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态度与行为

合集下载

管理心理学第4章-态度

管理心理学第4章-态度

四、态度的改变
2.个体人格因素 (1)智慧能力: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智慧高者较易了解 各种赞成的或反对的论点,进而根据此论点,形成或改 变自己的态度,其改变是主动的。智慧低者由于缺乏判 断力,容易被说服,也容易接受团体的态度,其改变是 被动的。
(2)自我防卫:自我防卫强大的人,会尽力维护自己已有的态度以保持自尊。因此,这种人的 态度很难改变。心理学家Rosenberg指出,在政治上极端保守者,都有不安与自卫的倾向。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认知失调 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 某一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 对象之态度的影响。即海德重视人际关系 对态度的影响力。
四、态度的改变
3.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 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 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参与群体活动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 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 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
勒温提出了他的“参与改变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 式。后来,这个理论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技术一:利用传播或沟通灌输新知识 态度的形成有赖于知识,而往往接触的新知识又可能改变已形成的态度。提供新
知识时,有下列几种技术性的问题。 (1)知识的来源。 (2)媒体。 (3)单面说明或双面说明。 (4)诉诸情感。 (5)明示结论与否。 (6)传播者(宣传者)的企图。 (7)反复提示。
四、态度的改变
二、态度的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4.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形成及变化

4.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形成及变化

10

(3)提供知识职能 态度可以用来指导简化决策 过程。对某个商品保持品牌忠诚度和肯定态度, 消费者就可以避免收集其他品牌信息的冗长过 程,从而简化决策过程。
(4)价值表现职能 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中心 价值观和自我观念表达给他人。比如,人们穿 着饰有品牌标识的衣服,正是想通过这一方式 来表达他们自己。
征求意见
牢记某人的名字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5
2.“脚踏入门”技巧

一个请求者如果能说服别人先答应一个 小请求,那么就可以提高他答应中等请 求的可能性。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6
3.“脸碰到门”技巧

提出两个请求。第一个问题是非常大的 请求,大到预计没有人会答应它。当问 答者拒绝了第一个请求后,就提出第二 个相对较低的请求,经常会被答应。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9
第四节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一、从决策的角度看态度的变化 1. 详细可能性模型(ELM)
中心 路线
沟通(采购来 源、信息、渠 道) 关注和 理解 高参与 处理 认知 反应 信念和 态度改 变 行为 改变
边缘 路线
低参与 处理
信念 改变
行为 改变
态度 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8.简介多因素模型。 9.什么是单独计量效应? 10.什么是真理效用? 11.简介详细可能性模型。 12.简介平衡理论平衡理论。 13.介绍四种行为影响的技巧。


3.态度有哪些作用?
4.信念如何直接形成? 5.态度如何直接形成?
6.行为如何直接形成?
7.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层次 有哪些?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9

第4章 个性、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心理学》PPT课件

第4章 个性、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心理学》PPT课件

➢ 3)态度与旅游决策的形成
➢ 旅游决策是指旅游者做出有关旅游的决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决策过程经历了识别旅游需求
或旅游环境、寻找旅游相关信息、做出旅游决策三个阶段。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4.3.3态度改变与旅游行为
➢ 1)改变态度的可能性 ➢ (1)改变态度是可能的 ➢ (2)改变态度的两种形式
点击添加文本 会有“看景不如听景”的观感,还有些旅游者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这说明旅游者的态
度具有易变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点击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4.3.2 态度偏好与旅游决策
➢ 1)态度与旅游偏好 ➢ (1)态度的强度 ➢ (2)态度的复杂性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4.3.2 态度偏好与旅游决策
添加文本
4.1.1 人格概述
➢ 2)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
点击添加文本
(1) 先天 遗传
点击添加文本
(3) (2) 成熟 后天 度。 环境
因素。
点击添加文本
(4) 学习。
添加文本
4.1.1 人格概述
➢ 3)人格特征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4.1.1 人格概述
➢ 3)人格特征
➢ (1)气质
添加文本
4.3.1 态度概述
➢ 2)态度的构成
➢ 态度是个人的内在结构,它由三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
意向成分(见图4—5)。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4.3.1 态度概述
➢ 2)态度的构成

