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完整word版)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专升本)第二套-推荐文档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专升本)第二套注: 共40题, 提供正确答案38题, 每题2.5分, 可得95分)一、单选题。
1.气质类型( D )A. 有好有坏B. 都是好的C. 都是坏的D. 无好坏之分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 )A. 原型B. 原型启发C. 问题情境D. 问题对象3.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 B )A. 笛卡尔提出“反射”概念B. 冯特1879年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C. 巴甫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D.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4.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 一个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 B )A. 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B. 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C. 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D. 会产生侥幸心理5.闭卷考试时, 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D )A. 识记B. 保持C. 再认D. 回忆6.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 )A.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B. 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 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D. 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7、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 D )A. 操作定向B. 操作模仿C. 操作整合D. 操作熟练8、专家与新手相比, 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
最适当的解释是( D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9、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1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11.关于问题的种类, 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B )A.一般问题B.有结构问题C.无结构问题D.特殊问题12.( C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行为信息的例子

行为信息的例子篇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一、什么是态度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
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
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
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①导致刻板印象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③导致晕轮效应(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高低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4)态度的隐藏性(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4)个人性格的影响(5)行为的影响(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④转化性⑤模仿性(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态度与行为作文

态度与行为作文
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态度和行为这个有趣的话题。
老实说,我觉得这两个东西就像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
不过,它们又有着微妙的区别和关联。
我们从态度说起吧。
态度不就是我们内心对某人某事的一种评判或看法吗?比如对于学习,有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觉得知识改变命运;也有人却对此嗤之以鼻,对学习怀有厌恶态度。
你看,态度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情绪。
可是光有态度还不够,对吧?我们的行为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就拿学习来说,即使你对它怀有再好的态度,如果从不去实际去学习,那一切也就白搭了。
所以我们的行为就像态度的一个实践和体现。
老实说,有时候态度和行为之间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矛盾和悖论。
比如有人对环保满怀热情,可实际行动上却做得很一般;又比如有人对某个人表面上客客气气,私下里却对指手画脚。
这就是态度与行为可能出现的分歧之处了。
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态度和行为最好是相互统一的。
正面积极的态度才能滋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像一棵树,态度就是根须,行为就是枝叶果实。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阳光积极、乐于助人的好人。
态度和行为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连体姐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
爱。
保持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才能拥抱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吧!。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模拟题一3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模拟题二3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32、学生应尽的义务与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5、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可以帮助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2)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可以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简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3、简述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
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
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
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
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完整word版)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简介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张涛,男孩,13岁.在校表现一般,平时上课开小差,有时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
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
二、案例分析1、观察和他人反映: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询问他问题时,总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有时甚至表露出敌视的神情。
据张涛爷爷说:张涛同学在家只与母亲有极少的语言交流,与父亲基本无话可说,对父亲的态度“就像对待仇敌一样”。
