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心理防御机制doc12

合集下载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类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威胁时,通过自我保护的方式来维持心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态度。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困境、情感冲突和潜在的威胁,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压抑。

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令他们感到不愉快的想法、情感或记忆压抑到意识之外。

通过压抑,人们可以暂时避开痛苦的思绪或回忆,以保持情绪的稳定。

然而,过度压抑可能会导致无法解决的问题和情感累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心理健康。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回避。

当人们面对有潜在威胁的情况或问题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或回避现实。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暂时规避压力,但长期来看,回避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积聚和事态的恶化。

因此,适度的回避是正常的,但是过度的回避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接下来是投射。

人们常常倾向于将自己不愿承认或接受的个人特质、欲望或情感归咎于他人。

这种机制允许人们将内心的困惑转移给他人,从而减轻自身的不适感。

然而,投射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误解和不公正的评判,同时也掩盖了自身需要进行自我反思与成长的机会。

还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否认。

当人们面对威胁、痛苦或者现实中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否认其存在。

这样一来,人们可以暂时避开遭遇的痛苦,以便心理上得到一些缓解。

但长期来看,过度的否认可能导致与现实脱节,影响个人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幻想。

人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或逃避现实时,可能会陷入自己构建的美好幻境中。

幻想可以提供一种避难所,让人们暂时忘记现实的困扰,但在长期内,依赖于幻想可能会带来社交、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最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冲动行为。

当人们无法解决问题或者面对挑战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冲动行为,以释放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然而,冲动行为可能会导致后悔和进一步的困扰,因此,适度的冲动行为控制是必要的。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都可能会运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面对威胁、恐惧或不舒服的情感时,所采取的一种心理应对方式。

这种应对方式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并使自己能够继续正常地生活。

心理防御机制有许多种类型,其中包括抑制、隔离、否认、转移、投射、溢出、解除、卷曲、抽象化等。

抑制是指人们在意识到威胁或不舒服的情感时,将其抑制在意识深处,使之不能浮现在意识中。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隔离是指人们将不同的情感、思想或经历隔离开来,使之不会相互影响。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否认是指人们对某一事实或经历的不愿意承认,以此来逃避现实。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转移是指人们将原本应该面对的情感或问题转移到其他人或事上。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投射是指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想投射是指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或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解决自己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问题。

溢出是指人们在感受到压力或恐惧时,将其溢出到旁人身上,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解除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摆脱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缓解压力或恐惧。

卷曲是指人们在面对压力或恐惧时,将其转化为自己能够承受的形式。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缓解压力或恐惧。

抽象化是指人们在面对压力或恐惧时,将其抽象化为更宽泛的概念或理论。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缓解压力或恐惧。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恐惧。

然而,过度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也会导致人们逃避现实,阻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人们应该在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要谨慎,避免过度使用。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自我意识、自我观察和自我调节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恐惧,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常见的心理应对方式,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恐惧。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ego)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①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②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④成熟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等.其实通俗的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治疗的病人也不例外。

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stress)状态的。

在我们的实际咨询过程中,咨客的防御机制是造成阻抗的一种重要原因。

一、否定作用这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在生命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承受的压力,或者情绪波动,如失恋、失败、悲伤等。

这些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行为和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发展了许多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不利影响和抵御负面情绪。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自动产生的心理反应。

在应对内心的不安和困惑时,我们会采取各种心理防御机制,以减轻并控制我们的痛苦感。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否认。

当我们拒绝承认事实的存在或者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时,我们使用了否认机制。

这是因为有时候我们无法承受真相的残酷和刺激,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二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投射。

通过投射,我们会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转化为他人身上的情绪。

这是因为将自己的问题和情绪转移到别人身上可以减轻我们自己的不适感。

例如,当我们感到被别人排挤时,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别人不喜欢我们,而不是探索自己是否有问题。

第三种心理防御机制是转移。

当我们感到无法应对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时,我们会通过转移机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例如,当我们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时,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或者其他活动上。

