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学设计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3.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晋朝的兴衰原因等。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整理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维品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如让学生绘制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撰写关于晋朝兴衰的短文等。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以及创设生动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最后,我以“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与文化发展的特点。通过分析北方民族的大迁徙、民族间的婚姻联姻以及文化交流的盛况,让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效果。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一、案例背景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以及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历史时期,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过程、民族交融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政权更迭背后的历史规律、民族交融对后世的影响、历史人(1)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地图等,形象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1)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知识整合,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相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2)从民族交融的角度,谈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4.小组合作: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PPT,内容包括:政权更迭过程、民族交融特点、历史意义等。
(2)小组合作制作一部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剧,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历史场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5.思考题:
(1)试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背后的历史规律。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线索,梳理政权更迭的脉络,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框架;二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对民族交融的兴趣;三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共三个子目,分别为“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其中第一子目与二、三子目之间以时间顺序划分,二、三子目则以政权所在的南北空间置划分。
尽管这一时期战火连绵,但社会依旧向前发展,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需要关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二,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时空观念)2.收集并综合利用各类文献、地图等历史资料,认识这一时期中国大变革的作用。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3.重新感知这一历史变革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深刻理解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主题】运用地图、图片和文献史料,认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不断交融和发展的时代主流。
【教学过程】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风云(1)概况①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②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称蜀汉;③222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三国实力对比表(2)影响:①中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②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③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2.短暂统一的西晋(280—316年)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讲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介绍西晋统一、东晋建立以及南北朝对峙的历史过程,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交融现象。重点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
5.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历史脉络,提高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6.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情境,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针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剖析历史人物的心理和动机。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b.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c.佛教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有哪些?
6.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4.提交作业时,请标注清楚题目、姓名、学号等基本信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500字。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2)终结性评价:通过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的掌握程度。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作出贡献。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合作,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我国历史发展的多元一体特点,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4.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按时提交,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是关于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我会描述周瑜、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智谋和英勇。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学习中。接着,我会提出问题:“赤壁之战对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有何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过程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方法方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过程、民族交融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影响。
2.难点:理解各政权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历史事件的联系,提高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政权更迭过程、民族交融现象及其历史影响,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会系统地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首先,我会详细讲解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晋朝的统一、南北朝的分裂和更迭过程,强调各个政权的特点和影响。接着,我会深入剖析民族交融的现象,包括北方民族的南迁、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讲授过程中,我会使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历史高教版2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政权更迭。
2. 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政权更迭,理解民族交融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对民族交融复杂性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历史地图、图片和音频文件等。
2.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族交融的问题。
3. 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做好课前预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进行导入,引出“三国”话题,再引出“两晋南北朝”,进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25分钟)(1)政权更迭(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的更迭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民族交融(1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情况。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培养其历史思维。
3.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布置作业(1分钟)(1)收集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难点: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人物画像、古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场景,感受历史的真行以下操作: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强调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政权更迭背后的历史原因,理解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重点:曹操、刘备、孙权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难点: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历史人物,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
3.教师点评: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背后有哪些深层次原因?”“民族交融现象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提高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频繁性和民族交融的复杂性。
2.掌握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及其主要历史事件,能够绘制简单的历史时间轴,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上。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具体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认识民族交融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民族政策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4.学会运用史料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属于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变迁和政权更迭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规律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情感态度培养:通过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价值观。
3.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问题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的掌握程度。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容易产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共鸣,但有时对历史评价过于片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过程、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其影响。
2.难点: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及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生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时,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学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了解相对较少。
2.思维能力:经过前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但在深入剖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时,仍需引导和启发。
3.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世族豪强的土地兼并、民族交融、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等。
