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国美术家说课稿
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1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材分析: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2、《群马》作者是谁?3、《朱荷》作者是谁?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1、《清明上河图》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初中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感受《清明上河图》作为风俗画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掌握徐悲鸿和潘天寿作品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等方法去学习欣赏艺术作品;掌握从色彩、造型、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伟大,产生热爱民族绘画的感情;通过对《群马》和《田横五百士》的欣赏,感受画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对《记写雁荡山花》等作品的欣赏,感受潘天寿先生热爱平凡事物、大胆创新、激情勃发的艺术精神。
2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的,相对城里的学校来说,美术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不全具备,但学生普遍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美术技巧来表达事物,同时也具备的一定的美术赏析能力,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课前准备,上美术课时偶尔会不认真听讲,学生的自制力差,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喜欢跟老师合作的同时,偶尔还会抵触老师。
而他们却具有一定自学的能力,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一些,不同的学生个体间会有些差异,所以更多的是要引导他们合作探究学习,取长补短。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三位美术家的绘画风格。
2、教学难点。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美术史中的三位杰出艺术家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美术史中的三位杰出艺术家:张大千、徐悲鸿和齐白石。
2. 探索他们的艺术风格、创作特点和对中国美术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并区分张大千、徐悲鸿和齐白石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和文本材料进行艺术作品分析和解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教学重点:1. 张大千的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
2. 徐悲鸿的人物画和马画。
3. 齐白石的虫草花画和石涛山水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美术史中的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 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图片和幻灯片展示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2. 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艺术材料和工具,如画笔、颜料、纸张等。
3. 相关文本材料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中国美术史了解多少?你们知道有哪些杰出的中国美术家?2. 展示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图片:张大千的花鸟画和山水画,徐悲鸿的人物画和马画,齐白石的虫草花画和石涛山水画。
3.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正文(3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艺术家进行深入研究。
提供相关文本材料和视频资源供学生参考。
2. 小组讨论和展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对所选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包括艺术家的生平、艺术风格、创作特点和对中国美术的贡献。
3. 教师引导学生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4. 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活动,尝试模仿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解释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法。
三位中国美术家 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案标题: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目标:1. 了解三位中国美术家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2.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3.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张大千:介绍张大千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重点介绍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作品。
2. 徐悲鸿: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重点介绍他的人物画和马的画作品。
3. 齐白石:介绍齐白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重点介绍他的花鸟画和虾的画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美术作品,引起学生对中国美术的兴趣。
2. 引入三位中国美术家: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张大千、徐悲鸿和齐白石。
3. 分组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艺术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生平、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艺术家,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作品。
5.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对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讨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6.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三位艺术家的理解和欣赏,进行创作,可以选择其中一位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模仿或创新。
7.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资源:1. 图片和简介:张大千、徐悲鸿和齐白石的生平和代表作品的图片和简介。
2. 书籍和网络资源: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供学生深入研究。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创作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拓展活动:1. 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更多中国美术家的作品。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了解其他中国美术家的作品和风格。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位中国美术家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的理解。
通过小组研究、展示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同时也有机会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
通过评估和拓展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三位中国美术家的教案,这三位美术家分别是张大千、徐悲鸿和吴冠中。
这些教案不仅传承了中国绘画的传统,而且也与现代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教案不仅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大师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思考和总结。
