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务―学工联动管理模式的思考
教务处管理制度的创新理念与思维模式
教务处管理制度的创新理念与思维模式教务处作为学校的重要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学校教学工作、制定教学计划、统筹教育资源的配置等重要职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教务处的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教务处管理制度的创新理念与思维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
1. 创新理念的提出教务处管理制度的创新理念是指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引入新的观念和理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务处管理水平的目的。
创新理念的提出有以下几个方面:1.1 市场导向:将教育视为市场服务,注重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通过市场导向,激发教务处的创新活力,增强学校竞争力。
1.2 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教学管理的核心,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全面成长。
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发展潜能。
1.3 强调数据驱动:利用数据分析和评估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教务处应建立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机制,根据数据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思维模式的转变教务处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需要新的理念,还需要相应的思维模式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务处管理人员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接受新观念、新方法,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思维模式的转变包括以下几点:2.1 推崇开放性思维:鼓励教务处管理人员开放思维,接纳各种观点和意见,推动制度创新。
2.2 强调跨学科交叉思维:跨学科交叉思维能够给予教务处管理人员更广泛的视野和思考角度,从而提供更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3 鼓励实践与反思: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法,教务处管理人员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制度的有效性并进行反思,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3. 实践建议基于创新理念和思维模式的提出,以下是一些实践建议,以促进教务处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3.1 建立适应性制度:教务处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需求,灵活调整制度,使之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3.2 提供培训机会:为教务处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
构建新型学校管理模式对策及思考
构建新型学校管理模式的对策及思考摘要: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想要评价一个学校,首先要评论它的校长。
”可见,校长的责任和地位,决定了对校长必须提出较高的素质要求。
作为一名校长,其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的管理水平和效果。
本文笔者从校长的角度出发,谈谈管理学校几点对策及思考。
关键词:学校管理管理模式校长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迪·波诺认为,人们对其将来的预见,从时间上划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有短期(1~5年)、中期(5~20年)和长期(25年以上)。
如果每位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都能按时间作出各阶段规划,并预测各段发展的情况,就可以使你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有一个正确的抉择,从而让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为校长更需要有点先见之明,在学校的管理和改革中,既要考虑眼前如何抓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又要研究近期基础教育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系列问题,还要预订出学校中长期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奋斗目标。
如果这样,你的工作、你的思维常常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学校的发展自然也就前途无量。
一、以人为本,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基本以常规管理为重点,目前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许不宜用比尔·盖茨的“离破产只有18个月”来警示,但在“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时代,学校再想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进行管理,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人是知识的载体,要发挥知识的作用,必须发挥人的作用,将管理理论的选择和新一轮课改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更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以人为本,在学校范围内首先体现为“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
我们知道,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培养、指导等都是通过教师来实现,因此在学校管理的层面来理解,“以教师为本”更显重要。
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要认真研究每一位教职工的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对教职工的年龄、性别、爱好、性格、特长、优势、不足、甚至家庭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关于构建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治理模式的思考
分 发挥 学 术 委 员会 在 学 科 建 设 、 学术评价 、 学术 发 展 权力 主导 管理模 式 , 导 致 高校 内部 教学 管 理 理念 主 要 中的重 要作 用 。探 索教 授治 学 的有 效 途 径 , 充 分 发 挥 仍体现为“ 以学校为本” “ 以管理者为本” “ 以集权控 教 授在 教学 、 学 术研 究 和学 校 管理 中 的作 用 。加 强 教 制为主” 的特征 , 科层制 、 官本位意识严重。而与现代 职 工代 表 大会 、 学 生 代 表 大 会建 设 , 发 挥 群众 团体 的 大学 制度相 适应 的 “ 以人 为 本 ” “ 教授治学” “ 柔 性 管 作用。 ” 而作 为 与高 校 人 才 培 养 工 作 最 紧 密相 关 的 教 理 ” 等 理念 , 往往 成为 口号 或停 留在 形式 上 , 并未 真 正 学 管理 模 式 , 同 样 存 在 如 何 进 一 步 深 化 改 革 以适 应 落实 到教学 与 管理 的实 际当 中。 《 纲要》 提 出 的要 求 的 问 题 。本 文 将 基 于笔 者 所 在 课 题组 的问卷 调查 及研 究 结果 , 总结 当前 高校 内部教 学
高校本科教务管理的几点反思与建议
