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组织行为学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工作满意度影响工作行为主要有:工作绩效、离职率、缺勤 与迟到、偷窃和暴力等 2.工作投入度(或工作参与度)。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 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高分入校,挂科,“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研究表明,工作投入度可以解释员工流动率中16%的变化。 3.组织承诺。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 望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组织承诺高的员工流动率较低。 组织承诺包括三个成分:感情承诺[情感依赖]、持续承诺[虑 及跳槽成本]、规范承诺[责任和义务] 与个人特点有关:学历高承诺低、资历深承诺高。 与工作任务自主性和技能多样性成正相关。 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 相关。 高工作投入意味着对特定工作的认同,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对 所在组织的认同。
(二)、影响人的态度转变的因素 态度转变的模式: C.Hovland与I.Janis 1959年提出,在整 个态度的转变的过程中,涉及四方面的 因素: 传达者 沟通信息 信息接受者 周围情境
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
专业性
说服者
可靠性 吸引力 相似性 信息的差异性
信息的情绪性 信息的组织性 信息的重复性 原有态度 人格特征 预防注射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个体因素 A、 需要与愿望的满足与态度的形成 B、 个体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气质、独立 性与依赖性等 C、 个体创伤与偶发性经验的影响 D、价值观的影响 2、个体所属群体的影响 3、知识与信息的影响:认知因素的影响(水 重要还是钱重要) 4、社会文化与其他因素的影响
勒温发现,个体态度的改变同群体的规范和价值 观密切相关。个体态度依赖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 方式和程度。 主动型和被动型。 勒温在二战期间比较了两种让家庭主妇去购买不 喜欢的食品的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由能言 善辩的人向主妇们讲解上述食品的营养价值,以 及食用这些食品对国家的贡献(当时物质非常缺 乏)。第二种方法是让主妇们进行群体讨论,讨 论的结果是大家一致决定购买。一段时间后,派 人调查实际购买情况,结果发现听讲解的主妇只 有3%的人购买了上述食品,而参与群体讨论主妇 有32%购买了原先不爱吃的上述食品。
工作行为及态度描述简短
工作行为及态度描述简短工作行为及态度是指员工在工作中展现出的表现和态度。
良好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团队合作,以及整体的企业文化。
以下是关于工作行为及态度的简短描述:1. 专注工作:良好的工作行为包括专注于工作任务、不被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
员工应该时刻保持专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主动性:积极主动是指员工不仅仅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还能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任务。
主动性的员工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协助他人,以及能够妥善处理团队内的矛盾和冲突。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进工作效率,提高团队凝聚力,以及实现更好的工作成果。
4.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员工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
自我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5. 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态度:对工作热情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活力,乐于接受挑战,愿意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拥有积极态度的员工更容易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更愿意与同事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6.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无疑是良好的工作行为之一。
员工应该尊重同事的工作、观点和建议,也要尊重领导的决策和安排。
尊重他人能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提升团队凝聚力。
7. 着装得体:着装得体是指员工在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整洁、得体的仪容仪表。
这不仅能够给客户、上级和同事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够体现出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良好的工作行为及态度对于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促进团队合作,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倡良好的工作行为和态度,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如何理解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如何理解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关于态度和行为的话题。
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如我们所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的行动会与我们的态度保持一致。
那么,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它们又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呢?一、什么是态度?我们可以将态度视为一个人对某个人或事物的总体看法或评估。
它通常是由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情感、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的。
具体来说,态度可以是支持、反对、喜欢、讨厌或中立等。
这种观点或评估通常会影响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决定。
二、什么是行为?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动作或反应,它通常是与一个人的意识和决定相关联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是我们与外界互动时的反应。
行为可以是积极、消极、合适、不合适等等。
三、“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态度”和“行为”这两个词汇常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特点。
理论上,一个人的态度应该与他的行为一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一致性并不是总是存在的。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态度与他的行为并不相符合。
