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PPT课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PPT课文课件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 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 “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段内容行 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1、分析文章第5段的作用。 ➢解析:第5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 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并引出下文岩石 是如何记下时间的。用设问设疑,引起读者 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 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 《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 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 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 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 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 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第二单元
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 探究的习惯。
新课导入
岩石
树木的年轮
三叶虫化石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安岳。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 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 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 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光滑的擦痕
高大树木化石
长毛象化石 三叶虫化石
冰河经过
海洋宽广 温暖潮湿 天气寒冷
齐读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
1.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 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时间的脚印概括主要内容

时间的脚印概括主要内容

时间的脚印概括主要内容1. 时间就像一个神奇的画家,你说它跑得快不快?它在我们的人生画布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色彩,渐渐地就构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画卷啊!比如小时候的我们懵懵懂懂,时间慢慢给我们添上了成长的色彩;再看看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像树的年轮一样。

时间的脚印真的很奇妙啊!2. 时间可是个厉害的雕刻师呢,这谁能否认呢?它悄无声息地在一切事物上雕琢着。

你想想看,那古老的建筑不就是时间雕刻出的杰作吗?从崭新到斑驳,这都是时间的脚印呀!它在我们身上也同样留下痕迹,我们的容颜变化,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时间的力量太强大啦!3. 哎呀,时间简直就是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蹦跶呢!它一会儿让我们欢笑,一会儿又让我们落泪。

就像我们和朋友相处的时光,一起玩耍时那么开心,可分别时又那么不舍,这些都是时间留下的脚印呀!我们能忽视它的存在吗?那可不行!4. 时间这个神秘的家伙,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啊,对吧?它会偷偷带走一些东西,又会悄悄送来一些惊喜。

比如那些我们失去的机会,是时间带走的,但后来我们又获得了新的机遇,这也是时间的恩赐啊!这不就是时间的脚印在生活中若隐若现吗?我们得好好珍惜呀!5. 你们有没有觉得时间像一阵风呀,呼呼地就过去了!它留下的脚印有时很明显,有时又很难察觉。

像我们努力奋斗的日子,回头看,那就是深深的脚印;然而那些虚度的光阴,好像就没什么痕迹了。

时间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呀,我们该怎么对待它呢?6. 时间就如同一位无言的导师,默默地引导着我们呢!它的脚印在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都能找到。

比如失败后的成长,成功时的喜悦,这不都是时间的馈赠吗?时间的脚印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并且从中汲取力量!我的观点是,时间是非常神奇且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时间的脚印》课文赏析

《时间的脚印》课文赏析

《时间的脚印》课文赏析《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思考的散文,通过对时间流转的描绘和思考,深入挖掘时间的真谛和价值。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赏析,主要从语言特点、结构分析、主题探讨、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和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语言特点1.语言优美: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痕迹,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美丽和神秘。

2.表达含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采用了含蓄的方式,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时间的深刻内涵。

3.词汇丰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结构分析1.层次分明: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按照时间的流转顺序展开文章,使读者易于理解。

2.逻辑严谨: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深刻思考。

三、主题探讨《时间的脚印》主要探讨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通过对时间流转的描绘和思考,强调了时间的珍贵和不可逆性,提出了珍惜时间、抓住当下、创造价值的主张。

四、写作手法1.描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在描述时间流转的同时,也展开了对时间的思考和议论,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思考性。

2.虚实相生:作者在描绘时间的痕迹时,既描绘了实实在在的事物,也描绘了抽象的时间概念,使文章虚实相生,更具艺术感。

五、思想情感1.对时间的敬畏:作者通过对时间流转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时间的敬畏之情,认为时间是最珍贵的财富。

2.对生活的热爱:作者认为时间的痕迹留在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要珍惜当下,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种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六、艺术手法1.寓言与象征:作者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使抽象的时间概念更加具象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真谛。

2.细腻的描绘:作者对时间的流转和大自然的描绘非常细腻,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美丽和神秘。