JIAO XUE GUAN LI高校本科教务管理的几点反思与建议陈婉娴(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摘要:本科教育是高校的核心和基础,教务管理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面临着挑战。
本文从教务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入手,论述了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务管理;素质;理念创新高校教学工作具有多学科、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学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也趋于复杂化。
教务管理不仅要在争议与挑战中直面全新的教育问题,更要通过反思来不断地寻找突破点。
笔者在地方高校从事了七年本科教务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对教务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
教务管理一般归属于行政管理范畴,但又区别于一般的行政工作,几乎涉及高校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犹如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之间,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常的教务工作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学过程管理,包括课程安排、选课管理、教材预定、教学进度管理、课程调动、考试安排、成绩管理和数据维护等等;二是学籍管理,包括学籍维护、专业流动管理、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毕业学分及学位评定的审核等等;三是档案管理,包括学生成绩单以及相关成绩证明的出具、教学文件的归集和归档等等。
而在这三方面之下又分别细化出更多更琐碎的工作内容,从而引发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值得思考和探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务管理人员引进渠道参差不齐教务管理人员的入职门槛普遍较低,缺乏专业背景,有些是毕业生留校任职,有些是学院教师及行政人员转岗、兼任,有些是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家属安置,还有些是社会招聘。
部分教务员的学历层次、职业素养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的落差,难以适应高校创新发展的需要。
教务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本科教学的质量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张伟闯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教学和学工两大系统存在管理体制、育人平台、资源和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本文从管理体制、育人理念、育人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建构“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教学+学工;协同育人;实践路径一、前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是集教育、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工作体系,围绕教学开展学生工作既是一流大学发展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95后”当代大学生作为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他们的集体特征,他们的成长需求决定了应对高校育人工作机制进行优化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校人才的特殊需求,并逐步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需要对育人机制进行改革。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高校大学生恰好是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主体,是教学与学工关系的重要纽带。
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含学分制体制下的专业成长,即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包括思想道德水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发展,即道德水平的提高。
“技”与“德”作为综合素质的两个维度,辩证统一,需要教学与学工系统的协同配合,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与学工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1.管理体制的不协同高校教务处、学工处和二级学院的教务科、学工办团委等部门间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系统界限,教师对本职工作投入多,对其他部门工作关注少,对学生参与教学和学工活动情况了解不够全面。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学工”协同联动机制探索
2021.1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作者简介:李景韬(1969—),男,甘肃武威人,兰州交通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教改课题“基于协同效应的高校学生工作与教学管理联动育人管理模式研究”(JGZ201917)人才培养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指出:“高校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基础性工作切实抓好。
”这说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说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艰巨性。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教学管理和学工管理,充分发挥好两者的协同联动作用,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体系,有助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高校二级学院“教学—学工”协同联动的意义(一)提升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协同管理效率在高校二级学院的学生培养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且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机制,只有学生学业出现问题后才会进行工作形式的交流沟通,达不到共同管理的目的,致使高校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协同效率低下[1]。
因此,探讨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和教学协同联动机制,改善原有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和教学管理模式,从系统化的角度,发挥出“1+1>2”的工作效率,解决学生工作和教学管理中的盲区,推动管理工作模式的融合、管理工作机制的融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依据和基础。
(二)解决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培养过程中教书与育人统一性教书和育人是高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管理主体的不同,在教学管理中更多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学生管理中更多强调思想教育的引领,在高校学生的培养中,教书和育人的不统一性问题比较突出[2]。
