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 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中的常用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学中的常用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在医学影像学领域中,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影像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中的一些常用成像技术,并探讨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X射线成像技术X射线成像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最早应用的成像技术之一。
通过向人体部位传输X射线,再利用影像设备接受和记录透射射线,从而生成影像。
X射线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的诊断,如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检测。
此外,X射线还可用于肺部、胸腔及腹部等部位的影像检查。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旋转式X射线扫描来生成横断面图像的影像技术。
相比于常规X射线成像,CT成像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多的灰度信息,能够提供更加精细的图像。
CT广泛应用于颅脑、胸腔、腹部等部位疾病的检查,尤其在检测肿瘤、卒中和急腹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进行成像的技术。
它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和清晰的软组织影像,对于骨骼及软组织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MRI广泛应用于脑、脊柱、关节和盆腔等部位的疾病检查,对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病变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四、超声成像技术超声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利用超声波反射原理来生成影像的成像技术。
它具有无创、无放射线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血管、肝脏和肾脏等部位的检查。
超声成像技术在孕妇产前检查和婴儿筛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核医学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成像的技术。
它通过给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药物,再利用探测器接受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从而生成影像。
核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脏、肺部、骨骼和甲状腺等疾病的检查,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六、血管造影技术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通过在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并利用成像设备观察造影剂在血管系统中的分布情况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包括放射学、超声学、磁共振影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多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医学影像技术是利用电子设备将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可视化,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监测疾病。
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原理不同,但它们都基于物理原理和信号处理技术。
1. 放射学放射学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射线探测器产生影像的检查技术。
通过放射学,可以检查人体各种组织的密度、形状和大小等物理性质,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放射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诊断中,如胸透、CT、乳腺X线摄影等。
2. 超声学超声学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在人体内部传播时散射、反射和吸收的原理来成像的技术。
超声学可以生成高清晰度和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检查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
超声学技术的痛点是局限于入射角和组织质量,并不能提供更加细致的影像。
3. 磁共振影像磁共振影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产生影像的技术。
在磁共振影像中,人体被置于强磁场中,然后被用射频线圈产生的短暂辐照,来采集人体内部的信号。
这些信号被数字化并处理成图像,可以通过这些图像来判断人体内部的病变等情况。
磁共振影像技术优点显著,成像效果和信息量都较大,但它的缺点是成本较高,需要验证对心脏起搏器及其他医疗设备限制。
4. 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利用计算机对人体被X射线扫描后所获得的信号进行整合和重构,产生连续层析图像的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检查出人体内部的各种疾病,如肿瘤、血管病变等。
其优点在于清晰度高,影像传输和处理速度快,适应性广泛。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技术在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分别介绍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1. 放射学放射学广泛用于心血管病、消化道病变、骨骼关节及运动系统损伤、脑部病变等疾病的诊断。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 cta mra) 课题 文章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 cta mra) 课题 文章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用于检查脑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管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目前,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主要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1. DSA:DSA是最早使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也是目前最准确的脑血管造影方法。
它通过注射碘剂,使血管在X光下显影,然后通过电脑进行图像处理,去除骨骼和其他软组织的影像,只留下血管的影像。
DS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位置和血流情况,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有很高的价值。
