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1.1.1 体味文化导学案

1.1.1《体味文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3.了解文化的多种形式,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课前预习】一、文化“万花筒”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____________;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__________。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__________。
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____________。
***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现象具有独特性,各有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相对于______、______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活动及其______。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__________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__________的部分。
2.文化是__________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__________的产物。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__________的体验,特别是通过____________、接受______________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__________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__________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_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载体。
***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并非意味着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是一种__________力量。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文化“万花筒”文化的形式和现象(PPT图片展示)总结: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都呈现出各自独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1)文化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①文化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不同于经济和政治。
②文化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补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2)文化的特征(事例引入)特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A、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片引入)特点二:文化又是一种文化素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讨论引入)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001第一课第一框导学案文化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及特点,了解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和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文化的概念及特点、文化的力量三、研学流程(一)、情境·体验中新社太原8月30日电由山西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和高台县博物馆共同举办的“陇右遗珍——甘肃汉晋木雕艺术展”30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此次共展出129件(组)距今2000多年的稀世木雕,它们见证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最鼎盛的时期。
体味文化由此展开,认真探求本课的内容,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问题导学1.文化现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3.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包括哪两部分?文化的特点有哪些?4.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实质是什么?5.文化的社会作用?(P9)(三)、合作探究(重点突破)探究活动一:材料:(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3)参加演讲、辩论会(4)购买蔬菜水果 (5)某国议员竞选(6)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上述材料中哪些属于文化现象?探究活动二:重点突破:文化的社会作用(一方面文化怎么发挥作用,即文化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另一方面文化作用的发挥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人、民族和国家)材料一: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重庆市经过多次研究提炼后将“登高涉远、负重自强”这八个字确定为城市精神的表述语;青岛将市民精神提炼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济南市城市精神为:“诚信、创新、和谐”……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会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前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含义、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的形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二、学习重难点1、什么是文化?文化具有哪些表现形式?2、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三、知识准备1、什么是文化?它包括哪两个方面?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及其产品。
文化既包括____、____、____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
2、如何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____所创造、为人有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____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____的产物。
3、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仅表现在________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4、文化的形式有哪些?什么是文化活动?文化具有非常的形式,如思想、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四、学习提纲及内容(一)、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2、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第一: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而人们游山玩水则属于文化活动。
第二:“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高中政治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教案

1。
1 体味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3)回答问题:
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
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
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
(1)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社会实践
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
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作用?等等。
让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
个)人、(一本)书或(一件)事,探寻其中的文化因素,在下节课中分享.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明确方向,有的放矢1.知识方面识记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突破重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社会作用。
三、认知探究——夯实基础,探究提高【基础认知】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
既包括,又包括。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3、广义的文化是指,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是指。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的“文化”概念。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是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的过程中转化为,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2)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如文字作品、音乐、舞蹈、美术作品等。
(3)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4)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如“学文化”“文化课”等。
文化生活中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它包括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
四、知识结构——构建体系,把握联系五、达标检测——勤学苦练,游刃有余1.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种庄稼、盖房舍,这是我们的物质财富。
在种庄稼、盖房舍的过程中,产生了天文历法、建筑艺术等,在思想精神领域有很多书籍和音乐、绘画等,这更是我们的财富。
(完整版)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提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
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3.文化生活: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1)内涵:“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外延: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广义上的“文化”与狭义上的“文化”的不同:前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和;后者专指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同的。
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些狭义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特别文化一般第二单元是什么为什么第一单元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第四单元怎么看怎么办第三单元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生活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都属于;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二、课堂探究1.判一判: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文化生活第1课第1框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1框体味文化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1、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文化的形式,识记并理解文化的含义、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合作探究能力;联系直接参与文化活动,提高综合比较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一)阅读P4-5,文化“万花筒”,了解文化现象1、现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
2、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呈现的色彩。
(二)阅读P6-7,文化是什么,了解文化的含义、特征1、文化的含义(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产品。
(2)外延:文化既包括、人生观、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和技术、和文字等的部分。
2、文化的特征(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是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的产物。
(2)从文化与个体的关系看,是一种。
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产品的关系看,人们的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阅读P8-9,文化的力量,了解文化的作用1、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的过程,都是。
文化是一种。
2、文化的作用(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的历史中。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实例探究一】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材料一:“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内容。
”材料二:“文彦博数豆”是我国古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典型事例,说的是小时候文彦博放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在罐中,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数目,日积月累,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案

五峰一中高一政治教(学)案课型:新课时间::2011年6月备课组:高一政治组编写: 文红艳审核: 林有刚计划课时:2节实际用时: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提示与建议:资料演示:都市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生活、边远地区文化生活等,展现了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记。
日常生活的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现着生活环境的文化价值。
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设计理念1、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的发挥:在设计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如安排学生自学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体现这一理念。
2、注重课堂文化的建构。
民主、开放、竞争和谐的课堂氛围。
3、贴近生活: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3、贴近高考:选取近几年相关的高考题,了解高考在本框怎样考。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文化实质一种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三、知识联系:《政治生活》综合国力的内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四、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2、练习法。
3、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五:学法指导: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六:教学模式:3.15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针对性讲解、典型练习各约15分钟时间)七、教学环节(三个环节)●课前5分活动:1、学生活动(内容略)2、教师课前时事渗透:(一)先学:基础自主学习●基础自主学习(约15分钟)1、宏观把握:自主学习教材,简要建构本框知识体系并展示。
高二《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学案1

