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夏》阅读练习
梁衡的《夏》实录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七、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探究、创写学习课文精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现夏的特点学法指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设计理念:“追寻理想课堂”的起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
我们应当从学生的主体阅读出发,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和谐境界,即尊重(学生)与(教师)引领的和谐统一。
执教者:姜堰市二附中高德胜教学过程:(课前投影展示夏天的各种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配乐《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过《水浒传》吗?(生齐答:看过。
)《水浒传》中有一经典故事,称作“智取生辰纲”。
话说“青面兽”杨志押运生辰纲,行至黄泥岗,正在树下歇凉,远远的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子唱上冈来。
(投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说说诗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
(生齐读)生:夏天热,酷暑难耐,你看“赤日炎炎似火烧”。
生:诗中夏天苦,“农夫心内如汤煮”,农民心中焦急万分,火燎火燎的。
师:这样的夏天自然不讨人喜欢。
当代作家梁衡笔下的夏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这篇课文。
(投影课题、作者)二、阅读——发现师:请大家一起大声朗读课文,感知梁衡笔下夏的特点,体会梁衡对夏的情感。
(生齐读课文)师:梁衡对夏天的情感是什么呀?生:喜爱、赞美。
(师板书这两个词)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我从课文最后一句话知道的,“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请把这句话画下来!古往今来,夏天往往不讨人喜欢,夏天“赤日炎炎”,骄阳似火,梁衡却偏偏大声赞美夏天,他对夏天一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赞美夏天什么呢?(投影:阅读——发现梁衡赞美夏天。
示例:梁衡赞美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园中有金有父子二人,居小村,营①果园。
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
一日,父病危,謂②子日:“园中有金。
”言讫③而逝。
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帐然。
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④皆大丰收。
子始悟父言之理。
(注)①营:经营,管理。
②谓:告诉,说。
③讫:完结,终了。
④属:类,类别。
[1]翻译句子。
①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始悟父言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2]园中真有儿子想找的金子吗?父亲为什么对儿子说“园中有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画竹题记郑燮(xiè)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①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②其中,甚凉适③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④,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⑤,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⑥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⑦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ánɡ):刚长出的竹子。
②榻:狭长而低的床。
③凉适:凉爽舒适。
④围屏骨子:屏风架子。
⑤窗棂(línɡ):窗户上用木条或铁条等交错制成的格子。
⑥冻蝇:过冬受冻的苍蝇。
⑦岂非:难道不是。
[1]解释下列词语。
(1)余家:___________________ (2)师承: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岂非天然图画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七年级上册《夏》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夏》教案苏教版知识目标:1、掌握磅礴、匍匐、澹澹等生字词。
2、了解夏的特点。
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情感目标: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夏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夏的特点,感受夏的美丽。
2、品味优美的语句。
教学时数: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同学们,在前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春》,在这篇中,作者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
今天,当代作家梁衡又将为我们描绘一幅美丽的夏的图景,那么在作者眼中,夏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板书:夏)二、初读,感知文内容1、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dàn)2、学生自由朗读文⑴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⑵这些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讨论、发言师明确:⑴作者笔下的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⑵文中第2、3节,体现夏的热烈。
第4节体现夏的紧张、急促三、研读文1、分角色朗读A:男生读第2节,女生读第3节,男女生齐读第4节。
B:师适时点拨字音、语调、语气。
2、从文中的哪些画面可以看出夏的热烈、紧张、急促的气氛?学生讨论发言师明确:3、从上面的这些画面可以看出作者对夏有什么样的感情?生思考、发言师明确:喜爱、赞美之情4、作者除了表现对夏的喜爱、赞美之情外还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⑴生齐读第节。
⑵师生共同品味并明确:还表达了作者歌颁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感情。
四、品味优美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生讨论、交流师明确:、修辞手法a拟人如:“挑”“举”“匍匐”“冲刺”,形象地表现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b比喻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
一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开心阅读。
夏夜多美夏夜,静悄悄的,花儿睡了,小草睡了,树木也睡了。
水池里,睡莲花闭上了美丽的眼睛。
绿绿的大叶子上,停着一只婧蜓,像一架小飞机停在机场上。
池边的草丛里,青蛙呱呱地唱歌,金铃子在摇铃。
天上,月亮婆婆笑弯了眉,星星眨着调皮的眼睛,风儿轻轻地吹着。
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空中飞呀飞,一闪一闪,一闪一闪……夏天的夜晚多美啊!1.这篇短文共有_______个自然段。
2.短文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地方。
3.短文中出现了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4.天上的景色怎么样?用“_____”在文中画出。
二、阅读乐园。
昆虫音乐会草地上,夏风吹,昆虫来开音乐会。
蝈蝈跳到草尖上,歌声美妙令人醉;蜜蜂表演小合唱,载歌载舞花间飞;金龟子,金蛉子,叶下忙把歌词背;蛐蛐儿拉响小提琴,后台伴奏不嫌累。
青蛙也想来参加,可它不是昆虫类,急得河边蹦跳,一个劲儿把鼓擂。
