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研究

合集下载

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周明强【摘要】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已近60年,考察其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主要有结构的(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的(语义关系、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分析)、信息处理的("潜在歧义""制约"与"优选"的分析)、语用的(歧义度、语用、语境歧义分析)、认知的(意象图式、实验、实证、倾向性分析)等.要揭示歧义的现实性还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异的分析.【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11页(P26-35,72)【关键词】歧义研究;视角;方法【作者】周明强【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近 60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有过三次重大变化:一是研究重心由句法结构的研究转向语义,对用句法手段无法分化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弥补了单纯从句法结构上研究歧义的不足。

二是研究重心从句法、语义的角度转向语用,引进语境理论,更好地说明了歧义形成和消解的条件。

三是研究重心从交际语用转向认知。

这三次变化形成了结构、语义、语用和认知四个不同层次的研究视角。

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的,歧义的研究还须有第五个层次——社会的层次,即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异的研究。

朱德熙说:“一种语言语法体系里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1]259歧义问题的讨论是从语法分析开始的,分析方法受结构主义理论影响最深。

在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歧义分析,重视揭示语言的线性组合与语义产生的非线性 (意义产生有层次)之间的矛盾。

20世纪 50-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法与转换生成语法分析方法被引入到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来,给歧义研究也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7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配价语法等语法理论在国内广泛被接受,层次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被广泛地用到了歧义结构的分析中来。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
一、研究背景
现代汉语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交流中的主要语言,其歧义现象极其普遍。

歧义现象的存在给人们的语言交流带来很大的障碍,使得表达不够准确,甚至会产生误解或误导。

因此,对现代汉语歧义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中文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特别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表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对改善和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如多义词、歧义词语、歧义标点等等,分析其特点和范围。

2. 因素分析,探讨歧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包括语言历史、文化差异、语用学原理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中一些经典的、典型的歧义句子,探索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4. 解决方案,针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探讨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及其相关研究。

然后,结合实际语言环境,收集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实证研究。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结果将对加强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度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预计研究成果可形成学位论文,并可进一步应用于语言教学、语言规范化和翻译等方面。

模糊与歧义的对比研究

模糊与歧义的对比研究
还 没 有 形 成 一 门专 门 的学 科 , 是 相 关 的研 究 也 大 大 拓 展 了 但 人 们 对 于语 言 歧 义 的 理 解 和 运 用 。模 糊 性 和歧 义 性 均 属 语 言 的 自然 属 性 。 言歧 义 容 易 被 人 视 为 语 言 模 糊 , 实 这 是 语 其 两 个 有 着 本 质 区别 的概 念 , 不 同之 处 主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其 模 糊 性 主 要 是 由 于 以下 三 种 原 因产 生 : 1 观 事 物 具 有 模 糊 性 . 客 观 事 物 的 模 糊 性 “ 体 模 . 客 即 本 糊 ”o toiafzies , 的是 宇 宙 万 物 本 身 是 模 糊 的 。伍 (no gcluz s) 指 l n 铁 平 ( 9 9 1 1 告 诉 我 们 : 前 皮 尔 斯 给 模 糊 下 的 定 义 就 强 19 : ) 4 “ 调 . 糊 指 的是 当客 观 事 物 本 身 出 现几 种 可 能 的状 态 时 , 们 模 人 不 能 确 定 , 否 把 这 些状 态 归 入 某 个命 题 。 例 如 颜 色词 , 映 是 ” 反 客 观 世 界 中 的颜 色本 身 就 构 成 了一 个 连 续 的 .不 存在 泾渭 分 明的 界 限 。某 些 表 示 时 间 、 龄 、 觉 及 温度 的词 的模 糊 性 都 年 味 属 于 客 观上 的模 糊 性 在语 言 中 的反 映 。 2 人 类 认 识 具 有 模 糊 性 . 人 类 认 识 的 模 糊 性 “ 识 模 . 即 认 糊 ” e i e c uz es ,指 的 是 人 类 对 世界 万物 的认 知 了解 ( p t zi s) s mi f n 是 模 糊 的 。 类 的记 忆 力 和 信 息处 理 能 力 是 有 限 的 。 如颜 色 人 例 词“ 、 、 、 灰色”鸟类词“ 黑 红 紫 褐 , 知更 鸟 、 莺 、 子 、 鸟 、 夜 燕 鸵 企 鹅 等 ” 这 些概 念 的范 畴 ( a g r a o ) 有 一 定 的模 糊 性 。 。 c t o zt n 具 e i i 3语 言 表 述 具 有 模 糊 性 . 语 言 表 述 的 模 糊 性 (x r s e . 即 e pe i sv fzies , 的是 词 语 、 式 、 法 是 有 局 限性 的 。 uz s) 指 n 句 语 黎 千驹 (9 6 3 6 指 出 了 三个 方 面 的 缘 由 : 观 事 物 之 19 :- ) 客 间 的普 遍 联 系 性 :客 观 事 物 的连 续 运 动 性 ;语 言 符 号 的 有 限 性 、 散 型 与客 观 事 物 的 无 限 性 、 杂 性 及 人 类 思 维 方式 的多 离 复 维 性 之 间 的 矛盾 。 歧 义几 乎 在 任 何 一 门语 言 中都 存 在 , 糊 更 是 如此 。 模 秦 洪 森 、 德 林 (9 12 ) 出 ,结 构 上 遵 循 语 法 规 则 、 贾 19 : 1 指 “ 语 意 上 符 合 逻辑 常理 的语 或 句 ,若 其 深 层 可 包 含 两 种或 两种 以上 的 释 义 , 出 现歧 义 ” 一 般情 况下 , 言 学 家 都 是从 语 音 则 。 语

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研究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研究一、歧义研究的内涵1、歧义的定义:歧义是指一个句子在语义、语用上某处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解读,或某单一个字在上下文中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2、歧义的格式:歧义的格式主要有多值歧义、隐性歧义、变正歧义等。

