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的审美差异

合集下载

中外美术评价与欣赏

中外美术评价与欣赏

中外美术评价与欣赏美术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使用于表达和创造思想、情感,它无处不在,涉及各个方面。

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也会对它们进行评价,以确定它们的价值。

在中外美术的评价和欣赏方面,由于两者的艺术文化差异,有着一些显著的不同。

首先,中外美术评价的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评价方式是以“趣味”为基础,审美的标准在细节处理上。

注重表现形式与情感,不仅要求对细节的处理讲究,还要求作品能表达诗意和情感本质。

而西方美术的评价方式则相对抽象,注重绘画表达技巧和创新性,若能够从一定的角度看出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个性,就会被认为更具艺术价值。

其次,中外美术欣赏也有区别。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是一种体现古老文明的艺术,是一种把文化和情感加以具象表达的民间艺术形式。

从古至今,它的内容多以自然为主,表现内容简单而生动,充满朴实之美。

而西方美术则强调技术和想象力,注重从新的视角表达,甚至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

此外,中外美术的欣赏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欣赏多以细节和精美的色彩作为考量标准,尤其是对色彩的处理,更要求用色多样而调和。

而西方美术则多把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作为评价标准,以避免重复画面和刻意的装饰。

最后,中外美术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偏向传统,以山水画为代表,既能够传达审美情怀,又能够体现古老文明,把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融汇成一体。

而西方美术则注重用色多样、绘画表现技巧精湛,把艺术与社会紧密联结,以尖锐的视角反映出当下社会状况。

总之,中外美术在评价和欣赏方面有着不同,但是从深层次来看,都在寻求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当我们欣赏到中外美术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去感受和评价它们,挖掘出美术作品的意义所在,这样我们才能从中体会到它们的魅力。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

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1.时间的比较。

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

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裸体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

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裸体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

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

《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

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2.线条的比较。

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

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绘画审美观的差异共生性——以郎世宁与徐悲鸿为例

中西绘画审美观的差异共生性——以郎世宁与徐悲鸿为例
真正脱离过传统。 “ ”“ 体 用”之说的思想根源来 自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对 异 域 文化 冲 击 的 回应 。 中 国 画 中 的 “ 意 ” 源 于 东 方 哲 学 强 调 万 写
物互相 联系,现实世界是一 个整体 。 日本曹洞宗创始人道 元禅 师认
为,事 物没有 内在本质 的意义,离开了与它们相 关的事 物,它们什 么也 不是。④中国人在生命 形态、文化形态、审美形态 早期形成 的
是朗世宁的西法中国画的特殊性 。 2 O世纪初 的中国美术在与西方美术冲撞 的过程中加快了自身变 革 ,因此一场影 响深远 的美术革命 就在 新文化运动 的大浪潮 下发生 了。它直击文 人画的表达 方式,提1 。 新,以科学论与进化论 为理 B J I 论支持,以融合 中西为途径 ,试图确 立新的审美价值观 。 徐 悲鸿,“ 九岁既毕 四子书” ,具备深厚 的国学基 础。当 “ 改良
美术史论
中西绘 画审美观 的差异共生性
— —
以郎世与徐悲鸿为例
Co xi t nc s h tc St nd ds o e s e e OfAe t e i a ar fChi e e a d W e t r n s n se n
Pai i hie Dif ence iI ntng W l f er s St I Exi t s :T aki i epp ng G us e Ca tg i n n i on s a a s i l e a d Xu Be h g a n Ex mp e o l
◇ 吴 夷 Wu i Y
文化的多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随 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不同文化 之间交流 的范围 日益扩大 ,程 度 向纵 深延伸 ,从物质到精 神,相互 间的文化传 播从未间断。在这个过程 中通常存在文化的输出与吸纳两种方式 ,而异质 文化 的碰撞 由于双 方在特征上 的区别往往会导致 文化间的冲突,影 响它们之间的接收 与整合。使得艺术家 自身艺术构架发生潜 移默化的移位 ,逐 渐形成 异质文化 冲突、整合后的新鲜状态 ,“ ”“ 体 用”之说正 源于此。 当我们剖析艺术文化 的本原 问题时,必先研究此类型与他类型 艺术文化产生过的联 系。中外美术交流 的历史 ,至少可 以追溯到先秦 ( 公元前 2 1 以前 )时期。到两汉 ( 2年 公元前 2 6 公元 2 0 O一 2 )丝绸 之路 的开通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 2 - 5 9 2 0 8 )中国吸收外未艺术影 响形成第一次高峰是随着印度与中亚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产生的。明 清 ( 3 8 9 1 时期 ,随着欧洲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 中西贸 1 6 —1 1 ) 易的发展,形成中国吸收外来艺术影响的第二次高峰。近现代 中外 美术交流始于 1 4 8 0年鸦片战争。清末 民初时期 ( 8 0 1 1 1 4 — 9 9前后 ) , 中国被 迫实行 门户开放,西方文化大规模 涌入。民国时期 ( 9 2 1 1— 1 4 ,中国美术家留学海外学>西方美术已成为时代潮流。 9 9) - - j - - 中国在明清 时期进入封建末世,巨大的历史变动使得这个 曾经 辉煌的大国几乎是在 无意识状态中被动地卷入 世界历史潮流 ,直面 西 方 国家 与西 方 艺 术 。 真正 为耶稣 会在中国传教奠定基 业的是来 自意大利的利玛 窦, 也正是他率 先将带来的西洋美术与中国美术正面接触。利玛窦于明 万历 ( 5 3 1 2 1 7 — 6 0)年 间来到 中国,1 9 5 9年定 居南京 ,他带 到南 京的天主像应该是作 在铜板上 的写实的油画,这是 欧洲 1 6世 纪油 画画法之一。在明代晚期 ,西洋绘画作为宗教传播的一种载体 已经 悄然登陆 中华大地 ,曾鲸 的 “ 臣派 ”就 对其有所借鉴 ,可见这种 波 陌 生 的视 觉 艺 术 已经 引起 一 些 职 业 画家 的 好 奇 和 关 注 。 欧洲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一 些人兼长绘画,他们被 吸收 为宫廷 画家后将欧洲绘画作品和绘画技法带到 了中国。活跃在雍正朝及乾 隆前半期的朗世宁便是代 表人物之一。郎世宁作 为一名传教 士,迫 于 宫 廷 的 压 力 不 能 尽 职 , 而 作 为 一 名 画 师 ,他 的 艺 术 造 诣 虽 不 能 与 西方大 师相提并论,却在 中国美术史 上留下 了足迹。 当清代院体画继承了宋院体 画强调求形之真的表现手法,郎世 宁便 找到了一 个与他擅长 的文艺复兴以来 的写实主义风格@协调 融

