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无菌试验检查标准

合集下载

无菌医疗器械检查指南(试行)

无菌医疗器械检查指南(试行)

附件5: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无菌医疗器械检查指南(试行)
(试点修改稿)
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的要求,为了规范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检查工作,统一检查标准,制定本检查指南。

一、检查评定方法
1.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须根据申请检查的范围,按照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确定相应的检查范围和内容。

2.无菌医疗器械检查项目共253项,其中重点检查项目(条款前加“*”)32项,一般检查项目221项。

3.现场检查时,应对所列项目及其涵盖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并对不符合事实做出描述,如实记录。

其中:
严重缺陷项:是指重点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一般缺陷项:是指一般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不适用项:是指由于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特点而出现的不适用检查的项目。

(该项目企业应当说明理由,检查组予以确认)一般缺陷比例=一般缺陷项目数/(一般检查项目总数—一
般检查项目中不适用项目数)Ⅹ100% 4.结果评定:
二、检查项目。

无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最全)

无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最全)

无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无菌检验是指检查经灭菌方法处理后的医疗器械(具)、植入物品、敷料等是否达到无菌标准的一种方法。

临床部门不应常规进行无菌检验,如有需要,可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专人来采样检测。

二、试验前准备1.无菌检验应在洁净度为100级以上的洁净实验室内实施,并证实该实验室各项指标符合GB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T16292~16294—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等相关要求,且在有效期范围之内。

2.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制备无菌检验用洗脱液、需氧一厌氧培养基与真菌培养基(见附)。

3.在无菌检验前三日,分别在需氧一厌氧培养基与真菌培养基内各接种1ml洗脱液,分别置30~35℃与20~25℃:培养72h,应无菌生长。

4.阳性对照管菌液制备:(1)在检验前一天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的普通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接种一环至需氧一厌氧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6~18h 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100cfu/ml(可通过比浊法或稀释后用1m1接种平板来确认)。

(2)取生孢梭菌[CMCC(B)64941]的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一接种环种于相同培养基内,于30~35℃培养18~24h后,用0.85%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100cfu/ml。

(3)取白念珠菌[CMCC(F)98001]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一接种环种于相同培养基内,于20~25℃培养24h后,用0.85%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100cfu/ml。

