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寺庙布局.

合集下载

中国寺庙布局之大雄宝殿、配殿和藏经阁剖析

中国寺庙布局之大雄宝殿、配殿和藏经阁剖析
中国寺庙布局
寺庙基本布局图
过天王殿,中道有铜鼎,再后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称赞释迦摩尼威德至上的意思。殿内供迦 叶佛、如来佛和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叫“三 世佛”。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 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 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 伏“五阴魔”、“烦恼魔”、 “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 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 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 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 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弥勒是释 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 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 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 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 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 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 “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 “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 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 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 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白化文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

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

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

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

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

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

“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佛寺大门称为“山门”。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

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

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

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

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

寺庙布局

寺庙布局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幡,又称胜幡。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幢下长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种颜色和制法,以平绢制成的叫平幡,束丝制成的叫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作的叫玉幡。旗竿头安宝珠的称云幢旗,幢竿头置龙头的叫金刚幡。幡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挂于佛像前。
欢门,是悬于佛像前的大幔帐,上面用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类。飞天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欢门两侧垂幡,称为幡门。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寺庙建筑布局图
庄严与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严肃的装饰。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一般以绢、布等制成。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安宝珠。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

建筑寺庙全部方案

建筑寺庙全部方案

建筑寺庙全部方案建筑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建造风格。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关于建筑寺庙的全部方案。

建筑寺庙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许多方面。

首先,应该选择一个适合修建寺庙的地点,通常会选在山间或者风水宜人的地方。

然后,设计师需要根据寺庙所供奉的佛教菩萨或神祇的形象和特征来确定寺庙的整体设计风格。

一般来说,寺庙建筑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通常会有门楼和门神的雕塑,寓意着神佛保佑。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要大殿,供奉着主要的佛菩萨或神祇,殿内通常会有佛像或神像,以及供奉香炉、经座等。

佛塔是寺庙的标志性建筑,用来供奉佛经和佛骨舍利。

除了这三个部分,寺庙还有经堂、斋堂、客堂等辅助建筑,用来举办佛事活动、接待香客等。

在建造寺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因为寺庙通常会遇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所以建筑师需要合理布局寺庙的结构,使用坚固的材料,以确保寺庙的安全。

此外,寺庙的建筑风格也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寺庙的装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传统的寺庙建筑通常使用黄色、绿色、红色等鲜艳的颜色,寓意着祥和和繁荣。

寺庙的屋顶通常采用柔和的弧形设计,有重叠的瓦片和彩绘,突显了寺庙的尊贵和庄重。

寺庙的壁画和雕塑也是寺庙建筑中的重要元素,寓意着宗教故事和神佛形象。

此外,建造寺庙还需要注意寺庙的功能性。

寺庙通常需要有合适的空间供信徒膜拜和礼佛,还需要有可供游客参观和学习的场所。

在寺庙中,还需要为僧侣提供适宜的居住和修行环境,包括房屋、寺院和禅堂等。

总之,建造寺庙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考虑到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建筑结构和功能等多个因素。

寺庙建筑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寺庙基本布局图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z?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侍。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寺庙布局

寺庙布局

寺庙布局寺庙是蒙古草原上的主要建筑。

寺庙和寺塔的建筑,分印度式、汉式(宫殿式)、藏式、蒙古式;还有印藏、汉藏、蒙藏结合的形式等。

其中,寺庙建筑以汉式、藏式和汉藏结合式为居多;寺塔建筑则以印度式、藏式或印藏结合式居多。

规模大的寺庙,建筑宏伟壮观,富丽堂皇,造型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是印度和中国汉、藏、蒙古各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结晶。

寺庙建筑布局(大寺庙为例):(1)山门,系寺庙的大门,为三间殿,并开三门,中间为正门,两旁为便门。

殿内供奉密执金刚和那罗延金刚(即哼、哈二将),守卫佛门护法神。

山门前有二个旗杆和广场。

(2)钟、鼓楼,二层主体小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

(3)天王殿,是寺庙内第一重殿,为五间殿。

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塑像,有的寺庙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其后韦驮天神。