中外美术比较分析

中外美术比较分析

中外美术比较分析作者:杨昱来源:《牡丹》2019年第17期中外美术的发展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研究实践中,为了加深对中外美术的认识,人们应该对中外美术进行对比研究,为更加系统地认识美术提供支持。

本文就将中外美术比较分析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分析,希望能为系统研究美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外美术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衍生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中外美术发展赖以生存的世界观和哲学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它们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倾向。

对中外美术实施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美术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

一般而言,东方美术更加重视精神追求,美术作品能展现生活的真谛,西方美术则将重点集中到光影的协调、焦点的透视以及明暗布局等方面,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推动了中外美术的发展,还构成了世界美术文化的多元性,具有研究价值。

一、中外美术创作中审美的差异我国美术具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在主客观创作的选择中更加重视抒发主观情感,力求能让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产生心灵愉悦的感受,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主体性特征相对较为明显。

而以西方美术为代表的外国美术则将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再现作为重点,在创作方面突出强调理性精神,希望能表现出对人性的崇高追求,客体性较为突出。

我国古典绘画有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特定形象思维的表达方式和绘画语言,在创作方面要求创作者尽量做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将中国哲学融入其中,展现出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力求达到“境生象外”的审美效果。

中国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往往能在客观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构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图式,能将欣赏者带入独特的审美意境中。

西方绘画受到西方古典形式的影响,关注自然,因此将重点放到对真实自然事物和社会现实的再现方面。

西方美术创作思想提出将人和物看作是宇宙的主体,因此在绘画中应尽量展现人和物并列的关系,并从人在自然外的视角进行绘画,把握自然世界的美,将其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浅析中外美术之差异

浅析中外美术之差异

浅析中外美术之差异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人们追寻美的脚步,从未停歇。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其中,美术作为一种表现自然之美的原始形式,伴随着漫长的人类历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小时候在美术教室学习素描的我,看到美术课本上的中外名画,就隐约地感受到了中外美术的差异,所以今天我就以美术为切入点,浅析中外美术之差异。

美源自人心,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冲突,性格的差异,都会使不同的人类文明产生独有的审美观念。

