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合集下载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经济学家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环境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的核心原理是资源稀缺性和外部性。

资源稀缺性意味着环境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如环境改善)或者负面的(如污染和破坏)。

2.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经济学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评估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比较不同政策或措施的成本和效益,以确定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案。

例如,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经济学家可以计算不同减排措施的成本和对健康和环境的效益,以确定最佳的减排策略。

3. 环境税与排污权交易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两种环境治理手段。

环境税是对环境污染者征收的税费,以激励他们减少污染排放。

排污权交易是指政府将污染排放额度划分为可交易的权益,企业可以买卖这些权益来达到减排的目标。

这两种手段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主动采取环保措施。

4. 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绿色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绿色创新可以带来新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经济学家强调,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人类的长期福祉。

5. 国际合作与环境治理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国际合作是实现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机制,如环境合作协议和碳排放交易。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制定政策和标准,分享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总结: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研究,强调了资源稀缺性和外部性的重要性。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不仅仅是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具有深远经济意义的行为。

首先,我们要明白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在经济学中,稀缺性是一个核心概念。

地球的资源并非无限,例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未受污染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这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其稀缺程度日益加剧。

当资源变得稀缺时,其价值就会上升。

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未来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来获取或修复这些资源。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过去,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采取了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

然而,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一方面,环境污染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和罚款,增加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环保型的产品和企业。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转型,适应环保的要求,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影响其长期盈利能力。

在消费领域,消费者的选择也会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决定了市场的供给。

当消费者更加注重环保产品,愿意为绿色、可持续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时,企业就会有动力去研发和生产更环保的产品。

例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电动汽车,而不是传统的燃油汽车,这就推动了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和尾气的排放。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一个良好的环境质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果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土壤污染导致粮食减产、水污染引发疾病传播等,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通过投资于环境保护,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污染治理等,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环境政策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11050237臧珂雨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如今协调资源、环保与发展关系,可见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是不容小觑的,人们应当重视经济环保的生产方式。

今年年初,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

中国74个城市从1月1日起公布数据,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有33个城市指标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

从北方的石家庄、北京,到南方的南京,以及中部的武汉,大半个中国浸泡在浓雾中。

北京气象台发出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尘霾橙色预警,城区多数地方的浓度一度超过700微克/立方米。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向中外对话解析了雾霾成因:“首先是由于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周四至周六区域冷空气减弱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层),京津冀的本地污染不断向近地面持续累积;同时周五从西北方向的山西、内蒙等煤工业区还有部分远距离输送,周六晚南部河北的重工业区和煤电厂污染也缓慢传输至北京。

”北京市环保局判断: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扩散条件极端不利。

在地面闭合低压控制下,地面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致使逆温层形成,导致污染的持续累积。

”然而,无论其间有多少具体的气象因素,如此严重,大规模的恶劣空气质量,足以累积至此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使2013年1月中旬成为一个新的节点,对中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再次发出警示信号。

与此同时,山东排污地下的时间也引起轩然大波,先有网友微博爆料山东某地许多化工厂,酒精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