东西两旁为四大天王塑像。

(4)正殿,即大雄宝殿,是寺庙大殿,分别为"七七"四十九间,或"九九"八十一间的两层大殿,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迈达里佛),也有供奉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遵者的,或供奉宗喀巴和达玛仁钦(贾曹杰)、格勒巴桑(克主杰)塑像的等等。

在主供佛像后面,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像。

(5)供佛楼,为二层或三层大殿。

一层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四佛、四方佛、五方佛或七佛塑像。

两旁供奉文殊、观音等诸菩萨或十八罗汉塑像;二、三层殿内供奉各类诸佛像。

(6)讲经殿,是讲演佛教经典和诵经,或举行法会的殿堂,殿堂内供奉"三世佛"塑像,佛像前正中。

设法座,法座前,排列着众喇嘛坐席。

殿堂两侧陈设《甘珠尔》、《丹珠尔》等诸多佛教经典。

(7)迈达里佛楼,这是专供迈达里佛的楼阁。

殿堂内供奉高大的木雕或泥塑迈达里佛尊像。

(8)扎仓殿,各寺庙每一扎仓都有一个专殿,既是各扎仓修习的经堂,又是佛殿。

殿堂内供奉各扎仓的本尊。

如却伊拉扎仓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卓德巴扎仓供奉那木能嘎布及主要护法神佛像;喇嘛日木扎仓供奉宗喀巴佛像;丁科尔扎仓供奉丁科尔佛像;满巴扎仓供奉敌特齐佛像。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1)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1)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 ——2005中国古建筑考察报告 罗超君 0420010038 2005年9月  2005年8月1日至12日为期半个月的古建筑考察之行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建提供了一个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机会,短短十二日的行程覆盖了晋中南大部分的古城古镇,加上之前连着的四川李庄古镇带测绘实习以及峨眉游,第一次亲历这么多令人震撼的古建筑,览尽大好风光,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考察对象包括:芮城永乐宫、五龙王庙(广仁王庙);解州关帝庙;万荣飞云楼、后土祠;临汾尧庙、钟鼓楼、魏村牛王庙戏台;洪洞上下广胜寺、水神庙;霍州衙署;蒲县东岳庙;隰县千佛庵(小西天)、千佛洞(弥勒道场);五台山台怀镇菩萨顶、广宗寺、圆照寺、显通寺、罗睺寺、塔院寺、殊像寺;镇海寺、碧山寺、南山寺、清凉寺、佛光寺、广济寺、尊胜寺、南禅寺、阎锡山故居;太原晋祠以及天龙山石窟。

其中绝大多数为佛教建筑,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开始比较异同,产生一点心得,回来随即查阅资料,将考察成果记录整理,作个总结。

 一、 佛教中国化嬗变: 佛教属于异国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不是通过简单的译介佛教教义及其经典理论,而是通过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根植于中国,并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融入了中国的原始宗教意识和传统伦理观念,吸收了不同地域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的宗教信仰。

印度佛教经过中国化的过程嬗变为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的嬗变过程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不同途径。

佛教最早从印度循三条途径传入中国:西北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原腹地,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北传佛教);西部通过尼泊尔传入中国的吐蕃,与藏族文化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后又流传于中国青海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西南通过缅甸传入与之接壤的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形成了南传佛教。

这三大体系的佛教无论流传到哪个地域,其建筑的布局、特征,乃至装饰艺术风格,也因佛教传播地域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各自独具特色。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化的象征。

下⾯我们⼀起看看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化特点。

汉传佛教寺庙⼀般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式对称分布,从前⾄后依次建有⼭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丈室等。

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堂(⼜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作僧坊,即僧众宿舍。