在家不听话,不学习,总是看电视打发时日.父母越是管得严,他越是对着干.我从与张涛爷爷的几次谈话中得知,他对父亲的反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父亲不理解也不尊重他。
例如他身体不舒服,却强迫他去锻炼;成绩不好就经常当着亲友的面数落他,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第二、父亲的期望值太高,切望子成龙心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三、,父亲在生活上要求太严,也较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头、洗澡等,让他感到有点不可理喻。
2、心理社会发展历史主要因素:父亲太不近人情,让他无法忍受.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亲则没有主见,无论什么事都对父亲言听计从,一点也不懂得为他着想。
社会文化因素:父母教子方法及学生自身成长中的个性修养存在问题。
3、评估与诊断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书籍,认真揣摩.我认为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引发逆反心理问题的个案。
逆反是指孩子对父母的意愿做出相反反应的行为和态度。
父母让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追其缘由,往往是由于孩子看待事物较为极端和片面,对父母的很多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父母的教育方式跟不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要求,亲子间缺乏沟通造成的.案例中父亲的专横、不尊重、期望值过高等都引起张涛的极大不满,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但又找不到渠道排解时,便在感情上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但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反而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此对他更加严格要求。
(完整word版)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1、一位学生在班里丢了10元钱,班主任气不打一处来,让全班32名学生投票选“贼”,结果有2名学生入选。
当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来,老师举起手中的选票:“这就是证据!"⑴班主任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样做?参考答案:⑴班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⑵分析:该班主任对于“班级里学生丢10元钱”事件,采取了学生“投票"选“贼”的办法,并以此作为证据来处理,这是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也有悖于教师的职业形象.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到:①教师要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带头遵守《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坚持德法并重,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法制的要求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②教师要学法、知法、懂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全面履行教师的义务和正确行使教师的权利,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合法权利。
2、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
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
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
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
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
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⑴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⑵案情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参考答案:⑴教师扮演了“学生楷模”的角色。
(完整word版)推销案例题

案例1 葛林油漆公司布鲁斯是专门销售上光用的油漆公司的销售人员,他将要和泰尔公司的采购代表霍顿女士会面。
在过去,他们公司曾经会面过,但是没有达成买卖协议。
这次是布鲁斯第一次与霍顿女士见面。
在预定的时间外足足等了二十分钟,终于,一位秘书将他带进霍顿的办公室。
布鲁斯:你好,霍顿女士。
我是葛林油漆公司的布鲁斯,我想和你谈谈我们的产品(霍顿女士并没有理睬布鲁斯的微笑,而只是指着桌前面的一张椅子。
)霍顿:请坐。
我想告诉你我手头现在有两个月的存货。
而且,泰尔公司已经同那些供货商打了近三年的交道.布鲁斯:(坐下)谢谢!你知道,葛林油漆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油漆公司之一。
我们的服务和价格都是无可挑剔的.霍顿:你为什么觉得你们的服务优于其它公司呢?布鲁斯:因为我们对全国的每个销售点都保证在24小时内发货,如果我们当地的储备不足,我们会空运供货。
我们是业界唯—通过空运的公司.另外,我们的油漆很牢固。
你们通常的订货量是多少,霍顿女士?霍顿:这要看情况而定。
布鲁斯,大多数公司都订一到二个月的货.你们一年之中共享多少油漆?霍顿:只有看了你们的产品之后,我才想谈定货的问题。
布鲁斯:我明白,我只是想弄清你们的订货量,以便决定对你们的价格折扣。
霍顿:我想,你们的价格和折扣不会比现在的好。
我想给你看一份价目单.布鲁斯:我相信各个厂家之间油漆价格的竞争会很激烈,这是我们最新的价目单,你可以比较.如果把价格与产品质量和服务保证联系起来,你会发现我们的产品很具吸引力。
霍顿:也许吧!布鲁斯:许多和你们公司类似的公司都不止一家供货单位,这可以保证供货的稳定性,我们愿意成为你们的供货商之一。
霍顿:我只想有一家供货商,这样我可以得到更多的折扣。
布鲁斯:你考虑过两家轮流供货吗?这样你可以获得相同的折扣,并且货源更加充足。
霍顿:让我考虑考虑,把你随身带来的文件留下来我看看吧。
问题:1、布鲁斯的个人基本素质怎样?2、霍顿划为什么类型的顾客?什么才能吸引她呢?3、请对布鲁斯的整个推销过程进行评述?4、如果你是布鲁斯,你会做得有何不同?案例2 远铃整体浴室长沙远大空调有限公司从1992年生产出第一台直燃型溴化锂制冷机,到1996年销售额达20个亿,到1997年买了一架公务机和一架直升机,成为华人企业里第一个买私家飞机的企业。
(完整word版)7、中学生心理辅导记录

岩孔中学中学生心理辅导记录一、案例介绍李国义,女,16岁,岩孔中学九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
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
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
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
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因此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
自认为是不太受人欢迎的人。
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敬而远之。
所担任的班干工作常因同学的不合作而使她不能如愿。
她因而情绪极受影响,气哭过几次,辞职几次,甚至想走绝路。
案例分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逐渐增强。
李某因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加之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因而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易得罪同学。
她的过于自信使她产生自傲心理,同学因被她瞧不起而远之。
她没有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以期获得同伴的认可。
所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都是虚伪的。
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和自尊,以自私、嫉妒的心理,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同学、家长、老师,唯我独尊,而她内心又渴望大家对她友善和关爱。
在日记《推荐我自己》中能明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发出:“还有人喜欢我吗?”的感叹,请求老师帮助她向同学推荐自己。
这是优等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辅导方法1、从家里做起:家里亲人是最能宽容自己的错误和不良态度的人了。
要求家长配合,在与李某交谈时,切忌大声争吵。
