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课题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怎么写1. 引言开题报告是研究项目的初步报告,旨在向导师和相关专家介绍研究项目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等。
在开题报告中,合理引用和列示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展示学术素质和研究思路的合理性。
本文将介绍开题报告中参考文献的写作要求和具体方法。
2. 参考文献的选择原则在开题报告中,选择合适的参考文献对于支撑研究主题和论证研究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参考文献选择的原则:2.1 相关性与时效性选择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且在近期发表的文献。
相关性是确保文献与研究问题一致,可以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的重要依据;时效性是保证所引用文献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2.2 学术权威性选择知名期刊、学术论文、学术研究报告等有较高学术权威性的文献作为参考,这些文献通常经过同行评议或审稿程序,较为可靠。
2.3 数量适宜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应过少,也不应过多。
过少会影响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过多则容易陷入泛读泛引用的情况。
一般来说,5-15篇文献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范围。
3. 参考文献的写作规范对于开题报告中的参考文献,需要遵守一定的写作规范。
具体要求如下:3.1 引用格式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明确标注文献的来源。
通常使用著者-年份(Author-Year)的格式,表明该文献是哪个作者在哪一年发表的。
例如:•书籍:Smith, J. (2010). Title of Book. Publisher.•期刊论文:Johnson, A.B. (2015). Title of Article. Journal of Research, 10(2), 45-55.3.2 文献著录格式在参考文献列表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著录格式书写文献信息。
通常使用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或其他规范的学术著录格式。
例如:•书籍:Smith, J. (2010). Title of Book. Publisher.•期刊论文:Johnson, A.B. (2015). Title of Article. Journal of Research, 10(2), 45-55.3.3 排序和编号参考文献列表一般按照文献在文中出现的顺序进行排序,并使用方括号进行编号。
建筑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模板
建筑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模板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建筑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1][英]G.勃罗德彭特著,张伟译.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黎志涛主编.建筑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3]沈祝华主编.设计过程与方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4]陈政雄主编.建筑设计方法[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5][挪]詹法格博格,[美]戴维莫利,[美]理查德纳尔逊主编,柳卸林,郑刚,蔺雷,李纪珍译.牛津创新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6]赵红斌著.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2.[7]沈克宁主编.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8]张伶伶,李存东主编.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9][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主编,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22.[10]黄元炤主编.流向中国当代建筑20年观察与解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11][美]塞缪尔亨廷顿主编,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2]戴志中、杨震主编.建筑创作过程与表达[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13]鲍家声主编.建筑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14]胡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创新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的形态语言[D].合肥工业大学,2022.[15]李良亭.当代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创新设计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设计组织[D].合肥工业大学,2022.[16]陈建军.建筑创作过程对设计作品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17]张冰.哈尔滨当代建筑创作新潮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22.[18]高呢喃.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19]刘婷婷.非正式创新网络及非正式交流空间的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22.[20]吴锦绣.建筑过程的开放化研究[D].东南大学,2022.[21]郑建平.杭州大中型建筑设计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22.05.[22]陶郅,陈子坚,郭嘉.创造校园生活的中心舞台合肥学院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2022.11.[23]汪大炜.合肥赖少其艺术馆设计回顾定义非功能性空间[J].南方建筑,2022.03.[24]韩明清.合肥工业大学建筑技术研发中心创作谈[J].工程与建设,2022.03.[25]项秉仁,程翌.内在理性和外在逻辑合肥大剧院建筑和室内设计[J].时代建筑,2022.05.[26]孟建民.渡江战役纪念馆[J].建筑与文化,2022.10.[27]毕功华.合肥网讯软件有限公司[J].建筑学报,2022.02.[28]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发明专利为能力表征要素[J].管理评论,2022.05.[29]艾英旭.建筑创新浅析[J].华中建筑,2022.01.[30]邹广天,于戈.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2022.02.参考文献二:[1]王占中.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07.[2]马景忠.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的比较[J].建筑学报,2022.08.[3]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03.[4]薛求理,陈晓扬.中国建筑师及其设计实践从业建筑师问卷调查解析[J].建筑师,2022.01.[5]张伶伶,赵伟峰,李光皓.关注过程学会思考[J].新建筑,2022.06.[6]田利.建筑设计基本过程研究[J].时代建筑,2022.03.[7]罗相蓉,曾坚.中国建筑师设计竞争力及相关因素分析[J].建筑学报,2022.01.[8]王桢栋,陈剑端.沪港两地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筑综合体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22.02.[9]梁玮男,刘大平.建筑创新散布研究[J].建筑学报,2022.08.[10]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2.07.[11]Hohmann,MSoilfreezing-theconceptofsoilwaterpotential.Stateoftheart[J].ColdReg ionsScienceandTechnology,1997(25):101-110.[12]Shoop,SA.andBigl,S.RMoisturemigrationduringfreezeandthawofunsaturatedsoils:modelingand largescaleexperimental.ColdRegionScienceandTechnology,1997(25):33-45.[13]陈湘生.我国人工冻结粘土蠕变数学模型及应用[J].煤炭学报,1995(4):399-402.[14]姜波,胡向东,吴滔-人工地层冻结信息化施工工法简述.西部探矿工程,2022(6):3-4.[15]王建平,齐善忠.信息化施工在深冻结井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22(23):99-100.[16]王仁和,李栋伟,王秀喜.摩尔库仑强度准则计算冻结壁应力场和位移场.工业建筑,2022(10):40-42.[17]陈朝辉.冻结凿井技术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课题文献参考
