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树索引的建立

B -树索引的建立
B -树索引的建立

数据库系统实现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B -树索引的建立

一、实验内容

使用B-树对数据库进行索引。按照学生ID建立起B树索引。实验需要建立两个文本文件:数据文件datafile.txt和命令文件command.txt。数据文件包含了所有需要建立检索的学生信息,文本中的每一行包含一个学生的信息。每一行将由6个空格分隔的字符段组成:ID (9位),姓(最多15个字符),名(最多

15个字符),年级(1位),专业(最多4个字符),以及邮箱地址(最多20个字符)。

二、实验分析:

三、步骤分析及流程图

步骤分析:一个具有10,000,000个记录的文本文件共计10,000,000*100B=1000MB,而内存只有50MB,50MB/4KB=50*1024 KB/4KB=12800块,每块可以存放4*1024B/100B=40个记录,每块剩余96KB,内存一共可以存放12800*40=512000个记录,一共有10,000,000个记录。

所以要进行10,000,000/512000=19.53次,即20次排序,每次排序的记录数为10,000,000/20=500,000个记录。

因此此次实验需要将文本文件分成20个子文件。分别对子文件分别进行内部排序。最后对20个排好序的子文件进行归并排序,完成排序。

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生成一个具有10,000,000个记录的文本文件data.txt,其中每个记

录由100个字节组成,其中只有一个整数类型属性A,剩余字节用0

填充。程序生成一个4个字节之内随机整数作为每条记录的属性,

剩余字节用0填充。记录写入data.txt文件中。

2.根据实验分析,将data.txt文件分为20个子文件,并且按照文件

中每个记录的属性对各个子文件进行内部排序,最终形成20个有序

的子文件data1.txt,data2,txt,…data20.txt。

3.对20个有序的子文件进行归并排序,最终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果文件

result.txt。

流程图:

阶段一流程图见图1.1

图1.1 随机生成10,000,000个记录的文件流程图阶段二流程图见图1.2

图1.2 分离出20个内部有序的子文件流程图

阶段三流程图见图1.3

图1.3 将20个有序的子文件进行归并排序的流程图

四、算法优化

开始在阶段二,我们小组是利用自己写在类JL里的函数sort,采用选择序方法,运行后发现因为数据量大,产生速度特别慢。后来尝试用了快速排序,但是上网查了之后,发现调用java里面原有的排序函数速度更快。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问题:函数produceResult()中我在写路径的时候,不小心多写了”/.txt”

而这个是通过编译的,却导致阶段三长时间运行不出来,开始还以为算法出了问题。

解决:将路径正确书写。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1.生成一个具有10,000,000个记录的文本文件xyj.txt。

2.将data.txt文件分为20个子文件,并且按照文件中每个记录的属性对

各个子文件进行内部排序,最终形成20个有序的子文件data0.txt,data1.txt,…data19.txt。这个阶段所用时间为46秒。

3.对20个有序的子文件进行归并排序,最终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果文件

result.txt。所用时间为40秒。

4.按照教材cylinder-based buffers(1M bytes)的方法,修改第二阶段的

算法所得结果:

而为改进前的结果为

可见,第二阶段排序所用时间为46秒,比上次时间的7分46秒明显缩短,跟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

七、实验小结

这次实验是我第一次和他人合作一起做一个程序,感觉沟通交流还是非常重要的,还有要花时间去理解他人的想法,这些都让我收获良多。至于阶段三的归并排序,因为此前已经在数据结构中用C++实现过,即使不太擅长java语言,还是能较快的做出来。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了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的读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数据量多的时候,一个好的算法的作用是很大的,也更好的理解了归并排序在大文件排序中的作用和性能。

代码部分

BTree.h文件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 3 //B树的阶即一个节点有3个键值,4个指针

//学生类

class Student

{

public:

string StudentId; //学生ID (9位)

string StudentFirstName; //姓(最多15个字符)

string StudentLastName; //名(最多15个字符)

int grade; //年级

(1位)

string Major; //专业(最多4个字符)

string email; //邮箱地址

(最多20个字符)

int Id; //int型

的学生id,便于节点处理

Student(){} //空的

构造函数

Student(string id, string firstn, string lastn, int grade, string major, string mail); //构造函数

};

//node类即B树中的一个节点

class Node

{

public:

int num; //一个节点对应的键值个数

int key[m + 1]; //一个节点键值,之所以+1,便于后面节点分裂

Node * ptr[m + 1]; //一个节点的指针数

Node * parent; //指向父节点的指针

Node(); //默认构造函数让所有值为空

Node(int number, int k[]); //构造函数初始化一个节点,它的键值为数组k的值,键值个数为number个

bool isLeafNode(Node * node);//判断是否为叶子节点

};

//Result结构体用在查询函数上

struct Result

{

Node * nptr; //对应数据键值所在节点的指针

int position; //对应数据键值在节点中的位置,从0开始算

bool tag; //该键值是否在节点中

};

//B树类

class BTree

{

public:

Result search( int id); //查找学生id(键值)

void insert1(int id); //添加数据键值函数1,即情况1:叶节点未满,插入数据后不用分裂节点

void insert2(Result a, int id); //添加数据键值函数2,即情况2:叶节点满,插入数据后需要分裂叶节点,但是内层节点还有空间不需要分裂

void insert3(Node * cur, Node * b); //添加数据键值函数3,即情况3:在情况2的基础上,内层节点已满,也需要分裂

void deleteKey(int id); //删除数据的函数

void printTree(); //输出树

void initTree(); //默认的一颗树,这里用了ppt上的树BTree(); //默认的构造函数

private:

Node * root; //根节点

};

文件Btree.cpp

#include

#include

#include"BTree.h"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 ==================*/

/*Student类中成员函数的具体实现*/

/*===================================================================================== ==================*/

//构造函数,初始化Student对象

Student::Student(string id, string firstn,string lastn, int grad, string major, string mail) {

StudentId = id;

StudentFirstName = firstn;

StudentLastName = lastn;

grade = grad;

Major = major;

email = mail;

Id = atoi(id.c_str()); //string 转int,需要include cstdlib

}

/*===================================================================================== ==================*/

/*Node类中成员函数的具体实现*/

/*===================================================================================== ==================*/

//默认构造函数所有值设为0或空

Node::Node()

{

num = 0;

key[0] = NULL;

key[1] = NULL;

key[2] = NULL;

key[3] = NULL;

ptr[0] = NULL;

ptr[1] = NULL;

ptr[2] = NULL;

ptr[3] = NULL;

}

//构造函数初始化一个节点,键值个数为number个,它的键值为数组k的值,

Node::Node(int number, int *k)

{

num = number;

for (int i = 0; i < number; i++)

key[i] = k[i];

ptr[0] = NULL;

ptr[1] = NULL;

ptr[2] = NULL;

ptr[3] = NULL;

}

//判断 node是不是叶子节点

bool Node::isLeafNode(Node * node)

{

Node* a = node->ptr[0];

if (a == NULL) //当节点的最左指针已经没指向任何值时该节点为叶子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

/*===================================================================================== ==================*/

/*BTree类中成员函数的具体实现*/

/*===================================================================================== ==================*/

//构造函数初始化树

BTree::BTree()