《老子》四章:人类的行为

《老子》四章:人类的行为

《老子》四章:人类的行为
第四章是《道德经》中的关键章节之一,它从道德的角度探讨
了人类的行为和修养。

本章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老子的观点,如下所述。

1. 利与害: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
避免造成伤害。

他强调了相互依存和互助的原则,指出个人利益和
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

2. 自然与无为:老子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无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追求功名利禄。

通过无
为的修行,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3. 无私与无欲:老子主张无私和无欲的态度。

他认为,个人应
该超越私利,关注整体利益。

无欲的心境可以让人摆脱欲望的困扰,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4. 谦逊与忍让:老子提倡谦逊和忍让的品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他人,不争夺权力和地位。

通过谦逊与忍让,人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平。

总而言之,第四章揭示了老子对人类行为的道德思考。

它强调了利益最大化、顺应自然、无私无欲、谦逊忍让的原则。

这些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修养,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内在平衡。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一、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普遍性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

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有批评观点)4.态度何时有效(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态度与公众行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公共关系学》第四章第三节讲义

态度与公众行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公共关系学》第四章第三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公共关系学》第四章第三节讲义
态度与公众行为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

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倾向,意图倾向。

态度反映的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二、态度的结构
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1)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认知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特别是对对象的价值评价:好或坏,有用或没有用等,这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2)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认知规定了态度对象,对它加以评价,并使主体表现相应的行为,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如喜好—厌恶,尊敬—轻视,热爱—仇恨,同情—冷漠等,同时激励着主体的行为表现。

情感是主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它以认知为基础,又左右着人的行为方向,在态度中具有调节作用。

(3)意图,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意图是由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即准备“做还是不做”,“要做,该怎样做”,亦即潜在的行为倾向,这是态度的外显因素。

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

态度可以被看做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

三、态度的特性。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在外在情境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种态度与具 体行为之间一致性的高低,或对具体行为影响作用 的大小,决定于这一态度的向中度如何,也就是看 这一态度本身是否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 是否对于个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则有关的行为对个人的意义越 重要,对个人远效的心理影响也越大 ,从而这种态 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越大,情境的相对作用也就 愈小。 另一方面,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当行为与其不相一 致时会出现强心理冲突,从而这种态度抗拒不一致 行为的力量也大。

1.经济的价值 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 是财产的得失。 2.理论的价值 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 现新东西。 3.审美的价值 把美作为人生的根 本意义。 4.权利的价值 认为人生的目的在 于为了支配他人。 5.社会的价值 认为最有意义的工 作是增进社会福利。 6.宗教的价值 把精力放在追求神 秘的东西上。
见死不救背后暴利捞尸生态


行为决定态度(美女与野兽)
真实的案例:1923年,山东,一个 女人被强盗强抢上山并拜堂成亲 (行动),一起生活6年后(行为), 家人带官兵解救了她,但她不愿离 开那个强盗,理由是一起生活这么 久,她爱上了他(态度)。
多年来,政府力劝人们系汽车安 全 带(态度),效果不好,后来 制定 法律,不系安全带视为违法,并让 交警加大了监察力度,人们虽然发 发牢骚,但还是系上 了安全带(被 迫行动)。过了一 段时间,交警不 再监察,但人们 却觉得这项规章制 度很好,能确 实保证人的生命安全 (态度),都自觉寄上安全带。
第四章 态度





一、态度的含义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三、态度的功能 四、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理论 五、态度改变的方法 案例讨论 谢谢支持!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个性、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心理学》PPT课件

