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要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要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作者:吴喆
来源:《文物春秋》 2013年第6期
吴喆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31)
【关键词】柿庄墓群;唐纪年墓;井陉唐代治城;间道;官户;标型器
【摘
要】2003年春,井陉柿庄壁画墓群内发现了同一家族的纪年墓,从而将这一省保单位的时
代上限由宋提升至唐。
所获随葬品虽寥寥,但系井陉窑相应时段的标型器。
所出墓志对于研究
唐代井陉治城位置,井陉驿路等问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96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河北井陉县柿庄村南壁画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了
排列有序的9座壁画墓。
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派员照相、测绘,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派员临摹壁画,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派员鉴定仿木结构。
大家
通力合作,完成发掘、照相、测绘、临摹、迁建 M4、回填保护等工作。
《考古学报》1962年
第2期发表了唐云明先生执笔的考古报告[1]。
自此,这处宋金时期的壁画墓群在中国宋金壁画墓考古中占了一席之地。
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读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简报,获悉2003年初在这一墓群内又发现了一座纪年唐墓,尽管资料有限,却深感价值非同一般,有以下几点新认识奉献于读者。
一、突破了这处省保单位的时代上限
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获知发现墓葬的信息时,因村民已经在该墓之上营建了新墓,因而
不能准确获知墓室形制,尤其墓内是否绘有壁画。
出土的随葬品可证该墓时代为唐,特别是出
土的一合砖志,使该墓成为墓群内发现的第一座有准确埋葬时间的纪年墓,因而在其被判定为
宋代或宋金墓群的40年后,又将时代上限提升至唐。
从各方面材料分析,这处尹氏家族墓地至少应该起始于唐代,历经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续使用至今,长达1300年之久而不迁,这在考古学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史以至人口发展史等方面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材料。
有此重要新
资料的发现,省保单位柿庄墓群的时代界定看来还需要更正。
柿庄村南墓地面积不大,历经1300多年,不知有多少座墓压墓、毁旧墓造新墓?从保护文物遗存的需要出发,柿庄村南墓地
应彻底探明实有多少座古代墓葬,建议相关部门协商村民另觅妥当墓地(或采取其它送终方式),在保护范围内不要再继续毁旧墓埋新墓了。
二、唐井陉窑器物的断代标型器
井陉文物保管所的同仁在器物散失前赶到了现场,取回的器物虽寥寥几件,但意义却是不
寻常的:它们都有准确的纪年,其中的两件瓷器是日用瓷中的代表性器物,而且出土地点距井
陉窑最近的唐代窑址——南秀林窑址不足15公里,特征亦相符合,成为井陉窑分期断代的可靠标型器。
敞口实足底白瓷碗(SM11∶1),碗形周正,外施半釉,还带着较早期的风格,按器形、胎质、釉色,在井陉窑发掘中是常见器物,碗心三个支钉痕的存在,证明此阶段的井陉窑大量
采用的仍是支钉正烧法。
因胎质稍粗,施用化妆土修饰的方法,在井陉窑是自隋代既见的常用
修饰手法之一,这一点有同于另两大白瓷窑口的邢窑和巩义窑,看来它们当有着共同的艺源。
黑釉小碗(SM11∶2),胎虽稍粗,釉色甚好,井陉窑虽隋代既不乏黑瓷作品,但唐前期的同类器物至今尚未发现,此件形制上同五代初期的同窑同类纪年产品[2]相比,腹斜收曲度稍小,底部直径稍大,显得较为厚重,自可作为分期一界点。
陶罐(SM11∶3),侈口,矮束颈,广肩,鼓腹斜收,平底,器高和腹径仅相差1厘米,与唐晚期、五代初期者器形瘦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与盛唐最大腹径在器中部相似,器形整体仍显雍容大度。
铁鐎斗(SM11∶4),与此类似的瓷制品在井陉窑已出有一些,此件惜足部残失,两种不同质地的同型器物实可相互补正,并引
之以作断代的参考。