又有网友作证“山东广饶大王镇造纸厂就是典型的地下排污,用压力泵把造纸的恶臭毒水拍到地下水系里”一时之间,“地下排污”成为众矢之的。

无论此事真假虚实,,地下排污引发了众多人们的共鸣。

据媒体报道,“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这些残酷而冰凉的数据,让人遽然惶恐之余,不免黯然感叹,如果连作为生命之源的水都惨遭污染,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存活,当一名因饮用污染水而染上沉疴,当一个个乡村沦为癌症村,惨烈的事实已经向我们发出最后的哀鸣和警告。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灵的途径上, 政府被赋予了不同角色, 却很少有人对政府在解 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提出质疑 ( 即使是对纠正市场失灵的科斯 途径而言, 政府在产权界定, 制订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作为对于 环境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换句话说, 无论政府在干什么, 政府总是正确的。然而, 这一普遍的看法, 受到公共选择理论 的挑战。
以1986年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获 得 者 布 坎 南(Buchanan)为 代 表 的 公 共 选 择 学 派 重 新 审 视 了 政 府 的 性 质 与 作 用 , 将 “经 济 人 ” 概念进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国家代理人身分参与政治或 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中, 即承认政府追求的也是某种特殊利 益而不是全民利益, 政府也有失灵的情况。公共选择学派的这 一理论同样被环境经济学家们应用于对环境问题的分析, 指出 政府失灵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 一是政府政策没有纠正现行环境市场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 离; 二是一部分经济政策甚至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价格, 如不适 当的资源补贴价格政策。当然, 指出政府失灵也并不是完全否 认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甚至排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干 预。环境经济学家的观点是, 解决政府失灵的关键还是在于提 高决策当局对环境问题的正确和全面理解, 以及制定出可操作 性强的政策措施。当然, 这也有赖于经济学家们提出更好的理
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污染者的环境行为和建设项目的
市场 市场经济手段
社区( 公众) 信息手段
环境影响对生产、消费以及投资行为的影响。而社 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管理﹑监 督污染者和项目决策的环境行为。
图 3 环境管理的三角模式
中国是一个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 在新的历 史阶段, 我们要多角度地认识环境污染, 认清根

污染物控制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污染物控制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污染物控制策略的经济学分析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张,环境污染已逐渐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对人类生态平衡和健康产生了严峻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环境污染控制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加强。

然而,环境污染控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些成本也需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

因此,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污染物控制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一、污染物控制的措施污染物控制主要指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污染物进行治理,保护环境,确保人类生存健康。

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措施:1. 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企业和工厂进行限制,规定其排污量和排放标准,以保证总排污量不超过法定值,从而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2. 污染物征税: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征税的方式来强制企业、工厂实施行业限制,并将征税收益用于生态环保事业的开展,以鼓励企业降低排污量。

3. 资源效益税:对自然资源进行征税,鼓励企业采用更为环保、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刺激企业节约使用现有资源。

4. 绿色技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对环境影响的考虑,以便优化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减排目标。

二、污染物控制的经济学分析1. 外部性经济学认为,环境污染是一种负外部性,即环境污染的成本由污染者以外的他人承担,企业和工厂的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等化学物质排放,会对其它企业、城市和居民的生态环境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其极其明显的体现便是在中国北方漫长的雾霾天气中。

自2013年开始,“雾霾”一词已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标配,伴随而来的便是肺疾、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成本极为高昂。

通过对污染物控制措施的实施,既可减少污染的成本,也可促进企业和工厂采取更环保、创新的生产模式。

2. 控制措施的成本环境污染控制措施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包括政府技术支持和监管成本、企业减排成本等。

如果治污成本很高,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制定环保政策时,需要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不断加剧的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掌握环境问题的本质,考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发展,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成本效益分析,该方法主要是通过估算环境问题的成本和效益,来评估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而选出最佳方案。

在具体实施中,成本效益分析需要确定环境问题的造成原因及相关因素,据此估算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成本和效益,进而制定出最优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发挥对决策的指导作用,也能够促进环境问题的政策制定,从而有效地保护环境。

其次是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产生的影响超出参与者的私人利益,对周围其他人造成的社会成本或社会收益。

在环境问题中,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性显著,其具体体现在污染和浪费资源的行为没有体现出真实的成本,而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及资源的浪费。

采用外部性理论可以评估环境问题的成本和效益,具体实施中可通过对外部效应造成的成本进行评估,以决定环境问题的治理手段,提高环境质量,并最终提高社会福利。

最后是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供应者无法向消费者收取价格,并且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的物品。

例如天空、海洋等是公共物品。

社会环境也可以视为一种公共物品,其可供使用的范围超出个体或企业的所有权范围。

而治理环境问题需要大量的公共物品,比如环境法律、环境监测等等,通过公共物品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的复杂性,为环境问题解决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它们使得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和科学。

在采用任何治理手段之前,需要进行经济学分析,确定哪种手段会产生最大化的效益,减少环境问题的成本。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治理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治理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治理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空气污染、水污染到土地沙漠化,从资源短缺到生物多样性减少,各种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外部性问题。

所谓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例如,一家工厂排放废气污染了空气,周边居民的健康受到损害,但工厂并没有为这种损害支付相应的成本,这就是负外部性。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自家花园里种植美丽的花卉,让路过的人都能欣赏到,这就是正外部性。