二、歧义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1、多值歧义: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多值歧义,比如“挂”就可表示“悬挂”或“称号”。

2、隐性歧义:现代汉语中也有隐性歧义,比如“高”可表示“身高”或“智力”。

3、变正歧义:现代汉语中还有变正歧义,比如“他出去玩”,可以表示“他出去玩乐”,也可以表示“他出去工作”。

三、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的研究1、研究的目的: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歧义格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运用歧义格式,从而把语言中的一些模糊义、不明确性发挥出来,增加文字的凝聚力、含义丰富性,精辟传达原始的意图。

2、研究的方法:歧义格式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汉语中歧义词语的归类分析;对歧义有关的语法规则进行初步研究;对广义语用学原理框架中歧义格式的总结分类;以及采用统计学等方法来概括统计歧义格式的出现频率和搭配情况等。

四、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的应用1、在写作中增加含义:由于歧义格式丰富了文章的表述,使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章,也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意义。

2、常见固定短语:歧义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大量使用,有些歧义格式甚至形成一些固定句式,比如:“一语双关;“新和老交替;“无言可对;“当真众口”等。

五、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的研究的意义1、增强交流的意义:通过现代汉语中歧义格式的研究,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语言文本,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掌握现代汉语,从而改善语言交流。

2、提升文学创作精神:此外,歧义格式的研究也可以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教学提供思路,激发语言学习者的文学创作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文学作品的文采和艺术表现力。

歧义研究

歧义研究

【分享】汉语歧义研究综述[论文]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文章主题: 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01/04,41~50页尤庆学撰(武汉大学中文系)关键词:汉语歧义;研究;综述;地位,前瞻一、研究概况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已注意到汉语歧义现象,举例分析了一些歧义实例,认为歧义是一种表达上的毛病,应当避免。

汉语的歧义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用英语写成发表在国外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注:Ambiguity in Chinese,Studia SericaBernhard KarlgrenDedicata,Copenhagen,1959汉译见参考文献[78]。

)该文探讨了歧义界定、歧义分类、歧义成因、歧义分化、歧义消解和歧义度等重要问题。

文炼先生的《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从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角度论及歧义现象。

朱德熙先生的《论句法结构》(1962)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化了歧义实例“咬死了猎人的狗”,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了“屋里摆着酒席”。

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札记》(1965)(注:《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论句法结构》(1962),《中国语文》第8、9期;《语文札记》(1965),《中国语文》第4期。

)论及“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子本身不能排除两解,是真正的“歧义”。

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1978)对“的”字结构判断句的歧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提出了“歧义指数”概念。

吴葆棠先生的《现代汉语词组歧义现象初探》(1979)对歧义问题有相当全面的论述,是国内首篇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

范继淹先生的《语言的信息》(1979)从信息传输角度提出同形歧义突出表现了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矛盾,并认为歧义有模式和实例的区别。

徐仲华先生的《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1979)标帜着系统研究汉语歧义问题的开始。

歧义现象的研究

歧义现象的研究

英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摘要:本文从语言学角度,从语音、多义词、兼类词等方面,对由词汇产生的歧义进行简要分类。

在语用学角度,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例子,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了歧义在广告、笑话、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效应,以及在合同纠纷、英汉互译中带来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英语;语义学;歧义;分类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运用当中都会产生这种语义模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歧义的产生和形成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

本文将就英语中的一些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发挥语言歧义的积极作用,消除语言歧义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英语歧义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歧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按照不同标准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

(一)由语音产生的歧义1.发音在英语之中,有许多单词和词语都具有相同的发音。

例如:①/maidi?/,既可能是my dear,也可能是my deer。

2.停顿①They don't know how/good ice cream tastes.②They don't know/how good ice cream tastes.3.语音语调英语单词有重音,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读音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源。

英语的重音变化常引起词义变化,特别是复合词的重音变化。

例如:blackboard(黑板),black board(黑色的板);greenhouse(温室),green house(绿色的房子)。

(二)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英语中,存在着大量多义词,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词汇内容,若句子里某个词是多义词,就可能产生歧义现象。

这种歧义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1)He drove to the bank yesterday.由于bank的多义,我们可以对句子有下列两种翻译:①他昨天开车到银行。