第一位是张大千。
张大千是中国当代笔墨画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以笔墨精湛、技巧高超著称。
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中汲取艺术灵感。
他反对形式主义,强调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他的教案中,他强调做画要先有意境,要注重创意和想象力。
他还在教学中强调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借鉴西方艺术的方法。
他的教案不仅让学生们学习到了绘画方面的技能,还启迪了学生们的创造思维。
第二位是徐悲鸿。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创新者,他在绘画艺术、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徐悲鸿的教案中,他强调了学生需要注重对自然和人文的感悟和领悟,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
他的教材包括了对色彩、立体、线条和构图等方面的深入讲解。
而且,他还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艺术历史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价值。
徐悲鸿的教案为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位是吴冠中。
吴冠中是现代中国美术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他的教学方法在学术和实践中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他的教案中,他重视学生的个人专长和特性,从而在教学中注重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注重对欧美文化的理解和利用,以期将西方化的绘画方法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从而更好地满足当今的现代需求。
他还提出了在绘画中注重线条描绘技巧,同时强调灵活应用色彩和多重 perspective等创作方法。
吴冠中的教案为中国绘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三位艺术家的教案为中国美术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使其不断发展并走向世界。
他们的教学方法,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但又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使之更符合现代艺术的需求。
《三位中国美术家》课件
了重要贡献,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06
结语
对三位美术家的评价和敬意
卓越的艺术成就
三位美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艺术造诣,为中国美术 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承与创新
他们在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为现代中国 美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后世的启示
他们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经历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 励着一代又一代美术爱好者不断前行。
职业生涯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重 要职务,对中国现代美术 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艺术成就及特点
融合中西
徐悲鸿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 技巧与西方绘画的光影处理、透视原 理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擅长画马
推动美术教育
徐悲鸿在美术教育方面贡献卓越,提 倡写实主义,强调基本功训练,培养 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
推动文化交流
通过课件的推广和使用,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课件内容概述
美术家生平介绍
简要概述三位美术家 的生平经历、艺术成 就和代表作品。
艺术风格分析
深入分析每位美术家 的艺术风格、创作特 点和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欣赏
精选每位美术家的代 表作品,配以图片和 文字说明,供学生欣 赏和学习。
相关文化背景
对未来美术教育的期望和建议
注重个性发展
跨学科学习
实践与应用
关注社会现实
尊重每位学生的艺术天赋和 个性特点,引导他们找到自 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美 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开拓
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 在实践中掌握艺术技能,培
八年级上册美术 -7《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
(2)感受《清明上河图》作为风俗画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徐悲鸿和潘天寿作品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等方法学习欣赏艺术。
掌握从色彩、造型、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三位美术家的绘画风格。
2.把三位美术家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一一讲解清楚,让学生对每位美术家及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准备: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思考问题:你们知道这幅画吗?对它有多少了解?“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经典的语录出自谁?课件展示潘天寿的达摩人物绘画作品,思考问题: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很独特?你知道是谁画的吗?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根据自己之前所积累的美术知识作简要的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单的小结,从而引出三位中国美术画家: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
课件出示课题《三位中国美术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1.张择端及其作品《清明上河图》(1)介绍作者张择端。
课件出示张择端简介,学生齐读,对张择端有初步的认识。
(2)初步感知学生观看视频:《清明上河图》高清全图,小组讨论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谈一谈你对这幅作品的总体印象。
尝试着概述图中所描绘的大致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小结:该画是描绘北宋京都汴梁市井的鸿篇巨制,表现的是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
图中描绘人物500余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余艘,楼阁房屋30多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 八年级上学期美术教案
美 术 课 课 时 教 案
年级 课型
八年级
班级
1
人数
授课时间
执教人
欣 赏 评 课题 述 教学内容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重点 突破方 法 难点 突破方 法 教法 学法
7、三位中国美术家
三 位 中 国 美 术 家
王高明
教 学 目 标
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感受 《清明上河图》作为风俗画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 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等方法去学习欣赏艺术作品。掌握从色 彩、造型、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伟大,产生热爱民族绘画的情感。通 过对《群马》和《田横五百士》的欣赏,感受画家对国家、民 族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三位美术家的绘画风格。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提倡对问题质疑、探究与思考,通过讲授 法、讨论法等实现。 三位美术家的风格完全不同,如何把他们一一讲解清楚,让学 生对每位美术家及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提倡对问题质疑、探究与思考,通过讲授 法、讨论法等实现。 讨论分析法 讲述法 比较法 合作分析法 、认真听讲发、观察法、比较法 多媒体课件、图片、挂图等
作业设计 效果设计 实际效果 教学反馈 改进意见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 想,画家徐悲鸿先生 为什么特别喜欢画 马?他画的马有什么 地方与众不同?