1、影响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其中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内部矛盾或需求而做出与他的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此外,社会因素,例如社交压力或权威影响,也可以影响人的行为。
2、怎样避免态度和行为的错误不一致?为了确保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我们可以尝试将态度转化为行为意图。
这意味着我们要明确表达我们的行为意图,并尝试采取行动来实现它们。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我们的态度保持一致,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是否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状态。
四、正确理解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益处?了解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当我们遇到一个人时,我们应该从他的行为中寻找他的态度,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态度很难直接表现出来。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可以按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
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
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先看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
许多研究者发现,态度的特殊性水平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2.时间因素:一般来说,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例如,在总统选举中,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要比一个月前的民意调查结果更为准确。
3.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4.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但是怎样才能使态度变强呢?心理学家戴维森发现,仅对对象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对象的态度增强。
增强态度的另一个途径是让某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让人们参与某些事情是增强其态度的有效手段,反过来也用人们的参与来预测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5.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的可接近性就越大。
一般来说,来自直接经验的态
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
态度与行为
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变原来的态度。
(3)群体规范
人们都处在一定的团体中,团体中的准则规范都可以有效地改 变个人的态度。
威胁强度与说服效果的关系
高
情景2
说 服 效 果
低 低
情景1 威胁强度
情情景景31 高
1.4 态度的类型
管理实践中,关注与工作和工作环境相关的态度,主要 集中在四种态度上: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组 织公民行为。
与原有态度 的差距 恐惧唤起
目标靶
个性 能力 承诺
环境
参考群体 强化
作为管理者,如何令下属改变态度?
态度改变的方法
(1)说服宣传
❖ 宣传者的特点:选取有号召力、有威信的人 ❖ 宣传的内容及组织: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 ❖ 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 ❖ 被说服者的特性: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宣传 ❖ 正确使用恐惧性宣传
(5)造句测验
造句测验是事先准备好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未完 成的句子,让被试把句子写完,从中也可以反映出被 测者的态度。
1.6 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1)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 用的复杂性 ;
(2)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3)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 水平的深度和广度; (4)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测量的方法:设计测量问题、被试进行自我评 定、整理结果
态度调查问卷示例
请根据你对下面20个问题的看法,选择相应的答案,1— 完全不同意,2—有点不同意,3—有点同意,4—完全同意。
1、职工中工作做的非常好的,其工资应即增加。1-----2-----3-----4 2、管理人员应关心职工的工作条件。1-----2-----3-----4 3、管理人员应在人们当中尽力造成友好的气氛。1-----2-----3-----4 4、工作绩效高于标准的员工,应予以表扬。1-----2-----3-----4 5、在管理上对人漠不关心,会伤害人的感情。1-----2-----3-----4 6、公司退休金与补贴和职工子女工作安排是使职工安心工作的重要因素。1--2--3--4 7、几乎每一种工作都可以使它具有挑战性。1-----2-----3-----4 8、许多职工都想在工作上干得非常出色。1-----2-----3-----4 9、管理者在业余时间安排社会活动,表明对职工的关怀。1-----2-----3-----4 10、一个人对工作感到自豪是一种重要的报酬。1-----2-----3-----4 11、非正群体中的良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2-----3-----4 12、个人奖励会改进职工的工作绩效。 1-----2-----3-----4 13、职工要能和高层管理人员接触。 1-----2-----3-----4 14、职工一般喜欢自己安排工作,自作决定,不要太多的监督。 1----2----3----4 15、职工的工作要有保障。 1-----2-----3-----4
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
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人或事件的态度倾向,而行为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动态反应。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对此关系的影响。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1 提出态度-行为一致性理论态度-行为一致性理论是研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该理论,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应该保持一致。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体的态度并不总是能够准确预测其行为。
这引发了心理学家对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研究。
1.2 探索态度-行为一致性的复杂性研究发现,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认知和行动决策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起到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他人和事件的认知和解释过程,决定了个体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行动决策是个体在实际行为中做出的决策,涉及到心理过程中的动机、目标和意图等因素。