如今,经过岁月的沉淀,世界美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术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美术。

众所周知,中国画重在写意,内容神秘典雅,加之古代诗歌之盛行,文人墨客多以诗画言志抒情,画中便多了几分情意。

想起小时候阅读的唐诗三百首,虽说书上的配画是印刷上去的,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画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而中国画以宣纸、毛笔、墨汁为原料,更使中国画随意随性、变化无穷。

西方画重在写实、透视,内容尊重自然,符合其“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诸多西方画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一幅油画《父亲》。

画中通过明暗对比、精笔细描,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历经沧桑的老父形象,透视出了人性之美。

西方画以油性材料作画,通过各种颜料的搭配运用,为我们展现出了绚丽多彩的现实世界,能够画出复杂的景观。

然而,为何中西方美术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差异?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思想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儒道家思想盛行,导致中国文人墨客形成了重写意轻写实的美学观念。

道家以天人合一为至高境界,所以中国古代画家以此为心中最理想的目标,将笔下之物描绘得清新脱俗,放浪于形骸之外,他们将画作为自己的抒情工具,融入了自己的理想。

而西方则信仰基督教,他们善于使用哲学的观念对人性和自然剖析和再现,在写实的工笔下又多了几分灵动,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拾穗人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中西方绘画对比论文

中西方绘画对比论文

1.介绍绘画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在艺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行为,那些表面的例子有纸张、油画布、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

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表现出从事者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

(painting is avisual art.Painting is 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paint, pigment, color orother medium[1] to a surface (support bas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dium is commonly applied to the base with abrush but other objects may be used. In art the term describes both the act and the result which is calleda painting.Paintings may have for their support such surfaces as walls, paper, canvas, wood, glass, lacquer, clay,copper orconcrete, and may incorporate multiple other materials including sand, clay, paper, gold leaf as well as objects.)它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的一种手法。

绘画的种类: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

中国画又按照技术和素材上分为了很多种。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一、人物塑造与人体比例
中西方艺术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艺术中,人物通常被描述为具有“气势”的形象,尤其重视塑造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相反,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具体性。

此外,中国艺术中的人体比例往往不太严谨,而西方艺术在此方面则更加精确。

二、色彩运用
在色彩运用方面,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艺术往往使用深沉的色彩,强调形象的“气势”,它们的展示着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方式。

而西方艺术的色彩运用则更加注重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使图片更加具体。

三、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方面,中西方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技巧。

在中国艺术中,古代的画法往往有着特殊的笔触和构图方式,贯穿着审美的和谐、自然和深广。

相反,西方艺术往往更加强调细节和具体的展现手法,如透视等。

四、审美体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

中国艺术更加注重对学者的有关性质的认识,将其自由表达出来,由观众自我体验。

但是,西方艺术,注重通过视觉效果,使观众体验艺术家要传达的意思。

西方艺术家更倾向于深入人道思考,表现出深情、浪漫、人性和整个自然界的奥秘。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虽然各自都有其自身的美丽之处,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对于两种艺术都有着独特的欣赏体验和思考方式。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作者:丁钰珊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4期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千古流传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美女还是十分喜爱的,这也是为什么美丽的女性形象能够成为人们古今中外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的原因。

而对于“美”的理解,中国与西方的审美是存在差异的……关键词:审美差异;肉体美感;衣冠文明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跨文化的学习方式越来越重要,最明显的表现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跟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道路,中国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以及新的技术走向了世界,同时也有许多新的西方思想走进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大多数人们会发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追溯到远古时期,中西方的文化就有许多的不同之处,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中西方在衣着审美上的差异所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千古流传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美女还是十分喜爱的,这也是为什么美丽的女性形象能够成为人们古今中外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的原因。

而对于“美”的理解,中国与西方的审美是存在差异的。

在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作品大多是美丽的女性形象,很少甚至没有出现过丑陋的形象,但是在西方美术史中,则出现过丑陋狰狞的女性形象,例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内容是,西方的审美更倾向于女性的肉体的美感,而中国则更倾向于穿着衣服的美感,也就是所谓的衣冠文明。

(一)西方艺术审美中的肉体美纵观整个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大多是表现人的肉体的美感。

从古希臘开始,西方就认为人体最完美,精神的完美会在身体的完善上体现出来。

【1】在西方艺术家的眼中,他们认为人体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对象,一切美丽的事物必然是来自于美丽的身体的。