②他昨天开车到岸边。

(三)由兼类词产生的歧义一个词有时候有多个词性,即词具有兼类现象。

歧义现象以及歧义分化研究综述

歧义现象以及歧义分化研究综述

三、分化方法 从上述类型研究的现状来看,歧义涉及多个语言层面,不可能单一 地研究歧义现象,因此,目前研究状况显示,歧义的分化方面的分类也 同样是多种多样,标准不一。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 语法的手段,一种是语用的手段。语法手段是传统的分析歧义现象的方 法,而语用手段是近年来才引起学者关注的一个新的方向。 首先是语法手段分化的方法。这类研究主要以朱德熙先生和邵敬敏 为主。朱德熙先生在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 面: 1、层次分析法: 层次是语句组合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及套叠关系形 成的,是语言结构的本质特性之一,因此进行句法分析必须涉及层次的 分析,但层次分析一般只能注意到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例如: 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有这样两种层次划分方法来消除歧义,一种是 ( 发现了敌 人) 的哨兵,此时哨兵是我方的,发现了敌人; 还有一种是 ( 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此时,哨兵是敌方的,是我方发现了敌方的哨兵。 2、显性语法关系: 显性语法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谓、述宾 和偏正等结构类型。显性语法关系是一种分化歧义句式常用的方法。举 例: “出租汽车”。一种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侧重对中心词汽车的描写 和修饰; 一种还可以理解为述宾结构,侧重说明某一动作行为 ( 出租) 的进行。 3、隐性语法关系: 隐性语法关系是针对显性语法关系而提出来的。 朱德熙先生认识到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后提出了这个概念,从研究句子的 形式深入到研究内部隐含层的含义,以达到分化歧义句式的目的。隐性 语法关系实质上就是深层的语义结构关系,即实词进入句法结构以后才 具有的那种语义上的联系,例如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动作与施事、受事、 工具、材料、方式、时间、处所、目的。原因、结果等等语义联系,这 种语义联系不仅在直接句法成分之间存在,而且在简介句法之间更是大 量存在。举例来说,“反对的是少数”,一种理解是少数人是施事者,少 数人反对; 另一种理解就是少数人是受事者,多数人反对少数人。这就 是隐形语法关系,仅仅利用层次分析法是分析不出来的。 4、语义指向: 按照邵敬敏在 《歧义分化方法探讨》 中说的, “指” 即副词语义联系所指的方向按句法结构的线性排列,如果只能与其后或 其前的词项发生语义联系的为 “单指”,如果同时可以前指也能后指的 为 “双指”。 “项” 是指可能同该副词在语义上发生联系的数项,只能 同一个词项发生语义联系的为 “单项”,如果能同两个以上词项发生语 义联系的为 “多项”。单指单项,则没有歧义,如果单指多项或双指多 项,则可能产生歧义。例如 “在火车上写标语” 中 “在火车上” 语义 既可以指向 “标语”,又可以指向 “写标语”。 而邵敬敏在 《歧义分化方法探讨》 一文中指出, “我们将在传统的 结构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引进了有关语义学、语用学的若干理论和方 法,从而挖掘出不少隐藏得比较深而以前鲜为人知的汉语语法规律,并 在研究方法论上取得了某些突破性的进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 1 、揭示隐藏在表层语 法 结 构 关 系 背 后 的 深 层 语 义 关 系, 并 运 用 语 义指向分析歧义。 2 、运用词的次范畴小 类, 以 及 对 词 项 语 义 特 征 的 精 细 分 析 描 写 来 解释造成更高层次的歧义。 3、通过预设焦点的变化来分析语用平面上的歧义,同时引进隐含、 蕴涵、空位、移位等概念来分析不同的歧义。 四、结语 关于歧义现象的研究远远不止这些,已经深入到心理学、认知语言 学等等各个方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本文主要对歧义分类和分 化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综述,望能对歧义现象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以 便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语用歧义的形成及其特点研究

语用歧义的形成及其特点研究

crrm, af 行 为 歧 义 .言
托 马 斯 (9 5 将 语 用 歧 义 定 义 为 说 话 者 在 特 定 语 境 或 上 19 ) 下 文 中使 用 不 确 定 的 、模 糊 的或 间 接 的 话 语 向 听话 人 同 时 表 达 数 种 言 外 行 为 或 言 外 之 力 的 现 象 。 但 是 项 成 东 (0 2 认 为 20 ) 这 个 定 义 只 考 虑 到 说 话 者 而 忽 略 了 听 话 者 。有 时候 歧 义 并 不 是 由说 话 者 引 起 的 而 是 由 听话 者 的 误 会 造 成 的 。 于 是他 把 语 用 歧 义 定 义 为 “ 个 特 定 的 话 语 可 能 有 几 种 不 同 的 理 解 、 达 一 表 几 种 言 外 行 为 的 现 象 ” 。
1语 用 歧 义 的 定 义 .
1 Whc a ? ) ihc r
2 Whc aa e ) ihg rg ? 这 句 话 会 给 人 造 成 困 惑 . 为 他 们 不 知 道 “ hc ”指 的 是 因 w ih whc a es l rm h aa e ̄ 是 whc aa eh tl h ihc rh t ef o o teg r g J ihg rg esoete

( 3)
1 T ewi d w s r k n b eb y ) h n o wa o e yt o . b h
2 T eb yb o etew n o ) h o rk id w. h 这 两个 句子 有什 么不 同吗? 我们把 它们 放 在不 同的 会话 中 。 ( a A: a a p n dt ew n o 1 ) Wh t p e e t id w? h oh
作 为一 种 普 遍 的语 言 现 象 , 义 涉 及 到 语 言 的各 个 层 面 。 歧 歧 义 现 象 受 到 世 界 的关 注 , 它 的 研 究 也 覆 盖 了语 音 、 t 对 词 [、 句 法 及 语 用 各 个 方 面 。 不 同 的 语 言 学 派 从 各 自不 同 的 角 度 对 歧义进行解释 , 取得了许多成就。 并 那 么 什 么 是 歧 义 ? 歧 义 可 以被 定 义 为 一 个 表 述 有 至 少 一 个 意 思 。 句话 说 , 果 一 个 表 述 可 以用 不 同 的方 法 来 解 释 并 换 如 且 不 能 变 换 措 辞 来 互 相 解 释 , 那 么 这 个 表 述 就 是 有 歧 义 的 ( ai ,0 3 4 4 。 以乔 姆 斯 基 的 一个 著名 的句 子 为例 : D vd 2 0 :6 )

文心一言对汉语歧义的翻译研究

文心一言对汉语歧义的翻译研究

091[摘 要] 语言歧义一直都是自然语言处理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最近百度推出的人工智能模型文心一言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文心一言在汉语歧义句方面的翻译现状,探讨其在汉语歧义句翻译方面的特点和不足,得出文心一言可以通过人为反馈对结果进行优化,而且关注语言的使用习惯,让表达更地道,但是翻译比较单一,且没有一致性。

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语言处理机制,优化人工智能的性能,让其更好地为人类所用,达到“人机合作”的理想局面。

[关 键 词] 汉语歧义;人机互动;文心一言;翻译文心一言对汉语歧义的翻译研究唐红芳 李婧怡一、引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认为:“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出现在生活中,比如机器翻译、人机对话、智慧教学等,而语言是人机交流最基础的媒介,自然语言的处理就变得十分关键。

机器无法像人类一样可以通过生活常识和对汉语的精准掌握来排除歧义,它只有掌握人类制定出来的一套消除歧义的规则才能破解这个难题。

而机器翻译就是一个不断去除句子分析歧义的过程。

因此,研究自然语言的歧义现象,并制定系统的消解歧义的规则,让机器去掌握,是新时代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方向。

