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课后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一、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作者漫步荷塘时的心态。

这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参考答案:“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

此时的作者与平时的作者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二、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欣赏这两段课文的语言美。

理解通感修辞及其艺术效果。

参考作案: 1 。

(略)
2 .(1)把荷花“缕缕的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把荷塘中不均匀的月色比作“和谐的旋律”和“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2)这样的比喻合理。

这是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3)嗅觉与听觉相通。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都具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以“歌声”喻“清香”更能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视觉与听觉相通。

月的华光与阴影的相衬,以“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为读者拓宽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增添了梦幻般的美感。

三、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仔细品味词语之间的差别,学会欣赏语言的美。

参考答案:
1、“曲曲折折”暗示了荷塘周围的环境是非常寂静(词义推敲),“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无际,并且与“甜甜”谐音,给人以甜美的感觉(词义推敲),“田田”出自“莲叶何田田”句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用典修辞)。

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和谐的美感(音韵效果),而换为括号里的词则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括号从反面)。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的多而密的特点,写出树的高低错落,开阔而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而富于节奏感。

“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3、“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有意为之(词义推敲),“盛开”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赋荷花以生命活力和感情,荷花的美好姿态,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荷花那仪态万千、娇羞不已、轻盈多姿的媚态。

同时,袅娜也是双声词,增强了音韵上的美感。

而“柔和”则感情色彩不强烈。

4、“脉脉”的流水使人联想到流水含情脉脉,物静而情动,十分惹人怜爱。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声”则完全没有了这种情致了。

5、“泻”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而改为“照”,你不会想到流水,并且也太直白,缺少意蕴。

词语鉴赏题如何答:
1、词语意义推敲
2、词语感情色彩
3、词语的照应关系
4、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5、音韵:叠词
(叠词的运用效果:
前面我们在《迢迢牵牛星》中讲到:
“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1、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2、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3、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散文两篇
一、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这是作家积累数十年的感悟,到暮年升华为智慧的洞察,凝聚成充满诗情的警句。

“云彩”是生命中的经历,唯有丰富的生命内容,才会有多彩的云霞,生命的霞光才越美丽。

而经历了挫折、困难和艰辛的考验——云翳。

仍然能让自己发出光彩的人生。

二、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这几个字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作为迟暮的老人,作者会对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产生无尽的眷恋,而回首之时,才会发觉这一切都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另一层意思则是作者对于童年的眷恋,实际上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恋,这些才是在作者“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对于真、善、美的执着和坚持,使作家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社会的丑恶,有了抵抗的勇气和力量。

三、“一无所有”是指自己没有去追逐虚名微利,一生坦荡,冰清玉洁。

但在感情上,作者却是富有的,她一直拥有着纯洁、美好的情感和追求。

文章用排比句,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充满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的现实世界的不满与痛恶。

同时,有利于强烈地抒发情感。

通过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鲜明的喜、恶对照,反衬出作者对童年所代表的人性的真、善、美的眷念、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