三、样本制备根据检样的类型与大小,以及带孔(腔)与否,可以按照以下不同的方法进行制备。

1.敷料类等非管道类样品:取2个包装内的样本,剪成约10mm×30mm 大小的样片21片,接种需氧一厌氧菌培养管5管与真菌培养管2管。

每培养管含培养基40m1,各接种3片样片。

医疗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医疗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平板划线法-曲线法:将挑取有样品接种环在平板培 养基上作连续划线。
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37/103
培养基适用性检验
血琼脂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金黄色菌落)
在划线过程中,细胞逐步分散,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38/103
培养基适用性检验
定时移植法:亦称传代培养保藏法,指将菌种接种于适宜斜 面培养基上,最适条件下培养,完成培养于(4~6)℃进行保 留并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移植培养一个短期菌种保藏方法。
细胞核及核膜、核仁,直径普通为1μm ~ 10μm。
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9/103
真菌:为多细胞或单细胞微生物,其细胞分化完善, 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故易在体外生长繁殖,直径普
通为10μm ~ 100μm。
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10/103
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所需设备
超净工作台
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医疗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技术
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2/103
什么是无菌检验法?
用于检验要求无菌医疗器械是否无菌一个方法。 若供试品符合无菌检验法要求,仅表明了供试品在 该检验条件下未发觉微生物污染。
无菌试验目标:将医疗器械或其浸提液接种于培 养基内,以检验供试品是否有细菌和真菌污染。
无菌检验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经过 无菌技术培训。还应该含有高度责任心和严谨细 致工作作风。
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20/103
无菌检验法 环境要求
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21/103
无菌检验法 环境要求
隔离系统
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一)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GB/T 16886.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GB/T 16886.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GB/T 16886.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 16886.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GB/T 1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GB/T 16886.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GB/T 16886.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致敏试验GB/T 16886.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GB/T 16886.1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GB/T 16886.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GB/T 16886.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GB/T 16886.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7部分:根据健康风险评价确定可溶出物允许极限的方法GB/T 16886.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8部分:材料化学定性GB/T 16886.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9部分:材料理化、机械和形态定性GB/T 16886.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GB/T16175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GB/T 16886.9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总则YY/T 0473外科植入物聚交酯共聚物和共混物体外降解试验YY/T 0474外科植入物用聚L-丙交酯树脂及制品体外降解试验YY/T XXXX 一次性使用橡胶手套生物学评价要求与试验方法GB /TXXXX 医疗器械微生物法第3部分:细菌内毒素试验方法用于常规监测和跳批检验YY/T 0567.1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第1部分:通用要求YY/T 0567.2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第2部分:过滤GB XXXX.1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1部分:风险分析与管理GB XXXX.2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2部分:索源、收集和处置GB XXXX.3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媒介的去除与灭活GB XXXX.4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4部分:液体灭菌剂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二)医用输液(血)、注射器具标准GB/T14233.1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GB/T14233.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593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YY0114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乙烯专用料YY024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丙烯专用料GB 8368一次性使用输液器GB 18671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YY 0286.1专用输液器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YY 0286.2专用输液器第2部分: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YY 02868.3专用输液器第3部分:一次性使用避光式输液器,重力输液式YY 02868.4专用输液器第4部分:一次性使用压力输液装置用输液器YY 0286.5专用输液器第5部分:一次性使用吊瓶式和分液袋式输液器YY 0286.6专用输液器第6部分: 一次性使用非PVC输液器YY 0286.7 专用输液器第7部分: 一次性使用流量可设定输液器YY XXXX 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袋YY 0451 一次性使用输注泵YY XXXX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输注器YY 0585.1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1部分:液路YY 0585.2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2部分:附件YY 0585.3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3部分:过滤器YY0585.4 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4部分:防回流阀YY 0586输液用肝素帽YY/T 0582.1输液瓶悬挂装置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悬挂装置YY/T 0582.2输液瓶悬挂装置第2部分:多用悬持装置GB8369一次性使用输血器GB 14232.1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1部分:传统型血袋GB 14232.2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2部分:图形符号GB 14232.3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3部分:带特殊组件的血袋系统YY 0327一次性使用紫外线透疗血液容器GB 19335一次性使用血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YY0113一次性使用采血器YY 03282一次性使用机用采血器YY 0326.1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第1部分:血浆分离杯YY 0326.2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第2部分:血浆管路YY 0326.3 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第3部分:血浆袋YY 0329-2009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过滤器YY0031硅橡胶输液(血)管YY 0584一次性使用离心杯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 XXXX一次性使用离心袋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T 0289一次性使用微量采血吸管YY 0314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YY 0464-2009 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YY 0465-2009一次性使用空心纤维血浆分离器GB 15810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GB 1581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YY/T 0243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橡胶活塞YY/T 0282-2009 注射针(三)医用导管、插管标准YY 0285.1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第1部分:通用要求YY 0285.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2部分:造影导管YY 0285.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3部分:中心静脉导管YY 0285.4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4部分:球囊扩张导管YY 0285.5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5部分:套针外周导管YY/T 0586医用高分子制品X透射线不透性试验方法YY 0450.1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第1部分:导引器械YY 0450.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第2部分:套针外周导管管塞YY 0450.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第3部分:球囊扩张导管扩张泵GB/T15812.1非血管内导管第1部分:一般性能试验方法GB/T15812.2非血管内导管第2部分:弯曲性能试验方法YY 0030 腹膜透析管YY 0325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YY 0489一次性使用无菌引流导管及其辅助器械YY 0488一次性使用无菌直肠导管YY 0483一次性使用肠营养导管、肠给养器及其连接件设计与试验方法YY 1040.1 麻醉和呼吸设备圆锥接头第1部分:锥头与锥套YY 0337.1气管插管第1部分:常用型插管及接头YY 0337.2气管插管第2部分:柯尔型插管YY 0338.1气管切开插管第1部分:成人用插管及接头YY 0338.2气管切开插管第2部分:小儿用气管切开插管YY 0339-2009 呼吸道用吸引导管YY 0461 麻醉机和呼吸机用呼吸管路(四)无菌植入物标准YY 0484外科植入物双组分加成型硫化硅橡胶YY 0334硅橡胶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YY 0332植入式给药装置YY 0333软组织扩张器YY 0487一次性使用无菌脑积水分流器及其组件YY0308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YY/TXXXX医用天然高分子降解多糖材料:通用要求及试验方法(五)卫生材料、敷料YY/T 0471.1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1部分:液体吸收性YY /T 0471.2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2部分:透气膜敷料水蒸汽透过率YY/T 0471.3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3部分:阻水性YY/T 0471.4 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4部分:舒适性YY /T 0471.5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5部分:阻菌性YY /T 0471.6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6部分:气味控制YY/T 0471.7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第7部分:颗粒脱落YY /T0471.8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第8部分:关于粘连(创面和皮肤)YY/T 0472.1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第1部分:敷布生产用非织造布YY/T 0472.2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第2部分:成品敷布YY 0330医用脱脂棉YY 0331脱脂棉纱布和脱指棉与粘胶纱布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YY 0594 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YY/T 0148医用粘贴胶带通用要求YY/T 0506.2-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YY/T 0506.3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3部分:试验方法YY/T 0506.4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4部分:干态落絮试验方法YY/T 0506.5-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5部分:干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6-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6部分:湿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7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7部分:阻污染气溶胶穿透试验方法YY/T 0506.8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8部分:抗激光性试验方法(六)其他标准YY/T 0720-2009 一次性使用产包自然分娩用YY 0321.1-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YY 0321.2-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YY 0583—2005《一次性使用胸腔引流装置水封式》YY 0167非吸收性外科缝线YY 1116可吸收外科缝合线GB 7543-1996 橡胶医用手套GB 10213-1995 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GB 7544-2004 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非无菌医疗器械)YY /T0698.1-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1部分:吹塑包装复合塑料膜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2-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3-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3部分:纸袋、组合袋和卷材生产用纸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4-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4部分:纸袋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5-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5部分:纸与塑料膜组合的热封和自封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6-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6部分:用于低温灭菌过程或辐射灭菌的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纸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7-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的医用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可密封涂胶纸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8-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8部分: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9-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9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无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YY/T0698.10-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10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

医疗器械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

医疗器械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
— ≤10 000
≤200 ≤20
不得检出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不得检出
≤100 不得检出
尿布等 普通级 消毒级
— ≤10 000
≤200 ≤20
不得检出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不得检出
≤100 不得检出
注:致病性化脓菌指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
初始污染菌的检验
03
02
当菌落数在100以内,按实有数报告,大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
超净工作台
恒温培养箱(至少2台)
压力蒸汽灭菌器
电热干燥箱
集菌仪
电子天平
光学显微镜
环境及人员要求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 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隔离系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需氧菌生长
厌氧菌生长
培养基:
改良马丁培养基: 23℃ ~ 28℃培养14天
培养基: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无菌检查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等应符合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及灵敏度检查的要求。
01
02
灵敏度检查所用菌种 (药典2010版规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枯草芽孢杆菌 生孢梭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35 ℃±2 ℃培养48h后,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
取上清液共接种5个平皿,每个平皿中加入1mL供试液
稀释度 5
医疗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相关标准

医疗器械无菌检验

医疗器械无菌检验

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无菌检验是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保证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污染,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从无菌检验的定义、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等方面介绍医疗器械无菌检验的相关知识。

一、无菌检验的定义无菌检验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和对医疗器械进行质量评定的过程,用以确认器械能否达到一定的无菌状态。

无菌状态是指器械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污染。

二、无菌检验的方法常见的无菌检验方法包括菌落总数检验、微生物限度试验和生物指示物检验。

1. 菌落总数检验菌落总数检验是通过在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菌落,并计算菌落的数量来评估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和加入抑菌剂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菌落总数的限度标准根据具体的器械和使用环境的要求而不同。