第四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抑制。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情绪无法承受或者不适合表达时,我们会使用抑制机制。

这通常会导致压抑和沉默,有时会使我们的情绪积压成为身体的疾病。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五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幻想。

当我们遇到难以承受的现实时,我们会寻找一种幻想或者理想的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幻想来缓解感情上的压力。

这种机制可以带来短期的快感,但长期使用会伤害我们的内心健康。

第六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幽默。

通过幽默,我们可以用笑声和轻松来面对痛苦和不良情绪。

当我们使用幽默机制时,我们可以更加放松和自在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心理防御机制虽然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免受内心压力,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滥用,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遇到挫折时,出现的逃避、遗忘、抑制等反应倾向。

它是人类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长期生活经验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

第一类是升华作用,它是当人受到挫折时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即通过“扬弃”,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矛盾,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或者说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类是合理化作用,它是当人受到挫折时,往往将不利于自己的因素进行歪曲、夸大,以达到自我安慰、自我保护、自我麻醉、自我欺骗的目的,从而使情绪困扰得以缓解。

第三类是投射作用,是指当人受到挫折后,常常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或外界环境,因此,在情绪上表现出明显的“指责”或“对抗”的态度。

比如:“你瞧人家谁谁……”,“老天太不公平了!”,“都是他们干的好事!”。

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还加剧矛盾的激化,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

第四类是否认作用,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为了掩盖其真实感受,通常采取的否定、歪曲或推脱的方式。

例如:“这件事不是我干的,与我无关!”,“错不在我!”,“这不能怪我,这是命运……”。

有的人甚至企图通过说谎来逃避现实,使自己摆脱困境。

以上四类心理防御机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不可能避免地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些人善于利用这些机制,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排除挫折带来的不良影响;有些人则缺乏这种机制,受挫后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而是退缩、逃避,久而久之,造成性格的扭曲。

那么,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要分析原因,客观地评价挫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说过,分析问题、找出症结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要冷静下来,对挫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防止再次发生。

其次,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不少人因受挫后情绪低落,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对身心健康毫无益处,只会加重心理负担,把挫折的阴影扩大。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精神紧张,因此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

下面就为大家简述一下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移置、投射和反向作用。

移置就是我们将自己所无法接受的行为和态度归因于别人,也就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转嫁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机制。

我们知道,从别人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是很重要的。

但如果经常把自己的失败或痛苦归咎于他人或外界,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即尽管意识到自己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也无法克服和改变它,同时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投射,是把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无端地推给客观环境或他人,也是一种不合理的防御机制。

比如说,你喜欢和开朗的朋友一起玩,却受到同伴冷落,结果你越来越孤僻,不与人交往;而你的同学却没什么心理压力,仍然有说有笑。

由于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客观条件,使自己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产生孤独感,其实,这种孤独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你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作怪。

由于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阻碍了自己的目标,从而导致不愉快的体验,这样就越来越抑郁,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在孩子和青少年身上比较普遍。

反向作用,是指以拒斥或攻击他人的态度去取代应对自己的情绪体验。

它是防御机制中最危险的,属于病理性防御机制。

如,有人当面指责另一方的过错,严厉批评,过后又认为他不对,这样做只能使对方心情更差。

当我们发现某些行为和言语或是情绪上与我们的主观愿望相悖时,就采取这种方式,以平衡内心的冲突,因此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防御机制,我们不必刻意去压抑自己,可以适当表达我们的真实情感,但也不能太过任性。

不要用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有些人对压力过度反应,甚至焦虑不安、恐慌害怕,或者悲观绝望,这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人类的动机就像是树根,心理防御机制则是树干,动机是由心理防御机制所支配的。

大脑有许多功能,这些功能被分为思维、记忆、感觉、想象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工作。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7-05-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防御机制的跨文化研究0(04XM Z015)和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中等收入者社会态度及行为预测的实证研究0(054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运合(1973-),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杨伊生(1965-),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