在环境领域,负外部性问题更为常见,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经济学家提出了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庇古税和科斯定理。

庇古税是指对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征税,使得行为主体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从而减少负外部性的产生。

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税,可以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而科斯定理则强调通过明确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如果产权清晰,交易成本足够低,那么通过市场交易,资源可以达到最优配置,从而解决外部性问题。

比如,一条河流的产权明确归属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那么他们就有动力去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或者向污染者收取费用。

除了外部性,环境治理还涉及到成本效益分析。

在制定环境政策和采取环境治理措施时,我们需要权衡成本和效益。

成本不仅包括直接的治理成本,如购买环保设备、建设污水处理厂等,还包括间接成本,如因治理措施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就业岗位减少等。

效益则包括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健康收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环境治理措施才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然而,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环境效益往往难以准确量化。

例如,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科领域都对其展开了研究。

其中,微观经济学通过分析个体决策行为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给出了一种特殊的视角来探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解读生态环境保护,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个体的决策行为。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个体的决策行为主要体现在对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

传统的观点认为,个体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对环境的损害。

然而,微观经济学认为,在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个体会考虑到环境保护带来的正外部性,对环境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

首先,从个体层面来看,生态环境保护意味着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推动经济的长期发展。

个体在决策时,会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选择环保技术和方法,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通过采取节约能源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式,个体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并非矛盾,相反,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从市场机制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

个体在面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时,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从而调整资源的使用方式。

例如,如果某种资源市场价格上涨,个体会减少对其的需求,转向更加环保的替代产品。

而当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被内化,个体可以更好地考虑到环境成本,从而采取更加环保的经营策略。

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有效调节资源的供需关系,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进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此外,微观经济学还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用于研究政府干预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个体行为。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方式,对环境友好行为进行经济奖惩,促进个体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经济学对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案

经济学对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案

经济学对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案在当今社会中,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提供了许多有力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经济学强调了对环境污染的内部化。

传统上,环境污染问题往往被视为外部成本,也就是说由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未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充分计算和考量。

因此,经济学主张通过内部化这些外部成本的方式,将环境污染纳入到经济行为的考虑范畴中。

通过对环境污染加以经济性的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环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这样一来,企业和个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更加考虑到环境因素,从而采取更加环保的行为。

其次,经济学强调了市场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动中的核心,通过供需关系、价格引导等方式,引导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进行。

经济学认为,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例如,通过建立排放交易市场,企业可以在市场上买卖排放配额。

这样一来,排放配额的稀缺性就可以体现在价格上,高污染企业需要购买更多的排放配额,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成本,促使他们采取更加环保的技术措施。

而低污染企业则可以将剩余的配额出售,从中获利。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可以达到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目的。

此外,经济学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例如,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征收环境税或排污费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行为。

环境税以及排污费的收入可以用于环境保护项目的推进,从而形成循环,促进环境污染治理。

此外,经济学还提出了激励机制的设计,通过给予环保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或奖励,可以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最后,经济学也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认为,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环保行为和绿色生活的习惯。

通过教育,可以让公众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主动采取行动来减少环境污染。

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视角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之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治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等。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中国环境治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 中国环境治理的现状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和工业的国家,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但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也不可忽视。

据统计,中国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公众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除此之外,土地资源消耗过度、生态退化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实行了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确保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

此外,政府也着手打造环保社会信用体系,对于不守环保法律法规者进行惩罚。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投资的力度,使环保工业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新动力。

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

鉴于此,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建设低碳经济、推广绿色技术等。

这些措施既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也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3. 技术创新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环境治理对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既能够推进环境治理过程,又能够打破过去环境治理过程固有的模式。

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从而在经济发展中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4. 政策制定和实践政策制定和实践是中国环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策制定既需要考虑到国情和需要,还需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遏制环境污染。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增长,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保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成本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环境保护问题,并探究如何在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一、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形成威胁,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造成长期、深远的影响。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进行环境保护。

环保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1.保证资源供给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枯竭。

没有良好的环境保护,资源不断被浪费和消耗,不利于持续发展。

2.促进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可以有效避免各种环境污染,减少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保障人类身体健康与安全。

