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第三讲 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
公司与管理 关系员工,薪酬福利政策等 关系员工,
工作满意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1)员工表达工作不满意的方式 )
积极 破 坏 性 退出 忽略 消极 建议 忠诚 建 设 性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劳勒和波特提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 绩效之间的关系:高工作绩效导致高工 作满意度。
现实生活中有四种不同的组合现象
1.工作满意度 • 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员工个人对工作的 态度; • 工作满意度通常被视为一个多维度的 概念; • 工作满意度是容易发生变化的; • 工作满意度会受到个体其它方面的满 意度的影响
•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洛克( Locke) 洛克 ( E . Locke ) 通过对工作满 意度的研究, 意度的研究 , 提出工作满意度可以用 下列维度进行测量: 下列维度进行测量:
维度名称 工作本身 报酬 晋升 认可 福利 工作条件 上司 同事
描
述
工作有趣性、多样性,学习机会,困难程度, 工作有趣性、多样性,学习机会,困难程度, 工作量, 工作量,工作节奏和工作方法的控制等 数量,公平性, 数量,公平性,报酬方式等 晋升机会,公平性, 晋升机会,公平性,晋升标准等 对工作成就的赞扬,得到的荣誉,批评 对工作成就的赞扬,得到的荣誉, 养老金,医疗保险,年假,带薪假期等 养老金,医疗保险,年假, 工作时间,设备,工作环境, 工作时间,设备,工作环境,身体消耗 领导风格,技术和管理技能, 领导风格,技术和管理技能,人际关系 信任,友谊,帮助等 信任,友谊,
二、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的价值观可以说从出生开 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 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 其经济地位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 的影响作用。
三、价值观的功能 价值观及其体系是决定人的的心理 基础 ; 价值观及其体系能支配和调节人的 一切社会行为。 一切社会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一、什么是态度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
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
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
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①导致刻板印象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③导致晕轮效应(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高低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4)态度的隐藏性(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4)个人性格的影响(5)行为的影响(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④转化性⑤模仿性(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doc资料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
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
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
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
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
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
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
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
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
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
态度决定高度(主题班会)
态度的重要性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和 决策。
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 功或失败,影响人际 关系和职业发展。
积极的态度有助于提 高个人和团队的绩效 。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影响行为,行为也反作用于态度 。
通过改变态度,可以改变行为,进而 改变结果。
果。
不断学习的态度
不断寻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保 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工作 和挑战,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打
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 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环境和需求。
04
如何改变不良的态度?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自我反思
定期审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发 现不良态度并及时调整。
详细描述
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感激他人的帮助和关心,珍惜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 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也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 它们使你成长和坚强。
06
总结: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的重要性
态度影响行为
积极的态度能够激发个人的积极 行为,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态度决定结果
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克服困难和挑 战,取得更好的成果。
接受批评
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勇于 承认自己的不足。
观察他人的态度
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对照 自己的态度,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
寻求帮助和支持
寻求心理咨询
如果自己无法摆脱不良态度,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参加培训课程
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学习如何改变不良态度,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 调节能力。
对他人有同理心
态度与行为——组织行为学资料 ppt课件
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 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 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 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也许需要放弃态度这一概念。
2020/12/17
——艾伦·威克,1971”
ppt课件
14
课本教材P66页
教材中,认为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 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人们的 行为。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态度的心理结构
认知 成分
情感 成分
意向 成分
2020/12/17
ppt课件
5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 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 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态度的意向成分是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 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案例2: 197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证实了给他人提供帮助会 加强对其好感的观点。作为宾夕法尼亚组织大会的秘书,他 受到了另一个重要立法者的反对,所以富兰克林想着手把他 拉拢过来: “我并不打算通过向他表示任何卑躬屈膝的尊敬来博得其好 感,而是在一段时间后采取另一种方式。
2020/12/17
ppt课件
态度与行为
2020/12/17
ppt课件
1
什么是态度?