1.儿歌中昆虫们的音乐会是在哪儿开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2.昆虫音乐会上的表演者都有谁?在文中用“○”圈出来。
3.读一读,想一想,再照样子连一连。
蝈蝈花间背歌词蛐蛐儿草尖上小合唱金龟子后台独唱蜜蜂叶下拉小提琴4.青蛙没能参加的原因是()A.它不是昆虫。
B.青蛙擂的鼓不好听。
三、阅读理解。
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春妈妈回来了,带来了三个淘(táo)气的小姑娘。
雷姑娘喜欢敲(qiāo)着鼓(gǔ)儿玩,敲醒(xǐng)了天空,敲醒了田野(yě),敲醒了沉(chén)睡的山岭(lǐng)和村庄(zhuāng)。
雨姑娘喜欢洒着水儿玩,洗绿了大树,洗青了小草,洗红了花朵的脸儿一张张。
风姑娘喜欢吹着气儿玩,吹柔(róu)了树枝(zhī),吹长了青草吹得春天朝(cháo)前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夏》乡村一树红寂寞阅读训练苏教版

夏天汪曾祺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
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
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
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
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
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
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
很小的孩子就会唱:“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
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
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
“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
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聒聒聒聒”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
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
看月华。
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
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夏》试题

1.通读全文,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2分)2.作者描写景物用词贴切,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3.(1)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的一艘艘舰船。
(2)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4.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5.“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6.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
阅读下面文段,说说该文段与《夏》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分)夏夜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
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晴。
(节选自钱钟书《围城》)1、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2、(1)“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指一般的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的高。
“扑打”写出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是指水或云气冒出来,“托”是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
这里是描写麦浪翻滚的动态情景,准确生动,能给人美感。
(意思相近即可)(2)“形成”: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应用于抽象事物。
“凝成”:凝结成为某种事物。
应用于具体形象的事物。
苏教版七上梁衡《夏》课文原文

苏教版七上梁衡《夏》课文原文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天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滂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期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级。
夏正当春花求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挂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碰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有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教材说明。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专项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专项同步练习及答案一、认真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夏天的午后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
小鱼该不会被煮熟了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
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
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小青蛙蹦上岸开始赛歌:咕呱!咕呱!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
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
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过桥的小学生。
他们多像一群飞过雨后彩虹的小鸟啊!1.根据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雨一(______)彩虹一(______)镜子一(______)小鸟2.文中写了雨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景色。
3.用“”画出让人感受到夏天很热的句子。
4.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除了文中描写的雷雨,我还知道________雨、_________雨等。
二、延伸小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朱德从小热爱劳动。
5岁时,他就学着割草、拾柴,帮家里千些杂活。
朱家附近没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
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妈妈再也没有力气去挑水。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却发现缸里的水满满的。
连着几天都没挑水,可是水缸里的水每天都是满满的。
妈妈感到很奇怪。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她起了个大早,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在悄悄地挑水。
妈妈又惊又喜,紧紧地把朱德搂在怀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1.在文前的横线上给短文加个题目。