但是,DSA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要在手术室进行,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有一定的风险。
2. CTA: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它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取脑部的三维影像,然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进行处理,生成血管的二维或三维影像。
CTA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CTA不能显示血流情况,对于一些需要观察血流动态的疾病,如动脉瘤破裂,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
3. MRA:MRA是一种无创性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它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脑部的二维或三维影像,然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进行处理,生成血管的二维或三维影像。
MRA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而且,MRA不需要注射碘剂或使用放射线,对患者的身体没有伤害。
但是,MRA的图像质量受到磁场强度和梯度场强度的影响,对于一些复杂的血管病变,可能无法提供清晰的影像。
DSA、CTA和MRA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脑血管造影方法。
简述x线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简述x线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X线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X射线对物体进行成像的技术。
它通过探测X射线在物体内部的吸收、散射和透射等特性,来获取物体的结构和组织信息。
X线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最早的X线成像技术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95年发现的。
他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能透过物体并在感光胶片上产生影像的射线,这就是后来被称为X射线的射线。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将X射线应用于医学和其他领域。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布拉格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发明了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通过测量X射线的衍射模式来确定物体的晶体结构。
这项技术对于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后来的X射线成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X射线成像技术逐渐发展并应用于医学诊断。
最早的X射线成像设备是由伦琴设计的,它由一个X射线发生器和一个感光胶片组成。
患者将被检查部位暴露在X射线下,然后通过感光胶片记录下X射线通过身体部位时的影像。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影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医生约翰·霍普金斯和英国的医生约瑟夫·艾姆斯特朗·科克罗夫特分别提出了利用X射线透射的方法来成像内部器官。
他们设计了一种旋转式X射线发生器和检测器,可以通过多个角度拍摄身体部位,然后将这些影像叠加在一起形成更清晰的图像。
这种技术被称为传统的X射线透视成像,是现代X射线成像技术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物理学家恩斯特·拉瑟福德发明了计算机辅助X射线成像技术,也就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CT技术通过将多个X射线透射图像进行计算和重建,可以得到更精确和详细的体内结构图像。
CT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迪尔发明了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也就是数字X射线成像。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一、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一)检查方法:经外周静脉以3~4ml/s速度注射对比剂;对比剂剂量1~1.2ml/kg体重,浓度300mgI/ml;延迟时间15~20s或使用智能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将触发阈值设置在70hu,当感兴趣区(颈动脉血管断面)的CT值达到70hu后4s自动触发扫描可获得纯动脉期图像,避免静脉显影的干扰,更有利于获得清晰的CT动脉血管造影图像;颅内扫描层厚最佳为1 mm,颈部血管扫描层厚最好小于2 mm,重建间隔均为层厚的1/2;螺距不要大于1。
曝光条件120~140kV,350mAs。
(二)头颈部MSCTA的临床应用:1. 颅内动脉瘤:在描述动脉瘤形状、瘤颈、突出方向、与颅底毗邻和周围血管关系,以及发现血管解剖变异等方面比DSA有很大优势。
CTA可以任意变换角度,以取得不同侧面的图像。
三维立体分析能够清楚地显露瘤颈部,动脉瘤与颅底的关系,MIP与VR可观察瘤颈有无钙化;二维轴位图像及 MPR可以发现动脉瘤内血栓,这些均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直径大于3mm的动脉瘤,CTA的显示率几乎达到100%。
CTA检查和诊断时间短,操作成功率高,对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动脉瘤破裂的急性期(直径小于4mm的动脉瘤很少破裂出血),患者病情大多不稳定,有时甚至非常危重,一般状况很差,不能行DSA等相对复杂的检查时,CTA作为首选或唯一的检查方法,可缩短诊断时间,降低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但是,CTA也有一些缺陷。
第一,成像过程只针疑有动脉瘤的部位,并不像DSA一样,是对整个脑血管进行成像,因此可能会出现遗漏,尤其是未破裂动脉瘤。
第二,靠近颅底和颈部的动脉瘤常因为颅骨的干扰成像不清晰,给诊断带来困难。
因此,在动脉瘤破裂的急性期,如果CTA检查结果为阳性并且与出血部位相符,就可根据结果进行手术治疗;如果结果为阴性或可疑,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再行DSA检查。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帮助。
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声声像图(US)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项技术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
1.X线摄影X线摄影是一种最早应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其原理是通过X射线的透射和吸收来显现人体内部结构。
X线摄影具有图像清晰、便于观察病变、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骨骼和胸部等部位的疾病诊断。
例如,骨折、肺部炎症和肿瘤等病变可以通过X线摄影快速诊断。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技术将X射线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体积图像。
