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考古重点

考古重点

1、孙英民《中国考古学通论》2、滨田耕作《考古学通论》,商务印书馆3、荆三林《考古学通论》1956年4、《考古学通论》作者是:段小强,杜斗城,由兰州大学在2007年的3月份出版。

5、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俞伟超:《中国考古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7、张光直《考古学六讲》第一讲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第二讲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第三讲泛论考古学第四讲考古分类第五讲谈聚落形态考古第六讲三代社会的几点特征——从联系关系看事物本质两例8、马利清《考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基本理论、考古学发展简史、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法,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研究状况。

全书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适于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初学者阅读参考。

9、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本书共6章,内容包括理论探讨:科学思维与学科视野,方法论:破译过去的钥匙,石器时代考古:新的探索途径,农业起源:人类社会的第一次革命等。

10、张宏彦著,《考古学十八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国考古学十八讲》是《西部人文讲座丛书》系列之一的《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分期、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城邑的规划思想、中国旧石器文化的时空分布等内容。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考古学的年代与分期,考古学主要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与成果,古代主要遗迹遗物的分类与研究方法等。

考古学通论1

考古学通论1

《考古学通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
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
主要参考书目:1、《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

3、《中国考古》,安金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6学时)
一、考古学学科定位
二、考古学研究特点
三、考古学研究目的
四、考古学学科发展史
五、考古学的学科分支
六、考古学的时代划分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8学时)
考古地层学
考古类型学
年代学
历史考古学的特殊方法
考古学综合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8学时)
概论
人类起源与进化
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四、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五、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六、中石器时代文化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8学时)
概论
新石器早期文化
新石器中期文化
新石器晚期文化
铜石并用时期
中国新石器的文化区系第五章青铜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8学时)
概论
二里头文化
二里岗文化
殷墟文化
西周文化
春秋时期文化
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第六章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战国秦汉考古(8学时)
概论
中国早期铁器
战国时期考古
秦代考古
西汉考古
东汉时期考古
第七章六朝至明清考古(8学时)
概论
墓葬
城址
佛教与道教考古
瓷器。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 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 《创世纪》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伊 曼 努 尔 ·康 德 (Immanuel Kant, 1724年 4月22日—1804年2月12 日)德国哲学家、天文 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 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 创始人,唯心主义,不 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 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 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 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 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 哲学家。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在埃及骚乱中毁坏的埃及研究院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 十八世纪欧洲古物学的重要特点是地质学 在史前古物学上的贡献,地质学的调查证 明了人类骨骸、石器与绝灭动物的共存关 系。而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史前古物的零 星发现,但都被放在《旧约》中的“创世说” 的框架中解释,即人类和整个自然王国都 是上帝在肯定不超过公元前5000内的刻意 之作,上帝设计完美、不造恶物、万物其 用。
• 1830年,查尔斯·利尔(Charles Lyell)用地 层学成果说明地球曾经发生过的种种变化 ,标志着地层学的成熟。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 在生物学领域,拉马克(Lamarck)于1809 年 就 证 明 了 植 物 和 动 物 物 种 的 进 化 ; 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又最终确立了生 物界的总体进化论,包括人类自身的进化 思想。恩格斯称这些进化的思潮为“人类从 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考古学通论杂录

考古学通论杂录

《考古学通论》杂录一、名词解释:1、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3、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

其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

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

工具特征是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

中石器时代也称为“续旧石器时代”或“上旧石器时代”或“外旧石器时代”。

在地质时代上,它处在全新世早期,属于冰后期。

因为更新世的大冰期从总体上看从200万年到1万年前。

4、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

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

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

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

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

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1984年出版)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汉考古第五章: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通论(2) 林芳梅 指导老师:耿纪朋

