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瘤疑难病例影像学诊断分析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 概述
侵袭最强,分化最差的胶质瘤(恶性星形细胞 瘤),IV级
• 病理
肿瘤不均质,坏死,新生血管丰富,无BBB
• 影像学 位置深在有坏死区肿块,不均一、环状强
化,壁不规则、
厚度不一,水肿广泛,3/4病例 侵及或跨越胼胝体交叉
.
胼胝体压部胶质 母细胞瘤
.
变各
.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右额叶混合性少 突-星形-室管膜
细胞瘤
少枝胶质细胞瘤
.
.
室管膜瘤
(ependymoma)
概述
四脑室多见,依次侧、三脑室、导水管、脊髓、
马尾、
大脑半球,70%位于幕下;占颅内肿瘤3~5%、 胶质瘤9%,70%
恶性,10~20%脑脊液转移;
儿童多见;男:女为3:2
影像
囊性带壁结节肿块,结节位于软脑膜面,囊越大
结节越小;实性肿块;壁结节和肿块明显强化,
囊壁不强化
CT 壁结节和实性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
MRI T1等信号,T2高信号,可见流空血管
.
Von Hipple Lindau
.
小脑多发血管母细胞瘤
.
概述
• 分类
• 年龄
病理
影像学
神经节细胞肿瘤
(ganglion cell tumors)
.
表皮样囊肿
长T1长T2 信号 边界清楚, 沿脑池生长 无强化 DWI高信号
.
右额颞叶表皮样囊肿
女,40岁 [讨论] CT、T1高密度与信号:高蛋 白,高脂质(胆固醇、不饱 和脂肪酸) ,出血 T2 低 信 号 : 高 蛋 白 , 角 化 脱 屑钙化与皂化,含铁血黄素 升高
医学影像-儿童脑肿瘤
Tuberous sclerosis with giantcell tumor. Large enhancing intraventricular mass at the foramen of Monro, consistent with giant-cell tumor.
Thank you
确诊需要时间。
03
80%性格改变,身体瘦弱。癫痫患儿中90%认知障碍。
02
30%癫痫发作。累及皮层的肿瘤癫痫发生率59%。
04
其他: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步态异常。偏身感觉障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瘫等。
症状及体征:
诊断
CT:显示钙化15-20%,出血,增强.血管源性脑水肿。
01
MRI:T1实质性肿瘤低或等信号。T2等或高信号。非特异性。
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壁和脊髓中央管表面室管膜细胞。常见幕上下,脊髓及圆锥马尾终丝。儿童多见于颅内,成人多发于脊髓。65%于后颅窝。10%种植。
01
室管膜瘤对于药物和放疗存在耐受性。
02
残酷的复发倾向。
03
风险:冒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而尽可能全切肿瘤,还是避免手术并发证而遗留部分肿瘤并等待肿瘤不可避免的复发?
