡。

采风布朗族山寨

采风布朗族山寨

在金平县委干部彝族小伙子小白的陪同下,我们乘坐县委指派的小车前往距离金平县城八十多公里的布朗族山寨采风。

车在走完三十多公里的柏油公路之后,便进入了山区山路。

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尘土飞扬。

越野小车在这条公路上颠簸着前行。

幸好司机小赵驾驶的车技不错,不然真让我们有些提心吊胆。

因为,在公路的一边就是悬岩山沟。

山高林密。

到处都可以看到悬岩峭壁。

虽然山陡峭,不过,山上,橡胶树上到处都悬挂着采胶的小碗和成片的香蕉林。

这些都是当地的经济作物。

路上,男女青年骑的摩托车快速地行驶着。

当我们经过一座小桥的时候,小赵便指着左方的那条名叫南科河的小河对我们说:这条河就是中国和越南的界河。

每当赶集的时候,对面的越南人都要到中国来赶集做生意。

他们对于人民币非常喜欢。

因为,他们认为人民币才是硬通货币。

是越南货币无法比拟的。

他说完这个话以后,便又对我们讲起了一些越南人跑到我们中国来自己建房形成了一个越南人独有的村子。

我听后感觉到越南人对于中国是十分向往的,所以,才这样偷渡过来在这里定居下来。

当然,也为我们国家增加了不少麻烦。

当我们的车到了金水河镇后,看见这个处于边塞镇上的干部拉祜族小伙子孔繁杰担任了我们的向导。

这个处于边塞的民族镇的办公楼修得十分宏伟。

大楼门前的那根高耸的旗杆上面,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据说,这样的建筑主要是显示我们中国的气派。

更为奇特的是,这里的街道两边灯杆上,都并排悬挂着两面显眼的五星红旗。

只有来到这里才感觉到伟大祖国的分量。

经过与对面的越南比较,才知道祖国的强大和富强。

小车终于来到了布朗族所在的南科村委会,我们到了受到了该村的负责人拉祜族村主任普小荣和村委会副主任哈尼族青年小伙子白云学的热情接待。

他们及时为我们送来了此地解渴的矿泉水。

我们坐下以后,参观了这个边塞村子的办公楼。

这里一样飘扬着中国五星红旗。

这个村所在地是一个不大的村子。

但是,在这里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楼房和新建的居民住宅楼。

街道虽然不大,但是显得清洁。

云南导基总复习(云南导游资格考试)

云南导基总复习(云南导游资格考试)

云南导游基础总复习第一章一、1965年,元谋上那蚌村,两男人齿化石,据今170万年。

二、沧源崖画,共10处,面积400多平方米,可辨1063,据今3000多年,我国较早的崖画.三、云南古为“梁州”之域,云南人称“西南夷”四、1956年11月,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滇王金印,《史记》曾记载。

五、云南最早出处:益州郡24县中云南县(今祥云)六、以保山为中心,澜沧江以西、怒江中下游,有哀劳夷,建哀劳国。

七、南方丝绸之路组成:灵关道、五尺道、永昌道及黔中古道八、三国时期诸葛亮将云南统治中心由滇池地区迁至曲靖,实行羁縻(民族自治)政策.云南统治中心一共有以下几次变化:1、滇——曲;2、曲——大理;3。

大理——昆明九、爨中心为味县(今曲靖),西称西爨,东称东爨,踞滇400多年。

十、南诏铁柱为权力转移的象征;唐标铁柱为纪念南诏和唐朝唐九征共敌吐蕃而立。

十一、天宝元年(750年),南诏五代王阁逻凤与唐战争。

十二、765年,南诏凤迦异于昆川置拓东城,昆明建城开始,称鄯阐。

十三、794年,唐袁滋册封异牟寻,赐“贞元册南诏印"十四、12世纪,版纳有“景龙金殿国”,称“泐国”,王帕雅真,第四子继位为勐泐王。

共传39代,770年。

十五、今天桑植县白族由来:1258年随元兀良合台攻鄂州的爨bo人形成十六、元世祖对云南统治早内地18年,元朝后省会由大理迁至中庆(今昆明),云南正式成为行省.十七、郭沫若《孔雀胆》,讲述了梁王、阿盖公主、段功的故事。