二、社会认知与态度的关系2.1 认知不一致引发态度变化根据认知一致性理论,个体倾向于寻求自己认知上的一致性,当个体的认知与其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态度的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的态度对某一政治观点持有正面评价,而其周围的社会认知环境却对该政治观点持有负面评价时,该个体可能会重新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保持认知一致性。
2.2 社会认知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社会认知对个体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着重要影响。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接收到他人的意见和观点,通过社会认知的加工和解释,形成自己的态度。
此外,社会认知还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认同等过程,引导个体对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态度形成和改变。
三、行动决策与行为的关系3.1 动机对行动决策的影响个体的动机是行动决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个体对于某一行为的动机高低会影响其是否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
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
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者其他客体态度的心里构成(1) 态度的认知成份: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者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
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者反对。
(2)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感部份。
(3) 态度的意向成份: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映。
(1) 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①导致刻板印象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③导致晕轮效应(2) 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者坚持作用)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高低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3) 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4) 态度的隐藏性(5) 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1) 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者能匡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2) 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 团体的影响(4) 个人性格的影响(5) 行为的影响(6) 其他:个人创伤或者戏剧性的经验。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 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者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④转化性⑤摹仿性(2) 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他人或者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再也不是被迫屈从,也再也不是消极摹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 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
课件第6讲 态度与行为
3
实验三
研究者通过控制实验对象的环境因素,观察这些 因素对实验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研究结论总结
01
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其态度的影响和制约。
02
情境对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影响
实验结果还表明,情境因素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有重要影响。在
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即使持有相同态度,其行为反应也可能不同。
偏见的影响与后果
偏见的影响
偏见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行为和决策 ,可能导致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对待。
VS
后果
长期存在偏见可能导致社会不和谐、冲突 和分裂,对个人和社会都有负面影响。
05
态度与说服
说服的基本概念
定义
说服是改变或影响他人态度或行 为的过程。
目标
说服的目标通常是改变受众的态度 或行为,或者增强受众对某一观点 的接受程度。
行为强化态度
反复执行某一行为可能会强化对其的 态度。例如,经常锻炼可能会增强人 们对健康生活的态度。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态度和行为通常是一致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与他们的态度一致。例如,拥有环保意识的人更有可 能采取环保行动。
行为和态度的不一致性
有时,人们的行为可能与其态度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社会压力、 缺乏意志力或信息不完全等。例如,尽管有环保意识,但人们可能仍然使用一次 性塑料制品。
方法
说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 口头交流、书面沟通、多媒体展示 等。
说服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效果:说服的效果可以体现在受众态度的改变、行为的改 变或对某一观点的接受程度提高等方面。
影响因素:说服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 个人特征、说服者的权威性、信息的呈现方式等。
工作行为及态度描述简短
工作行为及态度描述简短工作行为及态度是每个员工在职场中需要重视和提升的素质。
良好的工作行为和态度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职场竞争力,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和效益。
在职场中,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态度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素质和职业态度,更是对整个团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关于工作行为的描述1. 诚实守信在工作中,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员工应该诚实地完成工作,不撒谎不作假。
只有如实地向领导和同事交代自己的工作情况,才能保持团队的稳定和互信,并且让企业运营更加顺畅。
2. 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员工应该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不得违规操作。
只有合规的行为才能维护企业的正常秩序,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3. 高效执行工作工作中应该高效执行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积极主动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争取更好的业绩。
高效的工作执行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更能为员工带来个人的成就感和职业发展。
