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概括能力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凝红叶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陋的小草房。
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白皑皑,好一个银色世界。
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
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
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壮的历史来: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
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
在赴刑场途中,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唱着歌向人们诀别:“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透了旗帜……”她高喊着:“打倒日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泊里,她才三十一岁……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
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采撷了一片柞叶,珍惜地夹在我带着的笔记本里,这一片红叶呀,不是可作我最珍贵的书签吗?书签,凝结着赵一曼烈士的斑斑血迹,我把它珍藏在身边……(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目光炯炯:________情不自禁:________(2)写出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3)写出一句表示作者联想的话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在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采撷一片柞叶珍藏起来?(5)在抗日斗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献出了生命,请你搜集他们的事迹,简单的讲给同学听。
部编初三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华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华版)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做好阅读理解,需要把握几点: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
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下表是根据《阅读试题方法详解》一书汇总出的解题技巧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2016•梧州)阅读答题。
他在岁月前认了输丁立梅①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
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
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
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
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②“多得你吃不了的。
”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阳光里。
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
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一、主旨概括主旨概括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在答题时,首先需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二、细节理解细节理解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中具体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
在答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相关的细节信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理解和分析。
三、推理判断推理判断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中隐含信息的推断和理解能力。
在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推断出隐含的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词义猜测词义猜测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中生词的理解和猜测能力。
在答题时,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词根词缀等方法,猜测出生词的含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态度判断态度判断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理解能力。
在答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色彩,然后进行正确的态度判断。
六、信息匹配信息匹配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中信息的匹配和理解能力。
在答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相关的信息点,然后进行匹配和理解。
七、句子理解句子理解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中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答题时,需要仔细阅读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然后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
八、结构分析结构分析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答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其结构特点和意义,然后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
九、写作手法写作手法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中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答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其写作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
小学阶段语文划分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专项练习(附答案)

如这篇文章中的“清晨”、“中午”、“下午”、“晚饭后”就 是非常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只要我们把这些词抓住了,文章的层次 的划分就很明显了。
例文三: 初春景色
街上的行人都脱去了厚厚的冬装,房顶上的一簇簇枯草间伸展着 绿色。街心花园里有一股泥土的清香,草地上缀满了晶莹的露珠。桃花 的花蕾也开始向这个大千世界张望。解冻的河流也变得宽阔起来,不时 有燕子剪刀似的身姿从河面上掠过。 题目:
(2)知道概括段意要简要。
强调了完整,很多学生概括出的段意就变得冗长,罗嗦,做不到简 明、扼要。怎样把握住“简要”呢?概括段意时,要用简要的语言把主
要内容交代清楚,交代完整,没有必要在段意中作详细的描绘。
四. 综合法 有的段落既没有中心句,各自然段的意思也没有主次之分,但
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来写的。遇到这种情况,便可指导学生采 用综合概括法来概括段意。 如《给颜黎明的信》,1-3自然段的段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 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 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 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 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 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 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 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 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 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 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 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 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概括能力训练08