2
3,颜面反射 眉间反射 口唇反射 哺乳反射 吸引反射
3
正常儿;左右对称,上肢半屈曲,下肢髋关节轻度外展位。 病态;蛙姿,
4,体位posture
眼震:正常时存在,头活动后持续存在时-病态。 瞳孔 神经瞬目反射 听觉瞬目反射
5,目:位置,落日征(sun-set phenomenon)
6,上肢反射; 手掌把握反射Palmar grasp
bilateral vestibular schwannomas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 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体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体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体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旳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旳影像诊疗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旳经典影像学体现 -熟悉多种影像学措施对颅内肿瘤诊疗 旳价值与程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旳影像学 诊疗及鉴别诊疗
学习要点难点
本节学习中旳要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旳分类及影像学体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旳影像学体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肿瘤诊疗三要素
定位 定量 定性
(精确) (精确) (力求精确)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疗五要点)
部位 大小 形态 密度(信号、回声) 毗邻关系
颅内肿瘤旳定位诊疗
脑内和脑外 脑室内和脑室外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 内
脑 外
肿瘤边沿
欠清或不清
清楚锐利 ,周围可见CSF密度/信号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旳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旳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旳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疾病,影像学诊断在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二、脑膜瘤的基本知识1·脑膜瘤的定义:脑膜瘤是发生在脑膜上的肿瘤,起源于脑膜的上皮细胞。
2·脑膜瘤的分类:根据脑膜瘤细胞的起源,脑膜瘤可分为脑膜上皮细胞瘤和间变性脑膜瘤等不同类型。
3·脑膜瘤的症状和体征: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三、脑膜瘤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1·脑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最常用的脑膜瘤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通过对脑部进行断层扫描,可观察脑部结构是否异常。
2·脑MRI(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详细地显示脑膜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对脑膜瘤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膜瘤供血动脉的情况,帮术准备和手术过程中的血管保护。
4·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瘤,通过检查液体中的白细胞、蛋白质等指标来确定脑膜瘤的诊断。
四、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步骤1·阅读病史:了解病患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既往疾病史等。
2·分析临床表现:结合病患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瘤。
3·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脑膜瘤的诊断。
4·影像学结果分析:对获得的影像学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观察脑膜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等信息。
5·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根据脑膜瘤的特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6·编写诊断报告:根据影像学结果和诊断分析,撰写脑膜瘤的诊断报告,供临床医生参考。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影像学检查报告、血液检查结果、病史记录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膜瘤:一种发生在脑膜上的肿瘤,常见的有脑膜上皮细胞瘤和间变性脑膜瘤等类型。
放射学中的常见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知识点
放射学中的常见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知识点放射学是医学影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各种影像技术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放射学中,掌握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知识点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放射学中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知识点入手,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一、脑部疾病在脑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头颅CT和头颅MRI是常用的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脑部疾病中常见的急性疾病,其CT表现为脑出血、脑梗死等,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范围和变化。
脑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的形态、边界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结合肿瘤的生长速度和位置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
二、胸部疾病在胸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胸部X线片和胸部CT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胸部X线片可以显示肺部病变的大致范围和密度,胸部CT 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细节。
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的表现,了解其特点对于做出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三、腹部疾病在腹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腹部CT和腹部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手段。
腹部CT可以显示腹部器官的结构、大小和密度,从而做出初步诊断。
腹部超声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腹部器官的形态、包膜以及内部结构,对于腹部肿块、腹水等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四、骨骼和关节疾病在骨骼和关节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X线片、CT和MRI是常用的检查手段。
骨折、关节炎、软骨损伤等疾病在影像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影像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放射学中的常见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知识点对于临床医生把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和了解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希望本文对于读者对放射学中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知识点有所帮助。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脑内肿瘤通常呈现为局部结构的改变,如肿块、增厚等。
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导致颅骨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膨胀等。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从肿瘤的密度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密度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的密度通常较为均匀,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为不均匀。
此外,脑内肿瘤的密度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相近,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高或较低。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密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从肿瘤的强化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常常呈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此外,脑内肿瘤的强化模式通常为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而脑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可能较为多样。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从肿瘤的周围表现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周围表现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脑内肿瘤通常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扩张,而脑外肿瘤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结构的受压或侵蚀。
此外,脑外肿瘤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周围表现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总结起来,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强化特征和周围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然,CT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评估手段,在确定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些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够有所帮助。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
(2)鞍区脑膜瘤 垂体腺瘤 实性颅咽管瘤 脊索瘤 动脉瘤
.
(3)中后颅窝区脑膜瘤 三叉神经结瘤或鞘膜瘤 听神经瘤 转移瘤
.
.
MRI表现特点
(1)肿瘤位于脑外,以宽基底与颅骨或硬 脑膜相连
(2)平扫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或略 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等信号或 低信号
(3)肿瘤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 极少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
(4)肿瘤周围可见水肿及扩大的蛛网膜下 腔,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 呈明显高信号
(5)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 强化
(6)出现脑外肿瘤的一些征像
.