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摘要: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解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着力点要使行业(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要发挥校企两方面的积极性,深入贯彻“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找到互利共赢的切入点的方针,共同把校企合作做实做细,建立与企业行业密切的合作关系,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相适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1、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
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
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2、如何做好现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践、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基本上是学校“苦心经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广为寻找企业“订单”,寻找实训基地,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而行业企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现在的工学结合都是个别行为,推行起来成本高、效率低。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校发展是我们做教学管理、做教学服务的领导及我们的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一、着力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文化一般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延续性和积淀性等特点.因为有了这特性,所以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城市,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同样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班级也有属于我们自身特点的文化.课堂是这一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一个老师可以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文化。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每一刻都充满了文化。
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也都充满了文化.我认为从老师进入课堂进行教学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文化,教师进入课堂和学生的交流,教师的动作能否使学生从下课的状态及时回到课堂上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需要老师的临场判断力和大局观,有时教师的一句幽默的语言,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能吸引学生.(吸引学生的文化)。
然后一堂课的开始,其实在教学前我们已经做了预设与思考。
我们的导入设计就是要用多样的文化创设一个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学生不知不觉中结合到一课的知识点上来。
在组织探讨中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对课堂教学文化的认识并进行了整合,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中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寻找课堂教学文化的追求目标。
我是这样认识的,一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站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进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这是一个人生课题.既然我们已经无可逃避,就需要直面人生。
然而,真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真正进入到课堂之上,绝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那么,我们必须沉下心来,慢慢地去摸索和寻找课堂之美,去感受课堂上别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文化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发展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是在文化中进行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共享文化的精神生活。
研究教学就要认识文化,认识教学内容.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教师就要善于使用教材并进行教学加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处理好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既要夯实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又要强调学以致用发展能力的教学原则,保证文化传承的通畅性与有效性.教学的真正目标不仅是具体的行为变化和文化的简单传递,而且是内在能力与情感的变化,是不断创生文化的经历.师生互动是教学的集中表现形式,是积极的文化再生现象之一。
教务管理系统推动智慧校园构建思考
教育观察375视界观.2021.06教务管理系统推动智慧校园构建思考秦芳 王丹 李娟 苏姗(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摘 要:学校教育一直在改革创新,如今智慧校园的上线,利用互联网模式,有效的连接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的管理运营,使校园信息化更清晰明了,各方面的工作更加高效准确。
但目前各高校在教务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不同程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重视并尽快对学校智慧校园教务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持续完善工作,提升校园管理效率和教务管理质量。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智慧校园;构建一、教务管理系统给学校带来的优势时代的变迁,高科技使得效率倍增,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院校之间竞争压力增大的同时,一些行业机会也在悄悄来临。
随着教务系统的普及与发展,更加方便学校对校内的各项事物进行统计和整合,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院校竞争优势,使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
(一)提高数据统计的准确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的核心。
学生从招生开始到入学后期,有很多需要管理和统计的数据。
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支持,有效提高了智慧校园公共数据平台数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且在线上数据完成实时共享查看,所共享和查看的数据准确率高,减少出错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便于学生整体管理智慧校园管理学生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信息、班级课程管理、教务管理以及家长与学校间的及时沟通等实际面临的问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及时准确的统计与传输。