十八、明军攻云南以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洒英为副将军,而后沐英镇滇10年。

南京填滇30万人,自此汉族为云南主体民族。

十九、清在云南设三首:迤东、迤南、迤西道。

蔡鄂命名“三迤”。

二十、1874年腾越,今腾冲,马嘉理事件(骑士马);1911年,片马事件(11片马)、重九事件.二十一、杜文秀、李文学。

杜文秀占大理,称“总统兵马大元帅”;李文学,弥渡,称“夷家兵马大元帅”二十二、李根源建云南陆军讲开堂。

那些古老的姓氏——“莽”姓

那些古老的姓氏——“莽”姓
吉绰 氏、 莽佳 氏等部落 的后裔 , 在汉化后都 以部 落名称为姓。 此外 , 还有一支源于匈奴族的莽氏族人 。汉武帝时期 , 攻打匈奴获胜, 匈奴 浑邪王率 领部下投 降了汉朝。汉武帝封他为列侯, 其属下莽何罗也被任命为侍 中。 后来, 莽何罗假 传圣 旨, 发兵造反 , 并入宫刺杀汉武帝, 却被侍卫擒缚。 事后 , 愤怒的汉武帝大肆搜捕莽何
独特 的魅 力 。历 史 上 , 姓 氏 大 家族 成 员众 多。据调 查统 计 , 目前 中国 2万姓 氏 已经 消 失 ,
前3 0 0 0 位, 目前仅分布在 吉林省的吉林 市、 长春
市。 云南省的保 山县 、 纽 河州金平县等地 。 早在 西周时期 , 史籍《 列子》 就 记载 , 西域有

个小国叫莽 国。周穆王西巡至莽 国时, 国 内发
仅余 4 1 0 0个 史?
生 了叛 乱 , 周 穆 王 日行 千 里 , 及 时赶 回平 息 了叛
乱 。跟 随周穆 王平 乱的莽 国勇士 留在 了中原 生
活, 他 们 以 国名 “ 莽” 为姓。
● 李路 思
此外 , 《 前 汉书》 里记 载 了东汉 明德 皇后姓 马, 因为祖先犯叛逆罪被皇 帝所杀 , 她就感 到姓
马是一种耻辱, 便将 自己的姓 氏改为莽姓 。但是 , 历代 史书里明德皇后均被称为“ 马皇 后” , 从未见过“ 莽皇后” 之称。而且西汉末年有王莽篡权 , 用“ 莽” 字为姓, 显然有违 当时 的封建礼教。 因此, 《 前汉书》 里关 于莽姓来源 的记载还有待考证 。 如今 , 分布在云南的莽 氏族入应该是莽人和“ 本人” 的后裔。莽 人是我 国少数 民族 中人 口最少 的一个小族群 , 一共只有不到百户人 家, 6 0 0 余人。他们是 生活在深山之 中 的原始部落, 直到 2 0 0 9 年 4月, 才被归为布 朗族。如今 , 不少莽人 已经走 出森林 、 山洞, 开始 了农耕生活 , 他们 中不少人 以 自己的民族群体为姓 氏——莽姓。 “ 本人” 只是一些居 民的 自称 , 他们被分别归入汉 、 布朗、 彝、 佤等 民族。他们认为 自 己源 出北方 , 是契丹耶律 氏族人 , 他们 的家谱 以及布 朗族文献《 由旺蒋姓 宗支叙》 的记 载证实 了这 一点。“ 本人” 在宋朝迁徙 至云南定居后, 改姓为莽 , 后陆续分散至保 山、 施

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者:王兰凤许敏来源:《学园》2013年第10期【摘要】莽人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一个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需要保护,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莽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有传统口头文学及语言、传统音乐和舞蹈、建筑艺术、传统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原始宗教信仰。

文章对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和内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13-03今天的莽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和中国云南金平县境内。

中国云南金平县境内的“莽人”,鲜为人知,2009年被正式归到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布朗族”。

①在国家帮扶下,我国莽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极大。

②莽人的单一文化受到了强势文化的冲击。

莽人的建筑、医药、历法、歌曲、舞蹈、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莽人历史上保留的丰富的口传文化等多种物质文化遗产存在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本文对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和内容进行了总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2004年批准并加入,根据该公约第二条第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该公约第二条第二项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2011年我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莽人民歌田野调查报告

莽人民歌田野调查报告

莽人民歌田野调查报告王兰凤,许敏,张叔娘【摘要】摘要:莽人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的一个族群。

莽人民歌是莽人口传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莽人民歌是莽人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记载历史、传播知识和进行社交的重要手段,其构成主要有酒歌、情歌、儿歌、怀旧歌、结婚歌和丧葬歌。

莽人民歌具有民族文化性、生活性的特点,莽人文物遗失殆尽,文化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

对莽人民歌等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提出三点建议,即保护和培养莽人文化传承人,征集莽人民族文物,加快莽人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云南金平莽人; 民歌; 濒危语言文化; 田野调查报告我国的莽人,位于云南金平县境内,2009年被划归到少数民族“布朗族”,2011年,国家民委确定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包括布朗族[1]。