2. 微生物限度试验微生物限度试验旨在评估医疗器械中特定微生物的污染情况。

根据器械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可以选择进行不同的微生物限度试验,例如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试验方法一般采用培养方法和定量方法。

3. 生物指示物检验生物指示物检验是通过使用已知数量的高度耐热的生物指示物,如枯草杆菌孢子,来评估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将生物指示物置于器械的内部或表面,经一定条件处理后,通过监测生物指示物生长情况来判断是否满足无菌标准。

三、无菌检验的标准医疗器械无菌检验的标准一般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相关行业标准制定机构制定。

对于不同的医疗器械,一般会根据其使用环境、材料特性和功能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无菌检验标准。

常见的无菌检验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如GB19082-2009《医用防护服的无菌要求》和ISO 11137《辐射灭菌》等。

四、无菌检验的重要性无菌检验在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器械在手术、检验和治疗等过程中接触人体的内腔和外表面,如存在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将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导致患者健康受损甚至致命。

欧盟医疗器械无菌检测要求_概述及解释说明

欧盟医疗器械无菌检测要求_概述及解释说明

欧盟医疗器械无菌检测要求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随着人们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器械无菌检测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无菌检测是一项关乎公众安全和健康的关键任务,其目的是确保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受微生物污染,以降低感染风险。

在欧盟范围内,有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规定来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前满足无菌性要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和目标。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欧盟对医疗器械无菌性要求的概述,并深入解释无菌检测方法与标准。

然后,在解释说明欧盟医疗器械无菌检测要求部分,将详细讨论检测方法和技术应用,法规和指南相关解读,以及实施和执行情况介绍与分析。

最后,在结论及展望中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发现,展望未来的趋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概述欧盟对医疗器械无菌性要求,并解释说明相关要求及其实施情况。

通过对检测方法、技术应用、法规和指南等方面的解析与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综合而清晰的指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欧盟对医疗器械无菌性的要求。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已有研究成果和发现,并展望未来可能面临的趋势和挑战,从而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改进措施。

2. 正文医疗器械无菌检测是确保医疗器械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受到微生物污染的重要环节。

欧盟对医疗器械的无菌性有着明确的要求,旨在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为了理解欧盟医疗器械无菌检测要求的核心内容,首先需要了解医疗器械的无菌性意义。

无菌性指的是物体完全没有存在微生物或微生物数量极少,足以防止任何感染。

对于使用在人体内或接触人体组织液体的医疗器械而言,无菌性尤为重要。

如果这些器械不符合相应的无菌要求,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严重感染和并发症。

欧盟针对医疗器械的无菌性要求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欧盟法规明确要求所有与人体内部直接或间接接触、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类似动脉直径超过0.5毫米血管内部或伴随有切口进入软组织的医疗器械必须无菌。

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检验相关标准(附件)