总之,三类质地四件器物可为井陉窑的唐五代同类器物提供断代的参照标本,其历史资料价值不可不珍重之。
三、唐代井陉治城位置谜团的破解
战国晚期的五陉、汉代的井陉故城在今井陉矿区天护村,这已为学界所接受,而另一古城
城关(天长)镇,至今多认为宋熙宁八年(1075)迁置[3],也有考证认为金末或元初才移城关(今天长镇)[4]。
至于唐代的井陉治城究竟在何处,井陉县治到底何时由何处移置天长镇,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今见志文有言:“县去府九十里,村去县六十里……”按之实地,墓志所记
村是障城村,即今南障城村,由此“去县六十里”,按之今公里,其正北去该县威州镇27公里,西北去天长镇20公里,再北去天护村12.5公里,由南障城去天护旧城实有32.5公里,两者似从里距上难以取舍。
“县去府九十里”,则使问题豁然开朗:由天护东经获鹿至府城正定55公里,北经平山去府城至近也得60公里。
只有由威州不足15公里至获鹿城,再30公里至府城,恰合45公里(90里),与墓志所言里数相符。
故可断言唐时,至少唐中期的井陉县城在今威
州镇无疑,这实际上指明了唐代井陉县治城的确切地点,就在金代的威州城,即今该县威州镇(现为6410工厂占据)。
这不仅使这座已知金代古城址的时代上限由金提升至唐,还因确定了唐代井陉治城的位置问题,为彻底解决混乱的井陉治城历史沿革奠定了基础。
志文又言:“西去故关四十里,东去苇箔岭卅里,南去测鱼村廿里,北去村十里……”核
之实地,柿庄墓地北去南障城村恰是5公里,南至测鱼村的距离10公里也恰恰相符。
东去苇箔岭15公里,正与柿庄达苍岩山东的老牛峪岭里距相符,老牛峪村西侧现仍有小自然村称“苇片庄”[5],以此按之里距,唐时的苇箔岭应即是地势并不太高陡的老牛峪岭,经此山峪出太行东行20公里即达战汉时代的常山郡治城,又东南7.5公里达元氏县城,以至高邑、临城、赵县、宁晋、新河等太行山东侧诸县,地势平坦。
“西去故关四十里”,实地为南障城村西去旧关的
距离相符合,在故关东北1公里余的驿道边现仍有村名为甘桃驿,该村东有名为甘桃沟的山谷
通向南障城入甘陶河,山谷东西长20公里,连接了井陉古驿道与南障城所在的沿甘陶河的南北通道(现省道平涉公路)。
甘桃驿是陉山与柏井两驿间的等距腰驿,由此分出岔道,东经大梁江、吕家、蒋家至南障城,再沿甘陶河北上可达今、古县城(现微水、古威州),南去经测鱼
等循太行西麓的乐平(昔阳)、和顺、左权(辽县)、黎城、长治、晋城(泽州)、济源,可
达洛阳等豫、陕诸地。
仅按苍岩山碑石记载,古时这正是太行山东西60余州县的进香之路[6]。
因此,南障城所在的甘桃(陶)驿路四通八达,正是邢州以北、真定以南、太行山以东,不绕
经真定和井陉县城而通太原的捷径,同时又是太行山西麓由甘桃驿经障城分路而达冀南、豫北
之地的间道,所经诸地文化、经济联系以及军事交通意义重大。
因此,这里的井陉驿道间道历
史上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线(图一)。
今见墓志志文所记,这一内容对井陉古道来说是难得
的重要补白,对于研究冀、晋、豫古代陶瓷发展史来说,亦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地理交通资料。
四、柿庄尹氏在隋唐时期是
有品有勋的官户
在《河北井陉县柿庄宋墓发掘报告》中,执笔者以不出墓志、未见官物,分析柿庄墓群墓
主的身份属“当时农村中的地主豪富”,并收录了发掘时依旧立于墓地中的尹氏谱牒碑文[7]。
这通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的族谱碑文记尹氏“先祖世居威州(即今井陉),家族之盛,大
化乡里所称”。
依尹钦惠墓志可知,尹氏祖籍原系河间府,迁居井陉县的具体时间虽未明言,
所记“井陉县大化乡甘桃里障城村”当系尹氏迁入井陉后先于柿庄居住之地,看来柿庄先有尹
氏墓地,后才发展为村。
按《唐六典》所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8],又可知唐时甘桃里至少已达百户以上,而其时地理环境优良的南障城村似还不足百户,是属于甘桃里的一个小自
然村。
志文载,志主尹钦惠之祖在隋朝出任秦州司法参军。
秦州系隋大业三年(607)前的称谓,其后改为天水郡,唐时属陇右道,即今甘肃天水地区。
司法参军是州刺史的佐吏,职掌律令、
定罪及缉盗贼,因属上州,官职从七品。
其父为唐朝兵部常选。
“常选”非官名,见于《唐六典·兵部》“凡酬功者,现任、前资、常选为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以上为次资”
的规定,是一种被列为上等的资质。
按唐朝兵部选授之制,是兵部注拟以备需要时应招的常备
优等军事人材[9]。
立墓志人、尹钦惠之子尹怀璨,按所书官职品衔为武官。
游击将军,是唐制29散阶之第
14阶,从五品下。
守左羽林军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虚职,非正员。
左右羽林军为唐中央禁军
之一,其主官大将军正三品,“掌统领(中央)北衙禁兵羽林军之法令、督摄左右厢飞骑之仪仗,以统诸曹之职”[10]。