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即三⾯僧房)和⾷堂(⼜称斋堂)。

⼀、⼭门⼭门,为寺庙中的第⼀道⼤殿。

过去寺庙为避开市井尘俗⽽建于⼭林,因此称寺庙正⾯的第⼀道楼门为⼭门。

⼀般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作门,左边为⽆相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空门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四⼤皆空”之意,这种哲学思想是⼀门⼤智慧,所以说了悟空门之意,就是掌握了智慧法门。

⽆作门在右边,最简单的含意是不造恶业。

代表的是努⼒⾏善,种植善因,修成善果,这是⼀道慈悲法门。

⽆相门在左边,主要是告诫⼈们不要固执⼰见,以不同物质的“相”貌、形体简单浮浅地认识事物,特别是不要以⾃我为中⼼,要尊重众⽣万物,处处顺其⾃然,所以说懂得了⽆相门,就是迈进了真正的⽅便之门。

⼭门内两侧供奉的通常是哼哈⼆将,⾯相凶猛吓⼈,闭嘴者为“哼将”,张嘴者为“哈将”。

他们⼿持⾦刚杵,威风凛凛,担任佛祖的警卫任务,虽然在佛界中地位不⾼,但与佛祖朝⼣相伴,属于最亲近的⼈。

传说佛的五百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卫队长密迹⾦刚。

他原来是法意王太⼦,皈依佛教后担当把守寺院⼤门重任。

因为⼀个⼒⼠不符合中国的对称美,所以传⼊中原后⼜增加⼀位⼒⼠,⼀左⼀右⼆将守在⼭门两侧。

⼆、钟楼、⿎楼进⼭门之后,有钟、⿎⼆楼相对。

左为钟楼,右为⿎楼。

⼀般早晨先敲钟,以⿎相应;傍晚则先击⿎,以钟相应。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供三身佛的,多据上述教义安排: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后者是前者的简称。竟尔一佛化成二佛。这种变化无方之事在佛教传说中极多,姑听之可也。ﻫ (2)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故名“横三世”。在殿中的安排是:ﻫ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 作者:
———————————————————————————————— 日期: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ﻫ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ﻫ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见图三)。ﻫ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阿弥陀佛掌中有莲台。
2.供三位主尊的
供三尊佛的,叫“三佛同殿”,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安排方式。ﻫ (1)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有多种说法。供三身佛则多据天台宗的说法:一为“法身”,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将佛法(佛教认为是绝对真理)体现于自身的佛身,也就是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二为“报身”,指以法身为“因”(有“基础、根据、泉源”等义),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三为“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迪庆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庙布局浅析

迪庆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庙布局浅析

迪庆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庙布局浅析迪庆香格里拉位于中国云南省,是一个著名的藏传佛教传统文化区域。

在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寺庙,这些寺庙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学习和修行场所,同时也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特点。

本文将对迪庆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庙的布局进行浅析,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I. 寺庙布局的概述1. 整体结构迪庆香格里拉的寺庙大多按照传统的藏传佛教建筑风格进行布局,包括主殿、经堂、僧舍、转经楼、藏经楼等部分。

寺庙的布局通常围绕着一定的中心轴线进行设计,主殿位于中心位置,其他建筑围绕主殿而建,形成独特的建筑群落。

2. 建筑特点迪庆香格里拉的寺庙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屋顶多为歇山顶或抬檐歇山顶,檐下常有精美的彩绘、木雕和壁画。

寺庙的布局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多依山而建,融入了当地的地形地貌,使得寺庙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II. 主要建筑及布局1. 主殿主殿是寺庙的核心建筑,通常是寺庙最大、最重要的建筑,用于供奉佛像和举行法事。

