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七:儒家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
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庄子等。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争斗;庄子则提出了“自由自在”、“逍遥游”的观念。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行动,儒家学说受到了压制。

然而,汉朝时期重新重视儒家学说,并将其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此后几个世纪里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学说。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转折点。

道家、佛教等思想逐渐兴起,对儒家学说产生了冲击。

荀子和王充等儒家思想家反对佛教的来临,而道家思想与佛教形成了一些契合点,并出现了新的哲学理论。

4. 唐宋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这一时期,儒家学
说再次成为主流,程朱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朱熹的理学成为主流,并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同时,佛教和道家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哲学思想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儒家的创立和兴起、
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兴盛以及程朱理学的盛行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哲学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根据《中国哲学简史》、《中西哲学小史》的介绍,结合查阅的资料,遴选了31位对中国哲学发展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梳理、编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开创了儒家学派。

他编纂了《春秋》,修订了“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在道德哲学方面以“仁”为核心自成系统--孔子之道即是“仁”。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各个时代很不相同。

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了公元前2世纪,地位更加提高,认为他是接受天命,继周而王,被称为文宣皇帝、文宣王;公元前1世纪,孔子被认为是活着的“神”,这也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在汉朝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

之后,孔子的地位回归到理性上来,不再被认为是“神”,但他依旧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总的来说孔子如同苏格拉底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

根据他与弟子言行编辑的《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一)正名说: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必也正名乎”!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正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种社会关系的名。

比如“君”的本质即所谓的“君道”,这是理想的“君”必备的。

“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

也就是“实”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否则纵然使别人称他为君,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

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都有其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都指向事物的本质“实”。

(二)仁、义之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比如,父行父道爱其子。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仁”就是人的一切德性的总和,“仁人”就是“全德之人”的意思。

所以统治者要“爱人”,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义”,宜也,即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一、先秦诸子阶段(前770——前221年)(一)儒家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孟子,第三是荀子。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一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中庸》和《大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立出来,跟《论语》和《孟子》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子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大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一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尔雅》,合称“十二经”。

到了宋代,《孟子》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十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十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文集)《尔雅》《孟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儒家经典又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为经书《春秋》而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子》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一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用,堪称中国传统的官方学说。

现在还有人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八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弟子们自创门派,教授自己的学说。

其中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二)墨家墨家是先秦诸子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派别。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整理版]中国哲学史(汉至唐代部分)

[整理版]中国哲学史(汉至唐代部分)

第二篇汉至唐代哲学一、汉初的哲学思想1、特点:(1)、据续战国晚期以来的百家思想融会,综合的趋势体现出思想杂糅,兼采众说的特征。

(2)、将秦之教训和治国方略作为立论的基础,表现出学术与政治之结合,思想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2、汉初的黄老思想:保留了老子的天道观念和亲顺,无为思想,同时又吸收百家尤其是法家的积极因素,形成了“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强调人君南面之术的新的道家学派。

3、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特点:(1)、继承老子的天道思想,道是天地间一切事物产生和变化的终极根据,而“道”的本性是自然虚无(2)、“法”是标准、法度、准绳,由道产生合乎自然之道;(3)、“法”的确立是“因循”的基础,而“形————”则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落实,“形————”整个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

黄老思想的影响:汉初几代统治者多明智的选择了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因循休息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代表人物盖公、曹参、窦太后。

二、陆贾:主张“逆取而顺守之。

”“顺守”的关键在于施行仁义,主张先秦儒家思想中寻求安邦治国的政治资源,仁义是统治者的护身符,圣贤是国家克服艰难险阻的中流砥柱,但在陆贾的治国方略中,“仁”“义”并不是居于最高位置,而是“道”与“德”。

在陆贾看来经过“仁”“义”等等“顺守”之术所要达到的理想的“道”“德”境界应该是清静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无治而无不治的,治天下应该采取儒家的仁义之术,而“仁”“义”则是被统摄在黄老道家的“道”“德”观念之下,陆贾的思想是兼取儒道而归宗黄老。