提问:山花、小草这 些本来很柔弱平凡的 事物在潘天寿笔下是 如何表现的?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课 堂练习,可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课堂总结
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 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是怎样的。2、虹桥上的人们在做什么? 3、你能说出画面中有哪些店铺和招幌吗? 4、 《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人物,你能看 出他们的职业吗? 5、请用简短的话总结这幅画给你的感受。 (二)介绍徐悲鸿的两幅作品一幅是中国 画,一幅是油画,这说明什么? 分 步 指 分步 展示《群马》 《奔马》等多幅徐悲鸿的画马 导法 指导 之作。 图示 提问:徐悲鸿先生画这样一个历史典故想 表达怎样的感情?结合中国当时的抗日战 争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看到作品的感受。 (三)打开课件介绍潘天寿及其作品, 欣赏《记写雁荡山花》 展示《朱荷》和《山花双鸡》 。请联系以前 学过的写意花鸟画,谈谈《朱荷》在构图、 设色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三、课堂练习 展示多幅美术作品,其中包含徐悲鸿、 潘天寿的作品,请学生挑出来。 四、课堂小结 中国美术史上名家辈出,今天介绍的 三位画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希望同学们 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画艺术的伟 大精深。 谈谈对《清明上河图》的感受,200 字左右。
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人美版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金戈铁制卷三位中国美术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船、轿子、马、马车。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认识潘天寿
欣赏图片
感受画面的奇特构图,感受画家大气磅礴的创作风格和追求壮美的情怀
主动参与游戏,表达为什么这么想的理由
认真记录并自主完成作业
了解张择端的生平,知道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图片,观察细节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赏析艺术特色
复习巩固之前学到的“焦点透视法”和“散点透视法”
2、说说三位美术家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请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联系所学,从笔墨、色彩、题字印章等各方面分析《朱荷》的艺术特色
根据本课所学,全面的回忆三位美术家各自的艺术特色
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潘天寿画风的理解和认识
对比三位美术家的风格,感受美术在我国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小结
中国美术史上名家辈出,本节课我们一起认识的三位中国美术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了解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还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对后世人们的深远影响。希望同学们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提升美术鉴赏水平。
学习
目标
1、艺术表现: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创意实践: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审美感知: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此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1)利用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结合图片介绍散点透视法的优点
(2)人物刻画生动传神
三位美术家教案修订稿
三位美术家教案修订稿教案题目:三位著名美术家的艺术特点和作品欣赏一、教案背景与目标教案背景: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为一门表达艺术的方式,也是人们进行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了解著名美术家的艺术特点和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教案目标:1.了解三位著名美术家的生平背景和艺术特点;2.欣赏并分析三位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3.通过参观艺术展览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1.导入(10分钟)通过呈现三位著名美术家的画作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所感受到的艺术元素和情感表达。
2.三位著名美术家介绍(30分钟)分别介绍三位著名美术家的生平背景、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
-莫奈:现代西方印象派艺术家,擅长用色彩和光线表现自然景观,代表作品有《睡莲》系列。
-梵高:后印象派艺术家,以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线条表现内心情感,代表作品有《星空》、《向日葵》。
-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多门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作品分析与欣赏(40分钟)通过欣赏三位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绘画技法、意象表达和情感传递,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如何运用色彩和光线表现自然景观的变化与情感?-梵高的《星空》、《向日葵》,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如何诠释了他的内心情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绘画技巧和构图手法是如何让作品显得逼真和生动?4.参观艺术展览(30分钟)组织学生前往艺术展览馆或学校内的艺术展览室,观看和欣赏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5.创作实践与总结(30分钟)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著名美术家,通过模仿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巧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最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谈论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三位中国美术家说课稿
7《三位中国美术家》说课稿:
本课综合运用影像、图片、音效和文字等手段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三位美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课件分页标题一致,色彩的运用上清新雅致,本课没有连接,使用方便。
一、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导入,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一段是讲授的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写实主义技巧。
二、徐悲鸿将西洋画写实技法和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笔墨意趣相结合,创造了融合中西的画风。
这里重点讲授他的《奔马》和《愚公移山》等作品。
让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画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三、画家潘天寿热爱平凡事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对他《记写雁荡山花》等作品的分析,感受他激情勃发的艺术精神。
四、课下作业:
1、写写三位美术家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是什么?(200字小评论)
2、课下查找资料,看一看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的作品分别在哪些博物馆收藏?记录下这些博物馆的位置和馆藏情况,下节课回来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第七课三位中国美术家《三位中国美术家》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 ,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课时:1课时学生活动及设计意教学活动:导入部分: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2、《群马》作者是谁?3、《朱荷》作者是谁?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新授部分: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1、《清明上河图》普5,尹7憑翹as區测自-;二-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7. 三位中国美术家-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7. 三位中国美术家-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届美术课我们将学习三位中国著名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包括“画狗”、《青蛙与牛》、《长江上游》等。