脑外肿瘤的一些征像
白质塌陷征: 广基征: 硬膜尾征: 颅骨增生变厚或变薄: 局部脑池脑沟变化:
.
(7)脑膜瘤特殊表现形式: 囊性脑膜瘤; 完全钙化或骨化性脑膜瘤; 多发性脑膜瘤(脑膜瘤病); 恶性脑膜瘤;
.
诊断要点
(1)中年发病,病程缓慢, (2)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3)形态呈规则圆形或卵圆形 (4)增强扫描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5)脑外肿瘤一些表现特点
(5)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 一致性强化
(6)出现脑外肿瘤的一些征像
.
脑外肿瘤的一些征像
白质塌陷征: 广基征: 硬膜尾征: 颅骨增生变厚或变薄: 局部脑池脑沟变化:
.
(7) 脑膜瘤特殊表现形式: 囊性脑膜瘤; 完全钙化或骨化性脑膜瘤; 多发性脑膜瘤(脑膜瘤病); 恶性脑膜瘤;
.
脑 膜 瘤
❖
钙 化 性 脑 膜 瘤
.
.
.
诊断要点
发病率:高 发生部位:颅外肿瘤,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 发病年龄:成人 临床表现:缓慢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⒈简介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膜的肿瘤,一般为恶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是脑膜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等,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⒉影像学检查的准备在进行影像学检查之前,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必要的准备。
这些准备包括禁食禁水、避免进食或服用特定药物等。
⒊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核医学检查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⑴ X线检查X线检查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它可以通过对头颅进行X线照射,获得头颅内部的断层图像。
然而,X线检查的分辨率有限,对于脑膜瘤较小的病变可能无法准确诊断。
⑵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较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头颅内部影像。
CT扫描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X线照射,产生多个切面的图像,进而重建三维图像。
对于脑膜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⑶ MRIMRI是一种较为精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不依赖于X射线,通过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获得图像。
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膜瘤影像,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性质和周围结构的影响。
⑷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它可以通过注射特定的放射性示踪剂来观察脑膜瘤的代谢活动,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⒋影像学结果的分析影像学结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医生将根据影像学特征、位置、大小等因素来评估病变的恶性程度和治疗的可行性。
⒌附件本文档附带有以下附件:●X线检查报告●CT扫描影像●MRI影像●核医学检查报告⒍法律名词及注释●恶性肿瘤:指细胞生长失控,侵犯周围组织并能以血液或淋巴系统迁入其他部位的肿瘤。
●影像学诊断:通过保存疾病变化的图像方式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方法。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一)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一)引言概述:
脑膜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正文:
一、瘤体形态特点:
1. 脑膜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瘤体,表面光滑,并可能具有凹陷、膨胀等特点。
2. 瘤体边缘清晰,常呈分叶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明确。
二、影像学表现特点:
1. CT表现:脑膜瘤在CT上呈等、低或稍高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相仿,但可在增强扫描中显示明显强化。
2. MRI表现:脑膜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但在增强扫描中呈明显强化。
三、瘤体血管饲养和血供特点:
1. 血运丰富:脑膜瘤通常具有丰富的血管饲养,可在增强扫描中表现为明显的强化。
2. 血供来源:脑膜瘤的血供多来源于颅内动脉系统,如中动脉或前、中、后大脑动脉。
四、瘤体固有信号和组织构成特点:
