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管理规定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护职工健康,确保工作环境安全,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的伤害,根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二、管理责任1.本单位负责人应当重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实施和推进;2.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管理;3.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保障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4.职工应当积极配合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信息。
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1.检测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作业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噪声、辐射等;2.检测方法检测可以通过定期采样、检测仪器和设备测定、职业卫生评价等方式进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1.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当定期进行,具体检测周期根据不同的作业场所和职业危害因素确定;3.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应当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查阅;4.根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本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减少职工暴露于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5.当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时,本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及时通知职工,并报告相关部门。
五、职业危害因素信息公开1.本单位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控制措施公开,提醒职工注意防护;2.相关部门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公开,提供给职工合理的知情权。
六、职业危害因素应急处理1.当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出现突发情况时,本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确保职工的安全;2.发生职业疾病疑似病例时,本单位应当及时上报并配合相关部门的处理。
七、处罚措施1.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将依法进行处罚,并要求其立即整改;2.对违反本制度的个人,将依法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一、引言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所引发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或明显的不利影响。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1. 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在作业场所,首先需要进行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工作,明确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
这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尘埃、噪声、高温、辐射等。
评估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程度及其可能对工作人员产生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根据危害识别与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危害控制措施。
这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工艺改变、设备更新、通风换气等措施来控制危害因素的产生和扩散。
管理措施则是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培训教育、监督检查等手段来规范作业场所的危害控制工作。
个体防护措施主要是保护工作人员个体安全的物质、设备或方法,如佩戴防护服、呼吸器等。
3. 职业健康监测职业健康监测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诊断出职业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
职业健康监测包括体格检查、生物学监测、环境监测等。
4. 应急管理措施在作业场所,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事故等。
因此,建立应急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应急管理包括制定灾害预案、组织应急演练、设立应急通道、设置安全出口等。
三、职业危害检测制度1. 检测项目职业危害检测制度包括对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含量、噪声强度、尘埃浓度、辐射剂量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检测,可以了解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为职业危害控制管理提供依据。
2. 检测方法与标准对于不同的危害因素,需要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检测。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保障职工健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工作场所。
第三条公司应采取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确保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落实。
二、职业危害控制管理第五条危害因素的识别1. 公司应组织人员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主要包括:(1)识别确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2)评价危害因素与上述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3)判定危害因素及其岗位;(4)对现行活动进行审查;(5)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监察等的调查;(6)该岗位及所处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
2. 识别时机:(1)以岗位为对象,每年年初;(2)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情况时;(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产品涉及的原料、工艺发生变化时。
第六条危害因素的评价与控制1. 公司应根据危害因素的识别结果,对其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2. 公司应定期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审查和改进;3. 公司应对职工进行危害因素的告知和教育。
第七条职业健康检查1. 公司应定期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职工的健康状况;2. 公司应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3. 公司应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职工,并存放于职工个人档案中。
三、职业危害检测制度第八条检测目的为了规范公司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检测规定,明确公司环境监测项目、指标、监测周期,规范监测分析方法,制定本检测制度。
第九条检测范围1. 本检测制度适用于公司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检测、噪声及其他危害因素的监测;2. 检测项目包括化学有害因素、物理有害因素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减少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制定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二、监测管理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监测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确保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下从事工作,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企事业单位、工厂、办公场所等。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主体1.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应由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负责。
2. 监测工作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工进行,也可以委托专业的职业安全健康机构进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程序1. 监测计划的制定企事业单位应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明确监测的频率、对象和方法。
监测计划应定期更新,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应科学、准确,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
3. 监测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监测需要,购置合适的监测设备,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监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应及时记录和保存,便于后续分析和管理。
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问题。
5. 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处理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同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及防护措施,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
五、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措施1. 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要全面覆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化学因素: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暴露时间等。