我们将通过了解这些艺术家的生平及其作品构成的意义,掌握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绘画技法和绘画思想。
同时,我们也将尝试用他们的作品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教材准备•关于三位艺术家的相关资料;•关于绘画基础知识的相关资料;•进行创意绘画所需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三位著名艺术家的生平、代表作及绘画风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2.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线条、色彩及空间构成等美术语言,进而启迪学生的创造力;3.通过艺术实践,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兴趣。
四、教学过程及建议课前准备1.教师出示三位中国美术家的照片、代表作和生平简介,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艺术欣赏,了解三位艺术家的风格及其构图创意;2.教师简单介绍绘画基础知识,包括线条、色彩、光影、透视等,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便更好地欣赏和模仿这些艺术家的作品;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三位艺术家的不同绘画风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将其作品表达出来。
正式教学本堂课我们将分为三个环节:欣赏、模仿和创作。
环节一:欣赏1.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进行欣赏,通过解析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要素,指导学生分析每个作品的创作特点和作者的艺术风格;2.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以启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认知。
环节二:模仿1.教师提供素描、颜料、画笔和画纸等基本材料,引导学生跟随三位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模仿创作;2.教师可以在素描造型、颜色运用及格局构成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三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体会他们的艺术境界;3.通过模仿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掘学生的艺术天赋,从而孕育艺术家的种子。
环节三:创作1.在学习欣赏和模仿绘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发挥自己的创意;2.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运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艺术作品。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将以三位中国美术家为主题,分别是吴冠中、徐悲鸿和齐白石。
通过对他们的介绍和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特点和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1.了解吴冠中、徐悲鸿和齐白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学习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作品。
3.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教学内容】1.吴冠中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赏析。
2.徐悲鸿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赏析。
3.齐白石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赏析。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讨论中国画,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吴冠中的介绍和作品赏析(15分钟)通过介绍吴冠中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吴冠中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然后以吴冠中的著名作品《秋思》为例,让学生欣赏和分析这幅作品的构图、用色等。
3.徐悲鸿的介绍和作品赏析(15分钟)通过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徐悲鸿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然后以徐悲鸿的著名作品《奔马图》为例,让学生欣赏和分析这幅作品的造型、表现力等。
4.齐白石的介绍和作品赏析(15分钟)通过介绍齐白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了解齐白石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然后以齐白石的著名作品《鸡图》为例,让学生欣赏和分析这幅作品的笔法、构图等。
5.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顾吴冠中、徐悲鸿和齐白石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再次强调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教学评价】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吴冠中、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了解程度。
2.通过讨论和赏析作品,观察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位中国美术家,尝试模仿该美术家的作品风格并完成一幅画作。
【拓展延伸】1.组织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画廊,让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艺术作品。
2.邀请当地的艺术家到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家和作品。
3.通过学习其他中国美术家的作品,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三位中国美术家说课稿
7 三位中国美术家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9 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位中国美术家(板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想、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第7 课,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程类型属于_欣赏评述_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有助于学生学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态度、提高思想境界,帮助学生矫正当前一些不良的价值观。
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美术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课教学内容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群马》和《田横五百士》的欣赏,感受画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我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本国的优秀画家,感受作品强烈的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了解民族艺术、热爱民族艺术的公民美术素养。
我采用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图片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内容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
感受《清明上河图》作为风俗画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等方法去学习欣赏艺术作品。
掌握从色彩、造型、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美术家的作品欣赏,感受画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三位美术家的绘画风格。
教学难点是三位美术家的风格完全不同,如何把他们一一讲解清楚,让学生对每位美术家及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本课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教材。
二、学情分析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不喜欢美术,上课不主动不积极,课后不完成作业等。
美术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设计课题:《三位中国美术家》一、教材分析: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七、教学课时:1课时八、教学活动:一、导入部分: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2、《群马》作者是谁?3、《朱荷》作者是谁?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三位中国美术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9 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位中国美术家(板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想、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第7 课,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程类型属于_欣赏评述_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有助于学生学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态度、提高思想境界,帮助学生矫正当前一些不良的价值观。
