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0139d22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8.png)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干扰素是一类由动物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其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在微生物学中,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防御机制。
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宿主细胞会产生干扰素来激活附近的细胞。
这些激活的细胞会合成并释放更多的干扰素,形成一种“干扰素波”,以限制病毒的传播。
干扰素通过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上述抗病毒效应的发生。
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扩散。
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复制的不同阶段。
例如,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阻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防止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激活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这些免疫细胞在受到干扰素的刺激后会产生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病毒蛋白质,加强免疫反应,从而帮助宿主清除感染。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
干扰素可以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从而增加CD8+ T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平衡,确保免疫反应的适度和平衡性,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总之,干扰素在微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干扰素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研究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本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6dc28ae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5.png)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主要分为α、β、γ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多个亚型。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肾癌等。
干扰素的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
信号通路,最终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诱导抗病毒反应。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剂量、剂型、治疗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等。
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一般由皮下注射给药。
治疗的剂量
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一般可以通过降低剂量或暂停治疗来缓解。
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疗效和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但不同类型的干
扰素适用于不同的疾病。
例如,干扰素α适用于治疗慢性乙
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干扰素β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
疫性疾病,干扰素γ适用于某些免疫缺陷病等。
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治疗机制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应症的准确性。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医务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药物,在免疫调
节和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编写干扰素说明书的目的就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干扰素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bd09872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f.png)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干扰素是一类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蛋白质,可以在体内帮助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干扰素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作用原理、功效以及临床应用。
1. 干扰素的作用原理干扰素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来发挥其作用。
干扰素被细胞摄取后,可以与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增强机体的抗病毒反应、抗肿瘤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作用。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阻断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命周期。
干扰素可以促进宿主细胞合成一类名为“2’,5’-adenosine二磷酸(2’,5’-oligoadenylate)”的活化物质,进而激活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
活化的PKR能够负责将病毒感染细胞的蛋白质翻译过程中所需的tRNA结合位置发生改变,使新合成的蛋白质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阻断了病毒的蛋白质合成。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刺激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促进宿主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加强宿主细胞对病毒的消灭。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增殖,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能力。
干扰素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促进宿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和消灭。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干扰素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促进机体产生抗体,加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2.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由于其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以下是干扰素的主要临床应用:2.1 干扰素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等。
干扰素的功能
![干扰素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5acd716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6.png)
干扰素的功能
干扰素是一种由机体产生的免疫调节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和抵抗病毒感染、肿瘤生长等过程。
以下是干扰素的一些主要功能: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是机体最重要的抗病毒物质之一,它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干扰素通过激活多个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感染的扩散。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它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细胞毒性和抗体产生,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同时还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清除能力。
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和辅助化疗。
4. 抗炎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的严重程度。
它可以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改善炎症病变,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
5. 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干扰素可以促进某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具有一定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产生,
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总之,干扰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和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等作用。
这些功能使得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免疫调节。
干扰素
![干扰素](https://img.taocdn.com/s3/m/351a05ff910ef12d2af9e79f.png)
干扰素中文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IFN定义1:细胞因子中的一个家族,以干扰病毒复制而得名。
根据产生细胞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定义2:脊椎动物受多种因素(如微生物)诱导产生的一组抗病毒蛋白质。
可影响细胞的运动和免疫过程,也可干扰多种病毒的复制而得此名。
干扰素有Ⅰ型和Ⅱ型,以及干扰素样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有7种: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IFN-δ和IFN-τ,人类没有IFN-δ和IFN-τ;Ⅱ型仅有IFN-γ。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定义3: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一类活性蛋白质。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级学科)定义4:因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而得名。
