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要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合集下载

重大考古发现

重大考古发现

2重大考古发现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嵩山,北临黄河,东面黄淮大平原,四季分明,水源丰沛,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图2-1)。

旧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绵延不断;新石器时代,形成了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大河村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其中仰韶大河村文化中晚期出现文明因素综合载体,河南龙山时期文明社会逐渐走深走实,为夏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期,郑州成为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王城岗遗址、古城寨遗址、新砦遗址、花地嘴遗址、东赵遗址、郑州商城、小双桥遗址、望京楼遗址、白寨商城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在秦汉及明清的帝国时期,郑州虽不是都城,但仍为畿内要区或经济文化重地,发挥着积极的枢纽作用。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这片中原大地上的文明不断传承和积累,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迹,造就了郑州辉煌的历史文化。

经过文物普查,现在郑州有不可移动文物8000多处,其中史前及夏商周时期城址40余处,有4项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2-1 郑州市重要古遗址分布图8图2.1.1-1 织机洞遗址远景图2.1.1-2 美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华盛顿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帕蒂一行到织机洞遗址考察910图2.1.1-5 织机洞遗址刮削器图2.1.1-4 织机洞遗址尖状器图2.1.1-3 织机洞遗址发掘地层2.1.2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的樱桃沟景区内,贾鲁河东岸的黄土台地上。

2011—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

该遗址最主要的发现是多个文化层的连续堆积,代表10多个古人类活动时期;发现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居住面,有多个火塘成组分布,火塘周围是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骨骼残片。

第2和第6亚层,均是当时人类的居住区遗存:第2亚层中部是一个含大量炭屑与黑色灰烬的火塘,其周围是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第6亚层的堆积更厚,在平面上可见4处火塘呈半环形分布,火塘周围也明显分布有丰富的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

注子向执壶演变中的珍稀标本——谈井陉尹家湾五代墓出土的白瓷注壶

注子向执壶演变中的珍稀标本——谈井陉尹家湾五代墓出土的白瓷注壶

1978年,河北井陉县尹家湾五代李氏墓出土了17件瓷器与三彩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资料价值。

随着资料的公之于世[1],从而揭开了井陉窑的精彩华章。

然而,就其每件器物而言,意犹未尽,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就对其中的细白瓷注壶(ZLM∶9)(图一,1)试作分析。

一、注子向执壶的过渡注子作为瓷器中的盛酒器具,在唐代后期,无论青瓷、白瓷,还是南北各个窑口,均属常见的产品而引人注目。

其基本器形为侈口、高直颈、丰肩、斜直壁下收,平底假圈足(晚期亦见圈足),在其颈腹部两侧相对置有短直流和双泥条式曲柄。

由于一侧置柄,唐人又称之为“偏提”[2]。

如邢窑、定窑、巩义窑、耀州窑、越窑等南北名窑一样,井陉窑在唐代亦生产出点彩、双泥条柄细白瓷注子(图一,2)[3],以及十分精美、细巧的兽柄白瓷注子(BZM∶7)(图一,3)[4]。

后者可能产出较晚,注下腹减少内收,已渐向浑圆发展。

李氏墓注壶(ZLM∶9)在形制上除直流稍变弯曲且略有加长,双泥条曲柄变成有中脊片形高曲折柄外,最大的变化是壶壁不再斜直下收,而是变作微曲鼓腹近圆柱体,因而增大了腹径。

跟着这一变化的是足径随之也较前大有增加,显著超过了口径(注子一般足径与口径相近)。

从整体上看壶腹明显变矮,除流部和口部仍未摆脱注子的原形外,其它在形体上都已与其后的执壶极其相近。

因此,在公布的文章中,作者特意将之称为“注壶”,河北容积(积水至颈内口,以下同)810毫升;兽柄注子(BZM∶7),口径6.5厘米,足径6.2厘米,最大腹径9.5厘米,高16.5厘米,注入同样高度的水,容积500毫升。

以上可知,两件高度基本相等,且后者壶身明显高于前者,由于腹体从BZM∶7的倒圆台状变为ZLM∶9的近圆柱体后,原最大腹径由近肩部的9.5厘米增大到中腹的12.2厘米,虽仅增加2.7厘米,容积却增大了310毫升,实际容量较原来净增1/3还多,可谓增效显著。

由此,问题豁然开朗:李氏墓注壶的形制变化纯粹是为了增大容量,才不惜1.井陉尹家湾李氏墓出土的白瓷注壶(ZLM∶9)2.井陉窑唐代点彩细白瓷注子3.井陉窑北正唐墓出土的兽柄细白瓷注子(BZM∶7)4.宋白釉刻花牡丹纹龙首流执壶图一4123图二宋青瓷曲流瓜式执壶更使执壶增添了高贵的气质和引人入胜因而成为中清达千年而长盛集中代表着民族特色的品类之一,以致使执壶这类产品出神入化地派生出仿生一类的动物甚至人物壶等不同的艺术形象,由单纯的实用器而蔚然升华为各种不同的实用观赏器,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瓷器收藏中的宠儿。