第四章 个性、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心理学》PPT课件
2)自我(EGO)是个体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由本我 发展而来的人格部分。
3)超我(SUPEREGO)是同本我相对的。它使社会 规则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影响), 并且阻止本我去寻找自我满足。
(2)人格发展
名称
时间
基本描述
口唇期
婴儿出生后第 一年
口唇刺激(吸吮、吃手指、咬东西等)是愉快的来源
人格类型
心理特点
外倾型 (Extrovert)
内倾型 (Introvert)
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活波、开朗、容易流露自己的感情。 待人接物决断快,看比较轻率,独立性强。缺乏自我分析 和自我批评。不拘泥于一般小事,喜欢同他人交际
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感情比较深沉,待人接物比较小心 谨慎。经常反复思考。常因过分担心而缺乏决断力,但对 事情总是锲而不舍。能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不爱交际
3.活跃交际型生活方式的旅游者
这一类型的旅游者以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商人、 艺术工作者居多。他们喜欢结识新朋友,善于交际, 对各种应酬活动乐此不疲。他们关心政治,积极参加 各种社会活动,把旅游作为加强交往、联络感情、增 进友谊、扩大影响、提高地位、促进事业成功的手段。 他们到处游说,参加集会,并高谈阔论,希冀别人把 他当作他们中最活跃的中心人物。这种类型的人性格 外向、充满自信、永不满足、不知疲倦、富有理想、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2.追新猎奇型生活方式的旅游者
这种人以年轻人为最多。他们视野开阔、精力充 沛、思路清晰、富有创见、追求时髦,有知识、有 思想、理想色彩浓郁,喜欢冒险和刺激,对于新奇 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远距离的旅游,去人 迹罕至没有完全开发的原始森林或刚刚开发的旅游 景点。在旅游活动的内容上,他们喜欢参与探险、 登山、竞技等富有刺激性的活动,喜欢单独出游或 者少数几个人结伴而游。他们旅游生活的准则是: 追求新鲜和神秘的经历和体验。以追新猎奇为生活 方式的旅游者,对他们进行宣传和策划的重心是: 强调经历和体验,突出新奇和刺激,紧扣理想和时 髦。

《社会心理学》第4章: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章:行为和态度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每个行为都源于一个想法。”(爱默生,1841)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 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 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Olson & Zanna, 1993)。


态度ABC理论:
感觉( affect ) 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 认知(cognition,想法)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最初,社会心理学家 认为:研究人们的态 度就是为了预测他们 的行为。 19 名 劫 机 犯 对 美 国 的仇恨令他们制造了 9.11自杀性恐怖事件, 这说明了极端的态度 可能会导致极端的行 为。
对于废品回收的态度(但并非对环境问题的总体态度)能预 测个体在废品回收中的参与行为(Oskamp, 1991)。 要通过说服来使个体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我们最好改变个 体对于具体习惯的态度。(吸烟有害健康!)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经常是潜 在地起作用。 我们将熟悉的原型付诸实施,并不深入思考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 当我们在大厅里遇到熟人时,会下意识地打招呼(Hi)。 当餐厅服务员询问“吃得如何”时,我们下意识会回答 说“很好”,即使我们觉得饭菜并不怎么好吃。这种无 意识的反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它可以使我们腾出精力 去做别的事情。 就像哲学家怀特海所说:“随着不假思索下意识即可操 作的事情的增加,人类文明就提高了很大一步。” 像习惯性行为——系安全带、喝咖啡、上课——意识很 难被激活(Ouellette & Wood,1998)。

第四章 态度与行为

第四章 态度与行为
协调:愉快的、满意的、要保持的状态 不协调: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动机的作用, 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状态。不协调的 强度越大,解除或减轻的动机就越强烈
实验过程:3组,20vs1美元 认知失调理论:
与态度 不符的 行为 解释该行为 的理由充足 轻微认 知失调 态度改 变较小
5、态度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 威克的研究认为,人们表现 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 几乎没有关系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 中等程度的相关 小悦悦事件
5、态度与行为
丹尼尔·巴特森就人的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现 象提出了“道德伪善”的概念,即表现出道德 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
态度决定高度(续)
过了几个星期种子们破土而出,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那些花香能飘到方圆几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天花园 的主人闻香而来,发现了那几朵雪莲。他欣喜若狂, 拿出最好的肥料施给那些花,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 取泉水浇灌。渐渐地,矮树也从中得益,长得越来 越高,有一天超过了那棵大树。它时时感恩,用自 己的叶子给花儿遮阳。再看看那棵大树,现在虽是 盛夏季节,它只剩下了歪歪曲曲的枯枝,因为没有 人照料,它早枯死了。 你对他人的态度永远决定你自身的高度。
态度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环境
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人们根据已有态度来判断他人,与态度一致的材料 容易被接受、记忆。社会心理学家兰伯特:让加拿 大学生根据声音判断说话者人格,英语比法语朗诵 者获好评
参照群体的影响
参照群体选择的规范、态度或特征,会构成对群体 成员的外在压力,使群体成员依从作出相同的选择 个人会认同于参照群体,自愿采纳群体的态度 对于同一群体的隶属,使人们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 经验,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自然的渐趋一致