这种细腻的描绘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七、修辞运用1.排比:作者运用排比修辞手法,通过一系列排比句式来表达对时间的思考和赞美,使文章更具节奏感和气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44页)ppt精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44页)ppt精品课件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 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 什么内容?
返回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4)
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 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 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第二部分(5—29)
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 的。
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 第三部分(30—31) 意义。
新知导入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但它看不到、触不着。那么用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呢? 今天我们就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 时间的踪迹!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 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 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 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 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主题?为什么?
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 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 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 ,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 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 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岩石结构 石头颜色
生物化石
精读课文
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6)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说明了地球的变化 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 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时间的脚印教案汇编八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汇编八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汇编八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难点:①__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教学设想: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3,学法。

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__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__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__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__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八下课文时间的脚印原文

八下课文时间的脚印原文

八下课文时间的脚印原文引言时间是如此神奇,它如同一只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的脚印,悄悄地行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无法触摸到它,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时间的脚印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

本文将探讨时间的脚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时间的流逝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用时间来衡量日子的长短,分秒的流逝几乎无法察觉。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时间的流逝都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合理安排每一刻。

时间的无常时间如同沙漏,不可逆转地向前流淌。

一旦时间过去,就无法回到过去重新来过。

时间的流逝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不要抱怨时间过得太快或太慢,而是要善于抓住时间的脚步,充分利用它。

时间的重要意义时间是金钱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体现了时间的宝贵。

在现代社会,时间就是资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利用时间来创造价值。

时间的脚印将我们的一生串联起来,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时间是成长的催化剂时间对于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时间的脚印,让我们从一个无知无畏的孩童变成了成熟的人。

时间的流逝让我们学会了思考、总结和成长,它是我们一生中最好的老师。

时间是生活的记录者时间的脚印见证生活的点滴。

时间随笔记录着我们的成长、梦想和回忆,它给予我们深思和感悟。

通过记录时间,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设定目标和计划合理利用时间的第一步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规划,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来达成这些目标。

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时间才能成为我们有力的助手。

避免拖延和浪费拖延和浪费时间是我们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

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拖延的陷阱,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被琐事、娱乐或社交网络浪费太多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事半功倍。

细分任务和制定优先级在面对繁杂的任务时,我们常常不知从何下手。

这时,我们可以将大任务细分为小任务,逐步解决。

《时间的脚印》教学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学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学反思《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对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

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以下反思:一、成功之处1. 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和意义,掌握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体会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探索自然的意识。

2. 教学方法多样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等。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通过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提高思维能力;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3. 注重语言品味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是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好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找出文中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赏析。

通过品味语言,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4. 拓展延伸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

如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记录时间,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探索自然等。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全面。

有时候只关注了学生的回答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态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

有时候在某个环节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比较仓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完成。

3. 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强调不够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涉及到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但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强调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说明文文体特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

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

时间的脚印嘿,大伙儿,今儿咱们来聊聊那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跟咱们生活绑一块儿的东西——时间。

你瞅瞅,时间这家伙,它不留情面,也不跟你商量,就这么悄咪咪地走着,留下了它那一串串独特的脚印,让人感慨万千啊。

一说到时间的脚印,咱们首先得从日出日落说起。

每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偷偷溜进窗户,轻轻拍打着你的脸蛋,告诉你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那就是时间最温柔的脚印。

它像是个慈祥的老爷爷,用那金色的画笔,在天边绘出一幅幅绚烂的画卷,告诉你:“嘿,小子,别赖床了,起来迎接新的一天吧!”而到了晚上,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了橘红色,时间又化身为那位沉默的诗人,用它那无尽的语言,诉说着一天的结束和未来的期待。

这时候,你是不是也会站在窗前,望着那渐渐消失的光芒,心里头五味杂陈呢?再来说说那些日常的琐碎吧。

你看,时间悄悄地在你的茶杯里留下了它的脚印。

从热气腾腾到慢慢变凉,从浓郁到寡淡,这不仅仅是茶的变化,更是时间的流逝啊。

还有那些堆积在书桌上的文件、日历上一天天被划掉的日期、手机里不断更新的日期提示……这些都是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嘿,你瞧,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不过,时间可不光是个无情的记录者,它还是个神奇的雕刻师呢。

咱们常说“岁月如刀”,这话真是一点没错。

想想看,小时候的你,是不是满脸稚气,眼睛里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而现在呢,或许你已经长成了大人模样,脸上多了几分沉稳和从容。