河 北井陉窑复查 再获新发现

河 北井陉窑复查 再获新发现

它们北与 Y3 相连接,但结构完全与之不同。当地
东窑岭窑址是 1989 年 10 月发现的最初六处
称为“拐角楼”,是内砌匣钵、外包砌青砖而建造 井陉窑址之一,正中为券顶过洞 的东窑岭村东。在横亘村北的鸡鵮垴东端南侧发
式门道,门道内东、南开有两门,由于将 Y4 包砌 现了瓷片坡的“瓦子坡”,其东 200 余米有矸子
内地层堆积保存情况较差,多数探方

表土层下即见遗迹。墓葬主要发现于 北坡上缘,按其分布情况又可分为相 对集中的东、西两个片区,墓葬之间彼

此无打破关系。墓葬形制较为单一,皆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未见二层台及

腰坑等特殊现象,墓向基本一致,多在 270°至 300°之间。墓内人体骨骸皆无 存,未能提供鉴定墓主性别、年龄与葬

遍较浅,多在 0.2 至 0.3 米,部分墓葬在 0.1 米左右,亦有深度仅 0.05 米的极端 情况,随葬器物已出露于墓口,个别墓
格 的
葬如 M32 则深至 0.42 米。墓葬深度普 遍较浅的情况应与长期的自然、人为 破坏关系甚大,类似现象常见于广东 地区先秦时期山岗台地遗址,有些遗 址仅余残损器物而遗迹不存,其缘故

其进行抢救发掘。 龙尾排为地势低缓的山前侵蚀台
地,海拔高度 180 米,相对高度 30 米,

南倚山地,东距东江二级支流船塘河 约 1 千米。发掘区位于坡顶北部,揭露 面积近 1000 平米。本次考古发掘取得

丰硕成果,发现大量商时期遗迹与各 类珍贵文物,截至目前已清理墓葬 35

座。 由于水土流失与长期耕作,遗址
例。再现了当年调查所获的情景。个别灰坑清出 的瓷片见到白瓷敞口、侈口、弧腹宽圈足碗背不 施化妆土的带有五代特征的瓷片外,矸子井为宋 金产品。故可以认为这些矸子井的时代下限大多 为金代。

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要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要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196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河北井陉县柿庄村南壁画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了排列有序的9座壁画墓。

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派员照相、测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派员临摹壁画,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派员鉴定仿木结构。

大家通力合作,完成发掘、照相、测绘、临摹、迁建M4、回填保护等工作。

《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发表了唐云明先生执笔的考古报告[1]。

自此,这处宋金时期的壁画墓群在中国宋金壁画墓考古中占了一席之地。

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读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简报,获悉2003年初在这一墓群内又发现了一座纪年唐墓,尽管资料有限,却深感价值非同一般,有以下几点新认识奉献于读者。

一、突破了这处省保单位的时代上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获知发现墓葬的信息时,因村民已经在该墓之上营建了新墓,因而不能准确获知墓室形制,尤其墓内是否绘有壁画。

出土的随葬品可证该墓时代为唐,特别是出土的一合砖志,使该墓成为墓群内发现的第一座有准确埋葬时间的纪年墓,因而在其被判定为宋代或宋金墓群的40年后,又将时代上限提升至唐。

从各方面材料分析,这处尹氏家族墓地至少应该起始于唐代,历经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续使用至今,长达1300年之久而不迁,这在考古学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史以至人口发展史等方面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材料。

有此重要新资料的发现,省保单位柿庄墓群的时代界定看来还需要更河北法。

因胎质稍粗,施用化妆土修饰的方法,在井陉窑是自隋代既见的常用修饰手法之一,这一点有同于另两大白瓷窑口的邢窑和巩义窑,看来它们当有着共同的艺源。

黑釉小碗(S M11∶2),胎虽稍粗,釉色甚好,井陉窑虽隋代既不乏黑瓷作品,但唐前期的同类器物至今尚未发现,此件形制上同五代初期的同窑同类纪年产品[2]相比,腹斜收曲度稍小,底部直径稍大,显得较为厚重,自可作为分期一界点。

陶罐(S M11∶3),侈口,矮束颈,广肩,鼓腹斜收,平底,器高和腹径仅相差1厘米,与唐晚期、五代初期者器形瘦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与盛唐最大腹径在器中部相似,器形整体仍显雍容大度。

