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与陶行知的自学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读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

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探索中国的现代教育之路鞠躬尽瘁。

《陶行知教育名篇》实为我们教师的巨大财富,我读后受益匪浅。

下面我结合叶老的观点来谈谈在现在如何当好教师。

首先,不能做下列类型的教师。

1、翻译型教师。

这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上课的工作是“把纸面文句翻译成口头语言。

”结果是语文教师没上好语文课,其他学科都象是上语文课。

2、天花乱坠型教师。

这类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

只要抓住某一内容,就天南地北,任意发挥。

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着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中国着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转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非国之灾";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非国之害";但若"无学",则国"丧无日矣";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他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主张"见善则迁","闻过则喜",并且"与人为善";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他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以为一个"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贵,"生我所欲",但在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与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一致的;3.朱熹1130—1200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我国南宋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他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指引者,师之功也;"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4.王守仁1472—1528王守仁是明中叶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①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②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③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④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5.蔡元培1868—1940蔡元培是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他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8220;学界泰斗、人世楷模&8221;;他提出了&8220;五育&8221;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8220;尚自然&8221;、&8220;展个性&8221;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8220;美育的专题&8221;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8220;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8221;教育论着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着选等;6.梁启超1873—1929梁启超是清末着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中国之衰乱由于教之未善;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条,皆归本于学校;"他曾着新民说,认为"变法"必先"变人","变人"必须"育才","育才"就是教育;这种把办教育看作是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键的主张,虽然对教育的作用估价过高,但其重视教育这一点却是可取的;他在论教育定宗旨中,指出人类与动植物的不同,就在于做事有目的,办教育更不能没有目的;康有为虽曾提出培养人才,开发民智,而梁启超认为这还不够,教育还要有正确的目的;这是他独特的贡献;他认为培养只图升官发财的官僚、汉奸之才这样的教育目的有害无害,是错误的;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新民;他反对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培养人才要有国家观念,这种思想在当时曾大放光辉;7.徐特立1877—1968徐特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延安时期,他根据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要研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迫切需要知识分子";他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自然科学人才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他主张,要给大众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给已有的知识;他还指出:"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只会接受书本子上的现成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能够发现新知识;那就更需要从手脑并用的劳动中,改造事物,分析事物,综合事物,才能得出关于事物的一些新知识;"他主张"灵活使用课本",反对把"课本神圣化,使学生都不用脑",如果"师生都成为课本的审查者和编辑者","学习的成就就必然是可惊的";此外,他还很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少而精等;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着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①基本观点教育;他说:"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②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8220;;五爱&8221;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③纪律教育;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8.鲁迅1881—1936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鲁迅极其重视科学知识;他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鲁迅主张搞文科的也要学自然科学;鲁迅把中华的复兴、民族的自强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战士,向旧社会的恶势力作韧性战斗,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他说:"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他关心青年的学习,但反对读死书;他说:"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他提倡读活书,指出青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鼓励青年学习社会科学,并一再指出学文科的也要看关于科学的书,学理科的,要看看文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教育青年学习要做到坚忍、认真、韧长;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如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他反对注入式,主张启发式;鲁迅对陈腐的注入式教学法有切肤之痛;他认为注入式违背人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说:"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如师荒谬,不妨叛之;"9.陶行知1891—1946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8220;五四&8221;运动后,他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他以&822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8221;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陶行知主张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要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问题;他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陶先生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陶行知最主要的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即①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②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③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④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⑤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陶行知还主张终身学习,他说:&8220;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8221;这应当是最彻底的终身教育观;10.叶圣陶1894—1988叶圣陶原名绍钧,是着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他认为&8220;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8221;,也就是我们常说的&8220;授之以渔&8221;,而非&8220;授之以鱼&8221;;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8220;教育就是培养习惯&8221;,主张&8220;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8221;;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他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等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教为不教_首先须教_谈叶圣陶_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_之教育思想

教为不教_首先须教_谈叶圣陶_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_之教育思想

2006年第4期语文学刊教为不教,首先须教——谈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之教育思想○王立(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0)“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是对陶行知“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一教育主张的继承和发展,该思想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教学观如出一辙。