1. 固有信号:脑膜瘤的固有信号对于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包括均匀信号、高信号囊变或强化囊变等不同类型。
2. 组织构成:脑膜瘤的主要成分通常为纤维组织和小血管,也可伴有钙化、囊变、出血等其他组织变化。
五、周围结构受压特点:
1. 颅内压增高:脑膜瘤的存在会增加颅内压,可引起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2. 周围脑组织受压:脑膜瘤的生长会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可导致局部脑沟变窄、扩大。
+
总结: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主要包括瘤体形态特点、影像学表现特点、瘤体血管饲养和血供特点、瘤体固有信号和组织构成特点以及周围结构受压特点。
准确理解和鉴别这些特点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可分为脑膜内瘤和脑膜外瘤两类。
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影像学检查在脑膜瘤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CT扫描脑膜瘤的CT扫描是最常用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CT 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能够检测脑膜瘤的形状、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在CT扫描上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并且常常有钙化的表现。
此外,脑膜瘤在CT扫描上还可以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检查MRI检查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与CT扫描相比,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并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检查常常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膜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在MRI图像上,脑膜瘤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的肿块,并且常常能够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可以帮助进一步评估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能够显示脑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像学技术。
对于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的血供主要来自颅内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膜瘤的血管分布情况,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PET-CT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和CT的影像学技术。
PET-CT检查可以提供关于脑膜瘤的代谢活性和生物学行为的信息。
在PET-CT图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为代谢亢进的灶,因为肿瘤细胞会具有增加的葡萄糖代谢。
此外,PET-CT还可以检测脑膜瘤的转移病灶,有助于评估其病程和预后。
结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CT扫描和MRI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肿瘤信息。
脑膜瘤影像学诊断
• ⑦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 形成假包膜征。
10/21/2019
脑膜瘤影像剖析
MRI表现
• (一)通常在T1WI上的信号与邻近脑组织 的脑皮质相似,常为等信号,而与脑白质 比较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掩盖。 就信号而言,绝大多数其他颅内肿瘤呈长 T1长T2信号,脑膜瘤上述信号特点有一定 特征性。
10/21/2019
脑膜瘤影像剖析
10/21/2019
多发脑膜瘤
女性,55岁,头痛1年。
平扫示顶部中线大
脑镰处及蝶骨右侧 鞍结节见两个等T1 等T2信号类圆形肿 块影,大小分别为 1.8cm×1.8cm×1. 5cm和 1.8cm×1.8cm×2. 1cm,边界清楚。 增强后病变明显均
匀强化。病理诊断: 多发脑膜瘤
10/21/2019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 (一)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或 硬脑膜相贴。(如病变中心发生于额顶上部,由于CT横断 面扫描的局限性,部分病变似脑内占位,CT冠状面、矢状 面重建及MRI有助于显示病变特征。)
平扫右侧额 叶见等密度 肿块,外侧 与颅板相贴, 周围见大片 水肿,占位 效应明显。 增强后明显 均匀强化, CT值上升约 110Hu。
10/21/2019
脑膜瘤影像剖析
侧脑室内肿瘤
•
发生于侧脑室的肿瘤小儿占其脑室肿瘤的25%,成人占其脑室肿瘤的50%。