注子向执壶演变中的珍稀标本——谈井陉尹家湾五代墓出土的白瓷注壶

注子向执壶演变中的珍稀标本——谈井陉尹家湾五代墓出土的白瓷注壶

注子向执壶演变中的珍稀标本——谈井陉尹家湾五代墓出土的白瓷注壶作者:吴喆来源:《文物春秋》 2014年第5期吴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31)1978年,河北井陉县尹家湾五代李氏墓出土了17件瓷器与三彩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资料价值。

随着资料的公之于世[1],从而揭开了井陉窑的精彩华章。

然而,就其每件器物而言,意犹未尽,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就对其中的细白瓷注壶(ZLM∶9)(图一,1)试作分析。

一、注子向执壶的过渡注子作为瓷器中的盛酒器具,在唐代后期,无论青瓷、白瓷,还是南北各个窑口,均属常见的产品而引人注目。

其基本器形为侈口、高直颈、丰肩、斜直壁下收,平底假圈足(晚期亦见圈足),在其颈腹部两侧相对置有短直流和双泥条式曲柄。

由于一侧置柄,唐人又称之为“偏提”[2]。

如邢窑、定窑、巩义窑、耀州窑、越窑等南北名窑一样,井陉窑在唐代亦生产出点彩、双泥条柄细白瓷注子(图一,2)[3],以及十分精美、细巧的兽柄白瓷注子(BZM∶7)(图一,3)[4]。

后者可能产出较晚,注下腹减少内收,已渐向浑圆发展。

李氏墓注壶(ZLM∶9)在形制上除直流稍变弯曲且略有加长,双泥条曲柄变成有中脊片形高曲折柄外,最大的变化是壶壁不再斜直下收,而是变作微曲鼓腹近圆柱体,因而增大了腹径。

跟着这一变化的是足径随之也较前大有增加,显著超过了口径(注子一般足径与口径相近)。

从整体上看壶腹明显变矮,除流部和口部仍未摆脱注子的原形外,其它在形体上都已与其后的执壶极其相近。

因此,在公布的文章中,作者特意将之称为“注壶”,须知这一定名与注子的一字之差,二者并非是互用、互通或互代,而是作者意在体现它在器形演变中,也即注子向执壶过渡间未完成式的专指定名,是指介乎二者之间特有的中间形式,也即“兼形”的一种专称。

二、器形演变的动因验证上举井陉窑白瓷兽柄注子(BZM∶7)已足见此类产品造型的精美大方、惹人喜爱,为何还会脱开灵巧美观的体态,使注腹变矮,向弧边柱状体横向发展?为探明这种发展趋向的原因,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即选择上述整体高度稍高于李氏墓注壶(ZLM∶9)的井陉北正唐墓出土的兽柄注子(BZM∶7)与之进行容量的对比测试。

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文物保护管理所得知此讯后,到达现场,将出土随葬品收回,并做了现场调查。

该墓位于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32公里处的柿庄村东南。

其东、南被甘陶河环抱,西隔柿庄—苍岩山公路与凤凰山相依,北250米为柿庄村(图一)。

唐墓即在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柿庄壁画墓的第二区内的中南部(柿庄壁画墓共有三个区,第一区在柿庄村西,第二区在柿庄村南,第三区在北孤台村西北)[1]。

据村民讲,唐墓坐南朝北,墓顶距地表约1米,墓室为单室圆形穹窿顶,用当地的紫色片麻岩石砌筑,墓室大小及内部有无彩绘不明;墓室内已有淤土,棺木呈东西向放置,但棺木与尸骨已腐朽。

随葬品均放置在墓主人的头部,有白瓷碗、黑釉小碗、陶罐、鸭形铁斗和砖墓志。

白瓷碗(S M11∶1),1件。

敞口,尖圆唇,2)。

黑釉小碗(S M11∶2),1件。

敞口,尖圆唇,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河南障城镇大王帮胡家滩景庄南孤台苍岩山元氏县南高家峪测鱼镇石门雁过口朱会北甘陶北孤台墓葬路宜沙公柿庄斜壁微曲,平底。

灰白胎,胎体厚重,胎质较粗,外施半釉,内施满釉,釉色黑亮,口部部分脱釉。

口径11厘米,底径5.5厘米,高4厘米(图二,2;封二,3)。

陶罐(S M11∶3),1件。

泥质灰陶。

侈口,圆唇,束颈,广肩,弧腹,平底。

口径17.5厘米,底径14厘米,腹径27厘米,高28厘米(图二,3;封二,5)。

鸭形铁斗(S M11∶4),1件。

铁质。

斗形似鸭形,腹为圆形,腹的一端为斗斗柄,斗柄曲颈上扬,末端为鸭头嘴部,微残。

口沿与斗柄相对的另一端突出为椭圆形手,作鸭尾状。

三足残缺。

通长26厘米,口径16厘米,残高8厘米(图二,4;封二,4)。

墓志(S M11∶5),1合。

砖质。

方形,盖底尺寸相同,边长34厘米,厚5厘米。

志盖左上角残缺,正面从左至中部墨笔篆书“尹君之」墓至(志)名(铭)”2行6字;右部是小字楷书“贞元七年岁次辛未十二月廿三日己酉”1行16字。

志底墨划界栏,从右至左在框栏内墨书志文,凡12行,满行27字,共计220字(封二,1)。

唐敬宗庄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

唐敬宗庄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1期65唐敬宗庄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三原县文化和旅游局关键词:唐敬宗,庄陵,蕃酋殿,陵园石刻摘要:2013年3〜10月,陕西考古研究院对唐庄陵陵园遗址及陪葬墓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