桃色代表校园里没有,红色代表找到了。
2. 基于教师专业能力养成的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赵新云唐卫平18. 论以大学为本位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张爱珠19. 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刘文锴20. 中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研究韩国强36. 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张贵新饶从满创建高师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全程化培养模式或力一体化培养模式或“一条龙”培养模式1. 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赵春兰3. H大学师范生“三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苟健4. 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兼谈美国PDS模式的启示熊明川5. 试谈教育实习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作用与作法高清廉6.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问题与对策李晓冬7. 论构建高等师范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实习新模式邓李梅8. 高师教育实习问题初探纪升太9. 国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特点与趋势陈俊珂徐彦伟10. 全程、分步、定点教育实习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高明乾11.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金晓明12. 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刘晓红段作章13. 关于师范生专业技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陈文娇14. 高师教育类课程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王芳亮15.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新模式的探索丁新胜16.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一体化周小山严先元17. 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研究郝向鹏21.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赵中建22. 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甘正东23. 教师发展及其对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启示朱小美24. 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吴宗杰25. 试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几条途径刘旭川祝海燕26.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宋景芬27. 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高云峰李小光28. 英国当代语言教师学习理论综述及启示江晓梅29. 国外语言教师教育信息化理论综述及启示徐昉30. 论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杨景海31. 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现实选择徐辉季诚钧32. 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徐美娟3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光明日报;2008年程晓媞34. 教师教育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11年黎志华35.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姜美玲37. 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胡淑珍胡清薇38. 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贵州师范大学王秋芳39. 形成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师培训策略—以100堂课的教学分析为原型,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06期黄小莲40. 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刘晓红,段作章41. 高师教育实习改革思路探索;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王永红,汪朝阳4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刘继贤2参考文献:[1]任少静.中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学园,2009( 3) .[2]韩长日.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良好实践[N].海南日报,2007 -04 - 17.[3]刘文锴.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0 -02 - 22.[4]安建平等.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4+8+4 教育实习模式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1 -01.[5]刘艾清.从教育实习看师范生职前状态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7):136-139.[6]龙丽伟.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33-34. [7]邱艳萍.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121-122.[8]王永红,汪朝阳.高师教育实习改革思路探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3):49-54.[9]王志强,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5):75-77.[10]何敦培,皮修平.高师教育实习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63-165.[11]高月春.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的趋同性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4):31-33.[12]张淑君.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与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8,7:94-95.[13]赵春.谈教育实习对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的作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2(3):43-44.[14]王存宽,胡建勇.再谈教育实习改革思考——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6,(10):41-42.。