因此,中国的莽人,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布朗族”的一个族群。

莽人民歌是莽人口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莽人民歌隶属于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莽人虽然没有文字,但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把在同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爱憎感情,化作了优美的丰收歌、过年歌、情歌、结婚歌、祝酒歌、丧葬歌。

除此之外,莽人还有创世诗、谚语及民间故事等。

”[2]176从功能上来看,由于莽人在历史上没有文字,莽人民歌是莽人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记载历史、传播知识和进行社交的重要手段。

为了抢救和保护莽人濒危语言和文化,2013年1月,课题组成员张叔娘、费晓辉、刘鹏翔、王沣四位老师,奔赴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龙凤村进行实地考察,对金平县龙凤村莽人进行了采访、拍照、录音和录像。

特地对莽人民歌进行了摄制和整理,龙凤村的陈自新(男)、王泰妹(女)亲自进行了演唱、说明和表演,本文主要对课题组收集到的莽人的民歌进行介绍和描述,指出人口较少民族濒危语言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人口较少民族濒危语言和文化遗产迫切需要我们用更现代和有效的方式来记录和保存。

云南密林中的阿凡达部落

云南密林中的阿凡达部落

云南密林中的“阿凡达部落”在美国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中,有一群生活在大森林中的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般的生活。

在我国云南东南部的原始森林中,也居住着一个与之颇为相似的部落,他们自称“莽人”。

他们世代靠采摘野果和狩猎为生,有着浓厚的“有衣共穿,有食同享”的原始社会遗风,平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直到2009年,这个只有681人的部落才被划入布朗族。

走进莽人村寨,他们的“绿色生活”令人大开眼界!▲▲采蘑菇的莽人姑娘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在云南东南部边陲,与越南接壤。

笔者抵达县城找到向导后,本以为可以松口气了,不料要到莽人居住的原始森林,还有很远的路。

这里山高坡陡,路面狭窄,尽管我们乘坐的是马力强大的越野车,但一路行进还是相当艰难。

山里人烟稀少,如果没有向导很容易迷路。

汽车在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间穿行,当进入一望无际的森林中时,只见远山苍黑,近山浓翠。

这里生长着香樟、木荷、油桐、楠木等名贵树种,还有龙脑香、罗英木、三七等名贵药材。

层层树冠映衬在蓝天里,像是凝固的碧云。

途中,我们遇到几个在林中采蘑菇的莽人姑娘,嘻嘻哈哈地说笑着。

听向导介绍我们是从山外的大城市来的,姑娘们显得惊奇而高兴,纷纷邀请我们到寨子里做客。

细看这些女孩,个个长得小巧玲珑,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

她们的性格相当活泼,举手投足间透着几分野性的美;她们的歌声婉转清脆,好像百灵鸟。

向导说,莽人女子对鲜花情有独钟,外出时发髻和脖颈上都戴着花儿。

春暖花开时,很多姑娘、小伙相约钻进密林中,漫步花海,纵情歌唱。

▲▲落满灰尘的弩走进一个叫雷公打牛村的地方,扑入眼帘的是如诗如画的山寨风光:明净晴朗的天空下,缕缕炊烟萦绕小村,流绿滴翠的群山仿佛把人带进了《阿凡达》般美丽奇幻的世界。

这里的民居都是木屋草顶,长长的茅草铺在房顶上,几乎垂到了地面。

这里的居民大多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但他们的脸上带着淳朴的微笑,显得非常友好。

57岁的村长罗开文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

莽人图腾姓氏述略

莽人图腾姓氏述略

莽人图腾姓氏述略莽人是一个尚未识别族属的民族群体,分布在我国和越南、老挝等三国而居的民族共同体。

由于居地隐蔽僻远,迄今为止,有很少学者去调查研究。

从1990年开始,笔者先后到莽人地区实地调查了7次,颇有所获。

1957年,我国莽人散居在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镇乌丫坪办事处和南科办事处西南部,沿中越边境线我方一侧的原始森林中,包括雷公打牛、落邬、坪河上、坪河中、坪河下、河头、管木、纳西、边界、龙树、草果坪、南科等12个小居住点。

当时小的村落只有五、六户,大的村落也不过十来户。

1957年春天,当地政府和驻军部队及相邻民族的帮助下,原来的10个小居住点合并为今天的雷公打牛、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南科寨等4个自然村,96户,575人(1995年末数)。

从莽人的图腾姓氏看,它始于何时,目前难于完全说清楚。

但现在莽人所行的图腾姓氏中,多少会反映出一些图腾姓氏的来源。

下面笔者把莽人的图腾姓氏作一述略。

A、动植物图腾姓氏和颜色图腾姓氏现在莽人内部有两种古老的氏族图腾姓氏,第一种图腾是用红、黑、灰等三种颜色来作氏族的图腾,并把这一图腾作为氏族的姓氏,这种姓氏是氏族内部的称呼。