如果态度不平和,提醒她停止谈话,数5-10下后再说话,使她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扩展到与同学交谈时也如此。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
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把话说完。
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必强加于人接受、赞同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
聆听,先从观众做起,就可以让你走近同学。
3、老师助一臂之力:①认知辅导:让李某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强烈产生改正错误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辅导并配合。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完整版)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现在不少大学生以人际关系关系心理学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不妨去读读其他人的论文。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一【摘要】: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
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引言: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
其主要群体是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
根据近四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大约25%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一直在困扰和痛苦之中煎熬,大约15%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或者是老师长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
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
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他们顺利走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
【优质】工作态度及纪律表现-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工作态度及纪律表现篇一:工作表现自我评价工作表现自我评价个人工作表现自我评价本人自201x年3月份入职公司以来,遵守公司规定,尊敬公司领导,在服务站长等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团结协助公司同事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激情工作,主动学习,用激情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明确岗位,主动了解并学习部门职能的各项分工,力求在其他同事繁忙时帮上忙。
二、严格执行公司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用心经营本职工作。
通过自己努力地学习,能自行解决问题,更能有效的减少差错。
三、团队工作,分工中协作。
在日常的工作中,主动多询问,多做事。
在其他同事繁忙期间,涉及了更多事情的参与,锻炼了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思考中工作,工作中思考。
在端正工作态度的同时,更多的思考如何让手中的事情顺利的执行下去,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本人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接受新的知识、锻炼甚至挑战,解决越多的问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努力经营岗位上的工作。
个人工作表现鉴定年月出生,族,年月参加工作,年月入党,历任畜牧局科员、县委办秘书、常务秘书(副科级),现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同志政治素质较高,工作作风扎实,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分管的常务、保密、督查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具体表现是:一是认真学习,政治素质高。
某同志能够自觉坚持党性锻炼,注重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持之以恒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
该同志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能够虚心学习,认真整改提高,时刻注意言行,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态度和行为读后感

态度和行为读后感
《态度和行为》读后感。
《态度和行为》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
故事和案例,深刻地阐述了态度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也让我对他人的态
度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态
度和行为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影响。
有的人因为积极的态度和正
确的行为而取得了成功,而有的人则因为消极的态度和错误的行为
而一事无成。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态度和行为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负责。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心情不好,导致态度消极,这对我自己
和他人都是不利的。
因此,我开始努力调整自己的态度,学会以积
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也开始重视自己的行为,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我相信,只有通过积极的
态度和正确的行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除了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我也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我意识到,每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也要给予他人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通过阅读《态度和行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性。
我将继续努力调整自己的态度,做出正确的行为,同时也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拥有积极态度和正确行为的人。
(完整word版)自考公共关系学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各种感觉的符合就是()。
A。
知觉B。
感觉C。
印象D。
意识2.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作()。
A。
首因效应B。
近因效应C。
晕轮效应D。
定型效应3.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
A。
兴趣B。
性格C.气质D.经验4。
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
定型作用B。
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5.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
定型作用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
首因效应6。
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指人的( ).A。
态度B。
需要C。
知觉D。
心理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是在()。
A。
动机与人格B。
人类动机理论C。
进化论D.资本论8.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是().A。
安全需要B。
归属需要C.生理的需要D。
社交的需要9。
一个人若果同时缺少食物、安全、爱情及价值等,则其最强烈渴求当推对食物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指人类的()。
A。
社交需求B.自我需求C.生理需求D.尊重需求10。
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需要是指()。
A。