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检验相关标准(附件)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一)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GB/T 16886.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GB/T 16886.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GB/T 16886.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 16886.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GB/T 1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GB/T 16886.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GB/T 16886.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致敏试验GB/T 16886.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GB/T 16886.1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GB/T 16886.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GB/T 16886.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GB/T 16886.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7部分:根据健康风险评价确定可溶出物允许极限的方法GB/T 16886.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8部分:材料化学定性GB/T 16886.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9部分:材料理化、机械和形态定性GB/T 16886.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GB/T16175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GB/T 16886.9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总则YY/T 0473外科植入物聚交酯共聚物和共混物体外降解试验YY/T 0474外科植入物用聚L-丙交酯树脂及制品体外降解试验YY/T XXXX 一次性使用橡胶手套生物学评价要求与试验方法GB /TXXXX 医疗器械微生物法第3部分:细菌内毒素试验方法用于常规监测和跳批检验YY/T 0567.1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第1部分:通用要求YY/T 0567.2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第2部分:过滤GB XXXX.1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1部分:风险分析与管理GB XXXX.2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2部分:索源、收集和处置GB XXXX.3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媒介的去除与灭活GB XXXX.4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4部分:液体灭菌剂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二)医用输液(血)、注射器具标准GB/T14233.1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GB/T14233.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593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YY0114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乙烯专用料YY024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丙烯专用料GB 8368一次性使用输液器GB 18671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YY 0286.1专用输液器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YY 0286.2专用输液器第2部分: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YY 02868.3专用输液器第3部分:一次性使用避光式输液器,重力输液式YY 02868.4专用输液器第4部分:一次性使用压力输液装置用输液器YY 0286.5专用输液器第5部分:一次性使用吊瓶式和分液袋式输液器YY 0286.6专用输液器第6部分: 一次性使用非PVC输液器YY 0286.7 专用输液器第7部分: 一次性使用流量可设定输液器YY XXXX 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袋YY 0451 一次性使用输注泵YY XXXX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输注器YY 0585.1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1部分:液路YY 0585.2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2部分:附件YY 0585.3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3部分:过滤器YY0585.4 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4部分:防回流阀YY 0586输液用肝素帽YY/T 0582.1输液瓶悬挂装置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悬挂装置YY/T 0582.2输液瓶悬挂装置第2部分:多用悬持装置GB8369一次性使用输血器GB 14232.1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1部分:传统型血袋GB 14232.2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2部分:图形符号GB 14232.3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3部分:带特殊组件的血袋系统YY 0327一次性使用紫外线透疗血液容器GB 19335一次性使用血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YY0113一次性使用采血器YY 03282一次性使用机用采血器YY 0326.1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第1部分:血浆分离杯YY 0326.2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第2部分:血浆管路YY 0326.3 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第3部分:血浆袋YY 0329-2009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过滤器YY0031硅橡胶输液(血)管YY 0584一次性使用离心杯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 XXXX一次性使用离心袋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T 0289一次性使用微量采血吸管YY 0314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YY 0464-2009 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YY 0465-2009一次性使用空心纤维血浆分离器GB 15810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GB 1581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YY/T 0243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橡胶活塞YY/T 0282-2009 注射针(三)医用导管、插管标准YY 0285.1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第1部分:通用要求YY 0285.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2部分:造影导管YY 0285.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3部分:中心静脉导管YY 0285.4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4部分:球囊扩张导管YY 0285.5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5部分:套针外周导管YY/T 0586医用高分子制品X透射线不透性试验方法YY 0450.1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第1部分:导引器械YY 0450.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第2部分:套针外周导管管塞YY 0450.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第3部分:球囊扩张导管扩张泵GB/T15812.1非血管内导管第1部分:一般性能试验方法GB/T15812.2非血管内导管第2部分:弯曲性能试验方法YY 0030 腹膜透析管YY 0325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YY 0489一次性使用无菌引流导管及其辅助器械YY 0488一次性使用无菌直肠导管YY 0483一次性使用肠营养导管、肠给养器及其连接件设计与试验方法YY 1040.1 麻醉和呼吸设备圆锥接头第1部分:锥头与锥套YY 0337.1气管插管第1部分:常用型插管及接头YY 0337.2气管插管第2部分:柯尔型插管YY 0338.1气管切开插管第1部分:成人用插管及接头YY 0338.2气管切开插管第2部分:小儿用气管切开插管YY 0339-2009 呼吸道用吸引导管YY 0461 麻醉机和呼吸机用呼吸管路(四)无菌植入物标准YY 0484外科植入物双组分加成型硫化硅橡胶YY 0334硅橡胶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YY 0332植入式给药装置YY 0333软组织扩张器YY 0487一次性使用无菌脑积水分流器及其组件YY0308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YY/TXXXX医用天然高分子降解多糖材料:通用要求及试验方法(五)卫生材料、敷料YY/T 0471.1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1部分:液体吸收性YY /T 0471.2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2部分:透气膜敷料水蒸汽透过率YY/T 0471.3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3部分:阻水性YY/T 0471.4 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4部分:舒适性YY /T 0471.5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5部分:阻菌性YY /T 0471.6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6部分:气味控制YY/T 0471.7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第7部分:颗粒脱落YY /T0471.8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第8部分:关于粘连(创面和皮肤)YY/T 0472.1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第1部分:敷布生产用非织造布YY/T 0472.2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第2部分:成品敷布YY 0330医用脱脂棉YY 0331脱脂棉纱布和脱指棉与粘胶纱布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YY 0594 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YY/T 0148医用粘贴胶带通用要求YY/T 0506.2-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YY/T 0506.3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3部分:试验方法YY/T 0506.4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4部分:干态落絮试验方法YY/T 0506.5-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5部分:干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6-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6部分:湿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7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7部分:阻污染气溶胶穿透试验方法YY/T 0506.8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8部分:抗激光性试验方法(六)其他标准YY/T 0720-2009 一次性使用产包自然分娩用YY 0321.1-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YY 0321.2-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YY 0583—2005《一次性使用胸腔引流装置水封式》YY 0167非吸收性外科缝线YY 1116可吸收外科缝合线GB 7543-1996 橡胶医用手套GB 10213-1995 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GB 7544-2004 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非无菌医疗器械)YY /T0698.1-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1部分:吹塑包装复合塑料膜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2-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3-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3部分:纸袋、组合袋和卷材生产用纸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4-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4部分:纸袋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5-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5部分:纸与塑料膜组合的热封和自封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6-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6部分:用于低温灭菌过程或辐射灭菌的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纸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7-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的医用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可密封涂胶纸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8-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8部分: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9-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9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无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YY/T0698.10-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10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doc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doc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的要求,为了规范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检查工作,统一检查要求,制定本评定标准。

一、检查评定方法
(一)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须根据申请检查的范围,按照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确定相应的检查范围和内容。

(二)无菌医疗器械检查项目共253项,其中重点检查项目(条款前加“*”)31项,一般检查项目2 22项。

(三)现场检查时,应对所列项目及其涵盖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并对不符合事实做出描述,如实记录。

其中:
严重缺陷项:是指重点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一般缺陷项:是指一般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不适用项:是指由于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特点而出现的不适用检查的项目。

(该项目企业应当说明理由,检查组予以确认)
一般缺陷率=一般缺陷项目数/(一般检查项目总数-一般检查项目中不适用项目数)×100%。

(四)结果评定:
二、检查项目。

3、医疗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3、医疗器械的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 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
[CMCC(B) 63 501]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sporogenes)
[CMCC(B) 64 941]
白色念珠菌 (Candidaalbicans)
无菌检查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 经过无菌技术的培训。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无菌检查法 环境要求
无菌检查法 环境要求
隔离系统
无菌检查法 环境要求
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完毕后,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
TSA琼脂平皿 在30℃~ 35℃培 养48h证明无菌
取3只放无菌操作 台或超净工作台平 均位置打开上盖, 暴露30min后盖好
平板划线法-曲线法:将挑取有样品的接种环在平 板培养基上作连续划线。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血琼脂平板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的金黄色菌落) 在划线过程中,细胞逐渐分散,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定期移植法:亦称传代培养保藏法,指将菌种接种于适 宜的斜面培养基上,最适条件下培养,完成培养于(4~6)℃ 进行保存并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移植培养的一种短期菌种保藏 方法。
无菌检查法 试验前准备
配制培养基所需器具:
无菌检查法 试验前准备
常用器具与稀释液:
无菌检查法 试验前准备
培养基:
无菌检查法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在供试品接种前, 培 养基氧化层的高度不得超 过培养基深度的1/5,否则 ,须经100℃水浴加热至粉 红色消失(不超过20分钟 )迅速冷却,只限加热一次 ,并应防止被污染。其装 量与容器高度的比例应符 合培养结束后培养基氧化 层(粉红色)不超过培养 基深度的 1/2。30℃ ~ 35℃培养14天。

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

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2009年12月16日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其监督检查工作,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自2011年1月1日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无菌医疗器械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应当按照《规范》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实施。

生产企业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检查申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要求组织实施《规范》的检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通知》(国药监械〔2001〕288号)和《关于印发〈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生产实施细则〉的通知》(国药监械〔2002〕472号)同时废止。

