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与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高一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一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一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请分析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描写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答案: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描写,通过对荷塘的宁静、月色的朦胧以及荷香的清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在独处时的自由、宁静和愉悦的情感。

荷塘的宁静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平和,月色的朦胧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超然态度,而荷香的清新则象征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些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自然中寻找精神慰藉的情感。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

⾼⼀语⽂散⽂阅读练习 语⽂的练习,能够让你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语⽂散⽂阅读练习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家学习。

⾼⼀语⽂散⽂阅读练习(⼀) ⼭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神幻的虹所迷惑。

我时常戴⼀顶⼤⽃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野上空被村⼈喊做天⼸的虹。

故乡的虹,⼤都悬⽣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细细,⾬光氤氲,若有似⽆,我⼀低头,汪汪积⽔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

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地⾥拱起⽽飘然升空的。

⼤⼈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

我甚⾄想,那虹,是地⾥蜈蚣升天的么? 及⾄青年,丰满的物事⽆⽌⽆息,⼈,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

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的况味。

⽼年时⾄,⼣阳在天。

⼈⽣⾈楫,早早告别了⼟腴⽊秀的春夏,急急就滑⼊了⽔瘦⼭寒的秋冬,⼈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彩,使⼈漫⽣想像啊。

诗⼈北岛就有⼀⾸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

姑娘与虹,⼤抵是皆有照⼈光彩,诗⼈才能当上⽉下⽼⼈,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滴曲折⽽奇幻的“合作”。

与⾬滴“合作”的、射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的、集团⽆边的箭簇。

每⼀根阳光之箭,进⼊⾬滴的位置和⾓度都不同,因⽽,每⼀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度相应也不同。

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

”⽑润芝诗⽈:“青⼭着意化为桥”。

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后作。

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弧段之上⾬滴反射过来的各⾊⾊光,能量才最集中,光⾊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光,才能被⼈看到。

作为⽣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word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word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word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优选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优选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徐祯霞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

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

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

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

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

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

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与答案天湖在西部旅行,你一定要去看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这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湖天一色,长云横空。

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

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

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

恍恍惚惚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天湖的独异举世XXX。

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

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

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继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寂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

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弥漫着人烟和爱意的村庄与大地。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XXX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①比喻手法:如“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天湖的依恋之情。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doc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doc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一)①白衣港的夏天,是从门前树上的蝉鸣开始的。

②乡下的日头越来越大,从阳光下刮来的南风带着火势,让人昏然欲睡萎靡不振,只有那些落在树上的蝉扇动轻薄的羽翼拼命地鼓噪,像吃了兴奋剂一般亢奋和不知疲倦。

那清脆悠长而极具穿透力的鸣叫,仿佛在表达对大自然的无比感激和眷念。

只要有一只蝉带头鸣叫,整个乡村就会骤然响起一片此起彼伏的蝉声,知了,知了,每只蝉都在放声歌唱,犹如一组无止无休的田园交响曲。

③下雨了,蝉在风雨中停止了鸣叫,这个世界仿佛没有蝉的存在。

一旦雨过天晴,蝉又在树上鸣叫了起来。

④蝉鸣以极大的魔力占据了整个夏天,捕蝉成为我们儿时最大的乐趣。

那时乡下孩子没手枪、汽车、机器人等玩具可玩,树上的蝉、田里的蛙、路上的蚂蚁、泥中的蚯蚓是最好的玩具。

天气十分闷热,风轻轻的,脚步轻轻的,阳光透过树梢照耀在身上。

我们悄悄爬上树,唯恐惊动树上的蝉,双眼直呆呆地盯住发出声音的目标。

正在蝉得意忘形引吭高歌的时候,我奋力一跃,将右手扑下去,蝉落入手窝内,等它回过神来吱吱吱地叫几声,欲挣扎逃跑,被我另一只手稳稳捉住,蝉停止了鸣叫。

⑤再大的蝉不到一寸长,黑色的头大大的,两只黑眼睛像油菜籽一般闪亮,一双白色透明薄如轻纱的羽翼如婚纱一般漂亮,后半身一些彩色条纹格外显眼,蝉前面四条小腿不停地舞动,后面两条大腿控制身体起降,随时可以起飞。

我将一根细线吊在蝉的大腿上,蝉马上飞了起来,但被一根长线牵着,就像孙悟空有再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看着蝉飞过来扑过去胡乱地在空中转着圈扑腾挣扎,我们开心地拍起了巴掌。