2008年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 an .,2008第37卷 第1期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7 No .1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刘运合,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以近年已有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起源、研究分类、测量工具和干预研究等,并对心理防御机制未来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综述[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8)01-0088-05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 echan is m ),又译为/防卫机制0、/潜意识防御机制0、/防御机制0、/自我防御机制0,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1]12。

自从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如S .Freud的其他理论一样,由于难以进行实证研究,既受到广泛的推崇,也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批评,所以似乎一直没有登入心理学的大雅之堂。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心理学各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探讨心理防御方式与防御,心理防御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特别是广大临床心理学家和健康心理学家的重视。

12种心理防御机制

12种心理防御机制

12种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通到各种不如意的事件,会遇到各种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冲突,心理失去平衡,如不及时调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能力,用以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烦恼焦虑的威胁和危险.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这就是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存在于潜意识层面,一般说来并不为“自我”所意识。

心理防卫机制有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之分。

人们习惯于运用田些心理防卫机制,就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

心理防卫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补偿个体的某些心理需求末得到满足,或者是失去了,就会从其他方面去弥补,这就是心理补偿。

人在生理上常有补偿。

例如,一个双服失明的人,他的听觉、触觉、嗅觉会比一般人强很多c人在心理上也会有补偿。

如,现在有些父母没能进大学,就特别希望子女锑考上大学,替自己实现年轻时未实现的心愿,弥补自己的缺憾。

(2)压抑压抑有两种相互关联的含义:第一,把痛苦或可耻的经验从意识中强行逐出;第二,把为社会习俗、伦理道德、法律等所不容许的冲动和欲望传达至意识领域。

(3)否认人在遭受到重大心理汀击时,为了免受这种打击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往往采取否认的心理防卫机制。

例如,年富力强的儿子因车祸死了,母亲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个反应是“不可能I你们搞错了。

”这种否认只是一时起缓冲作用,时间一长,当事者还得面对事实。

(4)转移个体在被激怒或感到受欺压时,往往想报复,但镊于地位与社会规范的压力,不能将自己痛苦的情绪向对方发泄,就选择适当时间、适当地点、适当人选,把这种情绪发泄出来。

例如,父亲在单位里受了领导的批评,回家看到儿于作业做得侣,就借故打了他一下,儿于莫名其妙地挨厂打,骤生委屈,敢怒不敢言,待父亲离开后,就狠狠地踢身边的小狗。

(5)升华人的某种良好愿望不能实现,或遭受很大的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对智意、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迫求,有可能取得成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12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说明

12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说明

12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说明一、拒绝:这是一种行为上的防御手段,它通常发生在思维上。

通过拒绝,人们可以把一种担心或感受转变为不和谐或不可能。

比如,当一个母亲发现自己孩子把一杯茶弄得满地都是时,她可能会说这个破活都不会做,也不值得她教。

这是一种拒绝,它可以将母亲的担忧转化为不安,让她松口气。

二、移情:这是一种情绪防御机制,它指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对象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它可以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真实情况的伤害,从而获得安全感。

比如,一个孩子承受着他父亲的持续抨击,面对父亲,他可能会通过将他的抑郁情绪转移到他的老师和班主任身上来获取心理上的安慰。

三、投射:投射是一种情感上的防御机制,它将内在的愤怒和压抑转移到外部。

例如,有一个男生从来不在家里待太久,每次他到家就发脾气,责骂家人,其实把自己的愤怒投射到家人身上。

四、压抑:压抑是一种行为上的防御机制,它有助于人们减少认知上的担忧。

例如,当一个女孩面对家人对她的严厉批评时,她可能不会咆哮,而是把一切压了下去,她甚至不会去思考家人批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五、消极思维:消极思维是一种思维防御机制,它有助于人们降低自己对一件事情的期待,使自己不会失望。

比如,有一个员工在工作中老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无论他怎么试着去做到完美,他仍然会用消极的思维去覆盖所有可能的失败的情况。