考古学通论(2)  林芳梅   指导老师:耿纪朋

产品设计本科一班林芳梅201101010200指导老师:耿纪朋考古学通论----蒋琬墓祠绵阳是一个三国遗址众多的省市,从我知道的就有庞统墓祠、富乐山、蒋琬墓祠。

这次的考古学作业,我想好好介绍一下蒋琬墓祠。

蒋琬(约168-246年),字公琰,汉族人,祖籍零陵湘乡。

是一个有才之人,二十岁左右就已经知名与当世,赤壁之战后,跟随刘备入蜀。

得诸葛亮识才称赞他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而非平庸之辈。

他推行政务皆以安定百姓为根本,也不会用表面功夫来敷衍,希望主公能再三考虑。

”刘备向来很敬重诸葛亮,听他这么说之后,就不再追究蒋琬的过失。

后蒋琬忠心为刘备效命,诸葛亮过世后,蒋琬接替诸葛亮主持蜀汉朝政,为政遵循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言。

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

延熙九年(246)蒋琬卒于涪县,谥号为“恭”。

蒋琬卒后葬于涪城西山(今四川绵阳西山)。

蒋琬的祠门有盛赞蒋琬襄助诸葛亮扶助汉室功业和高尚情操的楹联:“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尤能恕二杨”。

蒋琬陵墓曾经一度荒废。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绵州知州李象昺与州绅熊丽堂,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蒋琬裔孙龙安知府蒋德钧先后作了修葺。

墓前有一通高2米的石碑,上书“汉大司马蒋恭侯墓”。

为李象昺所立,蒋德钧在墓后立“蒋恭侯墓”碑,往前直走就可看到神道碑,上刻有蒋琬生平简介,留诗一首:“语到仙云齿亦香,蒋侯祠墓并流芳。

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犹能恕二杨。

一代名臣留片壤,千秋知己属同乡。

零陵公辅长沙守,南国文光信有光”。

在其墓后面,还有光绪十六年(1890)春,蒋琬裔孙、龙安府(今四川平武县)知府蒋德钧所书“蒋恭侯墓”石碑一通。

其碑文正楷颜体、浑厚雄劲,被后世视为书法珍品。

神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马等石刻像。

地面建筑还有距墓半里的蒋恭侯祠三间,也是清道光年间所置。

原祠内历代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大多出于名家之手,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墓葬文化精品早已随祠损毁,也有听说曾经被盗墓者所盗。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 书· 考古学》。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 易漫白:《考古学概论》。 李济:《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 [英]巴恩著;覃方明译:《考古学的过去与未 来》。
大云山二号墓木棺
西周齐王石椁
唐代石椁
三、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1.整理资料 • 考古发掘中的出土物整理,首先是要对出土物分 类。 • 分类的步骤程序:一,出土物经过登记编号之后 ,要依器物的质料或者用途,分成若干个大的类 别;二,大的类别分好后,还要根据某一因素或 几个因素,分成若干小的类别;最后分成器物类 型。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 文化时代和分期;
• 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 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 • 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化; • 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 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考古学文化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其一,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 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 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密切相关。 • 其二,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 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面貌也不断发 生变化。 • 其三,史前时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 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系统,是形成 不同考古学文化系统的根本原因。
钻 探 、 试 掘
探沟与探方
如何发掘地下文物?
• 探方发掘法是田野发掘的基本方法。
–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 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 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

0考古学通论-导言36

0考古学通论-导言36

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人师丹斯基在北京 周口店采掘脊椎动物化石时,发现龙骨山遗址, 后在瑞典整理动物化石时,发现一枚人科动物牙 齿化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同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彩 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进行首次发 掘,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 随后,他又去甘肃、青海进行史前遗址的调 查发掘,将甘肃地区的远古文化分为六期。
清代,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从铜器、石刻扩大 到其他各种古物,所以有人主张将金石学改称为 “古器物学”。 由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古器物学已接近 于近代考古学,所以也有人把欧洲文字中的“考 古学”一词译为“古器物学”(如1931年商务版 《百科名汇》)。
从现今通常使用的情形来看,考古学这一 名词主要有3种涵义: 第一、是指考古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 有时还可引申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
国家又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必须具备田野考古 条件,经中央文化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审查批准后, 始得进行发掘工作。这样,便建立了文物保护和考 古发掘的工作体制,为新中国的考古事业的发展做 好了准备。
从1952年起,连续4年由中央文化部、中国 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对各地文物单位参加考古工作的300多名人员进行 了短期业务培训。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 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他们多埋在地 下,必须通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够系统的、 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的基础在于 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 各地。
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 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为历史语言研究 所考古组主任。 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院考古组分别成 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 机构。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rchacology
学时,学分:36,2
开课学期:秋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上、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1、2)、史学概论适用专业:师范类历史教育专业本科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为历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