像人们最熟悉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其中艺术家们以圣母像及人体居多。

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中的米开朗基罗,众所周知的代表作品是《大卫》,《大卫》是米开朗基罗用四年的时间完成的一个自然主义的然而又是超人的英雄形象,从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大卫肌肉健美的躯干,坚实的脖颈以及蔑视的表情下紧缩的双眉,《大卫》是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人体雕像,这就是作者通过肉体的这种完全呈现,带给观者的一种思想感情,不需要加过多衣着上的修饰就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中外美术的差异性

中外美术的差异性

中西方绘画都有自己的美学理念,由于受各自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西方艺术家有着两种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思维的体系。

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儒释思想,与西方的古希腊的人文哲学都是两种文明的发展的根源。

所谓殊途同归,正如艺术能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把生活从不同的视角表现出来。

艺术从来没有国界,美术亦是如此,但是由于中外文化积淀的差别,以及其不同的美术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导致了中外美术的差异。

以下就我在中外美术鉴赏这一课堂上之所学来小论中外美术之差异。

1.载体的不同关于载体,主要是写意与写实的区别,中国的美术作品以事物为载体,来表现画者的思想与情趣,追求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而西方的美术作品却重在写实,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去表现事物。

中国美术在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等关系中, 较为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 使人在融人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 的高度和谐, 偏重强调创作者主体的方面。

西方美术则相对强调客观的再现, 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 提炼出对崇高的人性的追向, 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面。

中国古典绘画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形象思维传统和形式语言体系,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景与情的互映, 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深长隽永、诗情悠远的审美意境, 达到一种“ 境生象外” 的审美境界。

中国画家通过这些题材, 把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在笔墨语言的范围中, 升华为一种“ 意向” 的审美图式, 营造出一种彰显“ 形外之画、韵外之致、象外之境” 的最高境界。

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 则是自然真实的再现和模拟, 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西方人认为人与物都是宇宙的本体, 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 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

2.选题与表现手法不同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延伸和审美领域的不断拓展, 艺术创作的选题和表现方式不断多元化, 但在古代东西方艺术中, 题材的选取同时也受到工具、技法和美学思想的制约。

中外审美差异

中外审美差异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的特点就是:直觉性;审美活动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尤其是感性的产物,带来审美享受的恰恰是直觉。

情感性;审美活动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事物,有人认为是至美,也有人认为是至丑,就是有因为二者投入的感情不一样。

愉悦性,审美就是一个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是愉悦的感觉。

审美差异主要包括:审美思维方式,审美价值取向,审美追求,审美理想。

指的是不同群体的人在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的差别。

中外审美差异,中是中国,可是中国是最古老的国家也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只以主流审美观为参照。

外,是指外国,可是这个范畴太大了,我们也只能以西方国家作为代表,选取其中最明显的差异来作为例证。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文学,工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中外的审美差异显著,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涉及,这里只能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在建筑上,中国人讲究含蓄蕴藉,最好是曲径通幽,这一处假山,那一处竹林花草,所到之处皆有蕴涵,皆有不同之景。

更兼效法自然,人为地做出湖泊,小山,小桥流水人家,追求天人合一,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而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验,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苏州园林便是好例。

西方建筑则更讲究气势,老远就能看见,一看见便觉宏大华美,修剪的成行成列的花草,巨大的喷泉,宽阔的广场。

皇家的城堡,贵族的庄园就是如此。

中西美术差异

中西美术差异

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更为丰富、广阔的绘画艺术世界,浩瀚的中外绘画艺术作品会源源不断地向你走来。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作品在你的脑子里,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有些作品却在你的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一幅幅强烈打动你的、动人心弦的画面并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倘若一闭上眼睛,那具有特殊美感的画面就会向你逼近,仿佛就是你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你深深地陶醉在里面。

当然,这种魅力与美感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代替的。

有些作品刚刚看过为何却忘得一干二静?有些却总使人回味无穷?究其原因,这些都与绘画作品的不同画种、不同内容、不同画面、不同色彩、不同表现手法等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一、中西绘画艺术画面容量的差异画面构成,是绘画艺术诸元素中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整幅绘画的灵魂,具有最强烈的感染力。

但一个画面感人的力度与强度却是各有不同的。

画面所蕴含能量的大小,也就是画面所能蕴含的艺术信息的多少,决定着一副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强弱,同时也显示出画家处理画面的功力和能力。