第四章 态度

第四章  态度

如果P对O持肯定态度,其个人关系可以是平
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这取决于他们对 X的态度。如果P不喜欢0,其个人关系就是 非平衡性的。 认知平衡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态度的相似性对 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而根据认知平衡理论, 我们也更容易理解“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的含义,即我们会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敌人造 成伤害的人,即使在这个人缺乏其他可爱品 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

为了能对特定的行为做出预测,1975年,费希伯恩 和阿泽恩在他们提出的合理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了“行动意图模式”。在他们看来,人会考虑到自 己行动的含义,大部分行动都是受意识控制的。因 此,一个人是否采取某一特定行动的最直接的决定 因素是意图。意图又取决于两种变量,一是行为者 对该行为的态度,二是行为者的主观行为规范,它 由个体所知觉到的特定的行为期待构成。“因此, 一个人的行为意图就被看作这样两个因素的某种函 授:他对于该行为的态度以及他的主观规范”。如 图
1、平衡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2、不平衡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平衡理论用简单的概念与图解揭示了个人态
度变化过程,而且强调他人对于主题态度变 化的作用,在理论上有重要启发作用。
我们对人的认知、态度都不应孤立地了解
和评价,而要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和 掌握,人们认识上的矛盾、人际关系上的 冲突,实际上常常与第二者、第三者或更 多的人有关。 海德平衡理论突出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 响。缺点是过于简单,只表示出关系的方 向,却没有说明这种关系的程度。
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说:“态度这个概念在当代美
国社会心理学中,也许是最有特色的和不可缺少的 概念。……它已使自己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这座大 厦的拱心石。” 社会学家托马斯和兹纳尼斯基更干脆说:社会心理 学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 今天,虽然社会心理学中开拓出了越来越多的全新 的研究领域,但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依旧吸引着社会 心理学家的视线。

4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4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一)态度与行为是否一致?
拉皮埃尔悖论:人们表面的态度与实际
的行为并不完全吻合,有许多时候是“说一套,
做一套”。(P85)
台湾的心理学家也曾经对已婚妇女进行 过有关生育意愿的问卷调查,几年后发现, 那些决定生育的妇女64%生了小孩而不想生 育的妇女,19%生了小孩。这也说明,态度 与行为并不完全符合,但是有一定的相关, 或者比较高的相关。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即个体态度的获得过程。 一、态度形成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理论认为 态度对象(条件刺激物)与引起积极或消极 情绪的事物(无条件刺激物)之间多次结合 强化,可以产生对该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态 度。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按照斯金纳的理论,个体主动操作的 行为是态度形成的前提,强化是决定态度 频率的关键。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 从态度的表现形成来划分。 “人人平等却歧视农民”
四、态度的功能(Katz, 1960)
1 工具性(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持某种态度,例 如:热情——推销)
2表达性(为了表达内心的价值,例如:亲 善——助人)
3自我保护(下意识地采取一些原本不会选择 的态度,以防止他人的批评,例如:自负—— 自卑)
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
意向三个方面。
理解态度应把握的三个方面:
1.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应倾向,对主体 即将采取的行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
2.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系,由认知、 情感和意向三因素构成,其中,认知是基础, 情感是核心,意向是方向。
3.态度与情感、意见、价值观等概念的区别与 联系
偏重于情绪情感的态度定义,如爱德华(A.L.Edwards) “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

