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季羡林散文选集》试题及答案
《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试题(1)一、填空。
1.季羡林在《_________》文中提及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但在黎明前从未到天安门广场上看过清洁工人劳动的场景。
2.季羡林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3月,93岁的季美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季羡林是个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的人,所以友人送他一个绰号:________ 。
4.季羡林在《黄昏》一文中引用李商隐的诗_________,________”感叹黄昏不能久留。
5.季羡林在《佛教圣迹巡礼》中提到中国唐代商僧玄奘九死一生到印度,回国后完成的名著《_______》,给当时的印度留下极其着实的记载。
二、选择。
1.下面哪篇文章不是季羡林的作品:()。
A.《春满香园》B.《春归燕园》C.《故乡》D.《火车上观日出》2.季羡林作品《春城忆广田》中的春城指的是:()。
A.云南B.昆明C.广州D.桂林3.季羡林在《西谛先生》中提及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谁的诗句?()A.杜甫B.陆游C.李白D.王安石4.季羡林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中提及教员休息常互问“你拿到了没有?”指的是什么?()A.聘书B.工资C.课表D.大字报5.季羡林在《梦萦水木清华》中用八个字概括了当时清华的校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新生入学要过的第一关正是清华校风“清新活泼”的体现,这一关是什么?()A.“拖尸”B.“入水”C.“撞墙”D.“军训”三、判断。
1.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季羡林童年生活的写照,他小时连电影也没看过。
()2.季羡林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
()3.季羡林认为代沟标志着变化,标志着进步,标志着人类前进,因此他赞美代沟。
()4.季羡林散文结构追求的是起头与结尾是文章的关键部位,文章起头就必须立刻把读者的注意力牢牢捉住,让他非读下去不可。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作者:王兆胜来源:《世纪人物》2021年第11期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活了将近一百岁。
他从年轻时开始发表散文;晚年更是笔耕不辍,成为少有的丰收季。
用“四季常青”概括他的散文创作与思考,可以说并不为过。
读他的散文时,我的眼前常晃动着四季常青的古老松柏,那就是季羡林给我留下的清晰形象。
世上往往离不开一个“情”字。
散文尤其重情,无情之文难以让人驻足,更不要说引起心灵共鸣和产生知音之感。
季羡林认为,不只是抒情散文,就是一般的说理散文也不能无情。
散文理论家林非曾将“真情”说成是散文“生命线”。
其实,贯穿于季羡林散文始终的是真情,这是理解其散文和人生的关键与枢纽。
小抒情与私情书写成为季羡林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包括母子情深、夫妻之爱、朋友之情、宠物之好、娱乐之欢,从中可见作者起于自身、来源于生活的点滴感触。
在此,情特别是真情如血脉一样流动,在可知可感中显示生命力的跳跃。
《赋得永久的悔》是季羡林散文的代表作,其中充满撕心裂肺的思母情愫,就是因为自己从六岁出去读书之后,只回了三次家,这还包括为母亲奔丧。
直到后来,作者才理解多年母亲倚门望眼、翘首以盼爱子归来的心情。
另外,季羡林写了不少回忆文,特别是关于旧人和老友的文章,其中最难得的是一个“情”字,它们像陈年老酒经过岁月酝酿变得醇厚美妙,滋润读者心怀。
小爱与私爱特别是深情,使季羡林散文很接地气,也是真实的自我流露与表达。
博大的爱是季羡林散文的另一境界与品质。
如只写一己私我小情,哪怕写得再真实感人,也难达到洗礼作用,更不要说让人的心灵和精神进入神圣境地。
季羡林散文能从自我情感进入大爱,一下子让作品升华了。
《三个小女孩》写的分别是两岁、五六岁和十二岁的陌生小女孩对“我”的依恋,作者将这称为“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
草木山石、小动物常能进入季羡林笔下,幻化成一缕缕博爱的丝线,于是垂钓起读者的悲悯之情。
《咪咪》写的是一只小猫,从中可见作者内心的柔软与仁慈。
季羡林,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
到北图 , 出书来让 学生读 , 借 他端 坐一旁等着 ,
童 图。渐渐 , 这
与 他 眼 前 端 坐
如 一 幅 寿 者 课 里行 间流露 出作者对季老 的无 比崇敬之情 。
病 室 的 身 影 叠
加 起 来 , 史 就 历
这 样 洗 磨 出 一
位 百岁老人 , 一
个 经 历 了 由 清
文家梁衡 写下了这篇《 百年明镜季羡 老》 选文 。 可见 季羡林先生朴实 的性情 和爱 国的 , 说北京 图书
馆的善本只限定一定资格 的学者才能借 阅。 季
先生带的研究 生要查 阅, 无资格 。先生就亲 部 分讲 述 的虽都是些平凡 的生 活小事 , 但 但从 中
我敢 于仗义执言。 如果我 身上还有点什么值得
称 扬 的 东西 的 话 , 那就 是 这 一 点 犟 劲 。 ” 面 上
气。
大家之 大 ,大在其超人 的勤奋 。先 生说 :
四点半起床 , 前后 差 不 了五 分 钟 。 古人 说 ‘ 黎
俨 “ 几十年养成的 习惯 , 决 不改 变。每 天早晨 的文字 , 然可见先 生在疾风暴雨 中的凛然正 我 明 即起 ’, 对我来说 , 这话 夏天是合适的 , 冬天
当他知道 巴金去世 时 , 在病 中写 了《 巴 悼
老 》 特别提到 巴老的 《 , 真话集 》 。我看 着他 ,
- 初中版 ) >( j
-
老人端 坐在 小桌后 面的沙发 里 , 挺胸 , 目光 投 向窗户一侧 的明亮处 , 两道 长长的寿眉从 眼睛 上方垂 下来 , 那样深沉 慈祥 , 前额刻 着的皱纹 、