4.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5.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7.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针对所学内容,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并进行课堂展示。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要认真对待作业,保证作业质量,按时提交。
2.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为今后的人生道路积累智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简短综述,要求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不少于500字。
2.结合课堂所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不少于800字。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的认知能力。
3.整合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学会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历史遗迹中提取有效信息。
4.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时期我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学情分析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学习过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由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纷纷掀起了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再加之东汉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末年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本节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学习拉开了序幕;从能力层面看,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总结提炼、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从情感层面看,本课主要通过讲述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来展现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和睦的民族关系、源远流长不断融合的中华文化的认知。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三个子目,即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在时间与空间上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冲突(政权更迭)与融合(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设计思路结合学生情况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本课以冲突与融合为主题,从这两个角度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进行梳理与教学。
同时,以情景化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之中,触摸历史温度,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真正感受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特点。
课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通过史料研读提取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增加本课思维含量,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概述从魏蜀吴政权分立到西晋短暂统一,以及十六国北朝和东晋南朝对峙的朝代更迭过程;2.学生能够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3.学生能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结果,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2、掌握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内容;3、深入理解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4、树立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认知,增强国际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
二、教学内容1、讨论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1)介绍三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2)介绍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建立和衰落;(3)讨论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2、讨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1)介绍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2)介绍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建立和衰落;(3)讨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3、讨论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1)介绍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2)讨论三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3)讨论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
三、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向学生介绍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并引导学生分析政权更迭历史背景及其影响于民族交融的关系;2、采用对话法: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对话,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采用讨论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4、采用研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四、教学评价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2、采用小组讨论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3、采用解答问题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考核。
五、教学资源1、课本及相关的资料;2、参考书籍:《中国历史大讲堂》、《中国历史概论》等;3、网络资源:中国历史网站等。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作业提交时间:请在下周三前将作业提交至教师邮箱,或上课时交给老师。
注意事项: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提高自身历史素养。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遇到问题,请随时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拓展阅读、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4.教学拓展:
(1)组织课后拓展阅读,推荐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的历史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开展历史主题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b.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c.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讨论与分享:各小组进行讨论,形成共识,然后向全班同学分享本组观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练习题,内容包括:
a.选择题:测试学生对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b.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归纳、总结,了解民族交融的过程,如五胡乱华、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4.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地图、文献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及民族交融情况。
2.通过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教学评价设计: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古代中国的基本历史脉络,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入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学习,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历史发展中的政权演变和民族关系。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全面、客观的视角。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地图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以“曹操、《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等关键词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如:“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1.讲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学设计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具有时间跨度大(近400年),空间范围广(南北跨度大),头绪多(涉及到几十个政权)等特点,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1.以线带面:以分裂一一统一(局部统一)一一分裂一一统一(局部统一)为主线,来串讲政权更替的过程。
2.以史带论:要认识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问题,并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一观点渗透于历史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东晋、刘宋、北周时期经济发展局面的了解,总结出分裂时期,南北方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这一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与赤壁之战。
2.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了解两晋的建立和灭亡。
4.掌握各朝的名称以及先后更迭顺序。
5.了解十六国的概况。
6.正确掌握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黄河流域等史实。
【能力目标】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
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提高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让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繁荣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3.通过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使学生明白社会变革中个人命运的起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3.从这个时期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简短综述,要求涵盖各政权的建立、发展及更迭过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利用历史地图、年表、文献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设计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判断能力。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历史上中外历史纲要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学习,使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
5.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教师批改与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2.教学内容:
(1)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政权更迭的原因和影响、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等。
2.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形成,谁能来说说三国鼎立后,我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补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教学过渡:通过回顾三国鼎立,我们知道了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那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3.阅读作业:
(1)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晋书》、《南北史》等相关历史书籍,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拓展知识面。
(2)阅读有关民族交融的历史资料,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文章,加深对民族交融历史意义的理解。
4.思考题:
(1)请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教学设计【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更迭情况。
【关键问题】政权频繁更迭通过什么实现?【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魏晋南北朝流氓的分类,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材料四:“自顷中州丧乱,连兵积年,或遇倾城之败,覆军之祸,坑师沈卒,往往而然,孤孙茕子,十室而九”——《晋书·慕容载记》“朕承统之始,群凶纵逸,四方未宾,所在逆僭……故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