三、贾谊1、(前200—前168),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把总结秦之教训作为自己思想的出发点,认为在“取天下”和“守天下”的不同状况之下,应该采用不同的政策和治理理念。

取天下之时,采用法家(以诈力、进取为特点),主张是必不可分的。

守天下之时,应采用如家的仁义政策。

贾谊重视儒家“仁义”思想中的“崇礼”和“重民”,认为“礼”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居于核心的位置,它是道德仁义得以实现的保障,是教化风俗得以完备的依靠,“礼”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表现形式,更是秩序背后的合法性的依据。

唐朝的思想与哲学思潮

唐朝的思想与哲学思潮

唐朝的思想与哲学思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和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思想和哲学思潮日趋多元化,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唐朝时期的思想与哲学思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与文化。

1. 儒家思想的复兴唐朝初期,儒家思想开始复兴并逐渐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儒家思想,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儒家教化政策,鼓励儒学的发展。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儒家经典成为了考试的重要内容,这进一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儒家思想的关于礼仪、政治和家庭伦理方面的观点,也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社会和制度。

2. 佛教的繁荣与禅宗的兴起在唐朝,佛教成为了社会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的传播与流行对唐朝的宗教、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等皇帝也对佛教非常推崇,并且修建了许多大规模的佛教寺庙。

同时,禅宗在唐朝得到了普遍的宣传和追随,禅宗强调内心的觉悟和体验,对后世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影响深远。

3. 道家思想的复兴唐朝时期,道教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多位皇帝对道家思想甚为推崇,将其与儒家和佛教并列,形成了三教并蓄的局面。

唐朝的太平道和全真道等道教流派得到较大的发展。

道家的自然观和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对唐朝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文化思潮的繁荣在唐朝,文人雅士的出现以及文化氛围的浓厚,为思想和哲学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在唐朝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文化思潮包括了诗歌、乐府、笔记等多种文体。

这些文化思潮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思想表达的自由。

5. 对外文化的交流唐朝是一个伟大的开放时代,它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这些交流为唐朝的思想和哲学思潮带来了多样性。

在与印度、波斯和中亚等地的交流中,唐朝学者学习了外国的宗教、哲学和科学知识,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综上所述,唐朝的思想与哲学思潮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儒、释、道并行,文化思潮繁荣。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中有 很多体现,如《论语》中的“学而优 则仕”、“君子先慎乎德”等,都强 调了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 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
03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流变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从传统到现代
儒家思想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主导思 想转变为现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全球伦理与共同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原则和人文精神可 以为全球伦理和共同价值的构建提供 重要参考。
儒家提倡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有助 于解决现代社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01
02
03
教育改革
儒家重视教育和社会化,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 有启示作用。
政治伦理
儒家强调政治家的道德责 任和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建 设具有借鉴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对于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总结。儒家 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于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 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己 以敬”,即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达到对于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贡献。这种思 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素质和社会责 任的认识和追求,强调的是个人应该 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达到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和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 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文化素养。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中国 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理念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这个时期的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

2. 汉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国家采用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并通过科举制度将儒学教育普及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陷入动荡的分裂局面,各种思潮纷纭涌现。

佛教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道教也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

4. 唐宋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复兴,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程朱理学。

同时,在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禅宗、心学等新的思想流派。

5. 元明时期: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挫。

明朝建立后,儒学再度复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思想流派,如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朱子学等。

6. 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但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开始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冲击。

7. 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在这个时期面临了更大的冲击和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思想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与学派,如新儒家、新文章等。

这七个阶段标志着中国哲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与成就,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汉朝的道家思想
总结词
汉朝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 ,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 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 包括老子、庄子等。汉朝时期,道家思想在某些时期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 预,让人民自由发展。同时,道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 和精神的超越。
《中国古代哲学史》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 先秦哲学 • 秦汉哲学 • 魏晋南北朝哲学 • 隋唐哲学 • 宋元明清哲学
01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哲学史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始于先秦时期,以诸子 百家的兴起为标志。
背景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01
03
儒家哲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乐文化”等,对中
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价 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 和谐稳定。
道家哲学
01
02
03
04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 另一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 是“道法自然”,强调自然 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他学派哲学
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之外,隋唐时 期还有其他学派哲学,如法家、名家 、墨家等。
这些学派哲学在隋唐时期也有一定的 影响和发展,丰富了隋唐哲学的思想 内涵和多样性。
06 宋元明清哲学