{

initTree();

//root = NULL;

}

//默认的一颗树,这里用了ppt上的树

void BTree::initTree()

{

int n1[] = { 2, 3, 5 },

n2[] = { 7, 11 },

n3[] = { 13, 17, 19 },

n4[] = { 23, 29 },

n5[] = { 31, 37, 41 },

n6[] = { 43, 47 },

n7[] = { 7 },

n8[] = { 23, 31, 43 },

n9[] = { 13 };

Node *leaf1 = new Node(3, n1);

Node *leaf2 = new Node(2, n2);

Node *leaf3 = new Node(3, n3);

Node *leaf4 = new Node(2, n4);

Node *leaf5 = new Node(3, n5);

Node *leaf6 = new Node(2, n6);

Node *parent1 = new Node(1, n7);

Node *parent2 = new Node(3, n8);

Node *Troot = new Node(1, n9);

root = new Node(1, n9);

root->ptr[0] = parent1;

root->ptr[1] = parent2;

parent1->ptr[0] = leaf1;

parent1->ptr[1] = leaf2;

parent2->ptr[0] = leaf3;

parent2->ptr[1] = leaf4;

parent2->ptr[2] = leaf5;

parent2->ptr[3] = leaf6;

leaf1->parent = parent1;

leaf2->parent = parent1;

leaf3->parent = parent2;

leaf4->parent = parent2;

leaf5->parent = parent2;

leaf6->parent = parent2;

parent1->parent = root;

parent2->parent = root;

}

//查找学生id(键值)

Result BTree::search(int id)

{

Result r;

if (root == NULL) //如果根节点为空直接返回false结果

{

r.position = 0;

r. nptr = NULL;

r.tag = false;

return r;

}

else

{

Node * node = root;//从根节点开始查找向下搜索

int i;

while (!node->isLeafNode(node))

{

for (i = 0; i < node->num; i++)//遍历一个节点中有数据的键值

{

if (node->key[i] > id)//因为一个节点中的键值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当该键值大于id时,该id在该节点键值的对应的左部的指针指向的子树中

{

node = node->ptr[i];//到下一节点那查找

break;

}

if (i == node->num - 1)//当遍历到最后一个节点还没有结束,说明是在最大键值的右边的指针指向的子树

{

node = node->ptr[i + 1];//到下一节点那查找

break;

}

}

}

//在节点里寻找键值的位置

for (i = 0; i < node->num; i++)

{

if (node->key[i] == id)//找到该键值

{

r. nptr = node;

r.position = i;//i为该键值在节点中的位置,注:i从0开始记录

r.tag = true;

return r;//找到键值返回该结果

}

else if (node->key[i] > id) //如果键值不存在跳出循环注:若没找到,i定位就在稍大于要查找的键值对应的键的位置

break;

}

r. nptr = node;

r.position = i;//注:没找到,特殊情况:当键值大于节点中键值最大的那个值,i定位在最后那一个有数据的键值对应的位置,i是从0开始的

r.tag = false;//没找到,不存在该键值

return r; //这里不存在的情况也要记录位置是为了下面的函数插入的时候知道应插入的位置

}

}

/****************************************插入键值

*************************************************************/

void BTree::insert1(int id) //添加数据键值函数1,即情况1:叶节点未满,插入数据后不用分裂节点

{

Result re = search(id);

if (re.tag)

{

cout << "已存在该键值" << endl;

return;

}

else

{

if (re . nptr ->num == m) //要添加到的节点键值满了调用需要分裂的添加注:这里可能用m-1更好,代表对应的阶,前面的阶改成4

insert2(re , id);

else

{

/*没满直接在当前节点里添加数据因为叶节点只有两种情况要嘛2个键要嘛3个键

B树要求叶节点最后一个指针指向下一个叶节点,其他的n个指针至少要有

[(n+1)/2](向下取整)个指针被使用,

所以对应n=3(键值)的b树,至少要有2个指针被使用,即至少有两个键是要有数据的

在此情况下,叶节点就两种情况,2个键值,或三个键值,这里只考虑了节点最多只有三个键值的情况

*/

Node * cur = re.nptr ; //获取当前要插入的节点,Result re =search(id); 前面没有找到时,已经记录对应的node

int j;

/*注:可以用插入10来举例,key[3]即最后额外增加的那个空间,用来顺移,

要插入的位置是键值稍大于要插入键值的键值前面去,

将节点中对应要插入的位置对应的值开始依次向后复制,再插入对应的值

*/

for (j = re.position; j

cur->key[j + 1] = cur->key[j];

cur->key[re.position] = id;//插入键值

}

}

}

//更具体的添加当节点需要分裂时的添加

void BTree::insert2(Result re , int id)

{

Node * cur = re.nptr ; //获取当前要插入的节点

int j;

for (j = 3; j - re.position>0; j--)//j=re.position 时停止,即要插入键值之后的键值赋值后移已经完成

cur->key[j] = cur->key[j - 1];

cur->key[re . position ] = id; //先插入键值此时用到了key数组预留的一位值

int newkey[] = { cur->key[2], cur->key[3] };//取后面两个数据做成新节点

int value = cur->key[2];// value是要插入上一层的键值

cur->key[2] = NULL; cur->key[3] = NULL; //当前的后面两个数据清空cur->num = 2; //个数变化

Node * newnode = new Node(2, newkey);//新加入的节点注:新节点为较大的那两个键值组成的

newnode->parent = cur->parent; //指针变化

Node * parent1 = cur->parent;

//内层节点要求至少有(n+1)/2(向上取整)个指针被使用,这里的内层节点至少为两个指针,一个键值

//这里插入分三种情况,父节点有1个键值,有2个键值,有3个键值(满了,需要分裂节点)的情况

if (parent1->num == 1) //父节点没满且只有一个值

{

parent1->num++;

if (parent1->key[0] < value) //新值在右边添加的情况直接在右边补上值和指针

{

parent1->key[1] = value;

parent1->ptr[2] = newnode;

}

else//新的值在左边的话让原来的值右移一位

{

parent1->key[1] = parent1->key[0]; //右移一位

parent1->key[0] = value;

parent1->ptr[2] = parent1->ptr[1];

parent1->ptr[1] = newnode;

//ptr[0]仍然指向原来的那个键值较小的节点

}

}

//父节点没满且有两个值

else if (parent1->num == 2)//情况同上只是多分析一种

{

parent1->num++;

if (parent1->key[1] < value) //新值在右边添加的情况直接在右边补上值和指针

{

parent1->key[2] = value;

parent1->ptr[3] = newnode;

}

else if (parent1->key[0] < value) //在原来的两个值中插入

{

parent1->key[2] = parent1->key[1];

parent1->key[1] = value;

parent1->ptr[3] = parent1->ptr[2];

parent1->ptr[2] = newnode;

}

else//新值在左边添加的情况

{

parent1->key[2] = parent1->key[1];

parent1->key[1] = parent1->key[0];

parent1->key[0] = value;

parent1->ptr[3] = parent1->ptr[2];

parent1->ptr[2] = parent1->ptr[1];

parent1->ptr[1] = newnode;

}

}

else//父节点满了父节点也要分裂

{

insert3(parent1, newnode);