额角区:少见。儿童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人则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
母细胞瘤,多发生于20岁左右。其次为中枢神经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及室管膜下瘤 和室管膜下巨细胞瘤伴结节性硬化,后二者儿童也可发生。另外此区淋巴瘤和生殖细胞 瘤成人较小儿常见。大多数额角肿瘤起源于邻近结构如尾状核头部,透明隔或孟氏孔 区。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共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星形细胞瘤(15-year-old male)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常可同时累及一个或两个脑叶; 其CT、MR表现有时与脑梗死表现相似。鉴 别要点为脑梗死的低密度影均位于脑动脉 分布区内,一般不会跨跃颈内动脉系统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分布区;
少枝胶质瘤CT表现
CT平扫多表现为混合密度影,边缘常不甚 清楚。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管状或斑 块状。肿瘤内部低密度影为囊变区。当瘤 内有出血时则在CT图 像上为稍高密度影。 肿瘤的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影。静脉注入 造影剂后,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不规 则增强,边缘尚清楚。
少枝胶质瘤MR表现
MR平扫时,少枝胶质瘤多表现为信号不均 匀、形态不规整的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影。 由于钙化灶的存在,因此少枝胶质瘤与星 形细胞瘤相比,其内部更不均匀。肿瘤边 缘一般尚清楚,常常伴有轻到中度的瘤旁 水肿。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见肿瘤实质部 分有轻到中度不规则条块状或不完整花环 样增强影。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MR表现
中线部位(第四脑室和小脑蚓部)髓母细 胞瘤的MR影像表现多为圆形实性肿块,边 缘清楚。肿瘤内小囊变、坏死区较常见。 MR T1加权像上肿瘤多为稍低信号强度影, 边缘清楚,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囊变、坏死 灶;T2加权像肿瘤为稍高信号影或高信号 影。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肿瘤侧边多可 见残存脑脊液信号影。
星形细胞瘤MR表现
脑部肿瘤影像诊断
◄ 正常影像表现
MRA检查:类似脑血管造影或CTA表现
◄ 正常影像表现
1H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
◄ 正常影像表现
DWI和DTI检查
◄ 星形细胞瘤
1、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rs) 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临床与病理 按照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为Ⅰ-Ⅳ级,Ⅰ级分化良好,边缘清楚肿瘤血管较成熟;Ⅲ、Ⅳ级分化不良,呈 弥漫侵润生长,轮廓不规则;Ⅱ级介入其间。临床:癫痫、颅压高 影像学表现 CT:Ⅰ级低密度灶,边界清,无或轻度强化(毛细胞型和室管膜下巨细胞型除外);Ⅱ-Ⅳ级混杂密度, 边界不清,瘤周水肿显著。增强:不均匀、壁结节、花环状,也可无强化。MR:T1WI稍低或混杂, T2WI均或不均匀高信号;增强类似CT;恶性高,弥散受限明显;DTI白质纤维束破坏 诊断与鉴别 约80%可定性, Ⅰ级需与脑梗死、胆脂瘤、蛛网膜囊肿区别;环状强化需与脓肿、转移瘤鉴别
◄ 垂体瘤
垂体瘤CT平扫加增强
◄ 垂体瘤
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
◄ 垂体瘤
垂体微腺瘤伴囊变 注意:垂体柄偏移
◄ 听神经瘤
4、听神经瘤( acoustic neurinoma ) 系成人常见的后颅窝肿瘤,约占脑肿瘤的8-10%,男多于女,儿童少见 临床与病理 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早期在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可出血、坏 死、囊变,多为单侧。临床:听力损害、前庭功能紊乱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为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瘤周可有轻度水肿,四脑室受压移 位,甚至幕上脑积水。骨窗内耳道扩大。增强:均匀、不均或环状强化 MR:除信号特点外,其余和CT相似。MRI可检出很小的微小肿瘤 诊断与鉴别 位置特征,容易诊断,肿瘤较大时需与该区的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瘤等鉴别
常见脑肿瘤的MRI表现+(史浩+)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
三叉神经瘤
常跨越中、后颅窝,岩骨尖破坏消失 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信号欠均匀,可出现囊变、坏死 美克尔氏腔扩大、变形 海绵窦内信号异常 有占位效应 Gd-DTPA增强后,强化明显