3.增加就业岗位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在环保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4.促进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推动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环保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现代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如果环境污染球不制约,社会经济就难以发展。

三、经济学视角下的环保问题分析环境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其经济成本常常外部化在社会除了原始污染产生者之外的其他方面,而企业数量多、环境影响分散、监督成本高、维权门槛高等问题也使得企业环保意识薄弱。

1.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管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环保行业的监管者和实施者,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管,采取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环境外部性带来的损失,达到社会共赢的目标。

环境污染治理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治理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治理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第一章:前言在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

如何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环境污染治理行为。

第二章: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环境污染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的现象。

生产和消费的人并没有为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而付出相应的代价,它们不是市场所能自动解决的问题。

环境污染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的过度开采、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和交通工具所造成的废气废水等,这些都是外部性问题的体现。

外部性的存在使市场的价格不能反映社会的总成本,而政府干预则可以通过政策指导和纳税方式实施环境保护。

第三章: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的经济学方法主要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干预,例如实施环境立法或者出台环保计划,以及通过清洁生产、监督检查等手段来促进环保。

市场机制则采用经济手段,例如排污交易系统、环境税等来激励企业推进清洁生产。

第四章:排污交易制度排污交易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鼓励企业在保证自身产出的情况下,以最少的成本来达到环境污染治理标准。

排污交易制度是将环境污染作为一种商品来交易,使环境污染成为需要被处理的“物品”。

企业可以自由买卖排污指标,以达到环保要求。

排污交易制度能够较好的解决传统行政手段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五章:环保税环保税主要通过对企业排放污染物收取一定的税费来鼓励企业减少环境污染。

环保税相较于排污交易制度的优势在于可改善治理环境污染时的宏观经济影响,特别是易于获取纳税企业和对财政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比之下,排污交易系统需要更多的环境治理和监督成本,特别是在政府的监管不完善时容易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第六章:结论污染治理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们不能单纯地靠政府的行政指导来治理环境污染。

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尤其是实施排污交易制度和环保税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这一问题。

除了人们的亲身感受,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

针对环境保护,经济学所提供的视角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环保现象,也能为环保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一、环境保护的经济学背景众所周知,环保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问题,而其中经济方面的问题是比较显著的。

首先,环境污染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设施建设难度,生产成本进一步升高等等。

因此,环境保护目前不仅是一种道德和道义责任,更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其次,环保问题是一种外部性问题。

所谓外部性是指市场内价格没有反映全部消费者和生产者所面临的社会成本或效益的情况。

例如,一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严重污染某个区域的空气和水源,导致当地居民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医疗成本大幅增加。

这时,污染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合理定价关系就会失衡,造成社会上的浪费。

因而,环保问题既是企业内部因素的问题,也是外部因素的问题。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在经济学的视角下,环境保护主要可分为两个大方向:效率和公平。

1.效率从效率的角度来看,环保需要考虑如何增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生态成本。

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需要正确的价格和定量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消费者和生产者会通过价格来决定资源的使用。

环保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资源特性和稀缺性标准来定制价格。

在短期内,由于环境保护设施和人力成本较高,很多环境保护产品的售价会较高。

但是,如果把长期效益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考虑进去,往往会发现,环保花费会逐步降低,人们的环保行为也会逐步形成习惯。

此外,环境保护还需要考虑降低生态成本。

与经济发展相比,环境保护的代价可能会显得更为显眼。

环保的各种设施和环保人力都是需要成本支持的,而这些成本往往需要通过价格和市场机制来反映。

我们需要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普及,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环保成本。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财经科学》1997/5 FINANCE AND ECONOMICS楼 瑾 [浙江农大经贸学院 杭州 310029]现代生态———经济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说到底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为基础的。

在一个生态学上不健康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经济财富的稳定增长,因此,理应以人类社会应该与自然生态建立起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一)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市场失灵———负外部性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私人成本不是直接由该人所承担,而是由他人承担。