2020/12/17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
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
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
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
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沟通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小贾是公司销售部一名员工,为人比较随和不喜争执,和同事的关系处得都比较好。)
沟通管理作业前言:小铭是公司销售部一名员工,为人比较随和,不喜争执,和同事的关系处得都比较好。
但是,前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同一部门的小李老是处处和他过不去,有时候还故意在别人面前指桑骂槐,对跟他合作的工作任务也都有意让小铭做得多,甚至还抢了小铭的好几个老客户。
起初,小铭觉得都是同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忍一忍就算了。
但是,看到小李如此嚣张,小铭一赌气,告到了经理那儿。
经理把小李批评了一通,从此,小铭和小李成了绝对的冤家,再也不一起去吃麻辣烫了…………那么问题来了,请问小铭和小李之间产生误会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呢?(要求1000字左右)案例分析:沟通社会是由人们互相沟通所维持的关系组成的网,人们相互交流是因为需要同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
沟通与人际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有效的沟通可以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又使沟通更加顺畅。
相反,人际关系不良会使沟通难以开展,而不恰当的沟通又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坏。
这个案例就主要体现了人际关系中沟通的重要性。
1.一般而言,在职场上人际关系的初衷过程中,没有自己先调解,后来自己忍无可忍的时候向自己的上司进行小孩子的“告状的行为”是非常差的做法,没有考虑到这类行为会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如果能够通过积极的客户沟通以“迎面而上”积极的处理态度进行跟小李沟通,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本案例中小铭和小李之间产生误会的原因分析:沟通管理中,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两者之间产生误会的原因多种。
案例里面小铭反映他在工作中,受到小李的排挤和打压,这是小李给小铭的感觉,那么分析其原因,为什么小铭有了这样子的感觉呢,再去分析为什么小李会为什么这么做?是否是小铭日常工作中,某些行为或者言语侵犯到小李,导致小李怒火之下选择跟小铭作对,最终让两者的关系剑拔弩张。
在两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小铭选择一味忍让,这种行为也是不提倡的,因为分析原因,找到源头,对症下药,然而小铭同学选择跟上司反映,其实这本身倒非两者关系破裂的关键点。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可以按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
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
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先看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
许多研究者发现,态度的特殊性水平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2.时间因素:一般来说,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例如,在总统选举中,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要比一个月前的民意调查结果更为准确。
3.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4.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但是怎样才能使态度变强呢?心理学家戴维森发现,仅对对象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对象的态度增强。
增强态度的另一个途径是让某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让人们参与某些事情是增强其态度的有效手段,反过来也用人们的参与来预测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5.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的可接近性就越大。
一般来说,来自直接经验的态
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
心理学对态度的定义__概述及解释说明
心理学对态度的定义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态度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个体对特定对象、人或事件的评价和反应。
个体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因此,理解态度及其形成过程对于揭示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对态度的定义,并通过解释说明来展示我们对于态度及其作用的认识。
首先,我们将介绍心理学家如何定义态度以及它的特征与概念。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心理学家对于态度进行的解释和分类,并介绍常用于衡量态度的方法和工具。
同时,我们也将分析影响态度形成过程的因素,包括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以及社会化与文化因素。
进一步地,在本文中还将探讨态度对行为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我们将研究正向和负向态度对行为倾向产生的影响,并详细介绍态度一致性理论及其解释说明。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经典案例分析结合心理学实验研究来探究态度与行为关系。
最后,我们将总结回顾心理学对态度的定义,并强调态度在个体心理过程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将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促进对态度及其影响力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心理学对态度的定义,并认识到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 心理学对态度的定义2.1 态度的概念和特征态度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个体对于某一对象、人物、事件或观点的评价、看法或情感倾向。
态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持久性:态度是相对较为稳定的心理构造,不易轻易改变。
2. 评价性:态度包含了对对象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3. 目标导向性:态度反映了个体在行动时可能采取的偏好选择。
2.2 心理学家对态度的解释和分类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关于态度的解释和分类。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保持自己思想和信念之间的一致性。
当遭遇到信息或经历与已形成的态度不一致时,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从而可能触发状态调整过程,以达到恢复一致性的目标。
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态度与行为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关注的是消费者的态度与行为。