则 是 在 黎 明之 前 几 个 小 时 , 就 起 来 了。 ”难 我
季羡林散文的淡美品格
季羡林散文的淡美品格作者:兰鲜凤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3期[摘要] 季羡林的散文选材朴素,在文中作者用朴素的文字表现了其智对逆境、直面人生,超脱旷达的胸襟和人格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 季羡林;散文;朴素;淡美;品格将“淡”美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始于魏晋的人物品藻,也是其作为审美范畴的重要含义。
将淡”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在魏晋表现最为突出。
魏晋时的《人物志》首先就把“质素平淡,中睿外郎”视为人格之美必须具备的“纯粹之德”,并且,衡量人格之美的标准之一就在于“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刘邵《人物志》卷上)向来笃信“文如其人”见解的文人士大夫自然的认为作品的“淡”理应是作者人生境界的“淡”的真实写照,对“淡”的艺术追求即是对“淡”的人格追求的表现。
在这样的上千年的追求中,“淡”逐渐积淀于中国文人的心灵深处,成为历代文人的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
选材的朴素与情感的朴素。
季羡林的散文选材小,生活化。
他的散文常常通过对小花、小草、小树、小猫、小兔的描述,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之美。
《夹竹桃》、《二月兰》、《神奇的丝瓜》、《老猫》、《两只兔子》,即使是写人,也经常选择小孩,平民作为主人公,以凡人小事作为文章关注的主体。
《三个女孩》、《Wala》、《塔什干的一个男孩》、《表的喜剧》、名人凡事,《春城忆广田》、《悼沈从文先生》、《哭冯至先生》表现生活的真实与淡然。
感情上以通常用淡笔写浓情,以情为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美。
季羡林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回忆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难以忘怀的人与事,在叙写这些人与事时,他总是表达自己的慈悲真淳之情,凸显自己与他人那些让人感动的,让人崇敬的人格精神。
《两个乞丐》写小时候的我与两位乞丐的事,《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则写吃生鱼片时关于鱼的畅想;《幽经悲剧》、《兔子》、《老人》、《母与子》等散文表现其慈悲真淳之情,凸显感人心怀的人格力量。
季老想要告诉我们:佛教珍惜生命,不仅仅是珍惜人类的生命,而且珍惜一切众生的生命,这是佛教的慈悲精神。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中国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和艺术评
论家,被誉为“文化泰斗”。
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风格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充满人文情怀。
季羡林散文精选包括:《一个受伤的中国人》、《悼念——毛泽东》、《人性的弱点》、《青年不知愁滋味》、《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三十年的沉思》等。
这些作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感受到季羡林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其中,《一个受伤的中国人》表达了季羡林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
和问题的关切,呼吁中国人保持内心的善良和人性之美;《悼念——
毛泽东》文章中,季羡林深切悼念毛泽东逝世十周年,同时批评了毛
泽东晚年“文斗武斗”、屠杀冤狱等极左错误;《人性的弱点》则着
重探讨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引起人们深思;《青年不知愁滋味》
则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关注和教育的呼吁。
总的来说,季羡林散文深刻把握当下社会、文化的现实,呼吁人
们保持人性、责任心、慈悲和关爱他人,强调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
是中国当代文化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你的职业假如可以重新选择
你的职业假如可以重新选择假设任你选择一种职业,你打算干什么?美国人的回答充分显示了干一行厌一行。
一位军界要人说:“去乡间开一个杂货店。
”一位部长说:“到哥斯达黎加的滨海浏览区开一家旅馆。
”一位市长说:“改行当摄影记者。
”而一位劳工部部长说:“出任一家冰激凌公司的总经理。
”假设有来世,你打算作何选择?日本有一百多位商人接受测试,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尽其想像。
其中,表示继续从商的很少,大部分人愿意当艺术家或学者,有男士说想投胎为女子,有人说甘愿退出人的世界化为植物,甚至有人说愿意变为一只狗。
我觉得这试验很有噱头,于是做东施效颦。
一日,遇作家谌容,趁机便问:“假设时光倒流,您会不会重新选择?”谌女士其时正在戒烟,她一边嗑瓜子,一边说:“我想这没什么好选择,我就是喜欢写作。
”又一日,看望学者金克木。
当着金老的面,我什么也没提,只是漫无边际地闲聊。
回家后,给金老拨了个电话,金老在电话那头笑了。
他说:“花非花,雾非雾,美国人、日本人怎么说,我不管,反正永远当不了真。
你要我说么?一定要?我的答复只能是——哈哈哈哈!”随后,我或用电话直接征询,或借助朋友的帮忙,在周围广为撒网。
测验的结果是:剧作家吴祖光、画家吴冠中与法国文学专家罗大冈皆笑而不答。