六、反应酸化:反应酸化是一种情绪上的防御机制,它将愤怒和悲伤转移成愤怒、反愤或冷漠。

例如,当一个人受到别人的批评,总是想借口回敬过来,而不是直面批评,试图让人害怕、怀疑或反愤,以此来达到转移责任或掩饰自己对自己失败的情绪的目的。

七、隔离:隔离是一种情感上的防御机制,指的是把不想面对的情绪与自己的真实情感分离开来。

例如,当一个人经历到曾经的悲痛时,他可能会把自己的感受隔离开来,不去认真思考,从而避免太多的痛苦和痛苦经历。

八、抗拒:这是一种思维上的防御机制,它可以帮助人们把可能对自己具有威胁、不利情绪的事情转变为别的思维活动,从而缓解压力。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10、压抑(Repression)——表面上看起来是显得莫明其妙的天真行为,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某一感官所输入的信息。可以说这是: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
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2. 否认 否认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女朋友跟别人走了,他心里很痛苦,这个时候别人来劝他:"哎,失恋了一定很痛苦。""没有,没有,我没事儿!早就不想跟她了,走了更好!"否认不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这样很难争取到周围人的支持、社会的支持。
3. 文饰 文饰是指遇到挫折后,杜撰一些理由摆脱困境或内心的痛苦。考试没考好,真实原因是那天睡懒觉,耽误了考试,却编了一个瞎话,比如说是在路边勇斗歹徒,结果误了考试。如果是通过一个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排解,也未尝不可,也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这种文饰的方式一定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
7. 抵消 抵消指的是发生问题时,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来缓解矛盾。比如,最常见的道歉就是一种抵消挫折的方法。抵消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
8. 幽默 幽默是一种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别人的默,一定要幽自己的默,要学会自嘲。一个人要是会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了。说明他认识了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强了。幽默很容易缩短你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你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即使你这次没做好,别人也能容忍你。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心理防御机制doc12.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心理防御机制doc12.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河北大学教育硕士何新赏 [摘 要]心理防御机制(以下简称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其重要性已广为心理学家们所认可和接受。

关于防御机制,研究者们已进行了诸多探讨。

本文拟对防御机制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不同研究的争论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旨在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防御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分类、作用、领域内的研究。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又译为“防卫机制”、“潜意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1]。

1894年,S.Freud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

1926年,弗洛伊德又重新关注防御机制问题[2]。

在《自我和本我》一文中,他提出了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元结构,把防御机制归属于自我,作为自我的一种功能。

根据他的观点,防御机制指的是“自我在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中所采用的全部策略”[3]。

这些机制通过篡改或曲解现实达到降低与排除焦虑、维护健康和自尊的目的。

1936年,S.Freud的女儿A.Freud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认为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其目的是减轻痛苦、维持内心平衡,同时又使外在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A.Freud把散见于他父亲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下述10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解脱、固着、退行。

A.Freud研究了防御的某些模式与不同形式的神经症之间的关系、防御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又添加另外的五种防御机制:禁欲作用、自我约束、对攻击者的认同、隔离作用、抵消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

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

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

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现将防御机制的40种具体表现列出如下:⒈压抑: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

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

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这就是压抑,即主动地将痛苦的记忆、感情和冲动排斥到意识之外。

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

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

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⒉否认: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鸵鸟政策,孩子摔碎了东西,闯了祸,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不太成熟的防御机制。

短期临时性的使用可以使自我在重要挫折面前得到暂时的逃避,过度使用会形成偏执性倾向,形成偏执性格。

3.歪曲: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

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也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和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

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

”4.妄想性投射:往往是被害性的。

心理防御机制解析

心理防御机制解析

心理防御机制解析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或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防御策略。

这些机制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各种困难。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运作方式。

1. 投射机制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欲望或情绪归咎于他人。

通过投射,个体可以将自己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问题转嫁给他人,从而减轻自己内心的负担。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归咎于同事的行为,而不是反思自己是否有什么问题。

2. 否认机制否认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对于现实或者自己的行为产生的不愉快感受进行否认或逃避。