在同一颜色的姓氏内严禁通婚。

第二种是由动植物图腾来作本氏族的姓氏。

除此这还有汉姓,汉姓是和外民族交往时才使用。

一、水鸟氏,莽语称“度旺”(tul xuat)。

在同一水鸟氏族内分有三种颜色图腾姓氏。

1、红色(水鸟)图腾姓氏,莽语称“度旺伦(tul xuat luen)。

2、黑色(水鸟)图腾姓氏,莽语称“度旺朱”(tul xuat tsu)。

3、灰色(水鸟)图腾姓氏,莽语称“度量布勒厄”(tul xuat pul lel xot)。

二、蛇氏,莽语称“孟浪(mod lal)。

在同一种蛇氏族内也分有三种颜色图腾姓氏。

1、红色(蛇)图腾姓氏,莽语称“孟浪伦”(mod lal luen)。

2、黑色(蛇)图腾姓氏,莽语称“孟浪朱”(mod lal tsud)。

跨越之路——红河州特困民族布朗族莽人发展纪实

跨越之路——红河州特困民族布朗族莽人发展纪实

三 中 全 会 后 ,改 革 开 放 的 春 风 吹 到 了 莽 人 山寨 ,由政 府 主 导 的 扶 贫 开发 工作 强 势推
2 年 底 , 红 河 州 布 朗 族 莽 人 共 有 4 进 ,莽 人 生 产 生 活 状 况 有 所 改 善 。但 是 , 0l 1
个 自然 村 l 6 6 1 。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长 河 由 于 历 史 和 自然 的 原 因 ,交 通 不 便 ,信 息 2 户 8人
个 4i - 河 镇 党 政 主 要 领 导 为 成 员 的 项 目工 作 领 导 修 建 ,覆 盖 了 沿 途 5 村 委 @ 5  ̄ 自然 村 ,
2 0 年 l 0 7 0月 ,
房 ” ,是 莽 人 艰 辛 生 活 的 真 实 写
照 。
云 南 省 民 委 在 调 研 了
音日篱簖
新 中国 成 立
云 南 莽 人 、克 木 人 的 贫 困状 况 后 ,以 内部 信 息 上 报 了 党 中央 、
后 ,党 和 政 府 十 分 关 心 莽 人 的 生 产 生 活 。
9 47 万 旧 平 县 布 朗 族 ( 人 )2 0 — 0 0 发 展 总 体 8 8 .8 元 ,偏 僻 的 莽 人 山 寨 “ 貌 换 新 莽 0 8 2 l年 规 划 》 ,按 照 省 政 府 提 出 的 “ 抓 协调 , 省
颜”。 莽 人 的发 展 史 上 前 所 未 有地 实现 了三
43 领 导 为 成 员 的 工 作 领 导 小 组 。 金 平 县 成 立 里 ,修 通 了 连 接 两 个 莽 人 安 置 点 公 路 1 .公
个 了 县 长 任 组 长 ,县 属 2 个 相 关 部 门 和 金 水 里 ,硬 化 了 3 安 置 点 的 村 内道 路 。 公 路 的 1

布朗族莽人的变迁——读《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

布朗族莽人的变迁——读《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

布朗族莽人的变迁□文 / 龙成鹏—读《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原著 ORIGINAL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生活在金平县中越边境的布朗族莽人所经历的改变,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要了解这种改变,我们推荐《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这本书。

这本书勾勒了莽人生活的全貌,借此不仅可以了解莽人的文化,也足以管窥这70年来云南的民族团结进步历程。

不只是学者之书我两年前去金平金水河镇龙凤村拜访省级非遗传承人陈自新。

匆匆一瞥之后,对莽人的社会、文化更觉无知起来。

于是,在查阅文献时,我得知了《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一书。

该书作者杨六金当时在云南省社科院红河民族研究所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因偶然机会接触莽人,此后16年里持续到莽人生活的地方进行田野研究,期间(1997年开始)还因为对莽人的了解,被上级借调到莽人聚居的金河镇担任副镇长,随后又被选为镇长,得以通过学者、官员等不同身份深入莽人社会。

因此,书中杨六金所记录的莽人的社会、经济的变迁,其中一部分就是他参与推动的。

比如,他“亲自教他们选良种、栽菜、发豆芽、做豆腐、腌咸菜……另外,还从外地引进了25个适宜在高寒山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在当地试种,有两个试种成功,亩产达到了300多千克”。

在莽人的知识、观念、人才培养等方面,杨六金同样做了很多超出学者范围的工作。

为此,他还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莽人主席”“莽人头”,并于2000年被红河州委、州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总之,彝族学者杨六金所写的这本莽人的民族志,有不同寻常的身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系列莽人社会精确的知识,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学知识的力量。

