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收集与整理》、《认识时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2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包括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整理方法和表示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如何准确地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关于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调查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调查表是如何收集数据的?数据是如何整理的?如何表示数据的?(2)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调查表的收集方法、整理方法和表示方法。
(3)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表示数据?(2)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收集数据的方法(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如分类、排序、汇总等),以及表示数据的方法(如表格、图表、图形等)。
(3)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强调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实践活动(1)教师设计一个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并整理成统计图表。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全班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3)教师点评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注意合作、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等原则。
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互相交流学习。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七收集与整理《整理》教案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七收集与整理《整理》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地为大家分享我在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七《收集与整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案。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P62页的例题及练习题。
例题讲述了如何通过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难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找出数据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兴趣。
2. 讲解例题(10分钟)借助课件,讲解如何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找出数据的规律。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62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分享成果(5分钟)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分享他们是如何运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解决问题的。
6. 板书设计(5分钟)板书整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技巧。
六、作业设计答案:略2. 找出生活中一个需要整理数据的情景,尝试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整理。
答案:略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让学生观察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这一方式来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兴趣。
《收集与整理—分扣子》(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收集与整理—分扣子》(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教案:《收集与整理—分扣子》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我精心准备了这份教案,希望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9页例1及相关练习。
我们将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信息,以及如何用分数来表示物品的分配。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 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用分数表示物品的分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以及分数的表示。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分数来表示物品的分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扣子作为教具,以及白纸、彩笔等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堆扣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扣子进行整理。
2. 讲解方法: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类和整理这些扣子,让学生明白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3. 学生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白纸和彩笔将扣子进行分类和整理。
4. 讲解分数:在学生整理好扣子后,我会引入分数的概念,讲解如何用分数表示扣子的分配。
5. 例题讲解:我会用教材中的例1来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教材中的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收集与整理分数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分数的意义。
2. 用分数表示家里的物品分配,并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以及分数的表示。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思考除了用分数表示物品分配,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以及作业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收集与整理》优秀教学案例

4.定期组织教学总结和反思会议,让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我们的班级人数统计”、“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等,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使他们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在评价中学会欣赏和改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作业环节设置了实践性任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完成实践报告。这种作业形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如记录员、报告员等,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工与协作。
2.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我们应该如何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例子,引导他们认识到数据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
(二)讲授新知
1.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调查、访问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使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下《收集与整理》教学案例分析

动手、动口促思维西师版小学数学二下《收集与整理》教学案例分析在今天的暑期培训中,有幸观看了潘启均老师执教的西师版小学数学二下《收集与整理》的教学视频。
课堂上,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增强语言表达水平的训练,促动思维水平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于“分一分”的教学,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可能很看重分的结果,认为只要能准确分类就行了。
不过,潘启均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反复说一说的这个环节,却让我眼前一亮,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先来简要回忆一下这个教学片断。
先由观察一堆零乱的学具引出“分一分”。
然后让二人小组合作实行操作活动,并用课件出示要求:说一说,按什么标准分?分成几类?每类分别有几个?学生分好后,先选择“按颜色分”和“按形状分”两种情况实行展示,并请该小组同学按要求说一说。
老师归纳小结后,再请几个同学按要求说一说。
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按要求说一说。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地说“按颜色分,分成2类,红色有5个,黄色有7个”这样的话,看似简单、重复,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将“分一分”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式出来,实属不易。
这要归功于老师的引导得法,学生在实行操作活动之前,课件就简单明了地提出要求,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动手“分一分”时便会主动地有条理地思考,在按要求“说一说”时又会反思先前思维的准确性,整个过程都被老师提出的这个要求串起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这三个简单的问题上。
在反复的“说一说”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得到了充分训练,说的过程即是展示和明析思维的过程,很好地促动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多次让学生说一说,还能够让明白的更明白,不明白的变明白,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同学和老师说一遍或两遍时都有可能没有听到或没有理解,同学多次说,又让他自己说,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
在后面“按两个标准”分的教学中,同样反复地让学生“说一说”,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第4课时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第4课时西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第4课时西师大版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的第4课时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点是《收集与整理》。
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收集和整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收集和整理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收集和整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物品,如收集工具、整理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家庭垃圾分类,引入收集和整理的概念。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家中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并讨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详细讲解收集和整理的定义、方法及其重要性。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收集和整理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小组合作实践(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教室里的垃圾、学生的书包等,进行收集和整理的实际操作。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讨论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收集和整理。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如“教室里的图书如何整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思考如何分类、如何排列等问题,并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可以是关于收集和整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收集与整理定义:收集是将物品聚集在一起;整理是将物品有序地排列或分类。
意义:收集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物品,提高效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收集与整理》这一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内容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解释,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数据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数据。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数据收集的准确性:确保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准确无误。
2. 数据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如分类、排序等。
3. 数据的表示和解释:培养学生能够用图表或其他形式直观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解释。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彩色笔,剪刀,胶水,卡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演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总结,讲解数据表示和解释的方法。
6. 练习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明确写出《收集与整理》。
2. 重点概念: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解释。
3. 关键步骤: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整理的方法、数据表示的方法。
4. 示例:展示一个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示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3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3 西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将以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为例,设计一份活动教案教学。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具体内容包括:通过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图表表示数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用图表表示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调查表、统计图模板、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座位排列,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有序性。
2. 讲解调查方法:教师演示如何进行调查,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3. 整理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整理数据,让学生用统计图模板画出调查数据的图表。
4. 展示与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并讲解图表所反映的数据关系。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收集与整理1. 调查收集数据2. 整理数据3. 用图表表示数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图表表示家庭人口调查数据。
答案:根据家庭人口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并能用图表表示数据。
但在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方面,部分学生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调查学校图书馆的书籍种类和数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我选择了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座位排列,这个实践情景的引入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据的有序性。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教材版本: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能通过图表来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统计图表的认识和使用3. 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教学难点:1. 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方法2. 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应用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统计图表模板3. 实物或图片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 提问:我们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描述呢?二、新课导入1. 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收集和整理一些数据。
3. 讲解统计图表的认识和使用,展示一些常见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4. 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绘制。
三、课堂实践1.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我最喜欢的季节”、“我最喜欢的食物”等,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2. 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绘制。
3. 各组展示自己的统计图表,并简要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统计图表的认识和使用。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什么作用?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实践的主题,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绘制,并简要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使学生掌握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绘制统计图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绘制,并能简要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苏教版二年级下案例《认识时分》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时、分、秒》,第一课时《认识时、分》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认识1时、1分及时、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1时=60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实物钟一个。
学具准备:自制学具钟一个。
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揭示课题昨天我们的预习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呀小组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钟面。
每个同学也可以走下来看看别的小组画的钟面。
小结:小朋友的钟面画得都很漂亮。
虽然大家画的钟面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的数字、有时针、分针,秒针今天先不学,所以就不出示了,还有很多刻度线。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时、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预习引入,通过小组合作画钟面、展示小组所画的钟面,以及欣赏他组的钟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互补,互学,了解钟面的本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预习欲望。
】二、预习反馈,探索新知1、认识钟面⑴认识大格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怎样的是一大格吗指名回答。
揭示:每两个数字之间就是一大格,从12到1是1大格,1到2也是1大格。
提问: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一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
(出示结语:钟面上有12个大格。
)⑵认识小格那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组长拿出学具钟,和组员一起看一看,数一数,再说一说。
案例-《收集与整理》