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则说:“来世,肯定地说,我还想教书!”中国市长协会负责人陶斯亮轻盈地一笑:“要有来世,我就学音乐。
”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对今生的选择十分自负:“我不想改弦易辙!”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郑君里摇了摇头:“知识分子还是要当的,但不想再搞工程方面的研究,可以搞文学、社会科学。
为什么﹖工程方面涉及的人太多,难以出成果。
”作家袁鹰:“继续当编辑,我觉得这差事很美……”诗人牛汉:“这辈子由于种种原因,没写出大名堂,壮志未酬,因此,下一辈子还是要写诗,下两辈子下三辈子也还是要写诗!”经济学家厉以宁:“还是搞这一行,因为我喜欢。
”新闻理论专家孙旭培:“谢谢,我下辈子想当检察官,不仅是我,还要动员许多精英人物一起当。
季羡林文集(全13册)
02
中国佛教史 上的《六祖 坛经》
03
《列子》与 佛典
04
佛典中的 “黑”与 “白”
06
佛教的倒流
05
佛教对于宋 代理学影响 之一例
因梦集
燕南集
枸杞树 黄昏 回忆 寂寞 兔子 母与子 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寻梦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色梅 战斗吧,非洲! 野火 爽朗的笑声 春城忆广田
第四辑语言学 家篇没有语言
的生活
第五辑入世知 识分子篇在离 世中永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悼巴老 西谛先生 哭冯至先生 悼组缃 忆念胡也频先生 追忆李长之
回忆陈寅恪先生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寅恪先生二三事 纪念陈寅恪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为胡适说几句话 吴雨僧(宓)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小山集
楔子 初抵德里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洛阳牡丹 记周培源先生 我和北大图书馆 老猫 到达印度 寿作人 火车上观日出 延边行 园花寂寞红
第一辑:故乡和亲人 第二辑:北京记忆
第三辑:流年感悟
还乡记 临清县招待所 聊城师范学院 五样松抒情
歌唱塔什干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重过仰光 到达印度 德里风光 难忘的一家人 天雨曼陀罗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尼泊尔随笔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哥廷根 重返哥廷根 章用一家 我的老师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作者介绍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临清人,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 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 饶北季”。他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 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 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 98岁。
季羡林作品_季羡林散文集
季羡林作品_季羡林散文集
•季羡林:人生
•季羡林:再谈人生
•季羡林:三论人生
•季羡林:马缨花
•季羡林:二月兰
•季羡林:夹竹桃
•季羡林:幽径悲剧
•季羡林:清塘荷韵
•季羡林:听雨
•季羡林:八十述怀
•季羡林:我的老师们
•季羡林:在饥饿地狱中
•季羡林: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新年抒怀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为胡适说几句话
•季羡林:谈成功
•季羡林: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季羡林:迈耶一家
•季羡林:虎年抒怀
•季羡林: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季羡林:黄昏
•季羡林:年
•季羡林:学习吐火罗文
•季羡林:别哥廷根
•季羡林:赴瑞士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季羡林:记张岱年先生
•季羡林: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山中逸趣
•季羡林: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开卷有益
•季羡林: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季羡林:人间自有真情在
•季羡林:走运与倒霉
•季羡林:毁誉
•朗读者赵文瑄季羡林《老猫》
•朗读者余秋雨《莫高窟》、季羡林《在敦煌》•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选集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季羡林寻梦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季羡林听雨读后感
•季羡林二月兰读后感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
•寻梦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童年
•季羡林:成功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季羡林随想录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人生格言
•季羡林名言
•季羡林语录。
