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治疗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介入治疗技术
发表时间:2012-07-17T08:40:40.1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马飞虹郝鹏殷文娟[导读] 统计表明,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最低,患者在术中取仰卧位,比较自然,故配合较好。
马飞虹郝鹏殷文娟(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54007)
1 经皮血管穿刺术
1.1 操作技术
1.1.1 Seldinger技术 Seldinger技术是指用带芯的穿刺针经皮穿透血管的前后壁,退出针芯,缓缓向外拔针,至见血液从针尾喷出,立即引入导丝,退针,沿导丝引入扩张器和导管鞘,再送入导管进行血管造影。患者通常仰卧于造影台上,术者一般站在患者右侧,以左手中、环指按在皮肤穿刺处的头侧,左食指在穿刺处的足侧,手指深处为穿刺血管,动脉穿刺时手指能感觉到动脉搏动。所有患者(除不能配合的患者和婴幼儿作全麻外)均采用局部麻醉,一般应用2%利多卡因2ml逐层麻醉到血管鞘周围,注射麻醉药前应回抽确保针尖不在血管内。用尖刀片挑开皮肤约2mm,皮肤开口一定要在血管正上方,以便以后的操作均在与血管同一斜面上进行。穿刺过程参考Seldinger技术,穿刺针以30°~40°角向血管穿刺,穿刺针的斜面应始终向上,动作要轻柔,可平衡缓慢进针,方向要始终一致,不能上下左右扭曲,以免以后导丝及导管在皮下扭曲,使操作困难。
1.1.2 股动脉穿刺术股动脉在腹股沟附近,管径较粗,位置表浅,相对固定,周围无重要器官,足穿刺的最佳部位,也是各种介入诊疗最常用的穿刺部位。统计表明,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最低,患者在术中取仰卧位,比较自然,故配合较好。
在腹股沟韧带的中点可以触及强有力的搏动,即为股动脉,皮肤穿刺点选择在腹股沟韧带下2cm处,约在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穿刺位置太高,如在腹股沟韧带以上,股动脉位置较深,拔管后不易压迫止血。而位置过低可能穿入股深动脉,引起插管困难。
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介入诊疗做逆行性股动脉穿刺,但如果有特殊的诊断或治疗需要,也可行顺行性股动脉穿刺,此时皮肤穿刺点应选择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计算好通过穿刺点能将针尖刺至腹股沟韧带稍下方即可。正常仰卧位穿刺过程中导丝比较容易进入股深动脉,应在透视下送入导丝,或在喷血后注入造影剂示踪,股深动脉分支较多,而股浅动脉无分支。或者采用蛙式位(外展外旋位),股浅动脉转至股深动脉的外侧,导丝比较容易进入股浅动脉。
2 经导管局部溶栓术
2.1 操作方法
2.1.1 尿激酶的用量尿激酶灌注方案有三种:①高剂量:导管到位后先行团注量灌注,15分钟内注入25万IU尿激酶,继而以每小时25万IU速率,连续灌注4小时,以后,剂量减为每小时12.5万IU灌注;②低剂量:先行团注量注射,15分钟内注入5万IU尿激酶,然后,以每小时5万IU的速率灌注;③中等剂量:先予以团注量灌注,15分钟内注入10万IU,然后,以每小时10万IU的速率连续灌注。
尿激酶灌注用量范围为140~1,600万IU,平均用量为400万IU左右。于动脉闭塞的病例,灌注时间为4小时~9天,平均为3.5天。
尿激酶的另一灌注方案:即以每分钟4000IU速率连续灌注,直至顺行性血流建立,然后以每分钟2000IU速率连续灌注,直至血栓完全溶解,溶栓成功率可达88%(75/85)。
2.1.2 肝素的用量一般先经灌注导管给予团注量注射,即一次性注入肝素5000IU,然后,经静脉途径持续滴注肝素,每小时800~1000IU。
2.1.3 溶栓治疗步骤
(1)血管造影:血管穿刺部位可为对侧或同侧股动脉,亦可采用腋动脉,依据血栓形成部位不同而异。若闭塞部位在髂动脉或股总动脉时,可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动脉造影;若闭塞部位在股总动脉以下,可行同侧顺行性穿刺股总动脉插管造影;若闭塞部位系主动脉一股动脉或股动脉一胭动脉搭桥移植血管,可经腋动脉穿刺插管行动脉造影。
(2)送入灌注导管或灌注导丝:在血管造影明确动脉血栓闭塞部位后,即经造影导管送入超滑型导丝,贯通血栓闭塞部位,然后交换灌注导管埋入血栓中进行灌注。若同时使用灌注导丝,可把灌注导丝插入血栓闭塞部位远端,灌注导管置入血栓闭塞部位近端,同时灌注尿激酶。若导丝难以穿通血栓闭塞部位,则留置灌注导管并嵌入血栓闭塞部位近端进行灌注,其效果相对较差。当出现血栓溶解后,需把导管进一部深入到残留的血栓中,连续进行灌注尿激酶。为防止导管污染,在连续灌注48小时后需更换灌注导管。
通常对于小腿缺血的患者,导管的置入应达胭动脉远端,以便使胫前后动脉和腓动脉三根主要分支都能得到灌注。对于伴有上肢缺血的患者,灌注导管应安放在肱动脉的远端。
3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3.1 操作技术
3.1.1 麻醉及穿刺入路选择一般选择局麻,如头颈部疾病合并意识障碍者可选择全麻。常规选择股动脉入路,次选肱动脉,腋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胭动脉等可视病情需要来选用;静脉系统穿刺选择雷同,首选股静脉。
3.1.2 血管造影穿刺成功后,首先经导丝置入4~7F导管鞘,继而送入4~5F猪尾导管到病变处行非选择性造影,再次明确病变的性质及程度。
3.1.3 局部溶栓若病变局部有附壁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闭塞,可试行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将溶栓导管或猪尾导管置于栓子中,首次溶栓用药方案为:尿激酶50万IU、肝素3000~5000IU(亦可单独静脉推注)加至100ml生理盐水中,以1万IU/min的速率缓慢推注或经高压注射器注入;溶栓结束后再次行造影检查,若溶栓见效,可调整导管位置,重复上述治疗;若无效或残余狭窄仍大于50%,则终止溶栓治疗。
3.2 并发症及防治
3.2.1 穿刺部位血肿由于术中、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致使穿刺部位血肿较为常见,尤其是经颈动脉、肱动脉或腋动脉途径,延迟拔管时间可减少血肿出现的几率;若出现血肿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必要时可请外科会诊。
3.2.2 远端血管栓塞扩张过程中栓子脱落易沿着循环血流漂至血管末梢,产生远端缺血或瘀血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肺的致命性梗死;如出现此类情况,应立即将导管超选择置入相应血管,进行大剂量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