《收集与整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形状,颜色)对物体实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多个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描述分类的结果,教学效果非常好,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1.教师注重学生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水平的培养。
课前引入时,老师引导学生们用“既…又…”的句子描述自己,描述一堆乱七八糟的学具,从而引入本节课,要对学具实行整理与分析。
从课堂引入能看出,老师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水平的培养。
包括后面,教师课件出示“按什么标准分,分成几类,每类分别有几个?”要求学生在活动时一边操作一边按照课件出示的问题描述自己的分类结果,学生们说得很完整。
有时候我们在困惑,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在数学课中老师应该怎样培养语言水平,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能够先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教给孩子表达的方法,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数学思维的过程或是结果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就不至于在谈学习收获时,有的学生只会说我学习了分一分。
2.学具准备很充分、有序。
这节课,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很多,用到的学具圆圈、方块不同颜色的也有几十个。
在如此复杂繁多的学具而操作又频繁的教学中,潘老师能够做到细致、有条不紊、保证每个孩子都参与而且不出错,看的出来课前准备很充分、下了很多功夫。
3.在低年级课堂中渗透检验的思想。
课堂中,每一次动手分类操作之后,教师都会提醒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有没有漏掉?”学生通过数的这个过程,检验是否漏掉,有没有分错,让学生体会检验的过程以及检验的作用,对学生在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都是有很好的协助的。
《 收集与整理》案例分析

《收集与整理》案例分析
1、《收集与整理》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将事物或数据按一个标准实行分类与整理,对分类与整理有了初步的理解。
潘老师在教学时,先从一种标准开始分,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基础,做得很好。
2、对于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潘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收集与整理》这堂课的教学中,从引入部分开始,老师引导学生用“既------又------”这样的关联句式描述自己,就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语言模式。
而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学生操作之前先让学生明确三个要求:按什么标准分?分成几类?每类有几个?然后让学生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联系这三个问题用比较规范的语言交流学习结果,学生表达很好。
在学生表述完以后,老师并没有草草结束,而是通过再请学生描述相同或不同,或是集体描述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语言上,思维上的练习。
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与处理给人一种清晰的感觉,学生分得清晰,表述得清晰,学生听得也清晰,学生的倾听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好的得到了培养。
3.潘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渗透做得很好。
具体体现在:学生操作完毕后,要将所使用的学具收好。
此时的潘老师不是一味的求快,赶时间,而是提示学生应该将学具分类整理好,这既是对本堂课所学的一个生活化应用,也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
另外一个地方就是学生每次操作分类完成以后,都会即时的提醒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有没有漏网之鱼?”让学生通过数这个过程,检验分类结果是否准确,这其实就是对学生检查习惯的一种培养,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上午观看了北碚区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的五个视频教学课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收集与整理》这节课,教师注意让学生经历收集与整理活动的过程,重点突出了分类的标准。
因为分类的标准不同,分出的结果就不同。
学生交流时,教师很注重学生的表述训练,教师先按模板让生自主学习:按什么标准分类?能够分为几类?每类有多少个?交流、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按模板有序的实行规范表述,让学生说得充分,表述清晰,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述水平。
另外,教师在让学生收拾学具时,不是单纯让学生把学具收拾好,而是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用盒子分类把学具装好,进一步强化了分类。
《理解时分》这个课,开课非常不错,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从中引出今天的课题“理解时分”,其中的“年月日”也为以后的学习做下铺垫。
老师在注重动手操作的同时,注意引导区别时针走1大格和走几个大格的不同。
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时先猜测:时和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拔钟面,在小组中讨论时、分的关系。
再验证:让学生把时针、分针拨回到12,分针从12开始回到12走l圈,走60小格,时针正好走从哪里走到哪里(1大格)的过程。
最后归纳:l时=60分。
整节课非常注重让生观察、感知、操作,从而建构、内化新知,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