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简介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干扰素
![干扰素](https://img.taocdn.com/s3/m/0951f25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9.png)
01 适应症
03 不良反应 05 用药禁忌
目录
02 临床应用 04 注意事项 06 药物相互作用
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故动物的干扰素对人无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 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晚期毛细胞白血病、肾癌、黑色素瘤、Kaposi肉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中低度恶性非霍奇 金淋巴瘤,其他曾用于骨肉瘤、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头颈部癌和膀胱癌等。也适用于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 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药物相互作用
使用本品时应慎用安眠药及镇静剂。 说明:上述内容仅作为介绍,药物使用必须经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谢谢观看
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特别是对抗生素有过敏者,应慎用。用药过程中如发生过敏反应则立即停药,并予以相应治疗。 肝制品过敏者禁用。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以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病史者禁用。癫痫和其他中枢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禁用。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本品副作用者禁用。
临床应用
肌注或皮下注射:300~500万单位/次,隔日一次,疗程4~6个月,必要时疗程可延长至9~12个月。也可用 于尖锐湿疣、带状疱疹、毛细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疲乏、肌痛、头痛等流感样症状。其次是轻度骨髓抑制。一般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少 数有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升高。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https://img.taocdn.com/s3/m/f3bcd40ba6c30c2259019ea9.png)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fed63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0.png)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是一类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作用特点。
以下是干扰素的一些主要作用特点: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激活细胞内的抗病毒机制来抵御病毒感染。
它可以增加细胞中抗病毒蛋白的合成,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阻碍病毒的生命周期。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它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增强T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它可以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供血,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4. 抗炎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过程中的组织损伤。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干扰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效果可能因不同类型的干扰素而有所差异。
此外,干扰素也可能具有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干扰素时需要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学指导和监测。
细胞-干扰素(医学PPT课件)
![细胞-干扰素(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00f80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2.png)
目前,在中草药中发现广泛存在半抗原,如小檗碱、茶碱、丹参酮等,具有生化活性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有可能成为半抗原,这些半抗原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造成一些过敏反应。
*
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反应原性上。
沙门氏杆菌
大肠杆菌
抗大肠杆菌的抗体
抗沙门氏杆菌的抗体
结合
结合
抗体 是对其抗原有极强专一性 的 魔弹 或 巡弋飞弹
IFN作用特点:
产生的时间早; 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 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
专题二 抗体制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节 噬菌体抗体工程 第五节 抗体诊断试剂和抗体药物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具有细胞种属特征。即某一种动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同种属或近缘种属动物细胞。 干扰素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生物制剂,既能治疗病毒性疾病,又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
作用机理 不是直接杀灭病毒
IFN → 抗病毒蛋白基因 → 抗病毒蛋白 (蛋白激酶, 磷酸二脂酶)
Each hybridoma line can produce pure single antibody, called mon
oclonal antibody.
If B cell is fused with myeloma, the fused cell might be culture
d and produce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基因工程技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1984年:人-鼠嵌合抗体 1984年至今: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及分子过大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仅作为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试剂。 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出改形抗体、单链抗体、单域抗体、最小识别单位等很多类型的抗体或抗体单位。基本消除了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相对分子质量只有完整抗体分子的1/80~1/3,而且消除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如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功能(免疫调理)、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只保留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
干扰素
![干扰素](https://img.taocdn.com/s3/m/62e9b3e0524de518964b7d33.png)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可将IEN分为IFN-α、IFN-β、IFN-γ,它们分别由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和活化T细胞产生。IFN-同。IFN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及引起发热等作用。
在抗病毒方面,它是一个广谱抗病毒药,其机制可能是作用于蛋白质合成阶段,临床可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疱疹性角膜炎、病毒性眼病、带状疱疹等皮肤疾患、慢性乙型肝炎等。
干扰素名词解释
![干扰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109aa9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0.png)
干扰素名词解释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最早发现于1957年,被认为是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的一种抗体,并能"干扰"病毒生长和复制。
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
干扰素分为三大类: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
其中,α和β干扰素主要由白细胞产生,而γ干扰素多由淋巴细胞产生。
不同类别的干扰素具有不同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抗病毒蛋白质,如RNA酶和受体,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生长。
同时,干扰素也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干扰素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干扰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
例如,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HIV感染等病毒性肝炎。
此外,干扰素也可用于治疗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疣。
其次,干扰素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
干扰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使其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肿瘤的发生和复发。
最后,干扰素还被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慢性肝炎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尽管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
例如,干扰素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发热、疲劳、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
此外,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个体的差异和耐药性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之前,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用药反应,选择适当的干扰素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干扰素【百科】
![干扰素【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41c83ae5172ded630b1cb61b.png)
5
干扰素的发展史为何?
5
干扰素的发展史为何?