二、文献综述对于汉语的歧义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赵元任先生用英语发表的《汉语歧义问题》。

此后,汉语研究者从多个方面对歧义进行了探讨,主要有歧义定义、歧义类型、歧义格式、歧义比较和歧义消解方法等。

刘悦怡等(2020)对歧义的分类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将现代汉语的歧义类型划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五大类,本文将按照此分类标准进行实验。

目前的歧义研究以书面语歧义为主,语用歧义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多注重口头交际,书面交际中的语用歧义研究比较匮乏(尤天来,2022)。

因此,这里主要探讨两个基本歧义层次,即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这也是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要面对的最基本的挑战。

歧义分析

歧义分析

第六章
歧义分析
(1)有的是加和关系——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属 于并列关系的A、B不能分列。如: (A+B)的C≠(A的C)+(B的C) (2)有的是可分列关系——在特定句法环境下,属 于并列关系的A、B可以分列。如: (A+B)的C=(A的C)+(B的C) 二.歧义的种类 (六)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所谓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指的是:一种词 语排列顺序构成的某个句法结构内部隐含着不同的句法 结构层次造成的歧义现象。
第六章
歧义分析
(十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歧义 语言中有一些词语除了具有字面义之外,还具有特 定的社会文化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果这两种意 义同时存在,就会造成歧义。如: ① 他经常到隔壁王二嫂那儿吃豆腐。 ② 他还没来得及考虑个人问题。 ③ 老王家的二小子又进去了。 ④ 锁柱哥,我要和你好一辈子。
第六章歧义分析22十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歧义语言中有一些词语除了具有字面义之外还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果这两种意义同时存在就会造成歧义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一)歧义的含义 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 ① 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 个幼儿园) ② 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 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 现象。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
歧义分析
① 翻译准确 主谓关系:翻译很准确,表达也清晰 中补关系:翻译得准确,表达得清楚 ② 叙述清楚 主谓关系:叙述很清楚 中补关系:叙述得清楚 其他还如“认识透彻”、“钻研深入”等等。 3.联合/定中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主 谓结构和一个中补结构,造成多义。如: 学生家长座谈会 联合关系: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 定中关系:学生的家长的座谈会 4.定中/同位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定 中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造成多义。如:

汉英语言歧义现象比较研究

汉英语言歧义现象比较研究
2停顿 .
在 汉 语 中 有很 多这 样 的例 子 。例 如 “ 无鸡 鸭也 可 无 鱼
两个词组和 短语 , 发音相 同, 其 甚至逐个音 节都 完全

样, 但作为词组短语 , 两者 的意思却迥然不同 , 这种情况
2 . 构词法产生的歧 义 我们都 知道英文 中的许多单词是 由词根词缀组成 , 很
英汉互译中带来 的消极效应 。
由于 d v i r e的多义 , 我们可以对句子有下列两种 翻译 : ① 他昨天开车到银行 。②他昨天开车到岸边 。 () 2 今天下午我们买 了很多菜 。
由于句子 中“ ” 蔬菜” 菜肴” 菜 有“ 和“ 两个意思。 以句 所 子就有了两
关键词 : 英语 ; 语义学 ; 歧义 ; 分类
中图分类号 : 3 32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8 8 ( 0 )1 0 6 — 2 10— 8 12 1 0— 0 8 0 0
英语作为世界性 的官方语言 , 汉语作 为世 界上使用人
多 是 由于受 发 音 上 连 读 的影 响 。
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 根据停顿的位 置不 同, 。 就产生
了不 同的理解 : ①无鸡鸭也可 , 无鱼 肉也可 , 唯青菜 豆腐不 可少 。 或者②无鸡 , 鸭也可 , 无鱼 , 肉也可 , 唯青菜豆腐不可

多时候 , 会产生构词歧 义 , 主要 指合成词和派生词 内部各 要 素之 间结构或语 义关 系不 确定所产 生的歧 义。如 a — n
l kbeu l k a l 能 够 开 锁 的 )u +okbe 不 能 上 锁 o a l,n c +be c o ( ,n l al( c
的) 。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汉语语法是汉语民族以及非汉语民族使用汉语过程中的一套语言习惯,包括构成汉语句子的词汇、词类和句法等,用来指导日常交谈。

它是汉语
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汉语语法系统的总结,是汉语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种
非常重要的产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语语法中的歧义分析,以便读者更深
入地理解汉语语法及其重要性。

汉语语法歧义分析是指在汉语语料中和发现歧义句子,并对歧义句子
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对汉语的深入研究,在汉语词汇
和句子结构规律中发现歧义的情况。

由于汉语词汇、语法句法等都有其内
在的规律,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单词和句子的歧义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出来。

歧义分析可以通过词汇、句法、句子结构等多种方式进行。

首先,词
汇分析是指确定和理解词汇的语义,从而揭示歧义句子的意思。

其次,句
法分析是指根据句子中的不同结构形式研究句子的意义,从而得到对歧义
句子的解释。

最后,句子结构分析是指研究句子结构对句子意义的影响,
以及句子结构的可能歧义,从而获取歧义句的解释。

此外,歧义分析还可以根据文言语言的规律,通过复句分析和多种意
思表述来确定歧义句的正确理解。

(完整版)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完整版)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

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3。

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

施受关系不同.8。

词语辖域不同.9。

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11。

蕴含不同.12。

预设不同。

13。

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词引起的歧义,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语音与歧义关系研究综述