概述唐代哲学的发展

概述唐代哲学的发展

概述唐代哲学的发展
摘要:
1.唐代哲学的背景和特点
2.唐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和发展
3.唐代哲学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唐代哲学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代哲学的特点是兼收并蓄,包容多元,充分发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唐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

道家在唐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人物有李耳、老子等,他们的思想主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和谐。

儒家在唐代也得到了重视,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儒家的仁政、礼治等思想,主张以儒家的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

佛家在唐代的影响也非常大,玄奘、慧能等人翻译和注释了大量的佛经,推动了佛教思想的发展。

唐代哲学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的兼收并蓄、包容多元的精神,使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唐代哲学的发展也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宋明理学就是在唐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

2.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形成时期,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儒家主张仁爱、礼法,强调个人修养;道家主张无为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公正正义;名家主张辩证方法,强调实用主义;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政治权力。

3.汉魏时期:儒家逐渐成为主流学派,形成4种经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从此儒家的学说进一步体系化。

4.唐宋时期: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形成中观、成唯心派、华严宗、禅宗等。

此外,道家也逐渐发展出全真道、碧霞洞、五斗米道等。

5.明清时期:哲学思想进一步丰富,兴起了理学、心学、气学、真理派等。

其中,理学强调爱国、修身和忠诚;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气学强调阴阳五行、术数等;真理派强调实证、实用主义。

6.现代时期:自19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接触,形成了许多新兴学派,如大陆学派、新儒家、新庄学、民族学派等。

其中以大陆学派最为著名,
该学派主张批判传统知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第一”的观念。

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启迪、丰富多彩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宇宙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同时也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以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为题,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潮。

一、先秦思潮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经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其中,儒家思潮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提出“仁爱”、“礼乐”等重要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潮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随性而为,追求自然和谐,强调“道”的存在和应用。

墨家思潮强调兼爱、非攻和节俭等价值观,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提出了独特见解。

法家思潮注重政治和法律的作用,强调权力的合法性和行使的合理性。

二、战国时期思潮战国时期,中国哲学思潮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墨子学派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和非攻,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墨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和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墨子学派还对机械学、光学和音乐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的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基础。

三、秦汉思潮秦汉时期,儒家思潮成为主流,儒家学说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道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家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提出了“性善论”,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另外,道家思潮也有所发展,黄老学派的道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潮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

佛教的兴起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的“空”、“无我”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体系。

同时,道教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道教的思想与佛教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道教哲学。

五、唐宋元明思潮唐宋时期,儒家思潮再度兴起,程朱理学成为主流。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六、清代思潮清代,儒家思潮继续盛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冲击,西学东渐的潮流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道德伦理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一部分: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也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礼仪教化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心灵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和亲情关系,并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责任。

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恪守这些价值观,可以使个人和社会充满和谐与安定。

第二部分:老子与道家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道家始祖”。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家思想,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和谐。

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一个无始无终的“道”,它是宇宙的根本原则,也是个体追求的目标。

他主张返璞归真,弃尽世俗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提出了著名的“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摒弃私欲,以达到灵魂的安宁和身心的和谐。

第三部分:墨子与墨家思想墨子(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是中国古代墨家学派的创立者。

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兼爱的伦理价值观。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摒弃仇恨和暴力,追求人类的和平与进步。

他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强调爱的普遍性和不分等级,主张根据功德深浅来决定地位。

墨子的思想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和社会公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庄子与道家思想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解放和自由。

庄子主张“自由无为”,追求个体的真我和身心的自由。

他提出了庄子的“逍遥游”,认为个体应该摒弃尘世喧嚣,追求通达无为的境界。

《中国哲学史》(古代)大纲

《中国哲学史》(古代)大纲

《中国哲学史》(古代)课程大纲课程编号:10133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哲学专业开课学期:第1学期学分:4学分主讲教师:宋志明指定教材:宋志明著《新尽火传:中国古代哲学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10分)、期中开卷考试(20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