小岛保彦博士 Dr. Yasuhiko Kojima
1950年-发现50%疾病是因为病毒感染所引起,感染病毒后有些人可健康痊愈,开始找寻健康痊愈的原因。 1954年-小岛保彦博士(Dr. Yasuhiko Kojima)将兔子感染病毒后,在兔子体内发现某种蛋白质可对抗病毒。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这2位科学家,将感冒病毒注入鸡胚胎后,所诱发的蛋白质命名为干扰素,因为
1定义2产生机制3只有病毒能诱发生物体产生干扰素吗4ifnvs抗体5发展史6ifn能否对乊前引发大流行的sars有所帮助7功能8ifn如何抑制癌细胞生长9ifn用途10ifn目前运用于治疗何种疾病11如何提升免疫力什么是干扰素
生物体遇到病毒入侵时,会自动产生干扰素,成份为蛋 白质,为对抗病毒侵的最快反应部队,当干扰素制造不足时,
8
干扰素产品展示?
沈阳三生制药荣誉出品
6
干扰素能否对之前引发大流行的SARS有所帮助?
刊载于2004年《自然医学》期刊的研究报告中,日本、荷兰与中国的科学家,在SARS病毒感染恒 河猴的实验模式中,发现干扰素可以减缓恒河猴感染征状,也可降低SARS冠状病毒感染性。研究中, 荷兰知名病毒学家Albert Osterhaus与其研究团队,先给予恒河猴干扰素,再以SARS病毒感染这些恒 河猴,两天后研究人员发现:事先给予干扰素的恒河猴咽喉中,几乎侦测不到SARS病毒颗粒,相较于 未给予干扰素组,病毒颗粒明显减少约1000倍;反之,没有给予干扰素的恒河猴咽喉中,则是充斥着 SARS病毒 (150eq/ml)。干扰素除了可以减缓SARS病毒复制速度之外,也可以让这些恒河猴的呼吸更 为顺畅。但是若恒河猴先遭受SARS病毒感染后,再给予干扰素治疗,虽然其肺中与咽喉病毒数远少于 未治疗组,但仍高于事先投予干扰素组。在未来SARS的预防上,特别是照顾SARS病患的医疗人员或病 患家属等高感染风险人员的防护上,干扰素将可派上用场。
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27882d6c1c708a1284a4425.png)
干扰素适应症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由 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肝炎、 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肝炎、狂 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 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 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骨髓癌、 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骨髓癌、淋巴癌等 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干扰素的概述
干扰素(IFN)是一类蛋白质类细胞因子, 干扰素(IFN)是一类蛋白质类细胞因子, 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的作用。 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的作用。 现分为两型, 型包括α 两类, 现分为两型,Ⅰ型包括α、β两类,是 有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 有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Ⅱ 型又称 干扰素是有丝分裂原刺激T γ干扰素是有丝分裂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 生。
治疗前的护理
(1)熟悉病情、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α (1)熟悉病情、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α-干扰素治疗 熟悉病情 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注意禁忌证是患 者能否顺利完成治疗的关键 (2)患者的心理准备 患者的心理准备, (2)患者的心理准备,治疗前应向患者告知干扰素治疗的必 要性,作用机制、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要性,作用机制、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明白注射干扰素是必须的,出现副作用是必然的, 使患者明白注射干扰素是必须的,出现副作用是必然的,使 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了解必要的家族史,尤其精神、内分泌病史,有相关家 (3)了解必要的家族史,尤其精神、内分泌病史, 了解必要的家族史 族史者慎用α 干扰素及密切观察。 族史者慎用α-干扰素及密切观察。
干扰素(interferon,IFN)
![干扰素(interferon,IFN)](https://img.taocdn.com/s3/m/a29908fc941ea76e58fa0461.png)
2.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即某一种属动物 (或组织培养的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能 对同种属或种属非常接近的动物或细胞有 保护力,即IFN活力在同种细胞上高,在异 种细胞上低。 3.微弱的抗原性 用干扰素免疫异种动物, 要长达半年之后才会产生中和抗体。
四、IFN的产生及诱导机理
1.干扰素诱生剂极其原理 定义:能够诱导IFN基因表达的物质称为干 扰素诱生剂(inducers)。病毒(NDV)等 RNA病毒,细胞内感染的微生物,肝细胞 RNA,双股RNA、IL-2、IL-1、TNF等细胞 因子都可以诱导产生干扰素。
在一般情况下,IFN的基因抑制物同结合于 IFN的基因上,抑制复制酶系统,因而使 IFN IFN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当诱生剂作用于细 胞膜后,使IFN基因脱抑制,IFN操纵子得 以脱抑制,开始转录,合成mRNA并转移 到胞浆,翻译成前体,切掉信号肽后,分 泌到胞外。
调节Ⅰ 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在转录和转录 后水平,细胞受到刺激后迅速发生转录, 达到高峰后即停止;此时尽管有诱生剂的 持续存在,转录终止仍然发生,即终止不 是IFN反馈抑制的结果。
二、IFN的分类及理化特性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 来源,分为IFN- α、 IFN- β、 IFN- γ。 IFNω 属于IFN- α家族,在结构和大小方面与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αβ 干扰素都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都结合同 一细胞表面受体,因此统称Ⅰ 型干扰素。Ⅰ 型干 扰素虽然有很多,但编码基因都没有内含子。
பைடு நூலகம்
3.Mx蛋白是一种GTP酶,可以抑制正粘病 毒的复制,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转录酶发 挥作用。
六、干扰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1.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 感染病毒的细胞释放的IFN,与临近的正常健康细 的膜特异性受体结合,起着第一信号的作用,激 活某些抗病毒基因的转录表达,产生一组抗病毒 物质。(正常情况下,抗病毒蛋白基因受到抑制) 例如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等, 例如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等,能破坏细胞核糖 体转译病毒蛋白或降解mRNA,有的还能抑制转 体转译病毒蛋白或降解 , 录酶,阻止mRNA的形成,还有的能抑制病毒 的形成, 录酶,阻止 的形成 DNA和RNA的合成 的合成. 和 的合成
干扰素研究报告
![干扰素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f360a5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6.png)
干扰素研究报告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其被发现以来,干扰素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干扰素的发现与分类干扰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在研究病毒感染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偶然观察到一种能够干扰病毒复制的物质,这便是干扰素的雏形。