猛然,蝉挣脱了线的束缚,向空中飞去,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原来,这刚烈的蝉以付出一条腿的惨痛代价获得了自由,那条断腿仍与线连在一起飘落到地上。

吃一堑,长一智。

从此,我只要捕捉到蝉,就狠心摘掉它的翅膀,让它飞不起来,只能在地上爬行了。

有时,我们异想天开,捉来一对蝉,欲在它们之间挑起纷争打斗,但蝉互相忍让迁就对方,朝不同方向爬行,互不侵犯,任你如何挑逗,它们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高一语文读本散文阅读题集萃

高一语文读本散文阅读题集萃

高一语文读本散文阅读题集萃五、阅读余光中《沙田山居》,完成18—2l题。

(16分)18.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4分)答:19.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3分)答:(2)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3分)答:20.作者在第(1)段中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第(3)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第(7)段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试分析第(3)(7)段中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答:(1)(3分)(2)(3分)季羡林《清塘荷韵》)(《语文读本》)17、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18、“季荷”同燕园其他池塘的荷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19、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作者感觉非常有趣。

作者从“季荷”中感受到哪些趣味?20、下列对这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荷花在作者笔下显得红艳耀目,迎风弄姿,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

因此作者从中感受到的也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本文写荷花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表现作者出作者的欣慰与希望。

E.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虽然创作背景不一样,但描写重点一致,基本表现手法相同,审美情趣大同小异。

(二)阅读梁实秋《雅舍》节选的片断,回答19—21题(10分)19 作者说:“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请结合文章第①②段概括回答以下问题。

(3分)①所亲尝的苦辣:(不超过30个字)□□□□□□□□□□□□□□□□□□□□□□□□□□□□□□②所领受的情趣:(不超过8个字)□□□□□□□□20. 第一自然段中说各种声音“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一)一、阅读《垂钓》完成1—8题。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本文叙述了两个老人在海边垂钓的故事,如同一出短小的生活哲理剧。

作者认为他们性格不同,追求不同,既是对手,也是朋友。

B. 作者开头描写“海参崴的海”,一方面可以引出两个垂钓者,另一方面也渲染出一种威严恐怖的气氛,为下文展示垂钓者形象作铺垫。

C.大海边的垂钓所传达出的人生感悟之一是:相对于物质追求来说,人类的精神追求显得执著而痛苦。

D. 胖老人离去时脚步如“胜利者凯旋”,还快乐地“扮了一个鬼脸”,这是在嘲讽瘦老人的浅薄。

E. 文中最后写“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心中的海参崴”,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垂钓老人敢于直面大海、不懈与之抗争的敬佩之情。

2.从全文看,④⑤两段中“伟大”一词的表达作用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5分)。

3.对两个垂钓者的行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思考的?试作简要分析。

(5分)4.作者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举文本以外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100字左右,4分)5.“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的是什么?答:“取舍标准”指 (15字以内,2分) “堂皇形象”指 (20字以内,2分)6.(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答: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2分)7.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

(2分)答:。

8.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的第二、六两节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要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着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二、阅读15《绿》,回答后面的问题.1."梅雨亭"是作者的一个观察点.在这个观察点上,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2.写梅雨潭为什么要花那样长的篇幅写梅雨潭的四周景色3."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种矛盾的说法可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两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排比,描写梅雨潭的绿让人有实体感受.B.运用对偶,赞美那醉人的绿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C.运用夸张,表现那醉人的绿简直可以捉摸到.D.借助想象,赞美梅雨潭的绿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三、阅读16、《牡丹的拒绝》,回答后面的问题.1.概括整理后回答:①文中洛阳牡丹到底拒绝了什么?②为什么人们非要赏识洛阳牡丹?2.概括洛阳牡丹的“个性”。

3.《牡丹的拒绝》托物言志,据此谈谈你对篇末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品位美”的理解。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洛阳牡丹的美是早己被世人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B.文章采用了衬托手法,用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缩纷表现牡丹的卓而不群。