最新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开题报告最新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内连续编号,同时,所列的参考文献都应在正文中出现.视具体情况,将参考文献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文字段落的组成部分.如"某某人[1,3,7~9]对此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1,5,9~12]".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在"等"字或"etal"前加逗号;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着录法.着录时应特别注意各国人的姓名写法,如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葡萄牙人和巴西人的姓前有词头或冠词.名可以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编写点".".参考文献的第一页编排是先空一行,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参考文献"四字,再空一行,采用五号宋体,左起,悬挂缩进,依次打印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示例1.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2.着作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3.开题报告集序号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开题报告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4.开题报告序号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开题报告](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技术标准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六,附录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的格式开题报告附录格式附录是作为开题报告主体的补充部分,并不是必要的.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开题报告后:(1)为了开题报告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2)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3)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重复性数据图表等.2.附录中的有关格式开题报告的附录依次为"附录a","附录b","附录c"等编号.如果只有一个附录,也写成"附录a".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附录a".在"附录a"下一行,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附录的题名.在附录题名下空一行,采用五号宋体打印附录正文.如果有小标题或更低一级的标题,则采用五号宋体,左起,加黑打印"a.1……"或"a.1.1……".在每一小标题的上面空一行.附录中的图,表,式的编号与正文分开,即将a,b,c或…取代编号中"章"的序号.例如图a.1,表b.2,式(c.3)分别表示附录a中的第1个图,附录b中的第2个表,附录c中的第3个式.。
课题参考文献举例
课题参考文献引言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某个课题的参考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该课题。
一、文献1文献1题为《某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1],主要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该文献详细阐述了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等。
该文献还特别强调了实验设计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设计流程,帮助研究者设计和实施实验。
1.1 研究方法该文献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作者提出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较好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态度,而统计学方法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
1.2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文献中详细介绍了实验设计的步骤和要点,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以及实验因子的确定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1.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该研究的最后一步。
文献中介绍了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和相关分析等。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并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推断。
二、文献2文献2题为《某课题的理论探索和研究现状》[2],主要介绍了该课题的理论探索和研究现状。
该文献从理论基础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该课题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和假设,并介绍了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现状。
2.1 理论基础该文献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的阐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该文献还提出了几个关键的假设,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2 研究现状该文献接着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该文献让读者了解到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不同方法、不同数据集的实证研究,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课题申报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课题申报参考文献格式模板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书籍:
[编号] 作者.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例子:
[1] 约翰·D·库贝尔. 资本主义的未来[M]. 周婷婷,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期刊论文:
[编号] 作者. 文章标题[J]. 期刊名, 出版年份, 卷号(期号): 起始页码-结束页码.
例子:
[1] 张三.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 2018, 53(3): 34-45.
会议论文集:
[编号] 作者. 论文标题[C]. 会议名称, 会议地点, 会议日期. 出版地:出版商,出版年份.
例子:
[1] 李四.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研究[C]. 中国计算机大会(CCF), 北京, 2019.
网页:
[编号] 作者/组织. 文章标题[EB/OL]. 网站名, 发布/更新日期. [引用日期]. URL.
例子:
[1] 人民网. 中国GDP增长超预期[C/OL]. 人民网, 2021-07-15. [2021-08-01].
.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参考文献格式模板,具体需要根据要求来调整和使用。
建议在写作过程中参考所在领域的引文规范要求,以确保参考文献格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课题参考文献举例
课题参考文献举例
1. 张三. 论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 国际关系研究, 2010, (2): 10-15.
2. 李四. 新世纪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探析[J]. 中国国际关系学报, 2013, (1): 55-6
3.
3. 王五. 俄罗斯的战略外交与国际石油政治[J]. 国际问题研究, 2012, (5): 20-27.
4. 赵六.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与发展[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 (6): 32-39.
5. 孙七. 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环境保护, 2014, (3): 25-30.
6. 刘八. 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民主缺陷与改革探析[J]. 欧洲研究, 2011, (4): 50-5
7.
7. 陈九. 国际人权法中的跨文化理解问题[J]. 法律科学, 2013, (5): 40-47.