2018年4月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范文: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2018年4月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范文: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我们思想汇报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4月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范文: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供大家参考。
敬爱的党组织:季羡林先生有一作品叫《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他在其中郑重强调: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
他还坚定地认为:广大的老、中、青知识分子“爱国没商量”。
是的,虽然这种意识,同其衍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曾让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他们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功勋是卓越的!正是因为季老骨子里的这股爱国意识,他从一个曾经对国民党了解比对共产党还要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作出卓著贡献的中共党员;也正因为理解骨子里这种爱国意识的重量,季先生才戏谑地祷祝造化下辈子不要把他播弄成知识分子。
我们都知道,那只是玩笑罢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有大批国民党著名将领,如邓兆祥、冯玉祥、傅作义、高树勋、蒋鼎文、阎锡山、卫立煌、张治中等等,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弃暗投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事业。
他们为回报党对他们爱国主义的信任和接纳,在党的重要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乃至中坚力量。
这些爱国人士无不受到当时党的最高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的好评:比如,评冯玉祥“置身民主,功在国家”;评傅作义“应该奖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评卫立煌“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评杨虎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评张治中“你为和平奔走是有诚意的”,等等。
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雄心壮志是以爱国为基础的;而且,他大爱无疆,一句“我是爱南开的”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饱含深情、一表心声!终究,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线。
作为一名xx学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我扪心自问,庆幸骨子里是充满爱的,我爱我的母校,爱我的祖国和同胞。
我更要秉承母校教训、发扬南开精神,找准方向、确立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爱国意识在心灵深处生根!汇报人:。
[辣骨气]骨气
[辣骨气]骨气一:[骨气]解读老舍的骨气骨气,即志气、气节,指刚强不屈的气概。
骨气是人们在论及人品时常用的一个极有分量的词汇。
人们生活于社会之中,无论贫富,无论优劣,无论愚聪,无论官民,都是独立之人。
中国古今历史上,屈原甘愿沉江,苏武北海牧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头颅可断腹可剖”,朱自清宁饿死拒绝领敌伪救济粮等等,这些人可称作铮铮骨气之人杰。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是极其强烈的,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老舍和傅雷等一样,同样是骨气重于生命的,他对社会的思索是着眼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价值,他的作品在这方面有很明显的表现。
一、老舍通过作品表现了做人的骨气,寄寓对骨气的崇尚老舍常把骨气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去评判人物,以骨气为审美标准去构画人物。
他鄙视那些没有骨气之人,他赞赏那些有骨气之士。
老舍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民族骨气人物形象,折射了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把是否具有民族骨气作为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以此划分自己的爱憎。
老舍痛加鞭笞那些奴颜婢膝、不知廉耻的汉奸、卖身投靠者,如冠晓荷、大赤包之流;老舍又饱含深情,由衷赞美那些坚守民族骨气、凛然对敌者,像钱默吟、祁瑞全等人。
钱默吟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老舍借助这个人物表达了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理。
在=}匕习雄陷前,钱先生还没有经受外界灰大打击,虽说当时也处于国民政府统治的乱世中,可只要把门户紧闭,倒也能存活下去,于是他就固守在自己的文化堡垒之中,宛如一个乱世中的“隐士”活在狭小的空间旦。