比如当一家工厂污染了空气或当一个游客把垃圾扔在公园里,这些行为的成本是不易确立的,也不是由产生它们的工厂或游客所承担。

这种情形就是市场失灵。

因为,生产与消费物品的价格和均衡数量没有反映出生产和消费该产品的全部成本。

当一艘航行中的油船,把原油泄入了原本未受污染的,充满了生命的海洋区域时,或当人们在海滨乱扔垃圾时,成本包括:原油含杀死海洋生物,从而影响渔业;海滨上的垃圾可能使人们不再去游玩,但是在这些情况下的行为成本均不是由产生污染的个体所承担,而是由污染的受害者所承担。

渔民、鱼和其它海洋生命并没倒石油,但他们必须承担这后果,被垃圾和破瓶子所困扰的海滨渡假者,也不是乱扔垃圾者。

然而他们也不得不承担这成本,这种成本是存在于行为外部的,这就是负“外部性”。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生态环境的污染是由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的“负的外部性”所带来。

・71・ 现假定一个社会的纸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则某造纸企业(如企业A )的厂商均衡可用图一表示:图1 企业A 的厂商均衡从图1可见,产量为Q 时,企业A 的边际成本(MC )为EQ 1,它等于产品销价(P )和边际收益(MR )。

即MC =P =MR 。

按照标准微观经济理论,企业A 此时达到了厂商均衡,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但这种均衡只是在未考虑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条件下的均衡。

事实上,企业A 生产出纸品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损害。

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尽管各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治理污染,但由于环境污染治理存在多个难点和矛盾,因此有效的治理仍然存在很多挑战。

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污染治理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环境污染治理所面临的难点和矛盾主要包括:一是污染源复杂,治理难度大;二是治理成本高,控制效果低;三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分析强调了环境财产权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首先,环境财产权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得环境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管理。

一方面,环境财产权制度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推进环境治理产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环境财产权还可以调整现有的产权关系,使污染者要承担环境损害的经济成本。

其次,市场机制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市场经济中的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手段,可以将环境保护成本转嫁给污染者,从而引导污染者自发地保护环境;同时,市场机制还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环境治理成本。

比如,中国近年来在环境税法、排污权交易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当然,环境污染治理还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平衡。

一方面,正视污染者实际面临的困难,使污染者在治理过程中得到合理的优惠,可以激发污染者更好地配合治理;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根据情况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将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责任明确到位,保障公众的财产权益。

综合来看,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多重手段的综合运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采取环境财产权和市场机制等手段,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实际治理中,还需要多种行业的协同合作,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经济学与环境保护

经济学与环境保护

经济学与环境保护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在持续推进。

然而,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保护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矛盾。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学的角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人们通过不断创造财富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繁荣。

然而,经济增长通常与资源消耗、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相伴而生。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带来环境保护。

随着国家的富裕程度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环境问题,并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环境保护。

此外,经济增长也可以带动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环境保护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因此,环境保护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中。

环境保护不仅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生态平衡的维护。

只有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发展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和环境友好型生产。

例如,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如减税和补贴等,引导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此外,建立环境保护基金,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是另一个重要的手段。

此外,公众参与也是推动经济与环境平衡发展的关键。

人们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采取各种环保行动,如节约用水、减少废物产生等。

同时,媒体的积极宣传和教育也可以帮助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经济学的新思维在经济学领域,也有一些新的思维正在兴起,以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发展。

比如绿色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以相辅相成。

绿色经济旨在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此外,循环经济也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免费下载】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免费下载】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环境污染作为从事经济活动所需付出的代价是一种经济现象,一旦存在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就成为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

由于现实中的市场和政府都不完美,所以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要解决该问题,单纯地依靠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比较优势,使二者协调配合、取长补短,以尽可能降低环境污染危害的程度。

[关键词]环境污染;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5-0024-04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环境污染可以看作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在付出的环境成本或代价一定时,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或者在取得的收益一定时,付出的环境成本或代价尽可能的小,即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值,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要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样的环境污染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不是经济问题。

能够成为经济问题的环境污染是指在环境遭受污染,付出环境代价以后,社会资源配置并不能做到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值,从而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

本文对这样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从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成因,以期能对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环境污染问题的实质是外部不经济 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却并未给予应有补偿的现象。

对环境污染问题来说,所谓的外部不经济就是指有的经济主体污染了环境,但却并未付出代价,或者虽然付出了代价,但付出的代价却小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代价,而由其他经济主体承受环境污染治理代价的现象。