主殿通常位于整个寺庙的中心位置,周围围绕着其他建筑,象征着佛法的中心地位。

主殿通常设有供奉佛像的大殿,供僧众诵经礼佛的经堂,以及用于存放经书和佛教法器的藏经楼。

2. 转经楼转经楼是寺庙内供信徒和游客转经礼佛的地方,通常位于主殿的一侧或庭院中。

转经楼内设有转经筒,信徒们可以在此转动转经筒,以示诚心礼佛念经。

转经楼的建筑风格与主殿相似,多采用木结构,并常常配有彩绘和雕刻装饰。

3. 僧舍僧舍是寺庙供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地方,通常位于寺庙的一侧或后部。

僧舍的布局简单而朴素,多为木质结构,包括禅房、厨房、起居室等。

僧舍的建筑布局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与主殿的宏伟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III. 寺庙布局的意义1. 宗教意义寺庙的布局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宗教教义和信仰体系,主殿作为佛法的中心地位,象征着佛陀的加持和呵护,是信徒们礼佛念经的场所;转经楼则代表了信徒们对佛法的虔诚信仰,通过转经礼佛来祈福祈福;僧舍则为僧人提供了清净安宁的修行环境,有利于修行者修身养性,潜心修学佛法。

坐东朝西寺庙长方形地行设计

坐东朝西寺庙长方形地行设计

坐东朝西寺庙长方形地行设计【原创实用版】目录1.寺庙的朝向和设计理念2.坐东朝西的寺庙布局3.长方形地行设计的特点4.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正文在我国的寺庙建筑中,朝向和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寺庙通常会选择坐北朝南的方向,以获取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

然而,也有一部分寺庙会选择坐东朝西的设计,这背后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

本文将以坐东朝西的寺庙为例,探讨其长方形地行设计的特点以及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坐东朝西的寺庙布局。

这种布局的寺庙在我国较为罕见,但其设计理念同样源于我国古代的风水学说。

坐东朝西的寺庙在风水学上被认为有利于财运和事业运,因此,这类寺庙往往被用于供奉与财运和事业有关的神灵。

同时,这种布局也有助于寺庙在早晚光线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长方形地行设计的特点。

长方形地行设计是指寺庙的平面布局呈长方形,这种设计可以使得寺庙的结构更加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寺庙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

长方形地行设计的寺庙通常会将主要的殿堂和建筑安排在长方形的两侧,形成对称的布局。

这种布局既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有利于信众参拜和寺庙的管理。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寺庙建筑中常见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等元素,都是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瑰宝。

而在寺庙的布局和设计中,风水学说、八卦、五行等传统文化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融合。

综上所述,坐东朝西的寺庙以其独特的长方形地行设计,展现了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风水学说和审美观念,同时也为寺庙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比较完整的寺院一般包括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罗汉堂等,不同的寺院还有其他的殿,如武圣殿、三圣殿、药王殿、圣母殿等等。

三门就是寺院的大门。

比较大的寺院一般都是三个门,中间大门,两旁小门,又称三门殿。

小点的寺院有些就一个大门,小门就省略了。

因为寺院一般都在山中,所以又叫山门,其实,正式的名称应叫“三门”,它象征着“三解脱”(空、无相、无作)。

进入三门,两旁塑有两大金刚神像。

一是手持金刚杵的夜叉神,名为执金刚;一是密迹金刚。

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即此密迹金刚神。

很多人说这两个是“哼哈二将”,也确有近代的寺院在修建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两个修成了“哼哈二将”,但这个其实是误传,“哼哈二将”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与佛教没有关系。

天王殿走过三门就天王殿。

殿中间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奉的是韦驮菩萨(韦驮天),面向北;殿内东西两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

现今寺院所供奉的弥勒菩萨像俗称大肚弥勒佛,并不是原本的弥勒菩萨,是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德高望重。

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

”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慢慢普及开来。

四大天王如雷贯耳,具体的就不说了,不是中国人,西游记中守护南天门的增长、广目等四大天王就是本土化的四大天王。

很多人说他们是四大金刚,这也是《封神演义》的误传。

佛教中另有金刚,与天王不可同日而语。

韦驮菩萨这个和弥勒菩萨一样,已经把佛经中的菩萨本土化了,佛经中有韦驮菩萨,但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大多看到的是韦将军。