语音与歧义关系研究综述
工 中 的作 用 的 。 究 比较 少 。一 般 认 为 语 音 歧 义 纯 由 同 音 词 造 成 , 词 汇 歧 义 纯 由 多 义 词 造 成 , 但 也 都 是 “ 立 的 事 例 ” ,缺 乏 “ ” 孤 型 二 、 国外 歧 义 与 语 音 韵律 关 系研 究 述 评 至 于 从 语 音 韵 律 层 面 探 讨 歧 义 的 消 解 问 题 , 西 方 语 的 特 征 ,研 究 价 值 不 大 。另 一 方 面 ,从 研 究 方 法 和 角 度 来
言 的大部分研 究都在集 中探讨 普通讲话 者在讲话 时是否 自 看 ,大 都 集 中在 把 它 作 为 一 种 消 歧 手 段 的简 单 考 察 , 如 王 发 而 稳 定 地 生 成 韵 律 信 息 消 除 句 法 歧 义 , 即 不 考 虑 听 话 希杰 ( 9 0 1 8 ),殷作炎 ( 9 0 1 9 ),张 国宪 ( 9 0 1 9 ),亢世 者 的 需 要 以 及 情 境 是 否 存 在 歧 义 而 自动 提 供 解 歧 线 索 。 勇、朱学 岚 (00 2 0 )等 均 对 语 音 消 歧 的 手 段 和 类 型 等 问题


歧义 的研 究一般 都 以书面材料 作为分析 对象 。文字记 间、切分 点前 的区分时长等 韵律条件 存在着 一定 的关 系,
录 下 来 的语 言 只 保 留 了它 的音 质 音 段 , 有 声 语 言 中 的 超 音 F 值 高低 具 有 呈 示 节 奏 、 标 示 句 法 结 构 切 分 点 的 功 能 。人 O
S e e e 、T u s e 为 ,尽 管 一些 暂 时 句 法 歧 义 句 在 日 n d k r r e w l认 1
进 行 了 有 益 的 探 讨 。殷 作 炎 提 出 在 汉 语 口语 中韵 律 主 要 包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分化探究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分化探究

不同分化而来的。
2 现代汉语歧义的产生
3.4 语义歧义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
语义歧义指的是语句的意义不明确,一般来说,这种歧义多是
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现代 出现在成分残缺造成的表意不明的病句中。比如,“鲁迅的书”就
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 是由于深层语义差别造成的歧义,既可以把鲁迅理解成作者,也可
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想法,促进人际交流。但是,现代汉语的灵 义。
活性也有着阻碍人际交流的负作用,换句话说,由于语言表达不明
再如:三个孩子的母亲。这句话既可以指一个母亲共有三个
确,而造成对句子意思的多种理解,这就是歧义现象,它受现代汉 孩子,又可以指三个孩子各自的母亲,这种歧义是由于结构划分的
语的语音、词汇、句法、功能、语义、语用等诸多方面影响。
2.1 现代汉语歧义的界定
3.5 语用歧义
语言学家很早就开始对现代汉语中歧义进行界定,我们所熟
语用歧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者有意地利用某一语言
知的柏拉图先生从哲学的立场出发,认为“歧义是哲学论证中诡辩 结构的语义内容而表达另一个或几个含义,从而产生歧义。语用
和错误推理的主要原因”,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歧义进行了更全 歧义是表达者有意创造的,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在实际生活中,
科学论坛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分化探究
平爽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刘田庄中学
摘要:歧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对歧义的探究,最早始于柏拉 部分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旧义逐渐消失,产生了新义;有一部
图,而对现代汉语中歧义的探究是由赵元任先生发起的。对歧义 分词,旧义和新义并存着;还有一部分词,在上下文中一定条件下