有了教务管理系统的对接,智慧校园在日常管理起来就很方便,让校园管理智能升级,紧跟时代发展,实现高校、快捷的日常管理需求。
1、学生信息学校内学生较多,各种年级、班级、学生身份信息、家长信息等数据都需要准确录入系统管理,教务管理系统很好的帮助学校迅速建立大量学生的数据统计工作,系统中的数据清晰展现,更新及时,较之前人工统计管理,大大提高了统计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难度,并实现降低数据管理错误率。
对高校构建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的思考
习气 氛浓厚 ;2 有顺畅的沟通 和信 息交流渠道 , () 能不断 发现、 应用 和创 造知识信 息 ;3 每个人 都有机 会参与政 () 策制定 和战略形成过 程 . 各抒 己见 , 并且 使个 人 发展 目 标 自觉地 与组织整体 目标相一致 ;4 组织结 构合理 , () 有 三 、 校 构 建 学 习型 教 学 管 理 组 织 的 主 要 高 允许个人 发挥才 能的机 会 , 且具 有 高度 的柔 性 。 应 并 适 措 施 能力强 。 ] [ ( 建设教 学管理 文化 , 一) 树立共 同愿景 二 、 校 构 建学 习型 教 学管 理 组 织 的必 要 性 高 教学 管理文化 是指教 学 管理组 织在 实践 工作 中长 ( ) 知 识 经 济 时代 的 必 然 要 求 一 是 期 积 累的共 同理 念 、 值 取 向和 行 为规 范 等 具 有 教学 价 学习型组织 作为一 种工 作 与学 习融 于一 体 的管理 管 理特 色的 一 个 体 系。建 设教 学 管 理 文化 , 立 共 同 树 模式 , 体现知 识经 济 时代 对 高 校 教 学 管理 模 式 变 化 的 愿景 , 全面提高 教学管 理 队伍素 质 的一项 治本 之 策 。 是 新特 点 。建 没学 习型 教学 管 理 组 织 , 是适 应 知 识 经 济 只有 建设 先 进教 学 管 理文 化 , 教学 管 理 工作 中引 入 在 和 信息时代发 展 的客观需 要 , 也是 实现 高 校“ 型 ” 管 转 、 才能 构 筑具 有鲜 明 时代 特征 和厚 重 历 理“ 向” 竞争“ 轨” 进一步 增强竞争 优势 , 转 、 转 , 提高应 变 文化 管理理 念 , 史底 蕴的教 学管理 文化体 系 , 分发 挥文 化 的导 向 、 充 激 和创 新能力 的最佳 选择 。现代 高 校 由金 字 塔型 管理 模 励、 聚、 凝 辐射功 能 , 挖掘人 的潜 能 , 发挥人 的才智 , 激发 式转 变 为学 习 型 组织 管 理模 式 的 同时 , 学管 理 组 织 教 推进 管 理创 新 , 聚 每个 成 员 的 个人 愿 景 。 汇 也 应 由传统事 务型 管理 转 为学 习型 组织 管理 。这是 新 人 的热情 . 树立起 一个对 全体成 员都有 感 召力 和吸 引力 的共 同愿 时期 教学管理 模式变 革的必然走 向。 景 , 能凝 聚全 体成 员的精 神 力量和 智慧 , 才 发挥 组织 效 ( ) 促 进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的 客 观 需 求 二 是 一是 以建 没学 习型 教 学管 理 组 织 为载 促进人 的 全 面发 展 在 现 阶段 的具 体 内容 , 主要 表 能和 整体 优 辨 。
对我院“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
对我院“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摘要:“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目前我校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
从2013年开始探索实施以来,教师们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合本校专业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展开面越来越大,涉及学科越来越广,但困难问题同在。
实践过程经验的积累也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问题;思考1.工学一体化的概念理解1.工学一体化的必要性没有一流的技师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同样没有大量的实践就没有一流的技师。
工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技水平、生产工艺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社会的入口门槛的提高,同时就抬高了技工院校学生的出口技能水平要求。
传统的课程体系不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技工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工学一体化的概念工学一体化概念来源于德国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但在国内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工学一体化概括起来就是“学中做,做中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具体来讲就是,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培养各种综合能力,反复练习,形成工作习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养。
这里蕴含者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和方法。
1.工学一体化实施的困难1.传统思想认识问题学历教育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教育出路,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这才是优秀孩子应该的身份,也是评价一个人成败的标准。
学历影响人的职业、社会地位、甚至婚姻生活状况。
所以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成才之路。
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已经被家长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从思想上“抛弃”了。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事业,在家有家长,在校有老师,在外有社会,让孩子树立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才能培养成才。
技工院校成为家长们的“托儿所”,社会的“收笼所”,这种错误的思想导向,惯的学生思想懒散,混天熬日头。
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集体荣誉感也不强,严重缺乏自信心。
浅谈“教学-学工”融合式高校育人工作
浅谈“教学-学工”融合式高校育人工作摘要:本文通过传统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旨在探讨构建以创新特色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学生军训模式、创新大学生学导队模式为载体的“教学-学工”融合式高校育人工作机制。
关键词:教学工作学生工作融合[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5-0065-02本文基于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学-学工”融合式工作机制的案例,对高等院校如何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一课题开展探讨和研究。
1.“教学-学工”融合式高校育人工作机制的现实意义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管理处于平行状态,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等环节依然存在着交叉、重叠、甚至脱节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1.1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定位偏颇高等院校部分学生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对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认识模糊,定位不清。
专业教师往往强调科研,忽视学术;强调教学,忽视学生。