二、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对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仍按现有规定进行,企业也可自愿申请《规范》检查。

三、自2011年7月1日起,生产企业申请无菌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和重新注册时,应当按要求提交经检查合格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其他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按现有规定进行。

四、在本通知发布前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应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在《规范》实施后继续执行如下要求:企业生产产品的全部注、挤、吹塑件均应在本厂区内生产;重要零、组件应在本厂区10万级洁净区内生产(自制或外购的产品单包装袋在30万级洁净区内生产),其中与药(血)液直接接触的零、组件和保护套的生产、末道清洗、装配、初包装等工序,必须在本厂区同一建筑体的10万级洁净区内进行。

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

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

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医疗器械的无菌检验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定要求。

无菌检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关系到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围绕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检验标准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医疗器械的特点和使用环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检验标准。

同时,还应加强与相关专家和机构的沟通和交流,吸纳各方意见,确保检验标准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其次,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的执行需要严格依据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检验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在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同时,还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对检验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确保检验工作的有效进行。

另外,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的内容应包括检验方法、检验设备、检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检验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医疗器械类型和用途,采用相应的检验方法和设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应重视检验环境的控制,避免外界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确保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最后,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的执行结果应及时记录和归档,确保检验过程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在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确保检验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应加强对检验结果的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和完善检验标准,确保其持续改进和提高。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定要求,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只有严格依据标准要求进行制定和执行,加强对检验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才能确保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加可靠的医疗保障。

希望本文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相关企业能够重视医疗器械无菌检验标准,不断提升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1、医疗器械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1、医疗器械无菌和初始污染菌检验

无菌检查法 培养及观察
上述含培养基的容器按规定的温度 培养14天。培养期间应逐日观察并记录 是否有菌生长。如在加入供试品后或在 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出现浑浊,培养14 天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有无微生物生 长,可取该培养液适量转种至同种新鲜 培养基中,细菌培养2天、真菌培养3天, 观察接种的同种新鲜培养基是否再出现 浑浊;或取培养液涂片,染色,镜检, 判断是否有菌。
改良马丁培养基4支:分 别接种小于100cfu的白念、 黑曲霉各2支,其中1管接 入每支培养基规定的供试 品接种量,另1管作为对 照,培养5天。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方法验证试验:结果判断
与对照管比较,如含供试品各容器中的试验 菌均生长良好,则说明供试品的该检验量在该检 验条件下无抑菌作用或其抑菌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照此检查法和检查条件进行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如含供试品的任一容器中微生物生长微弱、缓 慢或不生长,则说明供试品的该检验量在该检验 条件下有抑菌作用,可采用增加冲洗量,或增加 培养基的用量,或使用中和剂或更换滤膜品种等 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作用,并重新进行方法 验证。 方法验证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 行。
无菌检查法 环境要求
无菌检查法 环境要求
隔离系统
无菌检查法 环境要求
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完毕后,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 TSA琼脂平皿 在30℃~ 35℃培 养48h证明无菌 取3只放无菌操作 台或超净工作台平 均位臵打开上盖, 暴露30min后盖好 3只培养皿上 生长的菌落 数平均应不 超过1个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阴性对照(目的是验证试验是否存在污染) :供试品 无菌检查时,应取相应溶剂和稀释液同法操作,作 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不得有菌生长。 阳性对照(目的是验证试验可靠性,防止假阴性): 应根据供试品特性选择阳性对照菌;无抑菌作用供 试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对照菌。阳性对照试 验的菌液制备同方法验证试验,加菌量小于100cfu ,供试品用量同供试品无菌检查每份培养基接种的 样品量。阳性对照管培养48 ~ 72小时应生长良好。