通过否认,个体可以暂时避开不愉快的情绪或真相,并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否认自己的疾病状况,以避免面对真实的健康问题。

3. 反向机制反向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通过将自己的欲望或冲突转化为相反的反应来保护自己的内心。

通过反向,个体可以抑制或隐藏真实的欲望或冲突,以符合社会期望或个人意识的要求。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得冷漠或敌意,而实际上内心却对对方有着强烈的情感。

4. 合理化机制合理化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通过找到合理的解释或理由来减轻潜在的冲突或罪恶感。

通过合理化,个体可以使自己的行为或观念合乎逻辑,并减少自我责备的感觉。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合理化自己迟到的原因,认为是交通拥堵,而不是承认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不足。

5. 逃避机制逃避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通过逃离现实或者寻找替代消遣方式来减轻压力或情绪不适。

通过逃避,个体可以暂时远离问题,并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过度工作或沉迷于娱乐活动来逃避个人或情感上的挑战。

6. 幽默机制幽默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通过使用幽默或笑话来缓解紧张的情绪或矛盾。

通过幽默,个体可以将问题看作是可笑的或荒谬的,从而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人在这时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期间自我就可以不知不觉之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解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这些防御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则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而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depressive)——是指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被潜抑到无意识当中去,从而以使个体不再因此而产生焦虑、痛苦体验,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例如很多人情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象自己走路被车撞死的危险。

其实后一种事件发生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其实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走路被车撞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淡化或遗忘。

否认(denial)——是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一些不愉快的现实从而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方式。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为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会在短期内会否认此事的发生。

投射(projection)——是指个体为免除自责的痛苦,将自己所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

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化(degenerate)——是指当个体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放弃已经学会了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比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如某些露阴癖病人,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原因是其作为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故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其非常态的满足。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用语。

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

如压抑、压制、否认、投射、转移、文饰、解除、自居、补偿作用等。

自我防御的特征: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

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

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

概说:按照发展中出现的大约的先后顺序一、口欲期:0—3岁001、投射: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002、内射: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003、幻觉: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没有现实检验。

二、肛欲期:1.5—5岁00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

——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这个人像那个曾经让你不快的人一样对待你。

005、投射性指责:你因为自己的问题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并且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释了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和原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拒绝:拒绝是一种否认和避免现实的防御机制。

当面对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事实或情况时,个体会选择忽略或抵制它,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2.投射:投射是指个体自己内心的冲突、欲望、情感或特质,不自觉地归咎于他人身上。

个体将自己的不满或困惑转嫁给他人,以减轻自身的焦虑和内疚。

3.退行:退行是指个体在遭遇焦虑和压力时回退到较为原始的心理状态。

他们会采取儿童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模式,以寻求安全感和避免现实的挑战。

4.否认:否认是个体对令人不愉快的自我、欲望或事实进行否定,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个体会选择忽视或拒绝承认一个有可能触发内疚或焦虑的事实。

5.合理化:合理化是指个体为了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而提出合理的理由和解释,以减轻内疚和焦虑。

这种机制可以让个体感到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或合理的,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6.反作用:反作用是个体采取与其真实感受相反的行为或情感的防御机制。

他们会通过展示相反情绪或行为来掩盖或抵消真实感受,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7.退却:退却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和焦虑时逃避现实和责任的机制。

他们会通过回避或回避挑战,使自己感到安全和舒适。

8.再投射:再投射是指个体将内部的冲突和欲望转移到其他人或对象上,以减轻自身的焦虑和冲突。

这种机制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9.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形成不合理或过于简化的评价和观念的防御机制。

他们会将自己或他人的特征和行为归为其中一种刻板印象,以减轻内疚和焦虑。

10.替代满足:替代满足是个体通过寻找或强调他们无法得到的东西或满足来减轻内疚和压力。

他们会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方面的追求,以取代无法实现的欲望。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运作的,个体可能并不自觉地使用这些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用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行为的内在原因,即借以调节自己的内部心理状态,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系列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从性质上看,有两种基本类型:防御性心理与反应性心理。