莽人的定居与安居莽人跨境而居,除中国外,在越南、老挝都有分布。

中国境内的莽人聚居地,在金平县最南部的金水河镇,共计2个村委会的3个村小组,今天的人口共计760余人。

《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一书出版于15年前,行政规划和人口,与今天有些区别。

寻找56个民族以外的民族

寻找56个民族以外的民族

寻找五十六个民族以外的民族【内容摘要】在我们的脑海中,五十六个民族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在五十六个民族以外仍然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纯朴民族与族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未识别民族。

未识别,却不能忽略,他们也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本文通过对未识别民族的简单介绍,呼吁大家关注未识别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保护我们未识别民族的民族文化。

【关键字】未识别民族民族大家庭发展经济文化从小,不管是从学校的课本上还是从父母老师那里,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相互依存、平等团结而组成的。

这五十六个民族,又结合而成了我们的一个整体民族——中华民族,并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发展了祖国光辉灿烂的经济和文化,使文明与进步的花朵在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上尽情地盛开。

然而,在这一片花丛之外,或是在这一片花丛的角落里、叶片下,却生活着人们所不知晓的美丽花朵,他们,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中国未识别民族(Undistinguish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

中国未识别民族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统计里,因所有人数太少或者是已被汉族或其他族群同化而还未被正式确认的民族或族群,也包括民族问题未明而未被中国政府所承认的少数民族。

现时,在全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人口大约有七十三万人,而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达1,306,313,812人①,也就是说,未识别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0.056%左右。

他们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归入五十六个民族之中的族体,他们分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穿青人被官方归纳为汉族,川滇交界处泸沽湖附近的摩梭人被官方归纳为纳西族,居于海南省的马来人被官方归纳为回族,新疆喀纳斯的图瓦人被官方归纳为蒙古族,云南的撒尼人被归纳为彝族,云南的苦聪人被归纳为拉祜族,四川雅砻江大峡谷附近的扎坝人、四川和藏东的康巴人被归纳为藏族,贵州的西家人、革家人、佯璜人被归纳为苗族,西双版纳州的曼咪人、昆格纳人被官方归纳为布朗族,西双版纳州的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被官方归纳为哈尼族,还有宝岛台湾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赛夏族、邹族(原称曹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邵族被很多大陆教科书归纳在台湾高山族中②。

莽人传统礼仪和节日研究

莽人传统礼仪和节日研究

莽人传统礼仪和节日研究莽人的传统礼仪体现了莽人的精神风尚和伦理道德,是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莽人的人生礼仪包括生育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

莽人的传统节日有沙吉恩节、新米节和中秋节。

莽人传统礼仪、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莽人传统礼仪和节日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存在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标签:莽人;传统礼仪;节日;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莽人自称为“莽”,意为“山民”“聪明”;傣族人称莽人为“岔满”、“插满”,意为高山上的人,没名字的人;拉祜族的苦聪人称莽人为“阿比”和“孟嘎”,意为头发乱而长和嘴边有纹。

哈尼族称莽人为“巴格然”和“崩欧然”,意为老实人;越南境内的莽人称我国境内的莽人为“莽地夺”,意为大地方的人;越南境内的苗族称莽人为“么”;彝族的拇鸡人称莽人为“拉莽”,源于老挝人叫莽人“拉莽”,意为马鹿,有侮辱意味[1]45-46。

今天的莽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和中国云南金平县境内。

据2003年10月人口统计,我国境内的莽人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的南科新寨、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和乌丫坪村委会的雷公打牛村等4个自然村,共107户,651人[1]25。

2007年末,共有126户681人,靠草果种植和少量的编织及畜禽养殖为生,生活极度贫困[2]。

中国云南金平县境内的“莽人”,于2009年被正式归到“布朗族”。

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3]。

一、莽人的传统礼仪(一)莽人传统礼仪概述莽人的传统礼仪体现了莽人的精神风尚和伦理道德,是莽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莽人尊重老人,好吃的,让老人先吃。

老人不能入席,他们就用碗把食物中最好的部分先端给老人。

逢年过节,村中的孤寡老人会被大家争着邀请到家中做客。

如孤寡老人去世,全村负责安葬。

莽人爱护幼儿,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如果子女没有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就要受到谴责。

莽人与人为善、讲礼貌,路上遇到陌生人,也互打招呼,如对年老的男人叫“爷爷”。

中越边境布朗族(莽人)民间乐舞的文化内涵透视-文档资料

中越边境布朗族(莽人)民间乐舞的文化内涵透视-文档资料

中越边境布朗族(莽人)民间乐舞的文化内涵透视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越边境布朗族莽人民间乐舞及其文化生态研究》(项目编号:YB2014113),本文为阶段性成果。