英语语言歧义现象研究

英语语言歧义现象研究
学 术 论 坛 SI C NE&TCNLG E EH0O Y
匪圆
英 语 语 言 歧 义现 象 研 究
邱 萍
( 景德镇 陶瓷学 院 江西 景德镇 3 3 0 ) 3 0 0
摘 要 : 叉现象 广泛存 在于英语语 言 中, 讨英语语 言的歧 义现 象对于我 们学 习和理 解英语语 言具有十分重要 作 用, 歧 探 将会 使我们更加深 入观 察和分析 英语语 言的词语 和语 法现象 。 本文介 绍 了英 语语 言产生特 征和 类型 , 析 了英语语 言歧 义产生 原 因和作 用 , 分 这对 于我 们理 解英 语语 法结 构特征 , 确遣 词造 句都 具有 十分重 要作 用 。 正 关 键 词 : 语 语 言 歧 义 蓄 意 歧 义 无 意 歧 义 英 中图分 类 号 : 1 . H3 3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2 3 9 ( 0 9 1 () 2 9 0 1 7 - 1 2 0 ) b 一0 0 - 1 7 2
作 为 语 言 中 的 一 种 特 有 现 象 , 义 不 吉 姆 ( 歧 吉姆 和 “ ” 在 图书 馆 ) 我 都 。 仅 广 泛 存 在 于 英 语 语 言 中 , 且 广 泛 存 在 而 于 任 何一 种 语 言 中 , 如 K s和 Ho p 在其 3 英 语语言歧义产 生原因 正 es pe 专 著 中 所 提 到 的 “ 言 无 处 不 歧 义 ” 理 3. 由语 音 原 因引起 的 歧义 语 的 1 论 。 说 :Up n c rf lc n ieain,o e 他 “ o aeu o s rto d n 从语 言 的 语 音 角度 来 看 , 英语 中有 很 在 c nno t e m a e a he bi t a t bu b a z d t t u quiy o f 多歧 义是 由词 汇的 相 同发 音 所 造成 的 , 同 如 a bi u t i l n m g iy n a gua e. [。 g ”1 l 音 ( 异 义词 。 形) 同音 ( 异 义词( o n m) 形) h mo y 通 常 造 成语 音 歧 义 的产 生 。 1 歧义 内涵界定 3. 由词 汇原 因引起 的 歧义 2 语 言 并 不 是 根 据 科 学 法 则而 创造 发 明 在 英 语 语 言 中 , 常 会 因 为 同 一 个 词 常 的 , 只 是 一 种 约 定俗 成 的社 会 现 象 , 且 的 词 性 在 不 断 转 换 , 义 词产 生 , 成 词 汇 它 并 多 造 每 个 词 汇 和 它 所 表 达 的 含 义 之 间 不 存 在 必 意 义 有 很 大 歧 义 。 义 词 是 指 一 个 词 汇具 多 要的联系 , 因而 在语 言 中 , 同的 词 汇 代 表 有 多种 不 同 含 义 , 果 把 多 义 词 放 在 一 个 不 如 相 同含 义 或 者 是 同 一 个 词 汇 表 达 不 同 的 含 具 体 的 上 下 文 中 虽 然 多 义 词 具 有 多 项 词 义是 一 个 很 正 常 的 事 情 , 义 常 常 在 阅读 义 , 是一 般 都 会 自动 消 除 不 合 适 词 义 。 歧 但 但 理 解 的 过 程 中 产 生 。 谓 “ 义 ” 歧 义 是 人 是 , 时 候 也 会 出现 一些 例 外 , 何 歧 ? 有 由词 汇 引 起 类 语 言 中 的 一 种 比 较 复 杂 的 普 遍 语 言 现 的 歧 义 便 产 生 。 象 , 是 指 一 种 语 言 因为 在 形 式 h 包 括 词 3 3 由句 法原 因 引起 的歧 义 它 ( . 在 英 语 语 言 中 , 为 常 见 的 也 是 最 为 最 句 等 ) 乏清 晰 性 , 造 成 其 表 达 的意 义模 缺 而 棱 两 可 , 一 种 语 言 形 式 可 以 同 时 表 达 多 复 杂 的 歧 义 是 由 句 法 引起 的 歧 义 。 法 歧 当 句 种 意 义 的 时 候 , 产 生 了语 义理 解 分 歧 的 义 常 常 是 由句 子 中 的 句法 结 构 不 同 , 而 就 从 现 象 【 正 如 我 国 著 名 语 言学 研 究 学者 伍 谦 导 致 对 句 子 意 义 产 生 不 同 理 解 。 2 1 。 光 在 其 专 著 《 义学 导 论 中 所指 出 的 : 歧 语 “ 义 是 指 一 个 句 子 或 一 句 话 模 棱 两 可 , 以 4 英语语 言歧义积极作用 可 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l ”1 3 歧 义 的 出 现 自然 会 给 人 们 的理 解 造 成 障 碍 , 而 歧 义 的 运 用 同 样 会 给 一 些 特 殊 然 的 语言 文 体 带 来 意 想 不 到 的 效 果 。 】 2 英语语言歧义类 型 4 t 恰 当使 用歧 义 可 以取 得好 的 修辞 效果 , 2. 1蓄 意歧 义和 无 意歧 义 语 言的 蓄 意 歧 义 是 说 话 人 积 极 利 用语 如 果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 别 是 在 戏 剧 和 特 言 结 构 矛 盾 , 取 声 东 击 西 或 一 语 双 关的 诗 歌 中 , 果 能 够 恰 当 使 用 一 些 具 有 歧 义 采 如 则 歧 义 表 达 方 式 , 表 现 说 话 人 的 不 同 意 图 的 词 汇 和 句 子 , 能 够 使 整 个 作 品 的 语 言 来 或 目的 。 意 歧 义 通 常 是 语 言 结 构 矛 盾 的 诙 谐 有 趣 、 颖 活 泼 , 于 刻 画 人 物 性 格 、 无 新 对 种 自 然 显 露 , 说 话 人 语 言 交 际 中 出 现 揭 示 作 品 主 题 则 会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至 会 是 甚 的语 病 和 误 解 , 类 语 病 或 者 误 解 在 孤 立 有 意 想 不 到 的 修 辞 效 果 。 这 2 的语 境中往往会 产生歧义 , 只有 把 它 放 在 4. 用在 商 业广 告 中的歧 义 可 以增 强 广告 个 特 定 的 语 境 中 或 者 采 用 其 他语 言 形式 效 应 来表达时 , 意歧义 才会消除。 无 在 许 多 商 业 广 告 中 , 们 会 特 意 利 用 他 2. 2词 汇歧 义 和结构 歧 义 些 歧 义 词 汇 来 增 强 广 告 效 应 , 且 如 果 而 将 根据 歧 义 层 次 不 同 所 区 分 的 词 汇歧 义 歧 义 使 用 恰 当 的 话 , 会 给 广 告 和 产 品 带 给 ( e i l A iut )[ 构歧 义(tu t r l 来 独 特 的 广 告 效 应 , 听 众 和 观 众 留下 深 L xc mbg i ; 结 a y ̄ 1 Src a u 例 在 Amb g i ) 是 英语 语言 中 歧义 常 见 的 类 刻 印 象 。 如 , 加 拿 大 一 个 推 销 威 士 忌酒 iut 也 y 型 。 股而 言 , 词 多 义 、 义 多 词 、 音词 的广 告T i u prto n d , 一 一 一 同 he Unq e S ii fCa a a 主要 的大 量 存 在 往 往 会 造 成 词 汇 歧 义 的 产 生 。 是 指 别 具 风 味 的 加 拿 大 酒 。而 句 予 中 的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引言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或短语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含义,这给人们的交流和阅读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及解决方案,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汉语歧义问题。

背景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出现,既与语言本身的特性有关,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汉语词汇量大,且很多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容易造成歧义。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语言的用法和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歧义。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也会对语言的解读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歧义。

具体解释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性:很多汉语词语具有多个含义,且这些含义可能在某些语境下都能成立,从而造成歧义。

例如,“老板骂你了吗?”中的“骂”既可以理解为责骂,也可以理解为口语中的谩骂。

2、模糊性:某些词语或短语的边界不清晰,其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导致读者难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他有点儿像老师”中的“像”可以表示相似,也可以表示比拟,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3、指代不明:当句子中出现代词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先行词,则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他打了他的老师”中的“他”可以指代打人者,也可以指代被打的人。

影响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会对人们的交流和阅读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歧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或误解,影响交流的准确性。

其次,歧义可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使其难以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

此外,歧义还可能引发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困扰,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减少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语言学习: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减少歧义。

