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胡景北

合集下载

《资本论》目录

《资本论》目录

内容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其中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还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本论对认识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资本论进行节选时,我们力求完整地反映原著的重要理论观点。

本书保留了资本论原有的目录。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收载的资本论节选为依据,对个别章节作了一些增补。

目录: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a)[生产和消费](b)[生产和分配](c)最后,交换和流通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4.生产。

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法的关系。

家庭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1867年第一版序言1872年第二版跋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第八章工作日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第十九章计件工资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节选)恩格斯写的1855年版序言(节选)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五章流通时间第六章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关于徐生《价值的形成》-胡景北

关于徐生《价值的形成》-胡景北

关于徐生《价值的形成》的评论胡景北2007年12月1日徐生的文章《价值的形成》(以下简称《价值》)试图从本原的意义上讨论商品的“标价”看上去,作者试图进一步细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比如,他甚至区分了人在单独一个劳动动作中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提出“只有人类脑力的运行才是劳动”。

他还增加了比如自然价格等几个新概念。

但全文观之,《价值》没有超出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内容。

同时,从整体上说,《价值》虽然看上去集中于劳动或者人类活动,而不像《资本论》第一篇包括了商品与劳动的讨论,但和《资本论》第一篇相比,《价值》过于松散,没有严密论证,缺少学理色彩。

例如,作者说,人类生活是一切人类事物的唯一人类原因和唯一人类代价。

人类事物是人类付出或进行的生活,同时也是人类获得或实现的生活。

在他那里,生活就是人的一切、人的一切就是生活。

接着他说“当一些生活,被人们从原因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付出与收获、代价与效果等意义上分别去看的时候,由此构造的函数就是价格”。

然而,哪一些生活可以从比如因果关系看能够构造出价格函数,哪一些生活又不能呢?一旦生活可以分出这一些和哪一些,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作者没有告诉我们。

函数应当是个数学概念,那么,价格函数又是什么样的数学概念呢?它表示哪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呢?作者什么也没有说。

但作者接着就说“上述价格之意义下的生活,在这里叫做劳动”。

“上述价格的意义”是什么呢?不知道。

如果说一些生活能够构造出价格函数,那么,是不是那样的一些生活就是劳动呢?也不清楚。

同时,在这里,价格的概念在劳动前面。

劳动是用价格来定义的。

价格又分为自然价格和人际价格两种。

自然价格转化为劳动价值,“交换价值是把劳动价值进行交换”(难以理解)。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价格只应当称为“标价”。

那么,人际价格又是什么呢?我们连价格都没有搞清楚,更不知道后面的各种概念如何厘清。

我建议,作者再一次认真读一遍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马克思论运输业 - 胡景北的个人网站

马克思论运输业 - 胡景北的个人网站

马克思论运输业和商业、金融业胡教授说:“如果马克思认为客运业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那么《再评》作者首先要讨论马克思为什么那样认为,要指出马克思的错误。

如果《再评》作者对马克思的批评是令人信服的,那么,他对《略论》的批评也才有令人信服的可能性。

这里,我再一次声明,我完全支持《再评》作者对《资本论》的批评(如果《再评》作者批评《资本论》的话),不管他的批评是否有错误。

”下面我们看马克思对于运输业特别是旅客运输业工人是否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55-56页)“在总公式中,P的产品被看作是一个和生产资本的各种要素不同的物质的东西,是一个离开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的,并且具有和生产要素的使用形式不同的使用形式的物品。

……但是,有一些独立的产业部门,那里的生产过程的产品不是新的物质的产品,不是商品。

在这些产业部门中,经济上重要的,只有交通工业,它或者是真正的货客运输业,或者只是消息、书信、电报等等的传递。

亚·楚普罗夫关于这一点曾经说过:“工厂主可以首先生产物品,然后寻找消费者。

”{他的产品在作为成品离开生产过程之后,作为和生产过程分离的商品转入流通。

}“因此,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两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分离的行为。

但是,在不创造新产品而只载运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业中,这两种行为是合在一起的;服务{场所的变动}必须在它被生产的同一瞬间被消费。

因此,铁路能够寻找顾客的范围,至多只是沿线两侧50俄里<53公里>的地方。

”不论是客运还是货运,结果都是场所的变动,例如,现在纱不是在产地英国,而是在印度。

但是,运输业所出售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动。

它产生的效用,是和运输过程即运输业的生产过程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

旅客和货物是和运输工具一起运行的,而运输工具的运行,它的场所变动,也就是它所进行的生产过程。

这种效用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它不是一种和生产过程不同的,只有在生产出来之后才作为交易品执行职能,作为商品来流通的使用物。