(2) 物理因素:监测噪声、振动、辐射等的水平。
(3) 生物因素:监测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存在和繁殖情况。
2. 监测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3. 监测结果应及时通报给受监测人员,并告知相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削减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的损害,订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
一、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各类作业场所,对于岗位上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必需依据规定进行检测,并实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检测内容依据作业场所的情况,需要检测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粉尘、有毒气体、有害物质、噪声、辐射等。
需定期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职业危害因素超标需要实行措施掌控降低超标程度。
三、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需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人员需要具备相应技能和培训证书。
检测机构需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测操作。
四、检测周期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需依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订立,一般需在半年至一年之间进行一次检测,并在检测结果出具之后打开全面的防护措施。
五、检测结果的处理假如检测结果显示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超标,需要立刻实行措施进行掌控降低超标程度,并向所在地的劳动安全监管机构报告,遵从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六、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为了使职工避开或者减轻职业病、职业损伤的侵害,作业场所需要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和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职工应当依照防护措施的要求进行操作,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七、操作规程和培训作业场所应建立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操作规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护学问培训,使操作人员充分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从而削减职业危害对人体的危害。
同时,作业场所应确定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护责任人,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
八、职业卫生检查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检查是对检测结果的有效补充,应定期开展,发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的情况,需立刻实行措施,遵从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结语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不能忽视,应非常重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管理规定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全面地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并通过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保护员工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厂内有害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3定义
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并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各种物质的总称.
有害作业场所监测:指对生产过程中从业人员易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进行定点、定时监测.
4职责
技质部是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监测、分级管理,峄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5控制程序
总则
作业场所监测数据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通过监测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危害性做出评定,进而通过
改善劳动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控制接触来保护员工的健康.
监测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害作业场所的定期定点监测;现有装置、生产设施更新、改造、检修的检测;事故性监测;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等项目竣工前和竣工验收的监测;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监测等.
监测点的确定
本厂的监测点有:1生产车间;2仓库;3锅炉房.。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防备和掌控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损害,确保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益,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订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作业场合,包含生产车间、办公区域、仓库等。
第三条本制度由企业管理负责人负责执行,并由企业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和帮助实施。
第四条订立、修改和解释本制度的权力归属企业管理负责人。
第五条全部员工应当遵守本制度,不得违反或绕过规定。
第二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和义务第六条企业管理负责人应当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开展,包含但不限于:聘请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引导作业场合的环境改善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控工作。
第七条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应当帮助企业管理负责人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具体职责包含但不限于: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跟踪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动,提出相应的防备和掌控措施。
第八条全部员工应当乐观搭配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或拦阻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内容和方法第九条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标准和法规的要求,订立作业场合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和周期,具体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不安全化学品、粉尘、噪声、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
第十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的内容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监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与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合作,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周期一般为每年一次,当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按时,应及时进行二次检测和掌控。
第四章监测结果的处理和掌控措施第十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企业管理负责人和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并依照相关规定妥当保管监测记录。
第十四条当显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准的情况时,企业应立刻采取掌控措施,包含但不限于:调整工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供应个人防护设备等。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为使职工免受作业过程危害因素的伤害,达到保护职工健康的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针对建筑施工中有危害的作业过程和作业环境(指:水泥尘可能导致的水泥尘肺及电焊可能导致的电焊工尘肺)制定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害因素制度。
以消除职业病危害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与损害。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公司决定对今后承建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开工前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竣工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竣工验收时应取得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合格证。
评价程序和方法按国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
通过三个评价达到以下目的1、识别、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防护对策和建议。
3、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4、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特殊要求。
5、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
二、职业病的监测对生产过程产生或存在有害因素(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对从业者有可能造成职业危害或职业病的作业都要实行监测。
