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通过介绍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污染进行经济学分析,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并对当下山西生态污染和环境污可染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一些方案,以更好的促进山西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外部性内部性山西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与保护已成为一个备受世人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的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在传统经济模式中,资源和环境只是“自然要素”,是经济的外在变量,甚至是与经济无多大关联的外部因素,其特征是强调工业化,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唯一尺度,而资源环境是无关紧要的。这种模式没有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严重危害其他人发展的权利,不仅给当代人类造成了危害,也把未来人类至于发展的困境。

加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不仅是为当代经济的发展谋求动力,更是为后代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共享性,非竞争性,这使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大学生的宿舍环境卫生,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床铺和书桌整理干净,不仅使自己的心情愉悦,同时也使整个宿舍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提高,别人也相对得到了较好的生活环境。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翻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汽车排放的尾气,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垃圾堆放散发的难闻的气味等,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者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外部经济(负的外部性)

再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有全社会来承担,。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并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既具有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占。

2、外部经济(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

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为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是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既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的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二)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所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使其因此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方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2、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界定不明晰,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最终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的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的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3、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的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4、加强政府干预和政府自身的管理

政府处在促进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中心位置上,政府干预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政府通过信息供给、环保教育、环保研究、实施财政激励和规制政策、创建和维护产权和法律体系、环境核算、审查项目等行为进行环境管制。同时解决环境问题应以新的思路创新政府职能,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政府:改变政府职能的泛经济化倾向,强化政府环保职能,以建立全绿色考评体系为核心,引导各级政府树立绿色行政理念;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建立绿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协调职能、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推动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5、建立公众社会参与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环境资源具有公众物品和行为外部性两个特点。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体性成本。这样,导致经济行为失去制约,产生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