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4、劳动的异化与劳动的本质
(1)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p.54)。
(2)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P.54)。
☆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强迫的劳动。
☆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3)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p.55)。
(5)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p.57)
(6)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p.57)。
(7)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当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6、人与人的异化
(1)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1)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2)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4)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马克思的方法论:把工人当做主体来看待经济事实
3、对象化活动与劳动的异化
(1)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p.51)。
(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P.52)。
(3)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p.54)。
问题:什么是劳动的异化?
(2)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刊,秘密出版发行,李达任主编,陈独秀为创刊号写《短言》。
2、1949年前马克思主义著作பைடு நூலகம்翻译与出版
(1)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到1926年5月止,重印17版之多。
(2)抗战期间,延安马列学院成了编译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辑部,以解放社名义出版《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8卷本《列宁选集》和5卷本《斯大林选集》。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1938年在上海出版。
一、一般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
1、在国家层面: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
2、在个人层面: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
3、提问方式: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批判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意识形态的历史根源
1、历史发生学: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确认的现实前提。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问题2、用什么来批判经济学?
(1)经济学(理论内部争论)。
案例: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
(2)政治学。
案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问题?张五常
(3)社会学。
案例: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社会学考察。代价论。
(4)哲学。
经济学的本质或基本概念是什么?
逻辑上的优越性还是现实的优越性?
二、《笔记本Ⅰ》
1、国民经济学的概念
(3)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因素是土地的位置(p.36)。
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国民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1)整个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p.50)。
抽象的个人、数学计算、经济规律
(2)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私有财产)事实(P.50)。
私有财产怎样产生、发展、后果
(3)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p.51)。
(4)异化劳动——劳动与生产的异化——自我异化。
5、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
(1)类、类生活、类本质是费尔巴哈所使用的术语。
(2)人对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P.56)。
(3)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p.56)。
(4)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p.57)
(2)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对其他人的关系人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7、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及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2)私有财产,另一方面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问题: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5)1982—1991年出版《列宁全集》(第二版60卷),1995年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60多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对宗教的批判
(1)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2)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3)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抽象的概念运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具体的现实运动(社会阶层的划分)
2、当前的经济事实
(1)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p.51)。
(2)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P.52)。
(3)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p.52)。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问题1:经济学需要批判吗?
(1)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保罗·克鲁格曼
(2)获奖理由:“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回答这些问题,将此前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研究的不同领域整合在了一起。”。
2、基督教传入:利玛窦
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译西书一百五十余种,利玛窦撰写《天主实录》。徐光启等人翻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西学东渐(1840年以降)——民主与科学
(1)严复翻译的斯密《原富》、赫胥黎《天演论》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
(2)胡适的“自由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与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张君劢的“科玄论战”。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新文化运动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纂工作从1990年开始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接手,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1993年10月加入其中。
对于历史考证版必不可少的马克思恩格斯遗产中的手稿原件1933年以前存放于柏林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30年代中期,其中大约70%的资料转为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所有,大约30%运到了莫斯科,存放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管理局,(原苏共中央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1、工资=工资额?=货币数量?=劳动所得?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p.7).
(2)对人的需要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p.7)。
(3)劳动价格远比生活资料的价格稳定(p.8)。
(4)劳动在国民经济学当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p.14)。
注:标注页码出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2000年第3版)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题:1、什么是“意识形态”(Ideology)?
2、意识形态有什么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条道路
1、学术研究——回到原始文本
版本学和文献学:从苏联版到历史考证版
2、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释学和发展学: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问题:两条道路为什么都需要原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预计出版114卷(124分卷),其中已出版46卷(54分卷)。每卷包括正文和参考资料各一册。目前尚有32卷处于不同程度的编辑中。
3、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
(1)1950年12月,成立了人民出版社;1953年1月成立了中央编译局。
(2)1953—1958年出版了《斯大林全集》。
(3)1955—1963年出版了《列宁全集》(39卷本)。
(4)1956—1985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以俄文第二版为依据。
(4)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2、对德国现实的批判
(1)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2)这种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
(3)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
(4)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
3、人的解放问题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2、资本的利润=资本的所得?=资本效率?
(1)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p.21)。
(2)资本是积累的劳动(P.22)。
(3)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p.26)。
反思: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3、地租=土地的所得?
(1)土地所有者的权力来源于掠夺(p.35)。
(2)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地肥力的程度(P.36)。
(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3)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4)个人是什么样子,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2、历史上的生产、分工与交往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文化引进
1、佛教传入(汉朝)——中国禅宗
佛教是先传入西域(新疆一带),后传入中原内地的。
具体传入内地的时间:
(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2)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
中国正式有佛教,有寺院(白马寺),有佛像和译出佛经(佛像和《四十二章经》)。标志着佛教真正意义上的传入。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4、劳动的异化与劳动的本质
(1)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p.54)。
(2)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P.54)。
☆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强迫的劳动。
☆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3)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p.55)。
(5)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p.57)
(6)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p.57)。
(7)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当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6、人与人的异化
(1)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1)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2)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4)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马克思的方法论:把工人当做主体来看待经济事实
3、对象化活动与劳动的异化
(1)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p.51)。
(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P.52)。
(3)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p.54)。
问题:什么是劳动的异化?