安全需要B.自尊的需要C.社交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1.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
A。
长远需要B.发展需要C。
优势需要D。
高级需要12。
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
A.自我需要B.成就需要C.胜任需要D。
优势需要13.反映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的是()。
A.行为B。
认知C。
精神D。
态度14.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是指态度的().A.针对性B.间接性C。
稳定性D。
两极性15。
公众的旧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的改变与新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形成是指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 )。
A。
团体习惯B。
宣传因素C.社会因素D。
个性因素16.今天作为时髦的事物,几个月后会变成陈旧的东西是指流行的( )。
(完整word版)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专业: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态度与行为的概念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做一件事需要有一定的态度,有态度才能去完成一件事,态度与行为永远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下,比如,有人问你:“你喜欢喝可乐吗?”你一般都会回答:“我想我是喜欢的,因为我总是喜欢喝它。
”这个短短的对话就可以提现出行动时态度是态度的根源。
那么,什么是态度呢?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的倾向。
而行为一般是指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
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情况下也会发生冲突。
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
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
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
比如,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实验,即一个心理学家引导10个人在黑暗的环境中穿越一个房间,当房间亮起一张灯时,房间的地面是一个养着鳄鱼的大水池,心理学家让人再去走一遍刚才的路,结果没人敢走,但当房间的灯全部亮时,发现水池已经做好防护措施,就有人敢走这条路,可见,人的行为是受自己所看到的,所持有的态度所决定的。
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生新的态度。
为此,心理学家也对此做过调查。
列伯曼(S.Lieberman)曾经对新升为“领班”和新升为“工会代表”的工人进行了实验考察,研究其角色改变后工作态度的变化。
显然,新的角色要求新的行为,不久,这些人也就由于从事新的工作,而形成了新的工作态度。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职业角色对人们态度的塑造和影响力。
当了警察,就会形成对执法和违法的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就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完整word版)青岛大虾公关分析

“青岛大虾”事件公关分析“十一”黄金周过去后,有媒体对各地旅游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在已经公布数字的15个省区市中,山东省以392。
1亿元列旅游总收入排行榜第一名。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山东省的这份成绩单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调侃,原因无他,盖因数起宰客事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0月5日,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陵路92号的“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遭遇宰客,说好38元一份的虾,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仅一份“蒜蓉大虾”,账单价格就高达1520元.无独有偶,当天还有一桌客人遭受了同样待遇。
在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中,此事引起网友极大关注,乃至于事件发生地竟成为一个另类“景区”。
随后又有网友曝光,在青岛旅游时点了一只帝王蟹,店家称重之前先拔掉了蟹腿,最终,两个人消费了近3000元。
接连发生的宰客事件,立刻将青岛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各类戏谑调侃的段子,“天价大虾”持续引发舆论狂欢,宰客却并没有到此结束,“日照一海鲜排挡因嫌顾客少点海鲜大打出手"昨日遍布社交媒体,舆论再度火上浇油。
山东省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好客山东"品牌,则因此遭受重创.毋庸讳言,宰客现象非某地所独有,但如此密集的冲突已很难用个案来形容。
宰客之所以能在民怨沸腾中不时出现,关键就在于监管滞后且问责乏力。
“天价大虾"事件中,令人难以接受的不仅是宰客,同时还有投诉无门-—游客虽然第一时间报警投诉,警方与物价局却互相踢起了皮球,最终只得屈辱性付费走人。
这样的监管局面,无疑是这家“一直都挺黑”的大排档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引爆舆论之后,宰客的大排档被罚款9万元、责令停业整顿并吊销营业执照,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被停职检查。
这样的公关处理结果不可谓不严厉,但显然已姗姗来迟,如果相关部门早拿出这样的诚意与态度,事态何至于发展至此?以下是天价大虾事件中的公共关系分析以及给我们的反思启示:一。
加强官方对于舆论传播规律的敏感性和及时干预这是一次典型的由于应对迟缓和不当导致的不断发酵。
(完整word版)大学公共课心理学试题参考

心理学一、填空题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现象也叫(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1879 年)年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5.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6.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7.必须具备(人脑)和(客观现实)才能产生人的心理。
8.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的。
其中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组成。
9.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叫(神经元),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
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分叫(突触)。
10.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额叶是(语言运动智慧)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顶叶是(躯体感觉)中枢。
1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产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12.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13.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人所特有的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14.反映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彼此留下痕迹的过程。
植物和单细胞出现了(感应性)反映形式;多细胞和环节动物有了(感受性);脊椎动物出现了(知觉)反映形式;高级哺乳动物出现了(具体思维);人的心理的最高形式是产生了(意识)。
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性。
15.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个体心理现象分可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6. 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就认为他持有某种与之一致的态度,或认为已知一个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一致的行为紧随其后。