因此出现专业教师下课之后即离开课堂投身科研活动,然而科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大家似乎已经不再去思考。
部分教师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只要抓住这个中心,其它问题无足轻重。
在课堂教学环节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授业不重传道。
而部分学生工作者一味强调学生活动,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所知甚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脱离专业学习,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显得空洞缺乏说服力。
1.2教学与学工沟通与合作缺乏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充分的交流沟通。
教学管理制度由教务部门制订,学生管理制度由学生处或团委制订,在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下各自开展工作,各自为政,缺乏沟通。
虽然在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或重大活动中相关部门人员都现身其中,但其观摩性多过实际的参与性,彼此实质意义上的合作与渗透缺乏。
1.3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生活动脱节高等院校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许多专业教学老师对学生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有效地开展学生活动的指导;二是学生活动过多,部分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长此以往,这种过多的学生活动分散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注意力,在工作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专业学习成绩却日渐下滑。
“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思考
“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思考邱俊翔根据教育部16号文的精神,走“工学结合”之路是解决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某学院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班为分析背景,探索“工学交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一、“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客观变化(一)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教育主体由学校老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教师或师傅交替担任教育者,甚至完全由师傅担任教育者;教育客体则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员工)的双重身份,实行双考核制度。
(二)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脱离单纯的校园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都会使学生产生不适应感。
(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工学交替”下的教育管理内容、方法与学校有很大区别。
如“工学交替”期间完全基于“工作过程”安排,形成“面“→“线”→“点”的体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安排同步。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管理存在问题(一)对新的环境适应差,角色转换较慢在企业经过一个月多时间后,一部分学生依然对所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感到难以适从,出现“水土不服”,交际困惑,产生“想回校回家”念头,对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缺乏耐心。
(二)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导致思想波动由于学生对工学交替认识不深,加之在生产目标和教育目标、生产规律和教育规律、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有的提出退出“工学交替”班的想法,甚至打电话回家与家长诉苦。
(三)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企业制度很多学生自律意识较差,不能够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违犯纪律,出现窜岗、离岗、甚至退岗的现象。
(四)配套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日常管理失规范 工学交替期间, 学生在思想、生活、生产、安全、经济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学校还没有一套系列配套制度来管理学生在企业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如在探索工学结合改革初期,06级染整专业学生共53人因制度不完善导致21人离开了顶岗实习单位。
关于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制 , 分 制 作 为 先 进 的 管 理 制 度 , 灵 活 性 强 , 适 宜 培 学 其 更 养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和 能 力 ,但 教 务 管 理 所 要 处 理 的 信 息 量 倍 增 , 于 新 的 技 术 手 段 , 别 是 信 息 网 络 化 技 术 要 求 对 特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可 起 到 积 极 的 促 进 作 用 。 益 于 师 生 员 有
一
3教 务 管 理 队 伍 薄 弱 。 多 管 理 人 员 未 接 受 系 统 的 . 许 教育 理论知识学 习, 惯 于按指示 、 件 、 验办事 ; 习 文 经 信 息 技 术 能 力 还 不 高 , 能 熟 练 操 作 计 算 机 和 网络 , 能 不 不 很 好 地 运 用 信 息 网 络 技 术 进 行 管 理 :教 务 管 理 工 作 繁 杂 、 力 大 、 任 重 , 些 人 员 不 愿 从 事 这 一 工 作 , 伍 压 责 一 队
许 多 高 校 对 于 教 务 管 理 信 息 化 建 设 的 重 要 性 缺 乏 充 分 认 识 . 件设 备投 入 力度 不 够 , 务 管 理信 息 系 统不 切 合本 硬 教
校 特 点 和需 要 。
迅 猛 发 展 .学 分 制 条 件 下 的 教 务 管 理 要 求 我 们 要 采 取 有 别 于 传 统 模 式 的 教 务 管 理 思 想 和 观 念 ,特 别 是 随 着 网 络 信 息 技 术 的 不 断 发 展 ,实 现 教 务 管 理 的 手 段 和 方 法 也 必 须做 到 与时 俱进 ,探索 适 合学 校 发展 特 点 的教 务 管 理模 式 已势 在必 行 。
:
墨
陈 希
关 于 学 分 制 下 高 校 教 务 管 理 模 式 的 点 思 几 考
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业务档案管理, 教务规章的制定 以及其 它工作。 因而 , 提高教务管理工 作, 探 寻 教 务 管 理 的创 新 路 径 :
、
应 注重 教 务 管理 工作 的 完 善
学校的教 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 , 它主管着学校教学 中心 事务安排表 , 制定教务办事流程手册 , 广泛在各部 门、 师、 教 学生之间宣传 , 工作的调度 , 它的内容和职 责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 、 教学例行管理 、 考务 让大家更清楚地 了解教务工作, 使教务工作更严谨规范 、 高效有序。 工作管理、 学籍管理、 档案管理、 教务 规章的 制定及其执行 等。可 以说 , 教 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优劣从 根本上决定 着学校教学工 作能否顺利 有效的运 转。那么 , 如何才能保证教务管理工作得 以更顺利地进行呢?