一、中越边境的“阿凡达人”――莽人中越边境跨境而居的莽人是我国古代“百濮”族群的后裔。

它属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族群,其主要特征是:家庭男女平等,男性以狩猎为主,女性以采集山果为主。

皮肤黝黑,善攀爬,身材矮小,多在1.60米左右。

1958年出林定居前,以穴居为主,所建盖屋舍简易。

生活方式以“刀耕火种、迁徙采集、渔猎为主。

体格健壮,不少百岁老人都可以负重10多公斤翻山越岭,善于对抗病害,得病率较低”。

这或许与莽人的遗传基因和长期野外采食密切相关。

“在颠沛流离的民族迁徙过程中,莽人为了生存而在莽莽林海中来回游居,由于弱小而备受歧视,与邻近的其他民族交往较少”。

“解放以前,莽人仍使用竹筒、芭蕉叶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擅长编制藤篾制品,衣物多用兽皮和山货向邻近村民换取,习惯刻木、结绳记事,以玉米子记数,无货币概念,以物易物,长期处于原始生存――自生自灭状态。

“现有文献考证表明,莽人早在我国明朝便已存在,这一时期莽人散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和文山州境内,到明末清初流散在越南老街省和莱州省境内,清朝末期又有部分莽人从越南迁回我国的金平县一带”。

183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的一百多年时间内,为躲避战争所带来的祸患,他们再次迁徙至今云南省金平县境内,散居在国境沿线的雷公打牛寨、落部寨、南科等12个村寨,即今天的莽人居住地。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金平县委、县政府把原来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12个莽人窝棚点合并为4个村寨”,为他们建盖房屋,教他们开山垦荒,发放耕牛等各种生产生活必需品。

“2008年1月,莽人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莽人发展问题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扶贫办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时组织专题调研组到莽人地区实地调研,实时投资了9000余万元的莽人综合扶贫项目,计划三年之内,协助莽人村庄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并把其整体搬迁到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的龙凤村、水龙岩村和乌丫坪村委会的牛场坪村。

布朗族莽人女性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布朗族莽人女性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15卷 第2期红河学院学报Vol.15 No.22017年4月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Apr.2017布朗族莽人女性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杨亚凡(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蒙自 661199) 摘 要:布朗族莽人(以下简称莽人)妇女的教育状况是莽人妇女发展及衡量其社会地位的一项指标和发展方面。

在莽人女性的教育问题中,有利条件和现实困境同时存在,既有有利因素,也有现实困境。

应当注意加大基础教育资本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项目带动女性生产技能的培训教育、加大莽人女性扫盲教育的力度、实现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等方面多措并举。

关键词:莽人女性;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7)02-0032-03收稿日期:2016-08-29基金项目:2013年云南省教育厅自筹项目:布朗族(莽人)女性教育及其发展研究(2013C023)作者简介:杨亚凡(1979-),女, 云南建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莽人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镇,2009年4月被归族为布朗族,至今仍保留莽人的称谓。

根据南科村委会和乌鸦坪村委会的统计,现有莽人721人,是我国典型的人口较少民族。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莽人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实现了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由原来的十多个小居住点合并为今天的龙凤村、平和村与牛场坪村3个自然村。

作为莽人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莽人妇女,他们的教育状况是衡量其社会地位和全面发展的一项指标和方面。

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鲍曼和安德森在调查和分析了83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得出如下结论:“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想达到300美元,必须具有40%以上的成人识字率,而要想达到500美元以上,则需要90%的成人识字率。

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的调查表明,一个年轻女性每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她的工资收入能相应地提高10到20个百点”[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平县莽人归属布朗族李增耀冉柳明一、解放初期关于莽人社会经济的调查1957年2月,金平县组织了18人的苦聪访问团,由县委委员、副县长刘天德为团长,访问团与解放军边防部队民族工作队配合深入到苦聪人居住的森林中,寻访慰问苦聪人,动员帮助苦聪人走出森林定居,与此同时还深入到莽人村寨进行慰问。

访问团在寻访慰问的同时,对苦聪人及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掌握了苦聪人和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访问团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于当年6月底完成了访问活动。

根据苦聪访问团的调查,形成了“苦聪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初步调查并今后工作意见”,1957年8月1日,中共金平县委向省边委、省民委、地委、边工委,军分区呈报了《金平县委关于“苦聪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初步调查并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中对苦聪人、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民俗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是迄今为止,关于金平县苦聪人和莽人在解放初期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报告中将莽人称为“岔满”。