}

}

//添加数据键值函数3,即情况3:在情况2的基础上,内层节点已满,也需要分裂

void BTree::insert3(Node * cur, Node * b)

{

int i;

Node * parent1 = cur->parent;//内层节点的父节点,也就是根节点

if (parent1->num == 3) //根节点满了提示,没有再继续分根节点满了再分裂的情况{

cout << "树满了无法继续添加该值" << endl;

}

else

{

//让需要分裂的n节点的后两个值分裂出去称左边的为左父亲

int newkey[2] = { cur->key[1], cur->key[2] };

cur->num = 1;

Node * newnode = new Node(2, newkey);

newnode->parent = parent1;//新分出来的内层节点的父节点是根节点

//先获取原来的3个指针指向的节点

// Node * node1 = cur->ptr[0];

Node * node2 = cur->ptr[1];

Node * node3 = cur->ptr[2];

Node * node4 = cur->ptr[3];

int a1 = b->key[0], c[3] = { node2->key[0], node3->key[0], node4->key[0] };

/*a1是插入叶节点对应分出来的新节点的最小键值,c[3]是分裂内层节点前的后三个指针*/

for (i = 0; i < 3; i++)

{

if (a1 < c[i])

break;

}

//以上方法是为了知道分裂出来的叶节点在所有5个子节点中的位置但是该位置必定不会是第一个,所以4种情况

//注:为什么不会是第一个,因为上面分裂叶节点时总是将新节点指向较大键值的后面的节点

//i是叶节点分裂出来的新节点的最小键值对应的内层节点应该插入比他稍大一点的最小键值的位置

switch (i)

{

case 0: //第一种情况新节点在左父亲的第二个指针另外三个节点在右父亲上cur->ptr[1] = b;

b->parent = cur;

newnode->ptr[0] = node2;

newnode->ptr[1] = node3;

newnode->ptr[2] = node4;

node2->parent = newnode;

node3->parent = newnode;

node4->parent = newnode;

break;

case 1: //之后的情况依次将新节点b与右边节点交换

cur->ptr[1] = node2;

node2->parent = cur;

newnode->ptr[0] = b;

newnode->ptr[1] = node3;

newnode->ptr[2] = node4;

b->parent = newnode;

node3->parent = newnode;

node4->parent = newnode;

break;

case 2:

cur->ptr[1] = node2;

node2->parent = cur;

newnode->ptr[0] = node3;

newnode->ptr[1] = b;

newnode->ptr[2] = node4;

b->parent = newnode;

node3->parent = newnode;

node4->parent = newnode;

break;

case 3:

cur->ptr[1] = node2;

node2->parent = cur;

newnode->ptr[0] = node3;

newnode->ptr[1] = node4;

newnode->ptr[2] = b;

b->parent = newnode;

node3->parent = newnode;

node4->parent = newnode;

break;

default:

break;

}

newnode->key[0] = newnode->ptr[1]->key[0];

newnode->key[1] = newnode->ptr[2]->key[0];

//在根节点添加键值

//之后的代码与叶子的添加函数相同 value为右父亲的最小键值

Node * parent1 = cur->parent;

int value = newnode->ptr[0]->key[0];

if (parent1->num == 1) //父节点没满且只有一个值

{

parent1->num++;

if (parent1->key[0] < value) //新值在右边添加的情况直接在右边补上值和指针{

parent1->key[1] = value;

parent1->ptr[2] = newnode;

}

else//新的值在左边的话让原来的值右移一位

{

parent1->key[1] = parent1->key[0]; //右移一位

parent1->key[0] = value;

parent1->ptr[2] = parent1->ptr[1];

parent1->ptr[1] = newnode;

}

}

//父节点没满且有两个值

else if (parent1->num == 2)//情况同上

{

parent1->num++;

if (parent1->key[1] < value) //新值在右边添加的情况直接在右边补上值和指针

{

parent1->key[2] = value;

parent1->ptr[3] = newnode;

}

else if (parent1->key[0] < value) //在原来的两个值中插入

{

parent1->key[2] = parent1->key[1];

parent1->key[1] = value;

parent1->ptr[3] = parent1->ptr[2];

parent1->ptr[2] = newnode;

}

else

{

parent1->key[2] = parent1->key[1];

parent1->key[1] = parent1->key[0];

parent1->key[0] = value;

parent1->ptr[3] = parent1->ptr[2];

parent1->ptr[2] = parent1->ptr[1];

parent1->ptr[1] = newnode;

}

}

}

}

//******************************************************************************删除键值

void BTree::deleteKey(int id)

{

Result re = search(id);

if (!re.tag)

{

二叉排序树的基本操作的实现

二叉排序树的基本操作的实现

————————————————————————————————作者: ————————————————————————————————日期:

二叉排序树的基本操作的实现

一设计要求 1.问题描述 从磁盘读入一组数据,建立二叉排序树并对其进行查找、、遍历、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 2.需求分析 建立二叉排序树并对其进行查找,包括成功和不成功两种情况。 二概要设计 为了实现需求分析中的功能,可以从以下3方面着手设计。 1.主界面设计 为了方便对二叉排序树的基本操作,设计一个包含多个菜单选项的主控制子程序以实现二叉排序树的各项功能。本系统的主控制菜单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 图1二叉排序树的基本操作的主菜单 2.存储结构的设计 本程序主要采二叉树结构类型来表示二叉排序树。其中二叉树节点由1个表示关键字的分量组成,还有指向该左孩子和右孩子的指针。 3.系统功能设计 本程序设置了5个子功能菜单,其设计如下。 1)建立二叉排序树。根据系统提示,输入节点的关键字,并以0作为结束的标识符。 该功能由Bstree Create()函数实现。 2)插入二叉排序新的节点信息。每次只能够插入一个节点信息,如果该节点已 经存在,则不插入。该功能由Bstree Insert(y)函数实现。 3)查询二叉排序树的信息。每次进行查询,成功则显示“查询到该节点”,不成功 则“显示查询不到该节点“该功能由Bstree Search()函数实现。 4)删除二叉排序树的节点信息。可以对二叉排序树中不需要的节点进行删除, 删除的方式是输入关键字,查询到该节点后删除。该功能由BstreeDelete() 函数实现。 5)遍历二叉排序树。遍历二叉排序树可以显示该二叉排序树的全部节点信息。 该功能由void Traverse()实现。 三模块设计 1.模块设计 本程序包含两个模块:主程序模块和二叉排序树操作模块。其调用关系如图2

二叉排序树的建立及遍历的实现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 二叉排序树的建立及遍历的实现 初始条件: 理论:学习了《数据结构》课程,掌握了基本的数据结构和常用的算法; 实践:计算机技术系实验室提供计算机及软件开发环境。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建立二叉排序树; (2)中序遍历二叉排序树并输出排序结果; 2、数据结构设计; 3、主要算法设计; 4、编程及上机实现; 5、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 (1)设计题目; (2)摘要和关键字; (3)正文,包括引言、需求分析、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程序实现及测试、设计体会等;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时间安排:2007年7月2日-7日(第18周) 7月2日查阅资料 7月3日系统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 7月4日-5日编程并上机调试7月6日撰写报告 7月7日验收程序,提交设计报告书。 指导教师签名: 2007年7月2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2007年7月2日 排序二叉树的建立及其遍历的实现