它抓住了学校教育中“教育和受教育”这个主要矛盾,为学生观、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提供了指导原则。

这一表述辩证而缜密地指出“教”与“不教”的关系———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

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

教师首先要“教”,且要“教”好。

最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标。

一、“教为不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特点,可以“不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体。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其内容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例如,语文教材具有大量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要求学生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提高学科素养为主旨,其中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情感的提升居主导地位。

第二个特点是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增强语文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所以,“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

”当然,语文教学是有理论支撑的,它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涉及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的知识和思想观点;但是,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旨,而须着力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物事迹

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物事迹

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物事迹《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一定不能被忘记。

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陶行知先生特别注重实践。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学校的孩子们都在死记硬背知识,就亲自带着孩子们走到田间地头,让他们亲眼观察农作物的生长,亲手触摸土地。

他告诉孩子们,知识不仅仅在书本里,更在生活中。

还有一回,一个穷孩子上不起学,陶行知知道后,不仅帮他交了学费,还经常去他家辅导功课。

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好学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精神。

他心里装着每一个孩子,一心只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成长。

《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那可是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她总是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为了上好一堂课,她常常备课到深夜。

有一次,为了讲清楚一篇文言文,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反复琢磨每一个字词的含义,还向许多前辈请教。

课堂上,她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于漪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

有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想要退学,于漪老师多次家访,鼓励他不要放弃,并自己掏钱给他买学习资料。

最终,这个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生前行的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用爱浇灌每一朵花》苏霍姆林斯基,一位充满爱心的教育家。

还有一次,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在课堂上捣乱,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批评他,而是课后和他一起做游戏,慢慢了解他的内心。

原来这个孩子是想引起大家的关注。

从那以后,苏霍姆林斯基经常给他表现的机会,这个学生也变得越来越优秀。

苏霍姆林斯基用爱,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孔子,那可是古代的大教育家。

他的学生众多,但他从不一概而论,而是因材施教。

比如子路勇敢但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格内向,做事犹豫不决,孔子就鼓励他要勇敢果断。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博 大精深 、内涵丰富,近一个世 纪 以来是我 国教育事业的助推 器,引领着教育事业健康蓬勃的发 展 ,从语 文学习到 大语文观 ,影 响我 辈的方方面面,他所提 出 的 习惯培 养说 、语文工具观及驻扎在每位教育者 心中的 “ 教师 为 了达到不需要教 ”都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儿童与青年的成
代 垂范。 ”其 实关于叶圣 陶先生的活动一直到今天仍 然活跃 于
中国教 育界,他 的教 育理论都 是从 实践 中来 ,所谓 实践 出真 知,叶圣陶先生正是用 自己 全部的生命探求着语文教育事业的 发展 ,他 的语文教育思想指 引着一代又一代 的教育者 ,是每位
从 事教 育人 的灯 塔 。
三 、语 文 工 具观
叶圣 陶先生生于十九世纪末 ,从十八 岁踏入教师行 列,直 至二十世纪末生命 的尾 声仍在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燃烧着对 学生 的无尽热情。他在教育行业纵横五 十八年 ,是二十世 纪教 育界泰 斗级人物 ,著名语文教 育家刘国正 曾这样说道 : “ 在中 国的语文教育界 ,朱 自清、夏丐尊、叶陶是耸立在三四十年 代的三座 高山 ; 其 中叶圣陶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时间 最长,影响最 大,他留下的宝贵遗产无人 能比,一代宗师,万
教育研究
课程教 育研 究
叶 圣 陶先 生的语文教 育 思想
惫 倩 ( 贵 州省体 育运动 学校 贵州 贵 阳 5 5 0 0 0 2 )
【 中图分类号 】 G 4 0 0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 1 0 . 0 0 5 9 . 0 1
除 了学习语文的行为 习惯外 ,叶圣陶先生还专 门针对 阅读 与写作的养成习惯上做 了 研 究与阐述,他在 《 论 国文精读指导 不只是逐 句讲解 》一书 中 提 到,阅读 书籍 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 只要能够根据 书籍 的性质 进行 区分 ,该翻 查的就翻查,该分析 的就分析,需要根据全文理解 大意的能够理解 ,明白作 者的言 外之意,甚至能够指 出 作 者没有考虑到的遗 漏之处 ,如果能够 到达这样的程度 ,那 么阅读 习惯便算是养成 了。关于写作 习惯 的培养, 叶圣 陶先生也在 《 论写作教 学中》阐述 了自己的看法 , 他认 为写作 习惯主要应从 两方面进行培养,首先要 有所积 累, 所积累的尽量用文字去表达,另一方面就需要将表达的文字进 行修饰 ,在遣词造 句的技术上花功 夫下力气。 如果你认 为叶 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只停 留在语文的学习 中,那你就大错特错 了,他认 为一个健全的公 民要 “ 培养学生 在社会主 义社会 生活 中的一切 良好 习惯 ” ,他在 学生教 育的德 智体与个人修养等方 面都做 出了习惯培养的 目 标 与要求 ,如在 德育方面要 求学生在待人接物与对待工作方面要真诚有责任心 的好 习惯 ; 智育要养成主动寻 求知识和学 习 娴 熟技术的 良 好习 惯; 体育方面要有 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 良好 习惯 ;学生要 有 热爱祖 国、关心他人 、礼貌诚信 、虚心 自强的个人修养与 良好 习惯 。叶圣 陶先生的习惯养成说 ,不仅是对语 文教育 出发 ,更 是宏观 的涵盖 了学生教育阶段的 学习及生活 ,从 学习到做人 , 从 方方面面对学生提 出了习惯养成 的要求与教育者应该 实现的 教 育 目标 。 要真正 学好语 文,必须要 求教师将 习惯的培养 落到 实处 , 让学生 明白得更多, 兴趣更浓, 性情丰厚 , 即知即行 , 知行舍一 。