医疗器械相关标准

医疗器械相关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一)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GB/T 16886.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GB/T 16886.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GB/T 16886.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 16886.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GB/T 1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GB/T 16886.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GB/T 16886.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致敏试验GB/T 16886.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GB/T 16886.1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GB/T 16886.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GB/T 16886.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GB/T 16886.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7部分:根据健康风险评价确定可溶出物允许极限的方法 GB/T 16886.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8部分:材料化学定性GB/T 16886.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9部分:材料理化、机械和形态定性GB/T 16886.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GB/T16175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GB/T 16886.9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总则YY/T 0473外科植入物 聚交酯共聚物和共混物 体外降解试验YY/T 0474外科植入物用聚L-丙交酯树脂及制品 体外降解试验YY/T XXXX 一次性使用橡胶手套生物学评价要求与试验方法GB /TXXXX 医疗器械 微生物法 第3部分:细菌内毒素试验方法 用于常规监测和跳批检验YY/T 0567.1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1部分:通用要求YY/T 0567.2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2部分:过滤GB XXXX.1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1部分:风险分析与管理GB XXXX.2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2部分:索源、收集和处置GB XXXX.3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媒介的去除与灭活GB XXXX.4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4部分:液体灭菌剂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 (二)医用输液(血)、注射器具标准GB/T14233.1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GB/T14233.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593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YY0114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乙烯专用料YY024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丙烯专用料GB 8368一次性使用输液器GB 18671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YY 0286.1专用输液器 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YY 0286.2专用输液器 第2部分: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YY 02868.3专用输液器 第3部分:一次性使用避光式输液器,重力输液式YY 02868.4专用输液器 第4部分:一次性使用压力输液装置用输液器YY 0286.5专用输液器 第5部分:一次性使用吊瓶式和分液袋式输液器YY 0286.6专用输液器 第6部分: 一次性使用非PVC输液器YY 0286.7 专用输液器 第7部分: 一次性使用流量可设定输液器YY XXXX 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袋YY 0451 一次性使用输注泵YY XXXX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输注器YY 0585.1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 第1部分: 液路YY 0585.2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 第2部分: 附件YY 0585.3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 第3部分: 过滤器YY0585.4 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 第4部分: 防回流阀YY 0586输液用肝素帽YY/T 0582.1输液瓶悬挂装置 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悬挂装置YY/T 0582.2输液瓶悬挂装置 第2部分:多用悬持装置GB8369一次性使用输血器GB 14232.1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 第1部分:传统型血袋GB 14232.2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 第2部分:图形符号GB 14232.3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 第3部分:带特殊组件的血袋系统 YY 0327一次性使用紫外线透疗血液容器GB 19335一次性使用血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YY0113一次性使用采血器YY 03282一次性使用机用采血器YY 0326.1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 第1部分:血浆分离杯YY 0326.2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 第2部分:血浆管路YY 0326.3 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 第3部分:血浆袋YY 0329-2009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过滤器YY0031硅橡胶输液(血)管YY 0584一次性使用离心杯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 XXXX一次性使用离心袋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T 0289一次性使用微量采血吸管YY 0314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YY 0464-2009 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YY 0465-2009一次性使用空心纤维血浆分离器GB 15810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GB 1581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YY/T 0243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橡胶活塞YY/T 0282-2009 注射针(三)医用导管、插管标准YY 0285.1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 第1部分:通用要求YY 0285.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 第2部分:造影导管YY 0285.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 第3部分:中心静脉导管YY 0285.4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 第4部分:球囊扩张导管YY 0285.5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 第5部分:套针外周导管YY/T 0586医用高分子制品X透射线不透性试验方法YY 0450.1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1部分:导引器械YY 0450.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2部分:套针外周导管管塞YY 0450.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3部分:球囊扩张导管扩张泵GB/T15812.1非血管内导管 第1部分: 一般性能试验方法GB/T15812.2非血管内导管 第2部分: 弯曲性能试验方法YY 0030 腹膜透析管YY 0325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YY 0489一次性使用无菌引流导管及其辅助器械YY 0488一次性使用无菌直肠导管YY 0483一次性使用肠营养导管、肠给养器及其连接件 设计与试验方法YY 1040.1 麻醉和呼吸设备 圆锥接头 第1部分:锥头与锥套YY 0337.1气管插管 第1部分:常用型插管及接头YY 0337.2气管插管 第2部分:柯尔型插管YY 0338.1气管切开插管第1部分:成人用插管及接头YY 0338.2气管切开插管第2部分:小儿用气管切开插管YY 0339-2009 呼吸道用吸引导管YY 0461 麻醉机和呼吸机用呼吸管路(四)无菌植入物标准YY 0484外科植入物 双组分加成型硫化硅橡胶YY 0334硅橡胶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YY 0332植入式给药装置YY 0333软组织扩张器YY 0487一次性使用无菌脑积水分流器及其组件YY0308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YY/TXXXX医用天然高分子降解多糖材料:通用要求及试验方法(五)卫生材料、敷料YY/T 0471.1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1部分:液体吸收性YY /T 0471.2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2部分:透气膜敷料水蒸汽透过率YY/T 0471.3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3部分:阻水性YY/T 0471.4 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4部分:舒适性YY /T 0471.5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5部分:阻菌性YY /T 0471.6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6部分:气味控制YY/T 0471.7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 第7部分:颗粒脱落YY /T0471.8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 第8部分:关于粘连(创面和皮肤)YY/T 0472.1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 第1部分:敷布生产用非织造布YY/T 0472.2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 第2部分:成品敷布YY 0330医用脱脂棉YY 0331脱脂棉纱布和脱指棉与粘胶纱布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YY 0594 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YY/T 0148医用粘贴胶带通用要求YY/T 0506.2-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 YY/T 0506.3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3部分:试验方法YY/T 0506.4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4部分:干态落絮试验方法YY/T 0506.5-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5部分:干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6-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6部分:湿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7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7部分:阻污染气溶胶穿透试验方法YY/T 0506.8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8部分:抗激光性试验方法(六)其他标准YY/T 0720-2009 一次性使用产包 自然分娩用YY 0321.1-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YY 0321.2-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YY 0583—2005《一次性使用胸腔引流装置 水封式》YY 0167非吸收性外科缝线YY 1116可吸收外科缝合线GB 7543-1996 橡胶医用手套GB 10213-1995 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GB 7544-2004 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非无菌医疗器械)YY /T0698.1-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部分:吹塑包装复合塑料膜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2-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3-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3部分:纸袋、组合袋和卷材生产用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 YY /T0698.4-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4部分:纸袋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5-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5部分:纸与塑料膜组合的热封和自封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6-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6部分:用于低温灭菌过程或辐射灭菌的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7-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的医用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可密封涂胶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8-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8部分: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9-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9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无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YY/T0698.10-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0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

医疗器械无菌检查SOP

医疗器械无菌检查SOP

医疗器械无菌检查SOP1、目的:制定本司所有产品无菌检查操作规程。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无菌检查。

3、职责:检验员负责实施,质量部经理监督实施。

4、内容4.1 操作要求4.1.1 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应采用可靠地灭菌方法,置压力蒸汽锅内121℃, 30min 。

或置电热干燥箱内160℃,2h。

4.1.2 超净工作台应符合局部洁净度100单向流空气区域要求。

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完毕后,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方法如下:取培养皿,无菌操作注入融化的培养基约20ml,在35℃培养48h证明无菌后取3支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平均位置上打开上盖,暴漏30min后置35℃培养48h后取出检查,3支培养皿上生长的菌落数平均不应超过一个。

4.1.3 无菌检查过程中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方法同 4.1.2.在试验开时打开培养皿盖,至试验结束后盖好置35℃,培养培养48h,结果应符合4.1.2要求。

4.2 培养基配制4.2.1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称取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29.3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L,搅拌加热至沸腾完全溶解,分装试管.121℃高压蒸汽灭菌15min。

4.2.2 改良马丁培养基:称取改良马丁培养基28.5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试管,115℃,蒸汽灭菌30min。

4.2.3 营养琼脂培养基:称取营养琼脂培养基32.0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三角锥形瓶,121℃,高压灭菌15min。

4.2.4 营养肉汤培养基:称取营养肉汤培养基18.0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L,搅拌加热至蒸汽灭菌15min,冷却至常温,备用。

4.3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4.3.1 无菌性检查:每批培养基随即抽取不少于10支。