在苦聪访问团调查的基础上,1959年为了拍摄《苦聪人》社会科学记录影片和1960年为配合民族识别工作,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和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对金平县苦聪人及莽人进行了调查,并于1963年7月编印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苦聪人社会经济调查(附: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之一》,这一调查报告专门附了一份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材料,标题为:“金平县第3区普角乡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调查人署名:宋恩常、李老腰,整理:宋恩常。

调查中将莽人称为“芒人”。

调查中谈到:“芒人的自称和他称:插满自称‘芒’,插满是当地傣族对芒人的称呼。

‘插’傣语含义是高山,意思是住在高山上的芒人。

可见这一称呼是生活在河谷的傣族就芒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特点而起的。

”此后,莽人便一直称“芒人”。

二、解放初期莽人的社会经济基本状况根据宋恩常和李老腰于1960年4月14日至25日的调查,1960年初金平县第3区普角乡聚居或者杂居的莽人共有64户,312人,其中男150人,女162人。

分布情况是:雷公打牛12户、坪河下寨12户、坪河中寨15户、南科19户、草果坪6户。

南科是莽人与瑶族、苗族杂居的村落,草果坪是莽人与拉祜族杂居的村落。

金平县境内的莽人都散居在第3区普角乡中越边境的高山林区,解放前几十户莽人散居在8处,即梅阿得汉得雷(雷公打牛)、宾河(坪河)、南木科(南科)、温布旺(龙树河)、米麻夏黑(管木寨)、屋梅西(那西)、典得(边界寨)、民那木(薄乌寨)等。

在近似居留地的村落,少的一处仅有四五户,多的不超过15户。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帮助莽人改变分散居住的状况,并村定居,到1959年止,已由12个居留地并村4处。

这次并居不仅改变了分散居住的状况,而且形成了与其它民族杂居的情况,改变了解放前当地各个民族多居一处的状态。

莽人生活地区的地理特点是高山林区,沿着河水发源地的河头,或者有溪水的山谷居住,森林和刀耕火种是其生产生活条件。

莽人社会早已进入铁器时期,但在生产和生活中还广泛使用竹器,竹器和芭蕉叶在生活中仍是重要的盛装器和炊具。

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包谷,用本棒打穴点播,同时少量种植糯旱稻,糯旱稻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祭品。

莽人生活的地区,虽然有种植水稻的条件,但还不会种水稻,直到1957年才有个别人家种植水稻。

莽人善于竹篾编织,编织篾箱,篾凳、篾桌等,拿到勐拉街出售,赶一次勐拉街需要往返3天。

有时到越南的勐梭和巴登去赶街。

1958年底至1959年初,并村定居后,莽人的生活状况逐步改善,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跨入了社会主义。

三、“芒人”正名“芒人”或是“莽人”早已引起有关单位及民族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调查研究。

1990年11月,红河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莽人简报》中谈到:“……越南境内有莽和芒两个族群,不能混用。

我国金平县境内只有莽人,而无芒人。

”1994年,云南民族研究所编《民族学调查研究》1994年第4期刊登了王敬骝教授的文章《莽村调查报告》,文中说:“金平县有4个莽人寨子。

莽人自称‘man’,当地傣族则称之为‘岔莽’。

”(转引自杨六金《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48页)我州民族学者杨金六,对莽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莽人”和“芒人”两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金平境内只有莽人,而无芒人的结论”。

并且为“芒人”正名奔走疾呼,终于将“芒人”称为“莽人”。

杨六金经过长达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写出了《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专著,书中介绍了他为芒人正名的经过:“1980年后,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到我国境内的莽人村寨和越南境内的莽人村寨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后,将他们的历史、语言、服饰、宗教、习俗等加以综合分析,认为居住在我国金平县境内的‘莽人’和越南清河、孟德等县境内的‘莽人’是同一族群。

2000年春节期间,笔者在越南境内的马鹿塘口岸村村长家过年,偶遇两位越南安沛做生意的芒人,我一边喝酒,一边询问了他们芒人的语言、习俗、宗教等情况,得知我国的莽人的语言、习俗、宗教完全不同于越南芒人的语言、习俗和宗教。

说明两者不是一个族群,因此,笔者为纠正莽人的称谓,于2001年初,把金平‘莽人’与‘芒人’的论证报告一文寄送红河州人大、州政协、金平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单位,同时委托政协红河州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张佩芝老师提出提案,引起了红河州政协和金平县政府的重视。

2001年5月11日,红河州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红河州民族研究所、金平县政协民族文史联络委员会在南科村委会召开座谈会,参会人员有村委会总支书记王自荣、文书白平、坪河中寨村民小组长陈元(莽人)、龙凤村村民小组长罗正高(莽人)等。