着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

着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

着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

简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两字。

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教改的核心经验,也是指学生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明、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多讲不仅要保证课堂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而且要讲究练的方法,提高练的质量。

只有将讲授、阅读、听说和练习有机结合巧妙搭配起来,才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熟、会,并在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功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是有差别的,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群体,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解决好教学要求与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这一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类学生的要求要具体、要贴切,做到因材施教。

平时备课和上课时,我做到分层次设计教案,分步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对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学时高起点、快节奏、大容量,要求这些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对基础差、分析理解及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学时低起点、慢节奏,小容量、反复练,允许这些学生逐步掌握已学知识,使每个学生都怀有不同程度的喜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信息反馈,及时查漏补缺英语与其他学科一样,知识内容由浅入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塌实的学风,认真做好预习复习,温故而知新,就象滚雪球一样,经常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

教育家名言及感悟剖析

教育家名言及感悟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育·教师·老师·励志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叶圣陶教育·老师·教师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教育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叶圣陶教育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叶圣陶教育·理想·生活·宽容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陶行知教育·陶行知·宽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行动·成功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陶行知教育·教师·陶行知·宽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孔子·学习·论语·诚信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教育·陶行知·宽容·教师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教师·陶行知·教育·学习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赞美老师·陶行知·教师·教育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诚信·孔子·诚实·诚实守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孔子·勤奋·学习·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爱国·廉洁·奉献·热爱祖国教育植根于爱。

鲁迅鲁迅·教育·教师·宽容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宽容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教育·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简介汪琳人 (中国教育科学学会科研处)教育同行们研究教育教学或发表演讲、论文时,大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古今中外大教育家们的理论、语句,一则有依有据,二则增添份量。

可有的不但没有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

其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都没有错,关键是一不可古今不分、洋中不分、时地不分,二不可愿意不明、断章取义、号脉不准,唯有明宗求意、可植迁移、恰到好处,方显英雄本色。

我们是中国人,还是以祖宗始之。

现简述我国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

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

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

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

孔子像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

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

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

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

山即称“尼山”,位于曲阜城南)。

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

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

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教育思想引言叶圣陶(1904年-1997年),字抱一,江苏扬州人,中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奠基人”。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和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他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