三叉神经瘤
三叉神经瘤
垂体微腺瘤
鞍隔不对称膨隆 垂体柄偏移 鞍底明显倾斜 垂体内局限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病灶直径小于1cm Gd-DTPA增强后,轻度强化(低于周围 正常垂体组织)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
松果体细胞瘤
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 信号均匀或不均匀,钙化呈低信号 周围水肿不明显 有占位效应 脑积水 明显强化
松果体细胞瘤
松果体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
常发生于松果体、鞍区、鞍上区、丘脑等 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 信号均匀或不均匀,钙化呈低信号 沿脑脊液种植转移 有占位效应 脑积水 明显强化
常见脑肿瘤的MRI表现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史浩
脑肿瘤的MRI诊断要点
部位 信号 边缘 血供 增强 水肿Βιβλιοθήκη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
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信号均匀 周围水肿轻 占位效应轻 Gd-DTPA增强后,无异常强化
Ⅰ级星形细胞瘤
Ⅰ级星形细胞瘤
Ⅱ级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
T1WI低或等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 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 周围水肿不明显 占位效应明显 脑积水 Gd-DTPA增强后,明显强化
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
50%发生于10岁以前儿童 典型部位为第四脑室顶部及小脑蚓部 经脑脊液转移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信号均匀或欠均匀(囊变、坏死) 周围水肿不明显 轻度占位明显 Gd-DTPA增强后,病灶强化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脑膜瘤
概述
MENINGIOMA
占颅内肿瘤的15%~20%左右 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 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2倍 肿瘤大多数居脑实质外 好发部位:依次是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
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脑小脑角、小脑幕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CT表现
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 水肿 肿瘤边界多清楚 90% 瘤周不出现水肿, 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 增强扫描常无明显强化, 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 间隔的轻微强化
Pituicytoma)
.8 .9 .10 下丘脑神经错构瘤 Hypothalamic 鼻神经胶质异位 Nasal glial 浆细胞肉芽肿 Plasma cell neuronal hamartoma heterotopia granul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软骨肉瘤 Chondrosarcoma
.4 癌 Carcin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脑(脊)膜肿瘤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鞍区肿瘤 局部肿瘤的扩延 转移性肿瘤 未分类肿瘤 原发肿瘤: 肺癌、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胶质瘤(glioma)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属脑内肿瘤, 占颅内肿瘤40%。包括星形细胞瘤、少枝 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 最常见者为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astracytoma):占颅内肿瘤的 30%—35%,又分为星形细胞瘤、间变型及多形 胶母三个亚型。肿瘤分级采用4级分类法,Ⅰ、 Ⅱ级偏良性,Ⅲ、Ⅳ级为恶性,现在国际上倾 向于三分法:既: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 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学分型有纤维型、 原浆型、肥胖型和间变型。成人多发于大脑半 球,儿童多见于小脑。星形细胞多呈浸润性生 长,无包膜,与正常脑质分界不清,肿瘤常有 囊变,囊内有肿瘤结节,恶性者易发生坏死和 出血,血管形成不良,可见钙化。