(一)暗示原理——运动和情节的瞬间性暗示原理就是以少量的线索,通过心理的联想或对整体的知觉趋向获得知觉整体的原代写论文理。

它多用于对人和物体之“运动”以及“情节”的再现中。

选取孕育最丰富,并能够暗示情节全过程的动作、运动瞬间,表现运动的过程和情节的发展,从而扩大时间、空间及情节的表现范围,是西方绘画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西方画家扩大绘画作品画面容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正是西方绘画的这一美学特征,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可读性和文学性,充分挖掘出了绘画的叙事功能,大大增强了绘画的表现能力。

性格表情的瞬间性,也是西方画家所追求的一个方面。

虽然有些肖像画缺乏一般创作中的故事情节,但其内涵和容量也是极其丰富又耐人寻味的。

伦勃朗晚年的《笑的自画像》就是画家通过捕捉自我一瞬间的辛酸的、惨淡的,好像是在哀哭,又似乎冷笑的表情,来揭示画家所遭受的贫困、灾难,被欺凌蹂躏的痛苦和哭诉无门的悲愤和忧伤。

中外古代人物画特点和异同

中外古代人物画特点和异同

中西方人物画艺术特点的特点和区别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两者在关于人物画的一些基本创作观念方面有某些共同性。

比如:注重人物形象的“形神兼备”,善于选择具有情节性的题材,注重题材的认识与教育意义等等。

但在对人物画的认识与表现方面也有不同之处或不同的侧重点。

在对人物画的造型认识方面,中国称之为“传神”或“写真”,西方称之为“肖像”。

中国画以事物为载体,来表现画者的思想与情趣,追求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西画却重在写实,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去表现事物。

这反映出东方对人物美的认识与西方的差异,即,中国人物画一般不留意人体的形象美,不强调严格的形似,而侧重“神识风采”之美。

它强调“以形写神”、“以神写形”,甚至“以神写神”。

着重于通过强调展示人物内在气质的一定外形,或强调从作者的主观理解出发的通过绘画画面笔法来体现的神采,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气度和内心世界,表现出画家的审美判断。

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以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

西方的肖像画常常以理想化、典型化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并赋予高尚的品格传神。

另一方面,西方美术则重视人体形象美,探索比例、解剖等形体美的规范,在高度重视肖似的基础上强调。

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

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

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

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中外美术比较分析

中外美术比较分析

25纸 贵中外美术的发展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研究实践中,为了加深对中外美术的认识,人们应该对中外美术进行对比研究,为更加系统地认识美术提供支持。

本文就将中外美术比较分析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分析,希望能为系统研究美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外美术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衍生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中外美术发展赖以生存的世界观和哲学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它们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倾向。

对中外美术实施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美术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

一般而言,东方美术更加重视精神追求,美术作品能展现生活的真谛,西方美术则将重点集中到光影的协调、焦点的透视以及明暗布局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推动了中外美术的发展,还构成了世界美术文化的多元性,具有研究价值。

一、中外美术创作中审美的差异我国美术具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在主客观创作的选择中更加重视抒发主观情感,力求能让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产生心灵愉悦的感受,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主体性特征相对较为明显。

而以西方美术为代表的外国美术则将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再现作为重点,在创作方面突出强调理性精神,希望能表现出对人性的崇高追求,客体性较为突出。

我国古典绘画有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特定形象思维的表达方式和绘画语言,在创作方面要求创作者尽量做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将中国哲学融入其中,展现出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力求达到“境生象外”的审美效果。

中国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往往能在客观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构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图式,能将欣赏者带入独特的审美意境中。

西方绘画受到西方古典形式的影响,关注自然,因此将重点放到对真实自然事物和社会现实的再现方面。

西方美术创作思想提出将人和物看作是宇宙的主体,因此在绘画中应尽量展现人和物并列的关系,并从人在自然外的视角进行绘画,把握自然世界的美,将其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良好体现,而且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西方艺术是世界两大文化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

它们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观念、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分析。

一、观念差异中西方审美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理解与评价上。

在西方文化中,注重个性、独立、自由和多样性。

西方艺术更加突出个性化、自由化,追求创新与变革。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团体、集体、稳定和统一。

中国艺术更加强调整体性,追求和谐与平衡。

这种观念差异造就了中西方艺术审美的不同特点。

二、题材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在题材方面体现的尤为深刻。

在西方,艺术的题材涵盖了宗教、历史、个人生活、自然等各个方面,表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而在中国,艺术的题材主要是以史诗、神话、传统文学、自然景象为主题。

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不同,所以塑造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