会上,陈元和罗正高说:‘我们自称‘mang’(莽)。

傣族叫我们‘tshamang’(插满)。

我们和越南清河、孟德等县的‘mang’(莽)是一个民族,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都一样。

而居住在越南坝子里的芒人,叫我们‘mang’(莽),我们叫他们‘dzeio’‘long55’(就弄)。

我们和他们说话、穿衣、习俗等都不一样。

’我国的莽人与越南的莽人不仅地域相连,而且语言、服饰、习俗等都一样。

特别是两者均同源于古代‘百濮’族群。

现在两者来往也较密切。

笔者认为金平县境内只有莽人,而无芒人。

2002年金平县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县长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原来尚未确定族称的‘芒人’正式写为‘莽人’。

同年4月1日《金平报》刊载标题为《金平县尚未确定族称的并非芒人》一文(正文略),其‘编者案’全文如下:众所周知,我县境内的世居民族有苗族、瑶族、傣族、哈尼族、彝族、汉族、壮族、拉祜族及一种尚未确定族称的人。

但由于用字不规范,造成了既有‘莽人’,又有‘芒人’的混乱。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来电来信询问,金平县是否有两种尚未确定族称的人。

州政协委员两次提案,要求对金平尚未确定族称的人群进行调查,是‘莽人’?还是‘芒人’?或两者都有?通过调查终于有了答案,金平县尚未确定族称的一种人是‘莽人’,而不是‘芒人’。

从此以后,金平县境内的报刊和有关官方用语及统计资料中正式使用了‘莽人’这一称谓”。

(杨六金著《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49-50页)四、莽人综合扶贫解放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莽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莽人尚未彻底摆脱贫困状态。

莽人贫困的情况反映到中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批示:“请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扶持措施,帮助其尽快摆脱贫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批示:“请扶贫办商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政策措施,下决心解决莽人、克木人的生产生活问题。

”中央及省州县各级党委和政府迅速贯彻落实,4月,《金平莽人2008-2010年发展总体规划》启动实施。

规划用3年的时间使莽人地区实现“四通五有三到达”。

四通: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五有:有房住、有学上、有病可医、有水喝、有产业;三达到:通过3年综合扶贫开发,使莽人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纯收入、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国家综合扶贫开发工作纲要和“两基”攻坚计划提出的要求。

计划总投资7758.56万元。

通过3年的实施,各项规划项目得到了落实,“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基本上实现。

至2010年底,实际完成总投资8984.78万元。

莽人地区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产业扶贫打下了基础。

166户833人(含部分其他民族)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救助对象,并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在校中小学生享受生活补助。

彻底告别了茅草房,雷公打牛整村易地搬迁到田房上寨附近牛场坪安置,坪河中寨与坪河下寨整村易地搬到水龙岩安置,龙凤村就地改造房屋安置。

居住房屋焕然一新,新建安居房166幢,(其中莽人126户、苗族31户、彝族9户)每户住房建筑面积80平方米,畜圈30平方米。

统一配备了木床、被褥、炊具等生活用品。

每户安装一个电表,便于管理。

村容村貌及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五、莽人归属布朗族至2008年,金平县有莽人126户681人,居住在金水河镇南科新寨、坪河中寨、坪河下寨、雷公打牛4个村寨。

红河州州、县两级非常重视莽人归族问题,1997年3月,红河州民委组织州民研所、金平县民委、县民政局、金水河镇镇政府、4个莽人村寨代表共14人到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海县考察,并到克木人村寨,莽人代表与克木人座谈,涉及内容有语言、历史传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现所对比的100个常用莽语和克木语词汇中5%语词相同,40%语音相近。

同时,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在婚姻习俗、丧葬礼仪、宗教信仰、禁忌等方面,更有相同之处。

1997年5月16日,考察组组织4个莽人村寨的代表就归族问题进行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莽人可以归布朗族,其文化、习俗及语言都与布朗族相似,同意将其归布朗族。

2005年12月,金平县委政府又组织莽人村代表一行17人到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芒罗村(布朗族),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陈昂村考察、座谈、比较,有20%语音相同,40%语音相近。

考察回来后对4个莽人村寨的18岁以上村民328人发放征求意见表,同意归布朗族的占98.8%。

2008年5月又对18岁以上村民383人发征求意见表,100%的村民同意归为布朗族,保留莽人称谓。

金平县、县委政府研究后上报州政府。

州政府于5月15日,组织召开红河州莽人归族评审会,与会专家学者和领导一致同意莽人归为布朗族,保留莽人称谓。

红河州政府呈报省政府关于金平县莽人归族问题的请示。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复(2008)24号文,批复同意将莽人归属为布朗族。

2009年5月13日,红河州人民政府红政复(2009)50号批复金平县人民政府“同意将莽人归属为布朗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