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 岩石。
答
案
第2问: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提示1:读8——19自然段 提示2:岩石经历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 的攻击。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沉积
研读文本
重压
胶结
新岩石 答 案
人们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1:读第20—22自然段 提示2: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 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 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3.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 学、用科学的热情。
第二部分 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些科学知识?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 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 •大约 3000 - 10000 年的时间。
贴小标题: “时间漫谈”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石来自百度文库上的故事”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 应段落的开头。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 - 5 )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 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 6 一 21 ):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 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6 ):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7 一 16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品 读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 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 动的缓慢。
答 案
品 读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 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换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岩层厚度:1米厚 排列顺序: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 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 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地壳运动:平卧的变得歪斜直立
研读文本
第4问: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 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 ② ③ ④ ⑤
地壳的活动; 气候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 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 知识。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
二、列举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下定义
打比方 引资料
作比较 列图表
本文的说明方法:
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 ①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 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 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 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②用比喻。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 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 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 头”,生动形象。 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 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④列数字。如“大约3000- 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 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第三层(17 - 20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 21 ):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 22 一 29 )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30-31 )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 意义。
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如: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 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 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 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 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 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 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 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 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 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 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 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 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不可。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 石所起的变化。
答 案
品 读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 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用“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 动。
答 案
一、规定目标——概括全文内容。
• 文章的主要内容:
•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 异功能,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 重要意义。
•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 石能记录时间,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 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
•二、结构——说明的层次
时间的脚印
你觉得时间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 会变老?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 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 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
铜壶滴漏
• 还有什么记录了时间的更替?
学习目标
一、速读课文,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规定目标)
二、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 (基本目标) 三、弄清说明的顺序,体会语言的生动准 确。(自选目标)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 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 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6: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 第8: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12,19,23,25,28等,
答
案
第 6 课
时间的脚印 研读文本
第1问: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答 案
研读文本
第3问: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 展历史的?? 读第28——30段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答
案
三、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
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 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科学知识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似乎高 深莫测。由于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上述种种为 普通读者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将 死寂的岩石说明得生动有趣,以至对岩石产生 浓厚的兴趣。
同学们,再思考下,这篇文章语言 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 3000 - 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不武断 ,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 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 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l)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l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