传说唐代的道宣律师〔南山律宗开山祖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佛经传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

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将军像。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综述=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3/01/0717/29448034_1.jpg');" border="0" alt="中国传统寺庙布局"src="/DownloadImg/2013/01/07 17/29448034_1.jpg"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寺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说它特殊并不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与形态上,而是指的特有的整体布局的要求。

从汉、唐以塔为中心的初期布局过渡到明清时期的我们大家常见的布局,也是随着佛教的汉化而逐渐改变成中国建筑形式的。

最小的山庙基本和我们的四合院的形式差不多。

一个小山门,一个简单的照壁,一个主要的神堂(大多供奉佛祖和观音之外的小一些的神),两侧为附属供奉神明。

后进院基本为僧侣生活区。

大的寺院布局就多了很多的层次。

山门在迎客的位置雄居着,一般山门为两到三重。

中间多安置四大天王,其后是左右龟驮碑刻,详细记录寺院的历史和著名事件以及重修、善款施主之类的内容。

紧接着是左钟(楼)右鼓(楼)。

山门后为三重大殿,一般中轴线上的大殿供奉次序的是观世音菩萨、佛祖、弥勒。

有一种解释是说,佛祖有三世。

前世佛是观世音,现世佛为本身,未来佛是弥勒。

寺庙主要供奉的佛神是不一致的,这和道观完全不同。

全国的道观都有三清殿供奉三位老祖。

而佛教由于显宗和大乘佛教教义的影响,所膜拜的各路神佛都有各自的道场。

只要你信佛有佛性,供奉哪个主神是可以有变化的。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菩陀山的观音殿,灵岩寺的罗汉堂,其它寺院的天王殿等等。

一般的中轴线两侧陪衬着其他各路神仙或观音的其他变身相,甚至有的还衬着鲁班庙、神医阁等。

再往后还有做功课的经堂、戒堂、僧房等等。

寺院建设

寺院建设

寺庙建设中国建筑的营造法则,基本上建筑的平面布局是院落式,将主要建筑置于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则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建筑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的主要建筑大致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堂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则集中在中轴线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库房、接待室等,中轴线西侧为接待区即云水堂等。

附属建筑种类很多,各寺情况不一。

下图为近现代汉化佛寺典型配置平面图:但是,归元寺的建筑风格与一般寺院典型配置不太一致。

它不具有整齐对称的宏大格局,略显杂乱。

xx布局平面图归元寺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内外两院。

外院主要由门楼、庭院、池塘等组成;内院由北院藏经阁、中院大雄宝殿及南院罗汉堂三个主体建筑,以及天王殿、地藏王殿等组成。

究其原因,是寺院初建时,短期内无法筹集足够的钱财做整体安排,只能够筹集一笔钱就修造一处。

山门朝东,建筑物却由南向北逐次侧进。

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败屡兴。

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初年及当代陆续所建,遂成为今日的格局。

从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年,是归元寺创建时期,根据《归元寺写本》记载:顺治十五年建普同塔,十七年建禅堂,十八年建大雄宝殿、斋堂、上客堂,康熙元年建祖堂,三年建前殿和方丈室,八年建藏经阁和钟鼓二楼,十三年建观音堂、云水堂、内外寮舍、三祖塔院、三门各寮等。

P21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太平军曾四次攻克武汉。

(《武汉市志?大事记》)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为宗旨,认为其他宗教均为妖语邪说,所到之处的佛寺道观一律被焚毁,归元寺也未幸免。

归元寺内光绪年间曹生谦撰《重修罗汉堂落成志庆》木刻屏有咸丰兵?寺院全遭焚毁的记载:“自从兵?经天殃,楼台化为麋鹿场。

四十馀年野草芳,晨钟暮鼓馀清凉。

”清同治七年刻本《同治汉阳县志》P226对此也有记载:“xx:在城西二里,顺治初僧白光即王章甫袗葵园故址建,禅关寂静,戒律精严。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 怎么参拜?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 怎么参拜?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怎么参拜?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山门向南开,布局基本上是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藏经楼等组成。