它们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前者指的是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外界事物,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动机、需要、情绪、态度等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或情绪活动,后者指的是个体因精神遭受挫折,由此产生了痛苦的情绪而采取一种防御性的措施来掩盖内心的真实感受。

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又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个体遇到挫折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一些歪曲现实的方式来应付挫折,从而减轻焦虑,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反应。

正常情况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也会产生某些挫折,这些挫折如果没有引起自我心理保护机制的过分紧张,对人是有益的。

当然,如果某种挫折过于强烈,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便会成为阻碍人们继续社会交往的障碍,甚至使人感到痛苦不堪。

自我心理保护机制所产生的歪曲反映客观现实的方式,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暂时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

但是,这种安全感和心理平衡却是以牺牲自尊为代价的。

自我心理保护机制的应用,是以降低人格独立性为代价的。

2、从类型上看:自我心理保护机制,从表面上看有积极的一面,如用转移法去克服痛苦、悲哀等,用升华法去压抑愤怒、仇恨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自我心理保护机制不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而是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下无奈地采取一种无助的自我防卫行为。

比如,一个人由于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家庭破裂的阴影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他担心别人瞧不起他,害怕被人议论,于是开始出现过激言行,如赌气不上学,顶撞父母,骂脏话,说谎,结果被老师开除。

你的朋友告诉你:他爱上了一位女孩子,你劝他放弃,他却坚持要谈下去。

你建议他不要固执,他却认为你在小瞧他。

由于害怕失败而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中,这就是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在作怪。

心理防御机制(附图解)

心理防御机制(附图解)

• (四)代替性防御机制
• 代替性防御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 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 1、幻想(fantasy)
•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 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 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 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 称为“幻想”。(思维的退化)

合理化的三种方式
• (1)酸葡萄(sour grapes) • 追求的东西得不到而贬低目标,恢复平衡。
• 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 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此机制 是引申自伊索寓言里的一段故事,从前有一只狐 狸走进葡萄园中,看到架上长满了成熟葡萄,它 想吃,但因架子太高,跳了数次都摘不到,而无 法吃到葡萄,它就说那些葡萄是酸的,它不想吃 了。其实葡萄是甜的,它因吃不到,而说葡萄是 酸的。
投射
• 某些外射行为可认为是人们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 误,是一种人人极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术,借此对 于错误的行为予以饶恕或解脱。但是责怪他人成 为一种习惯,总是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就 会妨碍我们与他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 干扰了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且容易对他人形 成敌对的、难以容忍的,以及怀疑心重的态度, 从而把过错外射到外界及怀疑他人而引起诸多麻 烦。 • 有些青少年,别人无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动手打 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
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
• 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 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 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 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 缓解而自足,但往往具有伪装或者歪曲事实 的特点,容易在面对现实中退缩甚至恐惧而 导致心理疾病。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在全国各类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防御机制多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考察较为简单,结合实际生活事例进行判断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河北大学教育硕士何新赏[摘要]心理防御机制(以下简称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其重要性已广为心理学家们所认可和接受。

关于防御机制,研究者们已进行了诸多探讨。

本文拟对防御机制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不同研究的争论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旨在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防御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分类、作用、领域内的研究。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又译为“防卫机制”、“潜意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1]。

1894年,S.Freud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

1926年,弗洛伊德又重新关注防御机制问题[2]。

在《自我和本我》一文中,他提出了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元结构,把防御机制归属于自我,作为自我的一种功能。

根据他的观点,防御机制指的是“自我在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中所采用的全部策略”[3]。

这些机制通过篡改或曲解现实达到降低与排除焦虑、维护健康和自尊的目的。

1936年,S.Freud的女儿A.Freud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认为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其目的是减轻痛苦、维持内心平衡,同时又使外在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A.Freud把散见于他父亲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下述10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解脱、固着、退行。