第四章 影响旅游者态度

第四章  影响旅游者态度

重视旅游宣传
要进行全方位宣传。 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宣传的内容。 要逐步提出要求。
引导人们参加旅游活动
与日常所处、所见、所感的差异性 与其他同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
35
补充材料1:宁夏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关于宁夏的区域形象特征可描述为:自古为 边防要塞﹔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 天下黄河富宁夏﹔西夏古王国,东方金字塔(西 夏王国遗存最丰富的省份)﹔中国穆斯林省(中 国回族最大聚居地)﹔闻名世界的治沙成就── 沙坡头奇迹﹔长城露天博物馆(中国历代长城遗 存最丰富的省份)﹔丝绸古道北线﹔水利天然博 物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宁夏红黄蓝黑 白五宝等。 宁夏旅游形象定位为:多姿多彩的塞外(或 迷人的塞外)。
13
4.1.2 态度的形成过程
凯尔曼(H· C· Kellmen) :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 成,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提出态度的形成过 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内化阶段
同化阶段 服从阶段
服从阶段特点是行 为不是个体真心愿 意的行为,而是一 时的顺应环境要求 的行为。
28
旅行态度:工作第一
星级酒店
口述者:大雄 职业:公司销售 度假经历: 大雄常年跑业务,经常往返在国内几个大城市间,住宿星级酒店。 旅行时,大雄的首选也是星级酒店,起初倒只是习惯了,渐渐的,大 雄也总结出了他的住宿心得。 无论是3星、4星还是5星酒店,总少不了两张床、一台电视还有 基本的卫浴设施。时间长了,大雄总爱去同一个品牌下的五星酒店, 选择理由: A:高度透明,标准化。无论是跟团旅行,还是自己订房间,星 级酒店是最保险的做法,不用过多地做资料搜集,唯一要做的只是确 定酒店地址和交通方式,至于里面的一切,你早已能了然于胸了。 B:性价比高。对很多人来说,三、四星的酒店设施就足够为漫 长旅途提供休息了,性价还是挺高的。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员工态度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员工态度

第四章员工态度第一节态度attitude一、态度的概念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

首先,态度指向一定对象;其次,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1)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3)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例:“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认知成分;“我很钦佩我的老板”—员工对老板的态度情感成分;“我愿意与老板一起讨论事情,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行为成分.2.态度与行为(1)态度能够预测行为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具体行为;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原因: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这意味着,个体努力调节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得富于理性和言行一致.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和行为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

人们采取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为这种不一致寻找理由等。

例:烟草公司的经营者(2)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弱行为意向模型behavioral intentions model:预测行为最佳的方法是关注行为意向,而意向取决于有关行为的态度和规范.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规范。

当态度和规范都是正向的,意向才能强烈;如果态度和规范相冲突,两者的相对强度决定意向或行为。

二、态度理论1.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1)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也使用了类似的“A—B-X”的模式来表明这种关系。

P:认知主体O:另一认知主体X:P和O之间的事物或态度对象图中“+"表示亲切或重要,“-”表示无关紧要。

社会心理学第4章 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章 行为和态度

本章讲述的主要问题:
态度是否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 建议: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
• 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态度:
• 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反映方式,通 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和行为倾 向中。 态度为我们提供了评价世界的 一种有效方法,指导我们对外部环境 作出快速反应。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 “如果有人长时期地对自己一副面 孔,而对别人另一副面孔,那么, 最后他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 的。”