叶圣陶的教育目标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五育(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叶圣陶看来,智育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德育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体育是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团队合作精神,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劳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学校的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叶圣陶的教育方法叶圣陶主张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首先,他提出了“由多到少”的原则,即从学生兴趣广泛的多个学科开始,逐渐向少数学科深入。

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他主张以“启蒙教育”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是积极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校的教育应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叶圣陶还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他主张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叶圣陶还倡导“教育普及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叶圣陶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一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促使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叶圣陶大语文教育观……(钟晓华)

叶圣陶大语文教育观……(钟晓华)

叶圣陶大语文教育观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究钟晓华摘要:陶行知、叶圣陶两位语文教育家都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也是非常深刻、透彻的。

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他们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对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认识,和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都存在共同之处。

从这些相似的观点中我们可洞察出语文教育的一些本质性东西,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叶圣陶大语文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陶行知与叶圣陶二位教育家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当时语文教育还处在非常幼稚的阶段,所以受外来实用主义的影响比较大。

陶行知是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峰俯视语文教育的人民教育家。

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非常重视语文的实用性,对文学教育,性情的陶冶论及不多,这也与当时文盲多的状况有关。

他的教育思想中更多的是语文教育原则的论述,具有居高临下的指导作用,也就是侧重于“为什么教”的讨论。

叶圣陶是泛舟于汉语文教育海洋的一代宗师。

他的思想中多论述的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他认为语文主要是两项任务,一是“吸收”,另一项是表达。

在他的语文论著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阅读与写作,对青少年的语文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指导。

经典的论断“教是为了不教”、“教材只是个例子”反映了他对语文教学任务的深刻认识,归根结底语文学习就是为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和叶圣陶的大语文教育观的比较中,发现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他们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对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认识,和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都存在共同之处。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人们交流交际、文化传承的工具。

但它不只是单纯的工具,它一样承担着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交流等一系列重要任务。

陶行知认为我们的学习就是生活,课内所学的知识,就是应付生活的工具。

这工具决不能以简单的知识为形式停留在大脑当中,它必须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才会产生意义。

陶行知与叶圣陶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陶行知与叶圣陶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210221作者简介:王倩,南京晓庄学院食品科学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中国教育史;杨紫薇(通讯作者),江苏省徐州市凌城实验小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史。

①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12页。

②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主编:《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③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④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8页。

⑤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45页。

2021年3月第2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ITYMar.2021No.2陶行知与叶圣陶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王 倩1,杨紫薇2(1.南京晓庄学院食品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171;2.凌城实验小学,江苏徐州221200)摘 要:作为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和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均深刻反映出强烈的生活化色彩。

在教育思想的历史延续中,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也受到陶行知的影响,两人在课程、教法、教材等教育思想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也各自有侧重点,对我国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叶圣陶;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400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21)02000605一、陶行知的课程、教法及教材思想(一)课程目标观:培养“真人”陶行知的课程目标观是培养“真人”,“真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们所学的是从经验中、思想与行动的结合中形成的真知识,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完全的、精神上的、永久继续的生活。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适合于生活所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他一直秉持的教育价值观。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第一篇: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读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

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探索中国的现代教育之路鞠躬尽瘁。

《陶行知教育名篇》实为我们教师的巨大财富,我读后受益匪浅。

下面我结合叶老的观点来谈谈在现在如何当好教师。

首先,不能做下列类型的教师。

1、翻译型教师。

这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上课的工作是“把纸面文句翻译成口头语言。

”结果是语文教师没上好语文课,其他学科都象是上语文课。

2、天花乱坠型教师。

这类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

只要抓住某一内容,就天南地北,任意发挥。

学生倒也听得很有滋味,但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类型作文素材——“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

教育类型作文素材——“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

人物特辑| 教育者: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潇潇春雨润桃李,耿耿丹心育英才教育者“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从古至今,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吸引无数教育大家身体力行进行探索。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两相配合。

李贽曾言:“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对教育者而言,教育不仅在课堂,也在生活;不仅限于知识,更在于做人。