三、风格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在艺术风格上有所体现。

西方美术风格以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为主,西方人更加注重在艺术中表现出色彩、光影、线条等的变化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而中国美术风格以工笔、写意、泼墨等为主,中国人更加注重在艺术中表现出意境、神韵、韵律等的表现方式,喜欢以象征性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四、表现手法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也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体现。

西方艺术追求写实、精确,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这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于理性、科学、技术的重视。

而中国艺术追求意境、意蕴,表现为寓意丰富、理性转情感表达为主。

在文人画和书法中,常常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这种表现手法的差异也是由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际遇的不同造成的。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根源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差异。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正在更加深入地交流和融合,艺术也正在呈现出更加多样的风貌。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外美术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内容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差异主要体现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学习上。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需要学习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和名家作品。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艺术形式和风格。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艺术素描和色彩理论的教学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素描的基本功训练,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写生和模仿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创作来掌握色彩的运用规律。

二、方法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和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通常会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绘画技法和范例,学生需要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老师通常会鼓励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实践和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作品的完成度。

学生通常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品,并通过考试或评比来评价自己的绘画水平。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学生通常需要通过创作和表达来展示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思想。

三、目标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由表达。

中外美术的理解

中外美术的理解

中外美术的理解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只是受众面不同。

中国油画更适合于欧洲文化背景的人欣赏,其大气磅礴、浑然天成的特点无论从视觉还是精神层次都有一种强烈震撼力。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也深得世界各地人民喜爱。

相反,西方的油画则不适合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其静物与人物等刻画入微,极富细节的真实性,所以受众广泛。

同样地,油画技法运用在中国画上同样能呈现出十分完美的效果,同时这种写意的精髓使得中国画多了些人情味,显得格外亲切。

龄结构不同。

中国油画的观赏者一般以老人居多,他们的生活经历丰富,有人生阅历,自然在他们眼里的油画不是儿童画。

相反,西方油画画面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可读性,故常被大众接受。

在中国古代,就有“徐悲鸿画马”一说,能够做到入木三分,他的马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当今的马克思、恩格斯曾赞扬徐悲鸿的画是“东方艺术的明珠”。

这可谓实至名归。

由此看来,油画不是儿童画,就像中国书法、诗歌,不是儿童画一样。

另外,中国油画在色彩上比较单调,没有强烈的对比,没有冲击力,没有表现力,缺少变化。

所以我们学习油画要抓住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最根本的区别,即中国美术重传神,西方美术重写实。

由此也可见,现代油画的大师们早已从中国的水墨中吸取营养,把中国水墨元素融入油画,并发扬光大。

5、对色彩要素的敏感性,不仅是观察能力,而且也是分析色彩能力。

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美术教学工作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对美术有更加直接的体验,才能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己对美术的理解。

这就要求在美术课堂中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讲述、表演、分组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美术课堂活动的目的。

中外美术异同

中外美术异同

题目:中外美术的异同系部名称:计科系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计科系1241班学生姓名:胡炀学号:2012403046二○一五年六月中外美术的异同胡炀摘要:对于中外美术的研究,已经有着很多的学者、画家、爱好者等等去了解过了。

对于各地美术的异同,应该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中外美术有着很多的不同,应该多多研究,考察。

了解造成中外美术异同的原因。

而对于了解它的异同,必须查阅相关的资料。

应主要通过网络、书籍、资料、他人讲解这一些途径来了解中外美术的不同。

把从这些途径得到的资料整合一下,可以得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通过查阅对中外美术的资料,得到一些自己的见解,了解到了造成中外美术异同的原因和中外美术在不同的时期作品的不同点。

有文化,环境,历史、经济、思想的差异,造成了中外美术作品在画面上呈现的作画手法和自我想法不同。

还有不同时期中外发展的状况不同的原因,也是导致两地美术差异的只要原因。

通过上面的资料的了解,最后体会到不管是中国美术还是外国美术都是对于美的不同表现,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都是对于事物的体会,感受,认识。

他们都在对于美的认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关键词:中外美术;文艺复兴时期;模拟自然;感悟自然在大学的生活中,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和知识的广阔面。

而通过对[1]《中国山水画赏析》这门课的认识,我逐渐的了解一些关于美术的认识。

而关于对美的认识和欣赏方面,通过学习,我有了一些见解。

知道了怎么去欣赏美,认识美,了解美。

在对美术的欣赏、感受、评价过程中,逐步养成审美的情趣,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中外美术的不同有着很多的原因,其中就有着,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的不同,经济基础的差异,思想文化的不同。