”——《魏书·世祖纪上》“自晋以后,初则有八王之乱,不断杀戮者达六年之久;继复有桓温、苏峻、桓玄等之乱,兵革未休,而南北朝之对立,战事踵接更无宁日。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教师点拨】魏晋时期政权的更迭往往通过战争的形式实现,并且各个政权之间甚至政权内部也会出现冲突。
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这些人往往就会成为流氓。
材料五:“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陈寿《三国志·孙皓传》“詈辱祖考,以为戏谑。
行游莫止,淫纵无度。
”——《宋书·前废帝纪》“后主因削弱之余,锺灭亡之运,刑政不树,加以荒淫。
”——《南唐书·后主本纪》【关键问题】以上几位皇帝的共性?【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的残暴、奢靡,而这些享受是建立在广大劳苦人民之上的,广大百姓不堪重负,破产失业沦为流氓。
材料六:帝(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关键问题】门阀士族的生活是怎样的?材料七:“然性奢豪,务在华侈。
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
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
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晋书·何曾传》“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加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b.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轴,标注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过程。例如:“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淝水之战为何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具体举措?”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图片等,生动展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画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降低学习难度。
6.针对教学难点,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7.加强课后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通过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该时期的历史变迁。
2.提出问题:在观看影视片段后,提出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具有时间跨度大(近400年),空间范围广(南北跨度大),头绪多(涉及到几十个政权)等特点,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1.以线带面:以分裂一一统一(局部统一)一一分裂一一统一(局部统一)为主线,来串讲政权更替的过程。
2.以史带论:要认识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问题,并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一观点渗透于历史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东晋、刘宋、北周时期经济发展局面的了解,总结出分裂时期,南北方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这一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与赤壁之战。
2.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了解两晋的建立和灭亡。
4.掌握各朝的名称以及先后更迭顺序。
5.了解十六国的概况。
6.正确掌握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黄河流域等史实。
【能力目标】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
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
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德育目标】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三国时期,在长期剧烈的战争中,在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诸葛亮、孙权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西晋短期而亡的原因。
3.南北朝各代的更迭。
4.北魏统一北方。
5.北周武帝的改革。
【难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东晋、刘宋经济的发展。
3.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教学媒体投影仪、政权更替简图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图示教学法:展示各个时期的形势图,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并正确认识当时的分裂和统一的局面;也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在经历了秦汉这个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之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但是,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
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
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来。
这一时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的时候,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长江以南因为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而这个时期民族融合的大发展,江南经济发展,以及诸多文化成就,都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上升台阶。
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历史发展的总体情形而言,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战乱还是短暂的,而且在分裂对峙之中,统一的因素也在不断发展,一旦条件成熟,新的大一统便又形成了。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大潮中的地位。
之二:提问式导入[教师提问]秦汉大一统之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即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历史转折的呢?[学生回答]造成分裂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趋于瓦解,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一些豪强地主乘机扩充武装,积蓄力量,形成割据,而各地割据势力之间彼此攻战,到了东汉末年,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造成了后来的分裂局面。
[教师讲述]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政权日益衰落的情况下,得到迅速发展,最终成为割据势力。
这是分裂局面出现的政治基础,而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则是分裂割据出现的经济基础。
中国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形式的存在,事实上是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割据势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发展经济,同时又不向中央交纳赋税,为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提供了经济条件。
[教师过渡]虽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但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
分裂是暂时的,新的统一的因素在分裂对峙中不断地孕育着。
为了很好地理解这一点,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就来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交替。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交替一、三国鼎立[教师提问]在镇压黄巾起义后,各地军阀之间为了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其中在北方出现了几股较大的势力,这些军阀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有袁绍、曹操等。
[教师提问]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为了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进行一场决战,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其结果和作用如何呢?[学生回答]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教师提问]那么,官渡之战后,当时的局势是怎样的呢?[板书]1.官渡之战后的局势[学生回答]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开始为统一全国做作准备。
刘备通过组建军队、招揽人才,成为群雄中一股重要力量,孙权则以江东为根据地,占据了东南大片江山。
[教师讲述]由此可见,在官渡之战后,中国的北方和南方,逐渐形成了三股重要的势力,这三股势力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后来鼎立局面下的三国。
公元208年,曹操为并吞江南,统一中国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赤壁之战。
[板书]2.赤壁之战[教师讲述]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
曹操首先打击的是刘备的势力,当时刘备的力量虽有发展,但要单独抗击曹操的南征大军,无异以卵击石,按照隆中对的决策,刘备、诸葛亮决定与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
面对曹军大举南下,孙权也深恐曹操吞并江东,于是愿与刘备联合。
这样,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局面形成。
事实证明孙刘联合的举措是正确的。
赤壁一战,孙刘联军5万人打败曹操亲自率领的20余万众。
[教师提问]要知道,曹操发动的这场战役是为了统一全国,统一全国可是一件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
那么,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统一确实是一件顺应潮流的事情,但是在不具备完成统一实力的前提下,冒然出击也是会失败的。
曹操的战败要从交战双方去找原因。
从曹操方面看,原因一是曹军“不习水战”。
曹操面对大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其二,疾疫困扰。
曹军南征长途跋涉,“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荆州降兵又都心怀狐疑,“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决难取胜。
其三,骄傲轻敌,战术失当。
其四北方基本统一刚刚完成,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部队连年苦战也需休整。
曹操急于囊括荆州与江东地区,冒进南征。
曹军的后方也很不稳定,西北关陇地区马超、韩腾等拥有重兵,曹操尚有后顾之忧。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从孙刘方面看,相比之下,刘备在荆州屯驻七八年间善于收揽民心,声望较高;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父孙坚,兄孙策,至孙权当政),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统治比较稳固;孙刘联合抗曹,又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如此一对比,曹操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教师讲述]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权和刘备,而孙权继续据有江东,地位得到巩固,势力还有所发展。
刘备则乘机占据了荆州和益州。
天下三分大势已定。
由此可见,赤壁之战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回答]促成三国鼎立初步格局的形成。
[板书]促成三国鼎立初步格局的形成[教师提问]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何时正式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公元220年以后,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立国,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
[教师补充]有两个地方要说明一下,一是建立魏国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所以说曹操应该是东汉后期的人物;二是曹丕建魏,只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直到222年孙权称王,国号为吴,定都建业后,鼎立局面才正式形成。
[教师提问]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比,三国才正式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了解三国历史的同学大概知道,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南;比,是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的呢?[学生回答先是蜀国被魏国所灭。
后来魏国的权臣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西晋,也就是西晋取代了魏国的统治,最后西晋灭亡了吴国。
[投影显示][教师讲述]投影上的“三分归一统”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政局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三国鼎立局面可以持续50多年呢?导致这一局面最终结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魏、蜀、吴三国建立之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优势,占得主动,都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以壮大实力。
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彼此虽有攻战,但都没有如愿以偿。
但是在经历了几代统治者后,魏国政权虽被司马家族篡夺,但国力却是有增无减,而蜀和吴要么宦官专权、要么内乱连年,实力日趋衰弱,终于先后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