8. 钱十.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前景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6, (1): 18-24.。
- 1 -。
开题报告书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书参考文献1. 引言引言的作用是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开题报告中,引言部分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来支持研究背景和问题陈述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1.Smith, A.B., Johnson, C.D., & Lee, H. (2018). The impact of climate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EnvironmentalResearch Letters, 13(10), 103001.2.Zhang, Y., Wu, X., & Liu, J. (2019). The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humanhealt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7(1), 577-598.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需要对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论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了支持研究背景的描述,可以引用一些相关的文献。
参考文献:1.Anderson, J.T., Inouye, R.S., McKinney, A.M., & Colautti, R.I. (2012).Historical analysis reveals low genetic variation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npopulations of winter‐annual Arabidopsis thaliana. Journal of Heredity, 103(6), 794-803.2.Ren, C., Zhang, L., Ma, X., Luo, J., & Sun, W. (2018). Genetic diversity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araxacum erythrospermum and its geneticrelationship with T. kok‐sansh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8(18), 9151-9163.3.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部分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并解释为什么这个研究是有意义的。
课题申请报告参考文献
一、引言参考文献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是课题申请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课题申请报告中的参考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参考文献分类及内容1. 基础理论研究(1)李宁,张华.(2019). 课题研究方法概述[J]. 科学研究,32(4),15-18.本文对课题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概述,包括文献综述、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王磊,刘芳.(2018). 课题研究设计方法[J]. 科技创新,27(3),23-26.本文从课题研究设计方法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课题研究设计的方法论、步骤和注意事项,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设计指导。
2.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1)赵宇,陈思.(2020). 我国XX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经济研究,37(2),45-50.本文对我国XX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行业背景。
(2)李明,张涛.(2019). XX行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36(1),12-16.本文对XX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课题研究方法与工具(1)陈浩,李娜.(2018). 课题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J]. 统计与信息论坛,35(6),12-15.本文介绍了课题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数据分析方法。
(2)刘婷,赵磊.(2019). 课题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J]. 研究方法,28(2),32-35.本文对课题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证研究方法。
4. 课题研究案例(1)张强,王磊.(2020). XX企业创新实践研究[J]. 企业管理,29(4),56-60.本文以XX企业为例,分析了其创新实践过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企业创新实践案例。
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及研究情况
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及研究情况参考文献: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国家教育委部制订2、《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行动研究在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中的应用》,蒋建华3,《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浅议职高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施仕绒4、《安徽教育》,2003年第13期,《职高英语教学刍议》,赵桾5、《外语教学心理学》章兼中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问题一直是职教界讨论的热点。
一方面,有些人认为,文化课要相当于普通高中,强调其基础性作用;有些人则认为,文化课应为专业课服务,强调其工具性作用。
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文化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素养教育的课程,应该贯穿中职教育的全过程;但有的人却认为职业教育更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削减文化基础课,加大专业课的比例。
可见,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以及课程设置的具体问题是模糊不清的。
初中与中职英语的转向是搞好职教英语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
但是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国内起步较晚。
1976年国内教育界开始关注初中与高中英语衔接的研究,但是研究探讨的重点仅侧重于初中与小学,初中和高中,高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如江阴市云亭中学陈海霞研究的课题《浅析中小学英语衔接与对策研究》、常熟市王庄中学袁晓红研究的课题《中小学英语衔接之我见》、福建惠安惠南中学杨秋波的《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新法》、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吉学萍的《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分析》等尽管都具有借鉴意义,但是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及专业特点而涉及的初中向中职英语学习的转向研究就比较少。
仅有的几篇论文也是论及对初中与职高英语教学知识点的衔接,如安阳三中翁丽洁的《浅议如何搞好初中到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甘肃兰州市城关职校孙建伟的《职高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之我见》。
国家对中职教育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关注和重视,由于中职学生的培养有很强的职业倾向性,其学生的学业水品相对比较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信心对于学生的差异性、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任选课和课外活动课的作用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
建筑工程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参考文献
在参考文献中不包含标题,只包含作者、出版日期、书名或期刊名称、引用页等信息。
同时,确保在文中不要出现相同标题的文字,可以使用不同表达方式来避免重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工程参考文献的示例:
1.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建筑施工管理.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 Chen, Z., & Yang, J. (2012).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practices in China.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7, 674-681.
3. Chen, J., & Zhang, Q. (2015). Research on rebar corrosion protection in marine environment. Procedia Engineering, 102, 406-413.
4. Liu, Y., Lu, W., & Wang, J. (2019). A study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damping devic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198, 109554.