CT扫描以其图像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等特点,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CT扫描可用于检查各种器官的病变,如肺部肿瘤、脑部出血、腹部脏器疾病等。
此外,CT扫描在引导介入放射治疗和手术规划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技术是通过磁共振现象和射频脉冲作用于人体水分子,生成图像。
MRI成像具有无辐射、多参数、高对比度等特点,对软组织结构成像效果更好,适用于检查神经系统、骨骼关节、心血管系统等。
MRI常用于检查脑部肿瘤、脊柱病变、乳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定位。
4.超声声像图(US)超声声像图利用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来生成图像。
超声成像具有无辐射、实时性强、无创伤等优点,适用于对胎儿、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检查。
超声常用于孕产妇的孕检、肝脏肿瘤的检测和引导穿刺、心脏超声检查等。
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PET-CT技术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同时提供代谢和解剖信息。
PET-CT成像可以检测肿瘤代谢活性、评估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心脏血流灌注等。
在肿瘤学方面,PET-CT 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术前定位、放疗后效果评价等。
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
一、CT结构:扫描部分、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和操作控制部分。
二、基本原理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所测得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而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CT 值),并排列成数字矩阵。
这些数字可储存于磁盘或磁带中,经过数模转换后形成模拟信号并通过电子系统的一些必要的变换后输至荧光屏显示出图像,故又称横断面图像。
1、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
2、“排”是指CT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物理排列数目,即有多少排探测器,是CT的硬件结构性参数;而“层”是指CT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同步获得图像的能力,即同步采集图像的DAS通道数目或机架旋转时同步采集的图像层数,是CT的功能性参数。
即有多少“排”探测器,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
每排出2幅图像,因此一次采集可以形成64层图像。
简单说,主要就是探测器数量的不同,排数越多,检查时间就越短。
越有利于运动部位的检查,如心脏。
但是对于其他部位来说,检查结果差别不大,都能满足诊断需要。
CT还能区别病变的病理特性如实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钙性、脂肪等。
CT检查有三种方法,一是平扫,为普通扫描,是常规检查;二是增强扫描,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扫描,先行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与CT相比,它具有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
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病的显示优于CT。
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
它还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敏感地检出组织成份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
医学成像学基础知识概览
医学成像学基础知识概览
医学成像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科学。
医学成
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以下是医学成像学的基础知识:
1. 成像技术分类
医学成像技术分为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
结构成像是通过静态
图像对人体结构进行观察,如CT、MRI等;功能成像则是通过动
态图像对人体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活动进行观察,如PET、SPECT等。
2. 常用成像技术
- X线成像技术:透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CT技术:多层螺旋CT、电子束CT。
- MRI技术: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 超声波成像技术:B超、彩超、经食管超声等。
- 核医学成像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3. 成像技术的选择
不同的成像技术选择取决于医生对病患的诊断要求以及成像技术的适用范围。
不同的成像技术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像技术。
4. 总结
医学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适合的成像技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医学成像技术的优劣进行权衡,以达到更好的医学诊断效果。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各代CT扫描机
1、First Generation
One detector Translation-rotation Parallel-beam
Finely collimated x-ray beam Single radiation detector Translate-rotate motion 180 translations with 1 rota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Single image projection per translation Five minute image time Head image only, not capable of body imaging
showing cyst (confirmed) 囊肿
Hounsfield and EMI CT
4分钟可生成图像。
CT scanner 结构图
4.1 概述
一、CT的用途
医学诊断 辅助治疗 工业CT
二、CT的优点 三、CT的局限
显示真正的断层图像 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 操作简单、安全 有些病变不适宜 成分、生物、化学结构 造价高
2320x射线能量150kv以下常用电压420kvx射线强度150ma左右2ma左右放射性同位素不采用60co源高能直线加速器不采用10mev以上扫描和结构方式病人静止检测对象运动x光机和探测器运动x光机和探测器保持静止工业ct装置和医用ct装置的区别医用ct装置工业ct装置08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X-CT)从 根本上克服了上述困难,是80多年来X射线 诊断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 B、正电子发射CT(PET) kV is a reflection of the energy level of the x-ray beam