颅咽管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 2.81%~6.16%,常见于儿童,成人少见。 〔临床与病理〕颅咽管的胚胎残余上皮细胞 演化而来;多向鞍上生长,压迫三脑室而引起 脑积水。肿瘤大小不一,大多数有囊变和钙化。 临床表现为发育障碍,颅内压增高征,成人以 视力、视野障碍,个别有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 低下的表现。
脑瘤MRI表现
肿瘤内含水分较正常组织多,使T1信
号低,T2信号高。水分越多信号越明 显。 绝大多数为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 少数等信号。 肿瘤内出血:T1、T2可均为高信 号。
脑瘤MRI表现
肿瘤内的钙化均无信号。
信号均匀不伴水肿常提示良性;信号
不均匀伴水肿常提示恶性。
颅内肿瘤发病情况在小儿与成人不同。 婴儿及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 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 率较高。成人中约70%的颅内肿瘤位于 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胶质瘤和脑膜瘤, 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性肿瘤。 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和部位不同而各不 相同。
临床症状和体征
为癫痫、偏瘫、视听觉障碍、复视、头 痛以及其它颅内压增高的体征。但这些 症状常无特异性且晚期出现,因此,神 经放射学检查是脑肿瘤诊断的重要工具。
五、脑瘤(tumors of brain) CT具有高密度分辨力,对脑瘤的检出比较敏 感,〉1.0cm病灶,结合增强扫描,其定性诊 断率达70%—80%,根据肿瘤位臵、密度、多少、 毗邻关系,增强的程度和形式、形态,脑水肿 有无,钙化程度,囊变等确定其性质。 MRI检查无骨骼伪影干扰,且能多方位成 像,特别适用于鞍区、脑干和小脑病变的观察; 应用流空效应,不用造影剂即可观察肿瘤与周 围血管的关系和血供情况;MRI对钙化病变的 显示不如CT敏感。
3、 DSA造影可见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 征象和(滚雪球征); 4、头颅平片:脑膜瘤常出现颅内压增高 征和松果体钙斑移位,对定位诊断有一 定帮助。有定位乃至定性诊断价值的表 现为骨质改变、肿瘤钙化和血管压迹的 增粗。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 存在。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影像学表现,结合脑膜瘤的好 发部位、性别和年龄特征,容易诊断, 少数不典型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转 移瘤和脑脓肿等鉴别。
脑瘤CT平扫表现
高密度 高于脑组织密度,常见于钙化、 出血
等密度 与脑组织密度相等,常见于脑膜 瘤和其他少见肿瘤。 低密度 低于脑组织密度,绝大多数的肿 瘤。
脑瘤CT平扫表现
部位
脑膜瘤 与颅骨、大脑镰相连 转移瘤 脑周边 鞍内 垂体瘤 鞍上 颅咽管瘤 桥小脑角区 听神经瘤
脑瘤CT平扫表现
〔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见鞍区钙化,蝶鞍异常,颅内压增 高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伸直抬高,等。 CT:1、平扫见鞍区囊性或囊实性伴有不规则 钙化的肿块; 2、肿瘤的实质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3、脑积水 4、冠状扫描可更清晰的判断肿瘤与蝶鞍 的关系。
MRI:1、T1可呈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与 瘤内的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等 含量有关;T2多为高信号; 2、肿瘤的囊壁和实质部分可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儿童多发,高颅压征,视力和视野及内 分泌功能紊乱等表现; (2)CT平扫鞍上囊性肿块,多有各种形体 的钙化,囊壁及实质部分可强化; (3)MRI定位更准确,但对钙化显示不如 CT。
脑膜瘤钙化
顶叶脑膜瘤
三、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
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8%~10%。是 成人后颅凹常见的肿瘤,约占后颅凹肿 瘤的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中 年人好发。听神经由桥延沟至内耳门长 约1cm,称近侧段;在内耳道内长约1 cm,称远侧段。听神经鞘瘤3/4发生在 远侧段,1/4在近侧短。
2 1
右侧小脑星 形细胞瘤
(1平扫、2、 3增强扫描, 4为CT平扫)
3 4
(2)恶性星形细胞瘤:平扫多为等、低、 高混杂密度或呈囊性变,有斑点状钙化 或瘤内出血,边界不清,瘤周水肿及占 位效应较明显,因肿瘤破坏血脑屏障而 强化明显,多为形态不规则、厚度不一 致的强化环,可见壁结节强化,也可呈 弥漫性强化。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平扫:(1)肿瘤呈均匀高密度(占 75%)、等或低密度,边界清 (2)沙粒样钙化或不规则钙化 (3)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2、增强扫描:肿瘤90%均匀一致强化, 10%—15%呈不典型环状强化。
脑膜瘤CT平扫+强化
右额脑膜瘤
(动态CT增强扫 描,呈典型的脑 膜瘤曲线)