这中间的变化,可不就是时间这位雕刻师在咱们身上留下的杰作吗?它用那无形的刻刀,一点点地雕琢着我们的模样,让我们的生命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当然啦,时间的脚印也不全是那么沉重的。

有时候,它也会化作一缕轻风,吹过我们的心田,带来无尽的温暖和欢乐。

比如说,当你和老朋友久别重逢时,那种熟悉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昨天;当你和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周末时,那种幸福的感觉让你觉得时间仿佛静止了……这些都是时间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啊!它们像是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顺序
属于由概括到具体采用了逻辑顺序
自主学习任务二
跳读课文,深入探知 1.跳读第7—18自然段,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 到“新生”的过程吗? 2.跳读第19—21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3.跳读第22—26自然段,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4.跳读第27—29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 展历史的?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读第22—26自然段。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深入探知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用: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3.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结构,梳理作者思路。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 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 意义。
自主学习任务三
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2.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 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 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 开始了旅行。
深入探知
人类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读30-31自然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时间的脚印》是⼀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是说明认识岩⽯这⼀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然奥秘的热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原⽂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的旅⾏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过历史的每⼀个时代。

——⾼⼠其《时间伯伯》 时间⼀年⼀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们却想出了许多法⼦记录下它的踪迹,⽤钟表、⽤⽇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或者在⼈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野⾥的岩⽯,就是其中重要的⼀种。

每⼀厘⽶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种古⽼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从⼀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的⽔空了,那个壶⾥的⽔却⼜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在死亡,那⾥在⽣长;这⾥在建设,那⾥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的岩⽯在被破坏,同时它们⼜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成岩⽯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烂”的时候。

到过⼭⾥的⼈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往往堆积着⼀⼤摊碎⽯块。

碎⽯是从哪⾥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是坚固不坏的,它⽆时⽆刻不经受着从各⽅⾯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打着它……空⽓和⽔中的酸类,腐蚀了岩⽯中的⼀部分物质。

⽔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地转动,岩⽯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头。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基本单位、钟表读取以及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管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钟表读取: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钟表上长短指针的指向,以及如何读取时间,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和可视化教学。
(3)时间管理:对于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规划,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4)古代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理解日晷、水钟等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较为抽象,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科学原理进行讲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时间单位换算和钟表读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演示和互动问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实际问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钟表模型来学习读取时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时间的脚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时间的流逝?”比如,一分钟我们可以完成哪些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测量和管理的奥秘。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01 文题解读“脚印”指的是痕迹、印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陶世龙(1929—)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揭开大地的奥秘》、《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说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掸.(dǎn)踪.迹(zōng)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龟.裂(jūn)帷.幕(wéi)海枯.石烂(kū)2.词义: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

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烘烤:指用火燥物。

烤东西。

腐蚀: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

沙砾:指沙子和碎石。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沟壑:山涧,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的缝隙。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即学即练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或给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shí()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zhuāng zhì():铜壶滴漏。

(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

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

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

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简介岩石 统计时间旳奇异功能,目旳是阐明认识岩石这 一奇异功能所具有旳主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 索自然奥秘旳热情。文章旳题目《时间旳脚 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 用来旳。其拟人化手法旳利用,形象地阐明了 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旳岩石中都潜藏着时 间旳踪影,以引起人们旳探究欲望和阅读爱好。
写作特点:
1、从形式上看,拟人化旳题目,别具一格旳题记 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详细旳正文,相 互映衬,浑然一体
2、从内容上看,阐明详细、全方面。
3、从语言体现上看,本文在论述中大量地利用拟 人化旳写法,把死寂旳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单句成段,承上启下。①提问,引出下文;② 总括下文;③总结上文。
时间旳脚印
要点字词:
海枯石烂 腐蚀(shí) 浑浊(zhuó ) 地壳(qià o)
悬崖绝壁
沙砾(lì) 山麓(lù ) 龟(jūn)裂
掸 shà n 掸邦
dăn 掸子
jūn 龟裂

qiū 龟兹
导读
孔子“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马克思“时间就是能 力等等发展旳地盘” 齐白石“不教一日闲 过”
莎士比亚“放弃时间 旳人,时间也放弃他”
第一部分
题记引子:脚步、历史 时间特点:过去、没脚 统计时间:岩石、滴水
岩石留下时 间脚印
岩石统计时间之 一:消灭与重生
时间旳脚印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岩石消灭烂化
阳光、霜雪、风雨、 空气水、冰河、生 物、人工
岩石重生
泥沙—风吹—沉 淀—重压—胶 结—岩石
岩石统计时间之 二:无字史书
“死”石头—地壳运动
返回
冰旳破坏