4. 团队合作在团队中,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协助他人解决问题。
只有团队成员间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让整个团队蒸蒸日上。
5. 责任心对于工作中的失误和瑕疵,员工需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只有具备责任心,才能让工作中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让企业的发展更加有力。
二、关于工作态度的描述1. 积极进取在工作中,员工应该积极主动,勇于接受挑战,不畏困难,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勇往直前。
只有具备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2. 乐观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员工应该树立乐观的态度,对工作中的问题抱有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3. 注重细节在工作中,员工应该注重细节,做事认真负责,不马虎粗心。
只有在细节上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精度,更能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态度与行为
2、有原因的。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一定 原因的。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所导 致的后果有关。就需求来说,人们的行为受他自 己的需求所激励,而不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 求所激励。对于旁观者来说,一个人的需求也许 是离奇而不现实的,但对这个人来说,这些需求 恰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
3、有目标的。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 起因,而且有目标。有时,在旁人看来是毫不合 理的行为,对其本身来说却是合乎目标的。 4、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目标没有达成以前, 是不会终止的,也许会改变行为方式,或由外显 行为转为潜在行为,但总是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 5、可改变的。人类为了达到目标,不仅常改变 行为方式,而且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行为的内 容。这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人类 的行为具有可塑性。之所以人类的行为具有这些 特征,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性的行为。
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因素
态度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只表现 为行为的一种倾向。也就是说,它只是提供了行 为的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变成现 实,即形成具体的行为,还要受很多因素影响。 态度只是一个中介变量,而人的行为又十分复杂, 所以态度与行为能否保持一致性是不能完全肯定 的。
心理学家博班姆和贝恩(Birnbaum&Benne) 指出:行为是态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影 响行为的因素除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外,还有 个人的一般认知态度、当时的情绪好坏、以及个 人对外界环境的一贯倾向等,都对其行为发生影 响。
态度与行为的 交互作用
认知、态度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 。 认知对态度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态 度一旦形成也会对认知产生反作用。认知影响 态度,态度与行为又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一般 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 现,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 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 态度产生反作用。 → ① 、②
(完整word版)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专业: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态度与行为的概念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做一件事需要有一定的态度,有态度才能去完成一件事,态度与行为永远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下,比如,有人问你:“你喜欢喝可乐吗?”你一般都会回答:“我想我是喜欢的,因为我总是喜欢喝它。
”这个短短的对话就可以提现出行动时态度是态度的根源。
那么,什么是态度呢?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的倾向。
而行为一般是指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
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情况下也会发生冲突。
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
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
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
比如,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实验,即一个心理学家引导10个人在黑暗的环境中穿越一个房间,当房间亮起一张灯时,房间的地面是一个养着鳄鱼的大水池,心理学家让人再去走一遍刚才的路,结果没人敢走,但当房间的灯全部亮时,发现水池已经做好防护措施,就有人敢走这条路,可见,人的行为是受自己所看到的,所持有的态度所决定的。
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生新的态度。
为此,心理学家也对此做过调查。
列伯曼(S.Lieberman)曾经对新升为“领班”和新升为“工会代表”的工人进行了实验考察,研究其角色改变后工作态度的变化。
显然,新的角色要求新的行为,不久,这些人也就由于从事新的工作,而形成了新的工作态度。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职业角色对人们态度的塑造和影响力。
当了警察,就会形成对执法和违法的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就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个人工作态度与行为总结
个人工作态度与行为总结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努力保持积极的个人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改进的方面,并做出了相应的努力来不断提升自己。
以下是对我个人工作态度和行为的总结。
1. 效率与责任心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高效率和良好的责任心。
我明确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并尽力将工作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我注重细节,尽可能避免犯错,并及时纠正误差。
我了解工作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对工作成果的贡献是团队成功的重要一环。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我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懂得通过与同事的合作和沟通来达成共同的目标。