而对受教育者而言,教育不仅是接受,也是内化于心,更应践于行。

适用考点:教师道德、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新青年、社会风气往年真题: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2017年全国卷三《我的高考/我看高考》2017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2016全国卷一《奖惩之后》陶行知: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荣誉成就:中国人民教育家、平民教育践行者、生活教育▣事迹回放: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统治,但旧日的封建传统教育,延续千年,遗毒馀烈。

传统教育以经学知识教授学生,在科举取士日益僵化时,往往使人脱离实践而成为“书呆子”,不仅跟不上时代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更谈不上向大众普及。

陶行知敏锐地察觉了旧传统教育的缺点,在具体分析中国国情后,极力倡导平民教育。

此外,通过不懈探索,他吸收并改造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

为了将教育深入广大农村,1927年,陶行知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前途,在南京筹办起近代最早的试验乡村学院——晓庄乡村师范。

学校完全贯彻“生活即教育”思想,陶行知常亲身到百姓家拜访学习,或请他们作“先生”来给学生传授知识。

他也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将所学应用于行,使课堂变得活泼,也推广了平民教育。

在外人看来,留美归来的大学教授陶行知在农村与师生同甘共苦,与农民交朋友的行为是不能理解的。

然而正因为陶行知这一腔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热血,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中国的教育事业得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自主学习经典名言与案例

自主学习经典名言与案例

“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陶行知:《教学合一》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 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教育漫话》“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民主主义与教育》“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教育家名言大全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读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

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探索中国的现代教育之路鞠躬尽瘁。

《陶行知教育名篇》实为我们教师的巨大财富,我读后受益匪浅。

下面我结合叶老的观点来谈谈在现在如何当好教师。

首先,不能做下列类型的教师。

1、翻译型教师。

这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上课的工作是“把纸面文句翻译成口头语言。

”结果是语文教师没上好语文课,其他学科都象是上语文课。

2、天花乱坠型教师。

这类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

只要抓住某一内容,就天南地北,任意发挥。

学生倒也听得很有滋味,但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2)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2)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体系。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倡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我个人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得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陶行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这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其次,陶行知教育理论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传递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如社团活动、参观实践等,引导学生培养这些能力,并进行综合评价。

另外,陶行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动手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陶行知教育理论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实验、项目学习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总的来说,陶行知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目录第一篇: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第二篇: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第三篇: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第四篇: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第五篇:叶圣陶教育思想正文第一篇: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读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

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探索中国的现代教育之路鞠躬尽瘁。

《陶行知教育名篇》实为我们教师的巨大财富,我读后受益匪浅。

下面我结合叶老的观点来谈谈在现在如何当好教师。

首先,不能做下列类型的教师。

1、翻译型教师。

这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上课的工作是“把纸面文句翻译成口头语言。

”结果是语文教师没上好语文课,其他学科都象是上语文课。

陶行知和叶圣陶

陶行知和叶圣陶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陶行知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陶行知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陶行知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19]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

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与陶行知的自学教育思想
——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看学生的自主学习
摘要: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思想,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得之的能力,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与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并且“做”是学之中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并学以致用,自动去开发文化宝库。

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充分强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本文就是从这两位教育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和“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作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对当代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课题进行思考探究。

关键词:“自主学习
..
....”、实践
..、“做.”、习惯
..、生活
在当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所获所得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此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标中更是明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中都共同体现了一种要求学生自学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以下我就从这两者的教育思想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一、何谓“自主学习”
叶圣陶认为要在教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自求得之的本领,无论教什么都要让学生先思考一番,不要一味的讲解,充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陶行知则说,要教学生学,就如给
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宝藏。

从中都指出了“自主学习
....”之内涵:要求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仅体现为我要学,而且表现为我能学,并且在主动积极的求索中,能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求学过程中的一种可贵品质,在现代教育中有很多学生却缺乏这种精神;学生学习欠缺积极、热情度不高、自觉性不强,甚至还存在惰性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21世纪就有学者提出:“当今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儿童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生存状态。

”①p27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受逼”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变得爱读书、爱学习并自主去读去学,以下我局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应如何“自主学习”,以叶圣陶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叶圣陶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陶行知更是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并说“好的老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