2014年7〜10月,对陵园南门外西侧蕃酋殿遗址和封土南侧的石块遗迹及陵园石刻进行了考古发掘与清理,为今后更深入研究唐代陵寝制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KEYWORDS:Emperor Jing of Tang,Zhuang mausoleum,Pavilion of foreign ambassadors,Stone statuesABSTRACT:The Shaanxi Academy of A rchaeology conducted a full-coverage archaeological survey and reconnaissance at the site of t he Zhuang mausoleum(including the zone of attendant tombs)of the Tang Dynasty.Specifically,the archaeological team conducted an excavation at the Pavilion of foreign ambassadors and stone remains to the south of the mausoleum mound,which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several stone statues.The new discoveries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the mausoleum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庄陵是唐代第13位皇帝敬宗李湛(809〜826年)的陵墓,位于陕西省三原县陵前镇柴窑村东,封土为陵,东南距唐武宗端陵6.5公里,距唐高祖献陵10.5公里(图一)。

湖南临武县发现唐代纪年墓

湖南临武县发现唐代纪年墓

湖南临武县发现唐代纪年墓
龙福廷
【期刊名称】《南方文物》
【年(卷),期】1997(000)004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龙福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J], 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2.一个重要的发现——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J], 吴喆
3.圆寂之“道” 重庆真武宫发现明代纪年僧侣墓纪实 [J], 黄伟;
4.唐代"以胖为美"之审美观的考古学观察——以唐代纪年墓所见女性形象为中心[J], 魏子元; 王乔玉
5.兴国县发现东晋墓和南朝纪年墓 [J], 刘开连;王贵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山西柿子滩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鸵鸟蛋皮来自本地,蚌壳来自山东沿海。

据此可知()①柿子滩人萌生审美意识②当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③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④柿子滩人进入文明阶段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

据题意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柿子滩遗址,发现了本地的鸵鸟蛋皮串珠和来自山东沿海的蚌壳饰品,拥有饰品说明柿子滩人萌生审美意识,发现来自山东沿海的蚌壳饰品,说明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①③正确,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并没有出现贫富分化,②错误,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才进入文明阶段,④错误,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

这表明当时()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

据题意可知,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很多士人来迎接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锢之祸是指东汉末年,一批官僚、士人制造反对宦官专政的舆论而被罢官禁锢、遭受株连杀害的事件,而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的范滂出狱后却获得了很多士人的迎接,这说明当时士人对于朝廷罢官禁锢士人是不满的,这就可以表明当时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士人在斗争中处于下风,排除A项;范滂得到的是士人的支持,不是百姓,排除C项;宦官并没有地方掌控权,谈不上失去,排除D项。

井陉西元墓地发掘简报

井陉西元墓地发掘简报
21. 01 5
井 陉 西 元 墓 地 发 掘 简 报
支丛_ .一
井 陉 西 元 墓 地 发 掘 简 报
河北省 文物研 究所 井 陉县 文物保 管所
(. 1 河北 石家庄 0 0 3 ; 2河北 井 陉 0 0 0 501 . 5 3 4)
薹 i 蓄
【键 】北井 ;代 葬发 简 关 词河 ;陉清 墓 ;掘 报
径 46 . 厘米 , 腹径 8 厘米 , 底径 4厘米 , 6 高

部两壁 各有三个脚 窝 ,脚窝深 O 9米 , . 0 宽
0 3 , 01 。墓 门为拱形 , . 米 高 . 1 4米 顶部 已坍

墓葬 形制
墓 葬可分 土 洞墓 和土坑 墓两 种 。
l 土 洞 墓 5 座 ( 、 、 、 、 、 MI M2 M5 M8
MI ) 形制相似 , O。 略有 区别 , 分为双人合葬和 单人葬 。以 M1M 为例说 明: 、8
米 。底部东南角有弧度 , 1 4 , 0 4 长 . 米 宽 .~ 9 9 1 2 , 1 8 棺木腐朽不清。 . 米 深 . 米。 2 4 人骨架二 具, 均面向上。西侧骨架放置较乱且小 , 分析 应为迁葬。 东侧骨架为男性 ,5 3 岁左右 , 为仰 身直肢葬。在东侧骨架头骨上方出土黑釉灯
M1 墓 向 13 。 由墓 道 、 门 、 8。 墓 甬道 、 墓 室组 成 ( 图三 )墓道 位 于墓室 南部 , 长方 。 为
形竖穴式 , 底部略有斜坡。 口长 2 8 , 上 . 米 北 4 端 宽 1 , 端宽 07米 , 2 . 。 南 米 南 . 深 . 2 4 6米 在
图七
q . 。 . . j 米
M 6平 、 面 图 剖