请注意,以上仅为示例,并非真实存在的参考文献。
在进行实际写作时,请根据具体要求和所引用的文献格式进行调整。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中外主要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中。
人工智能可以协助医生进行疾病预测、诊断、治疗和医疗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效率。
在疾病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历、影像、基因等信息,预测患者患上某种疾病的概率,从而帮助医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预测患者患上心脏病的概率,并提醒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疾病诊断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影像、化验结果等信息,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疾病。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识别肿瘤在医学影像上的特征,辅助医生进行肿瘤的定位和诊断。
在治疗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剂量、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分析肿瘤患者的基因信息,协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在医疗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院进行患者管理、预约管理、医疗费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协助医院进行患者预约管理,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水平和效率,还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医疗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问题情境创设课题参考文献
课题题目:问题情境创设参考文献60篇(中文+英文)以下是相关的30篇中文参考文献:[1]钟秉林. (1998).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心理科学进展, 6(4), 39-44.[2]蒋莉莉,章玉凡. (2016). 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研究. 教育研究, 37(1), 14-22.[3]杨溥. (1998). 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创设学习环境. 电化教育研究, 19(4), 45-51.[4]吴捷,张文新,黄亚达. (2009). 问题情境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应用. 电化教育研究, 10, 51-54.[5]梁长荣. (2012). 基于问题学习的教育课堂策略初探. 现代教育科学, 18, 34-36.[6]李玉季. (2002). 浅析问题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研究与实验, 02, 68-69.[7]叶秀兰. (2016). 从“问题情境创设”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研究, 05, 58-61.[8]安家喻,侯伟. (2015). 情境教学法研究综述.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17, 56-61.[9]王端乾等. (2017). 学科教育技术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10]杜晓红. (2016).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1]李纲. (2016). 教育技术:理论、应用与开发. 浙江大学出版社.[12]朱仲义. (2009). 创设性教学模式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05, 80-86.[13]陈琪. (2014). 问题情境创设的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科学咨询研究, 06, 63-66.[14]曾荣玲. (2000). 认知心理学与现代教学设计.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15]刘红彦. (2006). 教育软件设计及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16]王雪,王书平. (2005). 基于构造主义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中国教育出版社.[17]岳晓东. (2010). 构造主义视阈下的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8]刘建中. (2008). 创设一体化学习环境. 重庆出版社.[19]张维喆,张晓龙. (2011). 问题情境创设的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03, 53-56.[20]张晋新. (2006). 学习共同体理论:教育革新的新起点. 吉林教育科学研究, 06, 34-37.[21]李淑芳. (2004). 共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 幼儿教育研究, 01, 15-18.[22]陆国华. (2016). 认知心理学视野中的问题情境教学法. 教育理论与实践, 36, 9-13.[23]周秀莲. (2012). 探究性学习情境创设的研究. 河南教育科学, 30(9), 5-8.[24]徐国煜,潘永利,赵晓源. (2014). 论情境创设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课程·教材·教法, 34(9), 32-37.[25]高晓慧. (2012). “情境学习”新视角——进一步理解“教育是人性化拉伸”.求索, 04, 45-48.[26]贾治国. (2011). 问题性情境创设——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理念与行动实践.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34(2), 139-141.[27]何儒生,黄永光. (2010). 学习情境与语文学习空间的创建. 课程·教材·教法, 30(7), 26-32.[28]田海军. (2009). 基于主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建构学习环境设计分析. 信息技术教育, 28(10), 39-41.[29]杜继才,姜迪远,张维明,等. (2008). 基于认知心理理论的“学科教育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与实践. 电化教育研究, 29(3), 84-87.[30]王卫红,王熙,罗璨. (2016). 创设学习环境新理念——基于学习者主体性的深耕. 电化教育研究, 36(4), 76-81.外文参考文献30篇:[1]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2]Collins, A. (1992). Towards a design science of education. In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p. 15-22).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3]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Jonassen, D. H., & Rohrer-Murphy, L. (1999). 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7(1), 61-79.[5]Krajcik, J., & Blumenfeld, P. (2006).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pp. 317-33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Barab, S. A., & Duffy, T. M. (2000). From practice fields to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pp. 25-55). Routledge.[7]Herrington, J., & Oliver, R. (2000).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amework for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8(3), 23-48.[8]Hung, D., Tan, S. C., & Koh, T. S. (2006). Engaged learning: Making learning an authentic experience. In Engaged learning with emerging technologies (pp. 29-48). Springer, Dordrecht.[9]Hmelo-Silver, C. E. (2004).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3), 235-266.[10]Savery, J. R., & Duffy, T. M. (1995).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5), 31-38.[11]Dillenbourg, P. (1999). What do you mean b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llaborative-learning: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1(3), 1-19.[12]Stahl, G., Koschmann, T., & Suthers, D. (2006).