5支置35℃,另5支置25℃培养14天,均应无菌生长。

4.3.2 灵敏度检查: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冷冻中心获取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试验菌应采用适宜的菌种保存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1目的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检验依据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中国药典》(2005年版)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4仪器、设备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

2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

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

4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无菌检验前的准备6.1 器具灭菌、消毒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

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

无菌医疗器械的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的标准
环氧乙烷灭菌监测方法(常规控制)
生物指示菌片法 生物指示剂系一类特殊的活微生物品,可用于确认灭菌设备的性能、灭菌程序的验证、生产过程灭菌效果的监控等。用于灭菌验证中的生物指示剂一般是细菌的孢子。
环氧乙烷灭菌监测方法(常规控制)
将一些生物指示剂片事先放入多个产品中最难灭菌的部位,再将这些含菌产品放在灭菌过程中确认为灭菌柜中最难灭菌的地方和指定的地方,灭菌后将其逐一取出对其进行培养。以培养结果为阴性来推断灭菌后产品上的污染微生物均被杀灭。 在EO灭菌过程的常规控制中,生物指示菌片放置的位置一定要与灭菌确认时完全一致。
5.恒温培养箱的温控装置是否定期进行校验; 6.检验仪器、设备有无使用、维护、保养记录; (第八章监视和测量中第六十三条要求: 应当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和予以标示,并保存记录; 应当规定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防护要求,防止检验结果失准; 当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要求时,应当对以往监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并且应对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存装置的校准和产品验证结果的记录。)
一次性使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材料
GB15593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医用聚氯乙烯(PVC) YY024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丙烯专用料—聚丙烯(PP) YY114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乙烯专用料标准—聚乙烯(PE)
材料名称
技术要求
生物性能
化学性能
物理性能
医用PVC(分为MF薄膜料MT导管料MD滴管料)
醇溶出物(DEHP)
DEHP(DO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 PVC血袋、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等聚氯乙烯和聚乙烯材料中的增塑剂 DEHP类增塑剂的毒性 生殖系统毒EHP含量应被控制 紫外分光光度法 高效液相 气相 DEHP是脂溶性物质,很容易被含有脂肪的物质浸提出来 输入含氨基酸、脂肪乳之类的营养液的器械,非PVC医疗器械来部分代替PVC医疗器械,如EVA(乙基-醋酸乙烯)输液器、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器械无菌试验检查要点指南无菌检验是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判定及检验人员业务能力等因素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作为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无菌检验工作应由本企业独立完成。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增强对无菌检验相关知识的认识,指导和规范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无菌检验过程控制水平的监督检查工作,同时,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在无菌检验的过程管理要求提供参考和依据。

当国家相关法规、标准、检查要求发生变化时,应重新修订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核发、变更、换证等现场检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等各项涉无菌检验的检查。

二、检查内容检查人员应在充分了解生产企业无菌检验活动的情况下,对其无菌检验过程的控制水平进行客观的检查和评价。

一般情况下,检查人员可按照以下顺序开展检查工作,并适时做好相关记录:1、了解产品特性及生产企业选择的无菌检验方法。

常见的产品无菌检查法包括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

当建立产品的无菌检查方法时,生产企业应进行方法的验证,以证明所采用的方法能够给出正确的结果。

若该产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检查方法应重新验证。

验证时,应按供试品无菌检查的规定及有关要求进行操作。

对药典规定的每一试验菌应逐一进行验证。

验证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2、了解检验人员的专业背景、培训情况及工作经历。

可通过查看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或当面询问检验人员的方式,检查无菌检验人员是否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经过无菌技术的培训。

3、现场察看无菌实验室。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 级下的局部洁净度 100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如在万级洁净间内配置超净工作台等)中进行,其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监测。

4、现场察看无菌试验所需的设备和器具。

其中,主要设备包括:恒温培养箱(真菌、细菌)、恒温水浴箱、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干燥箱、电子天平、光学显微镜、集菌仪、过滤装置(无油真空泵、滤杯、滤头、滤瓶、微孔滤膜、夹子)等;(从试验安全性考虑,建议阳性对照试验使用生物安全柜)主要器具有:试管及试管架、酒精灯、75%乙醇棉、灭菌刻度吸管(1ml)、灭菌平皿(9cm)、锥形瓶、三角烧瓶、灭菌剪刀、镊子等。

生产企业应采用可靠方法对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灭菌,通常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30分钟,或置电热干燥箱内160℃2小时。

器具灭菌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的时间和使用有效期。

器皿在灭菌后,最多1周即用完。

检查时还应注意清点培养皿的个数,与试验记录中反映的培养基个数是否一致。

5、对照生产企业有关无菌试验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检验人员当场操作或口述无菌检验的过程。

(1)培养基制备生产企业可按药典中的处方制备培养基,亦可使用按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

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25℃、避光的环境,若保存于非密闭容器中,一般在3周内使用;若保存于密闭容器中,一般可在1年内使用。

无菌检查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等应符合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及灵敏度检查的要求。

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前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2)供试品的无菌检查无菌检查法包括薄膜过滤法和直接接种法。

只要供试品性状允许,应采用薄膜过滤法。

供试品无菌检查所采用的检查方法和检验条件应与验证的方法相同。

无菌试验过程中,若需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中和剂等试剂,应证明其有效性,且对微生物无毒性。

无菌操作时,对供试品容器表面应用适宜的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如果供试品容器内有一定的真空度,可用适宜的无菌器材(如带有除菌过滤器的针头)向容器内导入无菌空气,再按无菌操作起开容器取出内容物。

(3)培养及观察含培养基的容器按规定的温度培养14天。

培养期间应逐日观察并记录是否有菌生长。

如在加入供试品后、或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出现浑浊,培养14天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可取该培养液适量转种至同种新鲜培养基中,细菌培养2天、真菌培养3天,观察接种的同种新鲜培养基是否再出现浑浊;或取培养液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菌。