文化遗产知识竞赛题库

文化遗产知识竞赛题库

题库1.下列“线型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B ) B.长城A.丝绸之路C.京杭大运输河2.(B )时期是莫高窟营造的高峰时期。

B.唐代 A.汉代 C.宋代3.世界记忆遗产关注的是(C ) C.文献 A.建筑物 B.遗址4.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A )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

A.巴黎B.纽约C.伦敦5. 最先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C )。

C.日本, 韩国 A.法国, 英国 B.中国, 美国6.中国文化遗产标记是由(A )确定并发布的。

A.国家文物局 B. 国家文化部 C.中国遗产委员会7.截止2010年底,中国共有(B)项世界遗产。

B.40 A.39 C.418. 截止2010年底,中国共有(B)项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

B.4 A.3 C.59.世界遗产的功能中,(A )是首要功能,为世界遗产价值的体现发挥重要作用。

A.科学探讨功能 B.教化功能 C.政治功能10. 国际博物馆日是(A )。

A.5月18日 B.6月10日 C.9月27日11.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是(B )。

B. 嘉峪关 A.山海关 C.居庸关12.据记载,最早建筑长城的诸侯国是(C )。

C.楚国 A.秦国 B.燕国13.(B )代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 历时最长, 工程最坚实, 设施最完善。

B.明 A.宋 C.汉14.秦代将(C )三国北方边地的长城加以修缮, 连缀, 增筑,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C.秦, 燕, 赵 A.秦, 韩, 赵 B.燕, 齐, 魏15.我们今日登临最多的长城指的是(C )。

C.八达岭长城 A.虎山长城 B. 司马台长城154.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是(A )。

A.北京故宫 B.凡尔赛宫 C.克里姆林宫16. 假如北京故宫里一个人每晚在一个房间住一宿,住完全部房间须要(B)年。

B.27A.25 C.2917.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建筑以数字(B )为特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游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游记)

现代文阅读(游记)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各题。

唐槐森森狄公巍巍唐中才①途经太原狄村建南汽车站,时值初秋,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忽然瞥见路北有一个园子里一群老人自得其乐,再瞥方见园门上书“狄仁杰文化公园”,顿悟此处即太原人谓之的狄梁公祠,于是兴致盎然踏步而入。

②一个人身故后,设立牌坊祠堂,光耀门楣,流芳百世,无疑是古代对名臣良将最大的褒扬。

而在今天,一个值得世人崇尚、效仿、追求的光辉榜样,亦有匡正世风的积极作用。

相较于近些年来影视剧中大火的“神探”狄仁杰与游戏中的角色,历史中忠贞清廉、刚正不阿、任人唯贤、明察善断的唐朝名相狄仁杰,在人们心中形象却黯淡了许多。

③步入大门,穿过鱼沼,眼前就是狄粱公祠。

在狄仁杰去世后,被追封为梁国公,故狄仁杰也被称为狄梁公。

历朝历代在洛阳、彭泽等地均有狄梁公祠等类似建筑纪念他,而狄仁杰故里的太原狄村有狄梁公祠,实属情理之中。

祠堂中有端坐堂上的狄公塑像,在背后屏风的山水环抱之间,右手持蒲扇,左手若有所指,正襟危坐,眉目庄严。

两旁展示的文告为狄公为官期间的文告、奏疏展示,反映狄公为民请命、断案公正的事迹,与周遭围墙仿制的宋代名相范仲淹撰、元代书法家赵孟颊书的《狄梁公碑》等碑碣,相互呼应,堪称一绝。

④向东走出祠堂,在水榭环抱中的一方水池名日“镜池”,池上有一小桥名为“清水桥”,寓意为“清如水、明如镜”。

站在桥上,不禁神思:在狄公的一生中,有多少次“苟利于国,岂为身谋”的敢言直谏,有多少次“荐贤为国,非为私也”的举贤任能,清明如一。

天授二年,狄仁杰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

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

”当后人称颂大唐盛世,海晏河清之时,也应想到,国史幸有大唐,大唐幸有狄公。

⑤狄公故居位于镜池的东侧,居室书房,古朴自然,在清淡的装潢风格中展示狄仁杰传说故事以及大唐时期民风民俗。

茶祭图绘——浅析宋金装饰墓茶事图像

茶祭图绘——浅析宋金装饰墓茶事图像

2020年第05期收稿日期:2020年4月10日。

茶文化在宋代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在宋金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茶作为宋人必备的消费品与当时的日常生活、社会风尚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因而,元杂剧《岳孔目借铁李拐还魂》中有“清早起来七件事,财米油盐酱醋茶”[1]的说法,可见茶是时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居家常备饮料。