4、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是文化。
△考点3:文化的社会作用(一)、自我学习考点:△6、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的过程中转化为。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二)、易错点分析:5、文化是物质力量。
6、文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社会发展。
(三)选择题训练:6、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原生态文化具普遍的积极价值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③文化的价值就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④原生态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A.① B.② C.②④ D.①②③④7、自2008年4月起,南京博物院免费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材料表明()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考点4.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一)、自我学习考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是,政治是经济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
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有其自身的和相对的。
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二)、易错点分析: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促进经济、政治。
2、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编制:秦冬梅审核:徐传强教师寄语: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2)懂得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文化生活,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2)了解文化现象,能够结合当今社会精神的宣传说明文化的精神力量;(3)提高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文化生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二、重点和难点文化的内涵(重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难点)三、基础知识预习1.文化现象的特点:⑴文化现象,。
⑵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2.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①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____ _。
②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_______________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特别是。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_______ 。
3.文化的力量(1)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_______________。
(3)表现: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_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中。
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一:同学甲:文化就是知识,人们常说这个人有文化就是指的他很有知识。
如果一个人从来都没有读过书,那他就一定是个没文化的人。
同学乙:文化并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知识,电影中的画面和故事、各种摄影作品、建筑、文艺节目等虽然不是书本知识,但也应该属于文化的内容。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前预习案】【我的预习】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1)原因:和的发展(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堂探究案】【课堂探究】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熟举行。
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探究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知识生成远离“文化垃圾”,让鹤城每个角落溢满书香。
文化生活第一框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导学案【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认真研读课本,作好标记和勾画,标注关键词,记住最基本的概念原理。
2.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文化的内涵,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重点知识。
把握教材体系【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记文化的概念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提高全面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的意义。
3.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预习案】(必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教材助读:1、(1)列举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现象,区分哪些是文化现象(2)概括文化是什么(含义及特点)2、概括文化的力量(作用):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在课本标注并记忆)(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4、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怎样提高文化竞争力判断、改错: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
()2.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3.[来源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学_科_网Z_X_X_K]【构建本课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一、质疑探究(具体要求:分解概念;证明原理;分析问题;质疑解惑。
具体过程:讨论、展示、点评、质疑、拓展。
20分钟)探究一 2013年2月20日,CCTV揭晓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航空英模罗阳、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获奖。
10多年来,“感动中国”已评选出100多位“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人物和群体,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导学案

《文化生活》导学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体味文化”这一框,了解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的作用。
二、预习内容(一)文化“万花筒”阅读教材,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多样性。
1.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点(二)文化是什么阅读教材6—7页相关内容,思考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特点有哪些?1.文化的内涵2.文化的特点(三)文化的力量阅读教材8~9页的内容,思考一下:怎样认识文化的力量?1.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2.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阅读教材第8页《共产党宣言》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的相关内容。
思考一下文化的力量。
3. 感悟文化的力量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空白的地方。
四、挑战自我(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②社区的诗社、文学社、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等③参观历史文物④参加精神文明共建活动⑤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⑤2.以下关于文化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繁华的都市与新兴的城镇有丰富的文化生活B. 偏远山区没有文化生活C. 文化生活无处不在D.文化生活融于社会生活之中3.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主要是指()①文化是由人创造的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指纯粹“自然”的东西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4.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A. 是天生的B. 是父母的遗传C. 是在接受教育中形成的D. 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5.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是因为()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 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C.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 自然科学不属于文化范畴6.下列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理解正确的是()A. 文化决定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B. 文化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只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C. 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D. 有了文化,经济和政治就自然会获得发展7.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1体味文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
能力目标:提高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能力,培养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感受文化力量,体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知识梳理(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二)文化是什么1.相对于_______、_______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___及其产品,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是______________特有的现象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__________的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3.认识文化的力量知识归纳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可结合以下图解掌握。
(2)特点: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文化的形式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3.文化的社会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第一单元 是什么 文化含义 文化的作用(社会与个人)
化
第二单元
为什么
横向——传播与交流 纵向——文化的继承
在传播与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中 华
第三单元
怎么看
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
文
化 第四单元 怎么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自学提纲(7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一框思考下 列问题,注意标记问题,序号,把握关键词)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 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产生 巨大的促进作用
c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三、知识要点与体系
文化无时不在
文化“万花筒” 文化无处不在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体 味
Hale Waihona Puke 内涵果。 联系: •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 (三)文化的力量
• 1、文化的外延(1)表现形式(9个方面) (2)文化活动
2、文化的社会精神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能在人们认识、改造 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对个人和民族、国家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概要