“钱先生的屋里,除了鲜花,便是旧书与字画。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浇花,看书,画画,吟诗。
到特别高兴的时候,他才喝两盅自己泡的茵陈酒。
钱先生是个诗人。
他的诗不给别人看,而只供他自己吟昧。
”钱先生孤傲,清高,尤其是对冠家的低鄙浅薄之辈,“钱先生始终像一棵树——你招呼他,他不理你”。
这正如中国自古以来的众多隐士一样,他们隐居、避世,并不是他们不观察社会、不关注国家命运变化。
季羡林: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季羡林: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季羡林:一个嫩常识份子的口声按尔没熟的环境,尔原应该末熟成为一个穷农。
然而制化小儿却偏偏偏偏要播搞尔,把尔播搞成为了一个常识份子。
从小常识份子把尔播搞成一个外年常识份子;又从外年常识份子把尔播搞成一个嫩常识份子。
如今尔曾经到远望九之读,燃膏继晷,兀兀贫年,好像有甚么力气正在暗地里推动着本人,不能自休。
面前有时闪没一个少队的影子,是南年夜传授按春秋逆序排成为了的。
尔借出有站正在最后面,后面另有快要两十去小我私家。
那个少队迟缓天背前迈入,目标天是八宝山。
时时时天有人“及锋而试”,登的没有是泰山,而便是那八宝山。
尔暗暗高定决计:决没有争先添塞,尔要鱼贯而入。
何时鱼贯到尔里前,尔便要露啼挥脚,背世间说一声“拜拜”了。
湿常识份子那个止当是其实不沉紧的。
正在已往七八十年外,尔尝够酸苦甜辣,经验够了怒喜哀乐。
走过了阴闭年夜叙,也走过了独木小桥。
有时分,冰壶秋月,有时分,阳霾蔽地。
有时分,峰归路转,有时分,柳暗花亮。
金榜上也曾习题过名,东风也曾失过意,说没有快乐是实话。
然而,一转眼间,便交了华盖运,到处撞壁,五内如燃。
起因安在呢?前人说:“人熟识字愁患初”,那切实是睹叙之言。
“识字”,固然便是常识份子了。
一摘上那顶帽子,“愁患”便开端背您奔去。
是否是杜甫的诗:“儒冠多误身”?“儒”,固然便是常识份子了,一摘上儒冠便晦气。
尔只举那二个小例子,便能够知叙,外国今代的常识份子们晚便对本人那一止腻味了。
“诗必贫然后工”,连作诗皆必需先“贫”。
“贫”其实不必然指的是出有人民币,次要指的也是晦气。
没有晦气便作没有没孬诗,出有切身经验战微观不雅察,能说失没那样的话吗?司马迁《太史私自序》说:“昔西伯拘羑面,演《周难》;孔子厄鲜蔡,做《年龄》;伸本流放,着《离骚》;右丘得亮,厥有《国语》;孙子膑手,而论兵书;没有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易》、《孤愤》;《诗》三百篇,大致贤圣领愤之所为做也。
《我的童年》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 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1、作者是怎“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 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 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2、作者详写举人太太给我拿白面馒头的情形有什么作 用? 明确:说明“我”对这一情形的印象极为深刻,突出了 “我”吃白面馒头的奇妙感受,也反衬了“我”家的 贫穷与生活的艰苦。 3、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明确:尽管作者此时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但他离开了 母亲,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我六岁的那一年,也就是1917年,我离开 了故乡,也就是离开了母亲,到济南叔父处去 上学。我上一辈共有十一位叔伯兄弟,而男孩 却只有我一个。济南的叔父也只有一个女孩, 于是在表面上我就成了一个宝贝蛋。然而真正 从心眼里爱我的只有母亲一人,别人不过是把 我看成能够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这一层道理 一个六岁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可是离开母亲 的痛苦我却是理解得又深又透的。
zxxkw 学科网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
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 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
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zxxkw 学科网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 仃,相依为 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 母的孤儿,活下去 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 概可想见 ”虽无过多的 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 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C.溺爱nì 雌威cǐ
A椽chuán,绿林 lù; B琐事,谕,méi,徒; C雌 cí ,脊jǐ
2.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①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 ②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
2024年《知识分子》阅读答案
16、请在第五段找一个双音节词语,通俗解释“率性”一词的意思。(2分)
⑷我为什么喜欢北宋的文人? 这个说法有点奇怪,知识分子当然都是人。我的意思是说,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很难做自己,反而一直在文化里被扭曲着,尤其是在政权当中,他们被扭曲以后回不来。而北宋的知识分子可以回来做自己,而这种自我的释放使得宋朝在文化的创造力上产生了一种我们叫做“平淡天真”的东西。