监测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监测机构,按照国家粉尘监测规范规定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进行。
监测内容包括:粉尘浓度的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并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监测:1、开展经常性监测对有可能产生有职业危害的场所,为掌握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变化和职业危害的程度,要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测,原则上每两年监测一次。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和健康,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带来的风险和损害,订立本规章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全部作业场合,包含办公区域、生产车间、仓储区以及其他员工进行工作的场合。
1.3 定义•职业危害因素:指在作业场合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噪音、有害气体、灰尘、放射性物质等。
•周期检测:指对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评估。
•专业机构:指经相关机构认定并获得资质的机构,负责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估工作。
二、管理标准2.1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计划2.1.1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实际情况,订立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周期。
对于特殊作业场合,如有必需可以缩短检测周期。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一般不超出一年,实在周期依据作业场合的特点和危害因素的种类确定。
•检测计划应提前编制,并报经企业法务部门审核批准。
2.1.2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内容•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掩盖作业场合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噪音、有害气体、灰尘、放射性物质等。
•检测内容应包含对作业场合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灰尘浓度、辐射剂量等指标的检测和评估。
2.2 职业危害因素掌控管理2.2.1 掌控措施的订立•依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订立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掌控措施,并纳入作业场合管理制度。
•掌控措施的订立应综合考虑工艺、设备、工作方式等因素,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2.2.2 实施掌控措施•组织作业场合负责人、作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紧密搭配,确保掌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掌控效果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整改。
2.3 职业危害因素个体防护管理2.3.1 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依据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和程度,确定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并合理配备给作业人员使用。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城市化的加强,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作为职业人群的工作者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危害环境。
由此可见,对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就是为此而制定相关的规定。
二、职业危害因素的含义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特定的作业条件下,可能导致职业健康损害的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原因。
职业危害因素是职业病的主要成因,也是造成职业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目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掌握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情况,及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做到安全生产和保护职工的健康。
四、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范围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涉及到的范围是相对广泛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危害因素。
2.作业现场的气氛、温度、照明等因素。
3.职工的生活环境和劳动场所的卫生状况等。
五、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拟定检测计划:在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之前,要根据作业场所的特点和工艺流程,设计合理的检测计划。
2.监测危害因素:可以通过空气质量监测、噪声检测、辐射检测、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等手段获取有价值的监测数据。
3.职工个人监测:可以对职工的暴露情况进行个人监测,以了解职工暴露的危害物质、浓度等情况。
4.环境监测:可以对作业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测,以了解空气质量、噪音、振动等因素的情况。
5.现场检查:可以对作业现场进行现场检查,以进一步了解存在的危害因素情况。
六、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管理要求为了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开展,需要做到以下方面:1.责任明确:作业场所企业应当明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人员,做到层层落实。
2.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作业场所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安全帽、耳塞、口罩等安全防护用具,并对其进行定期维修、更新。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文件编号: AQK—Z—12—2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提高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 结合我公司实际,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德阳市南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范围内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以下简称检测)包括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有毒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的空气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检验;物理因素测量, 以及检测档案管理。
第四条检测工作类别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第五条检测部门应该按照有关规定,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日常的检测;委托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检测工作。
第六条检测部门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 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必须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危害因素经治理后, 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方可重新作业。
第二章前期工作第七条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 公司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该签订委托协议书。
协议书内容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
第八条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
开始现场检测时, 安全消防环保科协助做好此项工作, 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第九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检测, 使用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记录单 (以下简称记录单)。
记录单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人员现场填写, 填写内容完整, 真实, 不可缺项, 并由公司陪同人员签字。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前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作业场所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管理机制。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得到全面的检测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工作者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管理职责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主管部门需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2.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主要职责包括:a) 确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周期和要求;b) 组织对作业场所进行全面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c) 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管理建议;d) 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的流程1. 确定检测周期和要求a) 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b) 确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要求和检测项目。