●1、从认识的角度说,概括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 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
●2、从思维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 体到抽象;
●3、从表达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 接到直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
二、概括的分类
●初级概括:指对具体事物、事情进行分析、整理、分 类、综合并初步归类。即在感知和表象水平上概括概 括。如归纳段意或归纳主要内容。
3、河里结了冰,轮船开不出去了。
这句话可概括为:轮船开不出去了。 4、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 介意。
这句话可概括为:大家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实例点拨:“保主舍次”,即保留主要内容,舍弃次 要内容。在一个因果复句中,前后如果没有主次之 分,则用“累加法”,如果有主次之分,则用“保 主舍次”法。 概括下面的句子或语段:
这句话可概括为: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心 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1、①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②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 己”。③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5、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 错。 这句话可概括为: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
6、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们找回来。
这句话可概括为:就让他们找回来。
实例点拨:“保主舍次”,即保留主要内容,舍弃次 要内容。在一个因果复句中,前后如果没有主次之 分,则用“累加法”,如果有主次之分,则用“保 主舍次”法。 概括下面的句子或语段:
(完整版)专项训练:小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及其训练

小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培养把文章由厚读薄,即培养高度的概括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课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
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改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学会从课题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二、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
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
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
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如《落花生》一课,第一段讲的是我们种的花生居然收获了,第二段写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花生,第三段写的是一家人议论花生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把这三段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即:我们种的花生收获了在吃花生的过程中我们谈论花生的用处让我们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六要素串连法。
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
小学段落概括练习题

小学段落概括练习题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段落的概括是一个重要的技能。
掌握这个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几个小学段落概括练习题,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练习一:阅读以下段落,然后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段落1:在夏天的时候,人们可以去海边游泳和玩沙子堆城堡。
夏天非常热,所以水里游泳会感觉很舒服。
而且沙子堆城堡也非常有趣,可以和朋友一起玩。
段落2:冬天的时候,人们可以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和滑冰。
虽然冬天很冷,但是玩雪非常好玩。
堆雪人需要用到很多雪,打雪仗需要和朋友一起,滑冰可以滑得又快又远。
段落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花朵开始绽放,树木变得绿油油的。
春天的天气很温暖适宜,人们可以外出踏青,欣赏五彩缤纷的花朵和闻到花香。
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
段落4: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可以欣赏到金黄色的稻谷和红彤彤的苹果。
秋天的天气比较凉爽,正好适合户外活动。
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和国庆节。
练习二:阅读以下段落,然后写一个标题概括全文的主题。
段落1:我的宠物狗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宠物狗,它的名字叫小黑。
小黑是一只拉布拉多犬,它非常聪明和忠诚。
我喜欢和它一起玩耍和散步,它总是能给我带来快乐。
段落2:我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
我喜欢帮助别人和照顾他们的健康。
虽然成为一名医生需要很多努力和学习,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实现我的梦想。
段落3:我的假期计划放假期间,我计划和家人一起去旅行。
我们打算去海边玩水和沙子,还要参观一些有趣的景点。
我期待着和家人在假期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段落4:一次难忘的经历有一次,我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并获得了第一名。
我非常兴奋和自豪,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获得这样的荣誉。
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多自信和动力,让我更加努力学习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段落5:我的兴趣爱好我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读书、画画和打篮球。
读书可以让我开阔视野和增加知识,画画可以培养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打篮球可以锻炼我的身体和团队合作精神。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教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教案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一)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1、文章开头2、文章结尾3、中间4、题目5、概括二、文章开头的作用: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三、文章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二)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考点整理——概括概括提炼能力是指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把相关文字材料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学会概括文章内容,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助于迅速获取信息,又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查“概括提炼能力”的考点主要有:1.提炼记叙的要素。
2.概括文章的情节。
3.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
4.提炼刻画人物的方法。
5.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6.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7.提炼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8.提炼或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9.提炼论证的过程及论证的方法。
10.概括文、段的中心或内容的大意。
11.提炼段、句的写作模式并进行仿写。
12.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
13.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14.将材料进行归类。
15.提炼概括文、段的表达特点等。