教学目的: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主要哲学家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质,接受哲学思维训练,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遗产,推及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把握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形成哲学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从先秦时期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编21章。

总论编宏观绍述何谓哲学、何谓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精神。

上编原创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奠基:先秦百家哲学。

首先绍述中国哲学的由来:在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的基础上,哲学取代原始宗教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

然后分节绍述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哲学思想。

中编发展期绍述中国哲学的演化:汉唐三教并立。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文本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中国佛教思潮、中国道教思潮的发展情况,评述董仲舒、王充、王弼、裴危、郭象、华严宗、禅宗、葛洪、司马承祯的哲学思想。

下编高峰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定形:宋元明清理学行世。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诠释方式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早期理学家的哲学思考、朱熹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的气本体论、王夫之的道器论以及戴震、颜元的哲学思想。

讲授内容:总论:中国哲学概况第一章中国有自己的哲学第一节哲学三义哲学与智慧。

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古代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1. 仁爱自由“仁者爱人,贤者自强”,“君子以仁为本”,“内圣外王”等是儒家哲学中最重要的理念。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了“仁”这一高尚的品德,仁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关系,是人类行为的终极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在儒家观念中,“仁爱”与“自由”一起构成了人的最高境界。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的,因此,要推行“仁政”,需要先推崇“修身”的个体价值观。

儒家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个方面:修身是指自我约束,保持良好的品德,齐家是指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治国是指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平天下是指建立一个和谐的国际关系。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中国社会的长达几个世纪,被中国历代君王所取代。

3. 孔孟之道儒家哲学的传承与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

其中,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中尤为重要的人物。

孔子提出了“无心于得物”的思想,认为精神世界中的自由和解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孟子则提出了“天性善”的思想,认为人类天生善良,需要通过爱的力量来唤醒和保持人类的本性。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1.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哲学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其基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哲学思想。

儒家的思想在文学、艺术、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影响了中国社会儒家哲学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得到了长期的反映,并被运用于中国的政治、教育、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

儒家的思想被运用到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实践中,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对于世界文化与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化之一,是中国文化的”教父” ,把中国的文化哲学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中国哲学经历了七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原始宗教阶段、先秦阶段、儒家阶段、道家阶段、墨家阶段、法家阶段和佛家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它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之情,并试图通过崇拜自然神灵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

这种宗教观念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先秦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第三个阶段是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和礼法之道,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是道家阶段,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和谐,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实现。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追求个人自由和精神解放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个阶段是墨家阶段,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和节俭,强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平。

墨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六个阶段是法家阶段,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强调权威和秩序。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个阶段是佛家阶段,佛家思想源自印度,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特色。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的苦难和解脱,提倡修行和慈悲,对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经历了原始宗教阶段、先秦阶段、儒家阶段、道家阶段、墨家阶段、法家阶段和佛家阶段这七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源远流长,展现出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多元的学派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的主要流派以及代表人物。

1. 儒家思想与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君子之道”和“仁政”,强调君子的行为模范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

2. 道家思想与代表道家思想由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所创立,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崇无为而治的理念。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提到了“道”这一概念,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谦逊。

3. 墨家思想与代表墨家思想由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创立,强调兼爱、非攻和尚贤。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

墨子还提出了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工巧思想,强调利益和实用性。

4. 法家思想与代表法家思想由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等人发起,重视法律和秩序对社会的规范作用。

法家思想主张法律的严密和严格执行,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和统一国家的目的。

5. 兵家思想与代表兵家思想注重军事理论和战争策略。

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孙子(公元前6世纪),他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学著作之一。

《孙子兵法》论述了对战争的战略和策略,强调战争艺术和智慧的重要性。

6. 阴阳家思想与代表阴阳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形成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为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阴阳家思想主张自然界的存在由阴阳两个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力量所构成,通过研究阴阳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世界。

7. 名家思想与代表名家思想强调学问的价值和重要性,代表人物有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名家认为人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并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追求。