消费者行为研究有助于理解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过程,以及他们的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消费者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为实际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参考。
首先,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总体评价或看法,包括积极或消极的观点、信念、情感等。
消费者的态度可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
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态度模型包括认知一致性理论、理性决策模型等。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做决策时追求认知的一致性,即希望自己的决策与自身的态度相一致。
该理论认为,当消费者的态度与实际购买行为不一致时,消费者会感到不舒服,进而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达到一致性。
因此,对于市场营销活动而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宣传,使消费者的态度与产品或服务保持一致,从而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
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是基于理性的考虑,他们会评估各种因素,比如产品特性、价格、品牌声誉等。
在这种模型下,消费者的态度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且会通过比较不同选项的利弊来做出决策。
在实际营销活动中,了解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清晰的产品信息和合理的价格,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感,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
此外,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受到态度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个体特征、社会和文化因素、信息和沟通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个体特征包括个人的性格、动机、兴趣爱好等,这些特征会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偏好和购买决策。
例如,一个外向的人可能更喜欢社交性的产品,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喜欢安静的产品。
因此,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了解消费者的个体特征,精准地定位产品,针对不同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或产品,将有助于提高购买率。
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员工工作态度案例分析(精简版)
员工工作态度案例分析员工工作态度案例分析员工工作态度案例分析:员工工作态度案例分析何使企业的员工教育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为工厂生产经营、技术进步服务,为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服务,为巩固发展集团经济服务,为提高员工素质服务,这是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对企业员工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熊猫集团领导苦苦思索的新问题,员工工作态度案例分析。
为此,他们在企业员工教育管理体制、企业员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内容及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他们在职工大学、职工中专、职工学校、政校、教育处五个教育单位的基础上组建了人才培训中心。
新组建的人才培训中心在运行的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⑴组织机构要集中、精简、高效。
该中心下属的组织机构是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论证,在集中教员工智慧和以往实践经验基础上设置的。
它下设办公室和教务处。
打破了过去块块管理,避免了分散多头领导,浪费人力物力的状况。
⑵教研室设置考虑到员工教育的层次性。
由于员工教育的层次性特点和教学基地分设两处等情况,教研室设置也体现出了层次性和适当分散,在原有基础上设置了第一到第六共六个教研室,以便分层组织教学和就近组织教学。
⑶领导集中统一、分工负责。
中心主任受厂长聘用,对厂长负责,任期二年。
副主任由主任,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厂长聘任,协助中心主任工作。
实行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⑷坚持必要的会议汇报制度。
建立每周一次的领导班子学习碰头会、教研室主任例会和教员学习制度、党团员组织活动制度以及每月一次的表彰好人好事制度等,以便研究问题,统一思想,交流情况。
⑸员工教育目标的组织实施。
人才培训中心根据工厂的年度方针目标,在深入有关分厂和处室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制定适应生产经营、技术进步、企业管理、横向联合等人才培训年度工作计划目标,按计划组织实施,每月进行检查总结,按照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来开展他们的教育培训工作。
某同志行为分析报告
某同志行为分析报告尊敬的领导:我特向您报告,对某同志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调查,以下是对某同志行为的分析报告。
一、背景介绍某同志是本单位的一名职工,已在部门工作多年。
他在职场中的行为经常引起同事们的关注和讨论,因此我们进一步对其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思维方式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某同志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在处理问题时经常能够提出创新的想法,并且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和清晰的思考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使他在解决工作难题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工作态度某同志对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他对待每一个工作任务都能全力以赴,勇于接受挑战,并且乐于与同事们合作。
他的工作态度使他在团队中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尊重。
四、沟通能力某同志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
他能够与不同部门和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他善于倾听,并且能够给予他人积极的反馈。
这种沟通能力为他在工作中的交流与协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五、反思能力在对某同志的行为进行深入观察后,我们发现他具备良好的反思能力。
他经常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改进的空间,并且愿意接受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批评和建议。
这种反思能力使他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
六、改进建议虽然某同志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和能力,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改进之处。