显然,此时就出现所谓的成本外溢,从整个社会角度考察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条件与从该经济主体自身角度考察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条件就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假定污染者是一厂商,其作为“经济人”必然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利润最大化;假定污染者所处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即污染者在商品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商品市场不存在垄断性扭曲;假定污染者造成的外部成本是EC=EC(Q);并假定不存在信息费用。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一、背景介绍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的问题之一。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 污染物的排放,严重恶化了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 生命。虽然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 待解决。
二、经济学分析
1.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
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即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意 味着环境资源一旦被污染,将会对所有个体造成负面影响,而治理环境污染的 成本通常较高。因此,单靠市场力量难以有效保护环境资源,需要政府干预来 弥补市场失灵。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目录
01 一、背景介绍
03 三、实证研究
02 二、经济学分析 04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 巨大的挑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的产生、治理与成本效益之间存 在密切的关联。因此,本次演示将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 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2.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在 环境污染问题上,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资源价值被低估。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其价值往往被 低估甚至忽略。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导致 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
(2)治理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企业排放污染物会给周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而企业自身并不承担全部治理成本,导致治理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产生。
(4)开展国际合作。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三、实证研究
为了更好地说明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我们选取某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处理 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灵的途径上, 政府被赋予了不同角色, 却很少有人对政府在解 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提出质疑 ( 即使是对纠正市场失灵的科斯 途径而言, 政府在产权界定, 制订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作为对于 环境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换句话说, 无论政府在干什么, 政府总是正确的。然而, 这一普遍的看法, 受到公共选择理论 的挑战。
最初的产权安排的。科斯所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为解决外部性问 题所提出的政策思路是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政府没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干预。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是产权理 论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运用。通过建立交易许可证制度, 政 府对某个地区定出排污或消耗自然资源的最大限量, 然后将排 污权以许可证的形式赋予企业或者个人, 同时允许他们相互之 间进行交易, 让市场来决定其价格。这种政策一个显著的优点 就是政策制定者可以决定可接受的污染水平。当污染会带来大 量潜在损害时, 这点尤为重要 ( Weitzman, 1974) 。
4. 混合型工具。由以上我们可以知道, 对于环境问题, 人 们提出了标准、排污税、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等多种政策工 具。然而任何环境政策工具都存在缺陷和使用特性的局限。为 了 摆 脱 政 策 工 具 “孤 掌 难 鸣 ” 的 困 境,需 要 政 策 工 具 组 合,以 完 善环境政策工具内在品质和外部条件, 因此混合型的政策工具 应运而生。事实上, 组合政策是一块多产的领域, 如押金— —— 退 还 制 度 , 税 收 — ——补 贴 制 度 以 及 退 还 排 污 费 制 度 等 。 以 税 收— ——补贴方案为例, 实质上它是标准﹑排污税以及补贴的组 合政策。在税收— ——补贴制度中, 排污者的排污权被限定在由 管 理 者 规 定 的 基 准 排 污 标 准 范 围 中 (Pezzey,1992;Farrow,1995)。 排污者对超出基准排污量的部分要支付费用。而当排污低于基 准排污量时, 政府则会对 “节约”的部分给予补贴。新企业没 有排污权, 而且必须为他们的排污支付费用。这种手段有吸引 人的特性。一方面, 它为排污者对环境的财产权范围和基准排 污量之间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联系; 另一方面, 它揭示了社会或 排污者应该支付多大的稀缺租。总体上, 它包括了作为特殊例 子的补贴和庇古税。如果基准排污量为零, 那么手段就是税 收; 如果基准排污量等同于当前 ( 没有受到控制) 排污量, 那 么这种手段总体上就成为一种补贴。值得注意的是, 政策组合 中的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能会产生不利的效果。因 此, 对于混合型政策工具, 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 影响, 适时组合和排列有关工具, 以实现多重目标。

经济学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经济学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经济学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关注。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个背景下,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学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在经济学中被视为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在环境问题中,市场机制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内部化外部性,即将环境成本纳入市场价格,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例如,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征收排污费或碳排放许可证的发放,可以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环境成本,从而促进减排和节能。