通过深入学习词汇的用法、搭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歧义的产生。

2、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英语歧义研究许蓉

英语歧义研究许蓉

收稿日期: 2012 —08 —08 作者简介: 许 蓉( 1983 —) 女, 江苏扬州人,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二语习得、 应用语言学。
100Leabharlann ( 1 ) 因连续发音、 重音、 语调引起的歧义 — —These books are his [ 'ti: tz] . 连续发音— teacher’ s( 某一个老师的 ) - teachers ’ ( 老师们 的) — —a green house 重音— a 'green 'house( 一间温室、 花房) a green 'house( 一间绿色的房子) — —He has two sisters. 语调— “He has two sisters. ” 降调, 表明陈述一个事实 升调, 则 表 示 一 个 疑 问 “Dose he have two sisters? ” ( 2 ) 因同音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They are only [ f: ] children. 这里同音异义词 “for - four” 。 2. 词汇因素 词汇层面引起歧义的主要因素有一词多义、 一 词多类等。一词多义指一个词不止一个意思; 一词 多类指一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 一词多 一般只实现一个意义, 不会产 类如果有语境的制约, 生歧义; 但是, 当制约因素不足时, 就可能出现几个 意义并存的情况, 于是产生了歧义。 * 一词多义 I walked towards the bank. ( 我走向银行 / 我走向 河边) Look out! There is a bus coming. ( 当心! 火车来 了 / 看外面! 火车来了) * 一词多类 Please make her dress fast. ( 名词 / 动词) Tom is insulting. [ 形容词 ( 无礼的 ) / 现在分词 ( 正表现出傲慢无礼) ] 三、 语法因素 引起歧义的语法因素包括语言表层结构切分的 不同和结构关系的不同。 吕叔湘 ( 1984 ) 将歧义的 “或者是由于同一片断可以分析成几种 产生归因为 。此情况可以分成两类: 或者是结构切分的 结构” 或者是结构关系的不同。 结构切分的不同是 不同, 歧义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其中偏正型、 并联型的语法 结构最容易引起歧义; 结构关系是指主谓、 述宾、 偏 , 正等语法上的结构关系 因结构关系不同而形成的 歧义就是由语法关系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 * 因表层结构切分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偏正型 [ beautiful ( girl ’ s dress) ]/ [ ( beautiful girl ’ s) dress] The boy [ ate ( cookies on the couch) ]/ [ The bo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享】汉语歧义研究综述[论文]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文章主题: 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01/04,41~50页尤庆学撰(武汉大学中文系)关键词:汉语歧义;研究;综述;地位,前瞻一、研究概况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已注意到汉语歧义现象,举例分析了一些歧义实例,认为歧义是一种表达上的毛病,应当避免。

汉语的歧义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用英语写成发表在国外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注:Ambiguity in Chinese,Studia SericaBernhard KarlgrenDedicata,Copenhagen,1959汉译见参考文献[78]。

)该文探讨了歧义界定、歧义分类、歧义成因、歧义分化、歧义消解和歧义度等重要问题。

文炼先生的《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从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角度论及歧义现象。

朱德熙先生的《论句法结构》(1962)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化了歧义实例“咬死了猎人的狗”,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了“屋里摆着酒席”。

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札记》(1965)(注:《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论句法结构》(1962),《中国语文》第8、9期;《语文札记》(1965),《中国语文》第4期。

)论及“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子本身不能排除两解,是真正的“歧义”。

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1978)对“的”字结构判断句的歧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提出了“歧义指数”概念。

吴葆棠先生的《现代汉语词组歧义现象初探》(1979)对歧义问题有相当全面的论述,是国内首篇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

范继淹先生的《语言的信息》(1979)从信息传输角度提出同形歧义突出表现了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矛盾,并认为歧义有模式和实例的区别。

徐仲华先生的《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1979)标帜着系统研究汉语歧义问题的开始。

朱德熙先生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奠定了语法歧义研究的基础。

沈开木先生的《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1983)和《“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1984)分别对“也”字句和“不”字句的语用平面歧义做了开拓性研究。

马庆株先生的《述宾结构歧义初探》(1985)从歧义分析入手考察述宾结构,发现述宾结构中有实指宾语和虚指宾语两个大类的对立。

黄国营先生的《现代汉语的歧义短语》(1985)对歧义格式进行了最为详尽的归纳。

徐思益先生的《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1985)是首篇语境歧义研究的专文。

至此,汉语歧义研究已经全面铺开,研究体系基本确立,邵敬敏先生的《关于歧义结构的探讨》(1987)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段歧义研究的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歧义研究,在前段研究的基础上,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描写、分析和解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完善歧义分析手段和深入探讨歧义理论两个方面。

王维成先生的《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1988)对歧义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生成机制和语用层面上的理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石安石先生的《说歧义》(1988)对歧义研究的意义、歧义划界、歧义类型、歧义格式和“同形”等问题的理论阐释,系统性较强。

詹继曼先生的《关于同形结构的研究》(1990)探讨了歧义分布类型、歧义研究目的和歧义分析的语义前提等问题。

沈家煊先生的《“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1991)提出“语义的不确定性”概念,认为它不等于“歧义”,而是界于“笼统”和“歧义”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

李峰先生的《论歧义制约》(1994)提出“假歧义”概念,并归纳出35种假性歧义格式。

柳广民先生的《歧义类型研究》(1995)将引起歧义产生的原因称作歧义源,根据歧义源推算出各种歧义类型的歧义指数。

冯 1 主要研究现代汉语歧义,古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只有《古代汉语句法中的若干歧义现象》(殷国光,1984)和《古汉语动宾歧义结构的语义辨析》(刘桂华,1994)。

(注:《古代汉语句法中的若干歧义现象》(1984),《语文研究》第2期;《古汉语动宾歧义结构的语义辨析》(1994),《语言文学》,第11期;《试论复句的多义现象》(1993),《广西师大学报》,第4期。

)2 主要研究词组歧义和单句歧义,复句歧义研究的专文只有《试论多重覆句的多义现象》(肖伟良,1993)、《和否定判断句有关的歧义现象》(李大忠,1994)和《流水句中否定的辖域及其警示标帜》(袁毓林,2000)。