这种简单的、不大合乎实际的、将态度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
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
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
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R.T.Lapiere,1934)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
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
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
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入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当人们看到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就认为他持有某种与之一致的态度,或认为已知一个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一致的行为紧随其后。
这种简单的、不大合乎实际的、将态度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
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
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
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R.T.Lapiere,1934)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
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
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
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入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
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这一步骤也不是象合理推理模式所说的那么逻辑、正确,它也会出现错误。
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验造成的。
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的支持。
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
在多数时间里,社会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
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误。
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
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
很外向,但你在另一些场合中却发现她沉默少语,或者一位更熟悉她的人告诉你她的确有些内向,你就要改变你的判断。
人们在加工社会信息时十分注重效率,他们总想快刀斩乱麻,尽快完成信息加工,这就避免不了会发生许多错误。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
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
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生新的态度。
态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有强度、成分、方向等等因素,这些构成在对行为的关系上作用是不同的,有研究认为态度不是与行为无直接关联,而因为态度是一个积累和强弱的过程,当态度强度达到域限,则自然容易引起相应的行为。
同样,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他们对于行为的作用也不一样。
1. 态度强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表达的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可能某两个人的判断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强——弱”程度可能不同,则可以说这两个人态度相同,而态度强度不同。
而同样的态度,强度大的更容易引发相应的行为。
Fazio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他认为态度强度决定了态度是否被激活,进而形成内部的驱动力,并且这种强度决定了这种驱力是否进一步引发相应行为。
他发现与经验相关的记忆形成的态度容易提取,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时间间隔要短。
所以他认为可提取性强的态度是行为的影响因素。
而这种可提取性就是态度强度的一个指标。
态度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很多,其中归纳的比较全面并且普遍接受的是七因素说,影响态度强度的七个因素是:(1)重要性;(2)可接受性;(3)坚实的知识;(4)细节的呈现;(5)确定性强,记忆容易提取;(6)评价的极端性;(7)不冲突。
如果这些强度够强烈,则会引发一定的行为,并且相应的行为不易改变。
并且这些态度强度对行为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
态度的强度不仅直接与行为相关联,同时也可以作为态度的方向性和行为之间的中介,态度越强烈,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个理论的研究还是延续了态度强度和行为的直接关联,也有大量的实验支持了态度强度对行为的直接关系,因此这个理论成为态度行为关系理论中另一个较好的理论。
2.态度的成分与行为的关系
关于态度的研究,还有关于其成分的说法,即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但是关于这两种成分的关系现在的研究还是比较模糊。
有的研究认为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各自独立的,有的则认为态度这两种成分是交叉影响的。
因此关于态度的这两种成分与行为关系的研究也就错综复杂。
Farley等人的研究是分别研究这两种成分对于行为的影响,情感性指导下比认知指导下的态度与行为的相关高。
而Schleicher等人的研究则针对态度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一致性对行为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是态度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一致性作为态度(工作满意感)和行为(工作绩效)的中介变量,我们可以看到当态度的情感与认知成分一
致的时候,工作满意感与行为的相关程度低;而当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不一致时,态度和行为不一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当态度认知和情感成分发生矛盾的时候,是不能用来解释接下来的行为的。
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们两者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着另一方。
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比方说投票;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被某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经验意识到这一点。
这些情况下,我们所想所感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
让我们下一个结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态度行为的关系是:态度源于行为,态度高于行为,态度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同时,态度要接受行为的检验,也就是,态度要在行为过程中不断创新。
也即: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反作用于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这种“扑朔迷离”关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对于“好”的态度,赶紧去付之行动。
对于“不好”态度,我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克服它。
就实际应用而言,态度决定一切更有实际价值,良好的态度总是能带来良好的结局。
这是我们就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不断的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好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习惯、性格,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