8. 泛神仙主义思想与代表泛神仙主义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对神仙的崇拜,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和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七:儒家哲学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七:儒家哲学中国隋唐时期,佛、道、儒三教哲学趋于" 会通" ,并存,并为争夺统治地位而展开斗争,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儒家哲学虽已不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其正统地位并未消失。

唐代哲学家韩愈为振兴儒家的正统地位,极力反佛,但却吸取佛教的法统思想,建立儒家的" 道统" 思想,同李翱的" 复性说" 一起成为宋明理学的思想先驱。

唯物主义无神论者柳宗元、刘禹锡撷取佛教的心性修炼学说,提出" 天人不相预" 、" 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的学说,用物体形用的唯物主义体用改造佛学的空体幻用的神秘主义体用观。

1.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①韩愈的道统说和人性三品说韩愈(公元768 年-824年)主张" 圣人玄教" ,认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政治制度都是圣人创造的。

韩愈把仁义道德称为" 圣人之道" ,这个" 道" 世代相传,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到孟子,构成了一个所谓一脉相承的" 道统"。

韩愈以继承道统使之绵延万世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他认为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与儒家的经世思想是对立的,所以竭力排击佛、道、指斥它们破坏封建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是国无宁日的祸根。

韩愈的道统说的核心是儒家的" 仁义" 二字。

由于当时儒、佛、道三家都各有自己的" 道" 和" 德" ,因此韩愈认为只有儒家的仁义才是真正的道德。

韩愈对" 仁义" 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 (《原道》)这就是说,道与德是一个各家都可以用的空虚的范畴,必须看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才能判定它所宣扬的道和德是否正确。

韩愈把" 仁义" 和" 道德" 联在一起,认为只有儒家仁义才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以此来排斥佛老,论证儒学的正统地位。

他认为《老子》所说的" 道德" ,是离开仁义而言的,谈不上是道德,乃" 小人" 之道。

他认为佛教主张出家,不要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但求清静寂灭" ,超然出世,是违反封建纲常的歪道。

至于仁义之道怎样实施,韩愈说:" 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

" (《送浮屠文畅师序》)道通过礼、乐、刑、政来实施。

礼、乐、刑、政都是传仁义之道的" 圣人" 发明的。

他们发明这些东西有很深的用意。

首先," 为之礼以次其先后" ,规定尊卑、贵贱的阶级秩序,教卑者贱者承认" 尊尊" 、" 贵贵" 是上天安排的秩序。

其次," 为之乐以宣其抑郁" ,教人民唱着歌儿过日子,散散心中受剥削压迫的闷气。

第三," 为之政以率其怠倦" ,光唱歌是不行的,要好好种田、交租、交税、当差、服役,不能打瞌睡。

最后," 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卑者、贱者不受" 教化" ,不服政令么。

那就用严刑!韩愈还对" 礼乐政刑" ,作了进一步解释:" 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原道》)韩愈又是个天命论者,认为" 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 ," 人生由命非由他"。

但又很重视人的作用,认为" 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 ,圣人可以代天行道。

而韩愈的天命论,体现在人性问题上,就是他的先天的人性三品说。

他认为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等说法,都只是说到了中品的人性,而遗漏了上下二品,因为只有中品的人性,才可导而上下,而上品和下品的人性则是不能更改的。

因此,他认为把人性分为三品,才是对人性最全面的概况。

他说,"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 ,上品的性,始终是善。

"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 ,中品的性。

经过教化可上可下。

" 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下品的性,始终是恶。

上品和下品的性是不可改变的。

对于性与情之间的关系,韩愈认为" 性" 是先天具有的," 情" 是由于接触到外界,受到刺激后而产生的内心反应。

性包括仁、义、礼、智、信" 五德" ,情包括喜、怒、衰、惧、爱、恶、欲" 七情" ;性是情的基础,情是性的表现。

只能因情以见性,不能灭情以见性。

人性上、中、下三品之分,人的情也有三品,上品的情,一发动就合乎" 中" ,中品的情,有过或不及,但大体上合乎" 中";下品的" 情" 则完全不合乎" 中"。

情的上、中、下三品与性的上、中、下三品相对应。

②李翱的复性说李翱(公元772 年~841 年),唐代哲学家。

李翱与韩愈有同样的反佛立场,但李翱认为,对抗佛教的成佛理论,必须有一套成圣的理论。

他把儒家经典《中庸》的性命学说与佛教的心性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成为圣人的理论,即他的复性说。