《资本论》中的企业思想探析

《资本论》中的企业思想探析

《资本论》中的企业思想探析作者:姚星星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8期姚星星(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海淀100091)摘要:《资本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企业思想。

分工协作是企业产生的基础。

企业的纵向发展经历了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股份制公司四种形式;企业的横向发展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生产规模取决于生产状况,职能分离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发展范畴,其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追求剩余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企业;企业思想;生产力中图分类号:A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2-0228-03收稿日期:20016-06-20作者简介:姚星星(1984-),男,汉族,江西九江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937年,罗纳德·哈里·科斯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该篇文章富有见解地分析了企业产生的原因、企业规模的界限等问题,被认为是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

事实上,早在科斯之前,马克思就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发展演进、本质、规模组织、股份制等问题,尽管他没有系统地提出企业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企业思想。

本文将从企业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三个角度,初步探析《资本论》中的企业思想。

一、企业的产生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企业的产生,是从分工协作开始的。

他认为“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i。

分工协作是企业产生的基础,企业是一种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

首先,马克思从协作角度进行论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商品流通的快速发展和商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个体小生产已难以满足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

这导致了协作生产方式的出现。

(整理)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

(整理)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

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谭乃彰目录前言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循环论资本周转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和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地租理论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后记前言恩格斯晚年说过,“如果出一套通俗的语言解说《资本论》内容的小册子,那倒是件很好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95页)这本小册子,是按照恩格斯的教导整理出来的,供讨论研究,批评指正。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

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4页)恩格斯还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的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它一出现,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经济学也就产生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6页)恩格斯说过,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并且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的事实,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

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7页)。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号召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

他指出,“或者有人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么,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34页》)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当时的中央机关,比如马列学院成立了学习《资本论》小组。

毛泽东特别得重视和研究《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

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

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资本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成逻辑

《资本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成逻辑
本 的生 产过 程 ” , 但 这 种 生产 过 程 不 仅仅 是 剩余 价
在 规律 导致 其 走 向 自我 否 定— — 当 “ 资 本 积 累” 与
“ 贫 困积 累 ” 发展到顶点 , 资本 主义 的 “ 外壳” 就 要 炸毁 , 资本 主 义 私 有 制 的 “ 丧钟” 就要敲 响。 “ 剥 夺 者 就要 被 剥夺 ” [ 2 1 ( ' 2 8 7 4 ) , 取而 代 之 的将 是 一种 更 高 级 的社 会形 态 。然而 , 《 资 本论》 只是 马克 思依 据资 本
国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经 济 学 ” 的一 系 列 理 论 成 果【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 济 学提 供借 鉴 。
理论起 点 : “ 资本 积累” 不 足而“ 贫 困 积累” 有 余


虽 然 马克 思 的政 治 经济 学 以资本 主义 生 产方
式 为研 究 主题 , 但 其 所 指 向 的是 更 高 级 的社 会 形 态 。具体 而 言 , 马 克思 在《 资本论》 中研 究 “ 资 本 主 义 生 产方 式 以及 和它 相适 应 的生 产关 系和 交换 关 系” 【 2 】 ’ , 其 目的在 于 揭示 “ 现 代 社会 的经 济 运 动规
足) , 建设社 会 主 义特 别是 发展 生产 力成 为社 会 主 义政权 建立后 的 中 国的首要 任务 。 由此 , 以“ 资本 积 累”
不足而“ 贫 困积 累” 有 余 为理 论起 点 . 以如 何 在 经济 落后 条 件 下 走 向社会 主 义为 逻辑 主 线 , 依 据 各 个 时期
的 不 同任 务 。 中国化 马 克 思 主 义政 治经 济 学 形成 了不 同的 理论 主题 , 产 生 了相 应 的理 论 成 果 , 续写 出了

马克思主 义如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 义如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义如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在当今时代,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理解和推动这一进程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在现代服务业中,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为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等方面。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这就是生产力发展推动服务业变革的生动体现。

而生产关系则涉及到服务行业中的组织形式、产权制度、分配机制等。

合理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中,经济基础的变化表现为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需求的转变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促使服务业不断优化升级。

而上层建筑,如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监管体制等,对于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政府出台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能够为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现代服务业创造的价值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服务劳动者通过提供各种专业服务,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了自身的劳动价值。

然而,在服务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服务模式和技术要求。

同时,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分配劳动成果,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

比如,传统服务模式与现代服务理念的矛盾、服务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的矛盾、个性化服务需求与规模化经营的矛盾等。