MRI、CT、DR三种影像方法的各自注意事项有哪些?
MRI、CT、DR三种影像方法的各自注意事项有哪些?临床上很多病症都发病于患者体内,医生并没有办法直观地看到患者的疾病位置,因此也无法直接给出治疗方案。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医用科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医学影像就是科技发展的结果。
医学影像检查方式能够通过非侵入式的方式来获得人体或人体某部分的组织影像内容。
目前临床上常规的医学影像检查有X射线、血管摄影、心血管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乳房摄影、正子发射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医学超声检查等。
临床上医学能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的不同和自身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案。
其中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化成像技术(DR)是放射科最常见的检查项目。
从平面到立体、从单维到多维,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在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地检查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医学仔细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都是非侵入式的检查方式,但是不同的检查方式还是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很多患者对于不同的检查方式的注意事项还是缺乏了解。
下面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化成像技术(DR)各自的注意事项。
磁共振成像(MRI)的注意事项磁共振成像是较为成熟,应用也较为广泛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案,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其原理是利用较强的外部磁场和人体内部的氢原子核之间在特定射频脉冲的作用下产生磁共振现场,最终通过专业设备成像的一种检查方式。
MRI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十分广泛的一种检查方式,通过磁共振设备进行扫描能够对患者的部位或全身进行检查成像。
在做MRI之前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①空腹:针对不同的检查部位有不同的需求,如消化系统的检查,检查前需要禁食4-6小时。
②金属:在进行MRI检查前,需要患者将身上的一切带有金属的物品去除,不能携带任何金属制品,包括义肢等。
如果患者身体内部有金属,如带有铁磁性的假牙、金属异物、血管夹、人工股骨头、人工血管、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耳蜗、神经刺激器、骨增长刺激器、植入性药物泵等等,则不适合做MRI检查方式。
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与诊断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与诊断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医疗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各种成像方法,将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呈现出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和诊断应用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医学影像技术的内涵。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是将生物组织中的物理量转化为图像信号,以呈现生物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医学影像技术根据成像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X线成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多种方法。
1. X线成像X线成像是医学影像技术中最传统的成像方法。
X线成像通过X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不同程度的吸收来获得影像信息。
具体来说,X射线通过人体后,被探测器接收后形成图像。
不同组织的吸收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组织在图片上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密度。
X线成像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骨折、肺部疾病和肠胃道造影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通过反应核磁共振信号来呈现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成像方法。
MRI基于核磁共振信号的物理性质进行成像。
MRI利用的是正常生命体的原子核在外加强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发生的共振现象,利用成像原理与探测仪器,形成人体成像图像数据。
MRI对于肿瘤、脑血管、脑损伤、脊髓病、关节损伤、骨髓炎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在人类研究与神经科学进展等领域也有应用。
3. 超声成像超声成像是通过向人体内部发送超声波,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转化为图像信号的一种成像方法。
超声成像根据声波的反射、透射、散射原理,把不同组织密度下的超声反射特点记录下来,形成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图像。
超声诊断广泛应用于妊娠、腹部、乳腺、心脏、神经、骨骼等多个领域。
4. 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成像技术。
CT通过对人体进行多角度的X射线成像,并且根据计算机对这些成像数据进行图像重组和还原的方式,从而获得人体的切面图像。
X射线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X射线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X射线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为医生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手段来观察和诊断患者的身体结构,有效地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X射线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介绍其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X射线技术X射线技术是一种通过用X射线照射人体或物体,利用X射线在人体或物体内的穿透性进行成像的技术。
这种技术由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95年首次发现,被认为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奠基之一。
1. 原理X射线是指电子束在高速撞击金属靶时产生的电磁波,具有高能量和强穿透力。