唐代官阶低而所署官阶高称作“守”。
员外置同正员,按羽林军大
将军依制是羽林军最高官职,仅设一员,非实任在职而授此官衔者,作员外置同正员。
上柱国,是唐朝勋官的最高一级,即十二转之勋称,规定其品级为正二品,在唐代凡武官受此勋,一般
皆以规定的武功取得。
由此可知,尹怀璨作为一员武官,具有从五品下的散官官阶,正三品的
军职官衔,正二品的最高勋级。
虽然唐朝中期官制特别是藩镇节度使掌统的官号之滥已成失控
之势,但墓志所题“恒州大都督府”,而不提此时期当地已有的成德军军号,故推测尹怀璨非
成德军军官,所取得的勋级品阶皆是先年得自唐朝中央。
无论尹怀璨功名的取得来自何处,且
在羽林军未任相应实职,但以其父无资职白身的子弟获如此高的品级和勋阶,可见他应长期从军,并立有相应的军功。
按此,尹氏家族在隋唐时期列为官户是无疑的,享有着当时的免除租
庸调和两税等优待。
这为柿庄墓群墓葬制度以及墓主人的社会身份问题增加了研究内容。
井陉柿庄尹钦惠夫妇墓的发现,为这处省保单位提供了上述价值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对这
处墓群的认知大大深入了一步,对它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保护利用还应给予关注和
加强。
[1][7]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井陉县柿庄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2期。
[2]参见刘成文,孟繁峰:《一组五代井陉窑陶瓷器的释读——盘龙冶押官妻李氏墓的瓷器、三彩器及墓志》,载《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39—559页。
[3]《宋史·地理志二·河北西路·真定府》:“井陉,熙宁六年,省入获鹿、平山,八年复置,徙治天威军。
点校者注:天威军原作‘天武军’,据下文和宋会要方域五之三一、九
域志卷二改。
”另据旧《井陉县志》《畿辅通志》《清一统志》等亦改为“熙宁八年徙治天威军”。
宋熙宁八年县治迁至天威军还是天武军暂勿论,这里的问题是由何处迁去的没有记载,
以至多被误推为自矿区天护城迁至天长镇。
[4]民国二十三年《井陉县志料》第一编《疆域·冶城》:“汉以后井陉曾在天护置城,井陉县未升威州以前(按即金代以前)已设治于威州镇,金末或元初即移今治(天长镇)。
此
依金石及史乘参互考证而知,非敢姑妄言之。
”天长镇元初始置县城之说首先由《井陉县志料》编者傅汝凤提出。
[5]参见井陉县地名办公室:《井陉县地名资料汇编》之《井陉县标准地名图》所标杜家庄乡老牛峪西有“苇片庄”自然村。
1984年4月内部刊行。
[6]甘桃驿为井陉城关至山西平定县(州)之间的一处腰驿。
查《井陉旧县志》,由井陉县至平定州65公里,中间设正驿于柏井镇,称作柏井驿;由井陉县城关的陉山驿至柏井驿45
公里,未载其间有甘桃驿。
今以实地按之,甘桃驿位于井、柏驿道区间,其东北去井陉城关恰
为22.5公里,此地正处于东去南障城的谷口。
现由尹钦惠墓志可知,甘桃里即是甘桃驿,其位置正是井陉城和柏井驿之间的腰驿,更重要的是,由甘桃驿东去南障城,以达太行山东的元氏
等县是一条捷径。
东南去赞皇,可达磁县、安阳等地;正南经昔阳、和顺达长治、泽州以至洛
阳等地,是太行山东西两侧两条重要的山地支线。
这不仅使甘桃里成为井陉古驿道一处岔路口,还使南障城村具有冲要的地理位置,因此甘桃里成为比“铺”更紧要的“驿”,山势环绕、河
流贯穿的南障城四通八达的要枢区位,使之由唐朝时的小村发展成为小交通枢纽式的乡镇,建
国后更修通了经此达冀南、晋南、豫北的省级公路。
考这里道路的沿革,于苍岩山历代布施碑
石中可得一二。
如民国十一年(1922)《重修小桥楼殿、菩萨正殿、关圣帝殿碑记》:“布散
募启,叩肯各慈善家……能获六十余郡县之普,土木连年……每过季春季夏之月,近而冀中,
远达山西、河南、山东诸省香客,不惮风雨,千里徒步跋山涉水而来。
”必走的即是上述之路。
(参见井陉县志编纂委员会:《井陉县志》第29篇《苍岩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63页。
)
[8]《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9]《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凡选授之制每岁孟冬以三旬会其人……。
三奇拔其选,一曰骁勇,二曰材艺,三曰可为统领之用,其尤异者登而任之,否则量以退焉,然后据其状以核之,考其能以进之。
所以录深功,拔奇艺,备军国,综勋贤也。
”是可知唐行府兵制,有常备之预备选拔人员称为“常选”。
[10]a.《唐六典》卷5《左右羽林军》;b.《旧唐书·职官三》:“左右羽林军,汉置南北军,掌卫京师,南军若今诸卫也,北军若今羽林军也,大将军各一员。
正三品下。
”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