当然,这只是佛教寺院的一般布局,规模比较大的寺院还有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四堂、四台、罗汉堂、禅房、监院/方丈院、大斋堂等等,具体情况还要视规模而定。

一、山门寺庙的大门称为“山门”,因寺庙大多修建于山林之中而得名,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含义,即是三个门之谓,象征佛教中的“三解脱门”,中间的为空门,东侧的为无相门,西侧的为无作门。

无作指无因缘造作;无相即不取一切相;空门,因缘解体,一切皆空。

所以山门是僧俗两界的分界线,也是达到涅磐境界所必须经过的门径。

一般的山门两旁有两位大力金刚像,又名“执金刚”,是两位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的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二、钟楼、鼓楼进入山门以后就可以看见东面的钟楼和西面的鼓楼。

佛教有“晨钟暮鼓”之说,即早上先敲钟,以鼓和之,晚上先击鼓,再以钟应之。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其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地狱救苦,度化众生。

鼓楼为悬挂鼓之建筑物。

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其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

三、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进入山门后的第一重大殿,殿中供大肚弥勒佛,其背后为韦驮,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有的天王殿还有类似这样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颠倒之人”。

1、中尊:弥勒佛天王殿一般面向北,供的中尊是弥勒佛,这是因为弥勒作为未来佛,是释迦摩尼佛涅磐后的继承人,具有崇高的地位。

弥勒佛的形象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作大肚弥勒佛,是未来佛,与释迦摩尼(现在佛),燃灯佛(过去佛)一起供奉在大雄宝殿,称为“竖三世佛”;另一作菩萨像装,常带天冠,单独侍奉。

浅析当代寺院建筑的规划与布局

浅析当代寺院建筑的规划与布局

浅析当代寺院建筑的规划与布局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后,佛教元素开始融入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最早的佛教寺院。

寺院建筑的发展也深受中国礼制规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寺院整体布局以中轴线贯穿全寺;②主体建筑皆建造于中轴线之上;③以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设计、布置建筑;④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⑤全部建筑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长幼有序。

当今,在现代化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佛教建筑仍然保持着蓬勃兴荣的趋势。

笔者工作中参与了不同规模的寺院规划,如庐山东林寺、天台天明寺、鳌江植德寺等。

这些寺院的年代与规模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型寺院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过多次改建与扩建,还有当代新规划新建设的大型寺院;小型寺院多以村里的寺庙形式居多。

但是无论如何,现如今的寺院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寺院的需求,和寺院经济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建筑基本的佛教功能是不会缺失的。

下面对本人参与过的一些寺院工程做梳理分类,一窥当下寺院功能布局的趋势与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宗教建筑的设计与发展。

第一类:大型寺院改建扩建工程1.江西庐山东林寺祖庭扩建项目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是佛教八大宗净土宗的发祥地,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不断的损毁与重建,时至今日得以形成祖庭和净土院两大寺院的规模。

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功能需求和满足源源不断前来朝拜的僧侣居士的活动空间,东林寺仍然需要不断的改造和扩建。

东林寺祖庭的布局现阶段主要集中在主轴线及两旁,主轴线布置的主要建筑从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并通过两侧厢房围合成大小不等三个庭院空间。

平行与主轴线的西侧,在最近的一次规划中,形成了一条新的轴线,以香光讲堂和念佛堂为主围合而成的另一个庭院。

在这两条轴线的两侧,顺次布置了一些僧寮楼,并还在不断增建新的寮房与功能用房,这组成了祖庭基本的大格局,几乎占尽了山脚下的可用面积。

余下的建筑依山而建并与山上现存的建筑相协调:如为了纪念远公而建的远公塔院,结合原有的果公塔院一起规划设计,依傍着上山道路建在两条轴线的西北角;为了临终僧侣设计重建的助念堂和老年僧侣居住养老的思归院,结合设计布置在远公塔院北侧,间隔着一条上山的道路;还有法师闭关房及居士闭关房等大大小小的建筑,也顺势建设在山上。