在人体内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对X射线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从而形成不同的影像。
当X射线穿过人体后,会被放置在其后方的感应器件所接收,通过信号的变化,可以得到人体内部的图像。
2. 应用X射线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骨折检查:通过X射线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骨骼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骨折或骨折的类型。
- 肺部检查:X射线技术可以用来观察肺部结构的异常,如肺癌、肺炎等疾病的检测。
- 腹部检查:通过对腹部进行X射线扫描,可以检测出内脏器官的异常情况,如肝脏肿瘤、胆结石等。
- 牙科领域:X射线技术广泛应用于牙科诊断,可以帮助牙医检查牙齿的健康状况。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是一种通过高速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创建三维体积数据的成像技术。
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1. 原理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利用X射线的原理,通过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获取多个角度的断层图像,并通过计算机重构出体部的三维图像。
这样的图像可以提供医生更详细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2. 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医学影像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脑部检查:CT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脑部的肿瘤、脑出血、脑梗塞等疾病,为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CT之父 CT之父
CT成功应用于临床,值得一提的另一位人物 是核物理学家 Cormack (美国Tufts University, 出身于 Johannesburg),解决了CT图像重建的数 学问题。 1979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破例授予两位 没有医学经历的科学家:
Godfrey N.Hounsfield Allan Macleod Cormack
CT总体结构框图 CT总体结构框图
CT扫描目的 CT扫描目的
通过旋转、平移, 获取分析所需的必 要投影数据,用于 重建图像。
CT历史 CT历史
1971年第一台CT机安装于Atkinson-Morley医院,成像需 20分钟,采用微处理器后,时间缩至4分钟。 1973年美国 Mayo Clinic 和麻省总医院安装颅脑CT。 1974年美国George Town医疗中心工程师Ledley设计出全 身CT,76年开始应用。 1983年中国研制成第一台颅脑CT 1990年中国研制成第三代全身CT
Computed Tomography
X 线临床应用的历史
1895年伦琴(Withelm Konrad Rontgen)发现X光 三十年代出现 X 线断层摄影 Tomography 1974年出现 CT (断层扫描) 1983年电子束 CT (第五代CT机) 1989年出现螺旋 Spiral CT (体积扫描) 1998亚秒级 CT
呼吸对图像的影响
螺旋CT参数 螺旋CT参数
螺距(Pitch) X管旋转一周,扫描床移动的距离
螺距因子(Pitch Factor) 螺距与层厚相除所因子:1、1.25、1.5 和 2
螺旋CT参数 螺旋CT参数
螺旋CT参数 螺旋CT参数
螺距(Pitch) 螺距=螺旋因子x层厚 每周成像数=螺距/成像间隔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新进展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新进展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新进展。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它通过使用X射线或者其他成像手段,探测人体内部的情况,并生成三维图像。
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CT技术不仅可以提供详细的血管形态学信息,还可以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
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升级和发展,心脏CT血管成像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检测和评估细微的血管异常。
此外,CT技术还能够进行功能性评估,包括测量心脏功能和运动异常等。
总的来说,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它使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器官的高分辨率图像。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MRI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包括心脏壁运动异常、室壁厚度、冠状动脉供血情况等。
同时,MRI技术还可以评估心脏肌肉组织的病变程度,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与CT技术相比,MRI技术对于心脏软组织和血管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然而,MRI技术的成本较高,使用范围相对有限,尤其是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三、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技术超声心动图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来检测和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医学影像技术。
它具有无创、无辐射、简便、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被广泛应用。
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包括心室功能、心脏瓣膜异常、心脏壁运动异常等。
此外,通过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进行多普勒测量,评估心脏血流速度和方向。
这对于检测和评估心脏瓣膜异常、心脏壁运动异常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院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技术参数
中医院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技术参数一、招标货物一览表:编号货物名称数量*1高端64排128层螺旋CT。
具备能谱功能1套原装进口配备原装进口独立后处理工作站一套,具有主机所有应用软件及功能。
诊断工作站一套。