我们要善于分析这些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政治经济学的参考文献_论文格式_

政治经济学的参考文献_论文格式_

政治经济学的参考文献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Ⅲ分册)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色诺芬《经济论》商务印书馆1961年中译本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上海三联书店1956年中译本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商务印书馆1960年中译本杜尔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商务印书馆1961年中译本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商务印书馆1959年中译本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谷物论、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79年中译本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中译本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中译本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二、三卷《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诺思和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诺思《贸易论》商务印书馆1976年中译本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企业的性质》《经济学》新系列(第4卷)1937年版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段毅才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哈特《企业、与财务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约翰伊特韦尔等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约肯加尔布雷斯《经济学和公共目标》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保罗R格雷戈里等《比较经济体制》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中译本锡德尼韦伯等《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上海人民出版社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商务印书馆1962年中译本罗伯特索洛《资本理论及其收益率》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J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D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马丁L韦茨曼《分享经济》林青松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TW舒尔茨《致贫经济学》载《经济学评论》1986年第6期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多恩布什和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科斯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下册)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译本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主编《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商务印书馆1986年中译本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中译本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译本丹尼森梅多斯《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P.R.格雷戈里、R.C.斯图尔特《比较经济体制学》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中译本科尔奈《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中译本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中译本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中译本G罗兰德《东欧所有制转型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载于青木昌彦、钱颖一主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诸大建,胡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版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王正平,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版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戴星翼,张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版吉利斯《发展经济学》,彭刚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岸根卓郎《粮食经济——未来21世纪的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青木昌彦,钱颖一主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译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何炼成《何炼成选集》《何炼成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何炼成,白永秀《乌托邦》上海三联书店1956年中译本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人民出版1997年版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严瑞珍,程淑兰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粮食问题》《经济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1994年版《何炼成选集》山西人民出版1993年版《中国经济学家代表作精选》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胡汝银《低效率经济学:集权体制理论的重新思考》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1994年版王亚楠《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沈华嵩《经济系统的自由组织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1、2、3) 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的应用研究》,段毅才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张春霖《企业组织与市场体制》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陈昕主编《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杨瑞龙,周业安《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英文部分【1】Bose, Arun,“Marx on Value, Capital and Exploitation.”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3 (Fall 1971)【2】Cassels, John M,“A Re-Interpretation of Ricardo on Valu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6 (May 1935)【3】Debreu, Gerad,Theory of Value, an Axiomatic Analysis of Economic Equilibrium 1959【4】Demp sey, Bernad w.“Just Price in a Functional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5.(1935)【5】Desai, M. Marxian Economics. Oxford:Basil Blackwell,1979【6】Dumennil, G.,“Beyond the transformation riddle:a labor theory of value”,Science and Society 47(4). Winter. 1983-1984【7】Fetter, Frank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Ricardian Economics.”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1(Spring 1969)【8】Foley,D., “The value of money,the value of labor power and the Marxian transformation problem.”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14(2), Summer,1982【9】Francois Quesnay,Tableau Economique 1758【10】Frisch, Ragnar,“Alfred Marshall’s Theory of Valu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4(November 1950)【11】Furnniss,Edgar S.,The Position of the Laburer in a System of Nationalism. New York:A.M. Kelly,1965【12】 Gordon,Barry,Economic Analysis Before Adam Smith. Ne York:Barnes and Noble,1957【13】Groenewegen, Peter,“Turgot’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 Bicentenary Estimate.”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15 (Winter 1983)【14】Heckscher,Eli F.,Mercantilism. 2 vol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35【15】Hiks, John R.,Value and Capital. 1939【16】Medio,A.,“Profits and suplus value:appearance and reality in capitalist production.”in A Critique of Economic Theory,ed.E.K. Hunt and J. Schwarts, New York: Penguin,1972 【17】Meek, Ronald L.,The Economics of Physi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8】Morishima, M.,Marx’s Economics: A Duial Theory of Value and Growth. Camd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19】Robertson, H. M. and Tayl or,W. L.,“Adam Smith’s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Value.”Economic Journal 67(June 1957)【20】Roemer, J.,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arxian economics”. Econometrica 48, March 1980【21】Samuelson, P. A., “Understanding the Marxian notion of exploit 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9 (2) , June 1971 The Collected Scinetific Papers of Paul A..Samuelson,vol.3.1972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22】Seton F. ,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4, June 1957【23】Shaikh, A.,“Marx’s theory of value and thetransformation problem”. in The Subtle Anatomy of Capitalism. ed. J. Schwartz, and Santa Monica: Goodyear. 1977“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rx to Sraffa.” in Ricardo, Marx and Sraffa. ed. E. Mandel, London : verso. 1984【24】Shove, G.F. , “The Place of Marshall’s Princip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ought.” Economic Journal 52 ( December 1942)【25】Stephenson, M. A., “The Paradox of Value: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4 (Spring 1972)【26】Sweezy, Paul M.,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ed. by Sweezy, (1949)Four Lectures on Marx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82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56【27】William Petty,Political Arithmetic. 1690【28】Panayotou,T. , Green Markets: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CS Press. 1993【29】Tietenberg, T.,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3rd edi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1992 【30】D. W. Pearce, J. J. Warford. World Without E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31】Roger A. Arnold., Microeconomics. 3r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成就、问题和发展前景