他有时会过于自信,导致在工作中做出错误的决策。
因此,我们建议他在保持自信心的同时,更加注重团队的智慧和意见,避免个人主观臆断。
另外,某同志在工作中有时会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整体大局,对工作的进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我们建议他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体大局,与同事们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工作的进展。
七、总结某同志具备出色的思维方式、优秀的工作态度和沟通能力,他的反思能力也使他能够不断进步。
通过对他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他是一名非常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职工。
我们相信,在适当的引导和培训下,他将能够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课件第6讲 态度与行为
3
实验三
研究者通过控制实验对象的环境因素,观察这些 因素对实验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研究结论总结
01
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其态度的影响和制约。
02
情境对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影响
实验结果还表明,情境因素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有重要影响。在
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即使持有相同态度,其行为反应也可能不同。
偏见的影响与后果
偏见的影响
偏见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行为和决策 ,可能导致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对待。
VS
后果
长期存在偏见可能导致社会不和谐、冲突 和分裂,对个人和社会都有负面影响。
05
态度与说服
说服的基本概念
定义
说服是改变或影响他人态度或行 为的过程。
目标
说服的目标通常是改变受众的态度 或行为,或者增强受众对某一观点 的接受程度。
行为强化态度
反复执行某一行为可能会强化对其的 态度。例如,经常锻炼可能会增强人 们对健康生活的态度。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态度和行为通常是一致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与他们的态度一致。例如,拥有环保意识的人更有可 能采取环保行动。
行为和态度的不一致性
有时,人们的行为可能与其态度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社会压力、 缺乏意志力或信息不完全等。例如,尽管有环保意识,但人们可能仍然使用一次 性塑料制品。
方法
说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 口头交流、书面沟通、多媒体展示 等。
说服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效果:说服的效果可以体现在受众态度的改变、行为的改 变或对某一观点的接受程度提高等方面。
影响因素:说服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 个人特征、说服者的权威性、信息的呈现方式等。
管理心理学 简答题 论述题 案例分析题
简答题心理的实质是什么?答:(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2)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3)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4)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
当人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在遇到满足需要的特定的目标时,这种心理就会转变成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
所以,一个人行动的心理过程,首先是人的需要对自己的机体产生刺激,然后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最后动机作为一种力量推动人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哪些?答:(一)规模因素、(二)战略因素、(三)环境因素、(四)技术因素、(五)权力控制、(六)文化因素组织变革的过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答:(1)分析与确定问题;(2)组织诊断;(3)计划并执行变革方案;(4)对变革作效果评估。
心理压力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心理压力的积极作用:(1)保持一定压力,才能集中精力、发挥潜力做好工作;(2)适度的压力,能更好地调动人的智慧和创造力;(3)适当的压力,使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调动更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问题。
2》心理压力的消极作用:(1)压力过大,会抑制人的行为,使要工作效率更低;(2)持续的、超强度的压力,对身体特别有害。
简要说明管理机制有效性的条件有哪些?答:管理机制有效性条件:(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3)、信任;(4)、绩效评估决定工作满意感的因素有哪些?答: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和提升等什么是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和生产效率的关系是什么?答: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关系: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凝聚力高,群体的生产效率可能高也可能会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会受到群体规范的性质和水平,即组织共同所制定的生产指标的性质和数量的影响。
关于态度问题的案例分析
关于态度问题的案例分析讨论问题参考1、用态度协调原理解释该厂厂长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
态度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由三种成分构成,分别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三成分:①认知成分:人们对人、事、物的看法;②情感成分:人们的情绪体验,即好恶感;③行为成分:人们面对人、事、物时的实际行动。
态度协调理论认为:当态度的三种成分协调时,人会感到很幸福;当三种成分轻微不协调时,人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当三种成分严重不协调时,人就会处于一种痛苦的状态,甚至可能产生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2、依据态度不协调理论,你怎样帮他想通?解决态度不协调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三种途径:(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比如,“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把烟戒掉。
这样,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达到协调。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
结合上述这三种解决方法,对于本案例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帮助厂长相通:1)调整认知,使认知和情感达成一致:张明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没有原来印象中的那么好,张明的工作成绩是两位能力强、认真负责的下属干出来的,如果用这两位下属辅助王硕的工作,将会取得更好的业绩。