[临床与病理]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前庭部分的神经 鞘的雪旺氏细胞,为良性脑外肿瘤。肿 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成包膜。血远 丰富;可发生囊变或出血;骨性内耳道 扩大;压迫脑干和四脑室引起脑积水。 临床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病侧听神 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 状;颅内压增高征。
〔影像学表现〕 X线:内听道扩大;椎动脉造影可见小 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近段向上内移位。 CT:平扫见桥小脑角内占位,呈圆形 或半圆形,等密度占50~80%,肿瘤可 囊变、坏死和出血,出血后可呈高密度 改变,瘤周水肿轻;局部脑池扩大;50 %~80%的病例有内听道漏斗状扩大或 骨质破坏;脑干和四脑室受压移位,幕 上梗阻性脑积水。
(3)垂体上缘膨隆:垂体微腺瘤78.3%~ 84.2%的病例可出现垂体上缘膨隆。冠状 扫描,膨隆可以居中,偏侧更有意义。少数 病例垂体上缘平坦。 (4)垂体柄偏移:冠状面可以观察垂体柄左 右偏移。偏侧的肿瘤可以将垂体柄挤向对侧, 约占18.4%~31.7%。居蝶鞍中部的肿瘤, 可以使垂体柄变短。垂体柄的前后移位,在 矢状或冠状面上才能显示。有些病例在CT扫 描时,垂体柄显示不清楚。
三脑室后部胶 质瘤
右颞恶 性星形 细胞瘤 (VI级)
多形 胶质 母细 胞瘤
(右顶)恶性胶质瘤MRI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影像学资料, 大多数肿瘤可以定位, 80%可作出定性诊断。
(二)脑膜瘤(meningioma) 中年女性较多,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 胞,多居于脑外,占颅内肿瘤15%—20%, 属脑外肿瘤,中老年多见。多位于矢状 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 脑角、大脑镰或天幕,少数位于脑室内。 组织学分为合体型、纤维型、过度型、 沙粒型和成血管细胞型。
恶性胶质瘤CT表现
3.MR表现: (1)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T1加权呈低信号, T2加权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由于血脑屏 障受损轻,水肿轻、占位效应轻,肿瘤无强化 或强化轻。 (2)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由于肿瘤发生间 变,细胞密度及多形性增加,肿瘤血管增多以 及瘤内大片坏死、出血而占位效应明显,水肿 广泛,血脑屏障受损重,肿瘤T1加权呈混杂信 号,以低信号为主,间杂更低、更高信号,T2 加权混杂性高信号,肿瘤坏死灶和灶周水肿信 号,强化明显,坏死灶不强化。恶性度越高, T1和T2值越长,囊壁和壁结节强化愈明显。
〔诊断和鉴别诊断〕 CT、MRI,尤其是后者,对听神经瘤的 确诊率可达100%,MRI无骨性伪影,能 充分显示肿瘤与听神经的关系;注意与 后颅凹的其它肿瘤,如桥小脑角的脑膜 瘤、胆脂瘤和三叉神经瘤等相鉴别。
(右侧)听神经瘤MRI表现
四、颅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
MR表现: 1、平扫:脑膜瘤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 在T2WI呈高信号,少数呈等或稍低信号; 脑膜瘤附近脑皮质和脑白质内移;脑瘤 周围水肿可有或无;肿瘤周围见包膜呈 环形低信号; 2、增强扫描呈中度以上强化,邻近脑膜 强化称为“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
脑膜瘤
脑 膜 瘤
脑 膜 瘤
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肿瘤是常见疾病;分类: (一)按来源分类:包括颅骨、脑膜、 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 胚胎组织; (二)原发性和转移性; (三)良性或恶性; (四)按部位分,幕上、幕下、鞍区、 桥小脑角区,等
临床上要求能确定肿瘤的位臵、大小、 范围、数目和性质。颅骨平片诊断价值 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 影可作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 断。CT和 MRI对肿瘤的诊断优于传统的X 线检查。CT定位与定量诊断可达98%, CT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定性诊断正确率 可达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诊断更准 确,但定性诊断有时也有困难。
CT增强扫描50%~80%呈明显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单环或多环状强化,囊变 坏死区不强化; MRI:1、肿瘤多呈不均匀的长T1、T2 信号,多有囊变; 2、肿瘤出血时,血肿与囊变处 可形成液平面; 3、能清晰显示内听道内的肿瘤, 以T2显示最好; 4、注射Dd-DTPA后肿瘤实质 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处不强化。
[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显示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 吸收、破坏,鞍底下陷,偶尔可见鞍内 钙化。部分病例可见颅高压征象及颅骨 增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