市国 蝴
矧圃
教 诹的 几 点 思 考
◆王 新
( 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
【 摘要】教务管理是协调学校教 学工作的神经 中枢, 是宏观调控和组 织教 学的 中心 , 学校教 学管理的纽 带, 是 是领导与师生联 系的桥 梁,
又是纠正教学运行 中出现偏差的校正仪 。因而 , 提高教务 管理工作 , 在学校 的教学工作 中显得尤其 关键。 【 关键词】教务管理 教 学评价 绩效考核
制度 , 才可以确保教学秩序 的正常运行 , 同时也应注意 , 所制定的制度要具 教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建立全方位 、 多渠道 的信息 系统 等, 时、 及 准确 的传
有科学性、 政策性和人文性, 以确保 制度的有效 性。只有制度而 不执行是 播瞬时信息, 高效 、 快捷地完成各 项教务管 理事务。这样 就可 以是教务 工
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一个 多序 列、 多层次 、 多因素 的动 态过程。一般 而且 , 教师从 事的是思维性的工作 , 固定 的工 作时间和工 作场所可能会 限 来说 , 教务管理主要工作包括编制时 间安排、 课程设 置、 考核方 式、 实践性 制他们的创新能力。所 以学校 的教务管理工作应该注意到这方面。 教学环节 , 编制校历 、 实施性教学进程表、 编排课表 , 教师工作量统计 , 学籍 管理 , 学生升留级 、 退学、 休学、 转学等情况处理、 成绩管理、 学生重修 管理 、 在学校 的教学工作 中特别重要 , 本人结 合 自己的教 务工作实践 , 以下几 从
关于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亏 ,没有认清职业 院校 的特点等 ,所以作为老师不 得不反思我们 的学
校 教 育 ,存 在 着 很 多 问 题 , 当 然 包 括 学 生 家 长 都 认 为 孩 子 到 城 里 读
资源部 主任 、车间主任 、技术 开发部 主任 、以及 相关 的专业人员 ,培 训 内容包括 “ 公司管理制度 ” “ 、 安全生 产知识”、 “ 设备 安全及用 电
况且公司一直注重产 品研发工作 ,建立 了企业 研发中心 ,组建 了 自己 的研发团队 ,在 自主创新 的同时先后与 中国药科大 学等十余个高等 院 校 、科研机构建立 了长期协作关系 ,每年都要 立项 一些新药 品种 ,促 进产 品的更新换代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学校和企业 到底要怎样合作 ,才能使工学结合 名符其实 ,为接 下 来 的订 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 目导 向 、顶 岗实 习等 有
培训通过多媒体 ,图文并茂 ,坚持 “ 以人为本 ” 的理念 ,贯彻 “ 安全 第一 ,预 防为主 ,综合治理 ” 的方针 ,全面详尽 地说明 了浙江花 园药 业公 司的工作情况 ,公司设备先进 ,拥有 固体制剂 、原料药和注射剂 等 多条 生 产 线 , 目 前已 有 二 十 多种 中西 成 药 和 原料 药 上 市 销 售 。 第二周 ,同学们就被分 到了车间的各个 岗位 ,岗位有 :制粒 、充
额 完 成定 额 。根 据 科 学 管 理 理 论 ,企 业 的 行 为 没 有 错 ,只 是 在 工 学 结
资产超过 3 4 .3亿元 。我们可以在企业 的厂 区内看到这样 的标语 :“ 凡 事有章 可寻 ,凡事有人 负责 ,凡事有人监督 ,凡事 有据可查 ,凡事均 有考核 ” 不制造不 良品 ,不接受 不 良品 ,不传递不 良品” 。“ 。正是有 r这 些 规 章 制 度 ,才使 企业 遏 制 了重 特 大 事 故 的 发 生 ,对 企 业 发 展 和
“工学结合”模式下一体化课堂教学组织、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工学结合”模式下一体化课堂教学组织、评价的实践与思考作者:姚俊慧来源:《卷宗》2013年第10期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传统服装课堂教学正朝向“一体化”方向转变。
本文通过对盐城技师学院积极探索服装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完善课堂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角度,提出进一步推进服装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服装一体化课堂教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逐步实现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体化教学”必将成为服装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服装教学,按照课堂教学与实际的职业活动结合的原则,来组织课堂教学与进行教学评价。
1 一体化课堂教学组织中,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和任务引领式、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服装职业活动的完整过程服装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是从服装企业的不同岗位中提取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而来的。
“一体化的服装课堂教学”宗旨在于让学生亲身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了解、体验和把握从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职业活动的完整工作过程。
通过典型任务驱动,精心组织服装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服装教学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的内容”。
这就要求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内容转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即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盐城技师学院的服装专业,在推进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样板制作》、《服装成品制作》和《服装批量裁剪》等主干课程,都运用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积极开发工作页学材。
这样使得该校服装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反映服装行业(或职业)的最重要的职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第二、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让学生全方位地去亲身经历服装企业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教务―学工联动管理模式的思考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向。
以教务工作和学生工作联动管理为出发点,探讨教务-学工联动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推进高校整体水平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联动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77-02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围绕学生培养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高校中一般隶属于教务处和学生处管辖。
两者拥有共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共同的工作目标――育人。