2. 组织职业危害因素检测a) 按照检测周期和要求,组织专业检测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测;b) 监督和指导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 对作业场所各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噪声、有害气体、粉尘等。
3. 评价和分析检测结果a) 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b) 制定相应的管理建议,确保职业危害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c) 关注重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管理和归档a) 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管理和归档;b) 根据相关法规和规定,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保密和公开政策;c) 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四、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优化和改进1. 定期评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进行必要的优化和改进;2. 针对作业场所的特殊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3. 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检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工作;5. 关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不断完善和更新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一、前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而制定的一套管理措施。
本文档旨在介绍和详细说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目标与意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的目标是确保作业场所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可以预防和降低职业危害对员工的影响,减少职业病发生率,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1. 职业危害评估与监测为了掌握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情况,需要进行职业危害评估与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 - 制定职业危害评估方案,明确评估的目标、范围和方法; - 实施职业危害评估工作,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职业危害监测,定期检测和评估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情况。
2.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根据职业危害评估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 - 技术控制:通过改变作业工艺、设备或材料,减少职业危害的产生; - 管理控制:通过制定作业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规范作业行为,减少职业危害的风险; - 个体防护措施:为员工提供个体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等,减少职业危害的接触。
3. 干部员工职业健康教育为了增强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需要进行职业健康教育。
具体措施如下: - 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包括职业危害知识、防护设备使用方法等; - 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危害识别和应对能力; - 加强干部员工对职业危害管理的重视,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4.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理针对职业危害事故,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
具体措施如下: - 制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和应急措施; - 定期组织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 当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和事故处理工作。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1.目的为适时监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保护员工免受职业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各分厂单位粉尘区、高温区、噪声源区及有毒有害气体区,主要具体位置:备煤分厂皮带区、配煤区和粉碎区,炼焦分厂皮带区及焦炉周边区域,回收分厂各作业区。
3职责3.1安全环保处负责组织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并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3.2各分厂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日常管理,配置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置警示标志,督促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内容公司生产活动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场所和岗位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危害因素监测。
4.1验收监测公司新、改、扩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
工程竣工后要进行职业危害验收监测,验收不过关的项目不得投入生产。
____年度监测4.2.1粉尘监测,包括备煤分厂煤场管理、配煤工段及炼焦分厂焦炉工、运焦工段等岗位,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2噪声监测,包括各分厂泵房、风机房等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3高温监测,焦炉及周边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4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化产回收区域,监测频率为____次/年。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2)是指针对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和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成危害的物理、化学、生物、人因、心理等因素。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有毒物质、粉尘、噪音、振动、放射性物质、高温、高压、高海拔、激光辐射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目标和要求: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监测的范围、监测的频次和监测的指标等。
2.监测方案和方法:制定监测方案和方法,包括监测的对象、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的步骤等。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现场监测、定点监测、定期检测等方法。
3.监测设备和设施:配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设施,包括测量仪器、监测装置、采样器材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三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效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保持作业场所的良好工作环境,作业场所应建立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以下是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1. 职业危害评估与监测(1)作业场所应定期进行职业危害评估工作,对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确保作业场所的安全与健康状况。
(2)定期进行作业场所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噪声、震动、光照、温湿度等因素的监测,确保作业环境符合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2.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1)对于职业危害评估发现的危害源,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确保危害因素不对员工造成伤害。
(2)建立相应的通风、排尘、除尘等系统,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保证员工的工作环境清洁、无尘。
3. 岗位责任和培训(1)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各岗位员工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并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对危害因素的认识和控制的能力。
(2)对新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 作业场所的安全设施和防护设备(1)配置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设施和防护设备,如消防设备、应急照明、安全出口等,确保作业场所的安全。
(2)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体防护装备,并对员工进行正确佩戴和使用的培训,确保个体防护装备的有效性。
5. 事故报告和调查(1)对发生的职业危害事故进行及时的报告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查找问题所在,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2)建立事故信息反馈和改进的机制,及时通报事故处理情况,并对改进措施的执行进行监督。
6. 再认证和监督检查(1)定期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进行再认证,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进行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制度和措施的正确执行。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1、为了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职业健康的控制和预防,消除职业危害,保证本公司员工的职业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临猗分公司。
2、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必须将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公司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负责。