根据其来源和分子结构的不同,干扰素主要分为三类: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IFNβ 等)、Ⅱ型干扰素(即IFNγ)和Ⅲ型干扰素(包括IFNλ 等)。
Ⅰ型干扰素是最早被发现的类型,由多种细胞在病毒感染等刺激下产生,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
IFNα 是其中的代表,常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Ⅱ型干扰素IFNγ 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产生,其免疫调节作用较为突出,在抗细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Ⅲ型干扰素则在黏膜免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抵御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病原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发挥作用的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毒作用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会产生并释放干扰素。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如蛋白激酶R(PKR)、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等。
这些抗病毒蛋白能够抑制病毒的转录、翻译和复制,从而阻止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
2、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吞噬作用,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促进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成熟和功能发挥,以及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等。
通过这些作用,干扰素有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维持免疫平衡。
3、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干扰素副作用
![干扰素副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727ad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b.png)
干扰素副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C型肝炎、白血病等。
虽然干扰素有很好的药效,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副作用。
首先是常见的一些轻微副作用,如发热、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严重程度和治疗剂量有关。
这些副作用在大部分病人中是经过耐受的,不需要停药。
其次是骨髓抑制。
干扰素可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
这种骨髓抑制通常在开始治疗后几周内出现,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这就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口服叶酸等。
再次,干扰素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干扰素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引起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症状。
因此,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患者时,需要定期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心脏方面的副作用。
另外,干扰素还可引起胃肠道不适。
常见的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
这些副作用一般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周内出现,但很少会导致治疗的中断。
可以通过调整干扰素的剂量、饮食调理等方式来缓解这些不适感。
另外,干扰素也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这些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周内出现,大部分病人可以耐受,无需停药。
但是,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甚至有自杀倾向。
这就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此外,干扰素还可引起免疫系统的副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感染情况,及时寻求抗感染治疗。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但也会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
尽管干扰素的副作用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是可接受的,但对于一些特定患者来说,副作用可能会比较严重,并对治疗产生影响。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223b5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4.png)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使用广泛的生物制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等。
尽管干扰素在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1. 易疲劳:干扰素的使用可能导致疲劳感,这可能是因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导致了身体疲倦的感觉。
2. 发热和寒战:干扰素的使用会导致发热和寒战,这是因为干扰素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引起体温升高和寒战等反应。
3. 皮肤反应:使用干扰素可能引起一些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红斑等,一般情况下这些反应是轻微和可逆的。
4. 消化系统反应:干扰素的应用可能导致一些消化系统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反应一般是暂时性的,不会对身体造成持久影响。
5. 心血管系统反应:使用干扰素可能导致一些心血管系统反应,如高血压、心律不齐等。
这些反应一般是可逆的,但在使用干扰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健康状况。
除了上述常见的副作用,干扰素的使用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如抑郁情绪、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
干 扰 素
![干 扰 素](https://img.taocdn.com/s3/m/6111c526bd64783e09122bc7.png)
干扰素干扰素[1](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类型分为三类,α-(白细胞)型、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什么叫干扰素(IFN)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
真菌属此类。
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之。