摘要:我所设计的课题为排序二叉树的建立及其遍历的实现,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输入的数据 组合成排序二叉树,并进行,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设计该课题采用了C语言程序设计,简洁而方便,它主要运用了建立函数,调用函数,建立递归函数等等方面来进行设计。 关键字:排序二叉树,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 0.引言 我所设计的题目为排序二叉树的建立及其遍历的实现。排序二叉树或是一棵空树;或是具有以下性质的二叉树:(1)若它的左子树不空,则作子树上所有的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点的值;(2)若它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3)它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排序树。对排序二叉树的建立需知道其定义及其通过插入结点来建立排序二叉树,遍历及其输出结果。 该设计根据输入的数据进行建立排序二叉树。对排序二叉树的遍历,其关键是运用递归 调用,这将极大的方便算法设计。 1.需求分析 建立排序二叉树,主要是需要建立节点用来存储输入的数据,需要建立函数用来创造排序二叉树,在函数内,需要进行数据比较决定数据放在左子树还是右子树。在遍历二叉树中,需要建立递归函数进行遍历。 该题目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排序二叉树的建立;二为排序二叉树的遍历,包括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排序二叉树的建立主要运用了循环语句和递归语句进行,对遍历算法运用了递归语句来进行。 2.数据结构设计 本题目主要会用到建立结点,构造指针变量,插入结点函数和建立排序二叉树函数,求深度函数,以及先序遍历函数,中序遍历函数和后序遍历函数,还有一些常用的输入输出语句。对建立的函明确其作用,先理清函数内部的程序以及算法在将其应用到整个程序中,在建立排序二叉树时,主要用到建立节点函数,建立树函数,深度函数,在遍历树是,用到先序遍历函数,中序遍历函数和后序遍历函数。

数据库规范

数据库相关规范 1.使用utf8mb4字符集 2.所有表、字段必须写清中文注释 3.金额字段禁止使用小数存储(单位:分) 4.禁止使用字段属性隐式转换(如:“WHERE ms_no = 1234”ms_no为字符串类型) 5.尽量不使用负向查询(NOT、!=、<>、!<、!>、NOT IN、NOT LIKE等) 6.禁止使用外键,如有完整性约束,需要应用程序控制 7.禁止使用程序配置文件内的账号访问线上数据库 8.禁止非DBA对线上数据库进行写操作 9.开发、测试、线上环境分离 10.所以提交的SQL语句必须经过测试 11.禁止存储大文件或大照片 12.库名、表名、字段名:小写,下划线分割,不超过32个字符,必须见名知意,禁止拼 音英文混用 13.表必须有主键 14.必须把字段定义为NOT NULL并设置默认值 15.必须使用varchar(20)来存储手机号 16.单表索引控制在5个以内,单索引字段数不许超过5个 a)索引的使用。? b)(1) 尽量避免对索引列进行计算。如计算较多,请提请管理员建立函数索引。? c)(2) 尽量注意比较值与索引列数据类型的一致性。? d)(3) 对于复合索引,SQL语句必须使用主索引列? e)(4) 索引中,尽量避免使用NULL。? f)(5) 对于索引的比较,尽量避免使用NOT=(!=)? g)(6) 查询列和排序列与索引列次序保持一致 (7) 禁止在更新频繁、区分度不高(如:性别)的字段上建立索引 (8) 建立组合索引,必须把区分度高的字段放在前面 17.禁止使用SELECT * ,只获取必要的字段 18.禁止使用INSERT INTO t_xxx VALUES(xxx),必须指定插入的列名 19.禁止在WHERE条件的属性上使用函数或表达式 20.禁止%开头的模糊查询 21.禁止使用OR条件 22.应用程序必须捕获SQL异常,并作出相应处理 23.逻辑删除代替物理删除 24.选择最有效的表名、查询条件顺序(从右到左) 25.减少访问数据库的次数 26.SQL中的关键字均使用大写字母,数据表最好起别名 27.查询条件中“>=”代替“>” 28.等号两边使用空格,逗号后使用空格 29.多表操作必须使用别名 30.整条语句必须写明注释,关键逻辑单独书写注释,说明算法、功能 a)注释风格:注释单独成行、放在语句前面。? b)(1) 应对不易理解的分支条件表达式加注释;? c)(2) 对重要的计算应说明其功能;?

数据库基础试题6(2)(20200521130409)

1.关系数据库中,实现表与表之间的联系是通过(D). A.实体完整性规则 B.用户自定义的完整性规则 C.值域 D.参照完整性规则 2. Visual FoxPro中索引类型包括(A). A.主索引、候选索引、唯一索引、普通索引 B.主索引、候选索引、普通索引、视图索引 C.主索引、次索引、候选索、普通索引 D.主索引、次索引、唯一索引、普通索引 3. 删除数据表文件的命令是(B). TABLE TABLE 4. 假设某字段所要存储的数值介于0~100,且不具备小数,则此字段 采用哪种数据类型最合适(C). A.双精度类型 B.浮动数类型 C.整型类型 D.数值类型

5. 每一个表只能拥有一个(B)索引. A.普通 B.主 C.唯一 D.候选 6.顺序执行下列命令后,屏幕所显示的记录号顺序是(B). USE STUDENT GO 6 LIST NEXT 4 ~10 ~9 ~7 ~4 7. 在数据库设计器中,建立两个表之间的一对多联系是通过以下索引实现的(D). A.一方表的普通索引,"多方"表的候选索引或普通索引 B.一方表的主索引,"多方"表的普通索引或候选索引 C.一方表的普通索引,"多方"表的主索引或候选索引 D."一方"表的主索引或候选索引,"多方"表的普通索引 8. 当前工作区是指(C). A.最后执行REPLACE命令所在的工作区 B.建立数据表时所在的工作区 C.最后执行SELECT命令所选择的工作区 D.最后执行USE命令所在的工作区

9. 已知当前表中有60条记录,当前记录为第6号记录.如果执行命令 SKIP 3后,则当前为第(D)号记录. 10. 执行SELECT 0 选择工作区的结果是(A). A.选择了空闲的最小号工作区 B.选择了0号工作区 C.显示出错信息 D.选择了一个空闲的工作区 11. 唯一索引中的"唯一性"是指(B)的唯一. A.字段值 B.索引项 C.视图项 D.字符值 12. 在Visual Foxpro中,求余运算和(C)函数作用相同. () () () ()

实验10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十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日期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二叉树的链式存储结构。 2、掌握在二叉链表上的二叉树操作的实现原理与方法。 3、进一步掌握递归算法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按照下面二叉树二叉链表的存储表示,编写头文件binary_tree.h,实现二叉链表的定义与基本操作实现函数;编写主函数文件test10.cpp,验证头文件中各个操作。 二叉树二叉链表存储表示如下: typedef struct BiTNode { TElemType data ; struct BiTNode *lchild , *rchild ; }BiTNode,*BiTree ; 基本操作如下: ①void InitBiTree(BiTree &T ) //初始化二叉树T ②void CreateBiTree(BiTree &T) //按先序遍历序列建立二叉链表T ③bool BiTreeEmpty (BiTree T); //检查二叉树T是否为空,空返回1,否则返回0 ④int BiTreeDepth(BiTree T); //求二叉树T的深度并返回该值 ⑤void PreOrderTraverse (BiTree T); //先序遍历二叉树T ⑥void InOrderTraverse (BiTree T); //中序遍历二叉树T ⑦void PostOrderTraverse (BiTree T); //后序遍历二叉树T ⑧void DestroyBiTree(BiTree &T) //销毁二叉树T