新密二高政治学科(必修三)文化生活学案编号3011编写人杨献忠集体研修高二政治组一、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列举所知的文化现象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3.通过材料分析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二、学习重点1.文化的内涵及特征2.文化的力量三、学习过程请根据你的见闻及理解列举一些文化现象。
(一)自主学习筑牢基础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________文化、_____________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____________ 文化等。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 文化、_____________ 文化、__________ 文化。
人人都有自己的______________ 。
3.文化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 。
其中,既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等具有________性质的部分,又包括________ 和________ 、________等___________的部分。
4.文化是人类社会_______的现象。
文化是由___________所创造、为_________所特有的。
纯粹“_________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5.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____________ 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__________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__________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__________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6.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_7.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道德、教育、科学、________ 、________ 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一课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一、学习提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①经济是______,政治是经济的__________,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______.②一定的______由一定的______、______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______、______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_____的基础 上相互______ ③不同的文化对政治、 经济的______不同,对_____________也不同.(2)在______的进 ①____与____相互交融 程中相互_____②____与____相互交融(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 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 。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2)我国要想在激烈的______中立于不败之 地,必须把_____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增强____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__,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__________、不竭的________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1.判一判: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因此,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 ) 提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 判一判: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 )提醒:文化具有双重性,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促进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4.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区分 (1)“相互影响”强调的是三者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2)凡是看到“决定”、“反映”和“反作用”等词汇都直接断定为相互影响。
文化生产力、劳动者素质、科技、知识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这类关键词首先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生活》全册教案、学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文化生活》全册教案、学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主题探究走近文化产业关注文化消费——“本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活动活动背景背景一: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背景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
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进人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
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
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人我国留下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社会作用二、知识梳理1.文化的内涵:(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
(2)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3)从特点上看: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是的产物。
文化素养是通过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2. 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道德、教育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三、识别正误1.文化是人类全部活动及其产品。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3.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一、学习目标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二、知识梳理(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一方面,经济是,政治是经济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一定的文化由决定;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一定的政治、经济。
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有其和。
2. 相互交融:(二)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越来越成为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 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识别正误1.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
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探究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知识生成
远离“文化垃圾”,让鹤城每个
角落溢满书香。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
综治办对辖区校园周边的音像、图
书市场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大力扫
除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
信等文化垃圾。
专家指出,文化企
业和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是文化垃圾屡禁不止的重要根源。
1.结合专家分析,归纳“文化垃圾”屡禁不止的原因。
2.鹤城远离“文化垃圾”的行动对我们净化文化市场以什么样的启示?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原因)
2.文化生活“喜”与“忧”的表现(表现)
3.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措施)
探究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生成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青柯村迎
来了一个由30余人组成的“新农民快
乐宣讲团”。
山歌唱进农家、有事讲进
农家、图画送进农家、晚会办进农家、
短信发进农家……这些灵活创新的宣
讲方式,贴近百姓生活,既有针对性,
又生动活泼,让农民在快乐的文化享受中受教育,赢得了广大农
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1.“新农民快乐宣讲团”为什么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2.上述形式给我们发展大众文化以什么样的启示?
1.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
2.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课堂达标】
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们目不暇接,古版线装书、现代彩印书、电子书……据
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文化市场有喜有忧
B.人们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C.文化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D.文化生活呈现出单一趋同性
2.结合现实生活,你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
③大众传媒的发展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央视《焦点访谈》曝光部分地区存在色情低俗演出后,文化部随即下发通知:要求今后进行营业性演出有关部门必须现场监管,严厉打击淫秽色情演出并整治低俗演出宣传。
据此
回答3~4题。
3.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色情低俗演出”的原因是()
A.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B.某些媒体迎合低级趣味
C.焦点访谈具有商业性
D.科学技术的发展
4.假如你是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你将如何贯彻文化部的通知要求()
A.提高自身素质,自觉低制落后腐朽文化
B.遵守职业道德,依法诚信经营
C.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D.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所有公民的文化素质
5.温家宝总理在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怎样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课后巩固案】
1.《富春山居图》合璧特展让国人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由于《富春山居图》361年前遭火焚断为两截,后来分别装裱各自成画,已经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璧”,但台北故宫会借助电脑特效接合两幅画,满足观众的心愿。
电脑特效使两图合壁表明()A.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
B.大众传媒加快了文化的传播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2.某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号召学生远离手机黄网和网络低俗文化。
请你给这些活动选出一个合适的标题是()
A.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经营网络
B.提高文化素养,抵制网络污染
C.调整市场秩序,打击网络违法
D.加强网络建设,繁荣文化市场
3.“第四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评选”揭晓,《非诚勿扰》斩获年度节目、年度主持人、年度制作人三项大奖,领跑群雄。
《非诚勿扰》超越过婚姻、交友,面对群众,成为社会和人生的舞台,这给我们发展大众文化的启示是()
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②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③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④符合全体人民的意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星光大道》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坚持以“百姓舞台”为宗旨,没有门槛、没有距离。
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登上央视舞台,各显其能,展现风采,真情互动,挑战自我。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星光大道》栏目( )
A.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B.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C.以追求形式多样为目标
D.都是高雅的、时尚的社会主义文化
5.阅读漫画《电视相的什么亲?》,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我国文化领域的什么现象?
(2)如何认识这种现象?。