⑸宋朝的美学最喜欢讲的词叫“平淡天真”,就是不要做作,也不要刻意,率性为之。去台北故宫看到《寒食帖》,你会觉得北宋人写字绝对不像唐朝人那样规规矩矩地写楷书,他们可以随意,写错字就点一点,再改一改就好了,没有人规定一个伟大的书法里不能有错字。所以,《寒食帖》里错字可以存在,他觉得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再写一次呢,生命里面的错误让别人看到会这么难堪吗?这个字写错了,就把它圈掉,在旁边补上一个字,这些在书法中都出现了,所以黄庭坚、苏东坡的书法里充满了涂改的部分,书法的美学因此从一个官方的很正式的规格转变成为真性情的流露。
⑥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们那边是矿区,很多人的女儿十五六岁就去工厂做工,我姑妈就有这样一个女儿。有一次她带了个男人回来,说要结婚。姑妈就劝她,说你再忍耐几年,让弟弟妹妹都念完书,你再结婚好不好。她说好,就哭着回去继续工作。两三年以后,她又带了一个男人回来。这个男人是一个公家单位的秘书,他认为姑妈的女儿很单纯,想跟她结婚,来请求姑妈把女儿嫁给他。
③他会帮全村人写信,经常有很多女人在村口拿着信纸等他。大家都对他很恭敬。他帮人家写信,先要端端正正地坐下来,头发亮亮的,拿出一支很旧的派克笔,然后问人家要写什么。村里的妈妈说话很粗鲁的,就说,你跟我那个在台北的死小孩讲,他自己在台北逍遥没关系,全家都快饿死了。他弟弟妹妹的学校要注册了,如果钱再不寄回来,全家上吊,我真的死给他看……他就开始写,写完后还会念给人家听,说你看我这样写对不对。他会写,比如说,吾儿,最近家中有一点困难,如果有一点余钱就寄回来,弟妹也要念书要注册,都是父母无能才造成今天这样的。然后祝平安,讲身体要保重。然后问妈妈,这样写对不对。妈妈说,对。他通常扮演这种角色。
名家巨匠系列: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一眨眼,算不算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名家巨匠系列: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想念, 往往不是刻意的(全3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1章:我们相爱一 生,一生还是太短
第2章:山河未必静 好,人事依旧从容
第3章:心中最难割 舍,是那一抹湘情
第4章:将一生过往 交给忆念
第1章: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由达园致张兆和 在桃源 今天只写两张 夜泊鸭窠围 潭中夜渔 历史是一条河 虎雏印象 张兆和致沈从文之一 张兆和致沈从文之二
第2章:山河未必静好,人事依旧从容
昆明冬景 云南看云 怀昆明 白魇 黑魇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不毁灭的背影 悼靳以 友情
第3章:心中最难割舍,是那一抹湘情
我所生长的地方 玫瑰与九妹 夜渔 往事 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 过节和观灯 常德的船
第4章:将一生过往交给忆念
我的家庭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的小学教育 小草与浮萍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遥夜(节选) 狂人书简——给到×大学第一教室绞脑汁的可怜朋友
读书记
读书笔记
这是《名家巨匠系列: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想念, 往往不是刻意的(全3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名家巨匠系列: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想念, 往往不是刻意的(全3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第1章:满亭星月在,不见故人归
花鸟 满亭星月 故国神游 望乡的牧神 听听那冷雨 走过洛阳桥 山中十日,世上千年
季羡林精选随笔
季羡林精选随笔(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随笔大全、诗词歌赋、教学教案、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ssays, poetry, song and fu, teaching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季羡林精选随笔季羡林精选随笔季羡林散文精选读随笔【第一篇】:读《季羡林散文精选》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
季羡林: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季羡林: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季羡林:一个老常识分子的心声按我出世的环境,我本应该毕生成为一个贫农。
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常识分子。
从小常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常识分子;又从中年常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常识分子。
现在我现已到了望九之年,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但毕竟仍是难得糊涂,依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似乎有什么力气在反面鞭笞着自己,骑虎难下。
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纪次序排成了的。
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