二叉排序树运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报告_l

合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课程设计报告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 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设计 名称 二叉排序树运算学生姓名顾成方 学号0704011033 专业班级08计科(2) 指导教师王昆仑张贯虹 2010 年 5 月

题目:(二叉排序树运算问题)设计程序完成如下要求:对一组数据构造二叉排序树,并在二叉排序树中实现多种方式的查找。基本任务:⑴选择合适的储存结构构造二叉排序树;⑵对二叉排序树T作中序遍历,输出结果;⑶在二叉排序树中实现多种方式的查找,并给出二叉排序树中插入和删除的操作。 ⑷尽量给出“顺序和链式”两种不同结构下的操作,并比较。 一、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 本次程序需要完成如下要求:首先输入任一组数据,使之构造成二叉排序树,并对其作中序遍历,然后输出遍历后的数据序列;其次,该二叉排序树能实现对数据(即二叉排序树的结点)的查找、插入和删除等基本操作。 实现本程序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构造二叉排序树。 2、如何通过中序遍历输出二叉排序树。 3、如何实现多种查找。 4、如何实现插入删除等操作。 二叉排序树的定义:

⑴其左子树非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根结点的值。 ⑵若其右子树非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大于根结点的值。 ⑶其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排序树。 本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二叉排序树的构造。根据上述二叉排序树二叉排序树的生成需要通过插入算法来实现:输入(插入)的第一个数据即为根结点;继续插入,当插入的新结点的关键值小于根结点的值时就作为左孩子,当插入的新结点的关键值大于根结点的值时就作为右孩子;在左右子树中插入方法与整个二叉排序树相同。当二叉排序树建立完成后,要插入新的数据时,要先判断已建立的二叉排序树序列中是否已有当前插入数据。因此,插入算法还要包括对数据的查找判断过程。 本问题的难点在于二叉排序树的删除算法的实现。删除前,首先要进行查找,判断给出的结点是否已存在于二叉排序树之中;在删除时,为了保证删除结点后的二叉树仍为二叉排序树,要考虑各种情况,选择正确

实现二叉排序树的各种算法

wyf 实现二叉排序树的各种算法 一.需求分析 (1)系统概述: 本系统是针对排序二叉树设计的各种算法,提供的功能包括有:(1)插入新结点(2)前序、中序、后序遍历二叉树(3)中序遍历的非递归算法(4)层次遍历二叉树(5)在二叉树中查找给定关键字(函数返回值为成功1,失败0) 二.总体设计 (1)系统模块结构图

(2)数据结构设计 typedef struct BiTNode{ ElemType data; struct BiTNode *lchild,*rchild;//左右孩子指针} BiTNode,*BiTree; typedef BiTree SElemType; typedef BiTree QElemType; typedef struct {

QElemType *base; // 初始化的动态分配存储空间 int front; // 头指针,若队列不空,指向队列头元素 int rear; // 尾指针,若队列不空,指向队列尾元素的下一个位置 }SqQueue; typedef struct { SElemType *base; // 在栈构造之前和销毁之后,base的值为NULL SElemType *top; // 栈顶指针 int stacksize; // 当前已分配的存储空间,以元素为单位 }SqStack; // 顺序栈 Status InitStack(SqStack &S) { // 构造一个空栈S,该栈预定义大小为STACK_INIT_SIZE // 请补全代码 S.base = (SElemType * )malloc(STACK_INIT_SIZE * sizeof(SElemType)); if(!S.base) return (ERROR); S.top = S.base ;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文件、记录的组织和索引技术)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文件、记录的组织和索引技术) by 沈燕然0124141 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第6章《数据库存储结构》,对于数据 库不同层次的存储结构,文件记录组织和索引技术有了一定的 了解,在这篇札记中将会结合一些具体应用中涉及到的数据存 储和索引知识,以及通过与过去学习过的一些数据结构比较来 记录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这些实例涉及不同的数据库系统, 如Oracle, DB2和Mysql等等,它们之间会有一些差异。不过 本文旨在探讨数据存储方面的问题,因而兼容并包地将其一并收入,凡是可能需要说明之处都会加上相应的注解。:) 1、数据库(DBS)由什么组成?——逻辑、物理和性能特征 1、什么是数据库系统(DBS)——DBS用文件系统实现 在关系模型中,我们把DBS看成关系的汇集。DBS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容易地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因此在用户的眼中,数据库也就是以某种方式相关的表的集合。用户并不需要去关心表之间关系,更不需要了解这些表是怎样存储的。但是我们现在从DBA(数据库管理员)的角度来看,情况就比那稍稍复杂一点。 实际的数据库包含许多下面列出的物理和逻辑对象: ?表、视图、索引和模式(确定数据如何组织) ?锁、触发器、存储过程和包(引用数据库的物理实现) ?缓冲池、日志文件和表空间(仅处理如何管理数据库性能) 2、什么是表空间?——表空间相当于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夹。 表空间被用作数据库和包含实际表数据的容器对象之间的一层,表空间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表。用户处理的实际数据位于表中,他们并不知道数据的物理表示,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数据的物理无关性。

上图描述了一个ORACLE数据库大致的表空间组织,USER中存放主要的数据表,TEMP存放临时数据表,INDX存放索引,TOOLS存放回退段(RBS). 表空间在DB2数据库系统中是比较典型的说法,在Mysql等系统中也直接使用文件系统中文件夹的概念。新建一个表的时候可以指定它所在的表空间,至于用文件具体存储数据时如何存储这可能就是各个数据库系统的商业机密了,至少DB2是这样。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不同于oracles对表空间的严格要求,Mysql的数据库形式相对比较简单,以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在安装目录的/data/下面,该数据库的每一个表对应两个文件,一个存放表中数据,另一个存放元数据信息,也就是建表时指明的列属性等等信息。 3、文件中的记录在物理上如何实现?——文件组织形式 在外存中,DB以文件形式组织,而文件由记录组成。文件结构由OS的文件系统提供和管理。文件组织有两种方式——定长记录格式和变长记录格式。 那种格式更好? 定长记录格式——优点是插入操作较简单。 缺点是对记录长度有硬性要求,而且有的记录可能横跨多个快,降低读写效率。 变长记录格式——优点是记录长度自由方便 缺点是记录长度差异导致删除后产生大量“碎片”,记录很难伸长,尤其“被拴记录”移动代价相当大。 中庸之道——预留空间和指针方式 记录长度大多相近——采用预留空间方法,取最大记录长为统一标准,在短记录多于空间处填特定空值或记录尾标志符。 记录长度相差很大——采用指针形式(每纪录后的指针字段把相同属性值记录链接起来)。文件中使用两种块——固定块(存放每条链中第一条记录)和溢出块(存放其 余纪录)。 3、记录在文件中怎样组织?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二叉排序树的实现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题目名称二叉排序树的实现 学院应用数学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2013 年 12 月 26 日