我尊重团队中每个人的观点和贡献,并积极参与讨论和决策过程。
我能够与不同背景和层次的人合作,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并通过有效的沟通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3. 自我激励与自我提升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激励自己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我会自觉地寻找学习的机会,并主动参与专业培训和课程。
我努力掌握新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工作的需求,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我相信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
4. 问题解决与决策能力我善于分析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会收集相关信息,研究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权衡利弊后做出决策。
我也乐于接受挑战和承担责任,善于处理工作中的紧急情况,并及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5. 坚持学习与改进我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我会定期回顾工作中的不足和提升空间,并制定改进计划。
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便更好地适应变化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我个人工作态度和行为总结在于保持高效率和责任心,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自我激励和自我提升,具备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意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为团队的成功和个人的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02-态度与行为
• 结论:选举行为上,态度和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 4、其他证据
• 个性测验、成就动机等方面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 5、佩因罗德的总结
• 总态度预测总的行为;具体态度预测具体行为;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 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
态度与行为
一、拉皮埃尔现象
• 实验过程:拉皮埃尔在1934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带一对中国夫妇 到美国各旅馆入住,此间只有一家旅店表示拒绝中国夫妇入住。 6个月后,拉皮埃尔对他们曾经去过的旅馆进行再次调查,问询 他们对中国游客入住的态度。
• 结果发现:大部分旅馆都选择拒绝中国游客。 • 实验启示:歧视的态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
自动化的、内隐的态度;另一种是外显的态度。 • 人们内隐的偏见态度是自动激活的,更容易将负面特征联系到自己存
有偏见的群体,而将积极特征联系到自己认同的群体,而在意识层面, 人们在外显态度上表现出对不同群体是平等尊重、没有偏见的。
二、思考——态度能决定行为么?
6、相关研究证据
态度变量
相关系数
对节育的态度
0.083
对节育口服避孕药的态度 对使用口服避孕药态度 对在接下来两年中使用口服避孕药态度
0.323 0.525 0.572
态度(态度变量)与行为(使用避孕药)的对应性越高,其预测性就越好,相关系数从0.083逐渐增加到 0.572。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 1、行为本身是否可以实施。 • 2、态度指向的目标和行为目标是否一致:二者之间越是一致越容易预测。 • 3、情境是否制约态度行为的发生:情境压力可能会使得行为和态度不一致。 • 4、行为测量与态度测量在时间上是否同步:间隔时间越短预测越准,否则预测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A--B关系,指的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克饶斯等人研究表明,这种A--B关系可能因为因为中介 变量的权变关系因素而得到改变。 第一中介变量是态度与行为的具体性,可以增强A--B 关系的相关程度。 第二中介变量是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 第三中介变量是问题中涉及的态度的体验。 (4)自我知觉理论,也就是考察行为是否影响态度, 这种关系非常微弱,只有在被询问的态度是具体性的, 没有社会压力和曾有体验经历的情况下,态度和行为的 关系才是正向的、高相关的。会根据以往的行为推断对 事物的态度。
组织承诺调查问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设计问题,来对组织诺进
行测量。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与好绩效、低离职率和低考勤率之 间有正相关关系。另外,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与组织公民行为有 较强的相关性。而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和组织的绩效有关。
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 1. 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 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3. 态度影响忍耐力 4. 态度影响相容性 (二)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1、科学地设计员工态度调查表 态度量表法自由反应法生理反应法 2、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掌握人的态度 观察法有关资料统计法面谈法 (三)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1、排除障碍,改变员工态度 2、整理资料,深入分析,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态度的对象如果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人们 在情感上就比较容易接受,形成满意的态度。 (2)知识,个体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知 识影响着人们的态度。 (3)群体观念,个体的许多态度受到群体的影响 (4)个性特征,由于群体成员之间个性的不同,在态度的 形成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个体差异。 (5)个体经验,个体的很多态度是以往积累的经验来判 断事物,并逐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而慢慢形成的。 态度形成的过程主要经历了服从、同化、内化三个 , 阶段。
态度与个体行为