目的在于使同学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与历史科学的紧密联系、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当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及最新进展,以便对中国考古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将之运用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严文明,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考古学专题六讲》,张光直,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熙译,外文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陈星灿,三联书店,1997年版《古代中国考古学》张光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考古学的理论和研究》,陈淳,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
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借鉴】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doc

【参考借鉴】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doc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R.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

《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

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

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土质疏松的商颜山。

井渠法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过程中的通风、照明、出渣等问题。

龙首渠竖井与坎儿井相同,是坎儿井的源头。

耧铧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

呈三角形等。

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

是中国最早的播种机。

族坟墓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称为族坟墓。

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

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中间是历代国君的墓,以最早葬入的先王为准,以下各代国君依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葬入。

国君墓左右为贵族墓,依身份分居前后。

到战国秦汉时期,原先的公墓实际已成为王陵区,只埋葬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封君、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

汉武帝之后昭穆制度有所破坏。

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在河北满城县城西南,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窦墓在刘墓之北侧,皆坐西朝东。

凿山为陵,内部布局模仿宫殿建筑。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东广州象岗山上,是一座石室墓。

墓室平面呈“早”字形,全部用石块构筑,有较长的墓道和南北耳室。

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有7室。

墓主葬在中间主室,一棺一椁,墓主身着丝缕玉衣。

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考古学通论历史文化学院2010 年 4 月编制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4年制)总学时:72学时讲授学时:54学时实践学时:18学时一、考试目的《考古学通论》课程的考试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做到能借助考古学的知识来为历史教学和科研服务。

在考核过程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思考题,结合试题库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实际的业务操作水平。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考古学通论》的课程考试命题是以课程规定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根据考试时间110分钟掌握出题量,试题覆盖面广:占各章节内容的80%以上;题量适当:客观题为35题,主观题为7题;难度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层次题量比例为2∶5∶2∶1(容易∶一般∶较难∶难);没有偏题、怪题,90%以上的题都是各章节的重点。

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主要是39道客观题),大题目主要是7道主观题;中小题目与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约为6:4。

客观性的题目占比较重的份量,分值达到55分。

三、考试内容1、考古学的基本涵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及“文化层”的形成;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的方法论;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上的“年代学”;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2、考古学的定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文化层”定义及形成;考古学文化的定义和内容;考古学调查和考古发掘;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定义及断定;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3、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旧石器考古学的分期;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及山顶洞人文化。

4、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参考资料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参考资料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俞伟超《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杜斗城、段小强:《中国考古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鸿藻《考古器物绘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周大鸣《考古学理论导论》岳麓书社,2005年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冯恩学《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宿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张忠培、许倬云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2000.01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高星侯亚梅《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新石器时代考古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考古学通论 (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通论 (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考古学通论上

考古学通论上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二、课程类型:必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打算课时:72五、学分:4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进展历史。

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新石器时期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进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要紧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导论要紧论述考古学的概念、学科性质、研究方式、进展历史等大体内容。

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从人类体制特点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把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域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文化特点。

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期考古,新石器时期从早到晚进展的时期性特点和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点,现在期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和中原之外地域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一、考古学的概念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式一、考古地层学二、考古类型学三、考古区系类型论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四、运算机技术的应用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三、现代考古学的进展第二章旧石器时期考古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期考古分期一、旧石器的制作方式与辨别二、旧石器时期的遗址和地址三、旧石器时期考古分期第二节中国发觉的前人类化石一、何谓化石二、中国发觉的古猿类化石三、中国发觉的前人类化石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散布一、东北区二、西北区三、华北区四、华中区五、华南区六、西南区第三章新石器时期考古第一节新石器时期的要紧特点一、磨制石器二、陶器三、农业四、家畜饲养第二节新石器时期考古分期一、初期二、初期三、中期四、晚期第三节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区系散布一、东北区二、西北区三、华北区四、华中区五、华南区六、西南区第四章夏商周考古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二、夏文华的探讨三、商文化分期与散布四、西周文化分期与散布五、东周文化分期与散布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铜器的显现二、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第三节夏商周城址一、夏代城址的探讨二、商朝城址三、西周城址第四节夏商周墓葬一、墓葬形制分类二、墓上建筑及封土三、夏商周时期的埋葬制度第五节周边地域文化一、东北地域青铜文化二、西北地域青铜文化三、东南地域青铜文化四、西南地域青铜文化九、学时分派十、参考教材王幼平:《旧石器时期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