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
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
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
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新型冠状病毒对干扰素敏感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药理作用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9308a9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e.png)
干扰素说明书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相关知识,包括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药物性质、临床应用等内容。
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内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
根据其生物活性和分子结构的差异,干扰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α、β和γ干扰素等。
其中,α和β干扰素是由体细胞产生的,主要参与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而γ干扰素则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发挥其生物学活性。
一方面,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增强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这些作用机制使得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治疗中。
干扰素在药物性质方面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不易口服吸收。
因此,目前广泛使用的干扰素制剂主要采用注射剂的形式进行给药。
其次,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容易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免疫状况,并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调整。
此外,干扰素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也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临床应用方面,干扰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对机体的损害。
其次,干扰素也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
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除了上述的主要应用领域,干扰素还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白血病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会涉及到免疫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平衡问题,而干扰素的特殊作用机制使得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一种重要选择。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https://img.taocdn.com/s3/m/7f8d2408bed5b9f3f90f1c9a.png)
干扰素(IFN)一、干扰素的治疗作用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有两种,即人白细胞干扰素(α-干扰素)和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β-干扰素)。
由于它们是通过诱导剂在体外作用于人体细胞产生,故又称为外源性干扰素。
干扰素主要作用是:对病毒繁殖的抑制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以及选择性等,可抑制病毒的繁殖;可抑制细胞分裂,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调节免疫作用,干扰素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干扰素可通过调节K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来调节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对免疫自稳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已有10多年的历史,虽然效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干扰素却是目前唯一的得到国内外绝大多数医学专家认可的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它是目前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药物,特别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是目前所知的唯一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慢性病毒性肝炎通过应用干扰素治疗可达到如下的目的:抑制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复制,消除其感染,使病人的传染性降低,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生理功能,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的损害,延缓或降低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二、用法α-干扰素的常用剂量为3~5mU/次,每周3次,疗程4~6个月。
也可每日1次,五个月后改为每周3次,疗程同上。
可酌情应用1~2疗程。
较小剂量(如lmU/次)达不到治疗效果,更大剂量(如>10 mU/次)易出现不良反应,对治疗不能耐受的病例增加。
适当延长疗程可以减少复制指标的反跳。
三、副作用病人首次接受干扰素治疗时可产生短暂的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肉疼痛、头痛等,称为流感样综合征,其严重的程度与干扰素的类型、纯度、剂量、给药的途径以及病人的身体状态等有关,多数情况下不会影响治疗,多数患者在注射3-5次后,症状会逐渐减轻和消失,大剂量应用时,可产生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昏睡等,干扰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是可逆的,一般在几天内就可消失;干扰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比较常见,可在用药后逐渐出现白细胞减少,一般是粒细胞先降低,2~3日内淋巴细胞也开始降低,停药后或间歇5天以上,白细胞数可迅速恢复;消化系统的反应,主要包括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腹泻等,其出现与否与用药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胃肠道的症状出现越频繁,一般不需要处理;大剂量使用干扰素时常可出现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一过性升高,一般认为属良性的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RF-5 IRF-6 IRF-8/ICSBP
IRF-9/ISGF3r various tissues vIRFs (1-4)
Type I Interferons:
Human IFN-α: Induced by dsRNA via TLR3 Auto-induction Transcription factors IRF-3, IRF-5, IRF-7 Does not appear to require c-Jun.