1.设计任务 1)实现二叉排序树,包括生成、插入,删除; 2)对二叉排序树进行先根、中根、和后根非递归遍历; 3)每次对树的修改操作和遍历操作的显示结果都需要在屏幕上 用树的形状表示出来。 4)分别用二叉排序树和数组去存储一个班(50人以上)的成员信 息(至少包括学号、、成绩3项),对比查找效率,并说明 为什么二叉排序树效率高(或者低)。 2. 函数模块: 2.1.主函数main模块功能 1.通过bstree CreatTree()操作建立二叉排序树。 2.在二叉排序树t过操作bstree InsertBST(bstree t,int key,nametype name,double grade)插入一个节点。 3. 从二叉排序树t过操作void Delete(bstree &p)删除任意节点。 4. 在二叉排序树t过操作bstnode *SearchBST(bstree t,keytype key)查 找节点。 5. 在二叉排序树t过操作p=SearchBST(t,key)查询,并修改节点信息 6. 非递归遍历二叉排序树。 7. 定义函数void compare()对数组和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效率进行比较比 较。 2.2创建二叉排序树CreatTree模块 从键盘中输入关键字及记录,并同时调用插入函数并不断进行插入。最后,返回根节点T。 2.3删除模块: 二叉排序树上删除一个阶段相当于删去有序系列中的一个记录,只要在删除某个节点之后依旧保持二叉排序树的性质即可。假设二叉排序树上删除节点为*p(指向节点的指针为p),其双亲节点为*f(节点指针为f)。若*p节点为叶子节点,则即左右均为空树,由于删去叶子节点不破坏整棵树的结构,则只需修改其双亲节点的指针即可;若*p节点只有左子树或只有右子树,此时只要令左子树或右子树直接成为其双亲节点*f的左子树即可;若*p节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均不为空,其一可以令*p的左子树为*f的左子树,而*p的右子树为*s的右子树,其二可以令*p的直接前驱(或直接后继)替代*p,然后再从二叉排序树中删去它的直接前驱(或直接后继)。在二叉排序树中删除一个节点的算法为 void DeleteData(bstree &t,keytype key) 若二叉排序树t中存在关键字等于key的数据元素,则删除该数据元素节点,并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2.4插入模块 二叉排序树是一种动态树表,其特点是树的结构通常不是一次生成的,而是在查找的过程中,当树中不存在关键字等于给定值得节点时在进行插入。

SQL索引详解(优化数据库)

SQL索引一步到位 SQL索引在数据库优化中占有一个非常大的比例,一个好的索引的设计,可以让你的效率提高几十甚至几百倍,在这里将带你一步步揭开他的神秘面纱。 1.1 什么是索引? SQL索引有两种,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索引主要目的是提高了SQL Server系统的性能,加快数据的查询速度与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 下面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图书馆的例子:一个图书馆那么多书,怎么管理呢?建立一个字母开头的目录,例如:a开头的书,在第一排,b开头的在第二排,这样在找什么书就好说了,这个就是一个聚集索引,可是很多人借书找某某作者的,不知道书名怎么办?图书管理员在写一个目录,某某作者的书分别在第几排,第几排,这就是一个非聚集索引 字典的例子:字典前面的目录,可以按照拼音和部首去查询,我们想查询一个字,只需要根据拼音或者部首去查询,就可以快速的定位到这个汉字了,这个就是索引的好处,拼音查询法就是聚集索引,部首查询就是一个非聚集索引. 看了上面的例子,下面的一句话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聚集索引存储记录是物理上连续存在,而非聚集索引是逻辑上的连续,物理存储并不连续。就像字段,聚集索引是连续的,a后面肯定是b,非聚集索引就不连续了,就像图书馆的某个作者的书,有可能在第1个货架上和第10个货架上。还有一个小知识点就是:聚集索引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而非聚集索引一个表可以存在多个。 1.2 索引的存储机制 首先,无索引的表,查询时,是按照顺序存续的方法扫描每个记录来查找符合条件的记录,这样效率十分低下,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将字典的汉字随即打乱,没有前面的按照拼 音或者部首查询,那么我们想找一个字,按照顺序的方式去一页页的找,这样效率有多底,大家可以想象。 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的根本区别是表记录的排列顺序和与索引的排列顺序是否一致,其实理解起来非常简单,还是举字典的例子:如果按照拼音查询,那么都是从a-z的,是 具有连续性的,a后面就是b,b后面就是c,聚集索引就是这样的,他是和表的物理排列顺序是一样的,例如有id为聚集索引,那么1后面肯定是2,2后面肯定是3,所以说这样的搜索顺序的就是聚集索引。非聚集索引就和按照部首查询是一样是,可能按照偏房查询的时候,根据偏旁‘弓’字旁,索引出两个汉字,张和弘,但是这两个其实一个在100页,一个在1000页,(这里只是举个例子),他们的索引顺序和数据库表的排列顺序是不一样的,这个样的就是非聚集索引。 原理明白了,那他们是怎么存储的呢?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聚集索引就是在数据库 被开辟一个物理空间存放他的排列的值,例如1-100,所以当插入数据时,他会重新排列 整个整个物理空间,而非聚集索引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含有聚集索引的表,他只仅包含原表中非聚集索引的列和指向实际物理表的指针。他只记录一个指针,其实就有点和堆栈差不多的感觉了

《二叉排序树的操作》课程设计报告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数据结构与算法》 题目:二叉排序树的操作 学生姓名:贺英杰 学号:1367159108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13-1班 指导教师:周李涌 日期:2015年1月6日

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二叉排序树的操作 指导教师周李涌时间2015.1.5——2015.1.9 一、教学要求 1. 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 2. 初步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基本方法和技能 3.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训练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开发一般规范进行软件开发,培养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二、设计资料及参数 每个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课程设计题目中任意选择一题,独立完成,题目选定后不可更换。 二叉排序树的操作 以二叉链表表示二叉排序树,在此基础上实现二叉排序树的操作。 要求设计类(或类模板)来描述二叉排序树,包含必要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以及其他能够完成如下功能的成员函数: 创建二叉排序树 输出二叉排序树 在二叉排序树中查找给定值 在二叉排序树中插入新结点 在二叉排序树中删除给定值 并设计主函数测试该类(或类模板)。 三、设计要求及成果 1. 分析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 2. 写出详细设计说明 3. 编写程序代码,调试程序使其能正确运行 4. 设计完成的软件要便于操作和使用 5. 设计完成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四、进度安排 资料查阅与讨论(1天) 系统分析(2天) 系统的开发与测试(5天)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和验收(2天) 五、评分标准 1. 根据平时上机考勤、表现和进度,教师将每天点名和检查 2. 根据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必须有可运行的软件。 3. 根据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如有雷同,则所有雷同的所有人均判为不及格。 4. 根据答辩的情况,应能够以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简练的语言叙述自己的设计和回答教师的提问 六、建议参考资料 1.《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案例精编(用C/C++描述)》,李建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 3.《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语言描述》,殷人昆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6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的判别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的判别