”②p1两者都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提倡和事实自主学习的进程中如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导向和有效引领,自主学习就会蜕变成为一种随意性学习、自由性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主导性更重要是体现在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对此,叶圣陶就明确提出教师在引导自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
..,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和引导,并运用种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能够躬身实践,学以致用,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而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要求语文教
学要走出就语文教语文的怪圈,要贴近生活
..,要注入时代活水,要在“做”字上下功夫,要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一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实践与生
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与源头,语文教学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在语文教学上做到深入实践,在“做.”上求索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探讨钻研、去尝试实验。

而教师在此中更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敢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习时听取一位高一的老师在讲述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时就采用了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先不看课文只看课题,从课题中思考一个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再一起阅读课文、一起寻找出问题的答案,让人惊喜的是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发言踊跃,而且问题丰富多彩;他们不仅问到“爱因斯坦为何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甚至还想知道“他的童年和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他的IQ是为何会这么高?”“他的相对论如何理解?”并全班动手在课文中一一找到了与问题相关的答案。

除此之外,在我实习的学校,教师在课外提议学生多读书、多看报,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剪录摘抄下来,学生收集记录的内容上至国家大事、天文地理,下至小说散文、故事名言,而且还附自己的感言心得,形式多样、内容精彩,开启了一扇纵览外部大千世界的明窗。

叶圣陶提倡要在实践中体验语文、学习语文,语文教学要在实践中寻觅;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真正的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③p44。

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动脑动手去“做”、去参与、去实践,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带领学生去接触生活、关注生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学生应如何“自主学习”
陶行知要求:“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②P33叶圣陶提出,必须用种种方法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好的学习
习惯
..。

可以说是为陶行知的“做”明确了方法和方向,并且指出养成良好习惯并且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较大的飞跃,学生才真正具备自学的能力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这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中所提议的“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在生活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方是认真科学的好的教育。

为此叶圣陶与陶行知在阅读与作文两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些良好有效的方法。

叶圣陶提议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为阅读提出“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段法;首先预习就要做好翻查、分析工作,唯有经过自己思索的东西才印象深刻,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在课上就会迫切想得到疏通。

再进行课内讨论,引导学生各自发表预习心得,包括收获与疑惑;陶行知也很重视课堂讨论法,认为此法有三个作用,一是可以交换知识,二是可以彼此鼓励,三是可以激发兴趣。

对于组织课堂讨论这一点我自己也有深刻体会,在讲述高一课文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时,有80%的学生表示对这篇课文不理解,我就让他们互相讨论后各自说出自己的困惑;有的说无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有的说不知道文中何处体现了乡愁,有的说文中的词句深奥难懂等。

我就针对他们所提的问题给予指导和点拨,比起逐句讲解要有针对性并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最后是要反复练习才能进一步掌握巩固知识。

这种勤于阅读的习惯还包括在课外的大量阅读。

在新课标中就明确给每个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都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也可以在课后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好文章和好书籍,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达到“做”的效果。

叶圣陶要求要养成随时作文、并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他曾设想:让学生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养成记日记或者写笔记的习惯。

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

一句两句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应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
责。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要求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读写结合外,还要求学生主动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使作文成为有源之水、有米之炊,体会从生活中来,作文素材也要从生活中寻觅。

这可以说是叶圣陶的“随时作文”设想的基础与依据。

叶圣陶曾说,作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的责任主要是指导学生修改而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更没必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老实为学生的作文作了详细细致的修改评点而学生只是随意扫了一下分数就把作文弃置一旁,实事告诉我们那种越俎代抱的陈旧做法是劳而无功的,它不但极大地加重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从长远观点来看对学生还是有害的。

因此学生要养成“自己写,自己改,相互改,反复改”的习惯,持之以恒,积以时日,作文才能有质的提升。

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变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更新教育方法,让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自主去做”;两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相互阐述、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发展,为当代教育和教育改革带来了有意义的实践方法与启示。

注释:
①、吴康宁:《谁是“迫害者——儿童”,受逼学习的成因追词》,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年第4期;
②、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③、吕辉:《陶行知全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版。

参考书目:
⑴、高宝立:《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研究杂志社,2004年11月版;
⑵、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九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
版;
⑶、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⑷、朱瑛:《对新课标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载《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