例如中国的佛教,儒学。

西方的圣经,基督教,伊斯兰教。

这些都是造成中外美术不同的原因。

中国美术的造型体系是由人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哲学体系所决定的,观察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事物,而在感悟于事物。

中外美术鉴赏

中外美术鉴赏

论中外美术作品的区别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学史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注重人文自由。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强调人体的美,争取人的尊严和解放,赞美人的力量和雄伟。

15世界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所创造的许多反映人间生活情趣的宗教美术品,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对象,是史无前例的。

先驱画家达芬奇的著名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值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斗争的缩影。

画面情节取自于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一节。

那是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知道他的死期将届,和十二个门共进晚餐,正在进餐时,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坐在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做无可奈何的淡漠的表情,与两边四组动作状态不一的人物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是场面富有喜剧效果。

而这12个人也由于各自年龄、性格和身份的不同,他们惊讶与疑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任务之间相互呼应,彼此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美术的审美差异
【摘要】传统中国绘画以道家哲学为背景,将艺术作为传达宇宙和谐的手段,因此作品大多是审美的,西方绘画受其宗教观念的影响,关乎“丑”与“痛”的作品则非常多,在文化背景日趋复杂和多元的当下,中西方的审美差异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审美善恶观差异哲学背景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美术作品被介绍到了我国,使我们终于可以足不出户就尽览中西美术的杰作,由于视角的拓宽和切换,使我们可以站在中西文化之外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二者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绘画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可以有一个新的视角来思考,这样的视角有很多,但我们着重从审美方面来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发现中国传统绘画里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是审“美”的,关乎“丑”与“痛”的作品非常少,而西方绘画却恰恰相反,特别是关于“痛”的作品非常多,包括古油画时期很多与宗教题材的作品都有着对人类命运之痛进行思考的悲剧意味,到了近现代更出现了许多在这方面大师级的人物。

如:蒙克,挪威画家,被称为“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

”爱情与死亡是他一生绘画的主题,他用炽热的情感把死亡对人类生命的威胁真实的表现在画布上,他自己称自己的画为“生命、爱和死的诗歌。

”《呐喊》《病中的孩子》《马拉之死》等作品充满了世纪末的不安,颓唐甚至悲观绝望,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心灵写照,另一位来自英国的画家培根,专门喜欢把人画成半人半兽,奇丑无比的怪物,而且还刻意的放在铁笼里让其徘徊呐喊,充满了悲观与割裂的气氛。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里,这样的作品似乎很少见,作为传统国画三科之首的山水画,能画出痛感的恐怕只有朱耷的山水,那种苦涩、孤独与无奈的意境,着实令人感慨,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大部分的中国画家则是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来对待艺术。

那么何以会这样大的差异的,画面背后一定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

一、中西方审美文化对绘画观念形成的影响
查询中西方美术史,翻看历来的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可以发现从古中西方的审美文化就有着很大的区别。

以孔子与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宗教美学、理性美学与经验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它知足要立足于生动的审美经验,结合丰富的实践内容,即要求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而研究得出美学范畴一般都没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多义性与模糊性。

诸如“意象”、“气韵”、“风骨”之类,中国文论中最常用的概念都缺乏严格的界定。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具有非理性和非科学性。

与美学范畴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美学论证手段也不是判断、推理,而是直觉、感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美学命题一般都不是依靠论证而是在形容和比喻等描述的基础上让人们去猜测、把握、理解和感悟。

由于中国缺乏严格的美学范畴和严密的论证手段,使得中国古代美学缺少像西方那样严整的美学体系和美学专著,许多美学观点均散见于诗论、乐论、画论,以及随笔、杂感、评点之类即兴式的艺术评论中。

之所以说中国古代美学是经验的、实用的,是因为它丰富、具体、形象、生动,其论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因而常常会从个别的审美经验入手,去发现艺术实践不同于科学认识的独特规律。

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它主要立足于对美的本质的抽象分析上。

西方古代美学并不以实用为最高目的,而是首先看能否言之成理,符合逻辑。

其美学范畴虽然没有中国那么丰富,但却比较严格,诸如“美本质”、“崇高”、“悲剧”、“滑稽”等都有严格的范畴界定,这一切都说明西方古代美学范畴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