李翱的复性说,发展了韩愈的人性三品说,主张性善情恶论。

他认为人性本是善的,而情则是恶的。

他说:"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 (《复性书》)这就是说,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之所以迷惑不清,是因为人的情欲作恶的。

但同时,他又认为性情是不可分的。

他说," 性与情不相无也" ," 情由性而生" ,即认为性和情并非各自独立自存的,情是性所派生的,性是情的基础。

他又说:" 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 就是说,性与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而存在的。

他以水火比作性,沙烟比作情,认为人性好比河之水和烟之火,水火的本质是清明的。

它们之显得浑与郁是沙和烟作用的结果。

沙不浑,水流便清;烟不郁,火光就明。

同样," 情不作" ,性就能圆满地表现它自己。

因此,李翱认为要恢复人们本来的善性,必须做到忘情。

关于怎样才能复性问题,李翱首先探究了人性的根源。

李翱认为:" 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

这是说,性是天生的。

李翱又说,"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人性本来是寂静的,圣人虽然有情,而" 未尝有情" ,因为圣人的情," 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心,就是因为受" 七情" 所干扰,为" 嗜欲爱憎" 所支配。

固此,李翱主张,一般人要成为圣人,就要复性,要复性,就要" 视听言行,循礼而动" ;" 弗虑弗思,情则不生" ," 心寂不动,邪思自息" ,做到" 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

李翱这种忘情复性的修养方法,就是要彻底排除外物的干扰,使人进入" 寂然不动" 的静止状态。

这样人心便" 广大清明,昭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这种人就可超凡人圣,不仅可以治国平天下,还可以参赞天地,化育万物。

李翱的复性说为宋明理学所直接继承,程、朱、陆、王都讲" 复性" 、" 复其初" 、" 复如旧" 、" 复心之本体" 等等,它同韩愈的道统说一样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2.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哲学思想①柳宗元的元气一元论、无神论与反天命的历史观《天对》、《天说》、《答刘禹锡天论书》和《封建论》是的哲学代表作。

柳宗元继承了荀况、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和道家的天道自然的思想。

王充主张" 天地,含气之自然" ,柳宗元对此作了发挥,认为物质性的元气乃是世界的本质。

世界不是神创造的,而是一元混沌之气的自然存在。

" 唯元气存,而何为焉。

" 所谓九重天,并不是谁建造的,而是因阳气聚积很盛的结果。

柳宗元还继承了荀况" 阴阳接而变化起" 的思想,认为阴、阳、天三位一体,统于元气。

元气的冷热交错,形成了天地万物。

如说:" 合焉者三,一(元气)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

" 这就是说,天地和阴阳都统一于元气,所谓阴阳二气并不是互相孤立的两个东西,而是元气的两个方面。

正因为自然界是元气阴阳的矛盾体,因而自然界才能变化万千,发展无穷。

他在《非国语.三川震》中又说:" 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 这里,柳宗元集中地用了八个" 自" 字,突出地强调说明自然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自然界自身矛盾运动的过程。

柳宗元还反对神学天命论,认为" 古之所以言天者,盖以愚蚩蚩者耳"。

他在荀况" 天人之分" 的思想基础上,强调天与人" 各行不相预" ,认为人的吉凶祸福、社会的兴衰治乱,都非" 天" 能主宰,"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要变祸为福,是" 在我人力"。

柳宗元唯物主义无神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里,对汉以来的天人感应,符命祥瑞、君权神授等神学史观,进行了广泛了批判,提出了他的反天命的历史观。

柳宗元提出了" 势" 的观点,即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

这种人类社会发展固有的必然性,不是天命或神意,也不是帝王、圣人的主观意志,而是" 生人之意" 所作用的结果。

它是人们要求生存的意愿,沿着固有的必然性,显示了出一种不依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