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的判别 1引言 数据结构是软件工程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我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数据结构对于提高理论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数据结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求解问题的能力。对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应该能从中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据模型,该数学模型在计算机内部用相应的数据结构来表示,然后设计一个解此数学模型的算法,在进行编程调试,最后获得问题的解答。 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对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的扩展延伸应用。首先我们得建立一个二叉树,二叉树有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两种存储结构,此次我选用的是二叉链表的存储结构。对于判断平衡二叉树,需要求出其每个叶子结点所在的层数,这里我采用的边遍历边求的方式,遍历采用的是先序遍历。二叉树的建立以及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的判别中都用到了递归思想。 2需求分析 2.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进行“查找”工作。所谓“查找”即为 在一个含有众多的数据元素(或记录)的查找表中找出某个“特定的”数据元素(或记录),即关键字。 2.2本程序意为对一个已经建立的动态查找表——二叉树——判断其是否是二 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 3数据结构设计 3.1抽象数据类型二叉树的定义如下: ADT BinaryTree{ 3.1.1数据对象D:D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3.1.2数据关系R: 若D=NULL,则R=NULL,称BinaryTree为空的二叉树; 若D!=NULL,则R={H},H是如下的二元关系: 3.1.2.1在D中存在唯一的称为根的数据元素root,它在关系H下无前驱; 3.1.2.2若D-{root}!=NULL,则存在D-{root}={Dl,Dr},且Dl与Dr相交为空; 3.1.2.3若Dl!=NULL,则Dl中存在唯一的元素xl,属于H,且存在Dl上的关系Hl属于H;若Dr!=NULL,则Dr中存在唯一的元素xr,

最新数据结构练习3答案优秀文档

数据结构练习(三)参考 一、选择题 1.顺序查找法适合于存储结构为的线性表 A)哈希存储 B)顺序存储或链式存储 C)压缩存储 D)索引存储 2.一个长度为100的已排好序的表,用二分查找法进行查找,若查找不成功, 至少比较________次。 A)9 B)8 C)7 D)6 3.采用顺序查找方法查找长度为n的线性表时,平均比较次数为。A)n B)n/2 C)(n+1)/2 D)(n-1)/2 4.对线性表进行折半查找时,要求线性表必须。 A)以顺序方式存储B)以顺序方式存储,且结点按关键字有序排列 C)以链表方式存储D)以链表方式存储,且结点按关键字有序排列 5.采用二分查找法查找长度为n的线性表时,每个元素的平均查找长度为。 A)O(n2)B)O(nlog2n)C)O(n)D)O(log2n) 6.有一个长度为12的有序表R[0…11],按折半查找法对该表进行查找,在表内各元素等概率查找情况下查找成功所需的平均比较次数为。 A)35/12 B)37/12 C)39/12 D)43/12 7.有一个有序表为{1,3,9,12,32,41,45,62,75,77,82,95,99},当采用折半查找法查找关键字为82的元素时,次比较后查找成功。A)1 B.2 C)4 D)8 8.当采用分块查找时,数据的组织方式为。 A)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存数据有序 B)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不必有序,但块间必须有序,每块内最大(或最小)的数据组成索引块 C)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有序,每块内最大(或最小)的数据组成索引块 D)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出最后一块外)中的数据个数需相同 9.采用分块查找时,若线性表中共有625个元素,查找每个元素的概率相同,

数据库建立索引的原则

数据库建立索引的原则 使用索引可快速访问数据库表中的特定信息。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例如employee 表的姓(lname)列。如果要按姓查找特定职员,与必须搜索表中的所有行相比,索引会帮助您更快地获得该信息。 索引是一个单独的、物理的数据库结构,它是某个表中一列或若干列值的集合和相应的指向表中物理标识这些值的数据页的逻辑指针清单。 索引提供指向存储在表的指定列中的数据值的指针,然后根据您指定的排序顺序对这些指针排序。数据库使用索引的方式与您使用书籍中的索引的方式很相似:它搜索索引以找到特定值,然后顺指针找到包含该值的行。 在数据库关系图中,您可以在选定表的“索引/键”属性页中创建、编辑或删除每个索引类型。当保存索引所附加到的表,或保存该表所在的关系图时,索引将保存在数据库中。 建立索引的优点 1.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 2.创建唯一性索引,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3.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 4.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索引的缺点 1.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 2.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根据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在数据库设计器中创建三种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和聚集索引。有关数据库所支持的索引功能的详细信息,请参见数据库文档。 提示尽管唯一索引有助于定位信息,但为获得最佳性能结果,建议改用主键或唯一约束。有关这些约束的更多信息,请参见主键约束和唯一约束。 唯一索引

唯一索引是不允许其中任何两行具有相同索引值的索引。 当现有数据中存在重复的键值时,大多数数据库不允许将新创建的唯一索引与表一起保存。数据库还可能防止添加将在表中创建重复键值的新数据。例如,如果在employee 表中职员的姓(lname) 上创建了唯一索引,则任何两个员工都不能同姓。 有关唯一索引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创建唯一索引。 主键索引 数据库表经常有一列或列组合,其值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行。该列称为表的主键。 在数据库关系图中为表定义主键将自动创建主键索引,主键索引是唯一索引的特定类型。该索引要求主键中的每个值都唯一。当在查询中使用主键索引时,它还允许对数据的快速访问。有关主键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定义主键。 聚集索引 在聚集索引中,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索引)顺序相同。一个表只能包含一个聚集索引。 如果某索引不是聚集索引,则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顺序不匹配。与非聚集索引相比,聚集索引通常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 一、索引 1. 概念:索引是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查考线索的工具书。 2. 类型: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按文种分,可以分为中文索引的外文索引;按收录范围分,可以分为综合性索引和专题性索引;按收录文献的时间分,可以分为近期索引和回溯性索引;按索引款目的标目分,可以分为题名索引、著者索引、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分类索引等。 3. 功能:揭示文献的内容和指引读者查找信息 4. 作用:索引揭示了一书、一刊的基本情况,如篇目、文句。可以深入、完整、详细、系统地为读者提所需文献的具体线索。 铁律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使用索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索引的优点有目共睹,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过采用索引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若数据库管理员能够对索引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就不会那么随意到处建立索引了。