由于服务对象的同一性,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在工作中存在较多的交叉和接触,而传统的两条线分管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培养的需要。
教务部门应协同学工部门有效联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达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当前高校教务-?W工联动管理模式的现状1.工作职责条线分明,工作业务交叉繁多教务是指有关教学活动的行政事务。
教务工作从顶层设计方面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握引导,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同时,涵盖了新生从入校到离校整个人才培养环节所有教学管理事务,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学历学位管理,以及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中的转专业、专业分流、学分转换、考试安排等各种学务工作。
学生工作是指对学生日常管理的行政工作,主要包括党团建设、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就业服务等。
基于职能属性和业务范畴的划分,教务工作和学生工作分别由高校的教务处和学生处分管落实职责。
在实践中,两个部门相互独立,但工作业务有较多交叉,例如,学业预警制度从业务上归口教务部门管理,但学工部门需要协助教务部门做好学业预警工作,对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和帮扶。
此外,两部门还有许多其他业务的交叉叠加,以上海交大为例,对于考试违纪作弊的学生,由教务部门定性后流转至学工部门,学工部门调查后做出处分决定并负责送达;对于休学退学的办理,需经学工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学籍异动操作;对于开具出入境版本的在读证明,需由学生所在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签字同意后才能在学校教务处办理;在评优评奖上,需由教务部门协助提供学积分和专业排名等。
2.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有断层脱节的现象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是互相独立的职能部门,平时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教务部门由教务处到二级学院教学院长、教学秘书一条线牵连,学工部门由学生处到学院书记、思政老师、辅导员一条线统筹,两条线平行运行,部门人员间缺少交流与通气。
久而久之,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有一定的脱节情况。
例如,学工部门在学业方面只能看到最后的成绩,不能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业情况,学工部门对高校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没有清晰的认知,辅导员不了解选课的规则,给予学生错误的选课指导。
对于教务老师,其职责在于严格履行各项教学规定,保障教学运行秩序。
因此,教务老师往往专注在某一教学管理事项上对学生进行“可以或不可以”的回答,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业发展、心理建设、生涯规划关注甚少,在日常工作中也不关心校园文化的建设、德育工作的开展等等,遇到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学风不良的情况将责任推卸给学工部门。
在实践中,经常遇到学生只认识自己的辅导员、思政老师,却不清楚学院教务办、学校教务处的所在位置和负责事项。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找的是辅导员和班长,当辅导员无法解决问题,将学生指向教务管理部门问询时,学生会发现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间存在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
二、高校教务-学工联动管理模式的必要性1.高校部门协同管理的需要协同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后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运作中。
管理协同是指调配局部力量,排列组合,从而有效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
高校管理是综合管理,作为庞大且系统的管理机构,建立有效的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是高教改革的发展方向。
对于高校协同管理,既有高校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又包含院校两级办学框架下院校协同纵向合作,协同管理就是要通过学校部门间、院校间的合作实现管理服务在校内外师生间的无缝传递,防止部门管理服务的越位、错位、缺位。
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作为高校职能部门,理应推进协同管理,整合有效资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有共同的工作目标――育人,在人才培养环节和育人责任方面都肩负着共同的使命。
大学教育是提供平台和资源,将优秀的老师和有潜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互相激发,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之才,最终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教务部门在教学秩序、课程质量、教学改革方面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配置丰富的教学资源;学工部门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思想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发展方面给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
同时,教务部门应成为教师、学工部门、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
教务-学工联动能更好地进行优势互补,推动智育和德育高度结合。
因此,教务-学工联动既是高校宏观上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的顶层设计要求,也是微观上学生教育培养的内在需求。
3.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管理人员是高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的保障,影响到高校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对管理人员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升,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日益凸显。
而管理人员往往受限于工作部门和工作范围的制约,忽略了人本身的工作潜能挖掘和个性发展需求,久而久之,管理队伍呈现僵化、死板的趋势。
教务-学工联动使得教务人员参与学工活动,学工人员加入教学管理活动,促进人才交流和沟通,能有效激发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完善其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进而避免管理资源的分散,提高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