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跨进,目的地是八宝山。
时不时地有人争先恐后,登的不是泰山,而便是这八宝山。
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
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世说一声拜拜了。
干常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
在曩昔七八十年中,我尝够悲欢离合,阅历够了喜怒哀乐。
走过了康庄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
有时候,冰壶秋月,有时候,阴霾蔽天。
有时候,山穷水尽,有时候,山穷水尽。
金榜上也曾题过名,春风也曾得过意,说不快乐是假话。
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四处受阻,五内如焚。
原因安在呢?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
识字,当然便是常识分子了。
一戴上这顶帽子,忧患就开端向你奔来。
是不是杜甫的诗:儒冠多误身?儒,当然便是常识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运。
我只举这两个小比方,就能够知道,我国古代的常识分子们早就对自己这一行腻味了。
诗必穷而后工,连做诗都必须先穷。
穷并不必定指的是没有钱,首要指的也是倒运。
不倒运就做不出好诗,没有切身阅历和微观调查,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吗?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书;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概贤圣发奋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算了一笔清楚的账。
世界各国应该都有常识分子。
散文读后感1200字
散文读后感1200字散文读后感1200字1当合上最后一页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心潮澎湃,没有意犹未尽,也没有忧伤或是激昂,只是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感到那些自然的文字,悠长的意蕴,和清淡的情感。
毕老师的文字最大的特点便是自然,自然得如同一潭水,清澈平静,淡泊悠远,倒映着岸上的花鸟山川,滋润着万物,把自己渗透进空气,让缓缓的,融合着水的清香的微风吹满世界。
最喜欢《素面朝天》。
毕老师用“素面朝天”的文字拌着“素面朝天”的感情,搅和成一碗对着天空的白皮面。
吃下去,就是“素面朝天”里朴实真诚、醇正柔和的美丽。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是的,她用一支里面装着黑墨水的塑料杆子,告诉我们自然的女人淳朴馨香,还带着春天小雨的细腻和夏天阳光的温暖;她用一些能够复制的语言,像一个朋友从容温和地聊天,教给我们自然的美丽,甚至把自然种进我们的心田。
这篇*代表着她本人真实的品质与文风。
毕老师的散文不仅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甚至带上一些不易察觉的威严。
在《婚姻鞋》中,她通篇只打了一个比喻,但就只这一个,不仅生动地诠释了婚姻,郑重地提醒了读者,还严肃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现代婚姻中存在的问题。
不合适的婚姻就如同不合脚的鞋。
而现在恰恰很流行一些又华丽又锋利的鞋。
女孩们宁愿忍痛被割伤,暗暗抽搐嘴角,偷偷掩面而泣,也不愿放弃金光闪烁、鲜花掌声中袅袅起舞的辉煌。
但我相信,这些“宁愿坐在奔驰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现代女孩们,如果读了《婚姻鞋》,一定会低头思考,再抬头,用纯洁的眼光去寻找真正的爱情。
因为文中隽永的笔调,深刻的立意,引人反思,发人深省,坚定有力地揭开那些纸醉金迷的外壳,露出里面折磨人痛苦的深根。
她像一个果决深沉的领路人,将我们带到一大片野花盛开的田野,并告诫我们远离那些制造假花的塑料工厂。
如同夏日海边温和湿润、沁人心脾的风,毕老师的散文是亲切动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
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
从小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又从中年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
现在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但毕竟还是"难得糊涂",仍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着自己,欲罢不能。
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
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
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
时不时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
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
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
在过去七八十年中,我尝够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
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
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
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