迪庆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庙布局浅析

迪庆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庙布局浅析

迪庆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庙布局浅析迪庆香格里拉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美丽的地方,位于云南省的藏区,这里有着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

在香格里拉,寺庙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中心,寺庙的布局对于寺庙的功能和文化内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迪庆香格里拉的藏传佛教寺庙布局进行浅析,探讨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布局特点1. 山地环境中的藏传佛教寺庙迪庆香格里拉的寺庙通常建在山脚下或者山顶上,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寺庙占地较大,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寺庙布局以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信仰为核心,依山而建,结构多为平房式,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外观朴素典雅。

整体寺庙建筑有序而不失灵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2. 四方围合的布局藏传佛教寺庙的布局通常是四方围合的,寺庙的主体建筑位于中心位置,四周围绕着经堂、法堂、僧舍等辅助建筑。

四方围合的寺庙建筑布局寓意着佛法普及四方,同时也体现了佛法的包容性和普世价值。

寺庙建筑往往以中心为重,布局紧凑,整体建筑结构复杂而有序。

3.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迪庆香格里拉的寺庙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寺庙建筑通常建造在自然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观赏周围的风景。

寺庙的建筑材料多为木质和石材,古老的建筑工艺和材料使得寺庙建筑更具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寺庙建筑的屋檐多采用翘角飞檐的形式,显得古朴而典雅,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

二、寺庙布局的文化内涵1. 体现佛教教义迪庆香格里拉的藏传佛教寺庙布局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寺庙主体建筑通常是佛堂,佛堂内供奉有佛像及佛经等,寺庙布局以佛堂为中心,寓意着佛法的中心地位。

寺庙四周的辅助建筑如经堂、法堂和僧舍等则是供僧侣学习修行和居住的地方,寻找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2. 表达佛教的包容与普世价值寺庙的四方围合布局以及其整体建筑结构的复杂而有序,寓意着佛教的包容性和普世价值。

寺庙是佛教信仰和文化的中心,四方围合的布局象征着佛法普及四方,佛门为世人普度众生的精神追求,表达着佛教信仰的包容与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庙布局.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

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

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

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

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

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

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

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

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

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

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

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

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

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

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故得名。

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

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

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

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

是“僧园”之意。

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

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

除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

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

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

法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

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寺庙建筑布局图
庄严与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

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严肃的装饰。

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

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

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

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

一般以绢、布等制成。

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安宝珠。

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

幡,又称胜幡。

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

幢下长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

幡有多种颜色和制法,以平绢制成的叫平幡,束丝制成的叫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作的叫玉幡。

旗竿头安宝珠的称云幢旗,幢竿头置龙头的叫金刚幡。

幡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挂于佛像前。

欢门,是悬于佛像前的大幔帐,上面用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类。

飞天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

欢门两侧垂幡,称为幡门。

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供养在佛教中名目繁多,有香花供养、饮食供养、灯明供养、衣服供养等等。

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结构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来决定。

佛经中说,殿堂当设二十一种供奉之具,如果不能办到,五种也可以。

五种供具是: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

佛像前
所设香炉、花瓶、烛台叫“三具足”,就是从五种供具中简化而来的。

佛像前设有香几供台(大桌),其形或长或方。

长的香几安置“三具足”之类,而方供台却是以奉五供(即涂香、花鬘、烧香、饮食、灯明)之用,以丝绣桌围将四面围起。

供台上前置香几,几上放小香盘。

香盘用紫檀木制作,上置一香炉二香盒,分盛檀香、末香。

盘前挂一红幢,绣莲花瑞禽之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