同时,教务-学工联动有利于完善用人机制,优化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推进轮岗制和绩效考核制,有利于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管理队伍。
三、教务-学工有效联动管理模式的途径1.教务-学工信息共享,搭建互动平台教务部门与学工部门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及时沟通共享,搭建互动互通互利平台。
从业务层面,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构建一门式服务体系,使得学校的管理服务事项统一纳入标准化模式的线上平台,实现多部门业务的线上流程化管理,线下一门式服务,逐步实现校级部门、院校二级之间的高效协同。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交大为例,学校在2016年底已推出一门式服务办事大厅、网站、手机APP,将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后勤管理等部门的相关业务纳入一门式服务中心管理,涵盖在读证明打印、成绩单领取、火车票充磁、户籍证明办理、勤工助学服务等诸多事项,提高了办事效率,省去多部门跑的麻烦。
从管理层面,教务和学工应本着分工不分家的无界化管理态度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互通有无。
可以建立教师、教务人员、学工人员信息共享平台,或者给学工人员开通一定的教务管理系统权限,反之给教务人员开通学生管理平台权限。
利用互联网共享的优势,串联部门间的业务信息,更全面掌握学生信息,有利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教务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务处在学务运行管理工作中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制约的,将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制定为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有效宣传并且强制执行,使之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习惯。
然而,对学生的管理不能脱离对学生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能孤立于对学生的管理,管理和教育应水乳交融。
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试图通过突破教学管理制度和规则来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教务部门对于学生的软磨硬泡,在释清规则后,必须引入学工部门的思想教育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启发引导?硇?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一些办理退学、休学的学生,或是咨询问题时发现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教务老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观察学生的态度言行,及时反馈给学生思政老师,必要时联合学生处、学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
同样,学工部门在开展班会、年级大会时,应熟悉教务管理制度并准确实时地传达教务信息,实时地关注学业预警同学,对濒临退学的同学跟踪关注,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业上的帮助。
3.以教风学风建设为中心,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教风包含教师的教学风气和研究风气,学风包含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研习风气。
良好的教风、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立校之本,有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力和凝聚力,是高校三位一体育人目标永恒的主旋律。
高校的教风学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孙华在《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体系研究》中指出,学风建设包含个体学风建设和整体学风建设,整体学风建设又包含全员育人、学生评价、制度管理、校园文化和全面服务五个方面。
由此,教风学风建设不能脱离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的联合管理,教务部门应做好教学检查督导、考试安排管理、课程质量监督、学生评教服务等工作,学工部门应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校园文化宣传、学生班级管理、树立榜样典型等工作。
具体在实践中,可以形成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学评价与学生综合测评双向评估制度,落实联合听课和监考制度……将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优势互补,无缝对接,最终实现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4.构建教务-学工管理队伍的人才交流机制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是高校两支人员庞大的管理队伍,人员数量众多。
虽然两者都围绕着学生这个对象而服务,但部门人员间没有打通人才交流的渠道,故高度的重复性工作、严格的绩效考核日益消磨着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在教务-学工联动管理模式下,应开辟工作岗位的人才交流机制,例如鼓励教务老师兼职学生班主任工作、让学生工作负责人加入教学督导委员会,建立教务岗位和学工岗位适时轮岗机制等。
笔者在承担教务工作的同时兼职担任大三学生班主任,在工作中发现作为教务老师兼职班主任的优势特别明显,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注册报到信息,给予正确的选课指导和帮助,跟踪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籍异动中转专业、休退学、学制等进行讲解。
一学期下来,班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我管理有了明显提升。
四、结语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应构建联动管理模式,探索协作联动的渠道和实现方式,相关部门人员间应互相促进与配合、加强合作与交流,力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形成教务-学工联动管理模式,既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外在体现,也是培养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1]徐升槐.从教务角度探索高校教务与学工的有效联动[J].大学教育,2016(5):183-184.[2]徐明远,等.基于教务-学工联动的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3-14.[3]刘浩宇,梁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09(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