传世宋画如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斗茶图》、《茗园赌市图》等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宋人的制茶方法、流程、以及茶器的使用,展现了宋时茶香满溢的生活场景。

文献和传世绘画中有关宋人茶事的记载和表现多聚焦于贵族和士大夫群体,对宋代平民百姓的茶事活动记录略简。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大量宋金时期平民装饰墓中发现了“备茶图”、“进茶图”等墓葬装饰,为我们提供了时人在丧葬礼仪使用茶事的视觉图像材料。

《南齐书·武帝本纪》中载,早在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萧赜下诏以饼果、茶饮、干饭、酒脯代牲为祭。

[2]宋金正史中更有帝后祭祀礼仪中使用“香茶”、“茶食”的记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茶和茶祭已经成为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和环节。

本文中所引的墓葬材料均为平民墓,墓主身份与帝王将相有云泥之别,故仅凭正史记载恐有偏颇。

宋金时期记载士庶之家的诸多礼书中明文规定“点茶”、“供茶”已成为丧祭仪式中的重要环节。

朱熹《家礼》中关于丧礼中“茶具之备”[3]和“前一日,设位陈器”[4]的两条记载中多次提及火炉、汤瓶、茶合、茶筅、茶盏等茶事器具。

上述器具在宋金时期装饰墓中均有与之相对应的图像,由于部分宋墓装饰中表现的茶器与酒器图像较为模糊,故本文在选取的墓葬茶事图像均为《礼书》中有明确记载的茶器种类和器型,并在此基础上将宋金墓葬茶事图像分为四种形式:备茶图、进茶图、墓主人茶祭图、大型茶事图。

1备茶图河南登封黑山沟李守贵墓[5]西南壁备茶图表现的是点茶的场景,画面右侧为一张方桌,桌上摆放果盘、茶盏、盏托、圆形带盖罐等,桌子左侧头梳高髻的侍女右手正捧一黑花小罐,罐盖已被取下放在桌面上,其左手持一凤头簪正搅动茶盏中的茶;该侍女身后置一屏风,屏风右侧地上置一分取茶叶的镊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要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作者:吴喆来源:《文物春秋》 2013年第6期吴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31)【关键词】柿庄墓群;唐纪年墓;井陉唐代治城;间道;官户;标型器【摘要】2003年春,井陉柿庄壁画墓群内发现了同一家族的纪年墓,从而将这一省保单位的时代上限由宋提升至唐。

所获随葬品虽寥寥,但系井陉窑相应时段的标型器。

所出墓志对于研究唐代井陉治城位置,井陉驿路等问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96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河北井陉县柿庄村南壁画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了排列有序的9座壁画墓。

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派员照相、测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派员临摹壁画,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派员鉴定仿木结构。

大家通力合作,完成发掘、照相、测绘、临摹、迁建 M4、回填保护等工作。

《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发表了唐云明先生执笔的考古报告[1]。

自此,这处宋金时期的壁画墓群在中国宋金壁画墓考古中占了一席之地。

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读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简报,获悉2003年初在这一墓群内又发现了一座纪年唐墓,尽管资料有限,却深感价值非同一般,有以下几点新认识奉献于读者。

一、突破了这处省保单位的时代上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获知发现墓葬的信息时,因村民已经在该墓之上营建了新墓,因而不能准确获知墓室形制,尤其墓内是否绘有壁画。

出土的随葬品可证该墓时代为唐,特别是出土的一合砖志,使该墓成为墓群内发现的第一座有准确埋葬时间的纪年墓,因而在其被判定为宋代或宋金墓群的40年后,又将时代上限提升至唐。

从各方面材料分析,这处尹氏家族墓地至少应该起始于唐代,历经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续使用至今,长达1300年之久而不迁,这在考古学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史以至人口发展史等方面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材料。

有此重要新资料的发现,省保单位柿庄墓群的时代界定看来还需要更正。

柿庄村南墓地面积不大,历经1300多年,不知有多少座墓压墓、毁旧墓造新墓?从保护文物遗存的需要出发,柿庄村南墓地应彻底探明实有多少座古代墓葬,建议相关部门协商村民另觅妥当墓地(或采取其它送终方式),在保护范围内不要再继续毁旧墓埋新墓了。

二、唐井陉窑器物的断代标型器井陉文物保管所的同仁在器物散失前赶到了现场,取回的器物虽寥寥几件,但意义却是不寻常的:它们都有准确的纪年,其中的两件瓷器是日用瓷中的代表性器物,而且出土地点距井陉窑最近的唐代窑址——南秀林窑址不足15公里,特征亦相符合,成为井陉窑分期断代的可靠标型器。