Toll-like receptor pairs
Cell surfaces a. b. c. d. TLR-1/TLR-2 -bacterial lipopeptides and GPI-anchored proteins in parasites; TLR-2/TL6 - lipoteichoic acid from grampositive cell walls and zymosan from fungi; TLR-4/TLR-4 -LPS from gram-negative cell walls TLR-5* - bacterial flagellin
Adaptive
Delayed (1-2 weeks)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are •present from birth •non-specific •do not become more efficient over time (but there is evolutionary selection)
进展
1.干扰素产生与TLR和RLR相关; 2.干扰素的产生受调控; 3.干扰素的信号通路及效应机制; 3. 病毒可以逃逸干扰素的作用; 4.干扰素如何应用与临床实践。
What happens when a virus infects a host?
Innate
Crosstalk
Immediate
Young unimmunized children (no memory) Viruses that replicate quickly -Ebola
Becoming clear innate response required for proper development of adaptive response
Cytokines x Clonal expansion T-cells B-cells
x
NK Cell
Memory
Do we need an innate response?
Yes - major role is limiting initial infection to a manageable level Adaptive not quick enough to protect
Papers Reporting the Discovery of Interferon
Proc. Royal Soc. London 147:258-267, 1957 Proc. Royal Soc. London 147:268-273, 1957
问题:
干扰素到底有多少种? 干扰素在机体抵御病毒感染作用中的作用: 干扰素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 及病毒如何抵抗干扰素的作用? 为什么部分患者对干扰素治疗无效? 可否预测患者对干扰素的反应性? 如何提高干扰素的效果:剂量,配伍? 有无新的干扰素类似的物质?
Interferons: 50 Years after Their Discovery, There Is Much More to Learn
2007.9.27
What are Interferons?
• Naturally occurring proteins and glycoproteins • Secreted by eukaryotic cells in response to viral infections, tumors, and other biological inducers • Produce clinical benefits for disease states such as hepatitis, various cancers, multiple sclerosis, and many other diseases • Strucurally, they are part of the helical cytokine family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amino acid chain that is 145-166 amino acids long
Recognition of viral infection
How does a cell know its infected and what can it do about it?
How are pathogens recognized?
i.e. what turns on innate responses?
Mice with No Innate response to Virus
KO
Heterozygote Normal
Transgenic mice missing the gene required for innate response infected with SFV
What is Innate Immunity?
Mouse IFN-α/β production require activation of NF-kB and IRF-3. IRF3
C-Jun
NF-kB IFNB
PRV IV PRD III PRD I PRD II
Matsumoto Microbiol Immunol 2004. 48:147
Endosomes a. TLR-3* - dsRNA b. TLR-7* -uracil-rich single-stranded viral RNA (HIV) c. TLR-8* - single-stranded viral RNA d. TLR-9* - unmethylated CpG DNA found in bacterial and viral genomes. *other member of pair is unknown Key: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LRs appear in different cell types and seem to appear as TLR pairs.
Family of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IRFs)
Members IRF-1 IRF-2 IRF-3 IRF-7 IRF-4 Expressed in various cells various cells all tissues not induced by viral infection or IFN all tissues dependent on IFNa/b singaling restricted to T and B cells not induced by IFNs induced by IFN a/b stimulation restricted to myeloid and lymphoid cells induced by IFN-r, but not by IFN-a/b HHV-8 Function Various Attenuator of ISGF3 Induce IFN-a/b Induce IFN-a/b IgL gene and CD20 gene in B cells, FKBP52, ISG15 unclear unclear @8 facilitates it association with IRF-1, 2, (i)IgL, IFN-r JAK-STAT V1-1. V2-1,2. V3-3,7
How is it that most people are not perpetually sick? (Innate immunity squelching most infections)
Process of infection
Initial 0-4 hrs Innate 4-96 hrs Adaptive >96 hrs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Can identify a foreign invader (virus, bacterial, etc) via a conserved microbial product and initiate the innate response 9 identified so far
Human interferons and interferon-like proteins
Type I IFN: Type II IFN: IFN-a IFN-b IFN-e IFN-k IFNIFN- r
IFN-like proteins: IL-28A IL-28R1 IL-10R2 IL-28B IL-29
TYPE 1 INTERFERONS
Outcome of Infection
Infection wins Infection loses death live (innate plus adaptive) Studied intensely
Best outcome is Infections killed quickly (innate only) Not studied
Genes pH2 stability Inducers
Principal source
Lymphocytes
Adapted from: Murray, Medical Microbiology, 5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