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成就、问题和发展前景

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成就、问题和发展前景胡景北【摘要】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是迄今为止发展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纪念刘易斯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站在刘易斯的肩上,发现刘易斯的剩余劳动转移可以在人类非农化转型背景下理解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我们指出在刘易斯拐点右侧剩余劳动不再,但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率差距持续存在,所以生产率差距和剩余劳动时间维度不同,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剩余劳动消除后继续存在.我们提出把劳动力转移问题推进到转移速度问题,指出对后者的研究将深化我们对非农化转型的理解并为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理论基础.【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10页(P40-49)【关键词】刘易斯模型;非农化转型;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作者】胡景北【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27;F241.227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W.A.Lewis,1915—1991年)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是迄今为止发展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纪念刘易斯一百周年诞辰的时候,我们试图站在刘易斯和其他巨人的肩上并遵循刘易斯从事经济研究的传统,从超越个别国家或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发展过程出发,讨论刘易斯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和发展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以求得对刘易斯最早揭示的以劳动力转移为特征的经济发展过程有更深的理解和更远的展望。

一、人类历史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刘易斯对经济学研究做出的最大贡献,不是他的二元研究方法和剩余劳动概念,而是他提出的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或者从农业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问题①爱因斯坦(Einstein)曾经精辟地指出:“提出问题经常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后者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技巧而已。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者从新角度观察旧问题,这些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参见Einstein,A.and L.Infeld,The Evolution of Physics:From Early Concepts to Relativity and Quanta.New York:Simon &Schuster,1938.p.92.。

马克思论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及其历史使命

马克思论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及其历史使命

马克思论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及其历史使命
胡怀国
【期刊名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4)3
【摘要】我国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现代化,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及其历史使命的经典论述,不仅构成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资本的特性、作用与行为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其中,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命题,更多地同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关,而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历史使命”命题,则更多地同它服务于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关。

【总页数】8页(P257-264)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文明作用;经济发展;人的发展;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作者】胡怀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32;F120
【相关文献】
1."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马克思的资本与革命理论再认识
2.也论资本的文明作用——对马克思资本概念的重新认识
3.也论资本的文明作用——对马克思资本概念
的重新认识4.也论资本的文明作用——对马克思资本概念的重新认识5.马克思论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胡景北

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胡景北

物化劳动和人化劳动的区别及《资本论》的体系胡景北2008年8月5日感谢赵辉先生对我上次回复的诘询和对我的《略论服务业资本》的再次批评(参见赵辉:《马克思论运输业和商业、金融业》,以下简称《论运输业》,网址/show.aspx?id=424&cid=51)。

我和赵先生其实有许多共同观点。

比如《论运输业》的最后一句话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比例是由生产它们所耗费的人类一般劳动确定的。

而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就在于他们雇用的工人提供的劳动大于再生产工人的劳动能力所需要的劳动”,我很同意。

在《略论服务业资本》(以下简称《略论》)中,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赵先生在《论运输业》中对《略论》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关于旅客运输业即服务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论述,二是马克思关于按照生产方式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的论述,三是关于修理业、商业、金融业劳动是否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看法。

我的这篇答复也相应地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一、服务业是否创造价值的再讨论对马克思本人关于服务业的论述,首先我想重新强调一下我在近三十年前写作《略论》时在文章前面加上的两句“作者的话”,即“本文追求的是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逻辑体系的一致。