A.Freud研究了防御的某些模式与不同形式的神经症之间的关系、防御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又添加另外的五种防御机制:禁欲作用、自我约束、对攻击者的认同、隔离作用、抵消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S.Freud和A.Freud 提出的防御机制之外,Kernberg和Klein于1973年描述了分裂、伴无能之全能、简单的理智化、投射性认同和精神病性否认等五种防御机制[4]。

后人在Freud父女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防御机制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Valliant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Valliant于1971年对随访30年的30名成年男性自我适应过程研究后,认为防御机制可分为如下四个层次[5]:(1)自恋性防御机制,包括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对现实的歪曲;(2)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幻想、投射、被动攻击、疑病和潜意显现;(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包括理想化、潜抑、转移、反向形成、分离;(4)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期望、利他和幽默等五种心理防御机制,这个分级为美国某些精神病学教科书所采用。

Valliant于1986年又对随访40年的307名男性作资料分析,又提出了3级分法:(1)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幽默、期望和利他;(2)中间型或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包括转移、潜抑、隔离、反向形成;(3)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分裂性幻想、被动攻击、潜意显现、疑病和分离。

和以前的分级相比,取消了自恋性防御机制,但差异不大,这样三级防御机制的作用就超出A.Freud的观点[6]。

迈斯纳、麦克和塞马尔于1975年的分类是:(1)自恋防卫(narcissisticdefense)包括:投射;否认;歪曲。

(2)对方不成熟的防卫(immaturedefens-es)包括:行动化;阻断;疑病;内射;被动攻击;退行;分裂样幻想;躯体化。

(3)神经质防卫(neuroticde-fenses)包括:控制;转移;解离;外化;抑制;理想化;合理化;反向;阻抑;性化;(4)成熟的防御机制(maturedefenses)包括:利他主义;预期;克制或禁欲;幽默;升华;压抑。

(5)其他几种为精神分析重视的防御机制如:固着;转换;自居或认同;激将行为[7]。

Bond于1983年[8],Peery于1989年,Andrews于1989年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分级。

我们学者曾文星在《分析的学理与治疗过程》一书中,利用一张表列出了四类共20种[9]。

这20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属于自恋(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的有否定作用、外射作用、歪曲作用;属于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内射作用、退缩作用、体化作用、幻想作用;属于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潜抑作用、解离作用、转移作用、隔离作用、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抵消作用、补偿作用、仿同作用;属于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作用、升华作用、幽默作用、利他作用。

在西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有上百种。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有人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出发,有人从心理防御机制的性质出发,但主题分类方向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来划分。

于是,分类的种类在不断增多,分类的方法越来越精细化和准确化。

她把“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术语用来指代不同的防御过程和策略。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面对挫折、心理冲突和压力的应对与调节的反应体系,是维系个体心身健康的重要活动方式。

我国的心理学专家将其表述为心理防卫机制,并提出:“我们了解心理防卫机制后,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积极的防卫机制应付挫折,如升华、补偿、幽默等。

积极的防卫机制是把挫折变为前进动力的重要方式。

”[10]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有它积极的作用,也有它消极的作用我们不可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

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抵御紧张、焦虑、忧愁、恐俱、嫉妒等消极情感的伤害,有助于我们维持情感的平衡或心理的平衡,在不能有效地控制情境时把焦虑减少到最低限度。

例如,把一些不能忍受或会引起内心烦恼或痛苦的念头尽量抑制下去,不去想它,可保持心境的安宁,并可使我们集中精力面对现实问题;当我们处于尴尬的境地时,以开玩笑、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处理问题,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堪的局面。

能够为我们获得喘息的时机。

有的防御机制的运用还直接有利于我们行为的改善。

如想象、幻想机制的运用,在我们趋近某一目标的进程不顺利或遇到暂时困难、挫折时想象到我们获得胜利时的情景,可增长我们衰落了的动机。

有的学生记忆力不行,他就努力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来补偿;有的学生体育活动不行,他就努力在文娱上有所发展,以获得某种自尊和优越。