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Cambridge handbook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pp. 409-42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Sfard, A. (1998). 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7(2), 4-13.[14]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Kappa Delta Pi.[15]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6]Scardamalia, M., & Bereiter, C. (1991). Higher levels of agency for children in knowledge-building: A challenge for the design of new knowledge media.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1), 37-68.[17]Cobb, P., Confrey, J., diSessa, A., Lehrer, R., & Schauble, L. (2003).[18]Design experiment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2(1), 9-13.[19]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Eds.).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National Academy Press.[20]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7). The Jasper Project: Lessons in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ssess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6(1), 3-13.[21]Penuel, W. R., Fishman, B. J., Cheng, B. H., & Sabelli, N. (2011). Organiz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learning, implementation, and desig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40(7), 331-337. [22]Bell, P., Hoadley, C. M., & Linn, M. C. (2004). Design-bas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 Internet environments for science education (pp. 73-85). Routledge.[23]Reiser, B. J., & Tabak, I. (2014). Scaffolding. In R. K. Saw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nd ed., pp. 44-6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4]van Merriënboer, J. J., & Kirschner, P. A. (2007). Ten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Routledge.[25]Boud, D., & Feletti, G. (1997). The challeng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2nd ed.). St. Martin’s Press.[26]Kolodner, J. L., Camp, P. J., Crismond, D., Fasse, B., Gray, J., Holbrook, J., …& Ryan, M. (2003).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ets case-based reasoning in the middle-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Putting Learning by Design into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2(4), 495-547.[27]Kuhn, D., & Pease, M. (2006). Do children and adults learn differentl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7(3), 279-293.[28]Bereiter, C.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9]Linn, M. C., & Eylon, B. S. (2011). Scienc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aking advantage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knowledge integr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1(4), 565-600.[30]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6). Situat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5(4), 5-11.[31]Cobb, P., & Bowers, J. (1999). Cognitive and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8(2), 4-15.。
endnote新建参考文献格式
endnote新建参考文献格式
以下是中文参考文献的EndNote格式:
1. 书籍
晏菁. 中国股市的振荡与走势.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2. 期刊文章
邱勇, 张雨春. 智慧家庭技术研究概述. 现代计算机, 2015, (12): 90-95.
3. 会议论文集
徐振, 任一凡. 基于Java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 第四届计算机
应用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6: 75-80.
4. 学位论文
李小雨. 高校开放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5. 报告
教育部. 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施方案. 2019.
6. 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淀粉和淀粉制品. GB/T 8885-2017. 2017.
7. 专利
王强.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手写体汉字识别方法. 中国专利, ZL 201710375821.9. 2018.
8. 电子文献
梁振英. 特首视察香港科技大学并主持环球科技论坛全文. 2019.。
课题如何书写参考文献
课题如何书写参考文献课题申报研究中,少不了要引用他人的作品,提高自己写作内容的信服力。
引用了作品,就要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是需要写在课题申报书中的。
那么,课题如何书写参考文献?课题书写参考文献,要清楚参考文献要与课题引用文献匹配,且与选题相关,另外,要写出参考文献的类别代码,并按照相应类别的格式一一列出。
简单地说:要清楚引用了什么参考文献以及书写格式。
首先,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文献类别代码普通图书:M 会议录:C 汇编:G 报纸:N 期刊:J 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S 专利:P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其次,课题书写参考文献的格式A.连续出版物[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B.专著[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C.会议论文集[序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D.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序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E.学位论文[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F.报告[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G.专利文献[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H.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I.报纸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J.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地址用文字表述),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
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怎么写一、文献综述概述文献综述是在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研究进展”、“背景描述”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那样,单纯把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文献综述的特点在于“综”和“述”的结合。
要把“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区分开来。