在阅读中做概括提炼题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解题:1、标题诠释法,许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段的中心,应结合文段的内容对标题的含义进行阐释。
2、找中心句法,因为中心句有统领的作用,往往具有精炼概括的特点。
(摘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3、摘要法,文、段的意思总是多层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要找准主干去其枝叶,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层层递进的,那就提取它最后归结的意思。
4、联合法,如果文章中段落、层次的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根据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它们联合起来,再简要概述。
(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5、词句整合法,文、段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过重要的语句或关键的词语表达出来的。
我们善于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发现主要的语句,把这些相关的词语或语句重新整合,就可概括出主要意思。
归纳段意,一定要抓住每段的主要意思,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
为了做到这点,可指导学生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
6、概述法,如果有时候某部分的意思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
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
当然,在答题时,往往不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和题干要求,进行整体把握,进行几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或综合使用。
同时要注意,对概括题作答的要求是准确、全面、简洁。
准确指的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理解命题者的设题考查意图,找准答题的角度和切入点。
全面是要求作答要完整,很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层意思,要避免浅尝辄止,只抓一点不顾其余。
简洁说的是作答的文字要求简练明白,流畅通顺,切忌词不达意和重复罗嗦。
一、考试目标: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段落内容或概括某情节这一考点经常出现在各种文体的文章中。
例如记叙文中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段落作用中内容上的表述、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概括,说明文中说明的主要内容的概括等都涉及到“概括”这一知识点。
《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说:“概括段意,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段落的主要内容。
这是阅读理解检测的重点之一。
”二、答题方法(一)概括要素法:(记叙类段落或文章)记叙了……人……时间……地点……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也要注意“去旁枝,抓主干”。
)【说明】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六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当题目要求详细概括的时候,就把这六要素中与所概括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加起来;当题目要求简要概括或一句话概括的时候,可直接使用句型:“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例题】《母亲的守望》一文中,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这段话记叙了几十年间虽经几次搬迁,但母亲依旧保存了许多以前的东西。
(二)概括特征法:(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说明】记叙文中描写的段落可采用这种方法概括。
另外,在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时也会用到这一方法,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样子。
【例题】《温暖的玉米》中第一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一株一株的玉米,是披了绿纱的多情女子,婷婷地立在田间,笑眸流转,娇媚地扬起裙裾,在腰间打一个漂亮的结,结上,又飞出大把的流苏,风气,抖落夏日最后的风情。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田间的玉米成熟了,姿态优美的样子。
表现出“我”对玉米地喜爱。
(三)提取重组法:把原文中出现的,表达主要内容的短语、句子提取出来,重新组合成句。
【说明】议论文中往往没有故事情节,概括段意比较难,可以采用提取重组法进行概括。
【例题】《传统文化须敬畏》中,概括2-5段内容。
答:(四)引用概括法:【说明】在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时候,还可以看该段落中有没有中心句,如果有,可以直接引用来概括该段主要内容。
【例题】《上海的石库门》一文中第四段介绍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老式石库门相比,新式石库门在外观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而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库门常用的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也已不再使用。
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新式石库门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
早期的石库门门楣常模拟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而新式石库门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这些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石库门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有些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
总之,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
三、题型归纳概括题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和填表题。
【例题】(一)填空题:例:2006年中考阅读《孩子和书》16.第②段中说,“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填表题:例:2005年中考《我的老师》我的老师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
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
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
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
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
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
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笋。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或反应刘老师的品质特点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刘老师笑谈残腿。
(3) (4)(5)(1)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学生沉浸其中,时而激动,时而悲痛。
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
学生受到鼓舞,感到亲切。
四、针对练习(一)成全一棵树21.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寒夜举牌唤山女①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列从黄山开往上海的快客正徐徐进入车站。
我立在火车站的月台上,手中高高地举着一块用纸板做成的牌子,牌子上以红笔写着四个大字:“急请保姆”。
其实,我的心里一直在默祷着:山女,但愿你能看到这纸板,看到我。
②山女是一位在我家做了三年佣工的安徽宣州籍保姆。
③数年前,家慈不幸从楼梯上摔下,造成双下肢截瘫,从此,我们这个家庭就失去了欢乐:每天,除去工作而外,我们兄妹必得轮流在床侧侍奉汤水,后来,通过社区介绍所,我聘请了一位来自安徽泾县的年轻保姆,她就是山女。
④山女有姊妹六人,没有兄弟。
她排行老三,三与山同音,又是倚山而居,故取名为山女。
她说,由于家里穷,父母供不起她们姊妹读书,所以一个个都早早地结婚嫁人了。
只是六妹,排行老幺,父母有格外宠爱,省吃俭用,供她去上学。
六妹读书分外地用功,读到高中二年级时,母亲病故,父亲再也没有能力,遂名她辍学。
六妹哭成个泪人,坚决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