——Nathanial Hawthorne,1850
• 注:霍桑(1804-1864 ),美国小说家, 长篇小说《红字》的作者。
• 除了家喻户晓的态度决定行为,心 理学家告诉我们:
• 第二天就开始出现囚徒的反叛, 然后狱 警们也开始进入状态, 开始运用体罚, 以及让某些囚徒住好的监房等手段进行 分化。有些犯人由于受不了压力, 出现 情绪崩溃, 但是渐渐进入状态的警察竟 然认为这是装疯卖傻,想趁机逃出监狱, 不予理会。 • 这种情况一天天变得多起来,狱警也渐 渐的更有控制欲。 但是有意思的是, 十几个来参观这个实验的人——甚至包 括这些被试的亲戚,都认为这里的情况 没有什么不对劲。
• (三)登门槛现象
• 又称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 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 可能接受一项更大、更不合本意的要求, 这叫做“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 尺效应。 •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 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 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 提出的。
不起的。”
• 杨新海具有较为典型的“犯罪人格”, 这种人较早开始犯罪,由于各种原因 不再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犯 罪为生,并在犯罪行为中,逐渐形成 及强化犯罪的嗜好、习惯、观念、态 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语言和公众行为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通过对各种人群、态度和行为的综述研究,我们发现:
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举例:道德伪善,即表现出有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
绝付出任何代价。
试验: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和无聊工作的分配。
问题
到底是态度决定行为? 还是行为决定态度?
原因二: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
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原因三:自我知觉理论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
当对我们的感觉或信念不确定的时候,我们会观察自 己的行为,像其他人那样。
自我展示:印象管理
为了避免自相矛盾,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的态
度,或许有些虚伪,但是是值得的。
促进提升策略:当个体试图使自己对某一积极结果的
责任最大化,或者想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出色时, 会使用这类策略。 (1)争取名分:当人们认为自己应该为所做出的积极成 果得到应有的认可时,通常会采用这种策略。 (2)宣扬:当个体已受到赞扬,但还想让别人了解自 己比原先所认为的做得更多,影响更大时,常常会采 用这种策略。 (3)揭示困难:让人们了解自己尽管存在个人或组织 方面的困难与障碍,但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样 就会使人对自己有更好的评价。 (4)联合:确保在适当的时间被看见与适当的人在一 起,以让人们了解自己与成功项目的密切关系。
对于行为的态度: “我是为了身体的 健康”
主观标准: “我的邻居似乎正 在跑步去体育馆”
行为意向: “我从下周开始”
行为
感觉控制: “我可以轻而易举 地做到”
在两种条件下,态度一定能预测行为:
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 2、态度与我们观察到的行为有具体的相关。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态度经常对我们自发的行为产生作用。
和评价。
感觉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
尊敬和轻视、同情和挑剔、喜欢和厌恶两极体验。
行为倾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反应倾向,即
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说态度具有完成某一种行为 的趋向。
态度决定行为吗?
“我们是什么”(内在)与“我
们在做什么”(外在)之间的关 系是什么?
思维与行动、性格与行为以及私
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根本方面。每种社会情境
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 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该情境的同一性,人们在交 往中总是力求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
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知觉与认知,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出
积极的有利于我们的形象,将有助于我们成功地与人 交往。
印象管理的动机
现各种情感状态。
面部表情不仅是人们常用的较自然的表现情感的方式,
也是人们鉴别情感的主要标志。
研究表明,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
例如,眼睛对表达忧伤最重要,口部对表达快乐与厌
恶最重要,前额能提供惊奇的信号,而眼睛、嘴和前 额等对表达愤怒很重要。
使用特定的仪器可以对面部的微小表情变化进行研究,
如何理解?
什么是态度?
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
者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 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组成态度的基本要素:ABC
A感觉:affect B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 C认知:cognition
认知成分是指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
另一种登门槛现象:低价法策略。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留面子效应
心理研究者查尔迪尼等人曾做过一项被称为“导致顺
从的互让过程”的研究。研究人员将参与实验的大学 生分成两组,对于第一组大学生,研究要求他们带领 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一次,需要两个小时,但只有1/6的 学生答应了这个请求。对于第二组大学生,研究人员 首先请求他们花两年时间担任一个少年管教所的义务 辅导员,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几乎所有的大学 生都谢绝了。他们接着提出了一个小的要求,让大学 生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两个小时,不就两个小时嘛, 太容易了!一大半学生都答应了这个请求!
内在的态度,还会是我们所处的情境。例如:社会影 响力。
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者通常的行为而非单独的某
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 显。