对可能得出的结论,对可能与马克思某些话的不协调,不予重视。

”这两句话尤其第二句话的背景,一是我确实没有字斟句酌地读过《资本论》。

我是在农田耕作之余、工地搬砖之后开始抽时间读《资本论》的。

因此,我只能抓主要意思,所谓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逻辑联系。

谈到《资本论》某卷某页某句话,我很少知识。

所以,我也很少注意《资本论》中某句话与某句话的联系或矛盾。

但是,我相信自己抓住了马克思的主要思想和基本体系。

从那以后,我很少接触《资本论》,打开《资本论》也只是为了查找核对某些东西,而非大段阅读,因此直到今天,我对引用《资本论》语录的行为依然敬而远之。

第二个背景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国内学术界激烈辩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概念以及服务业是否属于生产劳动。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吉林大学韩喜平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非常感谢教育部给我跟大家共同交流的机会,按照要求,主要是讲解和解释大纲,统一思想,所以要求较为系统的讲解。

我就《资本论》(节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这三篇文章跟大家做一些系统的交流、探讨。

一、《资本论》(一)选读理由《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不仅仅经济学,哲学、法学等等,应该讲所有的理论如果研读完《资本论》之后,各个学者可能从各个学者的角度能对《资本论》有不同的见解。

比如我们学校,我的老师(詹连富教授)老师能从经济角度解读《资本论》,孙正聿老师从哲学从逻辑的角度解读。

《资本论》是个严密的体系,我们现在也想是这个问题,政治经济学是从《资本论》中提出来的理论,讲完《资本论》之后,我们即便不看书,也能够想到由商品、劳动、货币、剩余价值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串起来,一环套一环的,而我们现在好多理论可能就没有这么严密的理论体系了。

当然这些理论都在逐步完善,比如我们讲很多科目,你能够找出这么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东西也是很难的。

当然恩格斯讲,工人阶级的圣经,那时候确实是主要思想,探求人类社会工人阶级解放的,所以说是工人阶级圣经。

我国学者王亚南曾经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关系人类历史命运的著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但是那个时候只是从论证,从原则上提出了这个原则,而具体的为什么,它的具体解释应该说在《资本论》才充分展开。

从理论上来说,实际也是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学习的东西,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或者是要求自己达到一种什么境界,而没有从理论上来探讨为什么非得达到,所以你看《资本论》里面,我觉得从说理的角度来讲,它关系人类历史命运,但从理的角度上来讲,比如他讲为什么要争取缩短劳动工作日,因为资本家有资本家的道理,购买了劳动力,买到劳动力我就随便使用,我买了一天就一天随便使用。

服务业与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

服务业与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

当前 许 多学 者对我 国服务业 的发 展 问题往 往都
是从 西 方主 流经 济学 的角 度 去 进行 思 考 和剖 析 , 其 得 出 的结 论也 必 然要受 到 西方 主流经 济学 自身 理论
学技术特别是信息 网络技术 为主要支撑 , 建立在新 的商业 模式 、 服 务方 式 和 管 理方 法 基 础 上 的 服务 产
部 类 的资 本 都 是 由可 变 资 本 和 不 变 资 本 组 成 。那
么, 根 据马 克思 的这一 理论 观点 , 服务 业究 竟属 于其
部类“ 消费资料” 的生产 中, 人们既首先需要物质产 品 的生产 消费 和个 人 消 费 形式 , 同 时也 不 能 不需 要
非物 质产 品 的生产 消费 和个人 消 费形式 。如果 没 有
发展 的新 引擎 ” J 。
售价格 , 提升资本 的价值增殖率 , 减少贮藏货币和产 品浪 费 , 努力 实现 两 大 部 类有 更 多 资 本 重新 回 到扩
大再 生 产 的流通 过程 , 以促 进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济 的
服务 业 虽 然生 产 的是 非 物 质产 品 , 但 它 却 同 时 在为 社会 总生产 中的生产 资料 的生 产 和消费 资料 的 生产 提供 必不 可少 的流 通和 服务作 用 。社会 生产 的 两大 部类都 既 不可 能 、 也 无 法 脱 离现 代 服 务 业 的 有 效 支 撑 。同时 , 还必 须肯 定 的是 , 服 务业 虽然不 生 产
有现代化的金融保险服务业 , 中小企业在生产中时
常形 成 的货币贮 藏 就 会 阻 碍 两大 部 类 的资本 流通 。 如果 没有批 发 零售业 和 租赁 商 务 服 务业 , 第 1 I 部类 的个 人消 费资 料就 难 以被 每个 消费 者 所 及 时分 享 。 可见 , 服务 业 已经 时刻 融 合 到 了两 大 部 类 的具体 生