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美术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课教学内容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群马》和《田横五百士》的欣赏,感受画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我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本国的优秀画家,感受作品强烈的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了解民族艺术、热爱民族艺术的公民美术素养。
我采用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图片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内容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
感受《清明上河图》作为风俗画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等方法去学习欣赏艺术作品。
掌握从色彩、造型、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美术家的作品欣赏,感受画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三位美术家的绘画风格。
教学难点是三位美术家的风格完全不同,如何把他们一一讲解清楚,让学生对每位美术家及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本课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教材。
二、学情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不喜欢美术,上课不主动不积极,课后不完成作业等。
初中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对什么是美术和对各类绘画都有所了解,但是还缺乏对画作的欣赏评述能力。
三、教法设想
根据本课特点我采用讲授法、比较法为主,分析讨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法设想的依据是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学法指导
结合教法和学情,我采用观察法、比较法为主,合作交流法为辅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依据是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紧扣教法符合学情。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时间维度、内容学习维度和目标达成维度的结合点上安排教学内容;为此我将本次教学设计分为四大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2、启发引导,探求新知(10分钟)3、实践创意,展示点评25分钟) 4、教师总结,课后拓展(3分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导入是成功的开始,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的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式导入,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中国画家的名字。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我今天的课题“三位中国美术家”。
(二)启发引导,探求新知
1、介绍张择端及其作品《清明上河图》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首先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作品,并提出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幅作品吗?你们了解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吗?画面中大船上的人物情绪是怎样的?虹桥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图中有多少人物,你能看出他们的职业吗?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画面,思考回答问题,逐步加深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认
识。
知道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通过长卷式构图,用细腻的线条、丰富的造型表达了汴河两岸的市井繁华。
特别是在风俗绘画中还表现了众多人物不同身份与情绪,十分生动传神。
此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2、介绍徐悲鸿及其作品《群马》《奔马》《田横五百士》
接着我展示《群马》、《奔马》多幅徐悲鸿画马之作。
并提出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画家徐悲鸿为什么特别喜欢画马?他画的马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进行回答,我进行补充和总结徐悲鸿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画家,即能画中国画,也能画油画,很有艺术才华。
马具有一种昂扬的精神,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画的马结构精准、线条清晰,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然后我继续出示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让学生与《群马》进行对比分析,并且思考讨论下列问题:《田横五百士》与《群马》作品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描绘这样一幅作品?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徐悲鸿的两幅作品一幅是油画一幅是中国水墨画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之作。
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氛,撼人心魄。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得眼睛。
3、介绍潘天寿及其作品《朱荷》
再次运用多媒体展示潘天寿的作品《朱荷》,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朱荷》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吗?请联系以前学过的写意花鸟画,谈谈《朱荷》在构图、设色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潘天寿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
他善以平凡题材入画,却能产生不凡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本幅作品用笔苍劲,构图奇绝,气势磅礴。
荷花的艳丽与荷叶的浓重交相辉映,形成统一的整体又有色彩的对比,充满力量与生机。
在这个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欣赏法,对比分析法,介绍三位中国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伟大,并产生热爱民族绘画的情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
(三)实践创意,展示点评
在该环节我出示几幅三位中国美术家作品,请同学们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构图、用墨、用笔,使画面具有一定的意境和美感。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初次作
业,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能力弱:可以选择简单作品的进行临摹。
2、能力强:可根据老师提供作品进行临摹。
在学生进行临摹的过程中,我则进行巡回指导,对需要帮助的同学给予指导,同时对大家的积极表现提出鼓励与表扬。
展示点评中,我则引出了课堂的多维度评价机制,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整堂课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认知;第二则是他们的互评。
通过小组的讨论和互评来提升学生的评价和审美能力,以达到能力的拓展;而第三则是我在课堂上的情感迁移。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将学生最初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认知,从而巩固本节课所学,增强感受、升华体验。
(四)教师总结,课后拓展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1、你学会了什么?2、三位中国美术家是谁,你知道他们的代表作品吗?3、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艺术界中除了我们今天所学的三位中国美术家外,你还知道那些有名的艺术家,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有名的艺术家,等下节课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思路清晰、图文并茂、布局合理、突出重点、简洁大方便于学生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