金榜上也曾题过名,春风也曾得过意,说不高兴是假话。
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四处碰壁,五内如焚。
原因何在呢?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
"识字",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
一戴上这顶帽子,"忧患"就开始向你奔来。
是不是杜甫的诗:"儒冠多误身"?"儒",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霉。
我只举这两个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早就对自己这一行腻味了。
"诗必穷而后工",连做诗都必须先"穷"。
"穷"并不一定指的是没有钱,主要指的也是倒霉。
不倒霉就做不出好诗,没有切身经历和宏观观察,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吗?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算了一笔清楚的账。
世界各国应该都有知识分子。
但是,根据我七八十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觉得,既然同为知识分子,必有其共同之处,有知识,承担延续各自国家的文化的重任,至少这两点必然是共同的。
但是不同之处却是多而突出。
别的国家先不谈,我先谈一谈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中国有五六千年或者更长的文化史,也就有五六千年的知识分子。
我的总印象是: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很奇怪的群体,是造化小儿加心加意创造出来的一种"稀有动物"。
虽然十年浩劫中,他们被批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修正主义"分子。
这实际上是冤枉的。
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主流却正相反。
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最关心时事,最关心政治,最爱国。
这最后一点,是由中国历史环境所造成的。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天没有虎视眈眈伺机入侵的外敌。
历史上许多赫然有名的皇帝,都曾受到外敌的欺侮。
老百姓更不必说了。
存在决定意识,反映到知识分子头脑中,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爱国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这句话的原形是什么样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
在别的国家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也是极难对付的家伙。
他们的感情特别细腻、锐敏、脆弱、隐晦。
他们学富五车,胸罗万象。
有的或有时自高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有的或有时却又患了弗洛伊德讲的那一种"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
他们一方面吹嘘想"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气魄贯长虹,浩气盈宇宙。
有时却又为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而长吁短叹,甚至轻生,"自绝于人民"。
关键问题,依我看,就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面子问题。
"面子"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
俗话里许多话都与此有关,比如"丢脸"、"真不要脸"、"赏脸",如此等等。
"脸"者,面子也。
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国粹"面子"的主要卫道士。
尽管极难对付,然而中国历代统治者哪一个也不得不来对付。
古代一个皇帝说:"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真是一针见血。
创业的皇帝决不会是知识分子,只有像刘邦、朱元璋等这样一字不识的,不顾身家性命,"厚"而且"黑"的,胆子最大的地痞流氓才能成为开国的"英主"。
否则,都是磕头的把兄弟,为什么单单推他当头儿?可是,一旦创业成功,坐上金銮宝殿,这时候就用得着知识分子来帮他们治理国家。
不用说国家大事,连定朝仪这样的小事,刘邦还不得不求助于知识分子叔孙通。
朝仪一定,朝廷井然有序,共同起义的那一群铁哥儿们,个个服服帖帖,跪拜如仪,让刘邦"龙心大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同面子表面上无关实则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问题,也就是隐居或出仕的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正相反。
一个最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
他高卧隆中,看来是在隐居,实则他最关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看来是非常多的。
否则,在当时既无电话电报,甚至连写信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因而写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呢?他经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然而却偏偏让刘先主三顾茅庐然后才出山"鞠躬尽瘁"。
这不是面子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