二叉树的各种算法

二叉树的各种算法.txt男人的承诺就像80岁老太太的牙齿,很少有真的。你嗜烟成性的时候,只有三种人会高兴,医生你的仇人和卖香烟的。 /*用函数实现如下二叉排序树算法: (1)插入新结点 (2)前序、中序、后序遍历二叉树 (3)中序遍历的非递归算法 (4)层次遍历二叉树 (5)在二叉树中查找给定关键字(函数返回值为成功1,失败0) (6)交换各结点的左右子树 (7)求二叉树的深度 (8)叶子结点数 Input 第一行:准备建树的结点个数n 第二行:输入n个整数,用空格分隔 第三行:输入待查找的关键字 第四行:输入待查找的关键字 第五行:输入待插入的关键字 Output 第一行: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 第二行: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 第三行: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序列 第四行:查找结果 第五行:查找结果 第六行~第八行:插入新结点后的二叉树的先、中、序遍历序列 第九行:插入新结点后的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非递归算法) 第十行:插入新结点后的二叉树的层次遍历序列 第十一行~第十三行:第一次交换各结点的左右子树后的先、中、后序遍历序列 第十四行~第十六行:第二次交换各结点的左右子树后的先、中、后序遍历序列 第十七行:二叉树的深度 第十八行:叶子结点数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lloc.h"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INFEASIBLE -1 #define OVERFLOW -2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int KeyType; #define STACK_INIT_SIZE 100 // 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 #define STACKINCREMENT 10 // 存储空间分配增量 #define MAXQSIZE 100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BiTNode{ ElemType data; struct BiTNode *lchild,*rchild;//左右孩子指针 } BiTNode,*BiTree; Status SearchBST(BiTree T,KeyType key,BiTree f,BiTree &p) { if(!T){p=f;return FALSE;} else if(key==T->data){p=T;return TRUE;} else if(keydata)return SearchBST(T->lchild,key,T,p); else return(SearchBST(T->rchild,key,T,p)); } Status InsertBST(BiTree &T,ElemType e) { BiTree s,p; if(!SearchBST(T,e,NULL,p)) { s=(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s->data=e;s->lchild=s->rchild=NULL; if(!p)T=s; else if(edata)p->lchild=s; else p->rchild=s; return TRUE; } else return FALSE; } Status PrintElement( ElemType e ) { // 输出元素e的值 printf("%d ", e ); return OK; }// PrintElement

MySQL优化原则

MySQL优化原则 转载2014年05月20日10:27:13 1113 数据库已成为互联网应用必不可少的底层依赖,其中MySQL作为开源数据库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最近一直专注于项目工程的开发,对开发过程中使用到的一些关于数据库的优化原则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应用开发人员更好的使用MySQL数据库。 MySQL的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SQL语句的优化,其次是表结构的优化,这里主要指索引的优化,最后是服务器配置的优化。第四点代码结构的优化!!! 1.SQL语句的优化 1)查询语句应该尽量避免全表扫描,首先应该考虑在Where子句以及OrderBy子句上建立索引,但是每一条SQL语句最多只会走一条索引,而建立过多的索引会带 来插入和更新时的开销,同时对于区分度不大的字段,应该尽量避免建立索引,可 以在查询语句前使用explain关键字,查看SQL语句的执行计划,判断该查询语 句是否使用了索引; 2)应尽量使用EXIST和NOT EXIST代替 IN和NOT IN,因为后者很有可能导致全表扫描放弃使用索引; 3)应尽量避免在Where子句中对字段进行NULL判断,因为NULL判断会导致全表扫描; 4)应尽量避免在Where子句中使用or作为连接条件,因为同样会导致全表扫描; 5)应尽量避免在Where子句中使用!=或者<>操作符,同样会导致全表扫描; 6)使用like “%abc%”或者like “%abc”同样也会导致全表扫描,而like “abc%”会使用索引。 7)在使用Union操作符时,应该考虑是否可以使用Union ALL来代替,因为Union 操作符在进行结果合并时,会对产生的结果进行排序运算,删除重复记录,对于没

数据结构实验三——二叉树基本操作及运算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及运算 一、需要分析 问题描述: 实现二叉树(包括二叉排序树)的建立,并实现先序、中序、后序和按层次遍历,计算叶子结点数、树的深度、树的宽度,求树的非空子孙结点个数、度为2的结点数目、度为2的结点数目,以及二叉树常用运算。 问题分析: 二叉树树型结构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对它的熟练掌握是学习数据结构的基本要求。由于二叉树的定义本身就是一种递归定义,所以二叉树的一些基本操作也可采用递归调用的方法。处理本问题,我觉得应该:

1、建立二叉树; 2、通过递归方法来遍历(先序、中序和后序)二叉树; 3、通过队列应用来实现对二叉树的层次遍历; 4、借用递归方法对二叉树进行一些基本操作,如:求叶子数、树的深度宽度等; 5、运用广义表对二叉树进行广义表形式的打印。 算法规定: 输入形式:为了方便操作,规定二叉树的元素类型都为字符型,允许各种字符类型的输入,没有元素的结点以空格输入表示,并且本实验是以先序顺序输入的。 输出形式:通过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的方法对树的各字符型元素进行遍历打印,再以广义表形式进行打印。对二叉树的一些运算结果以整型输出。 程序功能:实现对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层次遍历。计算叶子结点数、树的深度、树的宽度,求树的非空子孙结点个数、度为2的结点数目、度为2的结点数目。对二叉树的某个元素进行查找,对二叉树的某个结点进行删除。 测试数据:输入一:ABC□□DE□G□□F□□□(以□表示空格),查找5,删除E 预测结果:先序遍历ABCDEGF 中序遍历CBEGDFA 后序遍历CGEFDBA 层次遍历ABCDEFG 广义表打印A(B(C,D(E(,G),F))) 叶子数3 深度5 宽度2 非空子孙数6 度为2的数目2 度为1的数目2 查找5,成功,查找的元素为E 删除E后,以广义表形式打印A(B(C,D(,F))) 输入二:ABD□□EH□□□CF□G□□□(以□表示空格),查找10,删除B 预测结果:先序遍历ABDEHCFG 中序遍历DBHEAGFC 后序遍历DHEBGFCA 层次遍历ABCDEFHG 广义表打印A(B(D,E(H)),C(F(,G))) 叶子数3 深度4 宽度3 非空子孙数7 度为2的数目2 度为1的数目3 查找10,失败。

B -树索引的建立

数据库系统实现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B -树索引的建立 一、实验内容 使用B-树对数据库进行索引。按照学生ID建立起B树索引。实验需要建立两个文本文件:数据文件datafile.txt和命令文件command.txt。数据文件包含了所有需要建立检索的学生信息,文本中的每一行包含一个学生的信息。每一行将由6个空格分隔的字符段组成:ID (9位),姓(最多15个字符),名(最多

15个字符),年级(1位),专业(最多4个字符),以及邮箱地址(最多20个字符)。 二、实验分析: 三、步骤分析及流程图 步骤分析:一个具有10,000,000个记录的文本文件共计10,000,000*100B=1000MB,而内存只有50MB,50MB/4KB=50*1024 KB/4KB=12800块,每块可以存放4*1024B/100B=40个记录,每块剩余96KB,内存一共可以存放12800*40=512000个记录,一共有10,000,000个记录。 所以要进行10,000,000/512000=19.53次,即20次排序,每次排序的记录数为10,000,000/20=500,000个记录。 因此此次实验需要将文本文件分成20个子文件。分别对子文件分别进行内部排序。最后对20个排好序的子文件进行归并排序,完成排序。 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生成一个具有10,000,000个记录的文本文件data.txt,其中每个记 录由100个字节组成,其中只有一个整数类型属性A,剩余字节用0 填充。程序生成一个4个字节之内随机整数作为每条记录的属性, 剩余字节用0填充。记录写入data.txt文件中。 2.根据实验分析,将data.txt文件分为20个子文件,并且按照文件 中每个记录的属性对各个子文件进行内部排序,最终形成20个有序 的子文件data1.txt,data2,txt,…data20.txt。 3.对20个有序的子文件进行归并排序,最终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果文件 result.txt。 流程图: 阶段一流程图见图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