社会影响力
所谓影响,就是把别人的行为和态度,改变到特定
方向,甚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对方脑子里。
社会心理学家French和Raven,在1959年总结出了,
但是该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的态度变化,因为当人们面
对一些根本不知道自己过去的人的时候,人们的态度 甚至都会发生变化。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有时又称印象整饰,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
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 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 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 价。
当我们的行为自发性大大降低,需要三思而后行的时
候,态度也发生了作用,但是此时的态度已经难以预 测我们的行为了。
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常常会受到我们自己态度的影响。
例如,观察自己在镜子面前的行为,进行自我知觉, 人们通过自我知觉,可以加强言行之间的一致性。
在下面的情况下,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
态度何时能够预测行为?
什么时候社会因素会对我们所说的话影响最小?
外在的表现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影响。 举例:匿名通过与实名否决的投票。
举例:面部肌肉反应测量。
举例:内隐联想测试。 结论:态度和行为之间仅仅存在一种弱相关。
面部肌肉反应测量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颜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
语言何时变成信念
当一个人的话语没有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语言
就会变成信念。
我们似乎会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听众来调整我们讲话
的内容,并且在说过以后也会相信这歪曲的信息。
登门槛现象
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
登门槛现象。
当人们承诺公众行为并且认为这些行为是自觉做出的
时候,他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1、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2、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时候。 3、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自我说服的效力, 态度紧随行为。
角色扮演
角色:指的是那些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 望表现出来的行为。 角色的适应过程。
举例:狱卒和犯人的实验。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心理学称之为“留面子效应”。
在向别人提出自己真正要求之前,先向别人提出一个 大要求,待别人拒绝之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比较小 的要求来,别人答应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心理学家认为,留面子效应的产生,主要己没有能够帮助 别人,损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辜 负了别人对自己的良好愿望,会感到一点内疚。这时, 为了恢复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达到自己心理 的平衡,便欣然接受了第二个小一点的要求。
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 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其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 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角色扮演技术的方法有许多种,如哑剧表演、独白
法、角色互换、镜像法、比较法、魔术店、心理剧、 空椅子法等。
“空椅子法”
“空椅子”法指的是求助者诉说自己与他人的冲突时,
辅导者让求助者坐在一把椅子上,而另一把空椅子则 假设坐在那位与他冲突的人,由该求助者面对其而发 言。等求助者说出了相当的内容后,辅导者指示他再 换到另一把椅子上,扮演与他冲突的那个人来回答其 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求助者可以详尽地理 解他人的想法与情感,从而加深对他人的理解。经过 反复地练习和巩固,练习者将习惯于用这样的思维方 式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举例:蔡华俭等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性别
学科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 发现不管大学生的性别和 专业如何, 都显著地把理工科和男生相连, 把人文学 科和女生相连。
内隐联想实验开始测试
https:///implicit/
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在各种场合之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
社会影响的六个来源。
第一种社会影响的力量,来自奖赏的权力。
第二种社会影响的力量,来自惩罚的权力。 第三种社会影响力量,来自参照的权力。
第四种社会影响力量,来自法定的权力。
第五种社会影响力量,来自专家的权力。 第六种社会影响力量,来自信息的权力。
何时能检测到影响行为的特定态度?
一些条件可以进一步地改善态度对于行为预测的准确
性。例如,当态度非常笼统,但是行为却非常具体的 时候。
当测量的态度直接与情境相关时,态度确实能预测行
为。例如“身体健康”与“运动锻炼”和“饮食习惯” 之间的关系。
要想更好的预测个体行为,需要更好地了解个体的行
为意向和他们的自我效能与控制感。
计划行为的理论
甚至可以区分真笑和假笑:人在真笑时面颊上升,眼 周围的肌肉堆起,大脑左半球的电活动增加;而人在 假笑时仅有嘴唇的肌肉活动,下颚下垂,大脑左半球 的电活动不明显。
内隐联想测验(IAT)
Greenwald(1998) 提出内隐联想测验( Implicit
AssociationTest, IAT)。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基于神经网络模型, 该模型认
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 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 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 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举例:Greenwald 等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黑人—白
人种族刻板印象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人们更倾向于将 白人和好的属性连在一起, 将黑人和坏的属性连在一 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