其次,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环境资源稀缺时,价格上涨会促使人们减少对该资源的需求,从而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因此,市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问题。

然而,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公共品属性,即一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因为市场无法为公共品提供合适的定价机制。

其次,市场机制可能导致环境不公平问题。

由于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个人财富和收入的分配,较为贫困的人群可能无法承担环境保护的成本,从而使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市场机制需要与其他手段相结合,以实现对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

二、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政府干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监管和行政手段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

例如,限制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禁止非法捕捞等,都是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监管和执法来确保环境法规的有效执行。

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和制裁,可以强化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1105023
7
臧珂雨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如今协调资源、环保与发展关系,可见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是不容小觑的,人们应当重视经济环保的生产方式。

今年年初,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

中国74个城市从1月1日起公布数据,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有33
个城市指标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

从北方的石家庄、北京,到南方的南京,以及中部的武汉,大半个中国浸泡在浓雾中。

北京气象台发出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尘霾橙色预警,城区多数地方的浓度一度超过700微克/立方米。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向中外对话解析了雾霾成因:“首先是由于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周四至周六区域冷空气减弱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层),京津冀的本地污染不断向近地面持续累积;同时周五从西北方向的山西、内蒙等煤工业区还有部分远距离输送,周六晚南部河北的重工业区和煤电厂污染也缓慢传输至北京。

”北京市环保局判断: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扩散条件极端不利。

在地面闭合低压控制下,地面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致使逆温层形成,导致污染的持续累积。


然而,无论其间有多少具体的气象因素,如此严重,大规模的恶劣空气质量,足以累积至此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使2013年1月中旬成为一个新的节点,对中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再次发出警示信号。

与此同时,山东排污地下的时间也引起轩然大波,先有网友微博爆料山东某地许多化工厂,酒精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

又有网友作证“山东广饶大王镇造纸厂就是典型的地下排污,用压力泵把造纸的恶臭毒水拍到地下水系里”一时之间,“地下排污”成为众矢之的。

无论此事真假虚实,,地下排污引发了众多人们的共鸣。

据媒体报道,“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这些残酷而冰凉的数据,让人遽然惶恐之余,不免黯然感叹,如果连作为生命之源的水都惨遭污染,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存活,当一名因饮用污染水而染上沉疴,当一个个乡村沦为癌症村,惨烈的事实已经向我们发出最后的哀鸣和警告。

再也不能容忍水污染了!
面对以上的环境问题,我想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

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曾经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

而这两个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均,从而导致市场机制紊乱,经济混乱。

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

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

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

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

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

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
物品。

其次,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

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

由于共用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共用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

以我国的地下水为例,由于地下水属于共有资源,任何企业都可以随意掘井取用,同时为了避免因污水而向政府缴纳各种费用,许多企业把污水偷偷排入地下,导致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对我们的地下资源,甚至土壤、植被、动物、人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这些影响都是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地下水的悲剧”。

经济学分析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

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

“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

”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

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

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首先,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

其次,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

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

如化工厂向空气中排放污染气体,致使北京雾霾天气。

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

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

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因此,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综合利用资源。

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还要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

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矿产资源”。

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为减少水资源消耗,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

更要加强对资源内涵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

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日本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0%,法国每年从垃圾中回收废纸占造纸工业原料的40%。

现在世界各大国正在进一步对回收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我们还可以树立生态技术观。

每当新科技成果向经济建设转化时,总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产生显着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质变效应。

然而,进一步深思,又发现另一种倾向,大多数技术的应用,如果是以单一目的性——经济效益为前提,那么技术越尖端,单一目的性越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这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而非技术本身。

21世纪的技术观应当是生态技术观。

生态技术观的含义为: 科技发明的指导思想,要坚持技术的单一性目的与多元性目的的统一,即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多重目的;。

科技成果的应用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内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环境无害技术,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综上所述面对现在的环境现况,正确的厂商经营模式的建立是必然趋势,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合理利用并实现安全生产。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和环境污染事件来看,资源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人均资源日趋匮乏,污染物不合理排放造成了人员事故。

自此我们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过去,环境与经济的双方结合才是发展之道,正确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