略论服务业资本——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一个扩展

略论服务业资本——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一个扩展

略论服务业资本——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一个扩展
胡景北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00(000)005
【总页数】12页(P36-47)
【作者】胡景北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4.39
【相关文献】
1.《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系列专题讨论之十一)解释“时空压缩”现象需要“空间转向”吗?——一种基于扩展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透视 [J], 王南湜
2.《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的一个重大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和科研中的一个难点的分析 [J], 赵凯荣
3.马克思是一个人在战斗吗——对恩格斯和《资本论》关系的一个全面考察 [J], 付文军
4.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习《资本论》札记 [J], 李政之
5.略论马克思《资本论》和黑格尔《逻辑学》逻辑起点的特点 [J], 潘正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解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解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解读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资本论》(Marx’s Capital, 也叫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于1867年作为第一卷与1878年的第二卷一同出版发行,之后还有第三卷和第四卷,而本文所讨论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

《资本论》探讨的是计划经济如何发展和变得更加高效,以及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

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投资者-劳动者”关系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出了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和劳动力投资系统,并强调了一种经济学思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收入增长所导致的贫富悬殊。

在第二版中,马克思再次强调了劳动力投资系统,但同时也加强了他对社会和政治隐喻的探索。

第二版包括了有关农奴制、绝对收入以及关于工厂的讨论,尤其是关于土地的占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劳动力投资系统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

第二版也详细描述了马克思最坚定不移的政治经济学理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具体的技术和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投资者从劳动者那里获得收益,这是由于他们对资本的投资,劳动者却把大部分收益给了投资者。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投资只有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才能使贫富之间的收入差异最小。

在第二版中,马克思还探讨了他的“劳动价值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本身作为商品的价值,以及劳动力投资系统中劳动时间关系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除了讨论技术投资之外,第二版中还包括了马克思关于计划经济发展和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比较。

马克思提出,只有在由国家、财政政策及劳动力投资支撑的计划经济发展中,贫富两极之间的收入差距才能最小化。

综上,《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探讨了计划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劳动投资系统下贫富悬殊的劳动力投资关系。

第二版还强调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以及其他重要观点,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

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原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基础、阶级斗争、劳动价值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影响。

一、经济基础方面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了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继续扩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被吸纳进市场,实现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服务业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延续提供了充分的动力和条件。

二、阶级斗争方面马克思主义原理着眼于社会的阶级斗争,指出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在现代服务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样存在。

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一部分群体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缩小了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也加剧了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使得一部分劳动者长期处于较低的收入水平,面临社会保障和福利不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通过分析阶级斗争,引起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注,促进了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劳动价值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被运用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

服务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在服务过程中主要依靠劳动者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技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的努力和创造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所在。

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重视劳动者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充分调动和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社会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了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认为社会关系是构建社会整体结构和运作机制的基础。

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正确处理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马克思主义强调,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的交易环境,保护服务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需关注服务提供者的劳动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土地经济学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土地经济学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土地经济学
屈炳祥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资本论》包含了土地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与框架 ,可以认为是一部关于土地经济学的经典。

本文阐述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观点。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屈炳祥
【作者单位】武汉市才老部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32.1
【相关文献】
1.重新探索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意义r——"150年后的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替代"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J], 张福公
2.我国城市土地制度的优化--基于马克思的土地经济学视角 [J], 曾伟
3.马克思土地资本理论与我国土地经济学创新 [J], 原玉廷;彭邓民
4.《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与马克思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纪念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发表150周年 [J], 顾海良
5.价值形式的辩证法:马克思《资本论》的黑格尔式方法——阿瑟《新辩证法与马克思〈资本论〉》解读 [J], 李亚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化劳动和人化劳动的区别及《资本论》的体系胡景北2008年8月5日感谢赵辉先生对我上次回复的诘询和对我的《略论服务业资本》的再次批评(参见赵辉:《马克思论运输业和商业、金融业》,以下简称《论运输业》,网址/show.aspx?id=424&cid=51)。

我和赵先生其实有许多共同观点。

比如《论运输业》的最后一句话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比例是由生产它们所耗费的人类一般劳动确定的。

而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就在于他们雇用的工人提供的劳动大于再生产工人的劳动能力所需要的劳动”,我很同意。

在《略论服务业资本》(以下简称《略论》)中,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赵先生在《论运输业》中对《略论》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关于旅客运输业即服务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论述,二是马克思关于按照生产方式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的论述,三是关于修理业、商业、金融业劳动是否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看法。

我的这篇答复也相应地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一、服务业是否创造价值的再讨论对马克思本人关于服务业的论述,首先我想重新强调一下我在近三十年前写作《略论》时在文章前面加上的两句“作者的话”,即“本文追求的是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逻辑体系的一致。