《时间的脚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 能,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 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 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 下册
FOOTPRINTS IN TIME
感谢各位的聆听
分享人: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学习难点】 用时分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请你动动脑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 意义的数学信息?
请你动动脑
离 家 7时30分
? 时间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 )大格。
到 校 7时45分
巩固练习
2.李老师每天早上7点从家骑车步行到学校,7:20到达。如果他每分钟骑车能走300米,请你帮 忙算一算,李老师的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答案】 7:20﹣7:00=20(分钟) 20×300=6000(米) 答:李老师家离学校有6000米。 【解析】 李老师每天早上7点从家骑车步行到学校,7:20到达,共行驶了20分钟,依据路程=速度×时间 即可解答。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1.默读第一部分
①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②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③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2.默读6-21
①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②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
【答案】 11:35到达 【解析】 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部编版)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部编版)

重点研读
1.书上哪些段落介绍的是“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呢?
第7-21段
2.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
破坏岩石的因素有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
3.你能概括出“石烂”到“新生”过程中有哪几个阶段吗?
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新生
4.从7-21段内容看,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时间的脚印
新课导入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 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 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 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新课导入
石头中的痕迹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导入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侯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静态)
(动态)
重点研读
8.阅读27-29段,说说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进程的 。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9.阅读增第加3知0-识31段,说找说寻人宝类藏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这些独句段使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清楚。 如果你将来写的文章内容很丰富,角度很多,不妨尝试使用这种写法。
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 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化的语句和比喻的句子 ,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做批注,写下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作 用的。
(基于历史) (着眼现实)
思路寻踪
一句话单独成段就是独句段。本文内容丰富,我们读起来并不 感到冗杂混乱,正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独句段,在说明的内 容之间铺路搭桥,使读者能够紧紧抓住作者思路,感到文章脉络 清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背景介绍《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时间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一篇十分富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文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文章具有许多优秀的特点,如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叙述生动,语言简练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难点,如由浅入深的阅读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文化观念的转换等。

为了深入挖掘该文章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反思总结,现在分享如下。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习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深刻表达自己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和文化自信。

2.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列举一些跟时间有关的词语,如秒、分、时、年、季节等,然后引出本课主题《时间的脚印》。

阅读训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结构,然后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影响,通过教师点拨和引导,深化学生的理解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文化对话通过讨论历史事件,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拓展其视野。

思考总结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反思依据。

三、课后反思该教学设计的效果是十分不错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文化观念的理解。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

《时间的脚印》八下语文课件

《时间的脚印》八下语文课件

01
文章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 通过描写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和人 物变化,展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 的短暂。
02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生动的描写 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深刻 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 。
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如“ 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像一层薄薄 的金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 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时间的流逝,如将 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进行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重点段落解读与赏析
01
重点段落一
文章开头部分,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引出下文对时间流逝
的探讨。此段落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02 03
重点段落二
文章中间部分,具体阐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景物和人物变化。此段落通 过细腻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展现得淋漓尽 致,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
多样性与统一性
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的繁多、地貌的千 变万化展现了多样性,而这一切又统 一于自然法则之下,形成复杂而有序 的统一体。
简洁与深刻
自然科学中的公式、定理往往以简洁 的形式表达深刻的自然规律,这种简 洁之美体现了科学的凝练和深邃。
如何发现并欣赏自然科学之美
保持好奇心
对自然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索的欲 望,是发现科学之美的前提。
《时间的脚印》八下语文课件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拓展延伸:自然科学之美 • 跨学科融合:地理、历史、艺术等多角度解读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者陶世龙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 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 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 小品及其它体裁的科普作品数百篇, 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 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 就的科普作家”。

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时间的脚印》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说明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100字概括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所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的。

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时间的脚印》分段段意
第一部分(1~5):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提出“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6~21):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22~29):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30~31):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时间的脚印》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
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

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
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寻读,说过渡扫读,讲故事
说读学写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