进口三通道无针筒高压注射器1台2随机附件1套3技术资料1套4投标方认为必须提供的其他资料1套二、设备技术规格及要求:序号招标要求1.设备名称:高端64排128层螺旋CT系统1.1设备数量:一套1.2设备用途:全身扫描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1.3制造厂商:投标人说明*1.4设备型号:投标人说明,要求最新机型和最新的硬件、软件版本1.5国际和国内安全认证:标准2.主要技术规格2.1扫描架系统2.1.1扫描架孔径:≥700mm2.1.2扫描架倾角:≥±30°,0.5度变化,可在操纵台遥控2.1.3冷却方式:高效风冷*2.1.4探测器类型:新型探测器(如石榴石探测器、Stellar探测器、Nano panel探测器)2.1.5探测器Z轴覆盖宽度:≥40mm2.1.6采用动态双焦点技术:标准2.1.7最薄采集层厚:≤0.625mm2.1.8数据传输:≥5.2GB/s2.1.9每层数据采样率:≥2800个/圈2.1.10快速启动扫描功能:≤5分钟通电到扫描2.1.11机架内置一体化心电监控及心电图显示系统,数据传输采用射频信号传递2.2扫描床系统2.2.1病人床可扫描垂直升降范围:≥44cm 2.2.2病人床可扫描垂直升降最高高度:≥95cm 2.2.3病人床可扫描垂直升降最低高度:≤55cm 2.2.4病人床水平移动范围:≥190cm2.2.5病人床水平可扫描范围:≥180cm2.2.6病人床水平移动最高速度:≥200mm/s 2.2.7病人床水平移动最低速度:≤0.5mm/s 2.2.8病人床承重量:≥205kg2.2.9床移动精度:≤±0.25mm2.2.10病人床附件:床面延长板、标准头托、输液架、臂托、各种衬垫2.3X线球管及高压发生器*2.3.1球管阳极热容量:≥8.0MHU2.3.2阳极最大散热率:≥1.600MHU/min 2.3.3球管电流设置:20-660mA2.3.4球管最大电流:≥660mA2.3.5球管最小电流:≤20mA2.3.6球管电流递增幅度:≤1mA2.3.7球管最大电压:≥140KV2.3.8球管最小电压:≤80KV2.3.9球管大焦点:1.0×1.0mm2.3.10球管小焦点:0.5×1.0mm*2.3.11发生器功率:≥75kW*2.3.12球管保用:一年无限次保用,若有损坏免费更换新球管;保用期后购买的新球管均一年无限次保用.2.4扫描参数和图像质量*2.4.1最短扫描时间:≤0.35/360°*2.4.2具备128层/圈扫描成像技术2.4.3扫描采集层厚:0.625-2.5mm2.4.4扫描采集时间:0.4-2s2.4.5扫描采集视野:25~50cm2.4.6显示视野:2.5~50cm2.4.7定位片扫描长度:≥180cm2.4.8定位片扫描宽度:≥50cm2.4.9定位片计划:双定位2.4.10螺距连续可调2.4.11单次连续螺旋扫描:≥100秒2.4.12CT值范围:-1024到+30722.4.13标准图像重建矩阵:≥512×5122.4.14超高图像重建矩阵:≥1024X10242.4.15图像显示矩阵:≥1024×10242.4.16实时显示重建:标配2.5计算机2.5.1主CPU型号:最新规格型号2.5.2主频:≥4*2.6GHz2.5.3内存:≥12.0GB2.5.4图像硬盘容量:≥300GB2.5.5图像存储量:≥500,000幅(512矩阵不压缩图像) 2.5.6存储系统:DVD-RW*2.5.7显示器:≥19″医用显示器两台,1280×1024 2.5.8图像重建时间:≥25幅/秒,三维锥形束算法2.5.9图像重建技术:三维锥形束算法2.5.10图像格式和传输存储:DICOM3.0具有存贮、传输、查询、工作单管理、打印等PACS联接功能2.5.11自动语言提示功能:标配2.5.12操纵台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功能,MPR/MIP/3D SSD/CTA/3D SVA:标配2.5.13自动照相功能:标配*2.6原装进口独立工作站系统一套2.6.1CPU型号:投标人说明2.6.2主频:3.0GHz2.6.3内存:≥16GB2.6.4硬盘容量:≥1TB2.6.5图像存储:≥2,400,000幅(512矩阵不压缩图像)2.6.6CD-RW和DVD-RW:标配2.6.7医用显示器:≥24″1280×1024 2.6.8图像格式、传输存储:DICOM3.0 2.6.9逻辑智能化操作界面:标配2.6.10一键式多功能图像处理(5合1) (SLAB/2D/MPR/3D VR/CTE):标配2.6.11一键式VR图像阈值转换:标配2.6.12一键式CTA去骨功能:标配2.6.13后处理书签保存功能:标配2.6.14多影像融合功能(CT/MR/NM):标配2.6.15骨科透明3D显示:标配2.6.16自动照相功能:标配2.7临床应用软件(软件名称不一定完全一样,具备相应功能都可)2.7.1多平面重建MPR2.7.2任意曲面重建CVMPR2.7.3最大密度投影MIP2.7.4最小密度投影MinP2.7.5表面三维重建2.7.6三维处理软件2.7.7透明化显示技术2.7.8高级容积处理软件VR2.7.9自动窗宽窗位成像2.7.10高级血管量化分析功能2.7.11血管分析功能2.7.12高级血管自动量化分析功能2.7.13自动探测分析血管2.7.14血管狭窄测量分析功能2.7.15全自动骨骼血管分离功能2.7.16智能重叠组织选择性切割功能2.7.17全自动血管解剖识别功能2.7.18随鼠标指针自动显示全身主要血管名称功能2.7.19全自动血管分析功能2.7.20全自动血管狭窄评估功能2.7.21躯干、四肢自动去骨、血管解剖自动识别、分析同步后台预处理功能2.7.22后颅窝伪影校正功能2.7.23脑出血量定量分析功能2.7.24头颅去骨功能2.7.25头颅自动去骨、头颈部血管解剖自动识别、分析同步后台预处理功能2.7.26自动多平面成像功能2.7.27高级容积漫游功能2.7.28电影浏览软件包2.7.29一键式多功能图象处理2.7.30一键式VR图象阈值转换2.7.31一键式CTA去骨功能2.7.32一键式去骨CT血管重建2.7.33评价和测量分析血管功能2.7.34分析数据至少含概:血管长度、管腔最大/最小直径、管腔最大/最小截面面积等2.7.35组织分割彩色编码功能2.7.36组织和器官定量分析功能2.7.37动态层厚和边缘锐化匹配功能2.7.38三维CT仿真内窥镜显示功能:能多角度显示腔道器官内部和外部结构,并能完成动态内窥镜和动态三维评价2.7.39椎管内窥镜功能2.7.40肺部成像优化功能2.7.41肺纹理增强功能2.7.42低剂量肺普查功能2.7.43呼吸控制语音提示2.7.44CT电影CINE(≥30幅/秒)2.7.45三维CT内镜CTE2.7.46动态扫描CT时间密度曲线2.7.47容积伪影去除功能2.7.48自动造影剂跟踪适用全身任何血管CT造影检查(包括冠脉造影成像)2.7.49增强扫描方式具备自动和手动2.7.50实时螺旋重建成像2.7.51自动mA选择功能2.7.52动态mA调制功能2.7.53实时智能剂量调控功能2.7.54个性化设置模式2.7.55适合多种扫描模式2.7.56智能低剂量控制扫描功能2.7.57婴幼儿扫描专用功能包2.7.58自动相关层面图像显示功能2.7.59VIP立体视觉成像功能2.7.60自动排版.照相功能2.8心脏成像软件包(软件名称不一定完全一样.具备相应功能都可)2.8.1心脏成像功能2.8.2心脏180度采集成像2.8.3心电门控扫描系统(含心脏门控装置)2.8.4心脏扫描参数自动平衡系统2.8.5心电门控重建系统(有多扇区重建)2.8.6心脏多扇区重建:2/3/4/5扇区2.8.7主控台能显示和保存心电图信息2.8.8心电图信息和图像同步显示2.8.9后处理软件自动嵌入心电图2.8.10最高时间分辨率:≤45ms2.8.11成像窗自动校准,适应心率不齐病人的心脏采集(如房颤)2.8.12一体化心电门控2.8.13回顾性门控采集重建技术2.8.14扫描剂量门控调制2.8.15三维锥形束算法心脏重建:标配2.8.164D心脏电影重建2.8.17心脏成像一次注药自动触发造影跟踪软件2.8.18心脏解剖结构全自动分离功能(心房、心室、冠脉、主动脉、心肌自动识别)2.8.19冠脉分析和评估软件包2.8.20心脏图像滤过技术2.8.21心脏彩色透视2.8.22类DSA显示功能2.8.23心脏四腔成像功能2.8.24心脏四维评价功能2.8.25心功能分析功能包2.8.26牛眼图显示功能2.8.27心肌供血冠脉分布立体彩色地形图2.8.28左心室分析及评价功能软件2.8.29自动/手动ECG心电编辑功能2.8.30室性早搏校正功能2.8.31房性早搏校正功能2.8.32二联律校正功能2.8.33房颤心律校正功能2.8.34心电基线漂移校正功能2.8.35心脏解剖分离、提取、测量、心功能分析同步后台预处理功能2.8.36心肌定量分析2.9微辐射平台*2.9.1提供最新最先进的微辐射影像重建技术.2.9.2提供多模型影像重建技术2.9.3微辐射迭代重建速度≥15幅/秒,并提供相应证实文件2.9.4具备3D多频校正技术2.9.5具备无蜡像状伪影成像技术2.9.6具备低光子无伪影成像技术2.10高级金属伪影去除平台2.11售后服务和要求2.11.1整机保修(包括球管):1年,国内有零部件储备库存,省内有专业维修人员,维修人员接到维修电话后24小时达到现场。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1拼音Xxiàn jì suàn jī duàn céng shè yǐng2英文参考Computed tomography3概述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亦称CT,是以X线为信号源,采用计算机断层方式获取人体内部组织图象的方法。
CT的基本理论是科麦克(Cormack)在1963年奠定的,而CT 技术与应用则由英国工程师霍斯费尔德(Hounsfield)和医生安布罗斯(Ambrose)在1 973年公开发表。