C.洛阳牡丹含苞不放,让看花人扫兴和诅咒是因为洛阳牡丹保持了传统的个性。

D.文中第二人称“你”,是泛指游人,但写的仍主要是作者的感受和感悟。

E.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

但“高贵”一词使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益发被世人赞誉。

四、阅读17《一片树叶》,回答后面的问题1.在第四段中,作者说:"今天看来,这条路还是走对了,而且决心今后继续走下去。

"① 联系上下文回答,"这条路"具体指什么?(2分)② 为什么说作者认为自己走对了呢?(2分)2.①联系文意,谈谈作者为什么从旅途的风景谈到庭院中的一片树叶?(2分)②请联系第6段至第9段,说说树叶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答:①②3.联系全文,请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描写这样的景物。

(6分)①北欧旅途中看到的白夜②德国古都窗边的花答:①②4.下列各句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A.战后大部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往往忽略了澄湛的自然和淳朴的人生。

B.出门旅行,接触大自然,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

C.作者喜爱德国的古都,是因为那里的生活十分闲逸,他的作品大多写的也是雅致的情趣。

D.作者看到春天的树叶,联想到这片树叶所经历的四季。

E.作者赞美落叶,因为它化为腐殖质回到土壤时,新的生命正绽开笑靥。

五、阅读17《玫瑰树根》,回答后面的问题1、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3分)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2、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流与树根的对话写得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请续拟一段流水与鲜花的对话。

(不超过30个字)(3分)4、“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这用的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5、读完此文,很容易使我们自然地联想起两句中国古诗,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读完文章后,用两话概括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这是一篇非常美丽却充满哲理的童话。

B、作者用女作家那特有的笔触,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细流与树根比美的故事。

C、作者用女作家那特有的笔触,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玫瑰与树根比美的故事D、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道理:“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E、“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通过拟人的手法,来直接写出人世间的某种现象,揭示出某种真理。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二)六、阅读18《塞纳河岸的早晨》,回答后面的问题1,从文中选出最恰当的词语表明下列人和动物的神态特点:(3分)①,圣尼古拉港的强者 ;搬运工 ;②,马匹 ,车夫 ;③,旧书商 .2,"这一切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自己."句中的"这一切"指(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8个字)3,"我觉得生活在一座思想如此活跃,并且教会我思想和敦促我不断思想的城市里,"句中的三个思想分别指:( )(3分)A,各种观点;思想方法;思考问题;B,种种观点;识别真邪;追求真理;C,自由思想;思考问题;思索问题;D,民主开放;观察思考;探索科学;4,对这篇作品的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5,文章题为"塞纳河岸的早晨",文中却着重描写了"为生计忙碌"的人们和巴黎古老文化的宏伟图景,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作者描写了圣尼古拉港的强者,搬运工,马车夫,旧书商,对这些劳苦而善良的人们寄予满腔同情. B,文章按从上到下(从天空到塞纳河),由近及远(对岸——北岸——岸边护墙)的空间顺序描写. C,作者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触,展示了塞纳河岸绚丽多姿的晨景,又寄予了自己的人生态度.D,"在这些不断撩拨我的好奇心,使它疲惫但又永远不能使它满足的书堆里""我厌倦了",文章结尾处流露出了对生活的怅惘.七、阅读19《雅舍》,回答后面的问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3分)惶悚不安疏落参差2.第三自然段的“聚蚊成雷”这个词语所表现的情景让你想到了学过的一篇古文,作者。

(2分)3.请仿造三自然段的“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这一句话的句式描写一个情景。

(3分)———————————————————————————————————4.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说“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 雅舍的个性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5.文章最后一段说“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对雅舍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的雅舍房屋简陋,陈设简单,作者却称它为“雅舍”,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7.请用说明性的文字按一定的说明顺序简单介绍雅舍的陈设,至少有两种说明方法(40字左右)(5分)8、.①"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近窗来,助我凄凉."句中"助我凄凉"如何解读 (3分) 答: .②"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句中,"我意"指的是什么 (3分)答: .9.用最省简的词语概括雅舍的个性 (不超过6字)(4分)10.本文的篇名是"雅舍",而文中为何写月色 (4分)答: .1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本文作者将雅舍的月夜与雨夜形成对比,是为了表现抗战期间,国难当头时,知识分子漂浮不定的人生遭遇.B.梁实秋的散文于朴实,恬淡中深藏着深厚功力.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享受.C.本文笔触细致入微,语言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D.作者在幽默风趣中体现闲适,充分体现了中国散文历来讲究的含蓄的美.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的乐天性格.E.雅舍之美在于它雅而不俗,虽简朴而实用.人处其间,能化孤寂,能解惶恐.八、阅读20《沙田山居》,回答后面的问题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