对可能得出的结论,对可能与马克思某些话的不协调,不予重视。

”这两句话尤其第二句话的背景,一是我确实没有字斟句酌地读过《资本论》。

我是在农田耕作之余、工地搬砖之后开始抽时间读《资本论》的。

因此,我只能抓主要意思,所谓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逻辑联系。

谈到《资本论》某卷某页某句话,我很少知识。

所以,我也很少注意《资本论》中某句话与某句话的联系或矛盾。

但是,我相信自己抓住了马克思的主要思想和基本体系。

从那以后,我很少接触《资本论》,打开《资本论》也只是为了查找核对某些东西,而非大段阅读,因此直到今天,我对引用《资本论》语录的行为依然敬而远之。

第二个背景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国内学术界激烈辩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概念以及服务业是否属于生产劳动。

辩论双方都列举了大量马克思语录尤其《资本论》语录,并强调自己引用的语录才是马克思的本意。

在当时,马克思的话“句句是真理”。

辩论双方谁也不敢说马克思的某一句话是错的或者重要性不高,只能说对方把马克思理解错了。

因此,我声明“对可能与马克思某些话的不协调,不予重视”,当时是犯了大忌。

可是,我讨厌那类“胆战心惊”跪在圣旨前就圣旨的微言大义所作的争论,便用两句“作者的话”超越了那种争论。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对赵先生引用的《资本论》语录可以置之不理。

不过,由于手头没有《资本论》,我在这篇回复中将只能就赵先生引用的语录来讨论。

在那段语录中,马克思用客货运输业来说明生产和消费行为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服务{场所的变动}必须在它被生产的同一瞬间被消费”(参见《论运输业》)。

赵先生由此推论马克思认为旅客运输业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而旅客运输业是服务业的一种,因此他推断马克思会认为服务业工人也创造剩余价值。

这里我想指出的是,第一,如果马克思说旅客运输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话不是他的一时失误,那么,赵先生应当再找出几个类似意思的马克思语录,以避免孤证之嫌。

同时,根据我的印象,马克思在比如《资本论》第四卷中好几次说过相反意思的话。

1第二,马克思比较完整的话是:运输业产生的效用“的交换价值,和任何其他商品的交换价值一样,都是由其中消耗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加上运输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至于这种效用的消费,它也是和其他商品完全一样的。

如果它是个人消费的,那末,它的价值就和消费一起消失;如果它是生产消费的,从而它本身就是处于运输中的商品的一个生产阶段,那末,它的价值就作为追加价值转移到商品本身中去。

”(参见《论运输业》)。

赵先生没有讨论本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

但恰巧是这最后一句话,和我在《略论》中阐述一致。

运输业在运输旅客和货物时,虽然它提供的服务在“生产的同一瞬间被消费”,但这里涉及的显然是两者不同性质的消费:运输货物是一种生产性消费,运输业服务的价值“作为追加价值转移到商品本身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常常使用生产性消费的概念,比如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费等等。

而这样的消费由于其价值转移到商品本身中了,所以其劳动仍然是物化劳动,仍然能够被资本占有,也就是说,货物运输业是属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同时清楚地表明,旅客运输业属于“个人消费……,它的价值就和消费一起消失”。

旅客运输业需要消耗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运输业工人还得向资本家提供剩余劳动。

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新劳动包括剩余劳动生产的价值,合起来构成旅客“运输效用”的价值。

可问题是,就旅客运输即个人消费而言,所有这些价值都“和消费一起消失”了;价值实体不复存在,剩余价值实体不复存在。

资本家占有了什么呢?资本家既然无法从物质上即人身上占有旅客,他也无法占有人化在旅客身上的劳动包括剩余劳动。

当然,我们可以说旅客为这一运输付给了资本家钱(货币);而在考虑货币与非人身商品相互对应的情形下,这笔钱代表着一“箱”商品,这商品中有着价值实体即人类劳动包括剩余劳动。

因此,旅客运输业的资本家依然获得了剩余价值。

可蕴含在这箱商品内的人类劳动包括剩余劳动,毕竟是生产那箱商品的工人的劳动,而非运输旅客的工人的劳动。

就此而言,我不同意马克思在赵先生引用的语录里明确地认为旅客运输业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三,即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明确说过旅客运输业或其它人身服务业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一类的话,我亦认为马克思的这类话不必重视,因为它们不符合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

伟人们的著作经常有矛盾,更不用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与其余两卷还是没有完成的草稿。

我们实在不必把马克思著作中的每一句话都看成正确的或者符合他的整体体系的。

我们每个做过研究的人都知道草稿和后来正式发表的文字的区别,都能够体会自己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并不能考虑清楚相关的所有问题。