这种摄影方法是用扇形束(第一代CT为窄束)的X线对人体扫描,检测器将经过人体的X线转变为电信号,并经数字化后,输入到计算机里进行运算和处理,这样便得到十分清晰的射线剖面图象。
CT图象的对比度范围有4000个左右的灰度级,可以辨别出细微的组织结构差别,目前可以做到断层厚度为1mm。
CT根据扫描方式和扫描时间的长短分为1~4代。
第一代X线为窄束,有1~2个检测器,扫描时间需2分钟;第二代X线为扇形束,有几十个检测器,扫描时间为20秒;第三代采用扇形X 线束连续旋转的扫描技术,检测器阵列与X线源相对排列,围绕受检者同步转动,扫描时间仅2秒;第四代采用扇形X线束及固定呈圆环排列的检测器,X线管可绕受检查者作360°旋转,扫描时间也为2秒。
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头颅、胸、腹、脊椎等部位脏器检查。
目前,中医也用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和证的客观化研究。
4适应证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适用于:1.发现隐匿性病变,如肿瘤转移灶、盆腔和腹膜后肿块、腹膜后淋巴结及主动脉旁肿大的淋巴结等。
2.对临床已知肿块性质(如囊性、实质性、脂肪性、血性、脓肿)等进行鉴别。
卵巢囊肿和肿瘤,附件积液,血肿和脓肿。
3.协助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诊断与分期。
4.病变定位,指引针刺活检或进行适型放射治疗。
5.协助观察病变大小,对放疗、化疗、抗生素等疗效反应,放疗后的纤维增生与复发肿块鉴别。
CT
CTCT一、医学中的CT全称: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1971年,英国科学家汉斯菲尔德成功地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诊病机,定名为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机。
这种机器由X光断层扫描装置、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电视显示装置组成,可以对人体各部进行检查,发现病灶。
他和一位神经放射诊断学家一起,第一次为人体进行检查的对象是个怀疑患了脑瘤的妇女,结果在荧光屏上不仅现出了脑瘤的位置,甚至连形状和大小都清晰地显示出来,这一成功宣告了一个新技术的诞生。
CT机投入到临床以后,以它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层次等优越性,发挥了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
二、宝石的重量单位(克拉)克拉,或称卡、卡拉,从1907年国际商定为宝石计量单位开始沿用至今。
是珠玉、钻石等宝石的质量单位,和贵金属的纯度[2]比例。
1. (钻石等的重量单位)克拉(=200毫克),1克拉=0.2g2. (金子的纯度单位)开,百分比纯度为24开,如果18开,纯度是18/24=75%三、游戏中的CT赫赫有名的游戏cs中的警的别称Counter-Terrorist,反恐力量或反恐人员四、电力系统中的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CT即:current transformer电力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电磁式电流互感器(以下简称电流互感器),它的工作原理和变压器相似五、建筑水电安装①管路敷设标注方法CT指电缆桥架②导线敷设部位:CT指电缆桥架敷设六、十字绣布CT的说明十字绣布是以“CT”为单位的。
指的是每平方英寸里所包含的格子数七、美剧《熟女镇》(Cougar Town)什么是CT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 线束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每次扫描过程中由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后的衰减X线信息,再由快速模/数(A/D)转换器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然后输入电子计算机,经电子计算机高速计算,得出该层面各点的X线吸收系数值,用这些数据组成图像的矩阵。
医学成像器械分类
医学成像器械分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成像器械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提供详细的内部结构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在医学领域中,常见的医学成像器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X射线成像器械X射线成像器械是最早应用于医学诊断的成像技术之一。
它通过射线穿透人体,产生骨骼和组织的影像。
X射线成像器械主要包括X射线机、数字化X射线系统和CT扫描仪等。
这些设备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并且可以用于骨骼和内脏器官的诊断。
2. 超声成像器械超声成像器械是利用声波的传播和反射原理来生成影像的一种医学成像技术。
它通过将超声波传入人体,以回声的形式获取目标器官的影像。
超声成像器械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血管科和肝脏等脏器的检查。
超声成像器械具有成本低、无辐射和操作简便的优点。
3. 核磁共振成像器械核磁共振成像器械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高分辨率的内部结构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器械主要包括核磁共振扫描仪和磁共振成像仪等。
该技术在脑部、骨骼和关节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4.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器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器械是利用X射线技术和计算机重建技术来生成具有空间分辨率的断层影像。
CT扫描仪能够提供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影像,对于细微结构的观察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它在头部、胸部、腹部和骨骼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5. 核医学成像器械核医学成像器械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核医学成像器械主要包括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
核医学成像技术在癌症、心血管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以上是常见的医学成像器械分类,它们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选择,有助于提升医学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医学成像器械的分类主要有X射线成像器械、超声成像器械、核磁共振成像器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器械和核医学成像器械等。
成像技术中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成像技术中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技术,是一种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CT技术是由电脑计算机将X射线影像转化为三维模型的一种方法。
它对于影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医疗设备制造、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CT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X射线扫描来探测物体内部的信息。