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文献综述的书写1、查阅参考文献的基本要求(1)查阅与课题有关的近3—5年参考文献,其中含有使用计算机检索;(2)应尽量选用有质量、有代表性的文献,参考文献要20种以上。
2、文献综述正文格式:文献综述的前置部分、后置部分与其它论文基本相同,其正文主要由前言、主体、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
(1)前言简要的说明写作论文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和涉及的范围,必要时简介本论文题目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字数一般在500字左右。
2019年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_开题报告_
2019年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一,封面参考文献的格式开题报告附录格式二,目录目录依次由开题报告的章,节,小节,参考文献,附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目录内容应简明扼要."目录"二字(三号宋体,加黑)上空一行,下空二行为第一章等等.章,参考文献,附录均采用四号宋体,加黑,节,小节等小标题及所有页码均采用五号宋体.章,节,小节的排列示例如下:这里是第一章的名称 (1)§1-1 这里是第一章第一节的名称 (1)1-1-1 这里是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小节的名称 (1)三,符号说明开题报告中所用符号(包括缩写词等)都应说明其含义,单位(或量纲).在该页的开始,采用四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符号说明"四字.每个符号说明占1~2行,符号后面是破折号.含义与单位之间用逗号,最后是句号.每页排1~2列,如果2列排不开,再另取一页.四,正文正文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由标题,文字段落,图,表和公式五个部分构成.实事求是,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正文的编写格式如下.1.标题每章的标题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章"下空二行为"节",采用四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采用小四号宋体,加黑,左起打印.换行后,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文字段落.2.图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中文在上,英文在下.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英文字体为五号times new roman,且第一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图题紧接图的下一行左起打印.图中的标注一律采用英文.被引用的图应在图题右上角用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序号.图号按章顺序编号,例如,图3.2(英文为fig. 3.2)即为第三章第二图.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如"图3.2.1"表示图3.2的第一个分图)居中标注在分图下一行,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不写英文).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其中机械零件图按机械制图规格要求;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对于照片,如有必要,应在右下角给出放大标尺;试验结果曲线图应制成方框图.应将图尽可能置于某页的开始或结尾,并且在图之前的文字段落中有"如图x.x"的字样.3. 表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按内容或项目依序对齐竖排.表中只用长度相同,粗细适中的横线(居中),禁止使用竖线.表按章顺序编号,如表5.4为第五章第四表.编号的后面空一格,居中打印表的简短确切的标题,且置于表的上方.在中文表标题和表之间,居中打印英文表标题,如"table 5.4 ".中,英文标题分别采用五号楷体,times new roman.表内的缩写词和符号等,必须与文字段落中的一致.各符号的单位应尽可能标出.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等类似词,一律填入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处代表无此项内容.如果数据已绘成曲线图等,可不再列表.应将表尽可能置于某页的开始或结尾,并且在表之前的文字段落中有"如表x.x"的字样.4.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数学,物理和化学式在正文中另起一行打印.式的序号按章顺序编排,如(4.2)表示第四章的第二式,并标注在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较长的式,另行居中横排.如果式必须转行,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张尧. 现代陶艺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9,[2]王忠. 现代陶艺设计.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8[3]程金城. 中国陶瓷艺术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3[4]将才冬. 陶艺设计.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5]杨永善. 陶瓷造型设计.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6]冯先铭. 中国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宣新明. 现代陶艺的特异性. 江西《中国陶瓷》,2005.4[8]吕品昌. 中国当代陶艺. 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9]宫六朝. 陶艺设计.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10]陈琦. 陶瓷艺术与工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白明著. 另说陶艺.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3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古陶瓷参考文献AAdi Haji Taha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1983-1985) ”, JMBRAS , V ol . 60 , No. 252 ,1987 .B [日] 板井隆:《東南アヅア群島部の陶磁器消費者》,《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第94集,2002年。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东京出光美术馆,1989年。
Brown Roxanna M “Guangdong Ceramics from Butuan and other Philippine Sites”,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in Philippin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C 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陈定荣:《影青瓷说》,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
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陈历明:《澄海隆都宋代佛寺遗址调查》,《潮汕考古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陈万里:《景德镇几个古代窑址的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9期。
陈万里:《从几件瓷造像谈到广东潮州窑》,《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
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
陈显求、陈士萍:《唐新会官冲窑》,《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ISAC‘92》A-19,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
陈馨:《唐代瓷器手工业遗存初步研究》,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年。
Cheng, Te Kun 郑德坤“Archaeology in Sarawak”, University of Toroto Press , 1969.[清] 程哲:《窑器说》,《丛书集成续编》,第90册,应用科学类,陶瓷卷。
滁县地区行政文化局、全椒县文化局:《安徽全椒西石北宋墓》,《文物》,1988年第11期。
崔勇:《广东水下考古回顾与展望》,《福建文博》,1997年第2期。
崔勇﹑罗玉华:《惠阳县潼湖区考古调查简记》,《广东文博》,1990年第1期。
D 邓聪、商志香覃、黄韵璋:《香港大屿山白芒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6期。
邓端本:《广州港史》(古代部分),海洋出版社,1986年。
邓宏文:《广东六朝墓葬出土瓷器研究》,《华夏考古》,2000年第3期。
邓杰昌:《广东省海康地区陶瓷》,《亚洲古代陶瓷窑炉烧技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0年。
丁炯淳:《同安汀溪窑址调查的新收获》,《福建文博》,1987年第2期。
[日] 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出土の中國陶磁》,東京國立博物館,1975年。