敞口实足底白瓷碗(SM11∶1),碗形周正,外施半釉,还带着较早期的风格,按器形、胎质、釉色,在井陉窑发掘中是常见器物,碗心三个支钉痕的存在,证明此阶段的井陉窑大量采用的仍是支钉正烧法。

因胎质稍粗,施用化妆土修饰的方法,在井陉窑是自隋代既见的常用修饰手法之一,这一点有同于另两大白瓷窑口的邢窑和巩义窑,看来它们当有着共同的艺源。

黑釉小碗(SM11∶2),胎虽稍粗,釉色甚好,井陉窑虽隋代既不乏黑瓷作品,但唐前期的同类器物至今尚未发现,此件形制上同五代初期的同窑同类纪年产品[2]相比,腹斜收曲度稍小,底部直径稍大,显得较为厚重,自可作为分期一界点。

陶罐(SM11∶3),侈口,矮束颈,广肩,鼓腹斜收,平底,器高和腹径仅相差1厘米,与唐晚期、五代初期者器形瘦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与盛唐最大腹径在器中部相似,器形整体仍显雍容大度。

铁鐎斗(SM11∶4),与此类似的瓷制品在井陉窑已出有一些,此件惜足部残失,两种不同质地的同型器物实可相互补正,并引之以作断代的参考。

总之,三类质地四件器物可为井陉窑的唐五代同类器物提供断代的参照标本,其历史资料价值不可不珍重之。

三、唐代井陉治城位置谜团的破解战国晚期的五陉、汉代的井陉故城在今井陉矿区天护村,这已为学界所接受,而另一古城城关(天长)镇,至今多认为宋熙宁八年(1075)迁置[3],也有考证认为金末或元初才移城关(今天长镇)[4]。

至于唐代的井陉治城究竟在何处,井陉县治到底何时由何处移置天长镇,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今见志文有言:“县去府九十里,村去县六十里……”按之实地,墓志所记村是障城村,即今南障城村,由此“去县六十里”,按之今公里,其正北去该县威州镇27公里,西北去天长镇20公里,再北去天护村12.5公里,由南障城去天护旧城实有32.5公里,两者似从里距上难以取舍。

“县去府九十里”,则使问题豁然开朗:由天护东经获鹿至府城正定55公里,北经平山去府城至近也得60公里。

只有由威州不足15公里至获鹿城,再30公里至府城,恰合45公里(90里),与墓志所言里数相符。

故可断言唐时,至少唐中期的井陉县城在今威州镇无疑,这实际上指明了唐代井陉县治城的确切地点,就在金代的威州城,即今该县威州镇(现为6410工厂占据)。

这不仅使这座已知金代古城址的时代上限由金提升至唐,还因确定了唐代井陉治城的位置问题,为彻底解决混乱的井陉治城历史沿革奠定了基础。

志文又言:“西去故关四十里,东去苇箔岭卅里,南去测鱼村廿里,北去村十里……”核之实地,柿庄墓地北去南障城村恰是5公里,南至测鱼村的距离10公里也恰恰相符。

东去苇箔岭15公里,正与柿庄达苍岩山东的老牛峪岭里距相符,老牛峪村西侧现仍有小自然村称“苇片庄”[5],以此按之里距,唐时的苇箔岭应即是地势并不太高陡的老牛峪岭,经此山峪出太行东行20公里即达战汉时代的常山郡治城,又东南7.5公里达元氏县城,以至高邑、临城、赵县、宁晋、新河等太行山东侧诸县,地势平坦。

“西去故关四十里”,实地为南障城村西去旧关的距离相符合,在故关东北1公里余的驿道边现仍有村名为甘桃驿,该村东有名为甘桃沟的山谷通向南障城入甘陶河,山谷东西长20公里,连接了井陉古驿道与南障城所在的沿甘陶河的南北通道(现省道平涉公路)。

甘桃驿是陉山与柏井两驿间的等距腰驿,由此分出岔道,东经大梁江、吕家、蒋家至南障城,再沿甘陶河北上可达今、古县城(现微水、古威州),南去经测鱼等循太行西麓的乐平(昔阳)、和顺、左权(辽县)、黎城、长治、晋城(泽州)、济源,可达洛阳等豫、陕诸地。

仅按苍岩山碑石记载,古时这正是太行山东西60余州县的进香之路[6]。

因此,南障城所在的甘桃(陶)驿路四通八达,正是邢州以北、真定以南、太行山以东,不绕经真定和井陉县城而通太原的捷径,同时又是太行山西麓由甘桃驿经障城分路而达冀南、豫北之地的间道,所经诸地文化、经济联系以及军事交通意义重大。