(2)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刊,秘密出版发行,李达任主编,陈独秀为创刊号写《短言》。
2、1949年前马克思主义著作பைடு நூலகம்翻译与出版
(1)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到1926年5月止,重印17版之多。
(2)抗战期间,延安马列学院成了编译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辑部,以解放社名义出版《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8卷本《列宁选集》和5卷本《斯大林选集》。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1938年在上海出版。
一、一般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
1、在国家层面: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
2、在个人层面: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
3、提问方式: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批判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意识形态的历史根源
1、历史发生学: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确认的现实前提。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问题2、用什么来批判经济学?
(1)经济学(理论内部争论)。
案例: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
(2)政治学。
案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问题?张五常
(3)社会学。
案例: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社会学考察。代价论。
(4)哲学。
经济学的本质或基本概念是什么?
逻辑上的优越性还是现实的优越性?
二、《笔记本Ⅰ》
1、国民经济学的概念
(3)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因素是土地的位置(p.36)。
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国民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1)整个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p.50)。
抽象的个人、数学计算、经济规律
(2)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私有财产)事实(P.50)。
私有财产怎样产生、发展、后果
(3)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p.51)。
(4)异化劳动——劳动与生产的异化——自我异化。
5、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
(1)类、类生活、类本质是费尔巴哈所使用的术语。
(2)人对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P.56)。
(3)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p.56)。
(4)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p.57)
(2)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对其他人的关系人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7、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及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2)私有财产,另一方面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问题: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5)1982—1991年出版《列宁全集》(第二版60卷),1995年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60多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对宗教的批判
(1)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2)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3)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抽象的概念运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具体的现实运动(社会阶层的划分)
2、当前的经济事实
(1)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p.51)。
(2)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P.52)。
(3)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p.52)。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问题1:经济学需要批判吗?
(1)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保罗·克鲁格曼
(2)获奖理由:“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回答这些问题,将此前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研究的不同领域整合在了一起。”。
2、基督教传入:利玛窦
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译西书一百五十余种,利玛窦撰写《天主实录》。徐光启等人翻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西学东渐(1840年以降)——民主与科学
(1)严复翻译的斯密《原富》、赫胥黎《天演论》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
(2)胡适的“自由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与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张君劢的“科玄论战”。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新文化运动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纂工作从1990年开始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接手,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1993年10月加入其中。
对于历史考证版必不可少的马克思恩格斯遗产中的手稿原件1933年以前存放于柏林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30年代中期,其中大约70%的资料转为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所有,大约30%运到了莫斯科,存放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管理局,(原苏共中央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1、工资=工资额?=货币数量?=劳动所得?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p.7).
(2)对人的需要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p.7)。
(3)劳动价格远比生活资料的价格稳定(p.8)。
(4)劳动在国民经济学当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p.14)。
注:标注页码出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2000年第3版)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题:1、什么是“意识形态”(Ideology)?
2、意识形态有什么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条道路
1、学术研究——回到原始文本
版本学和文献学:从苏联版到历史考证版
2、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释学和发展学: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问题:两条道路为什么都需要原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预计出版114卷(124分卷),其中已出版46卷(54分卷)。每卷包括正文和参考资料各一册。目前尚有32卷处于不同程度的编辑中。
3、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
(1)1950年12月,成立了人民出版社;1953年1月成立了中央编译局。
(2)1953—1958年出版了《斯大林全集》。
(3)1955—1963年出版了《列宁全集》(39卷本)。
(4)1956—1985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以俄文第二版为依据。
(4)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2、对德国现实的批判
(1)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2)这种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
(3)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
(4)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
3、人的解放问题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2、资本的利润=资本的所得?=资本效率?
(1)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p.21)。
(2)资本是积累的劳动(P.22)。
(3)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p.26)。
反思: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3、地租=土地的所得?
(1)土地所有者的权力来源于掠夺(p.35)。
(2)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地肥力的程度(P.36)。
(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3)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4)个人是什么样子,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2、历史上的生产、分工与交往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文化引进
1、佛教传入(汉朝)——中国禅宗
佛教是先传入西域(新疆一带),后传入中原内地的。
具体传入内地的时间:
(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2)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
中国正式有佛教,有寺院(白马寺),有佛像和译出佛经(佛像和《四十二章经》)。标志着佛教真正意义上的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