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他可 以支配和决定人们的行为。行为是在态度影响下表现出 来的对态度对象的具体化。 (1)一致性原理 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 性。要么改变行为,或者为这种不一致性找一种合适的 理由。而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便会出现认知失调。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个人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 , 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 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一些优 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 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马 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皮格马利 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 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 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 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因为暗示改变态度及结果的事例,罗森塔尔效应”产生 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 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 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 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 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 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 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 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老师态度的改变,因为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 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 , 最有发展潜力的。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最终获得了自 , 我实现这样的现象。
以上故事的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
能给大家分享下你的理解么?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 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积极态度的作用是不 容忽视的。
态度
态度与个体行为
C
员员与与 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和测量方法 与工 员员工元工工
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
成分
涵义
特征
形成
态度的涵义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 心理和行为倾向。 态度有指向性,态度必须有态度主体和态度客体。 态度和价值观一样,一部分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其余 则从教师、朋友、同辈群体那里获得。人们也会模仿英 雄模范人物和流行人士的态度。 态度没有价值观那么稳定 ,组织可以采取很多措施
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
组织行为学中主要关注的是工作和工作环境之间有 关的态度,反应为四种: ① 工作满意度 员工对工作的态度 ② 工作投入 ③ 组织承诺 员工对整个组织的态度 ④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 率呈负相关关系。 组织承诺是预测流动率的更好指标。
员工工作态度的测量方法
1、态度调查,典型的态度调查针对管理层希望了解的问题确
定调查目的。设计一系列问题,形成调查表,由被调查者填写。 根据个人对题目的反应给分,看出员工的态度和变化趋势。如下 态度调查表示例
使用下面的评价标准回答每一个问题: 5=非常同意 4=同意 3=不确定 问题 1、这个公司是非常好的工作场所。 2、如果我努力的话,我可以在这家公司里出类拔萃。 3、这家公司的薪酬水平比其它公司有竞争力。 4、员工晋升的决策很公平。 5、我了解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 6、我的工作能充分发挥我的能力。 7、我的工作具有挑战性,但负担不重。 8、我相信并信任我的上级。 9、我可以随时把我的想法告诉上级。 10、我知道我的上级对我的期望。 2=不同意 1=强烈反对 分 数
态度与行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受希腊神话的启发的,这个神话的大意是说,塞浦
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为规避塞浦路斯妓女而一人独居。他善雕刻,孤 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竟对自己的 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 的真诚爱情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 ,并娶她为妻。在这个故事中,皮格马利翁的期待也是真诚的,没有这种真诚, 自然无法打动爱神。这说明真诚的态度可以实现你的期待。
2、工作满意度测量
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工作知觉的结果。有两种广泛 的测量方法: 单一整体评估法 工作要素总和评分法 影的管理 4、同事 5、工作条件
3、组织承诺测量
组织承诺是反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的一种态度,表达员工对
组织及前景的关注,包括三个方面: ① 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强烈愿望 ② 愿意做出更多努力来代表组织 ③ 对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的信任和接受
谢谢观赏
认知不协调程度的降低取决于三个因素: 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认知失调程度越深,压力越大,想要消除这种不平衡 的动力越强。 个体认为对认知因素的影响程度影响到对不协调做出 的反应的方式。 奖赏也影响个体试图减少不协调的动机。 认知失调理论有助于预测员工行为改变的倾向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 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 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 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 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 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 药,就是为了赚钱。”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 上撬开药剂师的仓 , 库门,把药偷走了。 从认知失调的角度,该怎么理解呢?
改变人们的行为。
态度的成分
• 态度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
认知成 分 认识 理解 评价 情感成分 情绪 感情 意向成分 意向 倾向 偏好
外在行为
• 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情况下, 三者是协调一致的。 • 其中认知成分是基础,情感成分是关键, 意向成分是外现。
态度的特征
社会性,态度更多的是形成于后天的学习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学 习的。 对象性,态度必须指向特定的对象。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 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本身难以直接观察,只能通过 外显行为间接分析和推测。 稳定性,态度的形成过程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一旦形成后相对稳 定,常与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紧密联系,并在行为反应上表现出 一定的规律性。 协调性,态度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三种成分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通常是协调一致的。 两极性,人们对某一现象往往表现出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