4、公司生产管理部安全组负责制订年度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工作计划。
5、公司职工医院负责协调有关医疗单位对员工职业健康情况进行检查,当发生急性事故时,积极协调有关医疗单位进行抢救。
6、公司各分厂安环处,负责对辖区范围内有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有职业危害产生场所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7、公司职工医院负责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的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职业健康检查计划,并按照要求进行实施。
8、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需要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公司各单位应对作业现场的尘毒监测仪和职业健康器材、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10、各单位要不断改善作业现场的劳动环境,加强员工的劳动保护措施,减轻职业危害程度,积极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以及检测制度是为了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工作场所可能引发的职业危害。
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职业病危害辨识与评估: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估,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2.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根据职业病危害辨识与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技术改进、工作场所设计改进、防护设施配置等。
3. 职业危害防护装备管理:规定职业危害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养、检修等管理措施,确保防护装备的有效性。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卫生检测管理规定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卫生检测管理规定
1 目的
为了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卫生检测(以下简称检测),全面、准确地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进而为改善劳动环境提供依据,制定本规定。
2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对作业场所中可能引起员工健康损害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
3 术语和定义
3.1 作业场所
本规定所称作业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3.2 职业接触限值
本规定所称职业接触限值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标准、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3.3 职业病
本规定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3.4 职业病危害因素。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概述作业场所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的场所。
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如噪声、粉尘、化学物质等,给职工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安全,制定和执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管理制度1.检测周期•对于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应设立相应的检测周期,并按照周期及时进行检测,周期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一般不超过半年。
•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作业场所,应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检测,确认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与否。
2.检测项目•声环境检测–对于噪声环境下的作业场所,应测定噪声水平,根据国家标准制定控制措施,防止噪声对职工的损害。
•粉尘检测–对于有粉尘产生的作业场所,应测定粉尘摄入量,制定控制措施,降低粉尘职业危害。
•化学物质检测–对于有各类化学物质的作业场所,应测定化学物质的质量浓度和职业接触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控制措施,降低化学物质对职工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检测–对于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作业场所,应按照相关标准检测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3.检测机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需要由具有一定实力、技术力量和资质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
检测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对本场所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4.检测报告•检测机构应对检测结果进行封存,所检测的活动和地点应签署并加盖检测机构的章。
检测报告应详细列出检测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用人单位,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管理制度1.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以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加强职业危害因素控制设施、控制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等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并按照规定使用。
2.员工职业卫生培训•全体员工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卫生培训,增强职业卫生意识,了解自身职业卫生风险,掌握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方法和技能。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三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在生产作业中进行监测和评估职业危害因素的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对象:确定需要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噪声、振动、粉尘、放射性物质等。
2. 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的具体方案,包括监测的频率、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的选择。
3. 监测人员:确定负责监测的人员,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监测仪器并解读监测结果。
4. 监测记录:记录监测结果,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值等信息。
5. 监测结果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判断职业危害因素是否达到危害的程度,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6. 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员工通报监测结果和评估意见。
7. 监测改进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意见,制定改进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
8. 监督检查: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监测中的问题。
通过建立和实施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二)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这些危害因素常常存在于生产作业场所中,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者潜在的危害。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对于减少劳动者职业危害,保障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我国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并加以实施和评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
管理规定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全面地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并通过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保护员工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厂内有害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3定义
3.1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并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各种物质的总称。
3.2有害作业场所监测:指对生产过程中从业人员易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进行定点、定时监测。
4职责
技质部是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监测、分级管理,峄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5控制程序
5.1总则
作业场所监测数据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通过监测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危害性做出评定,进而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控制接触来保护员工的健康。
5.2监测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害作业场所的定期定点监测;现有装置、生产设施更新、改造、检修的检测;事故性监测;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等项目竣工前和竣工验收的监测;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监测等。
5.3监测点的确定
本厂的监测点有:(1)生产车间;(2)仓库;(3)锅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