X射线是一种能够穿透物质并被物质吸收的电磁波。
当X射线穿过某一物体时,被吸收的程度取决于物体内部不同组织的密度及吸收能力的不同。
扫描过程中,X射线生成器会以极快的速度对被检测物体进行扫描,然后通过探测器将被吸收的X射线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传输给计算机。
计算机通过处理这些信号,就可以生成清晰的三维图像。
CT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对人体内部进行非侵入性检查,诊断出各种疾病,如肿瘤、结石、血管病变、器官畸形等。
同时,由于CT技术对辕裼细节的分辨率要求很高,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牙科和骨科。
例如牙科领域中,CT技术可以精确地显示牙齿根部的情况,判断牙龈炎症程度等。
CT技术还可以用于工业和科学研究中。
在工业领域中,CT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零部件进行检查,并且可以对零部件的缺陷和损耗情况进行有效的诊断。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CT技术可以对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例如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纤维材料、生物材料等,以及对天文物体进行研究,例如行星、星云、星系等。
尽管CT技术在医疗、工业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因为CT扫描使用的是X射线,而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危害,因此需要对辐射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另外,CT扫描的成像质量受到物体密度、扫描速度、探测器的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精细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由于CT扫描的成本比较高,因此需要在应用中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
综上所述,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科学研究中的成像技术。
它可以对物质的内部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一种新的微创血管成像技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对其进行快速容积扫描,然后由计算机后处理软件重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一种血管成像技术。
适用于诊断血管本身的疾病,例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大动脉炎导致的血管狭窄、肺动脉血栓或瘤栓、先天性或动脉硬化性动脉狭窄(例如肾动脉狭窄)等。
也适合显示其他病变对血管的影响,例如肿瘤对血管的包绕、推移和侵犯。
CT只能在每一层图像上断续显示血管,无法全程显示血管的走行和血管的外形,不利于诊断血管的狭窄、扩张、畸形、栓塞、走行异常等病理改变。
CTA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整体显示血管的走行与外部形态,可以单独显示血管,也可以与其邻近的解剖结构同时显示;可以根据对比剂充盈的时间差,单独显示动脉血管,也可以动静脉血管同时显示;并且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对于诊断各种血管疾病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螺旋CT血管成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作为常规扫描;而常规X线血管造影技术需要动脉插管,创伤较大,接受X 线辐射多,有一定危险性,病人不易接受。
目前,由于CTA的图像质量越来越高,许多血管疾病的诊断性检查CTA已经逐步替代X线血管造影术。
原来被认为在诊断上是高难度的冠状动脉疾病,CTA也正在取代DSA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应用于临床。
当然,无法进行血管内治疗是目前CTA的不足,小于3毫米的动脉瘤显示能力尚不如DSA,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可以用于进行CTA检查的CT机器主要有两种:电子束CT(EBCT)和螺旋CT(SCT)。
EBCT的时间分辨力较高,每层的扫描速度可达50ms,可以消除心脏搏动和呼吸运动的伪影,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CTA检查。
近几年螺旋CT得到了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的出现,使其扫描速度达到甚至超过EBCT,尤其是64层螺旋CT,其单层扫描速度仅有37ms。
多层螺旋CT不仅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力,而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和密度分辨力,为血管疾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领域。
由于多层螺旋CT的应用较EBCT广泛,现仅介绍多层螺旋CTA(MSCTA)。
CTA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有三种:VR、MIP和SSD。
1.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MIP图像密度分辨力高,能分辨高于含对比剂血管密度的高密度结构如钙化、骨组织;能显示血管狭窄的位置、范围、程度及肿瘤对血管的侵蚀范围;能如实反映血管径线,适于血管内径的测量;但由于MIP是两维显示,无法分辨深度关系,不能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
2.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 ; SSD)
SSD显示血管结构的空间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楚,空间定位准确性高;同时可用不同的伪彩显示不同组织结构,将血管、肿块以及邻近正常解剖结构等以不同的伪彩显示并叠加在一幅图像上,同时应用透明技术及开窗技术,有助于病变的空间定位。
但阈值选择存在操作者间的差异,阈值选择的失当常常会导致血管径线失真。
阈值水平高,易造成血管管腔假性狭窄;阈值低则血管管腔显示增宽。
因此SSD不适于血管内径的测量。
SSD选择单一阈值,高于阈值的结构混为一种结构,不能区分密度灰阶,不能显示钙化。
3.容积演示(volume rendering; VR)VR是通过容积数据对全部像素总和的影像显示。
它与SSD和MIP比较有很多优点:它无需定义明确表面,影像中较SSD和MIP含有更多的信息,保存了原始数据的解剖空间关系,因此可以为观察者提供一个更具真实感的三维立体影像。
VR显示血管间的关系比MIP精确性更高,VR可将深度、表面遮盖和旋转技术结合,使图像具有真实的立体感。
采用不同透明度与彩色编码,可在一幅图像中同时显示表浅和深在的结构。
若要观察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时,还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进行多方位的二维重组,在这方面CT明显优于 DSA 。
MPR是在横断面图像上按要求任意划线将横断面上二维数据重组为新的二维图像,可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角度斜面位图像,其中包括曲面重建, 即可对感兴趣血管进行划线 ,可将其展示在一个面上,曲面重建不足之处在于极大依赖于操作者划线的准确性,需和其它重建图像结合考虑。
MPR由于是断面显示,尤其适合显示血管腔内的病理改变,例如,显示主动脉夹层中撕裂的血管内膜及其开口,显示血管腔内的栓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