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

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

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文物出版社2005年。

[加]炊格尔(Trigger,B.)著;蒋祖棣、刘英译:《时间与传统》,三联出版社1991年。

[英]丹尼尔(Daniel,G.)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一、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之恒、黄剑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赵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佟柱臣:《新石器研究》(上下册)。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A.文明起源问题: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严文明:《中国文明的探索》,《中原文物》, 1996年第1期;《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和思考》,《文物》,1999年第10期。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考古》,1987年第5期。

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王东:《文明起源的三大阶段新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缪雅娟:《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2期。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B.农业起源问题: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陈星灿:《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现象和假设》,《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

C.聚落考古问题: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

《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

赵辉:《聚落考古工作方法的尝试》,《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

赵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刘莉:《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

三、夏商周考古A.夏文化的探索1.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编:《商周考古》(P14-17),文物出版社,1979年。

2.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虚”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 11期。

3.郑光:《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11.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12.邹衡:《关于探讨夏文化的条件问题》,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3.孙华:《关于二里头文化》,《考古》1980年第6期。

14.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文物》1986年第6期。

15.刘绪:《从墓葬陶器分析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及其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关系》,《文物》1986年第6期。

16.李伯谦:《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

17.李伯谦:《关于早期夏文化》,《中原文物》2000年第1期。

18.赵芝荃:《夏商分界界标之研究》,《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

19.郑光:《夏商文化是二元还是一元》,《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

20.邹衡:《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5期。

B. 商代考古1.《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2.《郑州商城(1953-1985年发掘报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01年;3.《早商文化研究》,王立新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4.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5.邹衡:《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

6.陈旭:《商代敖都探寻》,《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7.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

12.中社科院考古所安阳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查与试掘》,《考古》2003年5期。

13.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14.杨锡璋:《安阳殷墟西北冈大墓的分期及有关问题》,《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

15.杨锡璋:《关于殷墟初期王陵问题》,《华夏考古》1988年第1期。

16.唐际根:《殷虚家族墓地初探》,《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C. 西周考古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过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5.叶万松等:《中原地区西周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1986年12期。

6.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7.邹衡:《再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D. 东周考古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2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洛阳唐城工作队:《洛阳凯旋路南东周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2000年3期。

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4期。

5.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等:《天马一曲村》,科学出版社,2000年。

6.山西省考古所侯马工作站等:《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晋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10.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3期。

11.韩伟、焦南峰:《秦都雍城考古发掘研究综述》,《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

12.中社科院考古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与试掘》,《考古学报》1985年3期。

13.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11期。

14.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1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

16.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1期。

1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易县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

18.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19.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等:《当阳赵家湖墓地》,文物出版社,1992年;2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四、秦汉考古1.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0年;有三篇文章:1、考古学中的汉文化问题;秦汉考古学文化的历史特征;秦汉青铜器概论。

2.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文物出版社1981年;3.赵化成:《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4.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5.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探》,科学出版社2005年;6.吴小平:《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5年。

7.容庚、张维持著:《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

8.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9.杜廼松:《古代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5年。

10.杜廼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11.李朝远、周亚、马今洪:《中国青铜器》,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12.陈振中编著:《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3-1998年。

14.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纹饰》,文物出版社1984年。

15.王巍:《关于西周漆器的几个问题》,《考古》1987,6。

16.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

五、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1.宿白:《西安隋唐墓葬的形制》,《中国考古学研究》二,1986年。

2.徐殿魁:《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3.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第12期。

4.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5.宿白:《隋唐城址类型初探》,《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6.王仁波:《懿德太子墓所表现的唐代皇室埋葬制度》,《中国考古学年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