马克思是和我们同样的人,他也必须打草稿,他也不能把所有相关问题都考虑清楚。

如果马克思正式发表《资本论》第二卷以及其它各卷,马克思会如何修改我们现在毕恭毕敬地认为“句句是真理”的《资本论》呢?在我的印象中,马克思没有把他的《资本论》第一卷草稿保留下来。

1当然,我应当道歉,因为在上一篇答复中,我武断地想象马克思没有说过任何关于旅客运输业也创造剩余价值的话。

对此,他的贫困生活可能是一个原因。

但他是不是也认为那份草稿并非很有价值呢?如果我们能够想象后一个原因的话,那么,《资本论》后来几卷之所以有价值应当首先在于我们没有马克思修改后的正式文本。

一方面,我们应当认真阅读它,另一方面,我们又应当记住它们是有待修改的未完成稿。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阅读《资本论》后来几卷时,我们特别应当记住马克思的整体体系,从而避免用他那几千页厚的草稿中完全可能有的不成熟、不协调甚至矛盾的话来争论。

就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来说,从“价值和消费一起消失”出发,我们能够发现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必须以“价值没有和消费一起消失”为前提。

奴隶制度下,生产力低下,产品都被消费掉,生产出来的价值和消费一起消失,因此占有剩余劳动就必须在人身上占有奴隶。

资本主义是以相当高的生产力为前提的,此时,产品不必都被消费掉。

一部分产品不必进入消费过程,产品中物化的劳动或价值不必消失。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资本主义不需要占有“人”就能够占有剩余劳动,社会也才在人的增加和其聪明才智积累的同时也积累起大量物质产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有的,就是体现在这些物质产品中的人的剩余劳动,后者并且表现为剩余价值、利润以及资本本身,因为资本本身是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

如果假定最初的资本是一些小生产者自己的剩余产品,那么,在长期积累中,这最初的资本和后来积累起来的资本相比已经非常小,所以我们可以把全部资本视为剩余价值的积累。

事实上,人们往往把全部社会财富都视为资本。

但是,在迄今为止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部分劳动,其创造的价值在创造过程中同时消失了。

这里的原因,一是生产率低,生产无法提供剩余劳动,例如加工物质产品的家务劳动,一是生产和消费本质上不可能分离的劳动,即“价值和消费一起消失”的劳动。

《略论》区分了这两类劳动,认为第一类劳动本身就是物化劳动,它可能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变成可以提供剩余劳动的社会劳动。

第二类劳动才是《略论》分析的服务业劳动。

这部分劳动虽然永远不可能提供剩余劳动,但是,《略论》却发现了通过这类劳动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减少生产与再生产一定质量劳动力所需要的“消失的价值”。

从逻辑上说,《略论》发现了《资本论》隐含着一个假定:再生产一个工人所消费的生活资料数量是固定的。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如何通过提高生产率来降低这一数量的生活资料中物化的劳动量即降低劳动力价值也就是减少“消失的价值”。

,但是他没有认真地想到这一数量本身也是可以降低的,“消失的价值”也可以通过降低再生产一个工人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量来减少的。

《略论》正是从这里出发,扩展了《资本论》。

第四,赵先生认为,服务业资本的产品能够售出便表明它所支配的劳动是生产价值与剩余价值的。

但在马克思理论体系内,某类劳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关键是看这类劳动的产品本身是否包含了剩余价值,而不是看它能是能通过市场销售获得买方的承认以及相应的货币价值:后者用马克思的语言是实现问题,而前者才是创造问题。

马克思认为只有产业资本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正常经济状况下。

产业资本能够实现这些价值,即售出商品。

其它资本例如马克思所说的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他们也有产品。

正常经济状况下也能够实现即售出自己的商品,但它们获得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从产业资本那里转移过来的。

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并不是一种商品能够售出,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便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所以,在《资本论》体系内,剩余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转移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注意,这里的转移,不是赠予。

正如《略论》所说:“产业资本家也不可能把自己的一部分利润白白地送给服务业资本家,因为对方是一个更直接的竞争对手。

产业资本家和服务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只能看作是不同的私有者在市场上发生的等价交换的买卖关系。

”个别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排除了利润赠予的可能性。

所以,“剩余价值从产业资本到服务业资本的这一转移过程,[只能]内在地由资本的平等权利决定,外在地由资本的特殊效用决定。

”所谓资本的特殊效用,指的是特定资本生产的产品包括服务以高出生产成本(包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格售出。

没有这样的效用,商业资本、服务业资本都不可能取得利润。

使用现代经济学语言,这一效用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降低剩余价值生产总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从而在产业资本生产出一定价值量的前提下保存更多的价值以作为剩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