3 主要研究语法歧义,其中句法平面歧义研究最为全面深入,语义平面歧义研究次之,语用平面歧义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般认为语音歧义纯由同音词造成,词汇歧义纯由多义词造成,都是“孤立的事例”,缺乏“型”的特征,研究价值不大,这两类歧义研究比较零散,没有专论;语境歧义研究进展较慢,尚未定型,专文有10多篇。

4 主要研究书面语歧义,口语歧义研究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专论,从传统语法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对歧义现象缺乏解释力,这是汉语歧义研究起步较晚的根本原因。

赵元任先生在国外学习了先进的语言学理论,最早研究汉语歧义,但《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未能及时译成汉语介绍到国内。

朱德熙先生较早接受了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在国内率先研究歧义。

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结构主义语法、格语法、转换生成语法、配价语法和认知语法理论在国内广泛接受,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和语用学中焦点、预设、蕴含、语境理论的普遍应用,歧义研究手段逐步完善,汉语歧义研究在近二十年已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走向纵深和成熟。

二、歧义界定的研究。

这些定义虽然可以概括为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表达几种不同意义的现象,但彼此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反映了研究者在歧义的定性认识方面有分歧,这主要表现在同形之“形”和歧义之“义”上。

定义对歧义的界定难以十分具体,局限性较大,为进一步确定歧义研究的范围,许多学者十分关注歧义的划界问题,八十年代中后期语言学界还展开了一次歧义划界的讨论。

歧义划界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歧义与多义。

赵元任(1959)将词、词组和句子的多义都称为歧义。

路平(1986)认为歧义只存在于句子层面,而王本华(1999)认为只有语境句的多义才称歧义。

王维成(1988)指出多义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看的,而歧义之所以成为歧义是因为在动态的理解上发生了分歧,对一个存在于词典中的多义词谁也不会发生理解上的分歧。

短语和孤立句从动态理解的角度看是歧义的,从静态角度看又是多义的;话语(语境句)是完全动态的,只有歧义,没有多义。

黄德玉(1988)认为多义是语义平面的语言现象,歧义是语句平面的语言现象。

沈家煊(1991)指出有些多义句无法分化为单义句,多义句和歧义句有实质的区别;他主张能分化的多义句可以称作歧义句,无法分化的多义句不宜称为歧义句。

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与歧义的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多义一般指词的多义,歧义一般指结构(词组或句子)的多义。

(二)歧义与笼统。

赵元任(1959)论及歧义与笼统的区别。

黄德玉(1988)认为吕叔湘(1984)的用例“这北房住过三家人家”没有歧义,其中“先后住过”和“同时住过”是比较具体的说法,笼统的说法包含了具体的说法。

并指出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真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一个较为概括的说法如果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较为具体的理解容易被误认为是歧义的,如“一百名中外记者采访了三千名人大代表”。

石安石(1988)引进国外鉴别歧义和笼统的并列检验法鉴定了“刀快”有歧义,“他上课去了”是笼统。

沈家煊(1991)指出用这一方法无法确定由“语义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无法分化的多义句“玲玲和明明结婚了”和“他写了一封信给我”等是否为歧义句。

歧义与笼统最难划界,因而争议最大。

(三)歧义与模糊。

歧义可能导致歧解,但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的。

歧解即语境歧义,歧义常指句法歧义。

徐思益(1985)指出句法上的歧义着眼于语言分析,属于语句的语义内容;语境中的歧义现象着眼于说话分析,属于说话的思想内容。

歧解/语境歧义中的意义不一定是字面意义/认知意义,有时指隐含意义中的预设义、蕴含义、推断义或会话含义等,这是引起其与歧义划界的主要原因。

三、歧义分类的研究从语体角度可将歧义分为口语歧义和书面语歧义,前者指语音层面即语流中存在的歧义,后者指文字层面即书面材料中存在的歧义。

从语言系统的构成要素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

语音歧义由同音词造成,词汇歧义由多义词造成,语法歧义由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不同造成,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此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歧义进行了分类。

赵元任(1959)根据歧义语言片断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将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语境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断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可预期的歧义(低度歧义)和不可预期的歧义(高度歧义);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否有意造成歧义,接受者是否故意引出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根据歧义现象出现于同一语言之内还是不同语言之间分为语言内歧义和语言间歧义。

黄成稳(1982)将语言形式的有限性与语言内容的无限性造成的难以避免的歧义称为合理的歧义,表达失误造成的可以避免的歧义称为不合理的歧义。

石安石(1988)根据歧义将语法歧义分为句法平面歧义、语义平面歧义和语用平面歧义。

四、歧义格式的研究赵元任(1959)论及“是……的N”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产生直接成分歧义的格式。

朱德熙(1978)研究了几类句法格式生成歧义实例的句法、语义条件,并指出这些格式有歧义是说其有产生歧义的可能,并非说按照这些格式造出来的句子都有歧义。

吴葆棠(1979)认为几乎各种构造类型的词组都可能出现歧义。

范继淹(1979)认为歧义的产生有结构上的原因,但决定因素是语义内容,结构上的组合只提供可能性,语义上的组合才具有现实性,并指出歧义有模式和实例的差别。

施关淦(1980)针对徐仲华(1979)提出,句子有歧义不等于格式有歧义。

朱德熙(1980)认为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句式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语法上的多义句是多义句式的体现(realization)。

吴竞存、侯学超(1980)将有歧义的格式称为“同形格式”。

欧阳寿荪(1983)对朱德熙(1980)进行讨论,认为多义句式即词类符号序列,那些符号只能显示各自的语法词类,没有其他任何语法或语义上的区别性特征。

语法歧义句的多义性虽然不由词的多义性造成,但也不是多义句式固有的;不是和词义无关,而是密切相关。

多义句式只有满足了所有的语义条件才能实例化为歧义句,其生成单义句的概率比生成歧义句的概率高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