因此,这里的井陉驿道间道历史上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线(图一)。

今见墓志志文所记,这一内容对井陉古道来说是难得的重要补白,对于研究冀、晋、豫古代陶瓷发展史来说,亦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地理交通资料。

四、柿庄尹氏在隋唐时期是有品有勋的官户在《河北井陉县柿庄宋墓发掘报告》中,执笔者以不出墓志、未见官物,分析柿庄墓群墓主的身份属“当时农村中的地主豪富”,并收录了发掘时依旧立于墓地中的尹氏谱牒碑文[7]。

这通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的族谱碑文记尹氏“先祖世居威州(即今井陉),家族之盛,大化乡里所称”。

依尹钦惠墓志可知,尹氏祖籍原系河间府,迁居井陉县的具体时间虽未明言,所记“井陉县大化乡甘桃里障城村”当系尹氏迁入井陉后先于柿庄居住之地,看来柿庄先有尹氏墓地,后才发展为村。

按《唐六典》所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8],又可知唐时甘桃里至少已达百户以上,而其时地理环境优良的南障城村似还不足百户,是属于甘桃里的一个小自然村。

志文载,志主尹钦惠之祖在隋朝出任秦州司法参军。

秦州系隋大业三年(607)前的称谓,其后改为天水郡,唐时属陇右道,即今甘肃天水地区。

司法参军是州刺史的佐吏,职掌律令、定罪及缉盗贼,因属上州,官职从七品。

其父为唐朝兵部常选。

“常选”非官名,见于《唐六典·兵部》“凡酬功者,现任、前资、常选为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以上为次资”的规定,是一种被列为上等的资质。

按唐朝兵部选授之制,是兵部注拟以备需要时应招的常备优等军事人材[9]。

立墓志人、尹钦惠之子尹怀璨,按所书官职品衔为武官。

游击将军,是唐制29散阶之第14阶,从五品下。

守左羽林军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虚职,非正员。

左右羽林军为唐中央禁军之一,其主官大将军正三品,“掌统领(中央)北衙禁兵羽林军之法令、督摄左右厢飞骑之仪仗,以统诸曹之职”[10]。

唐代官阶低而所署官阶高称作“守”。

员外置同正员,按羽林军大将军依制是羽林军最高官职,仅设一员,非实任在职而授此官衔者,作员外置同正员。

上柱国,是唐朝勋官的最高一级,即十二转之勋称,规定其品级为正二品,在唐代凡武官受此勋,一般皆以规定的武功取得。

由此可知,尹怀璨作为一员武官,具有从五品下的散官官阶,正三品的军职官衔,正二品的最高勋级。

虽然唐朝中期官制特别是藩镇节度使掌统的官号之滥已成失控之势,但墓志所题“恒州大都督府”,而不提此时期当地已有的成德军军号,故推测尹怀璨非成德军军官,所取得的勋级品阶皆是先年得自唐朝中央。

无论尹怀璨功名的取得来自何处,且在羽林军未任相应实职,但以其父无资职白身的子弟获如此高的品级和勋阶,可见他应长期从军,并立有相应的军功。

按此,尹氏家族在隋唐时期列为官户是无疑的,享有着当时的免除租庸调和两税等优待。

这为柿庄墓群墓葬制度以及墓主人的社会身份问题增加了研究内容。

井陉柿庄尹钦惠夫妇墓的发现,为这处省保单位提供了上述价值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对这处墓群的认知大大深入了一步,对它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保护利用还应给予关注和加强。

[1][7]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井陉县柿庄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2期。

[2]参见刘成文,孟繁峰:《一组五代井陉窑陶瓷器的释读——盘龙冶押官妻李氏墓的瓷器、三彩器及墓志》,载《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39—559页。

[3]《宋史·地理志二·河北西路·真定府》:“井陉,熙宁六年,省入获鹿、平山,八年复置,徙治天威军。

点校者注:天威军原作‘天武军’,据下文和宋会要方域五之三一、九域志卷二改。

”另据旧《井陉县志》《畿辅通志》《清一统志》等亦改为“熙宁八年徙治天威军”。

宋熙宁八年县治迁至天威军还是天武军暂勿论,这里的问题是由何处迁去的没有记载,以至多被误推为自矿区天护城迁至天长镇。

[4]民国二十三年《井陉县志料》第一编《疆域·冶城》:“汉以后井陉曾在天护置城,井陉县未升威州以前(按即金代以前)已设治于威州镇,金末或元初即移今治(天长镇)。

此依金石及史乘参互考证而知,非敢姑妄言之。

”天长镇元初始置县城之说首先由《井陉县志料》编者傅汝凤提出。

[5]参见井陉县地名办公室:《井陉县地名资料汇编》之《井陉县标准地名图》所标杜家庄乡老牛峪西有“苇片庄”自然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