在论证方法上,西方古代的美学家们也表现出对于形式逻辑的充分尊重。

推崇逻辑思维,长于精确的分析,而且有比较系统的哲理性的美学专著。

之所以说西方古代美学是理论的、思辨的,是因为它抽象、深奥、宏阔、严密,其论者一般都有坚实的哲学功底,因而常常从总体的哲学框架入手,去引发一定的命题和结构。

二、中国艺术不干涉现实的哲学背景
西方绘画中的审丑也好,审痛也好,有一个共同点即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空中之物,而是要与血肉人生、社会现实发生关系。

而中国艺术的审“美”则很少干涉现实,这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即都与老庄哲学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

老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无为”,由此以达到“无不为”。

他认为,有一个“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什么神道作主宰,更用着人力去造作安排,扰乱自然的秩序,自有“天然法”来处置他,不用政治和社会的干涉。

正因为对于“大道”的深信,导出了老子的人生哲学,即胡适所说的“不争主义”,老于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老子看来对抗是没有用的,还不如一切听信自然,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而庄子在人生哲学上,在老子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如果我们把老子称为“看淡主义”的话,那庄子就是在看淡基础上的达观了,即对于“是非”的达观。

我们都知道庄于妻子死了时,他“鼓盆而歌”的故事,足见他对人生一切寿夭、生死、祸福都一概达观,一概归到命定,其人生哲学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即乐天安命。

这样的思想一旦进入艺术家的思想里,肯定不会去过多地关注现实世界的伤痛,怎样的天灾人祸,怎样的打打杀杀,自有大道去处置,而我本人画画悟道就是了。

所以我们不会期望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里会有多少审“丑”或审“痛”的作品,在传统中国画家看来,这是无用功,对此几千年来都是不屑一顾的,即使有,也大多是文人士大夫的失意,不遇之痛,是个人小痛,至于人类命运,在中国人看来,是“大道”意志的必然。

另外,中国艺术里审美大于审丑和审痛,我想还有其现实的原因,即与画家个人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翻开古代画家的简历,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达官显贵:待诏、侍郎、尚书、丞相、大学士,甚至还有皇帝,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些人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受益者,这样一种制度存在本身就是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从而放心逃避到艺术世界里的前提和现实基础,无论他们有多么大的社会责任感,毕竟自己的生存状态不会给他们带来“切肤之痛”。

这样的一种状况,决定了他们看不到现实世界的丑与痛,作品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苦痛感。

从全球文化气候来看,西方文化现在是强势文化,作为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在没有建立起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信仰的时候,是很容易被西方文化影响的、况且西方文化里确实也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但在我们的传统里却很少甚至找不到,可能我们过于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了,而在对现实人生的关怀上是不及西方的,西方艺术作品中那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意识,悲剧感崇高感是我们文化的一个弱项。

我们的文化的确是高级,可正因为这样它往往只是属于少数士大夫的一种个人奢侈品,而有不适合现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地方。

在今天这样一个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对人本身关注的文化,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也就自然会成为当代人文化构成里的主要方面。

正因为西方文化关注现实人生本身而不是抽象了的生命,所以它们不是单一站在审美的立场上来看待艺术,艺术还要让大众活得深刻和明白。

所以要袒露出人类本性里的丑和痛给人看,但这并不是为了丑而丑为了痛而痛,只不过他们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呼唤真、善、美,这与东方艺术用真善美本身来传达真善美是殊途同归的。

三、中西方美术作品针对的受众差异
中国的绘画艺术从来就是贵族艺术。

民间的艺术虽然存在但一直被忽略。

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主要是皇家贵族或是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娱乐。

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皇家收藏。

中国古代的画家几乎都是做官的,绘画是中国知识精英表达情感和思想境界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并且由于创作者和受众都是知识分子,中国古代文人画还和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画论有一种说法,叫做诗画同源。

有着因诗作画的传统,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踏花归去马蹄香”等。

中国的诗书画从来都是一体的,几乎没有哪幅画能完全摆脱诗歌对其的影响。

西方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为大众服务的。

在中世纪之前西方绘画主要服务于宗教和装饰。

很多画家都是工匠出生,他们绘画的主题是表现神话传说和宗教题材,是服务于大众信仰和大众的审美取向。

发展到现代其主要创作仍然被广泛应用在大众的生活中,虽然许多大师的作品已经价格高得离谱,但其精神实质是大众化的。

在此通过对中西方之审美差异的比较,是因为笔者认为这样一个转型期过后,其优秀合理的部分一定会被消化、吸收后重新贴上中国的标签,真正的传统不是单一的回归,而是不停的吸收,回归,既有超越又有着天生的自律,从而永葆这一文化血统的纯正和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