在观察试验结果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假阴性的影响。

其中影响假阴性发生的因素有:培养条件不能支持微生物的生长(促生长试验);在无菌试验中,产品中释放出了杀菌或微生物电解的物质(消除抑菌物质);从灭菌处理到培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确定灭菌后产品的储存条件及储存时间)。

(4)结果判断生产企业应按照如下标准进行判断:①若供试品管均澄清,或虽显浑浊但经确证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②若供试品管中任何一管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除非能充分证明试验结果无效,即生长的微生物非供试品所含。

阳性对照管应生长良好,阴性对照管不得有菌生长,否则试验无效。

当符合下列至少一个条件时,方可判试验结果无效:①无菌检查试验所用的设备及环境的微生物监控结果不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要求;②回顾无菌试验过程,发现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因素;③供试品管中生长的微生物经鉴定后,确证是因无菌试验中所使用的物品和(或)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

试验若经确认无效,应重试。

重试时,重新取同量供试品,依法重试,若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6、查阅试验记录。

完整的试验记录应明确包含下列几类信息:(1)样品记录,至少应包括:取样日期、样品名称、样品规格、样品批号、取样地点、取样方式、取样人、原始试验记录序号。

(2)灭菌物品制作记录①培养基:培养基名称、培养基批号、培养基用量(g)、蒸馏水用量(ml)、培养基分装数量、灭菌日期、灭菌的实际温度和压力、灭菌时间、制作人、培养基存放地点和有效期等。

②器具:器具名称、器具数量、灭菌日期、灭菌的实际温度和压力、灭菌时间、制作人、器具存放地点、有效期等。

(3)原始试验记录,至少应包括:记录名称、记录序号、样品名称、样品唯一性标识(例如:样品号)、样品规格、样品批号、灭菌批号、样品数量、取样日期、检验日期、检验依据、主要试验设备及器具、试验方法、试验环境条件、试验结果(每日观察的结果)、试验结论、检测人、复核人等。

(4)废弃物处理记录,至少应包括:废弃物形态(固体、液体)、废弃物数量、灭菌时间和压力、经办人、处理日期等。

三、其它应注意的问题1、生产企业应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试验样品应从常规产品中能够代表加工过程和条件的批中选择。

选择样品是随机的。

试验样品的选择和处理技术应明确,以免对样品上所含的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造成污染和改变。

试验样品可以选择制造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它们应该代表这个生产批的加工程序和条件。

用于试验的不合格产品应不会影响无菌测试的有效性。

2、生产企业对于供试品的选取、转移过程要采取防止污染措施,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选取制作供试品的试验样品时,样品包装须完好无损,尤其是只有一层包装的样品。

进入无菌检验室的样品若有两层(或两层以上)包装的,需将外包装在传递窗(或缓冲间)拆除后,传入实验室。

3、无菌检验中接触供试品的试验用具温度不能过高以防可能存在的菌被烫死。

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批次的产品,在拆包装及夹取样品时,应更换试验用具(如:剪刀、镊子)。

4、进入无菌操作室的所有培养基、供试品等的外表都应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如:紫外灯照射不少于30分钟),以避免将外包装污染的微生物带入无菌检验室。

出具试验结果后,所有培养物须经121℃高压灭菌30分钟的处理。

5、由于无菌检验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过程的记录应能够完整体现试验的全过程,对于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均应在记录中客观反映。

参考资料一:常见的名词解释1、灭菌:杀灭或除去特定环境或物品中一切微生物的过程。

目前国际上规定,灭菌过程必须使灭菌物品污染的微生物存活率减少到10-6及以下。

2、微生物: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小实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3、无菌技术:是指在微生物试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其中包括无菌环境设施、无菌试验器材以及无菌操作。

4、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在对无菌制品或无菌器械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能防止微生物污染与干扰的一种常规操作方法。

5、培养条件:用于促进微生物发育、生长和繁殖的生长培养基和培养方式的组合。

6、需氧菌:在代谢中,有氧条件下才能生存的微生物。

7、厌氧菌:在代谢中,没有氧的条件下才能生存的微生物。

8、抑细菌/抑霉菌试验:用选定的微生物来演示某些物质的存在能够抑制这些微生物的繁殖。

9、促生长试验:用于证明生长培养基能够支持微生物生长的技术操作。

10、假阴性:实际阳性的无菌试验结果被变成了阴性。

11、假阳性:实际阴性的无菌试验结果被变成了阳性。

12、生物指示物:对特定灭菌工艺有确定的抗力,可供使用的微生物检验器材。

13、化学指示物:根据暴露于某种灭菌工艺所产生的化学或物理变化,在一个或多个预定工艺参数上显示变化的指示器材。

14、无菌保证水平(SAL):灭菌后产品上存在单个活微生物的概率。

参考资料二:无菌室空气中菌落数的检查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完毕后,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

方法如下:取直径约90mm培养皿,无菌操作注入融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20mL,在30℃~35℃培养48小时证明无菌后,取3只培养皿在无菌室操作台或超净工作台平均位置打开上盖,暴露30分钟后盖好,置30℃~35℃培养48小时后取出检查,3只双碟上生长的菌落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

无菌试验过程中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方法同上。

在试验开始进行时打开平皿盖,至试验结束盖好照上法培养,应符合上述要求。

参考资料三:供试品数量的选择检验数量是指一次试验所用供试品最小包装容器的数量。

除另有规定外,出厂产品按药典附录ⅩⅢ B中表1规定;上市产品监督检验按表2、表3规定。

表1、表2、表3中最少检验数量不包括阳性对照试验的供试品用量。

一般情况下,供试品无菌检查若采用薄膜过滤法,应增加1/2的最小检验数量作阳性对照用;若采用直接接种法,应增加供试品1 支(或瓶)作阳性对照用。

执行GB/T14233.2的供试品数量应满足同一批号3~11个单位供试品。

检验量是指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总量(g或ml)。

除另有规定外,每份培养基接种的供试品量按表2、表3规定。

若每支(瓶)供试品的装量按规定足够接种两份培养基,则应分别接种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

采用薄膜过滤法时,检验量应不少于直接接种法的总接种量,只要供试品特性允许,应将所有容器内的全部内容物过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