如升华机制的运用,有的学生失恋后,把所有的精力都转到学习上,成绩大幅度提高,并在专业上有所建树。

有的嫉妒心较强的人,将妒火移至奋发努力上,以对社会的更多贡献来超过对手。

心理防御机制的消极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的消极作用有如下四方面: ①它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如压抑否认、投射、文饰等。

从现实定向防御转向自我防御时,也就是从欺骗别人转向欺骗自己。

而沉溺在自欺行为中是个体走向脱离现实的一个重要步骤,其结果是使观念中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与现实中的自己的疏远渐渐加深,并最终导致心理疾患。

②阻碍心理的发展,耗费了本来可以用于更为有效的个体活动的心理能量,特别是无意识水平上的自我防御更是如此,从而削弱了个体发展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如反向机制是对焦虑的一种非理性顺应,为实现虚假的和伪善的目的,消耗大量能量,歪曲现实,使人格变得既呆板又固执。

当防御机制成为反应的唯一支配形式时,个体就表现为人格顺应不良了。

③减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尽管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暂时解决痛苦,抵御情感创伤,但是它们曲解现实,并因此妨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个依赖于防御机制的人可能从未学会更有效地对付现实问题的方法。

例如,把自己的敌对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可熊越米越从社会中退缩:由于拒绝承认自己的债怒情绪,他可能从未认识到大多数人是好的,并且也从未现解他和他人可以发展满意的人际关系。

达样,他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因此心理防御机制的过多运用尤如我们常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上愁”。

④被压抑的感觉和观念虽然从意识的认知上被隐藏了,却仍然在心理的底层有力地活跃着。

在那里我们的意识无法控制它们。

它们经常溜出来,作为心理生活的一种牵制力量在起着作用。

也就是说,现实的自己总会找到表现自己的方法,被防御机制排斥在外的现实的自己会通过厌烦、失败、无名的焦虑、内疚、压抑、无意识的动机以及与自我疏远的种种症状来顽强的表现自己。

最后,如果自我防御的使用也不能减少日益增长的紧张和焦虑,那么,另外的叫做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防御系统就会发展起来。

这时个体就进人了不正常行为的范围。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临床症状被看成是个体实际上是的那种人与个体希望保持的那种人之间的显著差异所导致的冲突的副产品。

”四、学术领域内的防御机制研究认知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研究对记忆的研究表明,没有意识到的记忆仍然影响着有意记忆和任务成绩。

目前一些认知心理学家正在思考,像压抑一样的过程是如何发挥功能的[2]。

研究表明“认知过程在执行过程中或在执行过程后,未被意识所觉察”;Bonano&Wxler发现,注意可能对刺激加以区分,一种刺激在意识层面被意识到,另一种则不会;这样的注意区分是一种认知过程,它推动了分裂机制的形成。

另外,尽管缺少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的觉察,Greenwald对这种刺激的生理和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那些未被注意到的刺激会影响行为[2]。

这也在潜意识的心理动力的激活研究中得以证明。

社会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研究防御机制在社会认知和其它理论框架的支持下“被重新标注或被重新发现”。

“特定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说认知失调,都只是对防御机制研究的委婉的说法”,涉及到投射的认知过程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只不过它更名为归因,后来也称为“错误的共识效应”。

置换机制是“代罪羔羊”研究早期工作的基础,隔离机制作为“不协调缩减”出现。

最近,否认的一些方面也被重新改造为“积极错觉”,抵消被重新标注为“假设思维”。

社会心理学家实际上已经开始致力于对精神分析中的防御机制的整个领域进行研究,但是使用了不同的标签[2]。

发展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防御机制会遵循一种发展的模式(Cramer,1991;Vaillant,1992),儿童对防御机制的使用是以一种发展的、可预测的模式而变化的,认知上较为简单的防御机制,如否认,在儿童早期占据着支配地位;而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更为复杂的防御机制则占据着主导地位。

事实上采用认同而不是否认和投射的防御机制可以看作是情感成熟的标志(Cramer,1998a)[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