E Eine Moore “Si Chun Ceramics in Sarawak ”, SMJ , V ol.16, No.32-33 , 1968 .F 方正、张建明:《南海一号宋代商船将最终出水,影响不亚于兵马俑》,《南方日报》,2003年3月4日。
冯先铭:《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文物》,1964年第8期。
冯先铭:《中国古代外销瓷的问题》,《海交史研究》,1980年第2期。
冯先铭:《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1期。
冯先铭:《元以前我国瓷器行销亚洲的考察》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潮州北宋刘景墓》,《考古》,1963年第9期。
广东省博物馆:《西沙文物》,文物出版社,1975年。
广东省博物馆:《佛山石湾﹑阳江石湾古窑关系初探》,《石湾陶展》,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1979年。
广东省博物馆:《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1年。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始兴晋—唐墓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2集,1982年。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曲江南华寺古墓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7期。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紫金县宋墓出土石雕》,《考古》,1984年第6期。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梅县古墓葬和古窑址调,《文物》,1981年第6期。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
佛山市博物馆:《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考古》,1978年第3期。
福建省博物馆:《盖德碗坪崙瓷窑址》,《德化窑》,文物出版社,1990年。
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建阳县文化馆:《福建建阳芦花坪窑址发掘简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G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贡昌:《唐代婺州窑概况》,《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日] 弓场纪知:《埃及福斯塔特遗迹出土的晚唐至宋代的白瓷》,《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稿》,上海博物馆,2002年。
古运泉:《广东唐宋陶瓷生产发展原因初探》,《广东唐宋窑址出土陶瓷》,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1985年。
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韶关市郊古墓发掘报告》,《考古》,1961年第8期。
查,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3期。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古墓葬和古窑址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89年第3期。
广东省博物馆:《海南陵水、崖县唐宋墓发掘简报》,《广东省博物馆馆刊》,第2期,1991年。
广东省博物馆﹑电白县文化局:《广东电白县霞洞墟唐墓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
广东省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广东东莞北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
广东省博物馆、高明县文物普查办公室:《广东高明唐代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9期。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第二次文物可调查简报续篇》,《考古》,1992年第9期。
广东省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电白县博物馆:《广东电白唐代许夫人墓》,《文物》,1990年第7期。
广东省博物馆、汕头地区文化局、揭阳县博物馆:《广东揭阳东晋、南朝、唐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0期。
广东省博物馆、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广东唐宋窑址出土陶瓷》,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1985年。
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东出土五代至清文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9年。
广东省文物工作队:《广东梅县大墓岌晋、唐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6年第5期。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三年来广州市古墓葬的清理和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5期。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西村古窑遗址》,文物出版社,1958年。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惠州发现宋代瓷窑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2期。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佛山专区的几处古窑址调查简报》,《文物》,1959年第2期。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韶关六朝隋唐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文物普查成果图录(出土文物部分)》,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文物》,1961年第6期。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英德、连阳南齐和隋唐古墓的发掘》,《考古》,1961年第3期。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新会官冲古代窑址》,《考古》,1963年第4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华县博物馆:《广东五华县华城屋背岭遗址与龙颈坑窑址》,《考古》,1996年第7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县博物馆:《广东和平县晋至五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00年第6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会市博物馆:《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文物》,2000年第4期。
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志》,广州出版社,2000年。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三年来广州市古墓葬的清理和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5期。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东山马黄水冈宋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第2期。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西村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87 年。
[日] 龟井明德:《日本贸易瓷器研究之方法论》,《中国古代贸易瓷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94年。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瓷窑部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
郭演仪、王寿英、陈尧成:《中国历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H H. Cameron & B.V. William “Sham Wan Tsuen , Chek Lap Kok (A Tang Dynasty Industrial Site ”, JHKAS , V ol.10 , 1983 . 韩槐准:《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星加坡青年书局,1960年。
何翠媚:《从考古学证据看1500年以前存在南部泰国的华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何翠媚:《タト南部?コーカオ岛とポー岬出土の陶磁器》,《貿易磁研究》,第11期,1991年。
何翠媚:《唐代末期における広東省の窯業陶磁貿易について》,《貿易陶磁研究》,第12期,1992年。
Ho , Chuimei何翠媚“The Chaozhou Ceramic Complex of 8th-12th Century China: Aregional Approach”, the Ceramic Ecology Panel , 91st Annual Meeting,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 San Francisco ,1992 . 何翠媚:《研究浙江青瓷的困难—泰国南部国克考及林文波遗址为例》,《越窑、龙泉窑的新发现—八至十四世纪亚洲各地出土资料》,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