2)调整情感,使认知和情感达成一致:张明虽然有时候说话不留情面,但他就事论事,有理有据,直率敢言,符合工厂踏实奋进、实事求事的企业文化,有良好的带头表率作用。
王硕表面上人际关系处理得不错,但心机较重,委以重任不利于工厂发展。
3)引入新的认知元素:这个车间业务是本工厂的核心业务,技术难度大,要求管理者经验丰富,只有张明能够承担。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
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
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
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
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
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
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
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
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
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
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
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
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
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
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
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不再是被迫
屈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
形成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
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
——“一致性的改变”
三、什么是行为
1、含义:个体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有意识
的活动过程。
①个体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
②心理行为和物理行为
③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
④工作中的行为
2、影响行为的个性因素
(1)控制点:①内控型②外控型
(2)权威主义:是一种在组织中人们之间应该具有地位和权力的差异的信念。
(3)自尊:高自尊者相信自己拥有工作成功所必需的大多数能力,他们往往选择更具冒险性的和非传
统的工作。
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对外界更为敏
感,他们更乐于赞同别人的观点,更倾向于按照
自己尊重的人的意志和信念办事。
(4)自我监控:个体根据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自我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四、人的行为的改变层次
(1)知识的改变:指导行为的某些资料的改变。
比如:行为的原因、行为实行的办法、行为结果等。
知识
是行为产生的牵引和后果,是影响人的态度乃至行
为改变的重要因素。
(2)态度的改变
①认知:知晓、评价;
②情感:体验、情绪;
③意向:方向的改变、强度的改变;
(3)个体行为的改变:由进行旧行为转变为实施新行为。
(4)组织行为的改变:由组织内个体行为的改变转变为组织整体行为的改变。
五、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即态度与行为存在着动态相依性。
与此同时,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有时态度决定行为,有时行为影响态度。
六、案例(采用本人自己的经历)
例一:我有一舍友性格很急,脾气比较暴躁,在生活中如果有什么事没有令她满意,没有顺着她的心意,她很喜
欢拿宿舍的公共用品出气。
最近一次就是在她生日那天,整个宿舍的成员在宿舍吃火锅,等到大家吃完后,就分工清理残留物,而她被分配到洗电饭煲,结果她洗完后就直接将电饭煲内锅丢进去,砰的一声吓坏了所有人。
我们都不敢问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来的太突然毫无征兆。
原本我们宿舍三个女生私下约好等到十二点一到,我们就唱生日歌祝福她,结果被这突如其来的脾气弄得不知该如何是好。
事后,我问她为什么要乱丢电饭煲,她说她以为没人记得她的生日,所以她很不爽。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个舍友她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她才会表现出那么偏激的行为来。
在她的意识中,她认为大家记住她的生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大家却表现出一副好像完全忘记了的表情,所以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结果在气愤的心理暗示下就做出了过于偏激的行为来。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没有谁要围绕谁来生活,即使真的没人记得你的生日,那又能怎样,你也要去体谅别人,毕竟我们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态度决定行为,一个人对待事物她是抱着什么态度去对待的,那么她的行为就会相应的呈现出什么样子来,我个人觉得凡事都抱着宽容和理解去对待,你会发现你生活的很轻松,也不用时
时为了点小事大动肝火的,而且这样也有利于你在别人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例二:我有一朋友她是属于很文静的那种人,不怎么爱说话,大家聚会她也会自己一个人安静的坐在一边玩手机或者大家在讨论某个话题时,她会乖乖地坐在旁边看书。
你偶尔叫她,或者问她问题,她会没反应的,就像没听见似的。
为此大家都笑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疑惑,她是真听不见,还是不想理我们呢?为了得到答案,有一天我特地去问她这事儿,结果她说她是真听不见。
我这朋友性格上就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所以她对待朋友聚会才会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态度,以至于她时常会做出脱离群体的行为来。
但是当今社会是个群居社会,人与人是非常需要交流的,如果一个人时常表现出不希望与人有任何交流的态度来,是很容易被人视作异类,遭到排挤的。
更严重的是如果别人叫你,而你又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见别人叫你,这样很容易被人误会,以为你对他/她有成见,假装听不见。
我个人认为不管你在做什么,再专心也要耳听八方,时刻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如果你实在是不喜欢吵杂的环境,喜欢安安静静自己一个人,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说,我相信只要是好朋友,她们都会理解你的,但是在和其他
人的交往中就不能够表现出这一行为来,尤其是在工作中,你的同事会以为你很难相处,你的上司会以为你不尊重他,你的下属会以为你不重视他等等。
七、小结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而大学生们也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zhe方面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变得更具有关注性。
行为是外在表现,而态度是心理状态。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影响态度,态度与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对待事物和人际关系的态度,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形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