2.短文重点写了朱德__________,简单写了朱德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夏》阅读练习[课内精读]夏梁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⑧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①前进的瓜秧,无不进发②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③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1、选文中最能体现夏天“热烈”的旋律的三个近义词是2、选文第一节中与“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一句相呼应的句子是3、课文说“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夏则是“中性的黄色”,那么你认为冬天应该是何种色彩?请仿照划线句为冬天写一个句子。
*4、真揣摩,如果用括号中的词替换句中加点的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a、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b、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③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课外延读](一) 无雨夏天苦等了一个漫长的春季,眼看这个夏天就快过去了,却一直没有看到下雨的迹象。
难道说这个多雨的季节竟然不会有小雨淋漓的诗意?没有大雨磅礴的酣畅?燥热和枯干的不仅仅是街道、山林和河川,在焦灼和期待中,人们几乎要失去耐心。
失去耐心的还有门前的那一簇簇的蔷薇,我第一次看见翠绿的凋谢,一种异样的感觉充盈心间。
也许,还有一朵蕴积雨水的云,正在缓缓飘来,徐徐接近着头顶这片耀眼的天空。
那必然是一个让人欢腾的时刻,阴暗而清凉的风中,人们不再惧怕闪电,急促冲出户外,满眼包含感激。
是啊,人们已经很少在心底泛起感激了,苦涩的心田,已被干裂成很多滴水难以润合的碎片。
但是,我的确看到了那种场面,当久旱无雨、万物萎顿、心浮气燥的时候,户外天昏地暗,风雨欲来,那时分,人们是何等的开怀哦。
而人们还会再等多久?阳光下浮土飞扬,遮住了呆滞的视线,烁烁远方,热浪滚滚,就连绿荫下的土地也渐渐泛白,那黑色柏油马路的色调也不再沉实。
这世界竟然如此渴望,灿烂的阳光不再具有温暖、良丽的含义。
那一排排静静垂立着的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当然还有一片湿润、一种清凉,于是人们簇拥到海边。
在海潮喧嚣中,人们在希望中幻想,虽然那个愿望是咸涩又酸苦的,却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
捧一团海水,人们在那小小的一片水面,人们看到的依旧还是炽热的阳光。
疲惫地张望,偌大的空间在煎熬着,这让人们想念起了曾经那些绵绵阴雨的日子,想起了关于环保的话题,想起了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倡议。
可能现在还不算太晚。
当人们再一次反省,那反省的背景里,是记忆中的青山绿水,是那些风调雨顺的年景,是昨日亲手伐倒的那一片片森林。
很长时间,人们崇尚起了冷漠,粉饰了贪婪而纵容了索取,忘却了辛勤的种植。
难道人们真的不知道,当人们用热情和真心种植善良、浇灌真诚、剪去虚伪之后,这世界会变得很清爽、滋润和温和么?不,人们知道。
但是人们只会要求别人去做,而忘掉了自己的责任。
无雨夏天,枯萎的或许还有甜美的心灵,在浮躁的空气中,我们已经厌倦了歇斯底里的标榜,当满山变野的青色褪去以后,人们发现,岩石的山体依旧那样沉实和安静。
1、在作者的想象中,当久旱逢雨时,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用文中原话来回答)2、如果将文中划线句子改为“这个多雨的季节,应该会有小雨淋漓的诗意,应该会有大雨滂沱的酣畅。
”其表达效果有何变化?3、作者说“人们崇尚起了冷漠,粉饰了贪婪而纵容了索取,忘却了辛勤的种植。
”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这具体指的是什么?4、第八节中说在“那反省的背景里”有“记忆中的青山绿水”有“那些风调雨顺的年景”,但为什么还会有“昨日亲手伐倒的那一片片森林”?*5、梁衡的《夏》主要表达了对夏天紧张、热烈、急促旋律的赞美,你认为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 沙田山居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
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①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
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
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
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
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
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
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
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
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
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
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
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中。
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
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
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
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
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②,也不能不下楼去: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注]①阒:音(qù),书面语,远。
②王粲:三国时文学家。
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1、本文语言雍容典雅,有的直接融合了古代诗句,请补出下列诗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相看两不厌2、余光中是台湾诗人,他的诗作与散文常常充满着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洋溢着浓浓的乡愁,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3、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1)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2) 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
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5、认为本文最后以一首小诗作结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课内精读]1、沸腾、升腾、蒸腾2、“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
”3、如: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之安静。
4、要点:A、用“趴”字就显得笨拙,而“潜”字既表现了蝉的机警,又体现了叶的繁茂。
B、用“冲锋”只能表明一般性地往前冲,而“冲刺”则表达出是竭尽全力的最后一冲,准确而生动。
[课外延读](一)1、“那必然是一个让人欢腾的时刻,阴暗而清凉的风中,人们不再惧怕闪电,急促冲出户外,满眼包含感激。
”2、要点:语气不够强烈,就表达不出作者对夏雨的渴念之情。
3、人们一味地砍伐森林而不知绿化荒山;只知一味地捕杀动物而不知保护生态。
4、要点:因为如今“青山绿水”不再,连年闹灾欠收就是与“昨日亲手伐倒的那一片片森林”有着直接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反思的精神。
5、表达出作者对夏雨的强烈渴念,警示人们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否则受累的最终是我们人。
(二)1、笑而不答心自闲;唯有敬亭山。
2、如:(1)文章第一节中“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2)最后引用的诗。
3、要点:两句话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一句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稳重和深邃;第二句生动地赋予烟云以生命,极言山势之高。
4、B 5、要点:总结全文,点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